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3-08-28 08:13:2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百年孤独读后感常用(14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百年孤独读后感常用(14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

  当我看完《百年孤独》这篇小说时,头脑中依旧处于十分兴奋的状态。情节的设置如电影一般精彩。先祖们的形态各异的性格和作风,现实和幻想的交错,结尾处的出人意料等等,十分使人赞叹。可以说,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来评价这部小说,不是很恰当的。它只描述出了这部小说的吸引人的表现手法而已。但是,进一步而言,这部作品包含了拉丁美洲的政治与历史的变迁。词句之间隐含着悲痛的与现实脱节的,或者说与现代文明,或是以西方文化主导的当代现实的脱节感。可以说,这是一个来自拉丁美洲的呼声,一个来自千百年来,从世代重复的节奏中变革出来的呼声。

  在文中,我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文字和拉丁美洲文化的融合现象。文中提到了西班牙语,梵文等等非常古老而陌生的语言。但是,人民的日常生活却无法被正视和记录下来。当吉普赛人在很多年之后,依旧用望远镜,甚至磁铁,等”新发明“向马孔多的人民进行宣传时,人们依旧热衷于此。这是否和中国儒教思想上的”生民“的概念很类似呢。

  可以说,第三世界的'苦难给了第三世界文学不竭的源泉。在内部矛盾,以及潜在的外部矛盾之中,以马孔多为代表的较为自然发展的群落的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它就好像是一条在茫茫大海中行驶的一条小舟,乘风破浪,在向着一个不知名的目标前进着。而这大海则是千变万化的世界史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2

  《百年孤独》的大致内容是:在这里个拉卡塔的小镇。每天,总会有一个衣着破烂的少年在郊区路上,风雨无阻。那位少年只有12岁,尽管家里贫穷,但是他从未间断一件事:在贵族学校,听读书声。学校里的书声像音乐一样把少年吸引了过来,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少年在树丛呆了五年,在这五年里少年不停地学习知识。

  但去却被校长发现,校长让他把这份试卷做好,后来少年考了100分,学校收了它他做学生,长大之后他成为了作家就是《百年孤独》的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的感想是:这位作者是这么爱学习,因为他们家的生活贫穷,所以这位少年从来都没有上学,但他却没有放弃过不学知识的念头。

  虽然家里和街道都留满了少年的笔迹,但是少年还是在默默背诵知识,母亲十分的欣慰。从这让我知道了儿子是十分想学习知识,母亲很为难因为家里没有钱供少年上学。

  但是就在有一天,矮树丛的树枝枯死了,在也隐藏不了少年的身影了,校长知道了想考一考这位少年就给他一份试卷,这是让谁想不透的`一份最难的试卷少年考了100分得了全年级第一。

  从这让我知道了,校长看这位少年很喜欢学习,也想看一看少年在哪个水平,但是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少年考了全年级第一,这让我知道少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也因此校长免去了少年的学费,让少年可以在教室里和别人一起学习,时间飞快的过去了,少年成为了最有实力的作家,从这让我知道了,只要肯下功夫一定可以成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3

  刚开始看《百年孤独》的时候,她发现有几个不同寻常的地方。下面是她的看法。

  首先,布恩蒂亚家族中的人名反复用的都是阿卡蒂奥和奥雷连诺,这也仿佛他们的生活一直是在一种可怕的循环中度过的;其次,故事的情节很具神话色彩,死去的人可以因为按奈不住寂寞从新回到人间,甚至与活人交谈。这也引起了她看下去的冲动,这是一个仿佛描述一个国家百年的繁衍与生存、耻辱与压迫的故事。霍·阿·布恩蒂亚带领他的妻子,以及他的亲属朋友们历尽千辛来到了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上,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这块后来被命名马孔多的小镇上,蕴含了无穷的神秘,但似乎又令霍·阿·布恩蒂亚陷入了无穷的孤独。在他身上也体现了那种可怕的循环,在他对创造发明产生厌倦以后,便整日地呆在实验室里制作金属金鱼,每做到二十条的时候就将它们熔化重做。

  他的后代奥雷连诺又从战争走向孤独,终于也陷入了循环制作金鱼的.怪圈中。家族一代代地传承,又一代代地都是那副孤独样,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代奥雷连诺·布恩蒂亚的出世,由于垄断资本主义的入驻,不仅是布恩蒂亚家族,整个马孔多已经开始没落了。那本羊皮书卷上用梵文字描述的这个家族从建立到没落其实已经是注定的宿命,终究是一个可怕的循环。

  《百年孤独》读完后都会给人留下一种深沉的感觉,她认为这种感觉才是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给读者的。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4

  文章的作者读了三遍《百年孤独》,并对作者的身世及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种执着探索的精神着实让我敬佩,不由得让我想起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上亦是如此,只要你有诚心,也够努力,总会有一定的收获。

