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生态农业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农业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农业调查报告1
一、台湾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台湾位于(本站)亚热带地区,地少人多,土地总面积近3.6万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总人口2300余万。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农民(外出工作者不作农民统计)人均纯收入约20万元(新台币,下同,约合人民币4.5万元)。台湾农业年产值近4000亿元,占总gdp的1.5%,其中农作物43.4%,林业0.13%,畜产32.1%,渔产24.4%。农作物以水稻、水果、蔬菜、花卉、茶叶为主,水稻一年两熟、三熟,种植面积54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水果面积345万亩,产量260万吨,主要水果种类有芒果、香蕉、菠萝、柑橘、荔枝、番石榴等,特产有槟榔、莲雾、释迦等;蔬菜面积255万亩,产量300万吨;茶园面积24万亩,产茶1.75万吨,生产制造的茶叶有红茶、绿茶、包种茶、乌龙茶等,其中包种茶与乌龙茶驰名世界;花卉种植面积约21万亩,其中蝴蝶兰出口额达5200多万美元,每年出口成株种苗3000万株。畜牧业中生猪年饲养量1700多万头;牛饲养量16万头,其中乳牛占75%;鸡饲养量1亿多万羽,鸭1000多万只。渔业年产量130多万吨,其中养殖渔业占22%。
虽然现在台湾已是一个较为发达的工业化社会,但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和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上世纪60年代后期始,台湾农业发展进入停滞期,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小,经济地位十分低微。80年代之后,由于台湾当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举措,台湾农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90年代初提出发展“精致农业”,近年来又
提出发展休闲农业,引导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台湾现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由低到高的三个阶段,即由原来的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阶段,再到产业经营和效益农业阶段,目前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台湾现代生态农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明显。台湾属人多地少地区,尤其是高山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的2/3以上,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4。历史上以盛产大米、甘蔗等为主,从70年代起,台湾积极推出农业综合调整方案,以县、乡为单位,按不同区域条件,积极鼓励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目前已经形成了相对集中、优势明显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南部的屏东县以热带果树为主,盛产木瓜、莲雾和淡水水产为主要特色农产品,中部云林、彰化等县市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形成全台最大的有机蔬菜生产、交易集散地,还有阿里山的茶叶、峨嵋乡的东方美人茶、集集镇的香蕉集中产区、信义乡的青梅生产等等,每个县、乡都有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农业区域化特色十分明显。
第二,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台湾十分注重农业科技研究与应用工作,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60%。台湾十分注重农作物品种改良,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收集作物品种和种质资源,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农业试验所及其分所,均有相当规模的种质库。近来台湾以水果为主的地区品种更新很快,新品种层出不穷,提高了台湾农业的竞争力。台湾正在出现一股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的风潮,期望以高科技带动农业的转型和升级。
第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较高。一是法律法规完善,农产品安全标准齐全。目前已制订颁布了《食品卫生管理法》、《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农药残留检
测要点》。在有关农产品市场和畜牧等法律法规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也都予以明确。二是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检测体系健全。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别由农业委员会、卫生署、标准检验局三个部门负责,分别承担农产品进入市场前的检验、市场销售农产品的检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另外,畜产会设立了畜产品药物残留检验实验室,负责培训屠宰卫生检查兽医师,派赴各屠宰场进行屠宰检验检查。三是推行农产品质量论证。在果蔬方面推行gap(吉园圃)、cas(优质农产品)认证和有机蔬菜的认证,在畜牧方面推行iso、haccp、gmp认证。四是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每个果菜批发市场均设有果蔬农药残留超标快速检验室,对进场交易的果菜进行抽样快速检测,确定安全后,方能进场。如检出农药残留超标,将送当地卫生局进一步检测,确认具体超标数,并追究供应人的法律责任,重者可判刑。
第四,休闲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台湾的休闲生态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生态农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初具规模特色,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乡村夜宿、旅游胜地等几种类型。 第五,农会组织水平较高。农会是台湾分布最广、影响最大、最为完善、功能最为齐全的农民组织。根据台湾农会法,农会实际上是社区性农民合作组织,一般以乡镇为单位设立农会,每个农户都可以参加,实际上户户都参加了,一户只能有一个会员代表,外地人或企业也可参加农会,只能算赞助会员无选举权。农会作为社团组织,农民象征性地交一点会费,就成为农会会员。农会对外招聘管理
人员,其基本要求是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能为农民提供金融、科技方面的服务。农会分为乡镇农会、县(市)农会、省农会三级,分别接受同级相应农政部门的指导。各级农会既是独立的法人,可以独立地开展各项业务,又与上级及其他农会之间互相配合,下级农会接受上级农会的指导,各级农会共同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网络。农会的主要功能有农业推广、供销经营、金融业务、保险业务等多个方面。
第六,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台湾农业水利、农村交通设施均由政府拨款修建。全台湾农村的基础设施都很完善,从平原到丘陵山地均实现了机械化耕作。
第七,品牌战略加速了规模和产业延伸效益。利用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产业延伸和提高企业整体效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重要内容。台湾农业发展就是在充分利用品牌资源和理性的品牌战略实践中实现了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双重发展,并赋予传统农产品新的时代、生态和社会概念。台湾具有百年基业的知名企业联米集团超越了传统理念,禀承了“与稻香共生、与自然共存”的`经营理念,提出超意识概念,成立了亚洲首家由民间企业成立的集生产、加工、展示、观光于一体的稻米博物馆。游客通过时兴隧道、古色古香精品馆、道香风云馆、稻香学院等八个主题区,既可以了解企业的发展过程和经历风雨,也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理念有大致的了解,展示了企业产业链延伸新方式,再通过品牌战略,最终实现了宣传企业、展示产品、突出理念、增加收益的目的。
