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设计>《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29 15:37: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端午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日》教学设计

《端午日》教学设计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主要功能是为刚踏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打开一个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第三单元向学生展示的是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画。在继鲁迅先生的小说《社戏》后,紧接着就是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节选《端午日》。《新课标》中有关课程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所以,《端午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组织学生找关键句、解读关键词语,使学生能说出湘西端午节各习俗的特征以及过节时人们的心愿。

  2.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切体会到过端午节的快乐,并产生热爱祖国精神文化遗产的感情。

  文章篇幅不长,才700多字。全文从叙事详略的角度来看,文章第一节的“赛龙舟”是详写,第二节的“捉鸭子”是略写。所以,第一节是教学的重点。

  七年级的学生品读文学作品还处在起步阶段,所以,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涵、用恰当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验以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这些能力既是教学活动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重点难点的主要活动策略有:模拟旅游,欣赏录像,口头小作文训练等。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把学习《端午日》比拟成带学生出去旅游。

  【设计理由】:

  七年级学生活泼纯真,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兴趣。《端午日》的内容所反映出来的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采用模拟旅游的新形式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镜头回放】:

  师: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去旅游。(话还没有说完,学生就纷纷“竖”起了耳朵。)

  生:(纷纷好奇地)真的?到哪里去旅游?

  师:(微笑)到湖南那神秘的湘西去旅游,咱们还要在那里过节呢!

  生:(又好奇地)过什么节?

  师:端午节。(板书课题)

  生:(恍然大悟)噢!(兴趣开始增浓,有部分同学已经在悄悄地翻动语文书。)

  师:我们的导游是著名的乡土作家沈从文先生(板书作者)。各位游客,让我们翻开语文书,湘西一日游启程啦!(师生翻开书本,进入状态。)

  【实践思絮】:

  这一“小招”还真管用,短小精悍、生动趣味的导入很快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这些接近生活真实的任务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所以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源头活水啊。

  二、重点板块一——“走进湘西人家”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前8行,用“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

  【设计理由】:

  这里一改寻常的“整体感知”阅读法,改成“移步换景”阅读法,阅读量小,只有8行文字,老师的教学要求指向明确,“走进湘西人家”这个短语明确引导学生在相关的范围内阅读和感悟。学生容易把握。

  【课堂镜头回放】:

  师:大家阅读文章的前三行,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成果:“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我猜想那是因为。”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

  生:(阅读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都穿着新衣,我猜想他们因为过端午节,所以心情很愉悦。

  师:(喜悦地)你善于观察思考,回答正确。

  生2:走进湘西人家,我看见妇女、孩子的额头上都画着“王”字,我猜想湘西人渴望避邪、过平安幸福的生活。

  师:(赏识地)你是个善于旅游者的人,你的猜想表达出了湘西人的心声。

  生3:我看见他们吃午饭特别早,11点就吃饭了,我猜想那是因为他们急着要去看赛龙舟。

  师:好眼力!

  生3:(期待了好久才获得发言机会,很高兴地)老师,我看见他们莫不锁门全家出城,各个码头都是人,我还看见城中的军官都到税关前来看热闹了,我猜想那龙舟赛一定非常吸引人。

  师:(兴奋起来了,提高了音量问全体同学)各位小游客,刚才这位旅游小先锋的发现不知你们发现没有?

  生:(大声地异口同声地)都发现了!

  师:那么,我们这些游客赶快跟着湘西人,也到河街找个立脚的地方,一起去看赛龙舟,好不好?

  生:(大声、激动地)好!

  【实践思絮】:

  在这个教学板块里,学生的学习兴趣步步提高。老师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小游客”,把阅读文本的活动生动地比作“走进湘西人家”,而且还给了学生一个思维的平台。这样的阅读分析,化难为易;老师的一句句赞美温暖着学生的心灵,激励着学生主动地去发现,一个个号召,使学生的若干分队会师于龙舟赛的盛会上。这一切都体现了老师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学”。老师的教学语言色彩丰富,且主要是“暖色调”。常州市岳亚军名师工作室的领衔人岳亚军老师有这样的见解: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教师难以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要让优秀成为教育者的习惯。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只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这只能算是“冒烟”行为;这里老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无不在激励、启发学生,老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行为使学生的智慧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势。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会“燃烧”的行为。所以,要抓课堂的高效教学,教师首先要做一个有感染力的会燃烧的教师。

