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2023-09-01 13:58:3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14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国演义》读后感(大全14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从小,总听哥哥姐姐们提起中外名著《三国演义》,于是便缠着家人为我讲《三国演义》。无奈当时年纪尚小,歪着个脑袋傻呆呆地听家人费力地跟我解释每—句话的意思。当到了小学二年级时,终于把这本我思念已久的书勉勉强强读完。可是—个刚步入学习的殿堂的小学生,怎能深刻地理解到书中的含义呢?到了现在,我才渐渐读懂魏国、蜀国、吴国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三国时代,战火纷飞,英雄辈出,但——谁是英雄?

  刘备是英雄吗?有人会说,他当然是英雄!刘备知道没有—个足智多谋的人和自己—起打拼江山,自己是不可能做出—番大事业的。于是他三顾茅庐,找诸葛亮来共谋大事,前两次拜访诸葛亮不在家,当刘备第三次找他时,诸葛亮却在午睡。刘备当时虽不算很有名气,却也是—个将军呀。而这位将军,却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等诸葛亮睡醒。这件小事,足以看出刘备的谦虚和明智。况且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看人达到入木三分的曹操都这么说,刘备怎么会不是英雄?不过,我却有自己的—些不同的看法。且不说刘备没有强大的军队;且不说刘备没有稳固的地盘;且不说刘备没有太大的名气,刘备的人品也有点问题,吕布之死足以证明。

  想当初,吕布曾在刘备危难之时救过他,使他避免了—场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败仗。可当吕布被曹操捉住,曹操问刘备该不该留下吕布时,刘备却忘恩负义地说了句:“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吕布就这样被自己恩惠过的人的—句话给毙命了。

  这时,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军事谋略的人——诸葛亮。那么,诸葛亮是英雄吗?不错,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曾促成刘备与孙权军事集团的联合,以及在刘备去世前,为刘备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还会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计。但是,《三国志》里对此事却予以驳斥,说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种事。因为当时的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扎在宛城,不在阳平战场,不可能发生空城计。而且,像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借东风等事情都是编出来的。如果《三国演义》里没有出现这些事情,恐怕人们也不会对他那么崇拜了吧。 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吗?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吕伯奢家里,听见门外传来磨刀声,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给杀了,还说了—句令人气愤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误杀人还这么理直气壮,此人不奸,何人奸?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有的.人物愚不可及;有的人物狡猾奸诈;有的人物疑神疑鬼;有的人物心胸狭窄。如果用我的标准来评价《三国演义》中各具特点的人物,恐怕没有—个算得上英雄。

  我心目中的真正的英雄应该聪明透顶、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他们就在我们身边,如孔繁森、刘玉儒、任长霞,他们都是我们的时代楷模,民族英雄。因为有了这些英雄,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学习他们默默奉献的精神,为家长、老师、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人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精神,祖国的明天会变的更美好!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司马懿兵败上方谷,困与大火之中,幸亏天降大雨,救了其父子三人的性命。于是他坚守不出,任凭蜀军怎么挑战,只是按兵不动。诸葛亮无奈,派人送去一套白色的女装和头巾,并附送书信一封,讽刺司马懿:“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肩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土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变异哉?今谴人送巾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司马懿看过书信,心中大怒,却强作笑颜:“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过衣物,厚待来使,继续坚守。这件事《三国演义》作了相当精彩的描写,史书上亦有记载。

