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活着》有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活着》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活着》有感1
今天我很荣幸的能够站在这里,给大家讲讲令我印象最深的那个它——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因这样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邂逅了《活着》,心想这书竟囊括了怎样的内容,以怎样的态度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我贫瘠的想象力在自我思维的匣子里打转,呼之欲出的答案,在我合上书的霎那间隐约流淌在了笔尖。
相对于其它的大部分,这本拥有从黑夜沉淀出的薄书更有着不凡的重量。余华说:“我决定写下这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追求,对生死乐观的态度,而富贵就经历了这样的坎坷的一生,成为余华笔下的那个人。人生的意义究竟在哪儿?有很多的.人追问,有的人似乎找到了,有的人似乎还在寻找的路上。
“人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为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余华如此说道。人活着若被赋予沉重的意义,那总有一天会被生命这种不可承受之物摧残的形同枯槁,人活着若被赋予简单的意义,那你的生命应该是很短暂。人简单的活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就像你的任务是学习得好成绩,你父母的任务是工作赚大钱。人活着,不为他人而活,因为生命亦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是属于自己的。于是书中说到:“一个人生命再大,如果想死,那怎么也活不了。”富贵也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呢,他经历了他父母的死、妻子的死、儿子的死、女儿女婿、孙女的死,他变得孑然一身,他有时伤心,但他说过的更多的是踏实,因为身边的一个个人离他而去,再当他死时,他便谁也无需担心了。还有人说他只是幸存者,可他却是真真实实地活在这个世上。
富贵是一个英雄吗?是的,他是一个英雄,而困难是他最亲密的“伙伴”。伴随着他从一个阔少爷走到最后只有一个名叫“富贵”的老黄牛陪伴,伴随着他从徐家浩大事业,人丁兴旺走到最后为生计发愁的庄稼人。这仿佛是欧·亨利式的结尾。就像你爸告诉你,泰坦尼克号儿是你家的,当你收拾行囊准备放弃学业的热潮潮头时,发现这是场美的不能再美的不加修饰的白日梦。例如光头强中了大彩票,倾听着电视机兑奖地点时,他对李老板吆三斥五,可彩票刮走后,他傻眼了,同时他也后悔了。而富贵的经历不是梦,但他采用了激励的心态去面对。人究竟有多大的能力,才能把心与投放回天地间,而人究竟要有多大的忍耐力,才能扛起这从天而降的沉重负担。
读《活着》,泪不在面颊上,不在眼眶里,那他在哪里呢?那当然是汇成静静的小溪,流淌在殷红的心尖儿上。富贵与农民们浓缩成千万农民百姓的缩影,那就是人民公社与大跃进的运动。百姓们看到家中的锅与粮食均被充公却不能置一言的血与泪。如果是你没有粮食、零食,还不能流泪那你还有活着的勇气吗,这是我们而今城市人体会不到的苦,而饥饿似乎离我们更遥远。
怅然若失的我,斗胆以书的结尾为尾——“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的声音,那是土地召唤着黑夜的降临。”
自己沉淀不够,写到此处束手收笔。我相信,活着是生命意义最好的归宿!
