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篇1
最近在班主任老师的推荐下,我读了李开复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觉得说一本书能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似乎有些夸张,但通读此书,有些一直迷茫不清的东西似乎已逐渐清晰。
李开复先生首先阐释了他对成功的定义,即“多元化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成功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然后以成功同心圆阐述了获得成功的条件。本书强调协调均衡,即要让成功同心圆的各部分均衡发展,不可偏激。
书中有几句话很能引起我的共鸣:
我们是野生植物,不是园林植物,每个人独特的优点就是自信的源泉。在应试教育的弊端逐渐暴露的今天,人们逐渐明白成功的教育不是将人都变成统一思想、同一性格的机器,而是通过教育和引导,让每个人都能发挥其所长。我觉得,这句话还可以这么理解:每个人的人生,并不只是为了别人的赞叹与欣赏,更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自由与满足。就如野生植物,在无人欣赏之处依然欣欣向荣,静吐芬芳,不要像园林植物那样,为了迎合人的喜好而改变身姿。或许有人会说,迎合他人的需求会走得更顺,坚守自己或许会遭遇冷落与排挤,这的确是一个悖论。我觉得,只要价值观、人生观正确,或许一时无法获得理解与赞同,如果可以坚持,总有一天会得偿所愿,野百合也有春天。
成功是选择的结果,不成功也是选择的结果。
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忆深刻: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人生最终会走向何处,是由自己决定的,由自己的一个个选择决定的。为什么没有机会降临,那是因为选择了退缩、犹豫或是迷茫、徘徊,没有做好成功的准备。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结果,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对于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未免年少气盛,对于一些事物境况总想着去改变。这无可非议,即使是失败了,依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钻进死胡同,撞得头破血流依然不回头。总有一些东西我们无法改变,这是由我们自身的能力地位等决定的。此时,我们不妨接受这个结果,将精力放在如何完善自己身上,假以时日,或许我们会发现当时的坚持是幼稚可笑的,或许我们已经有能力去改变想要改变的。分清楚什么可以改变,才不至于陷入宿命论的桎梏,不至于一蹶不振,止步不前。
上大学以前一门心思学习,应对考试,并没有对人生未来之类的问题思考过。进入大学校园,尤其是离家在外,远离了父母,也远离了凡事都由父母选择的情况。在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从安排自己的时间精力等方面,我开始思考自己的处事方法,学着自己去做出种种选择。书的第三部分“积极主动”给我的触动最深。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群体意识,推崇“从上”、“从众”等行为方式,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以致许多年轻人觉得,“自主”这两个字是那么陌生和遥远??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从众”心态,自己有想法不表达,时间久了甚至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了。每次他们都会习惯
性地先问别人:“你怎么想?”而从不会问问自己:“我怎么看?”
一直以来,我的父母给我灌输的都是他们认为的正确的思想,比如说“凡事跟着别人去做,大多数人做的事情一般是对的”“女孩子就要找个安稳的工作”“不要做出头鸟”等等。正因为如此,我很多时候都摇摆不定,听到别的同学做什么自己也会动心。我并没有任何责怪父母的想法,的确他们的“经验之谈”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但近两年来的大学生活让我意识到,人必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有对自己的正确定位,对于自己认定的事情有勇于坚持的勇气,正如书上所说,即使失败了也能获得教训,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李开复先生在“如何远离消极被动”方面提了不少可行的意见,有些我虽然一时难以做到,比如说“不要让事情找上你,应主动对事情施加影响”,但有些我可以做到或者正在尝试,比如说“不要盲目听信人言,应冷静辨析、积极求证” “不要习惯性地同意或追随别人”等。
这些建议,可贵之处在于它们的可行性。以前也看过一些励志类的书,总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可望而不可及,也就没有了改变的勇气。李先生的建议就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用语言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试试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也许我可以换个思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可以想出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的感觉是??”、“我选择??”、“我要??”、“我情愿??”、“我打算??”、“我决定??”这样就能多给自己决定的权利。就算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至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就算不能积极争取最想要的,至少也应积极避免最不想要的。就算不能够创造机遇,也要能充分准备,把握机遇。
“你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那就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那就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那就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看看哪些需要改进;如果你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就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实际的研究经验和论文;如果你毕业后想到某个公司工作,就找找该公司的聘请广告,再和你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什么经验??只要做到了这些,你就不难发现,自己每天都会比前一天离成功更近一些。”我引用了这么一大段话,难免有凑字数的嫌疑,但这些很实用的建议,让我看到了一位长辈对晚辈的殷殷期望,也成为我今后思维方式的指导。
