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汇编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阐述,拜读这位异国教育家的著作,在他的教育世界里领略教书育人的不一样的思想熏陶,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之旅,注入阳光般的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篇章中告诉过我们一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思想: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
细想其实并不矛盾,没有读书,亦如一个人没有打开自己的眼界,思想也是固定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颤抖!教师尤为如此。
我们教师的队伍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并不单单在于他们教学多么优秀,更多的是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我们太多的思想冲击和视觉冲击。
办公室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教师是一个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职业,第一天上班到最后一天离开讲台,一直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又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故事。
一个教师的成长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站到讲台上一直做一个教书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再提升一点点:做一个满腹诗书的先生呢?
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我们很多,我觉得对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涉猎各种“杂乱书籍”到研读“专业书籍”。网络课程的教学,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手机电脑另一端的学生,我们都有些爱莫能助的感觉。
如何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味道?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我的结论是:借鉴别人的智慧。于是开始走进别人的教育世界像是一个饥饿的人一样,贪婪的翻阅书页,好像每一页都能启迪一个智慧的细胞一样。
对于新的学期,不再像以前一样的充满着恐惧,不正是因为自己不再那么饥饿,已经第一次吃饱了嘛?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消化,新的学期启程之日也就是自己开始消化之时。借鉴别人的.思想来照亮自己的教育之旅,这样的旅程一定是欢欣的。当然我们也不怕旅程中的任何挑战。
所以不用再去抱怨我们每天没有时间去时间自己的东西,不再去埋怨时间去哪了?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让书籍充实自己饥饿的思想,点燃自己成就教育人生。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到自律,何不也要求一下自己,让自己捧起一本书来,利用休闲时间为自己冲一点电,积蓄一点能量。那样的话我们这个教书匠就会焕发新的希望,迈步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和我们的学生、同事一起享受教育。
为何不多读一点书,做一个满腹诗书的先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句话:“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
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这个月零零碎碎的重读《给教师的建议》,相比大学时期又有了很多感悟,这可能就是好书的特点,常读常新,常新常有不一样的体悟。
苏联著名的学者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一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编写了一部又一部的教育名著,在研究生时期有幸研究过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不堵不塞,引导疏通,不要视之为洪水猛兽,在处理班级早恋问题时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另一部更有传诵度的著作就是《给教师的建议》,作者在书中提出大量问题,通过展示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解决问题,总结教学经验理论。在我上大学时读它,充满着疑惑,这些建议真的可行吗?到底该怎么做?那时候是理论在和理论匹配。而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工作,再读这本书,便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班里有学生上课搞小动作、嘻嘻哈哈、讲话、睡觉,甚至顶撞老师,总之就是上课的时候啥都干,就是不学习。看着这些孩子的成绩一滑再滑,我很着急,每次都和他们进行交流,问原因,讲后果,和家长及时沟通。这些措施有用吗?答案是有用,但是这有用的时效仅仅是几天,这让我很困惑很伤心。这个困扰我的问题在书中找到了最终答案,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才是让学生真正爱上学习的不二法则。
当然这是站在很高的层次上给出的指导建议,具体怎么做还需要结合语文科目特有的特点进行激发和推动。我思考了一下,对班级里的孩子根据水平和问题进行了划分。有一部分学生基础最差,没有能力把字写对写好,但是态度是端正的。对这部分学生我决定采取帮扶活动,找认真负责的.优秀学生一对一进行帮助。还有一部分学生,基础差态度也不端正,极其讨厌学习。对这部分学生,我认为要求要放低,日常作业要减轻,多鼓励多表扬,字词句篇,一步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树立他们的信心。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体会到这种高级的快乐。
读书和教师这一辈子是绑在一起的,离不开的。不管是读专业知识还是教育学知识或者心理知识甚至文学经济物理地理五花八门,只要是读了总归是有点收获的,多才多艺的老师才能“俘获”学生的心。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上学期,学校分享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新老师学习借鉴,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略有所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中,每个学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股,只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将这差异性以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得以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能力使然。
我们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中段,肉段多,两端少,而对于班级所采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带动后进生,以重点补差,持续提优,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如何补差,如何对后进生实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级在二年级之初就成立了班级的读书角,孩子们将自己觉得好的图书捐献到班级,我在班级中选了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以及中午看书时班级的纪律。吃过饭后,先吃好的孩子们可以问图书管理员借阅图书,并在图书管理员那边进行登记,所以每次中午,班级的读书氛围都比较好,而管理员也特别负责。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看书只看图片,一本书几秒钟就翻过一遍换另一本,根本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所以,在阅读方面的提高上,还是有差异性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进行整班阅读。
对于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转眼间,我已经在教师岗位上渡过了半年,感触颇深,但是深知自己的不足,在假期我读了《给年轻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从年轻教师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发展自己、怎样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做科研等方面给青年教师提出了很多建议。
爱是教育的根本。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爱学生则是老师的品德。教师是一种很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人,是弱小、稚嫩、正在发展的人。这个工作的最根本的性质,是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注意爱学生,平等去爱每一名学生,有些东西需要老师去讲,可是有些则是需要教师去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对正在成长中的中小学生而言。
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教师的人格绝不是为了教育谁而刻意表现出来的。教师的人格融进了自己的血液,铸进了自己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有时的学习是在不经意间的。
