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广东省社保网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广东省社保网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广东省社保网,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广东省社保网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们才是奇怪的,我们会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没有尽头。对于常人来说,这是对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却看到了不一样的本质:“你们拥有了你想要的,还是会无穷无尽地要更多。”这对于人类的欲望概括得何其准确!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知道拥有更多总比没有好——不管有没有用……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而与此相对的,是人类物理史上一颗真正的巨星——牛顿。他的一生攻破了无数难关,解释了无数的物理现象,可是却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更多未解之谜,他从各种方面去尝试,但依然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只能将这些归于神的创造,思维最终陷入了混乱……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时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归路”;有的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对于不一样心怀恐惧,怀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弃上天给你的独特禀赋,戴上面具,披上虚伪的外衣,朝别人靠拢。
看了书中这么多案例分析,认识了人以及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不是贬义词,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随笔者的分析,恋童癖,异装癖,露阴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没有我们想象的恐怖,就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瘸狠,瞎坏,哑巴毒”。
书中有个案例“丢失的左边”挺有启发,一位女性因中风右脑损坏导致左边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东西都会抱怨护士给的食物少,因为她只能看到右边的食物,大脑没办法下指令往左看,为了让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医生设计了一款旋转椅,她只要有意识的一直往右旋转就能找到左边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会剩下左边的一点,只能靠不断转圈中吃完左边剩下的食物。我曾以为虽然只有一只眼,在旋转中也能完全认识,不曾想虽然旋转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间的死角,只能靠不断增加旋转的次数来检验才能让死角越来越少。人们的认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只能在不断的认知验错中才能减小误差,不敢妄自菲薄了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急于确定真相,所要做得怀着包容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论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
不论你看见了什么
请不要对号入座
摘抄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虽然电影里都是皆大欢喜,现实是残酷的。”
“我觉得感情很渺小,既不辉煌,也不壮烈。只是一个小小的片段,但是却让我动容。”
读后感
了解到这本书的契机是在大二时期,我对于心理学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想要通过书籍来填满我的心理“胃”。在众多心理学书籍里面选中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但由于我的三分钟热度,读了没几页扔在一旁了。在今年似乎已经沉淀下来,抱着看小说的心态再拿起来时,学到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东西。
本书是一部访谈笔记,作者用了四年时间采访了200多个精神病人,为我们呈现了精神病人的世界。他们有的奇特、有的偏激、有的逻辑缜密......
你无法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我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是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一套强大的世界观,你甚至不能用现在已知的理论去辩驳那看似荒诞却逻辑严密的推理。这些故事带给了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认他们的观点很偏离现实,但也难以否认他们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我欣赏他们的简单、直接,他们不顾世俗的眼光,对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索不惜以自己生命来认证。也许他们喃喃自语的内容在这个时代的文明中没有被开发出来,但谁又敢说在未来不会发展成现实呢?本书我认为最精妙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借精神病人的角度道出我们不敢轻易说出口的观点。
她严肃地看着我:“大脑就是肉,怎么有的思维?”
我愣住了。
她得意的笑了:”不知道了?聚在一起,就是生命!人是,蚂蚁组成的松散的生命是,石头也一样,沙子和土聚在一起,就会有思维,就是生命!
这是令我大为震惊的一段对话,石头那漫长的生命,在我们人类看来,几乎没有尽头。我们一直忽略的东西,如果它们都有生命呢,我们的一生或许它们根本就看不到,太短了。
这本书的真实性,我不予评判,但这本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毋庸置疑。苹果的味道你真的知道吗?习惯只是个借口,不是理由,对吧?就像作者在最后所写:如果你认为这是真的,那么这就是假的。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
连续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了。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很吸引我,还有点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会颠覆我的世界观。鉴于此,尽管作者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我不得不尽量把它当小说看。
几十个微小说涵盖各个领域,有量子物理、哲学、史前文明、宗教…涵盖了各种类型,有心理、情感、悬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觉得每个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制作,比如《飞越疯人院》、《预见未来》、《变脸》、《宇宙追击令》、《时间规划局》……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纪”。作者虽然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他还是在最后强调成书时有增删,其实他就是怕读者过于沉迷。因为诸多访谈对象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坚定、感情之执着令自诩正常人的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书中一位精神病专家的理论印证了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子。”他说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偏执。”扪心自问,我有,你们有吗?只是很多时候正常人要压抑自己的偏执,因而过得似乎更累。
当然,我不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变得消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注定也成不了疯子,虽然我多少有些羡慕他们,但我也非常乐意并享受做一个平凡人的快乐与踏实。所以我不会也不能认真去研究他们那一套自成体系的各类理论,惊叹一下罢了。
奇怪的是,我发现所有精神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个正常人,却很难做到了。也许是太多外力的影响:世俗的眼光、物质的诱惑、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内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应该反省、借鉴、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能让我有想说话的欲望,即便不知所云,那这就是好书。引段书中的话作为读后感的结尾。“…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这是一个老人生前写给妻子的,但是老伴却坚定地认为他还活着。你说这是妄想症呢,还是伟大真挚的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
外界对这本书的评价褒贬不一。我不知道这本书到底是写的还是编的。
我认为一本书可以带给读者一些不同的感受,一些自己的感悟,这总归是值得的。说,“超出常人半步是天才,超出常人一步是疯子。”可能吧,可能当天才执着研究一件东西未果时,会被普通人当作疯子吧。“疯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与大多数人不同?不被大多数人理解?