此外,李开复对待失败的态度有一个令我很敬佩的地方——坦然地面对错误,甚至主动用它来帮助别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如此胸襟,他的成功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开复说:“每一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都应该是因你的决定而发展、变化的,而不应该是因为你无所作为才变成现实的。不要忘了,被动就是弃权,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俞敏洪说:“人若像草一样活着,可以吸收阳光雨露,但人们不会因为踩过你而怜悯你,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有看到你。”英雄所见略同。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篇2
以前也读过一些励志的书,看过后总觉得书中说的都是一些空话,只是泛泛的进行了一些要如何做,如何计划等等的说教,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读了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后,感觉很不同,他不仅提出了易于理解的“成功同心圆”说,而且运用了发生在他身边的大量故事来阐释成功的秘诀。这些故事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品味,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指导我们走向成功之路。
首先,李开复老师阐述了“成功”一词的真正含义,成功是多元化的,衡量成功的标准有很多种,但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该行为是否对社会、对他人或对自己有益,是否能让一个人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己,并由此获得最大的快乐。我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样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读了李老师的“成功”后,体会很深,人和人之间千差万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所处地位与名望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其次,讲述了该如何做才能获得成功:首先要摆正心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成功的基础。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再将二者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行为方式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引导我们追寻自己的理想。在生活、工作中要诚信待人,不辜负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和信任,努力做到言行如一、言出必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而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正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一种良性约束,是养成“诚信”习惯的重要力量。
人生态度包括勇气,自信,同理心,胸怀,自省,积极。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决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人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境域,这就要求每个人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永保积极向上的态度。在顺境中,要善于自省,客观的评估自己,避免因盲目乐观而高估自己;在逆境中,要鼓足勇气,充分自信,用更加主动的态度来改变自己的境域;在处理事情时,要怀着同理心和容纳百川的胸襟,待人处世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主动反省自己,勇于承担责任。在人生态度上,我觉得自己在自信和勇气上还有些欠缺,在开会或其他场合总是不够自信,有想法但是没有勇气去表达,只是被动的等待被要求发言时才说。所以以后我一定会积极勇敢的去表达自己的看法。
行为手段是实现价值观的途径。具体体现在四种能力上,即学习力、有效执行力、合作沟通能力和人际交流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素养。现在一项工作的完成会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大量的人际交流,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最终实现对工作任务的有效执行。同时发现兴趣和追求理想是行为手段的源动力,一个人只有拥有理想才能在人生目标的指引下果断的作出人生中的重大决定,沿着自己的成功之路稳步前行。
我觉得它最值得读的地方是李开复老师结合了中国和美国人思维的精华。而且给了正确的成功的概念和方法。我看过写不少助人成功和成材的办法,也许他们写的不错,给出的方法也能把人塑造得更好,可是却无法让人有模仿的冲动和理由。但是这本书的背后,有一个真正的成功人士的影子,沉稳、睿智,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开放、善于沟通,有着一个优秀的美国人所具备的素质。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去做。这种智慧,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并不多见。这本书里面传统而又开放的思想,应该能与当代中国年轻人一贯的思维找到切合点。
一直觉得自己够聪明,够冷静,李开复老师说的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看了他举了的那些学生来信的例子:“我的目标就是考清华的研,可我又担心自己考不上,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办?”等等的各种言辞,我终于明白其实我也一样迷茫,一样没有看穿一些东西,没有领悟一些东西。
做最好的自己,这么傻的书名,却成为我读完全书时真正的信念!
