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桃花扇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桃花扇读后感1
《桃花扇》是清朝孔尚任写的一部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显示了明末弘光小朝廷的兴亡变迁。全局情节跌宕起伏,剧中人物性格不一,大都人各一面。我非常喜欢这部戏剧。
在《桃花扇》这部剧中,秦淮名妓李香君是最耀眼的人物,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李香君身处当时社会的下层,可是她的高尚品格在剧中可以说是无人能及。
当她得知侯方域送自己的妆奁是阮大铖资助的,她毅然却奁,以一句“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斥醒侯方域,使阮大铖的卑劣用心落空。从中牵线搭桥的杨文骢说香君气性忒也刚烈,我却认为香君是气节颇高,堪比东林党人,就像侯方域的好友吴应箕说的,“只怕复社朋友还让一筹哩”,真是正气凛然、义薄云天。
阮大铖不满于侯方域和李香君的却奁行为,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于是不失时机地陷害侯方域,在清议堂议事时说侯方域要联合左良玉里应外合攻占南京。杨文骢报信让侯方域快快躲避灾祸时,侯方域犹自犹豫不决,香君明知“生离苦”、“后会期无凭准”,却仍是力劝夫君快些离开去避难,不要踌躇舍不得自己。侯方域走后,香君立志为侯方域守节,决不再嫁。
香君是那么不畏强权,敢于当着马士英和阮大铖的面怒斥他们害民误国;面对一切迫害,她又那么坚忍不屈,被选入内廷作歌姬,她仍抱着一腔痴情,盼望有朝一日能出宫再会侯郎一面。
这样集正气与痴情于一身的女子,怎能不叫人心生佩服呢!
她那样深明大义,又那样执着于自己对侯方域的感情。她将离别之苦压在心底,将思念之情系于心间,矢志不渝,誓不屈节,甚至不惜以死来抗拒再嫁的命运,不愧是一个至情至性的好女子!
在我眼里,李香君是极其完美的。在动荡的社会中,权势的爪牙下,她依然抱定自己的'信念,她不与魏党余孽同流合污,毅却妆奁;她不向奸臣贼子献媚,大胆骂筵;她不弃自己与侯方域的夫妻之情,撞破桃花面……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呢?何况她只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
从香君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一个人,再重的名利摆在眼前,也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再大的困难挡住我们的路,也不能轻言放弃。只要做到这些,当我们在生命旅途上停下来回头看时,我们看到的将不仅仅是我们为别人而感动,还会有我们发自内心的为自己而感动。
桃花扇读后感2
《桃花扇》是凄凉的传奇,也是悲壮的史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它的主题的两个层面是如此浑然融为一体——个人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爱情的命运和文化的命运在此剧中就像血泪融合在一起了。侯方域、李香君的悲欢离合与民族的生死存亡如同两串缨络,以一白纱宫扇为结,难分难解;爱情的忠贞和民族的大义就像扇上的桃花,是血,亦是画,纠缠出幻灭的悲剧命运。
明王朝三百年基业,于旦夕之间倾颓覆灭,留下整整一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悲剧。典型的如吴梅村:“草间偷活”的悲慨,亦以墓碑上“诗人”二作结。即使剧中的男主人公侯方域,亦被-迫参加河北乡试,虽然高中副榜后并未出仕,但是留人诟病,为当时义士所不齿。《桃花扇》传奇是在清廷的高压政治环境下为人宣泄家国巨变中的悲凉和幻灭所作,相信没有人在读完或者看完这一传奇后会只为侯李的爱情悲剧所感,最浓重的情绪当依然寄托在剧终时道士撕扇时的棒喝:“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于是侯李的分入南北中修道,再不是奇变突出,而是命运使然,不得不如此。