  三、重点板块二——“来到湘西河街”

  【教学情境设计】:

  情境1:老师组织学生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用“来到湘西河街,我看到(听到、了解到),那情景真是。”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在龙舟赛场面中的所见所闻。

  情境2:在分析赛龙舟时龙舟的模样、桨手的'动作、观众的呐喊时,播放录像《龙舟竞渡》,并组织学生朗读。

  【设计理由】:

  龙舟竞赛是全文的高潮,作者主要从视觉、听觉来写场面的热闹。所以,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要抓住这两方面的精彩镜头来感受。情境1的设计平台与第一板块有相同之处,但又有变化,这个平台起到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作用。

  这一部分,文本语言非常生动,特别是龙舟赛时的动作以及作者丰富的联想,录像《龙舟竞渡》能给学生视听方面带来全方位的真实体验,鲜明、生动的形象可以使学生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镜头回放】:

  师: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余下来的文字,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我看到(听到、了解到)了,那情景真是!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中有关语句,后一条横线上用形容词或修饰性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学生饶有兴趣阅读了起来,几分钟后,教室里举起了数只手。)

  生1:我看到了那龙舟形体狭长两头高翘,船身画着朱红色长线,那情景真是乡土风味浓厚!

  师:感谢你让大家见识了龙舟的特点。

  生2:我看到了龙舟上的人分工不同,有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还有12到18个桨手,那情景真是阵容不凡!

  师:“阵容不凡”概括得妙!

  生3:我看到了缠裹着红布包头的手拿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敲锣的很单纯的敲打,桨手手持短桨应着锣声节拍用力划船,那情景真是场面恢宏、令人振奋!

  师:(高兴地表扬)你的回答形象地让同学们看到了划龙舟的情景,大家都有点跃跃欲试了!

  生4:(早就举手了,终于得到发言机会,激动地)我说的也是这里,那情景真是团结协作!

  师:(用力点头肯定)观察细致,感受真切!

  生5:我听到了鼓声如雷,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那情景真是扣人心弦!(又有几位学生也谈了对这部分的认识,如那情景真是“热闹非凡”、“非常精彩”、“激动人心”等等。)

  师:现在,我分明感觉到大家内心的激动与喜悦了。大家想不想看看赛龙舟的录像?

  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高呼)想!

  师:好,我希望大家一边看录像,一边想想文中的哪些语言可以用来描绘录像画面。(播放剪辑的录像,学生看得津津乐道。然后老师让学生用曲线画出文中的相关语句。)

  师:下面我再播放录像,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刚才画下来的句子。(赛龙舟的录像又开始播放,这时候,教室里的朗读声也随着龙舟赛的逐渐激烈而愈加响亮、有力。)

  师:朗读完了,可是我好像还沉浸在激烈的竞赛中。龙舟划到终点时,游客们,你们还看到、听到了什么?

  生1:(“嗖”的举起了好多手)我看到胜利的人去领奖,奖品有红布、小银牌,不是重奖,但大家都觉得很光荣。

  生2:我听到鞭炮声四起,那是军人们为胜利者进行庆祝,那情景真让人高兴和光荣。

  生3:我看到胜利者有限的奖品被大家分享着,这情景真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师:(激动的声音高了起来)你看问题真深刻!你的理解揭示了湘西民风的纯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实践思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且是真实的,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在本板块学习中,简单的句式催开了学生思维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想表达、乐意表达甚至善于表达,直至把课文解读得丰富而深刻。生动的录像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最形象的手段,他们敢于朗读、甚至忘情地朗读,直至读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高效的课堂其标志不是老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三、重点板块三——“跳入湘西小河”

  【教学情境设计】:

  文章的第二节不过100多字,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军民捉鸭子”的风俗。可是爱与动物嬉戏的学生却对简单的文字充满渴望。所以老师先让学生朗读一遍后,就组织学生身临其境地想像:“兵士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放入河中,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我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要求学生现场来一段口头表达。