  在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当时,妇女是愚昧无知,懦弱胆怯的象征。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巾帼素衣,把他视为妇人,无疑是个莫大的侮辱,意在激怒对方,使之出战。司马懿身为魏军大都督,按常情决不能咽下这口气,但他老谋深算,对当时的形势作了冷静分析:一是战事于魏不利。诸葛亮六出祁山,锋芒正锐,誓与魏军决一死战。且新败之后,贸然出战,难操胜券。二是蜀国小,力弱,虽集三年之力伐魏,但后方悬远,蜀道崎岖,30万大军的补给不易解决,经不起旷日持久的消耗,利在急战速决。魏国则不然。国大人多,物力雄厚,战场又离渭水平原不远,补给十分便利,利在以逸待劳。司马懿出于对己彼双方形势的正确估计,出师前就与魏主一起制定了以攻为守,拖垮蜀军的作战方略。交战不利,更坚定了其坚守待变的`决心。他并非没有羞耻之感,但在他看来,受辱事小失利是大。因而强忍激愤,只在“心中大怒”。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于是坚壁高垒,静待时机。

  司马懿不是消极的“忍”,他在忍的同时,密切注视着蜀军的动静,特别注意抓住机会了解蜀主帅诸葛亮的情况。蜀军使者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系缆也。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一番话,无意中透出一个重要消息:“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呼?”司马懿由此得出诸葛亮将不久于人世的估计。原来不仅蜀国拖不起,而且诸葛亮本人也没有多少时间了。

  司马懿对这番侮辱没有白忍,形势终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蜀军正打熬不住,盟友吴军又不在配合攻魏中兵败合肥,无功而退。魏国两面受敌的局面已告结束。诸葛亮闻讯,长叹一声,昏倒于地,五丈原秋风,大星陨落,蜀军不战自退,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退却。司马懿兵不血刃,凯旋长安。

  常有人以司马懿接受巾帼素衣为笑料,并以“死诸葛吓退生仲达”笑司马懿之怯懦。岂不知他苦不含怒强忍,而逞匹夫之勇,率众一搏,蜀军很可能打破魏国防御而挺进中原。即不如此,魏军也将蒙受重大的损失。此前不久,魏将张鸽之死,就是因司马懿经不住诸葛亮的引诱而出击造成的。罗贯中为了突出司马懿的智慧,把这个责任栽到张鸽身上。因而这次司马懿不能再上当了,中国历史当忍不忍,导致惨败的战例并不鲜见。项羽往梁地前再三嘱咐大司马曹咎会合。后来汉军果来挑战。曹咎起初还能耐心坚守。后汉军派人羞辱他,这位大司马终于按捺不住心头怒火,渡兵汜水出战,被汉军“半渡而击之”,曹咎自杀,全军覆没。待项羽获胜归来,成皋已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司马懿比曹咎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在需要坚守的情况下,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辱骂所怒,不争强,不上当。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东汉末年,当年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摔阿斗。我认为刘备摔阿斗是假摔,为拢络人心罢了。

  刘备的这一举措,本来应该是爱惜赵云之材的真情流露。当然,这样一来,无形中更令各位兄弟"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的效果就更佳了。在刘备流浪不已的征战中,有过多次为保命而抛妻弃子的例子,以致妻儿多次被敌人所俘虏,换句话来说,他的家人若不是遇到了那个仁义的英雄时代,早已就死过多少回了。反正,家人的命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捡来的。由此也可见刘备实际上是为了事业而不顾家人,只要他自己的生命存在,左膀右臂的生命存在,才有屡败屡战的机会。

  赵云投奔刘备的时候,刘备也不过是只有"桃园三结义"资本在公孙瓒手下混饭吃,刘备手下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赵云始终如一的`一跟刘备就是十多年,对于缺兵少将刘备来说,简直是太难得了。在众人怀疑赵云投降曹操的时候,刘备的话就很能说明问题,刘备说,"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又"……子龙此去,必有事故。吾料子龙必不弃我。"这样的大将哪里去找哦?就连手下猛将如云的曹操一向都还求贤若渴,赵云对刘备的重要性就更是不言而喻了。

  当被曹操追杀得遑遑如丧家之犬的时候,刘备身边仅余几十人,想来他是最明白"孤家寡人"的滋味,若非这几个老兄弟的拼死杀出重围,自身尚且难保,哪里还顾得了那个襁褓之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刘备起兵以来,到五十岁左右仍无所大为,事业无成,还得靠这帮忠心耿耿的兄弟们去打天下。何况退一步来想,就算儿子失去了,还可以再生一个。只是,"千军易得",却是"良将难求"。所以,在得与失的天平上,孰重孰轻是显而易见的。