读《活着》有感2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福贵就是这样的人,虽然算不上英雄,但是面对着至亲至爱的生离死别,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苦难与他一生如影随形。然而孤独年迈的福贵在经历过所有后,看淡了生命的不公,看透了世间的坎坷,当遇到一个素未谋面的过路人时,他却把自己苦难悲惨的一生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平平淡淡地向陌生人娓娓道来。
在福贵生活的那个时代,能够生存就已经很艰难了,可当他觉得生活变得美好时,命运却总是无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抚着伤口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时,又是一刀又一刀无情地、反复地切割着。即便命运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贵却从未向命运妥协,向生命低头,依然平淡地、坚强地活着。大多数人都会有感叹,福贵的命运如此坎坷,生活如此无情,他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余华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热播的电视机《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总说这样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当福贵还是富贵人家的纨绔少爷时,他觉得活着就是自己过得潇洒、快活;当他家道中落,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归家有妻儿相伴时,他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是责任、是希望。当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与他耕田时,他却念念不忘地喊着过世的亲人名字,因为福贵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着,他们才会“活着”。
当我们在面对生活时,不管是幸福还是苦难,都要像福贵那样懂得活着的意义,保持积极的心态,在顺境中处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处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愿每个人都成为生活的强者,做自己的英雄。
读《活着》有感3
第一次接触《活着》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看由它改编的电视剧。当时我还小,但是被这部剧吸引了,哭了很多次。再看一遍小说,和电视剧有些不同,但传达的主要内涵并没有改变。
最近在剑尖看到了《活着》这本书,借了又看了一遍。小说的主人公傅贵年轻时是地主的儿子。用今天的话说,他被认为是‘富二代’。他因赌博失去了所有的财产,成了一个贫穷的农民。在经历了儿子、女儿、女婿、妻子和孙子相继去世的悲痛之后,傅贵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意识到活着的意义。
最让我感动的是富婆贾珍,她有钱的时候整天在县城吃喝玩乐,拳打脚踢怀孕的贾珍。在她的家庭衰落之后,贾珍并没有离开财富,而是不顾父亲的反对,带着刚满半个月的儿子回到了这个又富又穷的小屋。里奇多次说贾珍是个好女人,嫁给他是他一生中的幸事。他后悔没有让她过上好日子,但我很想念我的`家人,简也很幸福,因为日子没有以前那么富裕了,但富裕的心落在了她身上。贾珍死前,她对傅贵说,“如果有来生,我会嫁给你。”他们很不幸。他们看似一无所有,其实什么都有。幸福可能与金钱无关。只要一家人的心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尝到幸福的真谛。最重要的是人心能否依偎在一起。如果可以,反正你会幸福的。
富贵从富家公子落到中下层穷人,纷纷送走亲人。先是儿子死于给县长老婆献血过多,然后女儿死于难产,最后老婆因病去世。最后女婿和刚满五岁的小孙子也跟着来了。这个过程是一种富足的生活,反映了现时代农民的悲惨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似乎不在。所以余华老师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第一人称。富贵不仅告诉了一个年轻人他在暮色中的山脊上的生活。余华说:如果用第三人称,有可能让这样的人生只有苦难而没有幸福。在夕阳斜脊上叙述他的悲惨生活,如果你觉得只有苦难,那么你可以看到他平和的叙述,你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后在他驱赶牛群的时候感受到他平和的快乐。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就体现在这里。
读《活着》有感4
原著带给我的感觉,和电影很不同。作者的笔触,正如“乡下的苦茶”,读上去似乎平淡,在平淡中却又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小说的开头,从“我”——一个乡村民谣的收集者的视角,看到了那个活着的老人——福贵。就是这样一个老人,如今只能与一头老牛相伴。当“我”问起,一头牛怎么还有这么多名字时,老人脸上的笑容,竟让屏幕前读着这段文字的我眼眶发涩。
那都是他的家人。那都是曾经陪伴着他,如今却又都不在他身边了的家人啊。一人,一牛,在青黄相接、四季更迭的田里,走过一日又一日。而那些往事,溶在了风里,和天上的云彩一样漫无目的的飘着。在一棵柳树下,又吹在一起,起了一个旋,变得鲜明了起来,看着,却叫人心疼。
社会的洪流推着人往前走,前路是什么,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掌心。时代变迁着,说快也快,说慢也慢。正如曾经的阔少爷穿不住绸衣服了,曾经熟悉的面孔一张张不见了。家也没了,这片地早已不是自家的了。有些人风光一时,最终难逃一死;有些人失势落败,磕磕绊绊踉踉跄跄,苦日子也活了过来。