  【设计理由】:

  新课程的理念是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是用教材来指导学生学习,教学的长远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该板块基于“旅游”这个大载体,创新地让学生修改大作家的文章,这就是“用教材”的教学行为。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满足了学生顽皮可爱的心理,又让学生尝到了创造文艺作品的快乐,尤其让学生再一次地体会到了湘西端午节特殊的民俗风情之美。

  【课堂镜头回放】:

  师:精彩的龙舟赛结束了,但我们的旅游活动还没有结束,下面还有让我们这些游客有奖参与的活动呢。请大家朗读一下第二节。

  生:(集体朗读)

  师:各位游客,现在水面上各处是鸭子,此时此刻,作为游客的你也情不自禁地跳入湘西小河,请你想像随后的情形。要求口头作答。(片刻之后,顽皮的男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了。)

  生1:我衣服都没脱,情不自禁地跳入河中,向一只鸭子扑上去。那大鸭子吓得“嘎嘎”直叫。我再一扑,就抓住了。哈哈,我成了鸭子的主人!(全班大笑。)

  师:恭喜你!

  生2:我先潜水,靠近一只鸭子了,我猛地冒出水面抓住鸭子。鸭子张开翅膀扑打着水面挣扎,水花溅得我眼睛都睁不开。可是到手的鸭子哪能让它飞了呢?我一手死死地抓住它的脚,另一只手按住它的翅膀,它终于成了我俘虏了。(全班的气氛达到了高潮,有很多学生举着手,向老师喊“老师,我!”“老师,我!”,老师又让几个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像。)

  【实践思絮】:

  全国特级教师于漪在《谈谈课堂设计》中说:教师要给学生留余地,尤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捉鸭子”这一部分,文章进行了略写,老师让学生来详写,给了学生创造的机会。所以教室的学习氛围才会浓厚到一个高点。学生的创造力也令当时在场的听课老师惊讶了,他们感慨地说:真是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啊。

  四、课堂尾声

  【教学情境设计】:

  老师组织学生品味端午节成为韩国文化遗产的遗憾,从而来启发学生要热爱祖国的精神文化遗产。

  【设计理由】: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民俗风情类的,单元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热爱祖国各地的民俗风情。文以载道,课当然也应载道。所以课堂结尾来一点“道”的点化很有必要。

  【课堂镜头回放】:

  师:各位小游客,咱们的湘西一日游就要结束了,在我们踏上归途的时候,有两个一直在我脑海里的问题我想与大家交流。第一个,咱们家乡过端午节的味有这样浓吗?

  生:(大声地)没有!

  师:(故意不接话题)端午节这个风俗起源于哪个个国家?

  生:(响亮地)中国!因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的屈原!

  师:说得对。20xx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结果一举获得成功。从这一年起,世界上的人们知道,端午节是韩国的文化遗产。

  生:(教室里异常平静,一会儿议论多起来,激动、愤愤不平的感情充满了课堂。)凭什么我们就不能继承?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遗产!

  师:你们的想法我能理解。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正是因为有了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湘西那一片有点儿神秘的土地,其独特的民俗风情,才大白于天下。端午节的事情已经成事实了,我们确实很遗憾。不过遗憾也给我们带来了教训:伟大的乡土作家实在太少了,我们应当好好地过节。所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同学们的努力。未来的一天,在中国的文化史册上或许会增添一部作品——《江苏常州金坛尧塘的花木节》,这作者或许是你,或许是他,或许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

  【实践思絮】:

  这两年,关注和研究课堂结尾的专家越来越多。从小处着眼,良好的课堂结尾能激发学生学习下一堂课的兴趣;从学生终身发展来看,良好的课堂结尾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这一堂课的结尾,在学生的脑海里牢牢地播下了两颗宝贵的种子。

《端午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补充细节,体会湘西人民过端午的快乐心情。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感悟端午节的文化内涵,自然产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感情。

  课前准备:

  如条件许可,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或教师课前简介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既然传统节日要放假了,那就让我们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节日吧。今天,在座的同学就有这样的机会了,因为你们将作为游客代表前往神秘的湘西,和茶峒军民一起过个端午节,去体验他们过端午节的快乐心情。然后想请你谈一谈当年沈从文先生笔下湘西端午过节的习俗哪些值得推广,并说出你的理由。所以游玩时要做个有心人哦。湘西我们第一次去,人生地不熟,请个导游怎么样?