  现代市场竞争亦如古之兵战。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有句名言:"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但只要留住我的组织人员,四年之后,我仍是一个钢铁大王。"当然,卡内基的话,不无有对他已掌握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管理者的炫耀,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成功的企业家是从来不会忽视对人才的培养,选拔和爱抚的。

  在我们现实经济生活中,有哪个企业管理者能招贤纳士,稳住人才,就会形成企业内部众志成城,这个企业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事实已经证明,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情感投资"所带来的收益,已大大超过企业通过扩大生产"硬件"规模而产生的效益。重视"情感投资",已经成为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制胜法宝。而因企业管理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方法不同,造成企业兴衰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该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悲剧人物了,因此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同意见,也希望能一起来谈谈。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败,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要害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该推出斩首。最后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假如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建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己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 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 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要害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诸葛亮无疑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欢的一个人物了,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前后知天下事,左右晓天文地理。但读来读去,心中总有一个结不能打开:他为什么老是要和魏延过不去呢?在翻来覆去的看了几遍后,我还是觉得魏延应当算是三国里的一个杯具人物了,所以觉得有必要为他说上几句,鸣鸣不平,大家如有不一样意见,也期望能一齐来谈谈。

  我个人认为,在三国里,魏延是一个深明大义、识时务的俊杰。想当年刘备携民渡江投奔襄阳,刘琮拒不开门,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声:“刘使君乃仁义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并砍死守门将士,要放刘备进城来。因文聘杀出阻拦,且刘备和诸葛亮并不领情,没有进城,魏延只好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后关公战长沙,与长沙守将老黄忠大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两人顿有惺惺相惜之意。韩玄欲以外通内连之罪处死黄忠。在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责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然后一刀砍下韩玄的人头,投拜关羽。可见魏延对刘备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挠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功之臣,诸葛亮却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理由是: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还想当然地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要绝后患。这真是无稽之谈!照此逻辑,所有的叛兵降将都应当推出斩首。最终还是刘备出来打圆场,救了魏延。但诸葛亮对魏延的偏见却影响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诸葛亮麾下奋勇杀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在诸葛亮取了西川,论功行赏时,连归顺不久的'马超也被封

  为“五虎上将”之一,而和黄忠一样资格的魏延,却被排斥在“五虎上将”之外。这就大大地伤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魏延出了一个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袭击长安,一举定秦川。应当说,这是一个大胆而富有建设性的提议。如果诸葛亮能够采取和修正魏延的提议,以主力出陈仓或斜谷,以一部出陇右牵制魏军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袭长安,是能够一举定秦川的。但诸葛亮却过于谨慎,坚持所谓“十全必克而无虞”之道,坐失良机。反过来还讥讽魏延:“你以为中原就没有比你聪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击,管叫你有去无回!”结果诸葛亮还是倾举国之兵走陇右大道正面攻击,六出祁山,无功而返,自我也累死于征战途中。此其二也。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终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杯具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并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久而久之。魏延心里总憋着一股火,诸葛亮对后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想起《临江仙》中那脍炙人口的诗句,就不由得联想到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今年寒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又翻开了那本早已看过好多遍的古典名著。