有勇气,有坚强的心,只要不想着自己死,就不会死。在战场的四年,子弹从身侧擦过,多少人就在身旁倒下,多少尸体埋在雪里,一声声的哀叫,真是最惨的景象。便是大难不死,辗转回家乡,家中老母也不在了,女儿得了大病,成了聋哑人。苦难的浪头卷过去,才刚把头探出海面吸进半口气,新的浪潮便袭来,重新把人压进水里,口鼻充斥着海的苦涩。
唯一的儿子,在献血时被活活吸死;凤霞死在了产床上;生活的痛苦令家珍也活不下去,一睡不起;女婿二喜因为工地事故死去。亲人接二连三的.离去,最终外孙苦根也死了,只剩下福贵一个人。
活着本身很艰难,延续生命就得艰难的活着,但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意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便是活着的意志。在苦难一波又一波浪潮洗礼后,还能爬出水面,与一头老牛,在晚风中唱着辽远的歌。
“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战胜了生活的磨难,呼吸到现在的福贵,从这一层面上来说,已经成为了一名现实的英雄。
读《活着》有感5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活着》
余华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与苦难造就了活着。
看书过程中对作者文笔无比佩服,用第一人称讲述他在田间遇到的这个叫福贵的老人的一生。却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给我们一点点美好,一点点希望,却更把我们推向更大的深渊。
第一次大哭是有庆突如其来的死亡,那个早上还迷迷瞪瞪就跑去给羊割草,中午放学又光脚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饭回学校的有庆就这样,被抽血死去。怎么能让人接受呢?等看到凤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却又因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却又因吃豆子而死。骗我的,生活还是这样狗屎。
我无法再像一开始那样批判福贵,将他不幸的开始归结于自作自受。鲁迅先生说人与人的悲欢并不相通,这个世界上也从未有过“感同身受”这回事。没有经历过,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苍白而无力。
如果有人问我如果你是福贵,你能挺过这么多苦难,继续活着吗?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贵,可能也是这样活着。
我以前也总觉得为了活着而活着没有意义。有一段时间心理上出现了很强的抑郁情绪,其实什么也没有发生,却感觉自己在泥潭里。在深渊,在低谷,甚至对生活失望,对人际交往无感,其实活着就是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我的经历跟福贵相比不值一提。
现在我只想好好的活着,有意义的活着。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读了《活着》,很感动,为故事里的福贵悲惨而掉下了眼泪。余华曾感叹福贵是“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同时余华又表达了这样的意思:《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 一个个亲人离他而去,从一个地主少爷到败家子,被拉去做壮丁,九死一生回到了家,女儿却因病变得又聋又哑,时候的饥饿岁月,之后儿子,妻子,女儿,女婿相继离世,连小孙子也死了,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相依为伴。他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但他却没失去对生活的`热诚,和他的福贵在夕阳中为活着劳作。
余华认为,活着,是基础的基础,如果生命的个体不存在,那么,连猿猴都不会有,更不会有劳动,也不会有人,当然就不会有人类社会。从这层意义上说,余华的《活着》,体现出了深刻哲学,能加深读者对生命本质的感知和读解。
一个完美的答案:生命因为存在而有意义,活着就有意义!不管发生什么,也不为什么,好好活着!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读《活着》有感6
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读书,增长知识,除去无知;提高修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读书能使人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当时接触《活着》这本书时,没有太多的意思,只是闲暇之余拿来消遣。当我翻开之后,我完全被震撼了,深深被吸引,却再也无法放下这本书,满含泪水的读完了它。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徐福贵的一生,福贵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却把家业输的精光,父亲因此过世;在为母亲进城求医的途中,被人当壮丁抓走,两年后回到家乡,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儿子懂事、充满爱心,但是在为他人献血的时候,抽血过度而亡;命苦的女儿在生下苦根后大出血死去;偏头女婿在工地由于事故离开了人世;小外孙吃豆子时被活活撑死;到风烛残年之时,只有福贵一个人与一头老牛静静地活着。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几度落泪,福贵经历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看着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那时的心底一定痛如刀割,但坚强挺了过来,依旧豁达乐观面对人生。没有因为亲人的去世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活着是为了让死去的人安心。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不明白活着的`意义,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没有希望就选择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亦有些人,在碰到一点点苦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又觉得退缩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与世界告别,挥手而去。
