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心得锦集[15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书心得1
我记忆中看的最早的课外书就是小学的时候学校里订阅的《当代小学生》。这本书使我的写作本事有了很大的提升。还有许多开发智力的板块也对我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忙。初中以后会根据教师的推荐读一些名著,印象最深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我喜欢看奇幻类的书籍,这些书籍很好地丰富了我的想象力。高中的时间学业很重,没有看很多课外书,这是我的一个遗憾。那时候似乎没有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错失了很多开阔眼界的机会。大学因为专业的关系我读了基本外国名著,像《飘》《傲慢与偏见》《汤姆叔叔的小屋》等等。其实大学时光是一段很好的与书为伴的完美时光,此刻想来有点后悔没有好好珍惜。
我虽然喜欢读书,但读的书并不多。最近在培训的过程中受到许多教育家的启发,翻阅了《读书与旅行》这本书。《旅行与读书》台湾作家詹宏志所著,詹宏志是台湾各界的阅读狂人,家中藏书四万册,每年买书两千本,一小时阅读十万字,出版十余部著作。《旅游与读书》是作者把自我人生的两大志趣书写集结。
他的旅行多由读书而起,十个推理小说般的精彩故事,犹如一场百科知识的脑内冲浪与日常哲思的马拉松。被一本托斯卡纳食谱指南引路的摊牌考验;因尽信书而惊险万分的瑞士登山之旅;在印度无力招架念诵着鲁拜集的高明地毯商人;在南非草丛中充满生命体验的萨伐旅;在灾难过后的巴厘岛矛盾复杂的旅人心境……十场梦幻旅,别样新人生。就如梁文道在序言所说:他在印度高价买下一张其实用不了那么多钱的地毯,中了明眼人一看就知底细的局,而原因只可是是因为那位地毯商人能用古波斯语吟咏奥玛伽音的诗句。这是典型的书呆子才会犯的错误。但另一方面,书也会让他变得聪明,明白许多一般游客不清楚的内行门道。例如,就为了“伊斯坦布尔人为了两个羊头哪个比较好吃而争论不休”这就话,他把两位本地作者合作的《吃在伊斯坦布尔:探寻巷弄中的美食》当作拐杖,丈量伊斯坦布尔的美食地理,效果竟然远胜大众旅行网站的团体智慧。
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界是一本书,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读过其中一页”,我们都很向往远方,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在等待,等适宜的时间等适宜的人等忙完手头的工作等长大了再去,当时不了解,之后才明白真的长大之后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应当早一点丢下一切就出发的。旅行与读书的关系极其微妙,读书常常在旅行之前很久就已经开始了,甚至在不自觉之处,常常是因为书中所述的某件事,触动你前往某处的动机。可能是一处古迹,可能是一位故人生活的地方,也可能仅仅有一处美食,你就来了,要来看一看,和书中描述的是不是一样,去体验,去感受。在旅行之前,我们对旅行地的阅读是一种“想象”,在旅行之际,我们对旅行的阅读则是一种“摸象”,仅有在旅行完成之后,才是我们真正对旅行地了解的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勇敢,也是我们对书本资料的验证。
《读书与旅行》除了描述旅游和读书的关系,最最重要的是里面有世界各地的美食,读来让我不由得咽了好多次的口水,有佛罗伦萨牛排、肉酱宽面,印度囊、羊肉咖喱炒饭,巴厘岛的原味烤肉大餐,最让人流连忘返的是日本的料理,摘抄一段吃龙虾的描述“我用刀叉将龙虾肉剜出,切开小块沾满酱汁送入口中,龙虾肉将熟未熟,软嫩无比,酱汁则极浓郁,有奶油的滑润与白兰地的香气,更有浓的化不开的龙虾虾膏滋味,但又带了一点番茄酸度,显得清爽不腻,的确相当高明。”
读书不停步,旅行不止步,勇敢前行,有多远走多远,远方的路总有期盼,总有归宿,爱读书,爱旅行,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教师读书心得2
余映潮老师《致语文教师》一书的序言开头是一句希望之语,即“我希望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满智慧”。
一句亲切的叮嘱,让人心头一热。当我们谈论教师这一职业,或谈论教育事业的时候,首先要关注这一个个“人”――生活中的“人”。他的性格、爱好、情趣、志向和平常的心态等等,都需要互相的关注、关心、理解、帮助。教育教学是一份充满“爱”的工作。试想,普通老师生活缺乏稳定,对自对人对社会的心态调整不好,能期待他们平静而清醒地走进教室吗?教育是“育人”的事业,“育人”首先要“育师”、“育己”,然后才能“育学生”。“一流的教师”才能育出“一流的学生”。由此,无论是从学校、还是社会和国家层面看,教师是第一位的,有全社会敬重的第一位的生活,有充满智慧和激情的第一位的工作。
教师的成长,生活和工作是分不开的,生活中乐观、有情趣、自我认同感强的老师,在学校里肯定自信、积极,有个人魅力。同样,许多工作优秀的教师,他们对生活现状的理解和对未来的追求充满幸福感。所以,许多名家、大家优秀的表现和出色的成绩,除了用专业理念技术去解读外,还可从其生活中的个人性格、品质和精神上去理解。看余老师的《致语文老师》一书,其长者、智者的风范令人敬仰。余老聊的是教学,也是个人迎难而上的成长修炼,这修炼的过程,有坚定的目标,有系统的规划,有艰苦的执著,有挑战的智慧,有说不尽的苦乐滋味,有沉甸甸的收获。其修炼的智慧之语,既可心引领我们认真地工作,也可以启发我们用心地去生活。
我们无论是自愿,还是巧合从事了教师这个职业,注定了此生与他人有些不同。除去虚幻神奇的道德评价,因为职业的特点,我们的生命历程真的有些特别我们需要(应该)掌握更多的文化,我们有机会站在人类思想的前沿,这是我们有时清高的原因;我们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思想播种的责任,我们的工作与其说是教育教会学生,不如说是熏陶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往大了说,我们的事业真的能改变命运和世界;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有丰富思想和鲜活情感的学生,我们每天的工作少有重复,我们每个教育教学的细节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和人文个性,我们每天都新奇有趣的挑战;我们此生真的要“活到老学到老”,需要吐故纳新,才能与时俱进,很少有职业像我们这样需要终生修炼和成长。
凡职业,都需要为了生活,从事教师职业也需要“养家糊口”,这点标准不一,争议不断;凡职业,都需要有敬业的精神,都可以经营成事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不论哪行,都能用心做到极致。从古至今,“状元”总是凤毛麟角,可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想法每个人都会有的,为难的是,成功需要面临各种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勇敢地、努力地坚持下去。
所以,余老在序言中对年轻教师(在余老面前,凡站在讲台上的先生们,都是年轻的)谆谆告诫:
(新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_新部编语文教材培训心得)“我视成长智慧为第一。”
“我珍视在事业奋斗中对生命的历练。”
“趁着年轻多做事。”
不能失去“追求的勇气”,要“保持追求人生目标的持久性和忍耐性”,“让自己具备走向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坚强意志”。
要承受“刻骨铭心咬牙坚持的历练”,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
要能“苦做”,“成功的机会在八小时之外”;还要“巧做”,成功讲究方法,能让我们更早、更多地品味奋斗的快乐滋味。
要“永远相信‘积累’的力量”,“学会摘抄、摘录、摘记”并“分类研究”,“越是有丰富的积累,越是容易看到事物的空白,越是容易触发灵感和把握成功的机会”。注重学习积累的人,会拥有“很高的洞察力”。“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中还有无数个空白无人问津或者涉之不深,任何时候进入这种研究都不能称之为‘迟’”。
所谓“专家”,“是哪些几十年坚持不懈的人。”
“心静”,是一种情绪和心态状态,“专心致志,这其实是非常高妙的思想方法”。
做教育教学研究,没想像的那么深奥可怕,其实就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并“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那些所谓的大家、名家、行家,都是这样起步的。