  下面让我们请出特邀导游沈从文,请他先作个自我介绍。(出示“沈从文档案”。要求:学生根据“档案”内容以第一人称介绍身份、籍贯、主要经历、作品特点、及代表作品。)

  教师评价:沈导就是湘西人,还是大作家,相信这一路我们跟着他好好看,好好听,收获肯定不会小。

  各位小游客,跟上导游,出发!

  二、让我先去看一看

  湘西民俗风情游

  第一站——走进寻常百姓家。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4句,然后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收获:走进寻常百姓家,我看见,我猜想。(前一条横线上摘录课文有关词句,后一条表达你大胆而合理的猜想。)教师可以第一句示范一下。

  第二站——来到河街看赛船。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节从“河街有熟人的“到结束,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龙舟竞赛的真!你瞧(听)。(前一句表达你的感受,后面摘录文中语句说出你的依据。)当然也可以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教师可以先示范一下。

  刚才同学们从各个角度说出了龙舟竞赛给你的感受,现在请用一句话概括龙舟竞赛的特征:可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在河街,我看到了一场的龙舟赛。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次感受龙舟竞赛激烈的气氛、热闹的场面。(建议找龙舟竞赛进入高潮时的语句来读,如需要教师可先作示范。)

  过渡:播放龙舟竞赛录象。

  刚才,我们既饱了眼福:欣赏了龙舟赛激烈热闹的种种情形,又饱了耳福:听到了一曲激情的《赛龙舟》,这次来湘西真可谓不虚此行。不过,我们不忙着回去,因为听沈导说下面还有一项有奖参与活动等着我们呢,不知各位小游客可有兴趣?

  第三站——自由下水捉鸭子。

  下面让我们重新聚焦水面,齐读第二节,看看第三站安排我们做什么?

  同学们,现在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已放在水面,设想你就是一位善于泅水的游客,此刻诱惑挡不住,你一下子跳入水中,随后的情形会是怎样呢?请展开想象,并把你想象的情形描述给大家听听。

  交流想象结果,点评。

  三、让我也来说一说

  畅所欲言谈一谈:哪些活动要推广

  此刻,天色已晚,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已经完事,水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让我们也静下心来盘点一下,看看整个游程中所见到的,参与的活动哪些有必要恢复或推广,请发表你的意见。发表意见要做到有理有据,所以老师建议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有关内容,把关键词句划出来,然后以:依我看,

  要推广,因为形式作答。(前一条填活动名称,后一条填活填活动价值、意义)

  开动脑筋想一想:我还有何金点子。

  其实,端午节的民俗还有许多,课文没有提到,假如湘西要推出“端午民俗风情游”活动,根据你对端午习俗的了解,根据你今天对湘西地理环境的观察,你觉得端午节还可以举行哪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大家过节更有情趣,请献上你的金点子。(四人小组合作商议,讨论时既要积极动脑,又要注意倾听,集中大家的智慧,然后选代表在全班交流,请同学评定它的“含金量”。)

  (如时间较紧,可以说:如果能对端午节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湘西风貌作更细致的观察,相信你还能献上含金量更高的点子,老师会给你时间和机会。)

  四、课堂小结:

  今天由著名乡土作家当导游,有你们这群可爱的`小游客作玩伴,又听你们献出了这么多金点子,老师一整天都很开心,你们呢,都有哪些收获?(学生反思学习所得。)这样看来,这些年我们盲目崇尚“洋节”,将圣诞节、情人节过得轰轰烈烈,实在大可不必,而让自己的传统节日过得冷冷清清也实在损失不小。你看,一旦我们好好去关注自己的传统节日,好好来过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不是发现它们真的是魅力无限,乐趣无穷吗?

  最后化用但丁的话送给大家:走自己的路,过自己的节,找自己的乐,让洋人羡慕去吧!

