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共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楼梦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楼梦读后感1
或许,人生是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人生是跌宕起伏一般的有悲有喜;或许,人生如戏剧一般精彩;如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一般,演绎著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让人荡气回肠。
对于人生的理解,《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借贾府往事一一列举在读者眼前。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一生历尽沧桑,就因如此,才写出了传唱千古,震慑人心的《红楼梦》。它给我们讲述了贾府从繁荣昌盛到抄家破亡的故事,从而又写出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凄婉爱恋,把人生旅途中酸甜苦辣,变幻万千都跃然纸上。
人生如戏,没有人知道自己的未来会怎样。人生像一场旅途,正如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鲁迅说过:“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前面才有路。”对啊,虽然有难关,但不怕的人才能挺过去。
《红楼梦》中,钟鸣鼎食的宁荣府,最终也一蹶不振。人生几何,何必留恋人世繁华,不如努力拼一生,潇洒走一回。以免来去匆匆,白白流逝人生时光!想必这正是《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读完《红楼梦》这部历史名著,我对人生的感悟有了更多,正因为有了这些让人震撼内心的经典名著,才会让这华彩美文滋养著我们的生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想必经典诵读已成为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咱们国家这些古典文学,也让人为之赞叹,耳熟能样的四大名著,四书五经…都在人生长河里,如宝石般栩栩生辉,陪伴著我们一路远行,远行在如戏般的道路上。
人生如戏。曾几何时,那些古时的文学大师们,把满腔热血,把人生感触以各种形式呈现在我们跟前,名著让人慢慢感悟,经典让人回望过去…就让我们在如戏般的人生中,尽情感受中国古典文学。
红楼梦读后感2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贤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末路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宦官奸臣。
正义与邪恶的尺度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迷信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醉翁之意,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那这些宦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恰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明白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记得很小的时间就开始读《红楼梦》了,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间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红楼梦》的明白。宝玉的浮滑,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苛刻,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其时,我是这么明白的。
红楼梦读后感3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也称《情憎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三钗》。是中国的一部古典长篇章回小说,同时又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者之一——曹雪芹,他出身高贵,晚年的生活却穷困潦倒。我想正是这样,才得以写出这不朽的巨作吧。
读完整本书时,你便会知道这里各种各样的人物,作品创造了一个宏大完整而又自然的艺术结构,使众多的人物活动在同一空间和时间,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独特而又鲜明的人物特性。林黛玉——生性孤僻、天真率直、多愁善感、蔑视功名权贵,与贾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封建的叛逆者,他厌恶封建社会的仕宦道路,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薛宝钗——恪守封建妇道,而且官府颇深,能笼络人心,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王熙凤——精明强干,贾府的实际大管家,极尽机变,心狠手辣。
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了,我一直觉得她是一个自私的人,可现在,我不由得开始同情她了。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选择,她其实就是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真真假假,让人琢磨不透的《红楼梦》中的一切,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文学作品,我想文学的真谛就在这里了。
红楼梦读后感4
我和大部分认为贾宝玉为了爱情而出家的人的想法不一样,我觉得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的离开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
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5
合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眼前仿佛又是那片凄凉。我真的被这细腻的文字、曲折的情愫感染了,说到情,就不得不说到为情所生的她——林黛玉。
林黛玉似乎钟爱花,其实,她就像是一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永远是那么清高脱俗。想来,黛玉并不是小心眼的,并不总是疑神疑鬼,其实她的自尊心在提醒她,她无比寂寞,刻薄与多疑是在体现她对在贾府地位的担忧,所以才会导致别人的说话口气也会让她彻夜难眠。
她的敏感总是让自己痛苦,葬花时那凄凉的景象,她把泪水涂抹在了残余的花瓣上。黛玉是为爱而生吗?我认为不是的,黛玉更体现了一种宽厚纯真的性格,表面上与人谦逊,只不过是过分担忧罢了。
黛玉之所以深入人心,不是美在外表,而是美在内心。她是那么柔弱,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柔弱,更有内心,她如一泓清泉,清澈脱俗,与世无争。她忧郁在寄人篱下的痛苦里,内心的波澜使得她咏出“花谢花飞花满天”的绝句,她的智慧无人堪比,诗,体现出了她的悲愤、她的坚毅、她的自命不凡。林黛玉留给人们的是柔弱的一面,但她的内心其实是坚毅的`。
林黛玉,多美的名字,曹雪芹正是赋予了她美的象征,而最后的最后,曾经的“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不是都同样由盛转衰吗?黛玉在其中,不正是以一个主基调出现的吗?最终黛玉泪尽而死,她的坚毅只是化作泪滴了吗?