教育教学需要“创新”,什么是“创新”?“主要在四个字上下功夫:角度,难度。‘角度’好加上‘难度’大,就是高层次技能,就是创新。”
读着余先生的“修身警言”和“思想火花”,觉得“高山仰止”,让人心虚和畏惧。这那是一般的人能做到的呀?
那么,余老几十年如一日的历练成就和肺腑之言与我们有何现实的意义呢?
作为教师,每个人的学识基础有不等,天赋条件也不一,外在环境机遇也不同,谁能说这些区别是无法改吗?我们学习余老,期望个个成为余老那样级别的人,那是不自量力。余老对我们一线广大普通教师最大的启发是,坚持做事业的规划,珍惜时间,坚持用巧妙的方法去践行,用心把教学工作中小事做到精致,做得有意思。人们常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生活中具备野心且能成大事的人毕竟少数。我们更多的普通人其实是“舞台有多大,心就有多大”一个教师,三尺讲台,一本教材,几十个学生,这是我们世界,很小。我们其实不需要大抱负,只要能脚踏实地,在教室里,在学生心里,把每件小小的事做精致,做的有意思,我们就会渐行渐远,越攀越高。眼界和心界是低头看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仰头远望出来的。坚持做精致的小事,这就是余老“静下心来”的修炼之道呀。
思虑至此,便不再对余老“敬而远之”了。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x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教师读书心得3
一 以校为本使教研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1.明确教研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和目的,就是要解决当前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也就是说,教研活动的课题不在大而在小,不在深而在实,应想教育教学之所想,急教育教学之所急。否则,教研活动就是瞎研究、空研究。
其次,要做教研活动的有心人。学校丰富的研究机会、独特的研究情景、鲜活的研究问题、最佳的研究位置,为教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优越的研究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留心周围的一切,要自觉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本着教什么、研究什么的原则,紧密结合本职教学工作去开展教研活动,使教学工作和教研工作能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研相长的效果。
2.要找准教研活动的突破口。当前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知道怎样去搞教研,特别是对一些教改实验、专题研究更感到无从下手。因此,找准教研活动的突破口就显得至关重要。教研活动的`突破口,就是以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作为课题开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善于把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际问题,经过设计转化为一个又一个富有个性特色的教研活动课题,再通过攻克一个又一个研究课题,来解决一个又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这种研究,最易达到同步推进教育教学教研工作、稳步提高教育教学教研质量的目的。
二教研活动要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
1.教研活动对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重大意义。如今已不是一个只要有知识或文凭就能当教师,靠经验和汗水就能当好教师的时代,而是一个要求教师必须尽快从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无可选择地要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书育人的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教育科研的能力,也就是教研活动的能力。我们如果缺乏教研活动能力,那就意味着缺少创新精神和工作潜能,就意味着很难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2.要懂得一些进行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我们过去曾经片面地把教研活动理解为听课、评课和写文章,这是一种很狭义的看法。教研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反思是教研活动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我们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就应学会如何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进行自我反思。又比如,教研活动很强调集体研究,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参加集体研究,如何在集体研究的氛围中学会将大家的智慧集于自己一身。
三 上好每节课,着眼小问题
教学实践是开展教学研究的平台和土壤。许多科研课题往往来自教学中的一得,许多卓有科研成效的老师也多得益于教学实际的锻炼。事实上,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上好一节课,就是一次教研。通过教学积累经验是最好的教研途径。同时,在选择课题上,宜着眼小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很多,有大有小,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恰当选择。在选题上应该着眼于小问题。以小见大,钻深研透,而不要大题小做,泛泛而谈。
四 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开放,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博览课外书籍,广泛吸收养分,补充最新知识,是教师增加和更新知识积累,提高教研水平不可或缺的途径。平时多积累,反思促提高。写好教学后记,有利于积累教学经验和教研素材,为科研提供有力的例证。通过反思,天天会有新视角,天天会有新收获。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作为常常源于反思之中。总之,我们要有效开展校本研究,就要使教研活动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为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服务,要上好每节课,着眼小问题,要勤学教学理论,博览课外书,注重平时的反思和积累。
教师读书心得4
《论语;学而》另一种理解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论语读书心得。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能够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一切文字,只有在必须的语境中,其好处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论语》,这本子夏留给后世的学习笔记,记录却是如此简单!(子夏在孔子的门徒也确算不得是的学生)以这则文字而言,它缺少了具体的语言背景:在什么状况下,对谁,就什么问题而言,等等,这些都不清楚。从文字表面看并不深奥奇僻,似乎确实是谈悦、乐二字,如李泽厚所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文化的特征或精神是乐感文化。倘以知人论世的方式以理解这则语录,就必须作如是解么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能够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能够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能够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能够光耀千秋,能够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但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盼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孔子说:我不生气!因为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教师读书心得5