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坚定,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足够优秀,不是每个人都成熟到可以和一个四十多岁冷静睿智,事业辉煌到如同神话一般的男人比。那么,为什么不读读这本书呢?让一双沉稳的眼睛帮助你打量你自己,看到你的与众不同,你独特的优秀和你从来不曾察觉的缺陷。
李开复是聪明的、努力的,也是足够幸运的。他幸运的是他有一个传统又开放的母亲,从小便被灌输了中华的传统美德,又被送到了美国接受了开放式的教育和熏陶。他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品德卓著,坚定地追求自己梦想的父亲,让他明白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热爱。他幸运的是他碰到了一个学问出色、品格甚高的老师,即使他的看法和研究方向与老师完全相悖依然不遗余力的支持他,最终使得他在自己的第一项研究上取得成功。他更幸运的是他遇到的这些人,这些事使得他逐渐形成并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一步步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终于理解,比尔·盖茨为什么能成为世界首富了,因为他的目标并不是赚钱。我也能够理解李开复为什么能够取得那么多的成就了,因为他的目标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成功。寻找一份事业,而且乐在其中,做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而且用它来造福世界和人类。
最后,是让读者用“智慧选择成功”,智慧并不是指人的智商,而是主动发现并选择最完整,最均衡的状态,以此来获得成功。当你做出选择后,就要“轻轻”放下,不要过多的考虑,而是用实际行动去完成你的选择,那么这就是成功。
《做最好的自己》书中,通过缜密的逻辑和真实案例相结合的方法,阐述了“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这一主题。这本书对于我们青年人选择未来的道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雕塑出来未来的自己有很大帮助。最后引用李博士的一句话:“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做快乐的自己,一步步向成功迈进。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篇3
乔帮主的无比成功,还有无数幕后英雄,与乔帮主的无比鲜明的个性及其对苹果的深刻影响相比,库克个性化的东西和苹果有关的部分似乎不是太多。然而库克对苹果供应链打造,成本控制,内部管理的改善贡献巨大,不过也使得苹果从一个个性鲜明的公司,逐步变成一个普通世俗化的公司。
苹果在乔布斯时代因为其卓越的创新能力、对产品的极致追求,以及对目标客户的极端聚焦,体现在苹果手机走到了极致,在众多品牌中极具辨识度,并且和目标客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构成所谓铁杆果粉。乔帮主启动的智能手机给整个产业界带来了十年红利,进入真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界一度只分成苹果手机还有其他手机两种。
然而随着手机因智能及移动互联网加持的红利逐步淡下来。手机从功用看越来越同质化,智能手机是否会和PC机一样,走一段类似的历史?
如果手机没有进一步更大的创新,并且进入PC走过的历史,后面是否成为生产线的竞争?如果是这样,或者说已经是这样了,首先是手机的生产,得益于中国整个工业体现的状态,基本没其他地区啥事了,生产都集中在中国?然后中国公司从吃加工费开始,逐步学习把设计之类的也逐步吃下来,然后更发达国家企业因为这块逐步薄利而不愿做,欠发达国家则因为产业配套原因不太容易做好。发达国家如果要构建比中国生产成本更低的竞争优势,似乎就只能靠机器人了?然而一方面机器人需要更多一次性投资,同时发达国家那些了不起的企业是不是不太愿意来搞这些薄利的事情。就像温州人的打火机价格做到极致后,再没其他人啥事了。富士康把生产加工做到极致似乎也没其他人啥事了。
然而手机和pc还是不同:
1.人们本来并没有需要每人一台计算机的真实普遍需求,是商业天才们推动出来的需求,随着计算转入云端,PC已经进入衰退通道,然而沟通是人类的普遍需求,因此手机是每个人都真实需要的。因此PC的衰退,未必能套到手机上。