书中90页提到良性的师生互动是课堂管理的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的精力应当放在思考学生、有效地指导学生上面,基本原则是“为了不教而教,让学生自己成长”。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计划、教学进度。书中还提到了“爱在细节”。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作为教师,重要的是要上好每一节课,备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书中对怎样提高备课质量也做出了总结,也给出了一些建议,从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三个方面。书中还提到了根据两大教学大纲备课,第一套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总之,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在以后的教学中慢慢运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充满教育智慧,事例生动、分析精辟,启人深思。在读到《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这条建议时,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后进生”的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总有那么一些学生,他们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对较难的问题不愿意动脑筋,又不愿意问别人,随着教学内容的增加,他们学习的困难会越来越大,会进一步导致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情绪。而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也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在课上从不吭声,哪怕你善意、耐心的引导,还是听不到他的声音,我也曾采取一些方法减轻他的作业量,给他布置一些简单的基础题目,课后加以辅导,慢慢培养他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让他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我自认为这就是因材施教,但一个阶段下来,效果甚微,令我很是困惑。
当我看到“对这些儿童来说,把学习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更加迟钝。我曾使用过许多手段来减轻这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我才意识到我虽然减轻后进生的脑力劳动,但也只把他限定在低层次的脑力劳动中,变得迟钝起来。
书中费佳的例子,更让我深深体会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睿智和耐心。为使后进生费佳得到提高,在五年的时间里专门为其编写了一本故事性的不需要算术运算,却需要动脑思考的200道应用题集,专门为他收集300多本书籍供他阅读。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读书也是一种智力训练。正因为手段得当,训练有效,才使费佳成为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师。现在想起我班上的那个后进生,我虽然采取一些方法,也知道他会出现一些反复,也坚持了一段时间,但看到毫无起色时,我还是放弃了他,如果我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采取睿智的,用令人赞叹的方法去唤醒他动脑思考,有足够耐心坚持下去,哪怕经历一些曲折的过程,我想也一定会出现奇迹。
以前我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总觉得很反感,觉得这是专家说的空话,现在看来说得也不为过。如果老师能睿智的刺激学生动脑思考,不断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作为一名教师,《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想大概是读一辈子也读不够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教育名著,我仔细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前十章后,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对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大有裨益。书中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生动的实际事例和精辟的理论分析让我受益匪浅。
在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二十四小时”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要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如果你还要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才能面对一切而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不会将你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看到这条建议,我回想一下自身,毕业后参加工作到现在,自己真正读过几本书呢?除了教学必备的几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外,其他的书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在第三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学会观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他说,观察对学生来说的重要就像空气、阳光、水分对于植物生长一样不可或缺,他说观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还形象的将观察比作是思考知识和识记知识之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发现,个别学生之所以学习跟不上别人,就是缺乏观察或者不会观察的缘故。比如我们的语文,很多语言环境就来源于生活实际,如果每个学生都学会留心观察,注意思考,阅读就会更通达,而恰恰在这方面,许多学生过不了关。这里面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还是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
实际上乐于观察世界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我们许多成年人没有看到的细节,他们会为花的无声开放而欣喜,会为雨后躺在地上的一条蚯蚓而担忧。可随着年龄的慢慢长大,却逐渐失去了这种兴趣。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善于观察,注意引导,在教学过程中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方法和信心,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第二条,让我对时间的概念有了更富新意的了解,《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的,“没有时间啊!”几乎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口头禅,现在的我们任务重,压力大,总是忙得不可开交,焦头烂额。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写心得、交论文、发帖子、开展校本教研、组织活动……这件事还没处理完,那件事又接踵而至……简直喘不过一口气来。这里面除了没有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而觉得时间不够用外,恐怕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比照自己,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而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学科中,使教材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也只有养成了自觉读书的'好习惯,不断增加自己的教育教学储备,我的工作起来才会真正地轻松快乐。
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都抽出适当的时间捧起书本读书吧,这样你的视野会更广阔,思维更丰富,学习时间更充足,你的文采也会更广博。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近几日,有幸拜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大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读后感4。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觉得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是他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都凝聚着他的聪明与智慧,都彰显着他的热情与博爱,都寄托着他的梦想与希望。文章中有谈如何教书育人的,有谈如何关心后进生的,有谈如何提升自身素质的。特别是《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这篇文章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她在文章中说:教育素养的这一重要特征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在拥有这一真正宝贵财富的教师那里,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对方(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少年和男女青年娓娓谈心:他提出问题,邀请大家一起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在分析这种课的时候,大家会感觉到:在教师跟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密切的交往关系。你,作为校长,也会被教师的思想的潮流所带走,你会忘记你是来检查教师的工作的,你会感到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你跟一群15岁的少年们一起为发现真理而欢欣鼓舞,你在心里回答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可见,教师在他所教的科学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那么怎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呢?