通过《红楼梦》一书,曹雪芹为世人展示了清王朝灭亡的征兆,那些肮脏的、可怕的贪婪、愚蠢,是无可挽救的!而在现在的社会中,80、90后再一次印证了曹先生的“预言”,奢侈之心不可有,否则到了最后,又奈何如黛玉一般?
红楼梦读后感6
前不久,父母给我买了一套《红楼梦》连环画。我可开心了!一有空我就拿来看,简直爱不释手。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是清朝文学家曹雪芹写的。《红楼梦》写的是富贵荣华的贾家,经过了一连串的打击,终于像薛家一样,一败不起。
在荣国府里,贾母日夜祈祷,也没能挽救贾府衰败的运势,到头来:凤姐病死,宝玉生病,黛玉病死,……最后自己也伤心地离开了人世。
早知这样,何必当初呢?
薛家因薛蟠倚财仗势打死人,案子由应天府审理。薛家花了不少钱去打发官府,使薛蟠逍遥法外。薛蟠整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最后弄了个家破人亡,一败不起。
我要问贾府的大家,平平安安的过日子不怎么样?非要把自己打扮成西施,住的屋子像皇宫,有个三妻四妾吗?
狗仗人势,看着其他人痛苦,你们却哈哈大笑,如此不好!不可以由于你们富贵荣华而去欺负平民,不可以由于要升官发财而不考虑天理。
为何不做个好官?为何不做个好人?不就是图那几个钱么?有钱也不代表有了所有呀!像一些农民,他们在资金上确实十分贫穷,物质上十分贫乏,但他们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他们的'生活过得非常快乐非常充实。
所以,我要告诫我一个人和我身边的大家:不要过于追求所谓的”奢侈“生活,那样,你在一些方面变得富裕的同时,你就会在另一方面变得非常贫穷。
红楼梦读后感7
红楼一场大梦,终到落幕时分,回顾再望,只剩满腹心酸。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的爱情悲剧,反应了封建的专制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遗憾。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起起落落,终不得善,实叫人唏嘘。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宝黛的爱情故事最终不是以美满收尾实令我遗憾,二者虽有情,时代却难全,其实细想可知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宝黛二人所处环境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实是很难成全这两对有心人的。
《红楼梦》一书中,作者采取了对话的形式,生动的将大观园中的每位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当属林黛玉了。
第三回中,黛玉初入京城时“处处留心,步步在意,不肯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去。”便可观出黛玉其是自尊心极强的人,而她瞧见贾府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何况现今她寄居人下,更得步步留心。
这就有了黛玉自尊又自卑的性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黛玉说话会令人觉得尖酸刻薄,小心眼了,正是因为有极强的自尊,才会用更刻薄的话语来保护自己的自尊。
就如第十八回中,宝玉一时高兴将身上所佩之物全都散给了下人,黛玉听闻后以为宝玉将自己赠与他的香囊也一并散出,便跑回房与宝玉赌气,后来宝玉来找她赔不是她仍哭着对宝玉说:“你不用对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
红楼梦读后感8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
后人百年揣测,或依诗文或依背景。
因为曹雪芹的不完而终,《红楼梦》便没有了结局。
也许就是如此,《红楼梦》更有意蕴。
高鹗的续写,大多数人都有所否定,而他只是写了自己心中的结局,仅为一本小说,我们又何能言其对错,从一开始这就无以深究,因为没有结果。
更不可深究的是其内容,文章每一处都步步牵引,字字相加。
以往读书,匆匆而过。