拿这本书中的例子来说,“疯子”也分种类。1.有些“疯子”说了很多离奇的事,没有办法用现代科学解释。这其中可能是心理作用产生的幻觉,也可能是真的。这不得而知。2.有些“疯子”有与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这没有错误,也可以理解,只是不被多数人接受。但我的确很佩服他们对某方面知识了解的程度,强大的逻辑思维和足够坚定的信念。3.有些“疯子”是钻牛角尖。如果说天才是在某方面了解得很全面,那这类“疯子”是太过固执自己片面的理解,而把自己带入无可救药的深渊…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它让我想起曾经的我也想过的一些问题,也让现在的我有了心里的一些答案。
这个答案是自己给的,它不一定是最正确的,但它是认真思索过后,确定也相信的。佛法最信奉的是包容性,我们可以允许不同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强迫别人也要和自己相信的一样。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有一些“精神病”,就像强迫症,如果你必须把自己的东西弄得整整齐齐,那当然可以,但是别人的东西你看不过,也非要收拾好,可能有人会允许你帮他收拾;也可能不被允许,因为你没权利乱动别人的东西。如果你强迫的是自己的指甲要干干净净,你不能强迫别人的也一定要那样。所谓的是不是精神病,无非就是,你有没有影响到别人。总之,我还是被那些新奇的想法吸引,还是愿意承认不同,也佩服那些愿意探索,愿意实践,认真做事的人。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9
我不认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里面的人物都是精神病,作者也不这样认为。无论是从唯物还是唯心角度这些患者都提出了让人拍手叫绝的理论。我无法反驳这些理论,就像那些理论物理学家的言论一样,谁又能证明是对的呢,即然你说是这样,为什么我不能说成那样,我不能证明你是错的,同样你也不能证明我是错的。
有一些案例真是直达内心......
许多患者都对量子理论有过很深的研究,下面的理论就是一个女患者提出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宇宙中,像是一个果冻,精神是这个宇宙的边缘,宇宙是四维的,第四维是时间,我们在连续的时间上,之所以有空间和时间,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我们需要用一些概念去概括和记录说明这个宇宙。精神是在宇宙之外的,我们只有在宇宙的边缘才能理解,但也只是能理解一点。所以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存在的,没有消失过。只是此时的你在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四维的宇宙中,所以我们自身有局限我们不可能搞清楚宇宙是什么,这大概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还有那个研究玛雅文化的患者,我几乎可以肯定他绝不是精神病,就像作者说的那个,不算他对玛雅文化的研究成果,就算他对研究一种文明的专研精神就足以让我们这些“正常人”自愧不如了。当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的时候,才能真正体会灵魂。
有一个患者,当她一个人生活时,她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因为她认为那才一个人真正的本我,我们提倡人要努力工作,为什么呢?因为社会需要这样的人,社会又是什么呢?是人类自己创造的群居生活,要想人一群人在一起和平相处就必须要定一些规则,人在履行规则的过程渐渐忘记了本我,多么清晰而又无法反驳的观念啊,我甚至觉得现在人一再的提倡简单生活不就是要找到本我嘛。
对里面所说的一些双重人格的故事,在晚上真的让我不敢照镜子,也许你会认为这些人是最像精神病人的人,但可惜我们每个身体内都藏着另外一个你,而且不只一个,当你愤怒的时候,那个暴躁的你就会出来,有时事后你都不敢相信当时你能说出那些话,做出那些事,只是这些人身体内的另外一个自己不受自己控制了,而我们可以由意愿去控制哪个自己出来而已。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
