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社会调查报告模板9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报告感到非常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社会调查报告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调查报告 篇1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透过利用课余时光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用心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钱并不是大学生打工的惟一目的,不少同学把打工看作是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潜力的机会。许多学校也用心鼓励大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一方面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各方面的潜力;另一方面能够积累工作经验对日后的就业大有裨益。透过调查能够了解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看法以及透析大学生生活实践状况,从而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所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方法,使大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见真知。在往后实践中能更好地接触社会、实践自我的专业技能,寻找发展的机会。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取了在读大学生50名,其中广州大学20名,中山大学10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0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0名,大三学生15名。
调查资料:本次调查透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方法:透过派发问卷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问卷及数据统计详见附录)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透过兼职能够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我的需求。不少大学生觉得只要是能够赚钱的工作,就能够去试一试,品牌代理,促销等以前不会是大学生从事的工作,此刻都成为了大学生们能够理解的工作。
有52%的同学认为如果要参加社会实践,最理想的就是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交流,其次是打工或做兼职占40%;而56%的同学有做过兼职,20%打过暑期工,14%参与过实习,表示从未做过的仅占10%;此刻大学生兼职、打工,除了做家教(14%)、网络的实习实践(6%)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兼职或打工时从事派传单、商品促销(22%)、校园销售(14%)、当餐厅服务员(8%)等简单、不需要特殊技能的工作,但却与所学专业知识相去甚远,76%学生认为所实习或兼职的工作与自我专业不全相符或完全不符,仅24%的人认为完全或基本相符。能够使大学里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只占38%,在实习或工作中66%的人满意自我的课外实践潜力;12%的学生认为兼职是为以后的求职做准备,在选取实习或打工目的是什么的时候,有32人选取“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占了总数的64%,选取“赚取生活费”,占了20%。从选项人数中显示,大学生兼职以赚钱和充实自我为主要目的。此刻的大学生已经将打工看得很重了,钱虽然是必须因素,但是期望透过打工获取的经验对将来就业时有所帮忙就应是更多学生思考的问题。大学生在打工时光上的弹性还是很大的,这就应和他们宽松的学习环境有必须关系。56%的人会选取在假期实习或打工,30%会选取任何没有课的时光,12%会选取周末。有31人认为在不影响学习的基础上赞成合理兼职或打工实习,19人很赞成兼职、打工,没有人反对。54%的人都提出学校除了带给就业指导以及专业课程外,还就应带给实习机会,22%觉得学校就应带给就业体验,至于选取素质拓展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各占12%。
调查结果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取“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潜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职责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职责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动手操作潜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我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明白自我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此刻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我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透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到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在一齐的。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人生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总的价值取向,对价值观系统中其它价值观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由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是围绕自我出发,致使大学生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更不用说参与“三下乡”活动服务人民了。
另外,没有人选取反对大学生兼职、打暑期工或实习,大家都认为只要不影响学习能够积攒经验能够为以后的工作打基础。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应当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运用知识的`技能。从大学生活的开始到走进社会的大圈子中,就只有短短的几年时光,谁不想在将来的社会中能有一席之地呢?所以大家认为大学生务必投身校园内外的各类实践活动,有助于锻炼品质,提高潜力。可见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抵触的重要性。不能否认有过打工经历的同学,看起来要比其它同学更成熟、社会适应力更强,但对于学生,社会适应力只是一方面的衡量指标,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业结构的搭建,即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的搭建,为了打工影响甚至放下了专业知识的学习,结果是得不偿失的。
结论与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必须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礼貌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和长远好处。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职责感和用心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标准,社会实践不但为大学生带给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同学们综合潜力的一个阶梯,更是一个大学生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前的演练场地。了解国情是年轻人的首要任务,这就需要放眼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对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有所了解才行。学生利用假期时光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样能够使同学在实践中更好的认识国情,贴近社会,从而确定比较正确的人生前进方向。作为高校教育者,如果能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行动,把行动变为职责,将会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起更高的起点。大学生的社会职责意识,就应说不仅仅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由之路。
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潜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潜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此刻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对实践进行指导。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活动,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改革实践、阶级斗争等。因此,大学生就应用心参与实践,使实践与认识相结合。大学生能够透过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状况,结合所学为政府部门带给决策参考是一件十分有好处的事情,既提高潜力又服务社会,这是一种双赢的选取;二是志愿者服务,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三是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培养自身的社会职责感,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此刻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形式。很多学生利用业余时光到各地和很多行业去进行社会实践和社会考察,回校后进行认真的讨论总结,用他们自我的视角来理解社会,思考未来的人生道路。