  《百年孤独》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家族的一部兴衰史,其脉络就是自闭到开放,开放到繁荣;再由开放到自闭,自闭到毁灭,其实写的就是拉丁美洲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多世纪的兴衰。在《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专访时对孤独的解释意味深长:孤独就是不团结。

  “不团结”在我的印象里有很多解释,从片面的角度说,它是自闭的、可怕的、是要反省的、是要摒弃的。其实在职场上也不乏这样的案例,团结协作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实际上我们往往是在本职工作上倾尽了全力,而忽略了其实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性,这也说明越是浅显的道理,越是难以企及。

  偶然吸引到我的文字引导我的`这次阅读,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性。阅读,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能有时,读着读着,我们会发现它是在写自己的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就是正在阅读的自己,这种感觉会拉着我们继续阅读;有时,当发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出现在眼前时,那种兴奋之情无以言表。

  阅读不乏是个好习惯,它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知识,也能养成价值的判断力,那我们为何不取别人所长,来逐渐提升自己呢?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5

  总起来说,范晔译《百年孤独》是一个非常可读的本子,又是作者第一个中文授权本,爱书人不可不收,尽管定价高点,也算是为之前的未授权本买单吧。但感觉也还有需要改善的地方:一方面,于译者来说,译文注释稀少,本可再多些;前言后记俱无,读起来倒也省事,但对初读者来说,缺少了一个了解作者与作品的机会;再者,有一两处译文费解的地方,老张曾百思不得其解,具体内容而今倒是忘了。另一方面,于出版方而言,封面设计本可更精一些,套封有些失望,如果内封换为布面或缎面,那可能就接近完美了。哈哈,得陇望蜀,人之常情也。具体评价为:原文——上上,译文——上,印制——中上。

  《百年孤独》是一部不能只读一遍的书,至少读三遍才能理出头绪,前提是需用心读。老张的第二遍预备从上海译文黄锦炎等先生译本开始,时间待定。黄译本当是第一个从原文迻译的'中译本,广获赞誉,出版时间当在1991年中国加入出版公约之前,老张收存的精装珍藏本似乎是1993年的数印本,当属于盗版本了,不过孔乙己说过“窃书不算偷”,中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老马先生何必大动肝火呢,还好这次出售了中文版权,尽管索价不菲,哈哈,这是题外之话,扯远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6

  《百年孤独》是我比较喜欢的外国小说之一,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和读其它书都很明显的不同,这可能就是本书的特点之一吧。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就是全书几乎没有任何向上的积极气息,有的只是孤独和颓废。

  “不管走到哪,都要永远记住:过去是虚假的,往事时不能返回的,每一个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复返了。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也只是过眼云烟”坦白地讲,这部30万字的《百年孤独》,很好看,你会时而放声大笑,时而眉头紧锁,当时重复率最高的表情是“瞪大的双眼”因为据说本书是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百年孤独》,却缺乏这种积极的精神,只有偶尔几个积极的人物,比如活了115―120岁的乌苏娜,他一直活到十几章(本书一共才20章),那个时候他的曾曾孙子都出世。了总的来说本书的基调还是黑色的',心得体会结尾那句话“遭受百年孤独的家庭,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我的理解与书中的简介不同,书前面的简介说这句话代表的是积极,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即将来临。

  我却觉得这句话是为这个悲剧魔幻的家族100年的孤独历史画上句号。并不预示着以后的家庭就不孤独,而孤独其实是挥之不去的,谁也逃不掉的。书中的人物都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面对的方式有所不同。

  奥雷连诺上校采取的方式是战争,永无休止的战争来排遣孤独,但战争只让他更加寂寞。梅梅用的是爱情,可惜他的爱情不被母亲允许,寂寞也就依然如影相随。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7

  最早接触魔幻现实主义还是在影视剧中,当时还未曾读过《百年孤独》,虽然早有耳闻,如今读完只有震撼。马尔克斯用他史诗一般的叙事架构和细腻唯美的文笔为我们展开了一个荒诞而又真实的世界。跟随马尔克斯的脚步,我们见证了马孔多和布恩迪亚家族的百年孤独之旅。

  孤独并非布恩迪亚家族特有的`标签,它也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即是人生的常态。我们每个人孤独地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又孤独地离开,带不走任何一切,唯有孤独一同入殓,永世相随。

  如果说陪伴才是幸福的源泉,那布恩迪亚家族就是一个悲伤的共同体。即使他们血浓于水,可纵观他们的一生,之间几乎没有太多深刻的交流,反倒是梅尔这个亦真亦假的魔幻角色承载了一些短暂的幸福时光。