第八,资源整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环境资源、社会资源,发挥产业资源优势,由单一产品生产向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通过整合“产、官、学、研”各项有利资源,集合企业、政府、研发机构群策群力的强大力量,共同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合力,台南县正是按照这种发展模式通过建立台湾兰花科技园实现了兰花产业的快速发展。兰花科技园的开发主体与权利主体为台南县政府,在完成规划与公共建设后,采取了公办民营的模式,将园区管理交由公开遴选的经营管理公司进行运作,管理公司运用国际先进技术及管理资源,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竞争力,采用国际行销运作方式,建立起国际研发技术、市场讯息与世界行销的国际兰花交流平台,实现了产、官、学、研的有效整合,不断地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
二、对大陆地区农业发展启示
台湾农业发展实践表明,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标准化生产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前提,培育做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因此,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学习借鉴台湾农业发展的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一是要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发展现代农业,最根本的是要在提升综合效益上做文章,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应进一步提高科技措施费比例,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农业科技推广组织、科研机构和农技人员参与农技创新,探索“科研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模式,加强适用技术和品种示范推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同时要加大培训投入,
创新培训方式。针对专业农民组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针对核心农民组织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针对一般农民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是要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台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重点围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引导和培育一批组织健全、运行规范、功能完善的农民合作组织,在数量上求突破,在质量上提层次。要通过财政补助、先建后补、基地建设等方式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加大土地治理项目、产业化经营项目、市级集中科技推广项目安排用于利益联结紧密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例。
三是要加大农村生态环境改造力度。发展休闲生态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新方向。农业综合开发应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结合,坚持统筹规划,通过以水利、道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在项目区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现代农村新景象,增强项目区功能,形成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促进项目区休闲农业发展,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四是要加大标准化生产扶持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行标准化生产,不仅关系消费者的健康,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农业综合开发应加大投入,在项目立项上大力支持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三品”生产,突出规模种养。加强质量认证和标志管理,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同时项目区要积极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要求,发展低碳农业生产。
五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保护扶持力度。做到“政企分开”,政府对农业支持不包办,主要体现在政策保护与扶持上,体现在对农业区域生产设施的规划布局上,体现在执法和综合服务上,而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依靠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承担,即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和农业经济组织的桥梁作用。进一步研究出台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园区、科技开发、标准化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品牌、农会组织、休闲观光农业、土地流转、灾害防御体系、农业风险保险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与支持。保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执行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加强检测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检验检测水平。从生产基地和市场入手,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制度、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和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大力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加强质量认证和标志管理,树立优质农产品品牌和形象,扩大其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生产经营知识,使其变为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主动意识和自觉行为。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利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素质,确保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生态农业调查报告2
内容摘要:
在调查生态园中发现生态农业的一些问题,通过解析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内涵,研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探讨了三种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结合模式
(一)关于生态农业的诸多调查发现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
(2)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3)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然而,在当今,这一完整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
(4)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价格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食品的安全和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5)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图片背景:新乡县小冀镇的龙泉苑生态园)