透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我的事业,就务必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在实践的这段时光里,我透过自我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我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想起来,还是觉得自我此刻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只是,我觉得个别惭愧,都怪自我不够争气,不珍惜这好的时光和机会去好好读书,整天都无所事事,在家里一点事也不会做。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社会调查报告 篇2
健康卫士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
“想得到爱,先付出爱,要得到快乐,先献出快乐,你播种终会收获”,装载着老师的箴言,背负着同学的期待,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已圆满结束。回首实践点点滴滴,不禁让人麾然泪下。因为努力过,所以感动;因为坚持过,所以无悔。
抬头仰望天空,实践中的一幕幕清晰地在出现在眼前。记得第一次开会时,每个人都是那么地激情饱满,每个人都是那么地慷慨激昂,定主题,写策划,现良策,提要求,每个人周围都充斥着都是积极与主动,最后我们一致通过了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食品安全宣传,那时我再一次看到了什么叫一个团队,什么是团队精神。
实践过程很辛苦,至少比我们想象的辛苦很多很多。
发问卷调查时的我们早出晚归,风吹日晒,穿梭在杭城各大高校之间,为的是让我们的调查更有实效,让我们的数据更有威信,当你看到7月的烈日照射在我们额头时或许你会替我们忧虑,当你发现7月的暴雨浇灌在我们身上时或许你会替我们揪心,但我们坚持下来了,我们没有放弃,我们做到了。
或许曾经所做的被理解成年少轻狂,或许曾经所想的被评论为不切实际,但我们用我们的行动,用我们的心证明了我们可以,真的可以。
如果说发问卷调查时的我们经历的是风吹雨打的考验,那么做食品安全调研时的我们经历的是忍饥受饿的摧残。在食品调研过程中我们要做的就是检查各超市中食品的质量安全,抽检街头小吃油炸食品的卫生情况,调查农贸市场蔬菜的农药含量。虽然摆在我们面前的都是食品,我们却不能吃,因为我们的时间不多;虽然一天的调研让我们身心俱惫,我们却不能歇,因为我们的工作量大。
食品安全宣传晚会又是另一番风景。一大群男生跳着的《NOBODY》会让你顿时哄堂大笑,一曲深情的《so sick》会带你走进浪漫之都,一个柔美的民族舞会给你一种古典之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一切的背后又有谁知道呢?为了排练节目,在这个似火的7月,我们开始在没有空调,没有电扇的舞房进行默默地跳动着,闷热的`空气在我们的身体里翻腾,豆大的汗水在我们的衣服中打转;我还清晰的记得,5点45分,没错,就是凌晨5点45分,为了联系晚会场地,我们就是在5点45分走上杭州——桐乡的公交车。
我们吃过苦,尝过痛,我们洒过汗,流过泪,我们曾经为了一个决定而争执过,我们曾经为了一场活动而疲惫过。但是,当我们听到一句路过的行人的问候时我们是那么地自豪,当我们看到台下的观众的欢呼时我们明白了什么是成功。
经历过才懂得,这才叫生活。我们的宣传很成功,并不只是因为有了电视台对我们的报道;我们的活动很成功,并不只是因为我们得到了周围市民的赞可;因为我们在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挺过来了,我们没有放弃,因为我们在最困惑的时刻我们坚持住了,我们愈挫愈勇,这就是一种成功。
我们相信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会像烙印一样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永远铭记。
社会调查报告 篇3
近年来,**县通过努力,初步形成以城乡低保制度为基础,以灾害救助、五保供养、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为补充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取得的成效
(一)低保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目前,我县农村低保33411户63063人,全年需发放低保资金6025.8155万元;城市低保3084户5800人,全年需低保资金1659.059万元,所需资金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
(二)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并逐步完善。20xx年出台了《城乡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县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便捷服务。
(三)临时救助工作实现制度化。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给予临时救助。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临时救助工作制度,严格按制度要求开展临时性救助工作,使城乡居民因某种原因造成的突发性生活困难得到及时救助。
(四)社会互助形成长效机制。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捐款捐物对困难群众进行临时救济,同时建立部门对口帮扶、党员干部一帮一结对子帮扶,春节慰问救助等方式,形成系列化的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送温暖机制。
二、存在的`问题
**县社会救助工作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群众基本满意,较好地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救助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专项救助社会项目繁多,政出多门,制度间的衔接配套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单一性、临时性、分散多头、既有重复又有遗漏等弊端,部门之间也存在职责不清,配合不够,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救助资源综合效能的发挥。
(二)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目前,社会救助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拨款和本级财政配套,资金来源渠道较为单一。由于地方财政财力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救助资金的需求,随着社会救助项目的增加、社会救助覆盖面的扩大、救助标准的提高,资金缺口将逐步增大。
(三)基层网络不健全、力量薄弱。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后,民政办被撤销,只在社会事务办设专职民政干事处理民政日常事务,缺乏相应工作人员,救助工作存在被动应付局面。
三、建议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宗旨,转变思想观念,整合救助资源,加快制度创新,协调城乡发展,才能建立起功能完善、衔接配套、和谐高效、保障有力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一)完善运行机制,加强制度建设。要重点抓好三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是着力健全低保对象认定、低保标准合理调整、资金筹集管理、监督检查、组织领导五项机制;二是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救助管理制度。增强工作的预见性,研究制定紧急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对紧急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逐步建立起新的救助管理工作良性运作机制;三是对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困难群体进行救助。对返乡农民工返乡后生活无着落,短期内无法就业,家庭月人均收入介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左右的农村低保边缘户,按照临时救助的申报审批程序,给予一定的临时生活救助。
(二)理顺管理体制,杜绝各自为战。进一步理顺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和资金,解决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象。要搭建起纵向联通各级民政部门,横向联通相关部门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确立民政部门社会救助工作的主导地位,同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全局性的社会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效率。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投入力度。政府是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主体,应逐步加大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对于经常性救助项目,应结合财力,确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投入比例,实行刚性约束。此外,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救助资金的筹措渠道,多渠道、多层次筹集社会救助资金。