有些一旦知晓了开端,那结局也有些了然,余了那些穿插进的情节,有时也会让人有些唐突,但《红楼梦》却不会。
若有,则只能说明你未曾仔细的品,那如同一张早已织好的网,每一处都必不可少,前一笔都是下一笔的暗示。
早在开始,曹雪芹就埋下了引子,“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算美好的隐示或亦说只是读之人感觉的隐示,可那就是清楚的一根线,所有的针都被系在其上。
细品每一个字义,似乎总有些道不尽的意味,然后所引发深层意思越来越多,每一种都有依有据,对立、矛盾观点的'证据却都出自于《红楼梦》原文。
很多时候,也许刻意的暗示意义,都是我们的想象,可这所有的想象最后都又会变成“可能的”“不是妄谈的”,我想,这才是《红楼梦》的伟大之处。
越是深究,意味就越多,可以说是无尽。
曹雪芹的十年,又是多少人终生都究不透的“雾”。
“红学家”太多,“一百二十回”的章体被他们评了又评,他们本知没有结果,可总是致力于一生,这就是《红楼梦》所下的“毒”。
“任务解析”“背后意义|”、情节分析”……前人说的太多。
而我读后之感仅是:无以深究。
无以深究,这里,是褒义。
红楼梦读后感9
其实寒假,我已经读过红楼梦,当时我囫囵吞枣并不认真。
今天我又拿起《红楼梦》这本书,当我这次读完以后,泪水已经掉落在书上了。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谜,亦真亦假,亦假亦真。一遍遍的读,感受也越来越深。
那大观园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宝玉痴笑轻浮,黛玉忧伤清高,宝钗大方,凤姐泼辣书中人物性格鲜明,这本书记录了晚清时一户人家的喜怒哀乐,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这次细细品味了以后,也随着我的所学知识的丰富,让我重新认识了这本书。书中以为薛宝钗林黛玉和贾宝玉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线索,描述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敲响了沉沉的暮鼓,揭示了许多封建末世不为人知的人情世故。
回想黛玉刚进荣国府,府中上上下下都受欢迎。然而,当她父亲过世后,那些曾对她嘘寒问暖的'人,便一点点冷淡下来。“花飞花落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也许有人会说花谢是自然规律,为何要那样假惺惺的葬花呢?黛玉是把花比喻成自己,感叹自己会不会像这些花一样,等到花期一过,也会像花儿一样孤零零的落下,没人问?我也佩服作者,黛玉葬花已经暗示了最后的悲剧结局。
《红楼梦》里对每个人物都刻画的入木三分,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心思,读了以后真是受益匪浅,更感叹世态炎凉,真真假假,真不愧是文学史上的瑰宝。
红楼梦读后感10
夜晚,天黑蒙蒙的星星悉悉落落地镶嵌在那片无垠的黑空。黑如静,校园内剩下的只有偶尔风吹归树叶的沙沙声。在黑夜里,教学楼那一道道灯光成为最引目的。翻开手中的书,“木石姻缘”四个字映入眼帘。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之恩引来了降珠仙子的“还泪报恩”,也就有了作者笔下黛玉的“泪尽夭亡。”
其实现在想想,作者一开始便早已注定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是无果的。僧人在宝石上刻下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与刻在宝钗金锁上的“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是相匹配的、降珠仙子还泪尽便报恩、宝钗比黛玉更适应现实生活……种种伏笔表明了宝黛之恋只能成为一种遗憾。
宝黛之间的爱情是悲惨的,但这片文章创造出的浪漫故事却是独#您现在访问的是《红楼梦》读后感大全,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具一格、别具匠心的。作者他构思的爱情透露了真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对青年爱情的束缚。黛玉勇于突破传统的封建爱情观,尽管结果是悲惨的,但她的精神却是可贵的。