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是啊,作为一名老师,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没有较深的教育理论素养,如何胜任自己的工作呢?受其影响,我开始反思自己,与苏霍姆林斯基相比,我有点自惭形秽,有些汗颜。业余时间大都浪费在了闲谈与游戏上了。于是我开始了新的`人生之路:走进图书馆,去翻阅新上架的教育理论书籍。现在,我正在阅读《教育心理学》、《学习论》等理论书籍。下一步,我还要制订一份读书计划,多读一些国内外的教育家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著作,以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并将好的经验应用于教学之中。同时注意积累、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让自己的身后也留下一串歪斜而踏实的脚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在这次的口小暑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中,我选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总共谈了100条问题,每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引人深思。
书中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个问题给我的感触很深。教师每天上课有的要三四个小时,备、改、讲、辅几乎占用了在校的其他时间,有时还得在家夜办公。除了工作,教师也得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还得孝敬长辈,哪里有空闲的时间啊!许多学生怕报考师范学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教师太辛苦”,虽然看起来好像有不少的假期。书中所提到的一位历史老师说:“我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怎样做这种准备,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读书是作一个好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蕴”。我们不要再说 “没时间读书”,关键是你想不想读书。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来。让我们一起读书吧!潺潺小溪,汇成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课,而是出自内心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应该让自己所教的那点学科知识在你的知识海洋里成为沧海一粟。“衬托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教学水平提高就越明显。所以我们应该“用终生来备课”。
第46条提出“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918年,,1942年参加卫国战争负重伤后回到了教育岗位, 1970年逝世,享年52岁。长达三十多年的教育活动中,苏霍姆林斯基跟踪观察和研究了700余名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10年的学习生活。他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观察、了解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并著有41部专著和小册子,其中许多著作已经译成30多种文字在国内外出版。我想,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的教育家跟他勤于观察,勤于记录研究是分不开的。俗话说,写十年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坚持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想想我们平时可能因为“繁忙”,很多时候有些想法没有用笔记下来。当遇到同样的问题时还得努力思考,从头再来。记教学日记可以帮助我们研究、对比、分析一些问题,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少走弯路。
《给教师的建议》是一本很好的书,其中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细细思考。我觉得它对于提高我自身的素质和教育艺术都有很大的帮助。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优秀的教师采取什么手段保证课堂一丝不苟,井然有序?他们的秘诀在于预防,严格的课堂管理方案、亲切的态度和时时掌控的主动权。有效的纪律体系可以预防学生的规范行为!