谈到精神病,很多人脑海里就是这样。有的认为是小说;有的'能将人类看成动物;有的人能看到每天的颜色;有的把这一生看做章节里的一章;有的将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会浮现出一个举止癫狂,胡言乱语的形象。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本书,让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原来,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原来,他们的世界这么专一。每天都期盼着发现高级生命;用大块头字典查生僻单词只为“了解四维生物所告诉的”,研究学说到疯狂。
原来,梦中的事也能将现实中的人击垮,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孤寂,每次都要体会一次死亡的绝望,最后带着不甘离开。
原来,他们也能当我们的老师,一些新的知识通过他们的嘴讲述出来变得通俗易懂,真是讽刺呢,人们苦思冥想也不能理解,自己所看不起的一些精神病人却能用简单的方法讲述出来。你将他看做疯子,他把你当做笑话。
在“永生”中,我体会到了活在当下的满足,永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可它的缺点人们却不能忍受,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时间过客,看着自己的妻儿子女相继离去,忍受数辈子的碌碌无为,人们总想去打开潘多拉之盒,却没有勇气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害怕死亡,因为生命太过脆弱,有的人上一秒还在言笑晏晏,下一秒就躺在那冷冰冰的地上,上一秒还温柔的对我微笑,下一秒却在病床上面如土色,。现在我已经不再恐惧,他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可能.......
在“伪装的文明”中,我们是被欺骗的部分,外星人是受害者,为了限制表象存在的人口而组织二次世界大战和各类疾病发生,假设是真的,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永远,永远”中,老太太的感情让我泪目,最让我羡慕的爱情从来不是那些抖音里所谓的“狗粮”,而是在过马路时两位银发老人相握的手,而是在午后在藤椅上相靠着闲聊。那些温馨的画面,组成了如今我对爱情的最美诠释。
在读完这本书,我对当精神病医生有了不小兴趣,但正如本文所说,如果你被他们绕进去,就会由精神病医生变为医生精神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1
倘若让我说实话,应该很多人看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以后,都觉得自己是个精神病人,不觉得是的也会质疑自己。有点隐喻,有点刺激,天才与疯子只在一念之间。那些进入精神病院的不单单是普通人,也有很多高学历和某个领域的专家,更是还有精神科医师。如此有质量的精神患者,说着还貌似符合各种哲学逻辑原理的观点和想法,让人不自禁地认同和站队。
你在追求什么?在满足了物质条件后的我们,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东西。宇宙之大,你若想要彻彻底底地征服,说句比较绝对的话,那是完全不可能。要么就是进了精神院要么就好好地把好奇心藏在内心不要示众。我想起旧约圣经的一个故事,人类的先祖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肥沃土地上子嗣繁荣,物质异常丰富,这时就想要建造一座巴别塔通往天上,以传颂自己的名誉。上帝迁怒于此,于是让这些建造的人完全互不听懂语言,不能进行沟通,结果这通天塔也就无法建成。看着是不是有点相似之处?不管是趋于好奇心,亦或是心灵空虚想要知道自己在宇宙中是个什么样的位置,还是为了进一步发现宇宙的更多奥秘,无非都是自我不满足的驱动下,想要得到更多的答案。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什么疯子,都是一个正常人,有的人想得多些,有的人想得少些,有的人转牛角尖偏执于一个答案,有的人放宽心态,更愿意只是活在当下。这个世界,承认的是宇宙很大,人的脑力开发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不就得了,不管有没有上帝,未解之谜如此之多,人类的智慧如此有限,我们只是沧海一粟,如此渺小,有什么理由不多谦虚和恭敬呢?一个个被认可的学术观点和说法,难道就一定是最准确的定义和原理吗?最早的地心说不也在后来被推翻了吗?人类是猿猴进化来的不还是大有争议吗?不要为自己所知道的一点东西沾沾自喜。疯子未必真的就是疯子,天才也未必真的就是天才。眼睛所见的都未必是事实的真相。
人生若只如初见,爱是永不止息。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2
读这本书纯属出于好奇,都说“好奇害死猫”,这本书害惨了我。