  它是一部断代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在这部书中,作者成功的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如神勇无比的赵云,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诡诈多疑的曹操,粗中有细的张飞,情深义重的关羽,谦逊亲民的刘备……在众多英雄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三位英雄就是本书中的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先说曹操吧,太多数人都说他奸诈,也有人总结说他“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了他做事的周到;“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体现了曹操的人生哲学。但说到底曹操也有好的方面,他还是世人熟知的'杰出诗人、文学家。可是我认为,曹操这个人,也许很奸诈,很霸道,但他用兵举世无双,拿官渡之战为例,七万大战七十万,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打败袁绍后,他独霸一方。他也非常注重人才,他失了一个吕韦,祭奠时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独哭吕韦;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如果说他是“乱世之奸雄”,但是我倒觉得他奸得真,有奸的本事,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再说关羽,他‘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青枣,青龙偃月刀,后加上赤兔马’关羽是神不是人,而且加上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句话就是说他的。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做人有忠有义。但到了三国时期,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严格,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选择回来。在当时,见风使舵已成气候,哪国强大就降哪国的将军并不少见,像马超,姜维,张松……或许在当时会威名远扬,但当历史沉淀到今日,他们也就暗淡无光了。一臣服侍二主可以长久安乐,但关羽宁死不降,蜀国的耻辱就是关羽的耻辱,这样不但是忠的体现,还是难得可贵的道义。

  一个国君想要建立一个好的帝国就必须有一个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臣,我十分欣赏他。为什么呢?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国家统治需要的忠臣,是一个能够为主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并且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并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巧摆八阵图,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直到他病死五丈原,之前发生的一切些都令人叹服叫绝,意想不到。

  我们少年就应该从小具有诸葛亮的博学多识,关羽的赤胆忠心,曹操的灵活善变。这三个,就是《三国演义》中的义绝、奸绝、智绝。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读三国,做一个像关羽一样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读三国,做一个像夏候惇一样的热血真英雄。

  读三国,做一个具有超级阳刚之气的人。

  ……

  《红楼梦》中有一回袭人说宝玉的话:“每日又不习文,又不学武,又怕见人,只爱在丫头群儿里闹。再者,也没个刚气儿。”这句话其实是袭人不客气地批评宝玉太女人化了。男孩子就要有点阳刚气,一个男人若有“脂粉气”,说话娘娘腔,做事优柔寡断,没有担当,缺乏主见,婆婆妈妈,胆小怕事……其实是特别不好的。

  自古以来,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子要有点刚气儿。汪老师认为,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可以较好的让小孩子明白什么是男子汉,什么是热血男儿,什么是英雄本色。

  就在前些天,我在给学生讲名著《三国演义》时,汪老师重点讲到了曹操手下的一员猛将——夏候惇。他是曹操的老乡,是其最早的将领之一,特别勇猛善战。

  汪老师重点和同学们精讲了第十八回《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他把自己受伤的眼睛塞进嘴巴吃了,同学们在课堂中都听得异常兴奋,简直不敢相信有这事。

  具体情节《三国演义》原文是这样写到的:

  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高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繞阵而走。惇不舍,亦繞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

  细读以上文字,罗贯中用极简,生动、细腻的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热血汉子,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汪老师不得不对罗贯中的文笔服气。

  此处,以写夏侯惇为主,没有华丽的铺陈,没有多余的描写,从动作,语言上一气呵成!

  汪老师再来分析情节,夏候惇被曹性射中左眼,在战场上直接拔箭吃掉受伤的眼睛,这真是铁血真汉子啊!

  至于他吃眼珠的理由是“父精母血,不可弃也”。这样写也反映出夏侯惇自己的道德观、伦理观是符合中国传统思想的。

  据汪老师所知,古人遵从《孝经》里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所以古代的人无论男女成年后一般就不再剃发,也都是源于这个传统。自己的生命,都是来自于父母,为了表示对父母的孝,是不能随便毁伤的。例如:古人有言:“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圣人之训也。”

  当了解到这些中国文化背景后,我们才能明白夏候惇为什么当时要把自己受伤的眼睛吃掉。他这样做并不是粗野的表现!而是缘于以上原因,所以他啖睛时,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在当时封建社会里,这恰恰是一个人重孝之表现。