初次邂逅《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这本家庭教育书籍,是在长春的联合书城。当时和好朋友一齐去买书,为了凑够买300元钱的书就能够办一张会员卡,我就毫不犹豫的听了书店工作人员的介绍买了这本书,理由是这本书书是师大附小的老师推荐给家长看的。
回到家之后,利用空闲时间慢慢品读,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读了一遍后,又挑重点地方读了第二遍。本书的作者是刘称莲。她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在培养自我孩子的过程中,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经验,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用科学的方法培养自我的孩子,18年的时间,她培养了一个素质全面,成绩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同时被北大和香港大学录取。本书重点记录的她的女儿在小学阶段成长的点滴。
读完此书,作为教师的我才感觉到对自我儿子的教育与人家相比真的是汗颜。在培养孩子的写作潜力上,我没有像作者那样给孩子写“下水”作文;在培养孩子的耐心时,我不会像作者那样陪孩子一齐玩拼图,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输得起”的人生态度;在节假日,我没有把逛书店作为孩子休闲交流的地方,让孩子泡在书海中学习和感受……这一桩桩事例,无不体现出作者的出发点,都是基于有利于孩子成长来思考的。
此书让我的收获颇丰,此刻谈谈自我感受最深的地方:
一、让孩子泡在书海中。以前我总是说自我的孩子不喜欢读课外书,其实是我没有找到正确的引导的方法。首先家里要有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父母更要和孩子一齐读书,这一点和我校的`亲子共读是一致的。让孩子读感兴趣的书,哪怕开始的时候和学习的书并没关,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培养起来后,他就会不知不觉中要求看更多方面的书,这是名著和文学书籍就会走近孩子的视野中。从我儿子的身上我就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以前的儿子从来不读课外书,是一本校园文学书《淘气包马小跳》让他爱上了校园文学。那次我和他一齐去书店买学习用品,儿子自我挑了一本《淘气包马小跳》。回到家后,我陪儿子一齐看,儿子一看就上瘾了,连上厕所的时候都在看,看完后,又央求我给他买另一本。
看到儿子有主动读书的愿望,我没有吝啬钱,在网上给儿子买了全套的《淘气包马小跳》共20本。看到儿子捧着新爱的书读的时候,我真的感觉的由衷的高兴,当儿子读完这一套之后,又读了杨红樱的《笑猫日记》全套16册和《漂亮老师和坏小子》系列。此刻每当我和儿子去吉林或者长春的时候,孩子最爱去的地方不是游乐园,而是书店。我们母子都喜欢在书海中漫步,畅游。如今,儿子读完的书已经有几十本了。这中间包括校园文学、四大名著、科普知识等等,只要是儿子买书的要求,我一律同意。此刻我感觉到儿子写作文不在像以前那样“词穷”了。书读多了,他的想象力也丰富了。每一天我家睡觉前都会看到我和儿子各持一本书在床头品读,虽然是个读个的,但孩子真的是爱上了阅读。
二、爱在自由里。孩子不是机器,教育不能揠苗助长,教育不仅仅仅是大道理,而是把父母的爱化做涓涓细流,时刻滋润孩子成长的心田,与孩子合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懂得孩子就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不要因为虚荣心而一味的在孩子成绩方面和别人攀比,在孩子小学六年的生涯中,用教育学的眼光看待孩子,慢慢等待孩子一点一滴的成长,多一点耐心与爱心,让他把各方面基础都打扎实了,正如厚积而勃发。在给孩子学习时间的同时更就应给孩子玩的时间,有的时候,玩中也是一种学习。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相信是每个为人父母的的心声。
读完此书,收获还不仅是这些,我会把我学到的教育理念不单用在自我孩子的身上,也会用在我的学生身上,让我的学生们也在陪伴与自由中快乐成长。
教师读书心得及收获 歌德这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安奈特.L.布鲁肖的《给教师的101条推荐》捧读此书,给我很多收获,带给我教学上许多推荐,在原先教学中的许多疑虑一下烟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个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个方面,有教师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课堂上意外发生后的随想,有转变观念的体会,有关爱孩子的收获……
读着书中的故事,我不由联想到了自我,如果我遇到了类似的状况,我会如故事中老师一样对待如此的学生吗?当意外发生时,当学生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底线,我会如何呢?我会和故事中的老师一样一笑了之,灵活的对付,还是会大发雷霆,以自我的威严压载学生个性的闪现?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经在慢慢转变我自我,慢慢融入到孩子们中间,成为他们最为可亲的朋友。
读过此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节:不要放下任何一个孩子。
其中讲到“优秀的老师,让差生变好,让好生更优秀。学生失败的同时,我们也失败了。”反省自我,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较多,每次上课他们都会思想开小差,跟不上进度,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我的眼中钉,肉中刺,轻者无视他们的存在,重者惩罚他们,此刻想来感到很惭愧,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技之长,都有自我的分工,自我的生存方式,何必强求十指一样长呢?我们作为教师,不是只培养参天大树,而是让每朵小花都开得灿烂。他爱音乐,就让他成为一名音乐家;他爱美术,就让他成为一名小画家……那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为了一切学生。
教师读书心得6
今年暑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同时,使我这个颇有一定教龄的教师,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代沟。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教师读书心得7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读书活动中使我受益匪浅。现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敢于正确面对自己,认识自己。和几十个学生比起来,我们不如学生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知识可能远比我们丰富的多,这是个事实。总之,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其次。做一个有丰富业余爱好的人。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两种业余爱好,这是积极休息,也是提高自己生活情趣的必要的手段,如果整天只知道工作,那他的人生将是多么单调和乏味啊。一个有情趣的老师,他的生命质量才是高的,也才可能得到学生的亲近。谁也不愿意与一个索然寡味的人去和谐地沟通。谁也不愿意与一个远离自己生活的人去沟通。
第三,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文化中有一个词是‘反省’,荀子曰:君子日三省乎己。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我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还比较少。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