站着讲课是一个教师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不锻炼身体,你是没有办法坚持站着讲课的;每天站到教室门口面带微笑的迎接学生开始早读,是一种习惯;微笑,站立都是微小但过硬的基本功,必须得天天用心的去做,才能贯彻“你还好吧策略”!和学生相互之间每天简单的问候,上课学生才会“买你的账”。能让你轻松赢取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一声真诚的“欢迎”,为你和学生一整天融洽的.相处开了一个好头,学生喜欢那些欢迎他们的地方,而且,只有在积极健康的环境里他们才能取得成功,想让他们成为快乐、成功的学生吗?那么,别忘了说上一声:“嘿,你好!”其实,学生成功时给学生一个拥抱,她们会感受到,她们是受欢迎的,被需要的,而且是与众不同的!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说:“朋友,背着人可以责怪,当着人要赞扬!”实际上,每一位老师拥有一间自己的“私人办公室”,而且这办公室就在离班级不远的地方,这样的可以谨慎行事,和孩子们私密的解决纪律问题……老师要做的,是走到犯错误的孩子身边,俯下身子和他低声的讲几句话。远离其他同学,一对一的进行谈话指导,你会发现,他们并不是那么的“桀骜不驯,”相反,乖巧听话的很!做老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修炼自己的脾气。虚怀若谷、大智若愚、宠辱不惊!私下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做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其实,一个小小的赞扬“谢谢你举手”、“感谢大家的合作”、“你坐下来听听别人的答案”……会有神奇的效果。学生渴望我们的关注,会不遗余力地来争取他们想要的东西,一旦他们意识到乖一点就能得到你的关注,就会自觉自愿的乖起来。注意好行为的老师遇到的课堂纪律问题,要比那些只关注学生淘气行为的老师少得多。正如高金英老师说的:“要变着法儿的鼓励和赞扬学生”。即“夸”学生,只是惭愧没有高老师的情商,她夸学生的水平很高,我也一直努力的坚持学习,可有时“夸”的时候,总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不是时机不成熟,就是情感表达的不透彻。只读书,不写感悟,是没有收获的,每天坚持做到写几句话,这是自己对自己读书的最基本的要求!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细微的东西,自己会变得更很踏实。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作者在开头就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说起其中的原因,很多教师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了当地从教师的角度做了解释: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因材施教”,教师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如学生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并且要运用到实际课堂中去,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
针对这一点,我做了思考。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首先,了解学生。当然不能看他的分数,与他谈几次话判其是否是可造之材,这几乎就是武断。了解不仅重要,而且也不容易。我们必须全面而科学地了解。
我们可以通过家访去了解学生。这是前辈老师留下的优良传统,是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家访并不是班主任的专利,认课教师同样应该家访;学生入学时教师可以采取问卷调查和利用一系列测验来了解,旁敲侧击学生的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了解的好方法。学生在参加活动时,最适合教师“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平时教学时,教师也要时时留心,处处在意,尽可能进行双边的教学,也能了解学生。
其次,在了解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使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施教的方法很多,但基本的应该是——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和均衡发展。对在学科某些方面资质高的学生采取正确的引导,使其能力得以顺利发展,并成为尖子。对学习各方面都感到吃力,表现得较为迟钝的学生,我们应该注意在了解中捕获他们资质中的某些“苗头”,针对这些“苗头”加以培育。坚持下去,相信这些学生,必定有大的提高。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更适合现代教学的“因材施教”方法,使教学跟上素质教育的步伐,使教学极大地产生效力,使学生真正都能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3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这些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可以让自己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
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等,感觉焦头烂额。书中也介绍了统计数据说500人的调研,只有14人愿意让孩子做教师!原因也是教师工作忙没有时间,连一分钟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效率。以一个公开课为例,这位老师的公开课上的非常的出色,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完全被课堂吸引。课后一位老师问,对于这节课您是不是准备了很长时间?这位历史老师说,对于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于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通过书中的这个实例,我似乎明白了一些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就是通过不断地阅读,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对知识的渴求。通过读学术著作丰富自己基础知识,不断补充自己知识的大海,提升自己的能力,是自己不是总是嘴里总是没有时间的老师。
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希望我们都不被教育所困,都能如鱼得水,给孩子一片天空一片海,给他们一次机会一方小小讲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4
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不过,我们在赏识教育过程中不应该忽视孩子的'缺点和退步,该指出的问题应当及时指出,该批评的问题应当及时批评,该制止的问题应当及时制止,这是不能含糊的。否则,会导致孩子在自我意识的建立过程中产生偏差;稍遇不顺就可能一蹶不振;同时,也会导致他们过于自私、骄横,在集体中很难与别人相处,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会违背我们“赏识教育”的初衷。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
最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一书,作为一线教师,书中许多的经验都很值得我去学习和反思。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师要有胸怀。书中提到:“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爱,是一种责任”。反思一下自己几十年的教学,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写论文绞尽脑汁,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呀!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往往不自觉地有偏爱一些成绩好的学生;对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总是认为"孺子不可教也",经常大发脾气。其实,静下心来想想,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天空,每个人身上都有潜能,只是我们把学习成绩看的太重,没有发现而已。要善于发现,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同样的倾注一份爱、一份尊重。在教学中,善于赞美学生,爱护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多读书,才能冷静地、设身处地处理好师生关系。用全面的眼光来看我们的学生,从内心来热爱他们,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朴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装饰,
永远是那么浑厚博大,那么质朴自然,默默地哺育着一切,不思回报的奉献着一切。教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胸怀呢?
做学习型教师。学习是快乐的,更是终身的。陶行知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首先先生好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勤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垫脚石。我们平时强调学习,却忽略了学习的实效。大多数人的学习还是停留在原地看书、读报、听讲,却很少记录自己的体会和心得。因此,看书也好,听公开课也好,看优秀教案也好??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只停留在表面的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是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解。
做创新型教师。创新是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敢于创新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学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与熏陶,主动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为培养创新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29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1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6-2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07-24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09-04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02-01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03-15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02-13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09-15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