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到灯塔去》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到灯塔去》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到灯塔去》读后感1
拉姆齐夫人答应小儿子第二天到灯塔去,然而因为天气不佳,这个计划没能实现。转眼匆匆十年,拉姆齐夫人逝世,一切已物是人非。一战后,拉姆齐先生带着儿女再次前往灯塔找寻归宿。
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但不简单的是彼岸的灯塔十数年如一日造谣的拉姆齐一家的灯光——拉姆齐夫人不朽的灵魂之光。十年前,她将性格迥异,本应矛盾重重的拉姆齐先生、儿女与一众宾客聚在一起享用一场宾主尽欢的晚宴,十年后尽管她已去世,家人在看到灯塔的光芒时依然会想起她带来的光明与美好,究竟是什么使拉姆齐夫人的魅力超越时光与生死,而得以永恒?我想,可以将之总结为一个字“和”。
什么是"和",它可以是平和,自身发自内心的"平和",拉姆齐夫人每每注视灯塔的光柱,总是觉得“这稳定的长长的光柱,就是她的光柱”,灯塔的光芒平静、安远能穿透黑夜的暴风雨为航船指引方向;而拉姆齐夫人内心平和,极致的平和能打造安宁稳定的心境,这也许就是夫人的内心在与灯塔相应合吧。暴雨滂沱不过片刻,春雨绵绵却可润泽一个花季;瀑布飞流直下不过十丈,江河缓缓而行却绵延千里。诸多事实都可证明,"平和”代表了一种稳态,自然也就更长久、更接近永恒,心态平和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便可带去温和的甘霖,解了别人郁结躁动的渴,使那人“饮”后回甘,心里难忘之润物无声的雨。
“和"也可以是“调和",对人际关系的调和。拉姆齐夫人无疑是善于交际的,这种游刃有余来自她对不同个性的精准把握,拉姆齐先生冷酷专制,一心追求哲学的高峰,实际却渴望他人的仰慕和同情;塔斯莱先生言语刻薄,看似学问高深,实际却极度自卑,期盼得到关爱。还有许多性格迥然不同的人,拉姆齐夫人都准确的了解他们的本质,巧妙地调和他们的矛盾,使这些易燃易爆物得以在“洛希极限”外安享一顿晚餐。而十年后没有了拉姆齐夫人的调和,詹姆斯时常在心里暗骂拉姆齐先生暴君,莉丽也常对他敢怒不敢言,这时拉姆齐夫人的'形象便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勾起无限怀念与遗憾,“调和"使人与人之间在保持各自特性下的相交谅解成为可能,这在如今追求个性解放同时要求和谐的社会是一种宝贵的能力。
“和"还可以是与生活“和解",拉姆齐夫人清醒的认识到这个世界“没有理性、秩序、正义;只有痛苦、死亡、贫困",这不难得,拉姆齐先生认识到了,因此他选择遁入哲学,完成他从Q到R的挺进;莉丽认识到了,因此她选择提起画笔,为了她的“真实感”十年踌躇不前。而拉姆齐夫人却折中选择了与世界、与生活“和解",她一方面干着一名家庭主妇要做的活,一方面常常去往那些穷人家探访帮忙,同时她又会在寂静无人的黑夜,独自观照自己独立的人格与思想。她既不因愤世嫉俗而追求虚无的孤高,也不因生活的平淡而沦于庸俗。她的美很大部分来源于"和解"带来的特别气质:一种出世的平凡,一种入世的淡。,在一众或求入世或求出世的挣扎中,拉姆齐夫人这样特别,也因此这样令人难忘,她让人不仅想起所谓历经人生苦难后真正的英雄主义,想起孔子的“中庸"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伟大的灵魂似乎总能在与生活的“和解"中找到一致方向,从而更具有启示意义,更能得到永恒。
自古都有以“和"为贵,而"和"之一字实则包罗万象。心态"平和",就能常怀平常心,游走世间而不受约束;善于“调和”,则能达到与人交,“和而不同”,亲君子远小人;学会与生活“和解”,则阅尽千帆之后仍怀一颗少年心。伟大的精神、思想因为注入“和"的内涵,所以得到永恒。愿如拉姆齐夫人,能有一座灯塔。时刻将“和"照彻心扉。
《到灯塔去》读后感2
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红楼梦》,红楼——多好听的名字,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就已经爱上了它,可我没想到,困难接踵而至:文言文,生僻字词,注释……把我和它分开了,没耐心的我轻易地放下了它,后来这本书就被表姐借走了,我也渐渐淡忘了它。
时隔两年,我又一次和它相遇了,它在书柜的顶端,一抬头就能看见,封面上:一位绝色女子,正用手捧着鲜花,旁边一位公子拿着书坐在旁边,画面是如此唯美。
我满怀期待,重新打开这本《红楼梦》,书香气息迎面扑来。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于是,我认识了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常听人说黛玉“爱使小性儿”,甚至“心胸狭隘”,可我却不这么认为,黛玉哪一次生气不是因为宝玉,这背后,只因她太在乎宝玉了,她爱的深,爱的切。黛玉的心思太细腻,就连宝玉也体会不到,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凶凶的,狠狠的,却是无心的,只因她太难过,而只能用诗来发泄心中积愁的情感。记得他葬花时念的`诗:“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当时,是多么难过啊,就像那条被割了尾巴的哑巴美人鱼一样疼,一样痛……
记得贾母说过一句话:“我的三个丫头倒都是好的,就那两玉儿最‘坏’。”宝玉和黛玉是淘气吗?是不听劝吗?不,不是的,只因他们青梅竹马、互为知己,深深相爱,可他们这样美好的爱情却被腐朽的封建大家族扼杀了。最终,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黛玉死去,宝玉出家,宝钗守寡,酿出了一场爱情悲剧。
相传,黛玉本是一株绛珠草,她化为人形,来到凡间就是为了报答主人养育之恩,待她泪水哭干的一日,也就是她死去的一日。她哭泣,只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无助的,是悲惨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残酷虚伪的封建社会,是不能够自己做主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临终前都还在喊道:“宝玉,宝玉……”然后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整本书看完后,内心却依然波澜起伏,是是非非,恩恩怨怨,让我感怀不已。一部《红楼梦》,它是声声控诉,封建思想毁了多少有情之人。我有幸成长在一个美好的新社会里,生活在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里,我一定要惜福,刻苦学习、放飞自己的梦想。
【《到灯塔去》读后感】相关文章:
《灯塔》教学反思07-16
灯塔教学设计10-13
《爸爸的灯塔》读后感08-07
《爸爸的灯塔》读后感09-05
读《爸爸的灯塔》有感06-25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04-30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08-08
《灯塔大课堂第三十课》课后学习总结10-21
秋天到教学设计10-26
冬至到儿歌教案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