(四)加强网络建设,提升救助水平。恢复乡镇民政机构,配齐配强乡镇和居委会民政工作人员,在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设置社会救助协管员,并落实基层工作运转经费。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对社会救助的基础支持,通过群众自治组织事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方式,做到救助对象有出有进、救助金额有增有减,确保救助资金真正保障最需要的困难群体,确保社会救助事业成为真正的“阳光事业”。
社会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的目的及出发点
为了贯彻党的“又好又快”发展战略目标,把我国建立成绿色节约型社会,下达了关于怎样加强环境保护的诸多建议,也为之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在这股改革之风的吹动下,我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对各级学生作动员和鼓励,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地实践活动,参加环境保护的行动。我院更加身先士卒,各班级也举行了各种实践活动,虽然我未参加,但我也对**的环境做了初步调查。
时间:20xx年1月23日
地点:**市各主干道
参加人员:本人及一同学
二.调查的内容及方法
通过对路人以及对环卫工人的提问,了解他们对各路段的环境的看法。并将事先打印好的自制问卷调查表发给他们填写,为接下来我的分析及整理做出铺垫。
三.总体状况及分析
通过对路人及环卫工人的调查,以及对问卷调查表的整理分析发现,人们普遍对当前环境表示不满,只有在极个别地段人们表示差强人意,针对这些方面人们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下面,我将针对这些情况做一些系统的汇报及整理。
1.调查人群
由于适逢春节假期,在各主干道上只能遇到很少的路人及环卫工人,所以,我们调查的人群结构相对单一,所调查的一些问题及征求的建议也只能代表极个别观点,但这并不影响所做调查的整体方向,它能对**市的环境卫生作出一定的反应,因此有一定的借鉴性和改进性。
2.发现问题
a.很多人反映很少和家人及同事谈论有关**环境现状的问题,对有些方面的活动也相对冷淡,也有人反映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当然参加的也很少啦。
b.调查中的多数人虽然认识到环境的重要性,但是鉴于各种因素并未能够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的参加活动。
c.人们对环保的意识总体上欠缺,尤其是在一些费精力的活动(分类垃圾)上,更加显得力不从心了。
d.人们反映政府的一些活动未曾下达到基层,百姓根本就不知道就结束了。这就反映在政府的交流机制上。
e.政府在环境保护上面的投资相对较少,在有一些方面(道路拓宽)方面更加欠缺。对一些污染大的工厂更是放纵,并为对这些税收大户进行整治,只要其交纳一定的处理费就行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的环境以及人们的居住环境。
f.大多数被调查者反应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差。
3.分析原因
a.自身原因起决定作用。很多人学历并不高,文化素质也就低,因此对环境保护方面的`种种看法和观点都会受到影响。
b.政府以及相关部门所采取的措施未下达到各阶层,以及有些政府机构的阳奉阴违,导致措施不能有力的进行。
c.环境保护机构有关部门总体能力欠缺,不能进行有力及具体的规范,出现政策方面的漏洞,使环境保护工作陷入瘫痪,阻碍了工作的总体进度。
d.个体之间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一,对环境保护的看法不一,所采取的看法及措施各不相同,因此在环保的工作中所办演的角色不尽相同,所能做的工作也不相同。对环保的贡献也就不同。
e.社会教育力度不够,尤其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欠缺,俗话说:孩子是社会的未来。
但是有些被调查者反映他们的孩子并未对环保有所重视,他们欠缺这方面的知识,学校及社会未对其进行系统的教育。
f.父母监督力度弱。
四.解决措施及建议
a.个人应该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环保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做到有所凭证。
b.各家庭应该加强对子女的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
c.环保部门应该建立各种保护机制和体系,加强对环境的监督力度。
d.实行环保奖惩制度,大力奖励对环保有力的个人。
e.加强对废弃物的有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并实行废弃物的分类处理。
f.政府在举行活动时应该加强对基层的通知力度,做到各基层都能及时参加,可以贯彻执行环保制度。
g.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公民个人素质,使居民们不光自觉加强环境保护,从小做起,从个人做起。
h.最重要的是把一切措施付诸实践,实践第一。
五.个人心得
本人这是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说不紧张那是不可能的,毕竟这是第一次吗,虽然这样,但是我觉得通过这一次实践活动使我懂得了很多,也使我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是我了解到了群众的呼声了。
我的实践活动在**市里进行,虽然在有些人的眼里**的环境可以说是比较好了,但在我这个自己人眼里我得的环境并不是很好,比较差啊。其中有一位被调查者的话令我很是动容。
这位被调查者是一位年逾七甲的老人,他对我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提高了,但随之而来 的弊端也日益显露,环境不断的恶化,尽管不停的加以改造,但是正如加1与加-2的区别,这虽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但这可以充分说明问题的重要性,环境在这样污染下去,人类将无力锥之地。但他也表示,这几年的环境确实有所提高,空气清新了很多,但他强调这远远不够,要想永远活在这个地球上就必须保护环境,不要在破坏了。说的最后老人的语气都
有点沙哑了。由此可见老人的品德是多么的高尚啊,令我也为之动容。
调查中虽然人数并不是很多,但是被调查的人都是畅所欲言,把自己心中的想法都说了出来,毫无保留,他们是如此的希望把建设成美丽的家啊。由此可以看出**的未来有希望了,人们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建设的,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认识到了如何进行人际交流,如何将自己定位到社会中,我对环保了解了很多,我知道了环保只有发动全社会才能起效。我受益匪浅。
社会调查报告 篇5
调查背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句话足以彰显教育的重要性,而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意义非凡。某某县总人口有44.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8.74万人,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农村小学教育理应受到关注。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农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们仍需看到在农村,尤其是较偏远的农村,在小学教育方面依然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次社会调查报告我将关注点放在我县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方面。
调查时间:
20xx年8月28日-9月20日。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围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问题展开。
调查对象:
为展开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问题的调查,我对某某乡的多处小学进行了走访调查。
调查方法:
调查法、观察法、查阅文献法等。
报告内容:
本人在8月28日到9月20日的这段时间,到某某的几所小学进行了实地的观察和调研,而后又进行文献的查阅,最后形成了如下的调查报告。
一、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1、 农村小学办学条件相对艰苦。
近年来,我县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对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大刀阔斧地进行乡镇中心学校楼房化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美丽校园工程等,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确实已经取得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在某些乡镇学校,尤其是一些偏远的村小,办学条件依然十分艰苦。以某某的几所小学为例,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的问题:
很多农村小学的校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甚至是八十年代所建,因为年久失修,已成为严重级别的危房,而且每年还有许多校舍新增为危房。上级主管部门,虽然每年都会下拨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校舍、围墙等基础设施的维修,但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缓解一时之急,并不是长久之计。