  另外,从小说的情节来讲,当时夏候惇能忍受左眼被曹性射中的剧痛,直接用手拔箭,连眼珠也一起拔出,这绝非平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并且他在负伤后,杀掉了曹性,报了一箭之仇。可见夏侯惇的战斗力还是很高的。大多数人一只眼睛伤到这样之后,恐怕直接用手捂住眼睛,然后另一只眼睛也睁不开了,直接后退跑人完事。但是,夏候惇一次重大的负伤,没有让他放弃职守,继续战斗,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关羽刮骨疗毒后,大家都称赞关羽了不起,夏候惇眼睛受伤瞎掉了,忍着剧痛继续战斗杀敌,可以说也是真正的英雄本色,亦着实了不起。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男孩子就要有胆色,有刚气,有豪迈的一面。

  一部《三国演义》汪老师读出了英雄本色,读出了男儿当自强的霸气……颇让人荡气回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如果要选择一部读者多、人们最熟悉的作品大概要推《三国演义》了。的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由文人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编撰而成的历史演义,是所有作品中影响最大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并且,它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香忠勇义气、自信傲慢的关羽,绝顶聪明、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狡诈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刘备,英武的赵云,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鲁肃等等,都 给人极深的印象。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刘备虽然出身贫贱,但身为汉室宗亲,力图复兴汉室;而曹操身为汉相,却用兵擅权,最终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这一观念并非罗贯中的独创,而是长期以来就存在于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罗贯中不过是通过《三国演义》把他空前强化了,使它随小说一起深入人心。

  同时,在读这本书后,我常常问朋友、问亲人、问自己,《三国演义》中谁是好人?

  姐姐说:“刘备讲义气,是好人。”我说,不见得。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就过刘备,当时刘备非常感激。后来吕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很爱惜他的才能,不想杀他,回头问刘备怎么办,吕布听见了,心中暗喜,以为刘备一定会为自己说情的。可刘备在一旁冷冷的`说:“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当初,董卓很欣赏吕布,却被吕布刺杀了。曹操一听,抱着自己的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曹操是好人吗?爸爸说他有雄才大略,善于打仗,以弱制强,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妈妈常把他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挂在嘴边,说他是大诗人。可我觉得他不像个好人。曹操诡计多端不讲义气。一次,曹操到朋友家去避难,忽听门外传来“嚓嚓嚓”的磨刀声,以为人家要杀他了,便一头把门撞开,二话不说,把朋友全家十几口人全杀了。杀晚人,回头一看,才发现门下压着一头捆好的猪,才明白人家磨刀本是为了杀猪招待他。曹操常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你们说刘备坏不坏?

  周瑜心胸狭窄,几次要害诸葛亮。孙权今天和刘备要好,明天又联合曹操打刘备,“桃园结义”三兄弟都死在他手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演义》塑造了这么多活生生的人物,使我百读不厌。但是,这其中的许多人物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出卖朋友,杀害无辜如果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也许都算不上好人。《三国演义》中的好人还真不多呢!

  罗贯中通过三国之间不断的征战成败,英雄存亡的描写,表达在家的政治观念,寄托自己的政治思想,争雄天下,必须战略正确,百姓归顺选资授德。同时《三国演义》反映了元末明初时的社会生活,也表达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意愿。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记录了这一时代最原始的资料。而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不但历代的野史笔记多有记载,刘备、曹操的故事还被搬上了说书场登上了戏曲舞台,男女老幼无不喜欢流传极广。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历史演义的典范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之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我们做人应如此,心中存父母,胸里有孝道。

  除孝以外,忠也是我这次品三国的另一收获。

  曾记否,那一年。白帝城刘备托孤,一位即将死去的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住了诸葛亮的手。目光里有着数不尽的内容。他这一生,都是为了匡扶蜀汉。他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句话,何等的.信任,何等的发自内心!可是诸葛亮比没有取而代之刘备的子嗣。他哭泣着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而后诸葛亮六出祁山,与老对手司马懿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较量。七擒孟获,对孟获七擒七放,最后收取一方之地。诸葛亮终其一生,虽九死其尤未悔,只为忠。现如今,我们国家虽得到发展了,然而却有多少人为了利益忘了忠、缺了诚。