  课后学习(任选一题)

  1、你觉得在清明节开展哪些活动最有意义?请说出你的理由。

  2、20xx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端午节为他们的文化遗产,结果一举成功。对此,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下你的感想。

《端午日》教学设计3

  教与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培养阅读理解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欣赏品味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与学重点难点:

  精彩的场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实写和虚写相结合。

  教与学流程:

  一、由端午节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我国三大传统节日是什么吧

  春节、端午、中秋

  2、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他另外三种传说是:源于纪念伍子胥、源于纪念孝女曹娥、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那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

  (出示儿歌:艾叶香,香满堂;粽子香,香厨房,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看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二、简介作者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

  1、遇到不会读的字用笔划出

  2、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

  a、自由提问,正字正音正形

  蘸(zhàn)酒茶峒(dòng)洞穴(xué)老鹳(guàn)河

  呐(nà)喊泅(qiú)水

  b、多音字

  好hào喜爱如:好事

  hǎo跟坏相对

  形近字

  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

  c、概括一下本文介绍了端午日的哪些民俗风情。(穿新衣、画王字、赛龙舟、赶鸭子)

  d、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理由呢?

  (要求简洁表达就行,老师归纳:热闹,有趣等)

  四、赏析精品细节:

  1、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怎会如此吸引你们的?

  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相互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请找出来: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联想。两者相似点在:

  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作用是什么,归纳。

  (归纳:联想的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4、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

  齐读,体味。

  5、讨论:如果你参加赛龙舟的比赛,你觉得怎样才能胜利?

  参考答案:要有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要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人与人要真诚。

  6、下面安排的是什么余兴节目呀?

  (竞追鸭子)指名朗读。

  7、提问:

  追鸭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与民同乐,增加节目的愉快)

  参与追鸭子的人员是谁?(善于泅水的军民)

  鸭子的打扮是什么?(颈脖上缚了红布条)

  8、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多种手法描写一下追鸭的场面

  要求三至五分钟内完成,然后交流:抽两三个同学朗读一下自己的作品

  五、归纳要点:

  湘西的端午日,以龙舟竞赛作为重头戏。作者就抓住了这个重点,象一个向导一样,为我们详细描述了龙舟竞赛的精彩场面。并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面,突出了龙舟竞赛的热烈与欢腾。同时运用了联想的手法,渲染出竞赛的紧张、激烈程度,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一场景中,一同和茶峒人欢笑,嬉戏,共同度过这个充满了喜庆的节日。

  六、跟踪检测

  (一)填空

  1、端午日选自,作者,是代作家,代表作、,散文集等。

  2、各地的端午日都有不同的民俗,作者所写的当地的端午日主要有、、三大民俗。

  (二)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茶dòng( ) qiú( ) 水擂鼓( ) 呐喊( ) 戍( ) 军翘( ) 起干zào( ) 缠guǒ( ) 老guàn( ) 划jiǎng( ) 不jū( ) jìng( ) 赛

  (四)对下列一段话中加点动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带头的坐在船头,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

  A、参加龙舟竞赛的每一个人,分工明确。

  B、龙舟竞赛都在锣鼓声下协调展开,场面甚为壮观,使人如同身历其境。

  C、十几个桨手在锣鼓声的指挥下,一起动作,整齐划一,从中可以看出大家的“合作努力”。

  D、龙舟竞赛使人感受到当时竞赛场面的热烈,当地群众活动的纷乱无序。

  (五)课外练习:

  家乡的中秋节有什么样的风俗呀?请你们试着回忆一下中秋节那一天,特别是那个夜晚,你和你的家人是怎么渡过的。请把你回忆到的事情甚至是点滴用文字写下来,尽量能抓住重点,进行较为细致的描写,适当进行联想和想象,把中秋节的氛围给突现出来。

《端午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湘西地区端午日的风俗习惯,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2、让学生感受赛龙舟场面描写的的精彩以及作者生动精炼的语言。

  3、让学生感受桨手的风采,明白“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传统节日。

  2、端午节的传说。

  端午节的传说战国时代楚秦争夺霸权,诗人屈原遭到守旧派的不断陷害,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逐出郢(yǐng)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mì)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争逐着驾船相救,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赛龙舟的习俗也就由此而来。