2.PC时代的发展本质上是wintel的生态,按照摩尔预言的节奏一步步走来,一方面这是技术驱动的,摩尔定律遇到物理极限的挑战,技术进步可能构建出超越人们需求的能力,本质似乎是技术进步的成本增加,超越了技术带来的价值的增加(价格上不去了),摩尔定律注定是无法永远持续下去的,哪年是终章?手机这块的Android和arm似乎和PC时代的wintel有神似之处。然而,从另一个方面看,苹果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都在那,乔帮主本人个性是一以贯之的,PC时代的苹果远没有现在这么辉煌,苹果成功的新台阶,是不是代表客户价值客户需求驱动的胜利呢(超越技术驱动的影响)?有苹果这个榜样,总是会有后来人逐步学会并发扬光大吧,何况以乔帮主为代表的苹果时代也成为了过去了,现如今进入新时代了。
3.苹果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关注客户的同事极力构建自己的生态,不仅仅是供应链,而是从客户真实需求和价值视角的生态。比如PC时代的联想可以赢过IBM等,联想和戴尔可以相互竞争,但是联想似乎并不影响苹果电脑。目前的华为三星赢过了诺基亚,摩托罗拉,华为小米VIVO,OPPO之间的竞争,似乎也不怎么影响苹果。甚至即便是大家蹭苹果的热度外形等等也不影响苹果。这些似乎应该是生态的影响力。苹果手机推出的同时它的Appstore就猛宣传业余在它那平台开发都搞出好多百万富翁。很多游戏、pc下的著名软件很快都推出了iOS版本,对比微软的windowsmobile,居然没有秉承其自家的最关键基因“兼容”,时代wm下应用太少,同时开发者做wm开发无利可图,最终只能失败了。andriod也学着苹果搞应用市场,但是安卓市场的收益比苹果似乎小了太多。苹果一家手机硬件利润都是几百亿美金级别,其数字生态(媒体及appstore)一开始是几亿美金,后来到十几亿再到几十亿。一方面人们看到了这个比重的增加,我从另一个视角怀疑,人家苹果是不是会在一开始那硬件的利润补贴生态,搞出一个亿美金级市场,然后就可以自循环发扬壮大了。相比之下安卓下的应用市场钱少而且碎片化,对苹果的影响似乎很难撼动其地位。
软件似乎苹果安卓之外没有啥有影响力的了,小米在硬件周边生态方面似乎不错。
未来,除了苹果自身出错(好比三星那些错误?苹果的高傲气质会不会在安全方面出现大的失误?)谁来怎样撼动它?
一种情况是出现一个真正理解苹果,并全方位学习它的厂家出现,并且其他方面做得更好,而且坚持不出错的时间比苹果长。有点像amd陪伴intel一样。但是这种模式成功也很难,一方面从一开始就是一低一等的定位呈现在世人面前,未来转身做老大好难。另一方面如果苹果好学的话,苹果公司怎么没出来个乔布斯第二弄成几个小苹果来(当然这似乎也可以推出乔布斯仙逝之后,可能苹果就逐步不再是乔布斯时代的苹果也有可能)
再一种情况,其他领域的`新技术把现有的大神们OTT掉。比如云、5G、人工智能更加深刻的影响,会不会重新定义人们接受信息沟通交流的模式呢?比如:屏幕(含声音),摄像头(以及其他新的传感器),5G传输模块(未来更强大的无线传输模块),电池,构成端侧核心。并聚焦于这些东西持续发展,使用者可以通过这种端侧装备获得所有信息相关的能力。而所有对计算、数据及智能所需要的强大诉求,都在云(含边缘云)一侧集中处置。手机则只需要比较固定的相对无需那么强大的计算能力,良好的连接和信息传递能力,信息呈现能力,以及可能需要的各种屏幕之间智能互联的能力。如果是这样HW还有很大的机会,通过构建面向这个更远未来的生态系统,重新定义端管云,信息获取,传递,运算,智能,存储等等都成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万物互联,关键是互联后的信息传递及互动:比如,智能音箱加智能屏幕,及其相互间的完美互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交互互动。
智能及云,应该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和网也是密不可分的。运营商的同学们能不能不要学习IT来构造一个IT云,而是在通讯这个本来就是全球一朵云的网络是,叠加人工智能,叠加区块链,叠加其他云服务,这些云服务,通过端(各种智能屏幕)呈现给消费者?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 篇4
回首这即将结束的一年大学生活。生活比较充实,只是有时候会感觉很累,心中偶尔会无缘无故的不安,甚至感到茫然。
在这一年的大学生活中,我深深的感觉到大学与中学那么的不同。这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在这里,你要重新寻找你的方向,确定你的目标,选择你的人生道路。在这里,你需要重新确定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
而我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有点茫然。
同学们都各自过着不一样的生活,走着不一样的路。有的人说,大学是享受的时间,以弥补中学时候辛苦的学习,先填补以后工作的忙碌。另外一些人说,在大学,我们需要一如既往的努力,才能有美好的未来。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才能更适应这个社会。
那么,我该怎么样过我的大学生活?是沿着别人的路,踩着别人的脚印?还是开创自己新的路呢?