如今,大多数城里学校,已经实现每个教室都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目标,条件更好的甚至已经安装了智能平板电脑,但是对于某些乡镇学校,尤其是那些偏远的村小,这些现代化的教学配套设施依然没有配备齐全。
许多农村学校配套的教学仪器,是多年前所配备的,或破损,或陈旧,又因资金短缺等问题未能及时更新,已难以适应现在的教学需求。
许多农村学校图书室图书的藏书量也相对匮乏,图书的内容也相对陈旧,未能及时更新,不能反映时代风貌,更难以满足当下学生日益发展的阅读需求。
2、 农村小学的师资配备不足。
自20xx年以来,我县已经开始开始启动了面向社会的教师选拔招聘工作,每年都有一大批新教师陆续被补充到各所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尤其是对农村小学,考虑到师资严重缺乏的实际情况,县政府已经有意识地进行了倾斜,使这些学校的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使得这些学校的教师缺口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然而,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的现状是老教师(40周岁以上)占绝大多数的比重,每年也都会有一批批老教师面临着退休,而新分配的教师数量有时并不足以弥补老教师退休造成的缺口。
再者,由于很多农村学校距离城里较远,而大多教师居住在城里甚至是别的县市区,平时上班交通不便,再加上农村小学的办公条件艰苦的客观事实,还有一些教师出于自身未来择偶或者其他方面的考虑,许多教师最终流失至别的岗位或者别地区,导致我县农村小学的师资配备缺口压力依然很大。
3、 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欠缺。
农村学校,尤其是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非乡镇中心校的小学,受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的制约,教师外出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和外来名师近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极为不利。
再者,由于教师年龄结构偏高的现实原因,很多老教师学历水平较低,又缺乏继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是的教师整体在专业素质方面欠缺了些。
另外,由于下面的农村小学与城里的小学相比,在日常管理和运作方面缺乏一定的竞争机制,比学赶超的氛围不够浓厚,因此在教师专业成长发展方面的激励上和培训力度上火候也有所欠缺,所以造成农村小学教师整个群体在后天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学习和培训中所取得的成效方面不甚理想。
总之,整体上来看,农村小学的教师专业化水平需待提高。
4、 素质教育进程阻力重重。
素质教育在我县已经开展并推行了多年,也已经收获了累累硕果,而在农村小学也 取得了不容忽视的进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农村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观念中比较重视的事情,但是又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依然阻力不少。
受师资配备不足的影响,许多小学科如音乐、美术、体育、社会、科学等专任教师缺少,虽然分配了专业的教师,但是碍于学校语数外主科教师依然缺乏的现状,让教师担任所学专业的学科这显然不是很现实的事情,所以这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上级主管部门考核各所学校已经不再单一的`唯成绩论英雄,而是综合考虑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业绩,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学校的教学成绩在考核中依然占据压倒性地位。因此,学校考核教师,也是主要依据教师的教学成绩。同样的,教师受考核的压力影响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比较看重。而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有时难免就会有所偏差,所以客观来看,素质教育虽然在积极推行,但是应试教育的理念依然存在于广大教育者的头脑之中。
另外,由于某些乡镇中心小学多为半寄宿制学校,学生获得信息资源的渠道较少,学习和生活的环境相对闭塞,知识面窄,视野不够开阔,因此这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存在一定的阻碍。
5、 家长教育观念相对陈旧。
尊师重教的风气随着时代的进步已经蔚然成风,在农村也是如此,但是不难发现, 依然有许多家长尚存在一些与此并不协调的观念,认为读书用处不大。一些家长本身受教育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也不甚用心,具体表现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的关注程度和指导不能像绝大多数城里家长那样用心,有时也不能慷慨地对学生的学习支出进行投入,比如在孩子课外书的购买方面、在孩子特长的开发上很多家长不够重视,也不愿意为之进行经济上的付出。
6、 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
受到以上种种条件:学校办学条件、教师师资配备、教师专业化水平、素质教育进 程阻力、家长教育观念陈旧等众因素的影响,多数农村小学的教学水平和城里小学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除此之外,管理者的日常管理措施和决策,也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二、针对教育现状的建议
1、 各级政府部门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小学建设和发展方面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和政 策扶持力度,同时农村小学自身也应加强管理和建设的能力,同时应该广泛争取社会和群众的力量支持进行学校的建设。
2、 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面向社会进行教师招聘,选拔更多优秀的热爱教育事业的 人才,同时在分配时应考虑到农村小学教师配备不足的现实情况进行更大程度的倾斜,同时为确保这些分配至农村小学的教师能够扎根于农村,投身于农村教育事业,政府和学校领导应对其生活和专业成长等方面提供更多的照顾和支持,激发他们奉献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斗志。
3、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主观意愿,而这需学校管理者采取一系列 措施调动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如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专业培训和展示活动,定会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另外,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当为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给予更多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4、 各级主管部门应改革和完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形成良 好的导向作用。农村小学的管理者以及教师自身也应转变教育理念,从学生成长的长远角度着手,改变日常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素养。另外,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也应克服种种困难尽力使专业教师担任对应的学科,为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好积淀。农村小学,也应创建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和生活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开拓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发展学生能力。
5、 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农村小学应举办一些学校和家长沟通交流的活动如家长 会、学校开放日、家庭教育讲堂等,对家长的观念也进行一定的熏陶和培养,促使其转变陈旧观念,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更好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
6、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提高教学水平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将各项常规工作落 实好才是关键。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优化了师资配备,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水平,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和家长做好沟通配合,定能使教育教学水平逐渐提高。
社会调查报告 篇6
摘要:对某省30个样本社区的调查发现,由于脱离了地区实际,一些地方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加剧了基层政府的债务风险,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导致农民不满情绪,甚至助推“三无”农民的产生,影响了农民的生存与发展。对此,应从土地利益源头斩断地方政府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不当激励;及时调整不切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确立农民自愿、资金充裕、产业支撑等基本建设前提;鼓励但不强制农地规模化流转,并促进欠发达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化试点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效衔接。