其实,活着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活着的意义。就像作者说的那样,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读《活着》有感7
有人说余华的笔下太过残忍,说读完这本书是对心灵的考验,的确,这是一个人悲惨的故事,这本书说,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我不大理解这句话,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有无限可能。
读过活着,平凡的世界,血色浪漫,其历史背景都是上世纪中后期,好多读者都说,喜欢那样的年代,具体点无非就是说,喜欢那个年代人的思想单纯,为人淳朴,没有像现代这样人与人之间没有信誉,感情,还有的说,羡慕那时候的.爱情婚姻,即使是在结婚前男女都不曾见过面,可一但结了婚就是一辈子,朝朝暮暮,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事实的确不可否置,但是我要说的事,这个观点太过片面,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大概是现代社会现象反应出了内心渴望的东西,而和书中的这人与人,婚姻种模式产生了某种共鸣,人越是是回归原始,就离真实的自己越近。
活着这本书,让我看见了的脆弱,也看到了人的坚强,曾几何时,我也想生活在那一样一个年代,简简单单的生活,可我始终无法体会到那个年代的生活,听父辈说,在他们小的时候,经常饿肚子,吃不饱饭,每天都很辛苦,可能这就是原因之一吧,你很难想象一个人在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寻花问柳,
现代的色情泛滥可能就是古人说的温饱思淫欲。
反观主人公富贵,在年少时期,尽管已经为人夫,为人父了,可因为家庭富裕有足够的条件花天酒地,人若不能主宰自己,必将成为欲望的奴隶,人若不受苦难,便不能成长,在富贵败完家业后不久其父亲便去世了,此时的富贵估计看天都是昏的,败光家业可算是天都塌了,但好歹父亲在世,自己出生一直都过着少爷的生活,对下地干活一概不知,可祸不单行,其父亲去世,可算的上是雪上加霜,不久丈人接走了家珍,更是让这个家支离破散。
尽管如此,他依然而然的接受了的当下糟糕的现状,那会内战还有没结束,他们家以前是地主老财,家产的一百多亩地卖给了牌桌上的龙五,他们家的四合院也被龙五接手住了进去。
他找到龙五租了五亩地,挑起全家人生活的重担,是他对家庭责任的开始。
读《活着》有感8
《活着》这本书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风去读某本书,我只喜欢看我感兴趣的,随着自己的心来。
这本书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来了一段时间,昨天突然想起又翻开来看,觉得内容特别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点时间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后,我深深的叹息,活在那样的年代,眼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个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却无能为力,还要亲手将他们一个个埋葬。福贵活着是那样的艰辛,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福贵的无奈,以至于到老年时能那样轻描淡写的揭开曾经不忍直视令人痛苦万分的回忆。里有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福贵的一生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我现在心情很苦涩,不知道该怎样表达,只是觉得活着真的很辛苦,就必须要背负和承受很多东西,在痛苦里不断的坚强重生。
不知道在每个亲人团聚,和每个人夜深人静的时候福贵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时会是怎样的心情,会不会泪流满面,痛苦万分?还是已经很淡然?经历那么多的苦楚会不会心和神经已经痛到麻木,回想曾经只会眼神发怵?还是会在逝去的时候回想一生然后平静的闭上眼睛离开这个世界?
心情真的很复杂,也很凌乱,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贵——徐福贵。
读《活着》有感9
这个周六的早上,阳光充沛的很,肖舒文还没起床,他爸已经上班走了。闲来无事,拿起床头那本翻了几页的《活着》看了起来,谁知,这一看,我的泪水竟然止也止不住。
掩上书,红着眼睛起床做饭。可福贵坎坷的一生,却始终在心头挥之不去。
这是怎么的一个人物呢?可恨吗?!可落魄后的他,又是如何竭尽所能地活着。可怜吗?!富甲一方时的他,又是如何的浑浑噩噩,终至家财败尽。他是多么的不幸,父母、妻儿、女婿,甚至可爱的孙辈都一个个的先他而去。可他又是多么的幸运,这些亲人,纵使他之前是如何的荒唐无度,如何的让人不耻,却始终没有抛弃他,始终和他一起度过日月的艰辛。善良慈爱的母亲,美丽大度的'妻子,懂事坚强的女儿,天真勤劳的儿子,从民国到现在,用不同的方式爱着他,让他不管遭遇到何等苦难,心中一直想着的,都是“活着”。
想让肖舒文也看看这本书。可是,坐下来,反复思量着,除了余华那一个字都不多余的文笔之外,还能让她感受到什么呢?