第四,新课改下,要转变班级的管理理念和方式。新课改一个鲜明的特点是:由以前关注学生所学的“知识”到现在关注学知识的“学生”。这种关注点的转移以及“学生中心理念”的确立,使教学领域的改革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班级管理改革却相对滞后,一些不科学、忽视学生“自主性”、限制学生积极性的管理方式依然存在。滞后的班级管理改革制约着新课改的整体推进,因此班主任必须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彻底转变班级管理理念和方式。
第五,要摆正位置为学生的服务,应该以平等的人格对待学生。服务的好坏要学生来评价。教师还要提高服务手技能和态度,把学生作为服务的对象,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看问题,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在为学生服务的过程中,我们有好的心态,学生就会心存感激。当学生学会感激之后,才会醒悟,才会更好的回报教师。
总之,这次读书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建议,都有其独特的内涵,今后我还会不断地学习、充实、发展。
教育是一种智慧,需要教师运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为学生提供进步的机会与空间。最近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阅读之后,不由感到很感动,也明白了作者对教育的执着与情感,对基础教育的了解与重视。作者是充满智慧的`,以自己的智慧向读者展现了教师在教育中智慧的体现,使人受益匪浅。
第一次看到《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这本书,就有着一种特别的感觉,墨绿色的书名点缀着乳白色的封面,简单、干净,不掺差任何别的东西,给人一种宁静,而封底上三句平实而朴素的话语:我们从事同一个职业,教育学生;我们热爱同一个事业,塑造灵魂;我们拥有同一个心愿,当好人师。让人震撼,热血沸腾!确实,这就像教师的职业,简单却充满生命力,这就像教师的智慧,理智而又有大爱!
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为什么《教育的智慧》有如此大的“威力”呢?这是由此书的学术内涵和鲜明特色所决定的。一是立足研究,求实创新,科学性强。这部书以作者主持完成的多项国家级或部委级科研项目为立足点,综合反映了“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客观分析了在实践中和实验中的第一手材料,提出了教师在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的具体做法。可以说,这是心理学研究对学校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贡献。二是内容新颖,系统全面,富有真知灼见。《教育的智慧》一书从教师职业的价值、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特点、智育与德育、建构各种学科能力、探索德育中品德形成的机制、班主任工作、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做学生的保健医、全面发展和学有特色以及投入到教育科研中去等诸多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新世纪教师的必备素质。三是深入浅出,有的放矢,可操作性强。书中,作者对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创新的意识、严密的逻辑、源于教改实践的科学性,以及生动流畅的文笔,通俗易懂的事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高度上,对此进行了详细讨论,回答了教师们普遍关心的许多重要问题。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因此,我觉得教育的智慧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智慧,而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首先得拥有师德师魂,要敬业爱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正如林教授在书中所讲到,如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失去了对学生的爱,教师也就失去了人生的乐趣。因此,做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首先应该把整个心灵给学生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以感染他们、改变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
除了这种大爱,我也特别认同书中所提到的教师教育观——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我一定能教好学生;我的学生一定会进步,会成才。”这也是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只有有这样的教育信念,才能支撑我们去克服一切困难,坚持不懈地鼓励学生获取学习的信心,争取学习的成功。
在教育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以及教育的智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获得发展。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心理意向,明白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要怎样才能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所学。在教育中,教师既要关注总体,又要关注个体,要保证学生在大方面的一致性,同时关注个别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发展。关注学困生,了解其发展的困难及原因,并积极促进其进步,使之能获得适当的发展。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拿着这本书,慢慢回味,咀嚼,其实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努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解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教师读书心得8
《爱的教育》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教师读书心得9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一书,由玛琳.嘉伯.林德曼(美国)著。那到手的时候,我大略地翻看了一遍,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我深深感到这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只有枯燥理论的教育丛书,而更像一本实用的教学手册。此书一共分为四大部分:
一、美术课程的基础。
其中阐述了美术在我们世界中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及详细记叙了各学段学生学习目标,美术特长学生教学计划等等。
二、美术的构成:
美术元素,构图原则以及艺术创作。这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分,因为其中涉及到线、形状、明暗、阴影、空间、设计原理、构图、构思等等几乎所有美术教学中的关键点,最有意思的是,每个关键点中,都有“学习动力小创意”这一部分,如“线”章节中,作者提到“如果你一直在使用铅笔,试着用一下别的工具,钢笔或者炭笔等等,如果用力压着这些工具来画,会发生什么?如果轻轻地画又会怎样?一边画一边扭动画笔呢?你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握笔方法,比如握着一边或者顶端?”又如“肖像画”章节中,作者为孩子们练习画不同的'面部表情提供了各种方法:“当你悲伤、快乐、生气的时候,耳朵、鼻子、眼睛、嘴巴会做出什么样的表情?