从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和改善民生的角度看,农民集中居住确有其必要性,但在建设资金不足、试点政策不完善、失地农民利益补偿与社会保障机制等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不具备全面展开的可行性。但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土地利益的需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名义,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以地生财”,盲目推动拆村造城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每六个村就有一个村在经历“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其中72.3%始于XX年及以后。从全国范围看,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已经从试点走向全面铺开阶段,建设热点已经从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转向河南、安徽、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建设重点已经从城郊结合部、非农产业发达的农村,转向城市规划区以外的不发达农村区域;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县市基本实现了农村全域社区化。但一些地方拆并村庄后,农民扩大就业问题没解决,生产生活更不便利,不少地方村庄拆并不符合农民意愿。有的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需要高度重视。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
事实上,具备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条件的一般是城市规划区、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已转移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的发达地区,且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因此,在实践中,地理上远离城市规划区、农民就业和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欠发达农村大规模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问题尤为突出,应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调查研究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某省进行实地调研。某省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
第一,某省是典型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和粮食主产区。
第二,某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力度较大,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数量较多,其所表现出的问题更全面和具体。具体到某省,我们将其划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每个区域按以下标准选取6个样本社区:
一是社区至少部分建成且有人口入住。
二是社区地理位置上不在县城规划区内,无明确规划区的需远离当前县城5公里以上(含5公里)。
三是社区所在乡镇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
四是社区规划搬迁范围内的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按以上标准选取的30个样本的概况见表1所示。
二、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基层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问题。资金已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关键制约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资金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投资,简称公共投资,政府是其主要投资主体。二是社区住宅投资。由于社区住宅属于私人物品,因此,从法理上说,社区住宅投资主要应由农民负担。理论上看,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只需考虑公共投资的承受能力。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包括社区住宅在内的一切社区设施,事实上大多都由基层政府委托企业“统规统建”,且普遍采取bt模式进行建设。企业担当的是垫资者兼建设者的角色,在债务关系中,企业面向基层政府追索建设成本和合理利润,结果导致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的债务风险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1.基层政府直接面临公共投资债务风险。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公共投资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投资规模大。据某省省级部门测算,一个5000人规模的农村社区,其公共投资规模在2500万元左右。30个样本社区中,有10%的社区的公共投资规模在1800万元到XX万元之间,有80%的社区在XX万元到2500万元之间,有10%的社区在2600万元到3300万元之间。30个社区的实际投资状况与某省省级部门测算的数字基本吻合,反映了某省的普遍状况。二是公益性强。如某省的“五通六有两集中”建设标准中,只有幼儿园、连锁超市能够通过投资形成直接利润回报,所以社会资本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即使有社会资本参与,一般也以企业或个人捐赠、赞助的方式出现。30个社区中,非政府资金在公共投资中所占比例最高仅为27%,很多社区根本没有社会资本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公共投资的两大特点决定了各级政府必然是投资的主体。但由于某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化建设规模较大,导致各级政府层层下沉投资压力,普遍形成“乡镇自建,省市县财政奖补,各级支农资金整合支持”的投资格局。在30个社区里,公共投资中乡镇投资超过50%的达到25个,说明乡镇政府是主要投资主体,但与主要投资主体地位不对应的是乡镇微薄的财政收入。30个社区所在的30个乡镇,XX年财政收入最低的仅为350万元,最高的仅为1800万元,有87%的乡镇XX年财政收入在1000万元以下;30个乡镇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与财政收入比率最低的是0.27:1,最高的达到4:1,其余28个社区两者比率均超过了0.3:1。公共投资数额巨大而自身财政收入微薄是某省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突出问题,但30个乡镇的社区化建设不仅没有停滞,反而在持续进行。其原因在于公共投资的bt模式容易使人忽视潜在的债务风险。这种“借来的发展”只是带来了表面的繁荣,但埋下了巨大的债务风险,导致并不具备偿债能力的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不断借债,来掩盖债务责任和风险,并通过利息计入本金而不断放大负债规模。 2.社区住宅垫资风险日益凸显。基层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住宅投资方面的垫资风险,在对30个样本社区的实际调研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截至XX年底,只有2个社区的住宅售出率达到100%,5个社区的住宅售出率超过30%,其余23个社区均在30%以下。也就是说,样本社区住宅普遍处于零星购买状态,而因此形成的沉淀投资规模和债务隐患,较公共投资数额更为巨大。调研表明,截至XX年底,30个社区在住宅建设方面的投资最高达1.3亿元,最低为0.8亿元,平均为1.05亿元。使基层政府难以回收社区住宅投资成本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政府住房供给与农民住房需求相差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30个社区主导的住房形式是多层楼房,但大多数农民喜好的住房形式是单门独院楼房。农民喜好单门独院楼房的原因在于,与农户旧宅相比并无本质区别,只是居住地点发生转移、公共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并没有改变农民的住房观念和习惯,且便于农业机械存放和家畜养殖。事实上,基层政府并非不了解农民的住宅偏好,但某省在XX年出台的相关政策影响了基层政府的住宅供给决策。XX年,某省出台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提出,“新型农村社区多层和高层住宅占总住宅的比例宜结合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给予适当考虑。”这虽然是为了实现节约用地的目标,但在实际执行中推动了“原则上不建三层以下低层住宅”局面的形成,结果严重影响了农民购房和入住社区的积极性,给基层政府带来的`投资浪费和债务隐患问题日益凸显。