想起了大概是寒假的时候,和她一起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看完了第一本。可她除了对为什么老大就得做出牺牲,就得为弟妹放弃人生,感觉很是愤懑外,其他的完全没有留下印象。
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如何去理解福贵呢?
读《活着》有感10
我时常觉得,读到一本书便是与这本书有着注定的缘分,尤其是有着生命的书,都藏着一个真实的灵魂,它或是羞怯躲闪,或是大方利落,总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自己,《活着》便是一本有生命的书。
拨开一层层的浮华,褪去那虚荣的外表,便只剩下一个人最纯净,最真诚的秉性,便是那活着的唯一理由——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在旁人眼中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更多的感受到了幸福。我们无权去评价他人的幸福,便如贺拉斯所说:"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的生前,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福贵本是一个纨绔子弟,整日游手好闲,挥霍着父亲辛辛苦苦拼来的家产,父母为他娶得一个贤惠的妻子,是米行的千金。他却依然吃喝嫖赌,输光了家产,把父亲活活的气死了。家境从此败落。自己的妻子也被岳父接走,只留下年幼的女儿凤霞与自己年老的母亲相依为命。福贵开始悔改,自己的妻子也回来跟他过日子,可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福贵的娘病重,福贵在去买药时,中途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又被解放军俘虏。再回到家乡时,一切都变了模样。,自己的娘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聋哑,儿子机灵活泼,但最后不幸的死在医院。
之后福贵又经历了文革、大跃进、自然灾害等,饱受磨难,家人也纷纷地先他而去,女儿凤霞死于生孩子,女婿二喜死于建筑事故,而凤霞唯一留下的儿子苦根也难逃命运的'魔爪。最后只留下福贵与一水牛相依为命,老人与牛渐渐远去,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当我合上这本蓝皮书时,我的泪终于忍不住的落下。中国过去60年所发生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人身上,福贵的悲惨命运成为中国几亿人的生活缩影。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这故事深深地吸引,可是越看下去,我就越显迟疑,我一直在期待着,希望故事有所转折,希望福贵最后有一个幸福的结局,可是作者却是如此的吝啬与残酷,只留下了一片沧桑。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在作者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这是一次残忍的阅读,让人难忘。它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读者,诉说着一个悲凉平凡的故事。
活着是一种责任,面对死亡,最痛苦的不是逝去的人,而是被迫承担这一切的生者,因为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失去了一个能够一同承担的人。正是因为这样,生者更应该坚定的生活着,因为他们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带着希望,为了活着而活着。
读《活着》有感11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因为这一句话,我认识了余华。心想,这书究竟以一个什么方式去度过这以笑为哭,生死徘徊的人生,在合上书的刹那间,我得到了答案。
在拿到书的时候,我发现它有着与其它大部头不一样的黑色封面和不凡的重量。余华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福贵经历了一生的疾苦,成为了余华笔下的那个人。从他身上,也折射出老一代人的'隐忍和艰苦,从他身上,更折射出一种英雄般的气势。
福贵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当他下定决心,想要从头开始,珍惜身边的家人,生活却与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儿子被抽血活活抽死,女儿好不容易找到一户好人家,在医院难产而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夹死,孙子因为自己的疏忽而死,妻子因病去世,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的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叙述。
我在阅读时,几读落泪,书中的情节一直盘旋在我的脑海中的是有庆给镇长的老婆献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场景。我仿佛能看到有庆嘴唇发紫,脸色铁青,我好像触摸到他那被医生死死摸住全是骨头的手,我似乎处在那样一个场景中,想要上去帮他一把,却又被什么阻拦着。时间无情的将我的双手推开。有庆不就是想要拯救中国的有志青年吗?他们一腔热血,却被时代活活抽干,成为阶级的美食。
故事的最后,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我久久停留在故事中,眼前一会儿是少年家财万贯,挥金如土的福贵,一会儿是得了软骨症不能干活而哭泣的家珍,一会儿是饿的撑死的苦根。我仿佛要哭出来,但又觉得连福贵自己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为谁而流泪呢?