吃饭、睡觉、大笑、哭泣、大叫、打哈欠、吹口哨、打喷嚏时、表情又会有什么变化?情绪对面部表情有何影响?当你感冒的时候看上去是怎样的?”“从三个角
度观察模特头像,画三幅轮廓线画或动态素描,然后将三幅画叠加,让画面相互交叉”……
这让我想到了,一年级中《画自己》这一课,我着重对抓住自己五官特点这一方面,通过观察几个不同小朋友的脸,或者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五官、用手摸摸感受自己的五官等方法,来感受每个人五官的不同特点,但是,就算是同一个人,当他的表情不同时,五官的样子也是不一样的,书中的内容深深启发了我,为何不来一个喜怒哀乐的表情对比呢?在课前可以收集一个小朋友不同表情的照片,或者是笑或者是大叫甚至在哭泣、打哈欠……在课堂中,假如有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在课件中看到了自己的同学,并发现原来人的表情是这样有趣,画自画像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表情画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啊!
从作者的这些小创意看,美术作业仿佛如同游戏一般有趣、随性,结合书中插图来看,教学活动更在意着学生的感知能力、学习动力、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单纯地对作品加以成人的审美观来看待。
三、美术欣赏:
观赏美术作品并作出回应——历史、分析、审美。这里也包含了各时期,各派别美术作品的简介。其中从古代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当代美术直到现代美术作了简要的记叙,包括各个时期艺术家的简介和作品介绍。这一章节中,作者还为老师们提供欣赏作品的方法,一幅画,怎样去欣赏?欣赏些什么?评判是否有标准?怎样形成自己的判断?这包括作品主题、视觉结构、历史意义、理解、美感等方方面面,比如:“作者是如何驾驭各种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的?注意观察作品的线条、图形、色彩、明暗、空间、图案和质感,以及它们与平衡、比例、主次、节奏、和谐、统一和对比的构图关系。这些美术元素和构图原则在作品中是如何安排的?”我想,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也会有借鉴作用。很多学生在到了高年级美术课堂上就仿佛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不会去思考而只是等着老师为他灌输知识,而我感到,我们教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思考能力,他们应该要能说、敢说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到了高年级,学生应该自己去思考探索,教师通过提出具体的问题,学生从线条、图形、色彩、空间等方面去初步感受,谈出自己的想法,欣赏才有意义。
四、小学美术课程的建设:
计划、评价组织、提问。
在全书中,作者还很贴心地设计了各种实用附录,供教学时使用,如:著名艺术家、博物馆及其他资源、静物画参考素材,肖像画比例等等。虽然是关于美国小学、美国式教学的书籍,但是对于我们而言,也是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
教师读书心得10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上学期,有幸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从中我获取了丰厚的教育智慧,领悟了真教育 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是人学的真谛。这本好书犹如教育中的明灯,指引着我前行的方向,更增强了我好读书的责任和读好书的兴味。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联想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课堂是个大舞台,有的教师可以在舞台上纵论古今,挥洒自如,演出一幕幕精彩壮美的活剧;有的教师则期期艾艾,捉襟见肘,令孩子们失望。每每看到这样的反差,我的灵魂就会被孟子说的人之患,在好为师这句话所敲打着,一旦成为老师,就要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成为知识的代表和化身,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除了准备一桶水之外,还应该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每天向源头汲取活水,正如朱熹所说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在哪呢?那便是书。为人师者,最紧要的是读书,坚持不懈地读书。
细品《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施课程改革,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活化知识,才能厚积而薄发。书中很多话语,言简意赅,却让我颇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书精读。浏览的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做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这时候,仅凭我们的一己之力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无力,就如书中所说,此时我们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经典求助:畅游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怎能不被教育家的激情与思想所打动?怎能不被他们的行文风格和语言特色所吸引?他们的感情真挚而充沛,思想朴素而深刻,语言亲切而又不乏文学性,字里行间充满了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他们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撒向每一位学生,用深情的目光注视每一个人的心灵。从陶行知著作中,我读懂了三个字,那就是真教育。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阅读,让我充溢而快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让我们以教唯以爱,学唯以笃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欣赏每一位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吧!愿我们都能以书为友,在书的世界里作一次心灵的长途旅行,来一番深邃的灵魂对话,掬一捧淡淡书香,做一名博览的教师!
教师读书心得11
最近学习了《有效教师》这本书,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以未完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智慧的光芒。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名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名师魏书生认为: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的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处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不泯的童心面前,时刻警醒自我
有效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斯霞老师直到七八十岁高龄还在与不学生亲切密接触,谭迪敖老师整天与学生一起沉浸于小发明之中,多年如一日,乐此不疲。试问他们又怎么不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又怎么会不亲其师信其道呢?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有效教师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四、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名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一名有效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一位特级教师总结自己的待人之道是:“念人之功,容人之过,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豁达的胸怀,剖析许多名师的成长经历,是我们前进的灯塔,沿著名师的足迹,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当前,面临有很多学生厌学现象,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不作为重中之重的问题来思考。通过学习《有效教师》,深有感触,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工作。
1.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2.对学生的期望不要太高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3.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4.教师要讲究课堂管理的技巧
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技巧,没有建立新的课堂学生行为规范,如有的教师发现学生上课不专心,明知学生因为不专心答不上来,就故意提高嗓门,将其一军:“某某同学,请你重复一遍刚才教师讲的话。”或者干脆对这些学生不管不顾,只提问那些好学生。这时候教师成了是“主角”,好学生成了配角中的“主角”,而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时候是“观众”或“听众”。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学生又怎么能喜欢听他讲的课呢?所以他的成绩也不会好。
5.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
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6.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所以为了做一个好教师,一个能被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真是太不容易了,首先要把教室布置在教学环境中,这样学生才能进入专心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有效教师》中明确告诉我们要走一条“教研结合,从教学熟练型走向专家型”之路,我决心成为一名这样的教师,以不愧对自己的青春年华。查有梁先生总结了一段关于“研”的妙语,我时时用他来鞭策自己!