第二,相对于农民购买力水平来说社区住宅价格偏高。30个乡镇全部宣称,以“成本价”面向农民出售住宅。但普遍的事实是,多数乡镇出于缓和自身财政压力的需要,将公共投资成本和开发商的合理利润都摊入了住宅成本中,使其实质上成为商品房开发,导致住宅价格相对于农民购买力偏高的局面。在30个社区中,住宅均价最低的社区是900元/平方米,住宅均价最高的社区是1700元/平方米,30个社区的住宅整体均价是1250元/平方米。按四口之家购买120平方米的小三房、均价1250元/平方米测算,毛坯房的总价基本在15万元左右。而某省XX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人为7524,94元,农村家庭平均人口4.08人,社区房价是农村家庭年均收入的5倍以上。且需要说明的是,30个样本社区均属欠发达农村,其农民人均纯收入在某省平均水平以下,所以社区房价与农户的购买力差距更大。同时,30个社区中能够贷款的社区仅为6个,且这6个社区的贷款额度每户均未超过3万元;其余24个社区都规定在特定时问内分次缴清,时限一般为1年。这导致不仅大多数农民无力购买社区住宅,而且也无法借助金融杠杆来提高购买力。在购买力和购买意愿均不足的状况下,社区住宅出售率低便是必然的结果,而这将给基层政府带来巨大的债务风险。
(二)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最大也是最终受益者应是农民,但不少地方却呈现“政府热、农民冷”的现象,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有媒体报道,个别地方甚至通过停水、停电、阻断交通等手段,强制进行“株连式拆迁”和“突击式拆迁”。这种不征求农民意见、不尊重农民意愿的强制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XX年国土资源部召开专题会议部署专项检查工作,重点查处借增减挂钩试点强迫农民“上楼”等行为。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中央和相关部门的政策与行动一方面说明国家对于“农民被上楼”问题非常关注,另一方面也说明该问题已较为严重。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缺乏农民的有效参与问题,结合对30个样本社区的调研,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第一,旧宅补偿偏低引发农民不满。在30个样本社区中,仅有1个社区允许农民购买社区住房不需上缴旧有宅基地,该政策具体规定是“政府免费拆迁复垦旧宅;旧宅复耕后归原有农户永久使用”;其余29个社区均要求“买新缴旧”,即购买社区住房“需无条件上缴旧有宅基地并自行拆除旧房”,其中24个社区要求上缴给原有村集体,5个社区要求上缴给乡镇政府。在要求无偿上缴旧宅基地的29个社区中,有23个社区规定可以在购买社区新房时享受补贴,补贴额度在1万元到2.5万元之间,这实质是对农民退出旧宅基地与拆除旧房的有条件补偿,但其对农民旧宅补偿明显偏低且附加强制性条件,而另外6个社区甚至不予补偿。这实质上造成了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因而导致农民对于人住社区普遍持消极甚至抵制态度。
第二,不征求农民意见,进行强制性“整村推进”。调查涉及的30个乡镇中,有29个乡镇要求“整村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这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推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经济条件、收入、住房状况、思想观念、家庭发展规划等方面呈现多样化特征,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认知、接受程度及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不以征求全体农民意见为前提的整体推进显然是不合理的。然而,多数地方政府不仅不正视农户的意见和个体差异,反而通过行政手段强制设置整村搬迁时间表,这自然会引发农民普遍的不满情绪。对30个样本社区的300户农户进行的随机问卷表明,100%的农户确认乡村干部在搬迁中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其中72%的农户坦诚自已是“被动搬迁”,只有28%的农户是“自愿搬迁”。
(三)农民生存与发展遭遇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一般都伴随着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在30个样本社区中,有28个社区实现了农地的规模化流转。当农民集中居住、土地集中流转之后,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等民生问题便更加凸显。调查表明,土地流转未能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和收入增加,农民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困境。第一,多数土地集中流转并没有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土地规模化流转的28个社区,其土地流转政策基本一致,土地流转的时间最低为XX年,最高为20年,一般为XX年;农民获取一般状况下农作物(某省普遍以小麦作为参照物)种植的固定收益,即约定的亩产小麦斤数乘以当年国家小麦保护性收购价,标准最低的社区按每年每亩600斤计算,标准最高的社区按每年每亩1000斤计算。以XX年国家小麦保护性收购价格1.12元/斤计算,这28个社区的农民每亩土地年流转收益在672元~1120元之间。但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是涉及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商品,粮食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再刨除物价上涨因素,这意味着以此计算的土地流转收益并不合理。微薄而且相对固定的土地流转收益与不断攀升的物价水平相比,农民的实际净收益往往是不增反降,说明多数土地集中流转未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第二,多数土地集中流转并未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地方政府大多宣称通过农地规模化流转可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使农民“既拿地租又拿工资”。但这其实是地方政府有意混淆农业产业化与农地流转的区别。农地规模化流转只是作为催化剂,为农业产业化提供一个契机和可能,但并不一定就能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事实上,这28个社区中有27个社区是把土地大量承包给种粮大户或者蔬菜、果树种植大户,而这些大户进行的农业生产虽可算作家庭农场,但并没有大量吸收农民就业,因为当前农业“从种到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即使存在少量的人工劳动,依靠承包户家庭成员或短期临时雇工也可完成。种粮大户或者蔬菜、果树种植大户的经营行为,只是生产规模的适当扩大,并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农业产业化,所以并不能带来稳定的就业岗位。调研中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吸收大量人员就业的只有1个社区,该社区将土地规模化流转给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依靠该企业形成了小麦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条,从而带动了大量社区居民就业。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最难解决的就是农民的就业问题即生存和发展问题。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可以形成产业支撑,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并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很多地区将带动就业的主要着力点都放在吸引二、三产业投资方面。由于县城普遍设立了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依靠优越的区位和优惠政策承接了很多工业投资,所以新型农村社区依靠第二产业形成产业支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在吸引第三产业带动就业方面,由于人口规模小、消费能力弱,新型农村社区也并没有足够的优势。但30个样本社区几乎全部宣称“形成了产业支撑”。对此,我们把这些所谓的“产业支撑”归为二类:
一是紧邻乡镇街区的社区宣称以“商贸物流业”为支撑,理由是乡镇街区商业相对发达。
二是完全不靠乡镇街区的社区宣称以“现代农业”或“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理由是农地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流转。但深入调研发现,这两个理由都不成立。农民搬入镇区附近的社区居住,并不代表已在镇区“商贸物流业”就业;农地规模化流转也不代表农业产业化已经实现,更何谈农民因此获得了就业岗位。30个样本社区中只有1个社区依靠现代面粉加工企业形成了农业产业化支撑,其他29个社区本质上都是基础设施发生变化的农村居住区,农民并没有实现市民化,就业机会并没有增加,甚至很多农民丧失了从事传统农业的生存手段,导致一个既有别于农民又不同于市民的边缘群体的出现。如果政府不能及时解决稳定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这些农民甚至将遭遇生存危机。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在欠发达农村强制推进新农村社区化建设,是超越其经济承受能力和生产力发展阶段,以牺牲农民利益降低建设成本,以高息借债或透支未来财政等方式来换得当前发展。冒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不仅加剧了基层政府的债务风险,而且导致“三无”农民的产生,增加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值得庆幸的是,这种冒进的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尚处于个别地区的试点阶段,尚未形成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对这些已出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及时纠正,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扩散和激化。