于是,我陷入了苦闷与忧郁,也走入了茫然。
终于有一天,在书店,看到了李开复老师的书——《做最好的自己》。这六个大字,使我眼前一亮。没有犹豫,我买下了它。
在静谧的下午,坐在风景如画的校园一角,我手捧《做最好的自己》这本书,跟随李开复老师睿智的思想,开始我的心灵之旅。
轻轻翻开这本书,它没有玄妙难懂的抽象概念和繁杂的推理,也没有空洞苍白的说教;李开复老师用流畅的文字、平易近人的语言以及丰富翔实的个案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向读者娓娓道来。读他的这本书,感觉就象是在跟他面对面的交谈。读完此书,让人不仅感受到李老师广泛的人生阅历、对事物的深刻洞见以及渊博的学识和真诚友善的态度,更让人感到莫名的振奋,甚而对生活再次充满了信心。
这本书,引导我反思。"要积极主动地为自己而活"使我明白了我的大学之路该怎样走。何必在乎周围的人的走法,何必在乎周围的人的言行,坚持内心深处的目标,跨大步向前走,充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始终走自己选择的路,才能快乐,才能成功。
他向读者阐述了如何运用“成功同心圆”法则选择自己的价值观,阐述了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选择做一个融会中西的国际化人才”,最终说明“成功就是做
最好的自己”。
他说,要获得成功:首先要摆正心态,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成功的基础。用正确的价值观指引,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再将二者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行为方式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指导所有态度和行为的根本因素。《大学》中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段话点明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为人处事乃至建功立业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那么人的处世原则、看待事物的角度和立场都会有着一定的偏差,故而不可避免会对人生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也说明无论他怎样努力,都会离成功越来越远。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他就可以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端正自己的人生态度,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做出正确的抉择;如果一个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他是一个有道德、讲诚信、负责任的人,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正确的人生态度。态度是行动的前提,态度受价值观的指导,态度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态度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社会和他人心目中的映射结果。如果一个人没有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他就不可能体现出这些正确的态度或品质来。相反的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了正确的人生态度,他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就算在进步的历程中遇到万辛千苦,也会百折不挠,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攻克难关。同时有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在工作学习中能坚守自己的本分,能抗拒外界的诸多诱惑,因为他很明白,生活中什么对他最重要,什么是他最想要的。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和合作沟通的行为。行为是态度在具体行动中的反映;行为是一个人与社会、他人乃至自己接触和沟通的必然结果;行为是社会衡量每个人的价值的外在指标;行为是态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在追寻成功的时候,要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信培养兴趣、以自省指导有效执行、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同理心指导人际交流、以宽广的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沟通。
我们要善于接受不同的思想和意见,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缺陷,善于从各种不同的思潮中汲取力量。我们要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真正体现自我的价值。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扩展它的宽度;我们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可以时时展现笑容;我们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可以好好掌握自己;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充分把握今天;我们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可以做到事事顺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应用到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合作沟通等最基本的行为方式中去,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寻找通往成功的道路,才有可能真正做好自己,取得多元化的成功。
读开复老师的“成功”,体会最深,人和人之间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选择,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无论是身份地位的高低,拥有财富的多与少,只有发挥了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又对社会和他人有益,同时还体验到了无穷的快乐,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李开复老师提出了中西方的思想差异问题。结合了中国和美国人思维的精华。他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而且知道如何去做。这种智慧,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并不多见。这本书里面传统而又开放的思想,应该能与当代中国年轻人一贯的思维找到切合点。
李开复老师又说,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成功的标准也不止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特质,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试图模仿和复制他人独特的成功模式是行不通的。何不找到自己的特质,按自己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生活的模式呢?
不是每个人都足够坚定,不是每个人都能完整清楚地认识自己,不是每个人都足够优秀,不是每个人都成熟到可以和一个四十多岁冷静睿智,事业辉煌到如同神话一般的男人比。那么,为什么不读读这本书呢?让一双沉稳的眼睛帮助你打量你自己,看到你的与众不同,你独特的优秀和你从来不曾察觉的缺陷。
这本书,字字珠玑,句句经典。值得当代大学生反复品味。
最后引用李开复老师的一句话:“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做快乐的自己,一步步向成功迈进。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相关文章: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01-03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2-23
【实用】《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09-24
【热】《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04-21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范文07-13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06-28
《做最好的自己》的读书心得08-21
《做最好的自己》读书心得03-13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14篇04-17
《做最好的自己》读后感(精选15篇)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