  关羽的勇武可以说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人生。从出场不久,便一战成名。以袁绍、曹操等人组成的关东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然而前锋孙坚在进军汜水关时被华雄击败,华雄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在潘凤等大将接连被华雄斩杀之际,关羽主动请缨,在温酒未冷的极短时间内斩杀华雄,关羽从此名震诸侯,“温酒斩华雄”也成了传承千古的经典名段,至今仍为人们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的谈资。此后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更是让关羽的万人敌和大无畏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便是我在阅三国所收获的勇。

  品阅三国使我从中获益匪浅,同时也让我引发深思。如果我们国家每个人都能做到孝、忠、勇,那么我们国家就能更加强大。这样一来也就不会有钓鱼岛和海南岛的事了,台湾也可能会回归祖国的怀抱了。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去体会孝、忠、勇,努力去实践他们,让祖国更加强大,以最好的姿态踏向未来。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开卷词,脍炙人口的《临江仙》。三国,一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一个扑朔迷离,疑点重重的年代;三国,一个令几代人神往的年代;三国,一段言不尽,说不明的年代。罗贯中用笔描绘出了令后人称赞不绝的一幕幕,用笔勾勒出了一位位性格鲜明,举止勇敢的英雄好汉!

  我非常爱看三国,这本书讲述了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到司马一族建立晋朝统一天下的故事。全书共六十回,精彩万分,令人欲罢不能,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中,人物繁多,但要我说,最忠心勇猛的还要数赵云赵子龙了。

  赵云,原是诸侯公孙瓒的部下,后公孙瓒战败而亡,赵子龙投靠了刘备,成为刘玄德下的一员猛将!在长坂坡,他为救刘备家眷,七进七出,充分体现了他的'忠心和勇敢!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这诗正是他赤胆忠心的写照。在汉水时,黄忠被曹操大军所困,赵云只身前往救援,他突破曹军重围,左突右刺,犹如无人之境!救出黄忠后,曹操亲自追击,赵云被百万大军包围,但曹军看到旗号上的“常山赵子龙”,竟无人敢上前!最终,他与伏兵大败曹操,被刘备封为“虎威将军”。后人诗曰:“昔日长坂坡,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读完《三国》,合上书本,闭上眼睛,去细细体会一番。会发现,那些英雄好汉,无一例外的都是忠肝义胆,先人后己,勇猛无比,誓死追随主公,这,就是他们的英雄本色。在中国历史上,每个人都有他的英雄本色,远致岳飞、文天祥、戚继光;近致狼牙山五壮士、董存瑞、黄继光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直至现在,解放军战士、警察,医生、教师,他们也有英雄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许多多的平凡人们也拥有英雄色彩。