《红楼梦》这本文学作品不仅写了宝黛之间悲惨的的爱情史,它以这条爱情为线索,进一步批判了当时封建的社会制度。而贾府从繁荣到衰败也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必然结果。
《红楼梦》以一本虚构的小说形式存在,却展现了一个个多学多艺的人物。他们所露出的文学才华、作诗天赋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也值得我们欣赏。
灯依旧亮着,但原来的心已增添了新的东西。
红楼梦读后感11
开辟鸿蒙,为谁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奈何天,伤怀旧,寂廖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倾听一段古老的对话,翻开一页文明的书页,走进一片飘渺的梦境,触摸红楼深处的文化。
一部《红楼梦》,凝聚了曹雪芹十年辛苦的血泪,汇聚了无数艺术与哲学,组成这部文坛留香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部《红楼梦》,蕴含着亘古不变的哲理美,“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深刻的揭露了万物的本质,也道出了曹雪芹对封建社会斗争者们的一句劝诫。一部《红楼梦》,承载着璀璨的文学美,从唯美的意境中,读到了诗文的高雅,领略了文化的艺术,也看到了曹雪芹笔墨的.结晶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美,美在语言。在曹雪芹的笔墨下,多少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女子形象,淋漓尽致地活在书中,有孤僻但文采超群的林黛玉,有大方且贤惠美貌的薛宝钗,有思想平等、真诚善良的贾宝玉……语言的魅力,让他们有血有肉。红楼美,美在诗赋,阅读名著,为她的诗词深意而折服,为她的低吟感叹而心酸,在秋雨寒霜中,去倾听“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低吟,去感受寄人篱下的无奈与凄凉。红楼美得像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现实的镜子,她映照出腐朽的封建制度、灿烂的诗词歌赋、温柔富贵的大观园、博才多学的思想青年……
《红楼梦》以她独特的魅力居于古代小说的顶峰,不光是她阐述的深刻的道德伦理,更有曹雪芹十年的呕心沥血,才使她作为文学的瑰宝,熠熠生辉!
红楼梦读后感12
在四大名著中,我第二个喜欢的就是《红楼梦》,而且它还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它主要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宝玉与林黛玉有过一段前世姻缘:远古时期,宝玉就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后来那石头有了灵性,警幻仙子便让他当神瑛侍者。也许是天意,神瑛侍者在走动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株“绛珠仙草”侍者见了便喜爱上了它,天天用甘露浇盖溉仙草,后来仙草修成女体,她说:“我要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后来神瑛侍者投胎到贾府,而绛珠仙子则投胎到林如海家。
其中,我觉得最好玩的就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首先那凤姐为刘姥姥准备了一双很重的'筷子,刘姥姥说:“这筷子比铁锹还重,还真拿不动来。”后刘姥姥又说了凤姐教她的一句话:“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众人哄堂大笑,这是最有意思的一回。
这本书告诉我很多道理:从柔弱寄人篱下的黛玉身上,我知道身为女子要注意言行,要大方且坚强;从富贵公子宝玉身上,我知道了遇到挫折不能气馁与消沉;从端庄的宝钗身上,我知道了女子不仅要大气,还要拥有自信…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快来阅读《红楼梦》吧!