由于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脱离实际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所以纠正的关键在于约束和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并通过政策法规未解决。具体包括:
第一,优化和严格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避免使之成为地方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中谋求土地利益的工具,从利益源头上斩断地方政府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不当激励。
第二,严格落实XX年中央1号文件“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的规定。各地应及时调整不切实际的新型农村社区化规划,严格限制乃至暂时停止欠发达农村的新型社区化建设。
第三,以农民自愿、资金充裕和产业支撑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化试点启动的前提。
第四,鼓励但不强制农地规模化流转。
第五,应加强欠发达农村的新型农村社区化试点与小城镇建设的有效衔接,新型农村社区选址最好紧邻镇区,使之与小城镇形成一种相生相长的关系。
社会调查报告 篇7
摘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关键词:公共生活,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意识,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时间:20xx年xx月xx日星期一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对象:大学生
形式: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践,数据统计,我顺利完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接班人的主干群体,80%左右的被调查的同学具有较高的社会公德意识;仅有10%公德意识薄弱。在文明礼貌方面,接近90%能做到尊老爱幼。文明礼貌是社会交往中必然的道德要求,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标准,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相关,也是树立中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在助人为乐方面,大学生作得更是出色。近93%的人能做到助人为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和关心的时候,因此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但40%的同学在爱护公物方面仍持不定态度,要不要爱护公物还要看情况而定。仅有50%会明确如何对待公共财物。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更应该遵守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公共生活是指超越了私人生活的局限,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的生活空间。而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作为有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修养和实践水平有更高的期望与要求。同学们一定要把这些期望化为提高自身强大修养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社会公德意识,树立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形象,争做碱性社会公德的模范,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国社会公德建设。
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的实际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孕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 ;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社会公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有着社会舆论的监督,我们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因此更讲社会公德。但在缺少监督的网络空间里,遵守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有着更重要的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网络生活中已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工具。然而,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活动中存在着不少突出的问题。遵守网络生活中道德要求的重要意义:对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有积极作用;保证大学生的业余学习和生活健康.丰富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活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个别大学生误入歧途。
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做到: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目前网络上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反动、浮秽和色情的内容,同学们要提高鉴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健康进行网络交往。网络已成为一种人际交往的媒介和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实时聊天、视频会议、网上留言、网上交友等。网络交往要做到诚实无欺,不侮辱,更不能参与网络色情游戏、等活动。同学们应通过网络开展健康有益的交往活动,在网络交往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不要轻易相信、约会网友,避免受骗上当。自觉避免沉迷网络。适度的上网对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但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对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损害。现实中存在着一些同学上网成瘾,沉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进而导致耽误学业、甚至放弃学业的现象。值得同学们警惕的是,沉迷于网络尤其是游戏已成为近年来青少年刑事犯罪率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学生应当从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出发,学会理性对待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网络的虑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匿名隐蔽特点,不利于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使得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的效用明显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个体的道德自律成了维护网络道德规范的基本保障。大学生应当在网络生活中培养自律精神,在缺少外在监督的网络空间里,自觉做到自律而不逾矩。
道德是分领域和层次的。不论在哪一领域哪一层次,大学生都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我们大学生理应养成遵守社会公德良好行为习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社会调查报告 篇8
本调查主要涉及民众生活压力感、社会安全感、社会支持感、社会信任感,分析主要的社会关系及社会冲突。
数据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持的全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社会心态部分,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28个省市130个区(市、县),260个乡(镇、街道),520个村(居委会)抽取7063个家庭户,然后在每个被抽中的居民户中按规则随机选取1人作为被访者,由调查员手持问卷对该被访者进行访问。调查时间为XX年4~6月。
(一) 生活压力感——遇到最多、感觉最大的生活压力来自经济方面
近年来,教育、医疗、住房负担过高是民众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城乡居民遇到最多的生活问题是“家庭收入低,日常生活困难”,其次是“医疗支出大,难以承受”,再次是“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比例分别为51.3%、45.5%和45%;排在第四到第六位的生活问题分别是“人情支出大,难以承受”、“子女教育费用高,难以承受” 和“家人下岗失业或无稳定收入”,比例分别为34.8%、34%和30.1%; 排在第七到第九位的生活问题是“社会治安不好,常常担惊受怕”、“社会风气不好,担心被欺骗和家人学坏”和“赡养老人负担过重”,选择的比例分别为24.5%、23.3%和22.3%;选择比较少的问题是“家庭成员有矛盾,烦心得很”和“家人与邻居有矛盾,担心发生纠纷”,比例分别为9.8%和5%。
城乡居民对所遇到的压力评价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低、赡养老人、人情支出、社会治安、社会风气、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民众感到生活压力大的依然是经济压力,其次是社会压力,人际压力较校