人活着,若被赋予沉重的意义,那总有一日会被生活摧残的破败不堪。人能简单的活着,做着自己该做的事,不为他人而活,因为命运能轻易地从我们身边剥夺一切,我们亦可能会在某一天变得一无所有,唯有活着的精神属于自己。
主人公的命运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多么辛苦。作者想告诉我们,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也许生命有些事情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我们都应该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无论意志多么消沉,勇敢的活下去,加油!
读《活着》有感12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夕阳下老人那粗哑与令人感动的歌声从远处传来,黄昏下,老人的声音显得那样寂寥与孤独。我最初遇到这个叫富贵的老人是在冬天将去春天伊始的时候。这是个黄昏下赤裸着脊背的扶犁老人,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黑,老人的双手粗糙干裂。这是个经历年少阔绰·文革·败家·战争与离乱的凄苦老人,但他却有盛得满满的回忆和一头有些衰老的老牛与他相伴。
一开始的败家是富贵一手造成的,富贵赌光了家产,只得搬到茅草屋去,人生最苦莫过于由奢入俭,这种心理上的落差足以杀死一个人,那种压迫感与耻辱感足以使人的自信心丧失,可灾难才刚刚开始,哪有那么快就结束,持续不断的悲伤岁月和心酸的干涩,富贵爹的离开,凤霞的变哑,家珍落病,有庆死去,这一切让富贵仿佛被抽去了全身力气。不知是月平静月心酸还是心疼过后仅仅剩无力的麻木,最终,富贵还活着。
人活着就是活着,不为别的只为本身活着,关于灾难与幸福,悲伤与快乐,感性与理性,在此时都变得毫无意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啊,当他们面临死亡来临的时候,当死亡成为一种随时来临的“节日”,当命运捉弄善良的人们时他们拿什么去与残酷的命运抗争?所以活着才是最好的对抗武器,只有活着一切才有希望,只有活着失败了才可以重新来过,重新出发;然而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一捧黄土,一堆纸钱,三根清香。富贵告诉了我这样尊重哪怕微不足道的生命,怎样活下去,好好的活下去,不为别的只为本身活着。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不少关于自杀的新闻,不少人遇到一点小困难便选择放弃自己宝贵的生命,从高楼纵身一跃,便结束了自己的一生。难道死了便一了百了了吗?如果生命是一张车票,当你撕票的时候便再也上不了那辆名叫“地球村”的列车了。而那名叫“活着”的利刃已被你丢入万丈深渊,再也寻不回来了。
难道生活真的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吗?活着,即使它锈迹斑斑,伤痕累累,但它却是对抗苦难的有力武器;活着,即使你的'天堂塌了,至少你还有人间。每当累的想要停止生命时,便告诉自己,只要活着谁不痛,谁不累,但你一旦停止了生命便什么也没有了。活着,好好活着,只为自己在乎的人,为那努力追寻的唯美梦想。谁的人生会是一帆风顺的,正所谓“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人生路不会一帆风顺,但每一个点滴都是最美的回忆,都是最珍贵的宝藏。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夕阳下又传来老人那粗哑的声音,但此刻却不在寂寥与孤独,而是一种对生命的认真与尊重。望着夕阳下那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学会了坦然面对生活。既然生活中的苦难我们无法避免,何不选择勇敢面对,勇敢挑战生活中那所谓的极限!