  同时还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风俗也就由此而来。

  二、走近作者

  1、了解沈从文。

  作家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

  沈从文创作丰富,作品结集约有80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个。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端午日》就选自《边城》。

  2、北大校长季羡林回忆沈从文先生时说: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而又美丽的土地,正是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沈从文笔下的湘西美景

  三、初读文本

  在这篇课文中沈从文先生就用它的生动而精练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湘西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欣赏到了赛龙舟的精彩场面,感受到了桨手们的风采和拼搏的精神。

  自由朗读课文。(多媒体展示探究目标)

  (1)自由学习过程: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2)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3)向同学介绍你最喜欢的一个风俗习惯。

  检查一:(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并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蘸(zhàn)酒峒(d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

  擂(léi)鼓鹳(guàn)呐(nà)喊shù(戍)军

  jiǎng(桨)手泥jiāng〔浆〕一律(lǜ)

  检查二:1、同学们在这篇课文中了解到湘西的人们在端午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

  明确:〔用雄黄蘸酒在额头上画个王字、穿新衣、吃鱼吃肉;划龙船竞赛;追赶放下水的鸭子〕

  2、作者是以什么为顺序来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

  明确:(上午11点钟左右;把饭吃过后;赛船过后;天晚。)

  3、其中哪些风俗习惯是详写?哪些风俗习惯是略写?大家知道端午节我们这里还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明确:吃粽子、挂钟馗像、悬艾草、喝雄黄酒……)

  四、深入文本

  1、“莫不穿了新衣”、“莫不倒锁了门”、“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文章开篇一连用了三个“莫不”,有什么作用?

  作用:“表现了全茶峒人都去观看的热闹场面也表明赛龙舟是全茶峒人的庆祝活动

  2、赛龙舟前人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在文中划出)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比赛的精彩场面的。

  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4、分别找出这些人最具表现力的动作

  桨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5、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赛龙舟的激烈场面。

  要求以“我仿佛看到……”“我感觉到……”为题来从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等来描绘浆手的风采。

  6、探究一:一条龙舟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你认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拼搏是取得胜利的前提,更重要的是要和全队合拍,要讲究配合,要团结协作)结合生活实际,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小而言之一个班级一个家庭;大而言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绩、团结是必不可少的。

  7、探究二:文中除了对龙舟及浆手的描写外,哪些句子也是介绍“赛龙舟”的。

  ①、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两岸人呐喊助威;(侧面描写)

  ②、更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联想,虚写)

  五、写法指导

  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生动呢?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实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虚写

  1、什么是场面描写

  指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环境之中,对以人物为中心的生活画面所作的具体描写。场面描写一般是截取一个事件发展过程中的横断面,将比较广阔的生活画面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2、场面描写的手法

  ①动词的运用

  准确而生动的动词运用,写出了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有特征的动作,表现了赛舟场面的热烈。

  ②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指对描写对象进行直接的、具体的描绘和形象的刻画。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指对描写的对象不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与之相联系的周围事物的描写来映衬烘托被描写的对象。

  ③实写和虚写

  实写:对客观事物如实加以描摹,作正面的,直接的描述。

  虚写:对实际情况进行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或对景象进行想象和描绘。

  六、写作训练

  课文第二小节写捉鸭子,场面写得很简略。请你试着运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相结合的方法,以“兵士们将30只绿头长颈的大雄鸭放进河里”为开头,将捉鸭子的场面写得具体一点。

  七、拓展延伸

  眼下,越来越多的洋节日(例如圣诞节)在中华大地悄然兴起,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八、总结

  一个没有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丧失自己文明的民族是可怕的;只有使自己的文明不断进步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

  九、布置作业

  进一步了解盐城的民俗

  板书设计:

  端午日

  场面描写(紧张激烈)

  正面描写:(船手)(鼓声、呐喊声)实写

  侧面描写:(观众、呐喊声)(想起小说故事)虚写

  教后心得:

【《端午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端午粽的教学设计10-07

年月日教学设计07-24

《年月日》教学设计05-19

《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0-02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2-08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优秀03-11

年月日教学设计15篇09-23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5篇)09-25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15篇09-15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15篇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