  孤独是一段漫长的旅程,长到你最后都感觉不到时间在流逝,因为时间变的不再重要。孤独也是一场短暂的旅行,短到当你开始享受它的时候,时间已所剩无几,因为生命的长度有限。我们能够做的就是通过铭记他人来充实自我,让每个孤独的个体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假如你也感到孤独,那么请不要悲伤,你的孤独并不孤独,最重要的是享受当下的生活。

  多年以后,当人类只剩下文字来寄托回忆的时候,《百年孤独》一定是其中之一。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8

  孤独是残忍的,是割舍不了的,是要与生命始终伴随的,就像书中的拉丁美洲,与世界脱离,像极了闭关锁国的清朝,仿佛世界只有孤身一人。《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杂糅着这世间所有类型的人,也杂糅着这世间所有的孤独。

  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很奇妙,每个人都是独立个性的但却无神空虚的,书中所经历的孤独,也可能是我们人生当中所需要面对的。“世界上正在发生不可思议的事情,咱们旁边,就在河流对岸,已有许多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咱们仍在这儿像蠢驴一样过日子。”马孔多的创始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清晰的认识到了目前的现状,他本应该是个英雄,但时代让他变得可悲,子孙所承受的灾难性的伤害也揭示着他人生的可悲。他是孤独的,马孔多的文明也是孤独的,他们有着对权利的渴求,对求知的渴望,以及对暴力的崇敬,但他们拒绝与远方沟通,拒绝看到遥远世界的'光芒。他们从未放过自己,所以他们孤独,却也无能为力。

  《百年孤独》的魅力远远不止这小小的一角,就像作者说的“拉丁美洲的历史也是一切巨大然而徒劳的奋斗的总结,是一幕幕事先要注定被人遗忘的戏剧的总和”,这个家族的百年孤独也折射着世间万物的凄楚和悲凉,孤独的度量已无从计算,可能从创世之初到宇宙热寂,也许它早已伴我们同行,无声无息。

  读完这本书,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究竟什么可以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为之相守和奋斗?也许在经历人生的不同阶段时,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9

  孤独是把你拉进黑暗深渊的一双手;孤独是在周围喧闹的环境中你却在灰暗的角落里轻轻抽泣。而一个历经百年孤独的家族,他的历程,会是怎样的呢?

  《百年孤独》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迪亚家族7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和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这本书写的是布恩迪亚一家七代人的荒唐、古怪、甚至有些伦乱的故事和马孔多这个小镇一百多年来从兴建、发展、鼎盛乃至消亡的`历史。漫长的几代人之中,有手艺灵巧的、有求知旺盛的、有聪明机灵的、有勇敢坚强的、有吃苦耐劳的、有光彩照人的……他们有坚毅的眼光,不轻易服输的性格,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

  作者马尔克斯不愧是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人,以此书为代表,他用绚烂并无束的语言构建了魔幻的天地。

  岁月虽逝,但水流影在,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传奇,注定不会在世界上重现。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0

  《百年孤独》看完了。

  有乌尔苏拉在真好,再怎么不幸也能顽强支撑着,整个家族唯一正常并且时刻保持清醒和警惕的人,有她在的时候,家还一直是家。

  其实提取大纲出来体系也没有多复杂,上校的战争事件作为大篇幅也着重在背景渲染,厉害之处在于无处不在的魔幻之笔。

  马孔多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害怕生出猪尾巴孩子,到最后一代被蚂蚁运走的猪尾巴孩子,就连那摇摇欲坠层层打补丁似地叠加了一层又一层时代风霜的承载了无尽孤独的大房子也将被即将到来的飓风所卷走,布恩迪亚家族将不复存在。

  有种命运嘲弄般的气愤、无奈到无所谓,那在每一代不曾被完全放弃破译的神秘莫测的羊皮卷,其实就是记载着整个家族变迁的`预言,但永远也称不上预言,破译出来的时候已经到了历史尽头。如果能早点破译出来那么能改变历史么?或许没有关系。从每一代沿用第二代名字开始就意味没有一个正常人和历史重演,乌尔苏拉曾经试图按着教皇的目标培养一个纯正的子孙都失败了。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1

  多年以后,当我读到“马孔多在下雨”这句话时,我回想起了我第一次听说百年孤独的那个遥远的高中午后。

  百年?很久。孤独?令人不解。在高中某个时间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内心强烈的阅读欲望就被唤起了。但是碍于学业紧迫,那时候 即便忙中偷闲也是拿一些爽文来读,于是就那么错过了。之后再见到这本书就是在所谓的“死活读不下去了书排行榜”,红楼梦和百年孤独分列状元榜眼。《石头记》的厉害我是知道的,理所当然《百年孤独》也不会好读到哪里去,于是拿起的书就又放下了。一直到我读完《金陵十二钗》才恍然大悟:有多么死活读不下去,就有多么经典多么好看。看完此书后更加确信了这一真理,《百年孤独》,一本好书,一本奇书,一本神书!