教师读书心得12
今年暑假,学校安排我们读一本书:《做卓越的教师》。打开书,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六项修炼”、“做幸福的教师”、“做会育人的教师”、“做会上课的教师”、“做会写作的教师”等每一个题目都让我想尽快了解里面的内容,于是静下心来,慢慢翻阅、品味。上次读《教师阅读地图》自己感觉吃力不少,有的地方读四、五遍才弄明白是什么意思,而读这本书就如同听一位富有思想又极其有演讲水平的朋友的演讲,一会儿激情澎湃,一会儿娓娓细语,一会儿谆谆教诲,一会儿促膝谈心,深入浅出,浅显易懂,是近几年读专业书读得最快的一本书,并且从中吸取到不少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受益匪浅。
也许是年龄的原因,本书最吸引我、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辑“做幸福的教师”。作者用轻松活泼的笔调,生动流畅的语言,巧妙地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融入其中,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心理健康的调适,如何学做幸福的教师。如:“不是你面对的东西决定你的幸福,而是你面对的方式决定你的幸福”。学会阳光思考,学会人际交往,学会开心工作,学会开心生活,尤其是如何学会开心地工作对我的指导意义重大。作为一名教师,我每天重复着许多相同的工作,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但是,如果自己将本职工作当做一门艺术去研究,去追求,就会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工作是那么的快乐!回想自己从教26年的经历,虽然羡慕有的职业那么光鲜自在,也曾多次抱怨工作的辛苦,但我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岗位,而且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凭的是什么?还不就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啊!既然不能“选我所爱”,那就干脆“爱我所选”,因为“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的尊严与欢乐的职业。”在工作中要学会承受冷落,学会历经磨难,学会创新工作,自己就能体会“工作着是快乐的!”的。今后,我将一如既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直到自己职业生涯的结束,用自己的方式决定自己的幸福。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金海岸小学教师的语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精神及其丰富的人,他们才能成为幸福的人”。作为一名教师,生活中除了适当的休闲和积极的运动以外,恐怕只有读书能使我最开心和最充实了。本书中也写道:“读一本好书,是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人只有一生,但只有一生是不够的,我们要在优秀的作品中再活一次,甚至再活十次,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读书使我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今天比昨天更慈悲,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爱,境界提高了,胸怀宽广了,在快乐工作的同时开心的生活着。
本书中一些精彩语言,如“对一名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做“情感”,一个叫做“思考”。“尊重、信任、理解、是每一个孩子精神生命所必需的阳光、空气和水,是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的感情也会消融。”“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浮。”等等,我都细细品味,反复咀嚼,如沐春风之中。
总之,我很喜爱此书,以后还会细细品读,不断汲取养分,促进自己健康的成长,提高教育涵养。
于走向教育工作者的我,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教师,有良好的教育素质是很重要的,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所需要的,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但是,良好的教育方法对于教育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当我接触了这本书后,心中发出深深的感叹:魏书生老师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异乎寻常的迷上教育,立志献身这一崇高事业,有一种忘我精神,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不是一般教育家所能做好的。他把自己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意识地,不断地渗透到学生中去,从而使他的教改远远超出了语文教改的范畴。那么,他又是如何改变他们、转化他们的呢?他的教育方法又有什么特色呢?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耐心的职业,没有耐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学生有时候做错了事情,老师可能会平心静气地指导他,但是有些时候,学生一错再错,老师的脾气也没有那么好商量了,毕竟,老师也是一个平常人,也会有发脾气的时候,尽管努力克制不好的情绪,但想到自己教育了学生这么多,而学生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心中的怒气就难以平息了。而魏书生老师就做到了避免发脾气,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他也不是厉声恶语。尽管有时要发脾气,但也都在他选的一位控制自己发怒的学生提醒下压下去了,他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克制了人人都可能犯的发火和极大的耐心与学生进沟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提出“我们需要怎样”、“我们怎样做能更好”、“我们必须坚信我们会做好的”等等,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不是在训斥他,而是在帮助他,他是老师的助手。
教师这个职业是需要爱心的职业,没有爱心的人是做不了也做不好教师的。魏书生爱自己,爱家人,爱他人,尤其是爱学生。魏书生爱学生,尤其是爱那些差生。魏书生认为差生最不容易。每天课听不懂,还要硬着头皮听,不懂装懂,装模作样,天天如此,日日如此,年年如此,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呀,因此给他们一些关爱和耐心,帮助他们进步也应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再有,教师做差生的转化工作如同医生诊病一样,医生只有在治疗疑难杂症中才能提高医疗水平,教师只有在教育差生中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魏老师的这一认识应该说是非常独特、耐人寻味、给人启示的。书中的“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让我震撼。他的教改确确实实地在育人。