每次到书店或者大的图书批发市场,都会看到这本书展在最明显的位置,电子书阅读排行榜它也是高居榜首,这无疑是一本畅销书。
前几天我看电子书的时候又推送它,出于好奇没有看简介就直接读内容了。
说实话,内容很吸引人,它是研究我们既害怕又好奇的东西——精神病注意是精神病和精神有问题的人。
精神有问题的患者,在我们看来都是暴躁的,会伤害别人。不定期攻击和伤害让常人难以接受,被认为是病人。
在农村,这样的人经常被关在一个房间或者是一个笼子里,靠投食生活。
在城市,大部分都被送进精神病院,也有小部分没有攻击性的自己呆在家里。
作者花了四年的时间,接触这些病人,和精神病人沟通,录音,探索他们的精神世界。
不得不说,里面有很多超懂科学的患者,他们的逻辑性很强,有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有的甚至比正常人的知识储备还多,但因为别人听不懂、不理解被认定为精神病人。
但也有患者确实有妄想症、多重人格、精神分裂症,多重人格的人会杀人、会认为这世界有鬼,精神分裂的人会认为有很多个自己在撞墙。
其中有个患者自己照了两天镜子把自己照疯了,也有杀人后觉得被杀者没有死,而是喜欢自己反复的杀她。
总之这些患有严重精神病的杀人犯让我很恐怖,很害怕,因为我是从来不看恐怖片的。
我也会想精神病人说的话,但是作者已经反反复复强调了,千万不要想精神病人的话,不然你也会成为精神病的。
前两天害怕自己一个人睡,怕有鬼;这两天又害怕照镜子,刻意的回避,我要暗示我自己,我很健康,世界上根本没有鬼,镜子里就是一个人的映像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一切都很正常,不要再想这本书了,我真心的奉劝,胆小的人不要看这本书,虽然它能增加我们的认知,但这并不是一本积极向上的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3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4
这本书是陶瑾同学推荐给班上同学们的,一听到这书名我便就对这本书有了兴趣,或许是因为它“天才”与“疯子”的强烈,对比更引我注意力,想去一览究竟:“天才”与“疯子”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
这本书,在我的收藏架中,呆了有差不多1年了吧?始终未曾拿出来读,恰巧这次5月假期去扬州旅游,入住的酒店里刚巧看见有这本书,兴之所至,也就拿起来翻阅了起来,不得不说,刚看完几个案例就觉得实在是太有趣,放不下手来,然,读到约一半时,越读越觉得细思极恐,不由得脊背发寒,寒毛直竖~终于明白为何取这样的名字,果真是贴切。天才与疯子着实是一线之隔,你是天才?还是疯子?
我忽然在想精神病的定义究竟什么?
书中有些例子,说真的,我都觉得能说服我了,那逻辑和思维真的是超级赞,阅历、知识也是相当的丰富,根基也很深~何为疯子?我想,大约是“偏执”“程度”吧?
其实生活里,人们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精神病”,例如:抑郁、偏执、强迫……只是看程度如何、是否影响到了别人,又或者说,是否能够隐藏?至少让别人觉得你是跟其他人一样的……是的,一样……你跟别人不一样了,你的想法太超前,超前到了别人实在无法理解,而你又想让别人知道,宣传这样的想法,那就成了“精神病”!
看到最后一章的时候,有断话,真心说到了我的心坎里:矛盾,是一种孤独感。虽然为此痛苦不堪,但是又尽力维护这那种孤独感。经常是处在一种挣扎状态:既希望别人关注、关心自己,又不知道该怎么去接触和回应别人,于是干脆直接抗拒。可是骨子里又是那么的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被关注……哪怕会后悔,也继续坚持着去抗拒,而且矛盾到嘴里说出来的和心里想的完全相反。
这段话,真心触动了我的灵魂,是的,我的灵魂~亦是那种找到了同类的感觉。那是我童年从8岁开始便挥之不去的孤独感。跟随我20多年。但是现在我想,我喜欢这种孤独感!是的,喜欢!也克服了自己想要被关注、被关心的渴望~!
最后,就像书中所写:面对未知,没必要害怕,而是学会尊重未知的存在。其实那也是对自己的尊重,给自己一个尝试着去了解、辨析的机会。也就才有思考的机会。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相关文章: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09-10
《穷人》读后感10-02
《城堡》读后感09-27
大学的读后感09-23
人生读后感09-21
春水读后感09-21
穷人读后感09-21
棋王读后感09-20
《人生》读后感09-12
哈姆雷特读后感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