读《活着》有感13
暑假里,无意间看见书柜里一本并不起眼的书,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因此,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这个暑假,终于有点属于自己的空余时间来阅读这本本该早已阅读的书。确实,此书的文学魅力很足,把我给感染了,不时见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的时候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的时候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作者利用一个地主少爷富贵一生的故事,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
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在描述苦难时代的背景下,“福贵”老人也经历了人生所有的痛苦,当他看着一个个亲人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心底实际是在滴血,是在哭泣,但他仍然挺过来了,依然乐观、豁达地面对着人生,在年近古稀之时,以一头耕牛为伴,却没有一丝的沮丧,在他的脸上,你看不见生活有多么的不好,看不到对世道的厌倦,有的只是岁月留下的沧桑,有的只是他带给你的人生取向。
其实余华《活着》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一个人即使生活再困苦,我们还是可以像“福贵”一样,很好地活着,可以无遗憾地对别人说,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周围每一个对我关心的人,对得起自己曾经为了某个目标所做的努力,就可以了。于是,这样的人生,我无悔,我想,这就足够了。
这就是我读了本书的一点点感受,也是我成年的一次洗礼,它让我变得更加成熟,让我能更清晰地了解这个社会,了解人生的意义,不虚度人生。
读《活着》有感14
合上书,许久没有勇气再次打开它。记得第一次翻开它是在去年夏天,那时耳机里播放着电影《天空之城》的主题曲,看到一半时,不知怎的,眼泪竟在如此朴实无华的语言中败下阵来。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感性,又或许是为福贵的一生感到悲哀,一个最开始不可一世的浪荡公子,输光家产后,开启新的人生。不敢说他经历过什么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因为他的世界里仿佛只有酸、苦、悲、离……他生不逢时,至亲六人,余生一人,在穷困潦倒的境地中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悲痛,却又在悲痛之后勇敢地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作者余华在序言中写下的一句话。在耳濡目染之下,我们逐渐形成了为梦想活着,为情义活着,为信仰活着的'大英雄主义精神,这没有任何问题,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光是活着,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
相信我们总能听到长辈说我们是幸运的,真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不用担心,大炮明天会飞到屋顶,不用担心随时被病魔夺去生命…都说轻易得到的,绝不珍惜,就像活着一样,来就有,绝不珍惜。
纪录片《人间》第二季第一期向我们介绍了一批身患骨癌的少年儿童们,他们无法上学,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光是为了活着本身,他们就要花费好大的力气。为了自身的其他器官不被病菌感染,他们要大面积截肢…依稀记得在影片快结束时有这么一句话“宁愿断腿,宁愿伤痕累累,只要命还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前几天,人民日报的公众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谢谢,斯里兰卡”,那是我第一次了解那个鲜为人知的国家,他在一天内发生多起连环爆炸,300多人丧生,500多人受伤。读后感·在那里十岁以上的人基本都经历过战乱,可以说,光是活着本身就已经消耗他们太多力气,但让我惊奇的是,这个人口只有20xx多万的斯里兰卡,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累计向国际眼角库捐出至少16万枚眼角膜,虽然不知自己明天会遇到什么,但依然善良,依然心怀感恩…原来活着本身也不只是一副躯体留在这人世间,活着本身更是传递,更是信仰,更是创造。
为活着本身而活,活着本身又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书中于福贵来说,活下去,在亲人们全部死去,在孤独下,自己走完余生的路就是活着本身的意义。这于他来说,于那个时代来说已是不易。那于我来说,于今天的少年来说呢,活着本身就只是留着生命在人间吗?
我一直认为拥有生命是一件幸福,幸运的事,健康地活着是我们眼前最大的机遇,最厚重的恩典。我们不用担心病魔,不用担心炮火,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到自己活着本身的意义,像福贵一样,尽管生不逢时,却依然勇敢。像斯里兰卡人民一样,尽管身处战乱,却仍心怀善良…像所有为活着本身而活的人一样,不惧困难,勇往直前,认真生活,感恩生命。
读《活着》有感15
今天终于看完余华的作品《活着》,最打动我的是文中的家珍和小庆,家珍既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还有新时期女性自立自强的倔强,小庆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跑步时把鞋当手套,光脚丫跑步,既让人心疼又让人心酸。而作品又是以福贵为线索贯穿了中国社会从解放前夕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整个社会的变迁,也展现了中国社会向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听说拍成电视剧《富贵》我打算再看一遍。理解电视剧和作品的不同。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然而我认为上述观点并不完全准确,主人公的生命如此悲惨,但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活下去,无论或者是多么辛苦。因此我认为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这样一个道理:活着虽然充满了苦难,但路还得走下去。余华在书中写道:“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责任,是活着的意义,也许生命有些事你无法预料,无法改变,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负责,去担当。因此不论活着多么痛苦,你都要活下去,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活着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责任。
【读《活着》有感】相关文章:
读活着有感04-19
读活着有感15篇04-27
活着读书心得11-14
《活着》读书心得03-03
《活着》读后感05-10
活着读后感05-11
活着读后感06-15
《活着》读后感06-13
活着读书心得15篇02-19
人·活着读后感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