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魏书生老师那深邃的哲学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让自己在未来的教育工作方面做得更出色。
教师读书心得13
起初学校要求读《致教师》的时候 ,我心中默想又是一部理论性的没用的东西,又没有实践性,应该也是一部空谈和纸上谈兵,怀着不情愿的心开始读它。但是阅读后,却越感觉有用,越感觉让我茅塞顿开,越感觉对我的工作有指导性,我便产生乐趣一直读下去,最终读完,让我感受颇深,以下我说说我读新教育的体会。
以前我时常会感觉教书是一件没趣儿的事,实现不了人生的价值,起初我怀着热切的心情来到学校,却被学生的不学和调皮以及顶撞磨得一干二净,我时常想着辞职,去干自己想干又可以实现自己价值的事,可是读了致教师,让我改变了观念,我们老师的快乐就在于扭转学生,帮助学生改变命运,他们实现了人生价值,也就是我们实现的我们的教育价值,当他们开始听话的时候,当他们开始懂事的时候,当他们学习进步的时候,当他们感谢老师的付出时,当他们的家长打来电话说孩子进步的时候等等,我们都是幸福和快乐的。我们曾经也调皮过,我们曾经也不懂事过,我们曾经也有不好好学习过,我们曾在课堂上也有不听讲过,我们曾在在课堂上也捣乱过,但我们在一些老师的精心教导下,也慢慢懂事了,在一些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我们的学习也进步了,这是致教师让我回忆起得,让我明白的,我也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品质,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家长奉献自己的力量,孩子们学好了,为我们国家做贡献,这也就是我们的价值。
曾经也由于教导学生不听,我一度讨厌过学生,我讨厌他们的调皮,我讨厌过他们对我的顶撞,我讨厌他们捣乱破坏校园,可读了致教师,他让我知道爱的教育,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致教师又赋予了我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名的工作中的前进方向。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教室的幸福从哪里来,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的来源,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十与自己的关系,我们老师的幸福感大多是来自教育,来源与特殊的学生。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你的课堂上认认真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时,内心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形容。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毋庸置疑的。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和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而生气,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你也不累了;当你理解初中生的生理,就不会把学生上课思想跑毛,调皮当做反抗了,也不会简单的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是如何成刚的规律,从优秀教师可以看出他们面对教育教师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和从容,是那么的轻驾就熟,这是以你为他们见多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神圣。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好教师更不易我知道路漫漫其修远兮,而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定会收获很多。
教师读书心得14
《人因思而变》,篇幅并不长,然而文中所阐发的问题却极有现实价值,表达的视角也颇为独特,富有新意。真没想到,一篇理论文章,居然让我看了又看,一方面折服于文章观点的正确,另一方面,作者阐述观点所展露的严密的逻辑,更是让人羡煞。
作者开篇即指出:教师思考起来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接着,从“为什么要思想”“思想什么”“如何思想”三个方面展开论述,重点论述了“如何思想”。作者为一线教师如何思考提供了四个参照系:1。经验之思,2。反思之思,3。教育哲学之思,4。类比之思。阐述“反思之思”“教育哲学之思”这两个方面时,思路独特,观点精深独到,直抵人心。
何谓“反思之思”?作者是这样论述的:
“经验是基础,经验是重要的,但未经反思的经验可能是肤浅、狭隘甚至是错误的。如果说经验的对象是行动和行动的结果,经验的目的在于认识其间的关系、获得初步的经验的话,反思的对象则是经验,反思的目的在于审视和批判经验,使经验变得合理和有效。我们可以把改造经验的思考看成是反思经验之思。”
换句话说,反思之思是对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既有经验的重新思考。为了进一步说明反思经验之思之必要,作者拿“坐井观天”这个众所周知的寓言作了类比说明,形象而深刻:
“如果我们把‘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看成青蛙的经验,要改造这一经验,从井里跳出来观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现在的问题是,青蛙何以想到跳出自己的井?在这里,小鸟就成了推动者,是小鸟的‘天大得很’引起青蛙对‘天不过井口那么大’的原有经验的怀疑。我们不要把小鸟看成正确意见的提供者,因为小鸟也未必知道真正的‘天’,这里的小鸟只是不同于青蛙原有经验的新经验的提供者。由此看反思的条件,反思需要‘小鸟’提供不同的经验刺激和对照。定位不同经验的提供者,可以说,书本是‘小鸟’,周遭世界的新事件是‘小鸟’,周围他人的不同意见也是‘小鸟’,自我的批判意识带来的不同发现也是‘小鸟’要改造我们的经验,需要寻找自己的‘小鸟’。要促进他人进行经验改造,我们又要成为他人反思的‘小鸟’。
作者由寓言中的小鸟,联想到教师日常实践中得经常有“小鸟”提供新经验,促成教师对对实践与既有经验持续不断的反思,并列举了这样的“小鸟”是些什么,这样的表达逻辑具有多强的说服力,让一线实践者如我等,深以为然并被其观点完全俘虏。
作者的思考并未到此止步,接着再向深处探求:即使“小鸟”经常撞击我们的思想,如果教师缺少了开放接纳的心态,死守成见不放,也不能促成经验的有效提升――
“仅有‘小鸟’的新经验远远不够,在小鸟的‘天大得很’面前,如果青蛙坚持‘我坐在井里,天天看到天,我是不会错的’,它就不会跳出自己的‘井’,也就难以对原有经验保持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要反思,就需要想一想‘我天天坐在井里,会不会错’。和老师交流时,我们常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这么教?’一些老师的答案是‘我们一直这样教’、‘教参上就建议这样教,’对于这样的回答,同样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一直都这样教,就一定合理吗?’‘教参上的教法就没有问题吗?’这告诉我们,要改造自己的`经验,还需要对原有的经验保持开放的心态。”