可以说戏到此出,所有当时的观众,心中都充满故国之思。所有人都在思索,这样一个有忠臣义士死死护持的国家如何败亡的呢?而他们所尽忠的那样的统治者是如此不堪,像弘光帝登位后只是唱:“寡人登极御宇,将近一年,幸亏四镇阻挡,流贼不能南下;虽有叛臣倡议欲立潞藩,昨已捕拿下狱。目今外侮不来,内患不生,正在口选淑女,册立正宫,这也都算小事;只是联独享帝王之尊,无有声色之奉,端居高拱,好不闷也。”所以大家苦苦坚持的君国大义又有什么意义呢?尤其那些明朝遗民,或者汉民族的正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人,更在正反人物形象的对比中,看出了明王朝“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当明了这一“江山沦亡”、“舆图换稿”的历史悲剧的必然性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人生幻灭之感。
最后《入道》一出中开始是道场致祭:“正坛设故明思宗烈皇帝之位;左坛设故明甲申殉难文臣之位;右坛设故明甲殉难武臣之位。”致祭篇幅之长占去此出大半,除去抒发神州陆沉之悲外,更要为侯李的爱情结局充分渲染国破家亡的悲凉气氛,所以张道士撕扇掷地,厉声喝断两人的互诉衷情时才有石破天惊。
桃花扇读后感3
有人说中国传统文学当中缺少悲剧意识,大多是以大团圆结局收场的,但其实也未必。除了耳熟能详的《红楼梦》,孔尚任的《桃花扇》也是古典文学当中极为杰出的悲剧。
《桃花扇》一书当中的故事发生在明末,书生侯方域在南京结识了秦淮名妓李香君,二人相恋。但是,明末的动荡局势与阉党文人的暗算让他们的爱情显得分外辛酸。南明朝廷迫害复社文人,侯方域被捕入狱。李香君为了表达自己的坚贞,以头撞地,鲜血染红了他们定情的扇子,点染成了一柄桃花扇。后来,清兵南下,候方域出狱后与李香君相遇于白云庵,但是此时已经国破家亡,他们曾经的强国梦想破灭。在张道士的点拨下,这一对曾经的恋人选择了出家,在青灯黄卷前度过后半生。
还记得,《红楼梦》里花袭人嫁给蒋玉菡的时候,发现那条更换过的汗巾正系在对方腰间,不由得感叹缘分天定。玄学当中也有许许多多的理论,但是有太多都显得牵强,仿佛像是那些不可证伪的谬论一样,所以关于缘分,到现在我都觉得冥冥之中操控着缘分的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倘若每个人都是一粒沙,那么人与人的遇合,因为这世界太大如黄沙千里的荒漠,而显得仿佛像是无数奇迹的集合。
缘分是无法用来丈量的,却可以真实地让人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却切实存在的东西,那不就像上帝和信仰吗?若无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相遇,那么多缠绵守候?就像海螺与寄居蟹总是共生,背阴的山石上总会有着点点的青苔,阳光给乌云镶上耀眼的边线。曾经被人嫌弃,被人讨厌,也有人只是单纯的渐行渐远,兜兜转转终于有人把自己捧在手心里呵护。
真正的爱,不需要甜言蜜语加持,不需要风霜雨雪考验,彼此之间的默契就已经足够。那是两个人的地老天荒,曾经走过淼淼云水,曾经看过星辰大海,重要的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依旧相随。凝望彼此,眼睛里是化不开的温柔。真正的爱,不需要山盟海誓。无论有没有所谓的上天安排,都会继续守护彼此。
可是这一对历经了波折的恋人却没有得到美好的结局,他们明明相爱最终却选择了出家。
可以说我是有些怨恨这个结局的。一对有情也有缘的人最终却只有这样的结局,难道作者真的认为没有了国也就没有了家吗?倾巢之下,一对恋人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
情与义,忠与孝,总是难全,今天的我们来看明朝到清朝不过换了个朝代,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那就和国破家亡没有什么差异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无法淡看人间。
或许,这就是悲剧的意义吧,《桃花扇》不像《西厢记》那样讲述了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本书中更多的是一种家国的思想。
【桃花扇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
2.伤逝读后感
3.干法读后感
5.《母亲》读后感
6.《登高》读后感
7.《长城》读后感
8.《推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