  提到此书不得不说其描写的硕大的家族以及交杂错综的人物关系,重复七代的人物而且还长的人物名字,确实给阅读带来了很大困难。二十六万字的.书,我读了整整七个多小时才读完—而且我看其他人很多十几个小时才读了一半的。但是如果认真阅读,并且把握住书中稍纵即逝的行文脉络的话—我承认这本书乍看上去非常的乱—还是可以很好地理解到作者的深意。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2

  百年孤独断断续续地历时十六个多小时,最后读到接近凌晨收尾,一场风暴席卷整个村落,一切尘埃落定,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所有的沉重情绪都被作者一笑而过,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却让人内心感觉沉甸甸。

  我相信,百年孤独并不玄幻,他是社会和许多家族的映射,文中没有对话全程像在讲述一个家族的故事,这恰好无这个无关爱的`家族契合,长辈对晚辈没有认真的陪伴和关爱,没有言语交流,虽然生活在一起,但彼此并不了解,这个家族的人极度缺乏爱和安全感,所以会有奇怪的癖好。活着,我们总会相信,只要做些努力总比什么也不做好,可是这本书让我感受到最深寒意的是,宿命的不可更改,即便不是第七代破译出家族的命运,而是提前获知命运而有时间去扭转,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如果一切是徒劳,我们还会选择努力去改变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再来,但这个社会充满了孤独,塔更像是人类的基因,存在每个人身上,书中的故事呼啸而过,每个人都曾总有美好的记忆,就凭着这个温暖的光亮,也足够撑过漫长苦涩的人生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3

  最后几章一口气读完,读到最后奥雷里亚诺破译羊皮卷时,卷里所预兆的结局和现实世界如镜像般重叠,实在震撼。

  如此生命力蓬勃,欣欣向荣,拥有远大前程的庞大家族,一代又一代里性格长相的复刻以及人生轨迹的雷同,却无法带来绵延的福祉和不尽的子嗣。伴着布恩迪亚们以各种各样称得上匪夷所思的死法,魂归马孔多扬尘的土地,作者早已暗示了他们无可挽回的衰颓命运。极盛转衰的家族史诗让人联想起曹公笔下的`红楼。

  家族内且做且毁的祖传恶习,情欲世界中的沉浮,以及层出不穷的宏伟事业,从一开始的斗鸡到之后的香蕉帝国,都只是为了让布恩迪亚们在这永无止境的重复和分裂中找到精神寄托。但即便如此,孤独仍然无可避免的在早已预设好的地方如蛛网般密不透风地把他们笼罩。

  正如书中所言:“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著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裹挟入黄土的,只有那将回忆的长诗抛洒于过往后的醍醐,和顿感天地浑然而自我无比渺小的怅惘。百年孤独。

  佳作!

  百年孤独读后感 篇14

  最近,音乐库中在单曲循环《百年孤寂》,于是我踏入了《百年孤独》的世界中。它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之著”,它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读完,书中病态的孤独,形形色色的畸形人格,漂浮在我的四周,久而不去。

  书中的人物霍·阿·布恩帝亚本是一个勤恳务实、富有创造力的人。但由于他错误地对科学和求知痴迷,炼金术,上帝铜版照片……他完全发了疯,所以他是个孤独者。

  他的妻子乌苏拉是个闪烁着母亲一切美好品质的妇女。在我看来,她其实就是这个家族的地基。整部书都是她忙碌的身影,这个女人的身上拥有着另一种孤独感。

  我想全书最悲哀的人物莫过于布恩帝亚的次子奥雷良诺了。他发动了无数次的武装起义,却都无果。所幸命很大,躲过了埋伏、暗杀以及枪决,顽强地活了下来。但活下来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折磨。他痴迷于做小金鱼,反复不停地做,就如同对于炼金术的'痴迷。

  书中的人物无不充斥着孤独感。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对我们表达的,他们的孤独性给整个家族带来了毁灭。同样,这个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的家族也象征了当时的社会。或许作者正以此书来表达自己对拉美民族共同团结,摆脱孤独的强烈愿望。

  我希望我们不要像他们一样,在生命的进程中,执着于最初的不圆满,一直迷失下去。而是要有发现世界美的眼睛,打开那颗心,拥抱这世间的美好,做个容易满足,幸福的人。

【百年孤独读后感】相关文章:

《百年孤独》经典读后感06-21

百年孤独读后感09-23

《百年孤独》读后感06-27

《百年孤独》读后感08-02

百年孤独的读后感03-25

《百年孤独》读后感[通用]08-15

《百年孤独》读后感【优秀】08-22

[必备]《百年孤独》读后感08-22

百年孤独读后感[热]08-24

百年孤独读后感(集合)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