以上所摘,只是作者从“反思之思”这一维度所展开的论述。在“教育哲学之思”这个标题下,作者提出的关于教育原点的哲学命题,有如当头棒喝。令天天沉浸于事务圈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如我者猛醒,觉察到,教育者或说一切人,要有经常跳出自我的圈子审视自我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工作更清醒,更富理性也更有成效。
“反思之思固然重要,但对为什么要运用这些经验,如何统率自己的经验的思考更为根本。我把对教育根本问题进行终极的价值追问看成教育哲学之思。比如,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我们不妨问一问什么是学生?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
对这些问题进行追问,我找到了这样的答案:狭义的学生是在学校里,在成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生存的本领,获得生活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价值和尊严的人;学生到学校里来是学‘生’的,而不是学‘考’的;教育是‘育人’的,而不是‘育分’的。想清楚这样的问题,教师就找到了教什么和学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内在依据,从此开始了脚下有根、心中有魂的教师生活,也使自己找到了统领各种经验和各种方法技术的‘帅’。”
教师读书心得15
一本好书,总能给予我源源不断的启示,把它放在床头,读一读,养养心,也且把它当做一个闹钟似的,提醒着我,当一名好教师——凡事心平气和,潜心教书,用心做事,耐心待生,不断汲取,提升自我。
虽说,教育是无法复制的。富有魅力和人性的教育,永远是这个教师——这个班级——这个孩子——这个家长的一对一。但薛瑞萍老师传递的是一种精神,是对教师心灵润泽的养料。
这样一个老师,老师每天上好一节课,每天做好记录反思,每天和家长在线沟通,每天阅读,每天和孩子一起成长……做到这些一次两次并不难,而贵在坚持,这样踏踏实实做教育的人,令我深深的敬佩,这样的教师才真正对得起“教师”这一神圣的称呼。
关心孩子,我们真的做到了吗?没有一个孩子不是抱着一颗学好向上的心来学校的,只是各人的能力、悟性、家庭环境所给的滋养不同。他们把无限的信任给了教师,教师应当对应他们的心愿,而不是根据他们呈现的优秀度,回报相同的信任。面对孩子天真无暇的双眸,我们当教师的是否问心无愧,我真的尽我所能了吗?今日听王炜老师的讲座,听到这样的一则故事。“一名教师刚生完孩子回来,校长找她谈话,希望她接下来能潜心教书,她的回答是现在她已经把一些教学工作看得很开了。校长如是回答,那那些孩子怎么办?我们是身负责任的啊。”是啊,一个孩子对于班级,对于教师而言你,可能他平凡无奇,我们甚至有时候会忽视他们中的一个,可是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他们是唯一的希望,是寄予了家长深深地期望的。对于学生个人而言,我们小学教师的启蒙引导,又是起到了多大的一个作用。我们身负重担,不为别的,就为这一份责任,我们就该好好地工作,去关爱每一个孩子。
那么如此勤勤恳恳地当一名好教师,除了责任,对于我们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作为本然自利的个体生命,不考虑这点是有悖情理的。我想当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是对自我的一场修炼,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有时候我会发现我给予学生的还远不如学生给予我的呢。
教学一年级,从一开始的嫌烦嫌累,仿佛一只无头苍蝇到处乱撞,到慢慢地理出一个头绪来,慢慢地静下心来,耐心教书育人,细细品味生活的五彩斑斓,孩子们一天一个样,进步是有目共睹的,岂不乐哉?那些汗水,付出的,总有一天会还给一个大大的收成。一直坚信“未来的那个你,会感谢今天拼命努力的自己”更何况,未来还有那么多孩子因你的付出有了那么一点好的变化。想到这些,还不能说教师是一份多么幸福的职业吗?这些都是从薛老师《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中悟出来的。若不是这一本书,今天的我,还是会常常气急败坏地站在讲台上,对那些顽皮固执的学生大呼小叫;成天唠唠叨叨工作的不如意而不懂得自我反省;被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忙得焦头烂额而忽视了真正去静下心来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或许没那么糟糕,但也绝不会懂得应心平气和地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从孩子那里学习,和孩子共有成长,为他们的快乐而快乐,感恩每天的工作。当然也有耐不住性子、放错发火的时候,我的`“修炼”还远远不够,才刚刚开始,我很庆幸,在一开始,我就遇见了这样一本好书,每天上班,它就提心我:不要着急,不要生气。要微笑,要温和。是这本书及时地指引我走上正确的道路。
薛瑞萍老师在班级中实施了一项“请跟我来”的方案,意思是让家长跟着老师的步伐,配合教师共同帮助孩子成长。她隔三差五地给家长“写信”,通过网络普及教育知识,在学校教育好孩子,在家也让家长跟上步伐来,双管齐下。充分调动挖掘家长的力量,这一股强大的力量给予了最得力的帮助。这个老师当得多辛苦,又是多么踏实啊。她把这样的辛勤工作谓之为“一场修炼”。
在《心平气和的一年级》一书中,薛老师也写到自己为班级的每个孩子建立“可爱一幕”的成长记录,目的是“逼迫”着自己去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多么用心的一个老师啊。通常我们当教师的有时候是太过“挑剔”了,又常常被“怒”之浮云遮了双眼,学会赏识是多么重要啊。我也学着薛老师的样子,尽量每天去发现一个孩子的可爱之处。渐渐地,我觉得自己更喜欢他们了,他们是天使一般的孩子以前我怎么都没发觉?薛老师说的对,喜欢他们就是喜欢我们自己呢。
吴婷小朋友上课总是走神,作业完成得一塌糊涂,家长又因为总总原因不能做好监督辅导,实在令我头痛。后来我渐渐地发现,她其实是一个很热心肠的孩子,我渐渐地喜欢这个孩子,也发现她一直努力地想要做好一件事情,有空就自己练习口算,这些行为实在令我很感动。
汪春旭小朋友平时柔柔弱弱,今天生病了,却还是坚持要把一节数学课上完,他的品质不是很令人钦佩吗?
……
每个小朋友都有着可爱的一面,他们的可爱之处也深深感染着我,使我觉得每天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使我一遇见孩子就不自觉的嘴角上扬,让我感受到和孩子们相处是一件幸福的事。平时就算我再凶,有时候也失去耐心,可是下一秒孩子们见到我还是会真诚地向我问候,依依地和我说再见。就为这一点,作为教师的我就应该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天使一般的孩子我怎么舍得去责怪,去放弃,去敷衍?对于过去的不足之处我表示惭愧,今后我定时刻勉励提醒自己——做一个心平气和的教师。在一场修炼中,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
【教师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书心得03-21
(精选)教师读书心得07-31
教师的读书心得03-01
教师读书心得10-15
教师读书心得(精选)07-17
教师个人读书心得07-24
教师读书心得【优秀】08-05
教师读书心得(优选)08-05
教师读书心得【合集】08-06
(通用)教师读书心得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