(6)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二)讨论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1.可行性分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特殊旅游方式,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基础,以欣赏、研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发展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发展,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高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
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合理的双向利用。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实际上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式,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要求,克服目前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产品需求和人们的旅游需求,又能维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色产业带动模式(观赏+学习+参与型)对于那些拥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说,可以以农产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展开的主题辐射发展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特色的生态农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具有生产某种特色生态农产品的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需求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一定的规模。例如,我们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这样不仅可以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快速发展。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
乡”的美名,打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与旅游相联动的模式。
(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对于那些拥有一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色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如果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清新的山水自然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整洁舒适的乡村居住环境等),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途径。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机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桂林阳朔是我国发展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征。
依托阳朔及周边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要求,“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与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色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所应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与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种植技术、农机具的使用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以及农业经营等,亲身体验农产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产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产品,又充分体验收获的愉悦。
(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对于在农业特色和自然资源特色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地区,我们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例如桂北地区,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活动将本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优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要求人们要认同当地农业文化充满差异的地域性特征,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些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理由。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能简单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与人文两方面的特长。我国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类地区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制度、劳动工具、劳动产品、生活习俗与禁忌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色耕作制度是农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征。特色农产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获的快乐、了解生活习俗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习俗及各种禁忌,以生动的形式与充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农具的使用人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我国农业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认识农具实际上就是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如果进行适宜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产品。这些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三)结语目前,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素,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能够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因为“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一切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发展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必将推动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生态农业调查报告3
白泡子乡有着优越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资源,是少有的绿色食品生产区。近年来,我乡依托生态资源不断改善生态条件,努力构建生态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白泡子乡有 69 个村民小组,67 个自然屯,拥有耕地面积 150277亩,其中水田面积 15513 亩。2014 年,全乡落实绿色水稻 15445亩,绿色白瓜 10084 亩,绿色大豆 20141 亩,烤烟绿色面积 5180亩。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1、在工作上突出连续性。