(二) 社会安全感——食品安全感最低
安全感是人们对于目前处境的一种主观判断,是一种面临风险大小的判断。调查发现,居民安全感最高的是个人信息、隐私安全,最低的是食品安全,其他各项由高到低分别是人身安全、劳动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医疗安全。
社会调查报告 篇9
管住钱、管好钱、管活钱,是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推进源头治理腐败的主要目标。在传统的财政管理制度运行模式下,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弊端日益凸现,突出表现为:财政性资金管理不规范,会计信息不准确,“小金库”屡禁不止,“暗箱操作”、滥发滥支、贪污挪用、截留坐支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针对上述问题,近几年来,崇仁县纪委监察局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现实需要出发,积极组织协调财政部门开展财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严格把好“收入、支出、报帐”三个关键环节,逐步堵住了资金管理上的漏洞,促进了财政资金的规范化、透明化运作,打造了高效廉洁的阳光财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规范票据管理,把好收入关
1、统一电子票据,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改革。从20xx2年8月开始,率先在全市推行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试点工作。改革采取“电子开票、银行收钱、限期缴销、源头控制”的运行机制,按照“统一部署、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和乡镇基层站所都实施了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在改革实施过程中,首先,我们对全县非税收入的收费、票据进行了核定、核销,对没有收费许可或收费不合规范的,停止供票;对单位留存的票据,()一律全部核销。并充分依托科技手段,对单位的收费项目、标准、资金解缴期限、票据核销期限进行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设置,在大厅财政窗口安装了财政管理端卡,对进大厅收费单位设立大厅管理卡及开票卡,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对全县所有财政票据进行管理,达到了电子开票的`目的。由于我们对所有部门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了电脑固化,部门多收一分钱、少收一分钱或者巧立名目收费现在都不可能,进一步规范了部门的收费行为,有效遏制了乱收费、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等现象的发生。
2、实行收支脱钩,推进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制度改革。政府非税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除税收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所有收入的总称。今年3月份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行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县范围内实行非税征管改革,对非税收入实行“六统一(政策、模式、账户、程序、票据、信息)”征管改革,全面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实现执收执罚部门收支完全脱钩,达到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各单位依法行政的目的。改革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制定方案和宣传发动阶段;第二阶段为全面清理阶段;第三阶段为完善管理办法和总结阶段。此项改革,目前正在有序进行。
二、控制公务消费行为,把好支出关
1、严格规范现金支出,推行公务消费公务卡结算制度改革。为提高公务消费透明度,减少现金结算事项,简化财务报销流程,我县从去年11月开始试点,今年7月1日,我县银行系统、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和商业网点正式联网对接,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的县区。截至目前,全县共有18个商业网点安装了POS机,110个行政事业单位办理了590张公务卡,此举,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减少现金支付结算,从源头上预防了现金支出领域的违纪现象发生。
2、严格规范消费行为,实行公务消费机打发票报帐制改革。“机打发票”能真实记录商品购买者所选购商品和消费者消费的时间、地点、单价、数量和总金额等信息内容,可直接作为会计财务报账凭证,实行机打发票报帐,可较好地防止单位虚开发票套取现金、以票谋私现象的发生。为规范公务消费行为,从源头上防止公务消费领域腐败现象,今年8月份正式启动公务消费机打发票报帐制改革,我县规定,从今年11月份开始,全县所有行政事业单位在县内发生的公务接待、来客住宿、办公用品购买、烟酒食品购买等公务消费主要支出项目必须使用商业网点提供的机打发票方能报帐。为此,我县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各商业网点机打发票设备安装和软件开发工作,同时,制定了规范公务消费机打发票报帐办法,这项工作将在10月底基本完成。
三、强化监管力度,把好报帐关
1、以县属单位为重点,推行会计集中代理核算改革。我县从20xx年开始全面推行了县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代理核算改革。成立了专门机构——会计代理核算中心,所有预算单位的财务收支全部纳入“中心”管理。在管理方式上,坚持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权不变,其核算职能从预算单位分离出来,交由“中心”统一代理,同时,取消预算单位银行账户,财政统一开设银行账户,统一会计科目,统一核算方法,财政监督职能贯穿于会计核算全过程。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后,全县减少财务人员120多人,每年至少可减少开支300万元;通过制定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开支标准,避免了单位开支的随意性;同时,健全票据管理办法,杜绝了白条、无效发票、虚等违规行为,防止了单位乱收费、乱集资、乱开支、乱做账现象的发生。
2、以乡村财务管理为重点,推行乡财县管体制改革。从20xx年起,我县乡镇均设立了财务核算中心,对乡镇所有行政村、基层站所和政府机关的财务进行统一核算和管理,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xx年,我县全面实行“乡财县管”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按照以预算管理为龙头,以账户统管为主线,以票据管理为基础的模式,将乡镇行政事业票据和国库集中收付基本账户上收县财政管理,在确保乡镇预算管理权不变、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财务审批权不变的前提下,对乡镇财政实施“一个集中,四个统一”管理方式,即“集中收付、预算统编、账户统设、采购统办、票据统管”。通过“乡财县管”制度改革,有效地遏制了乡镇“乱收费、乱花钱、乱进人、乱举债”的行为,从源头上堵住了乡镇收入截留和浪费的“黑洞”,确保了乡村资金的安全以及支出的规范性,有力地促进了乡镇各项事业发展。
3、以统一帐户体系为重点,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集中会计代理核算和乡财县管两项改革的基础上,我县进一步探索改革新途径,从20xx年开始,全县308个单位和所有乡镇都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改革面达100%。专门成立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与会计核算中心并轨运行。通过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政府性收支活动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使政府性支出由过去的“资金流”变为“指标流”,由传统的“以拨列支”变为“以支列支”,防止了财政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确保了资金的安全和直达,增强了财政宏观监控能力。
推进财政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工程,不可能做到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随着改革的深入,还将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县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的理念,以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巩固和深化现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源头治腐力度,拓展源头治腐领域、改革源头治腐措施,规范源头治腐制度,努力使公共财政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社会调查报告】相关文章:
社会诚信调查报告06-07
社会文明调查报告11-02
社会状况的调查报告10-29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06-17
社会浪费现象调查报告09-17
社会调查报告06-27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18
社会环境调查报告11-21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0-08
社会用字的调查报告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