红楼梦读后感13
三大师谈《红楼梦》内容简介:当研究“红学”热潮迭起之时,重读王国维、蔡元培、胡适三大师的“红学”论著,将对今天的“红学”研究多有助益。本书收入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胡适、蔡元培有关评论《红楼梦》的三篇文章,即《<红楼梦>评论》、《<石头记>索隐》和《<红楼梦>考证》。
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在看《红楼梦》,我的老师说不仅要自己看,自己悟。还应当多多看看别人的评论,这样看书才好。想来如今红学研究方面的书还真是不胜枚举,因此还是找来一些资深的大家来看。本书是由国学大师王国维、北大校长蔡培和白话文发起者胡适所著。三位前辈的见解一定是很值得我们后生晚辈学习的……
王国维的论文从美学、伦理学、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红楼梦》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悲剧意义。感觉作者被叔本华哲学深深吸引,文中多次引述且涉及哲学理论的部分也只以叔本华的.为主。虽然我并不了解也没有读过叔本华的哲学,但从这里分明感觉到王国维之投水自尽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影响难脱干系。王国维喜欢这样的悲剧气氛,喜欢《红楼梦》的悲剧结局,我也喜欢,我因此也动了读一读叔本华哲学的念头。以前之所以不读是怕自己陷进去拔不出来,罗素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和平主义者的积极的哲学更吸引我。现在忽然觉得,既然人生本就是一出悲剧,读叔本华也就顺理成章。
红楼梦读后感14
曾在历史书上看到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一句话:“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每个人均有其合理的个人价值存在,不能以是否满足圣人的标准为取舍标准。然而明清的臣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圣人和皇权的奴隶。所以,宝玉抗拒儒家教条,远离男性的功利世界,他不像贾雨村虚伪贪婪,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他不像贾政愚人愚己一味地愚忠,他也不愿做贾元春这种顶着美名却为皇家殉葬的牺牲品,他更不愿意在最美好的年华,天天学读八股,把自己鲜活的生命变成无灵魂血肉的僵尸。他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以此反抗以八股取士为代表的`明清皇朝对于思想和人性的禁锢。
理想的家国,都应该是人性的乐园,都应该像宝玉守护的大观园一样充满自由和美丽。贾宝玉不慕功名,不想参与这场吃人的盛宴,而尽量把聪明美丽的人儿从封建权力的碾压中解救出来,他没有成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国与家都需要更多像宝玉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的精神和五四运动遥相呼应。
所以,我愿意做宝玉,但我却不安于永远待在大观园里,念及园外的苦难,我希望自己能像《家》里的觉慧一样,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自由与尊严,打碎“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思想枷锁,创建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更加人性的社会大观园而奋斗。然而,因为绝望而循世出家为僧,这样的宝玉,我不喜欢,我不要茫茫大地的肃杀世界,更不要做这脆弱的宝玉,我要这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红楼梦读后感15
在第三回中,主要讲的是林黛玉初入荣国府。从这一回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黛玉做事细心,谨慎,深知人情世故。
黛玉入住贾府时,岁数也不大,还算是一个孩子,但她却对身边的`事情观察入微,“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试问有哪个孩子会去观察这些,想到这些?从这里看,林如海是小看他女儿了,这哪像是“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的孩子呢?林黛玉的细心在文中多次可见,从"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便可推断出,这是她外祖之长房;还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甚至连所经之处也都仔仔细细地观察。
除了细致观察,林黛玉的礼数也是很周全的。“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一个孩子能够想到这些已是不容易,还要做到,这更是难。虽然林黛玉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但毕竟年纪还小,又是初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要静下心来,不多言不多行实在不易。由此看出,林黛玉很识大体,懂得礼节。到王夫人屋里时,老嬷嬷们让黛玉到炕上坐,“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从细节中再显黛玉礼数周全。当贾赦不来接见,但传回话时,黛玉还是要“连忙站起来一一听了”,明明人都没在跟前,但该有的礼数,林黛玉是一点也没拉下。
【红楼梦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06-13
红楼梦读后感05-16
《红楼梦》读后感05-09
《红楼梦》的读后感12-12
红楼梦的读后感09-23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5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
红楼梦读后感【精选】07-06
[精选]红楼梦读后感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