生态的恢复与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干秋的事业,是一个 漫长的过程,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白泡子乡的领导班子,坚持不懈、常抓不放、一任连着一任、一代接着一代干,最终才能实现绿水青山。白泡子乡历届领导班子都始终把生态建设摆上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水库周边绿化、河道绿化工作。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每年都组织大规模的绿化造林活动,大搞山水林田路的综合治理。
2、在措施上突出协调性
一是规划与实施齐头并进。一方面制订了还林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全力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工作。配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在地方林是实行了封山育林,大力开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工作。二是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全面发展。发展绿色食品面积 4.5 万亩,占播种面积 30%,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夺厚的兴凯湖自然景观,加之有无数神秘传说的.蜂蜜山,为我们构成了山水相依、山青水秀、人杰地灵、鱼米飘香的美丽画卷,每年都吸收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观光度假。全面启动以张德财、冯玉忠、王忠臣、王善海等为代表的典型农家旅游服务,并向周边逐步延伸,使之规模化,产业化。
3、在抓法上突出超前性
抓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但要持之以恒,还要超 前运作。一是资源保护超前,既要保护好蜂蜜山的自然风景区花草树木、又要保护好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植被不被任何破坏。二是污染预防超前,就是在招商引资、引进项目中、把环境保护、治理污染摆在首位。
二、以退耕还林为重点,进一步营造乡村绿色生态环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之基、立乡之本,我们把营造乡村绿色生态环境工作抓实、抓出成效。
2014 年全乡完成退耕还林面积 1849 亩,防护林面积 160.2 亩, 全部通过了国家的检查验收。2014 年计划任务 1800 亩,实际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459.2亩,超额完成659.2亩。完成防护林549.7亩。上述目标的实现,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典型引路、政策宣传、算帐对比等有效措施,大力营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舆论氛围。
2、搞好规划设计。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规划,做到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遵循自然规律、科学确定林种结构,合理配置树种。
3、管护措施到位。白泡子乡地处中俄边境,95.5%的有林地和 造林地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林,全乡林业用地面积 40320 亩,其中有 36405 亩得到了重点管护,共划分 13 个管护责任区,安排了10 名护林员,做到每个山头有人看,每条道路的绿化树木有人管。2014━2014 年基本杜绝了滥砍盗伐现象的发生。
4、林、牧业关系处理好,协调发展。退耕还林是我市近三年农 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畜牧业又是打造全市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的重要举措,本着既要兼顾好造林户的利益,又要解决好养殖户的利益,根据去年雨水过大,今年春天严重干旱,饲草、饲料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召集全乡养殖户召开专题会议,提倡和鼓励舍室圈养。对养殖大户饲草不足的、确有困难的、由林业部门安排定点、定区放牧、签订好林木管护放养协议书,基本上拒绝了牛羊破坏退耕还林地现象,促进了全乡畜牧业快速发展。
三、以开发特色绿色食品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
白泡子乡依蜂蜜山自然环境,兴凯湖无污染的水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农业、特别是我乡绿色水稻生产主要靠引进兴凯湖水灌溉、水资源无污染沟渠配套,现有绿色水稻 15445 亩,绿色白瓜 10084亩,绿色大豆 20141 亩。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抓观念转变,狠抓计划落实。年初以来,我们从抓思想解 放、观念更新入手,采取绿色食品科技示范户的现身说法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办法,使政府的指导变为农民的自觉行动。主要采取三种途径。第一宣传教育。利用生产科普之冬、科普大集、集中培训和印刷小册子等形式大讲特讲发展绿色食品对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必要性。第二、对比教育。利用乡农技推广站的科技试验田对比种植绿色食品作物,用事实教育农民。第三、外出参观考察。
二是抓科技培训促计划落实。去冬今春以来,我们开展了以普及绿色食品知识,提高绿色食品种养技术为重点的科普之冬活动,先后请市农委农业专家,市科委有关人员、市农技推广站农艺师多
次到村、到组巡回讲授绿色食品知识,使农民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绿色食品知识,激发了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积极性。
三是抓好市场开拓,确保计划落实。
我乡为了开拓市场,认真解决销售问题,除继续巩固与勃湖油脂有限公司、白泡子粮库的供求关系外,还与上海、大连、广州等地利用新老客户关系开辟销售网点,扩大销售渠道,抓好市场建设。
四是强化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管理。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资源为依托仍然是白泡子乡农业发展的出路、如何改造湖滨涝区,完善“三江”老区水利工程配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乡水田生产。近两年,长林子村修排水壕 12 条 33040 米,土方 31.4 万立方,永久阐门 1 处,共投资 126 万元,临湖村修排水壕 2 条 3000米、土方 3 万立方,投资 10 万元。经省农业开办发办批准立项,在长林子村建设密山市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技术依托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建设优质高油大豆生产基地 3 万亩,其中建设种子基地 3000 亩,开发疏浚沟渠 40 公里,修建涵洞 20 座,购置农机具 57 台套。项目总投资 292 万元,其中:中央及省财政投资 200 万元。项目建设后,亩增产 30.5 公斤,年增产大豆 91.5万公斤,年增加收入 178 万元。通过开发治理,改善生产条件,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五、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1、发展畜牧是打造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畜牧养殖户多 年形成的放养习惯不是短时间能改正的,畜牧养殖需要翻盖、新盖很多圈舍,也需大量资金,农户自己无法解决,很多农户不愿意用自己的承包田种植牲畜草,乡村两级又无法解决饲草、饲料用地。
2、保护生态环境、加大退耕还草、退耕还湿力度,但有很多在 还草、还湿范围内的耕地是农户承包田,土地政策是 30 年不变,土地的调整、更换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3、农业生产基础建设不配套。税费改革后村级可支配资金短缺, 基本上没有能力搞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去年冬雪来的早,农民收入不高,今春旱情持续近一个半月,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依靠农民“一事一议”搞水利设施建设困难也很大。
【生态农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调查报告06-27
职业调查报告02-17
畜牧调查报告12-17
学校调查报告12-21
购物的调查报告12-24
最新调查报告12-31
调查报告的摘要01-01
农村的调查报告01-16
河流调查报告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