  那次,我们一家人出门游玩。到了晚上,我们出了酒店去逛街。没想到在路上,我们听见一位妇女大喊:“抢钱啦!抢钱啦!抓贼啊!”我顺势向前望去,有个人在拼命奔跑,然后,有五六个人听了妇女的话,追了上去。奔跑中,小偷拿出一把刀,向几个人挥舞了一下,没想到那几人根本没反应,上去把小偷摁在地上,顺势夺过刀,制服了小偷。过了一会,也不知是谁报的警,警察把钱还给了妇女,带走了小偷。我从没见过这场面,惊呆了。我没想到会有这么多好心人,而且当小贼亮出刀的时候,他们居然丝毫不怕,反倒扑了上去,难道他们不怕受伤,不怕献出生命吗!直到现在我才知道,这种类似事件发生时,总有这样的好心人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帮助别人!有人受伤过,甚至有人真的为此献出了生命!他们是好样的!他们都是英雄!这就是英雄本色啊!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这曲词是对三国,是对英雄最好的描述了。让我们记住,记住这些英雄们,让我们记住,永远记住这,英雄本色!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花了我将近一周的时间,真的很赚钱!《三国演义》是一部不合时宜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两晋统一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看到了《滚滚长江向东……》这样的流行诗句,然后介绍了一下文字。第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谈世界大势,必有长久之遇,必有长久之分。”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周末七国分合为秦,秦灭后楚汉分合为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作者本人通过历史人物讲解忠恕仁义爱的道理,深入人心。写的是狄咸、刘禅、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心胸狭窄的.周瑜,长而厚的鲁肃,勇武的张飞、徐军、典韦。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然有这些人物,但最让我有感触的还是这本书里描写的英雄。先说关羽。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降汉而不降曹,坐烛,独骑千里,五关斩六将,古城斩,后放曹操于华容道。他对老主人忠心耿耿,因为战败失败,约好了要知道老主人的消息,所以不知道如何做长途投资。我想,虽然我失去了敌人,但我终于回来了,这不仅是依然忠诚,也是一种难得而可贵的忠诚。《三国演义》表达关羽的方法也很简单:“丹凤眼,卧蚕眉,脸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又加上“赤兔马”,又念《春秋》,刮骨治毒不怕痛,伐颜良,杀文丑,几乎天下无敌。他所做的值得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我们需要一个忠臣,一个能不遗余力而死的忠臣,那就是诸葛亮。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他足智多谋,谨小慎微,一生奉献。他借东风,草船借箭,周瑜三日,华容道求智,巧立八阵图,骂王朗死,空城计,七星灯,用木偶退司马懿,用魔术杀魏延,超乎常人意料。我本来以为这种人应该看起来很不一般,但是书上的描述很简单:八尺长,脸像冠玉,戴着黑丝绶带围巾,戴着鹤。他的所作所为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说曹操,曹操到。《三国演义》年曹操被称为汉奸,很可能是因为儿子篡汉。他说刘备跟他是英雄,这让刘备不敢听,但他没有杀刘备,虽然刘备只是瓮中之鳖。这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大度,这是周瑜做梦也没想到的。周瑜眼里只有诸葛亮。而不是互相破口大骂,只要诸葛亮被杀,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发现刘备不是一般人,就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了天下太平的东吴。目光短浅,心胸狭隘,非英雄。这也和曹操形成鲜明对比。曹操也是实干家,曾经刺杀董卓,经常召集群臣讨伐董卓。这些让我感受到了曹操的伟大。总的来说,看完这本书,我开了眼界,上面的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情,我很喜欢。

  作为文学作品。因为经过了艺术加工,所以小说很多。《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创造了许多角色。书中写了400多人,其中主要人物是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范。各种人物都有共性;同类人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一方面,使人物形象生动。对于主角来说,他们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性格。故事还展现了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赤壁之战是最好的。让读者有一种被的感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2

  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书中深入浅出地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其中有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奸险狡诈的曹操;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义甘云丹的关羽;审时度势的司马懿……无一不极尽其态、脍炙人口,对于这些,每位读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赞赏本书所传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读后的最大收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老子在上,儿女为下”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的生命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怀橘遗亲”中陆绩是诸葛亮“舌战群儒”中人物。虽诸葛亮对陆绩的孝道以轻蔑的口吻说出:“公非袁术座间怀橘之陆郞乎?”但仍不影响它成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陆绩六岁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三枚,临行拜谢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郞来我家做客,走时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经就懂得孝敬母亲,十分惊奇,后来陆绩之所以投奔孙策,为孙策、孙权所用,看中他才气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孙权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与陆绩有共同道德操守,陆绩小小年经,心里时刻想着孝敬母亲,孝的可爱,孝的可敬,可谓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守卫天水郡的魏国大将姜维,文武双全,有勇有谋,当时天水兵少将寡,不是靠姜维智谋,天水已不属曹。但当闻诸葛亮围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维义无反顾,姜维只领三千兵去救其母。当时,诸葛亮北伐数十万大军,姜维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敌数十万军队,岂不是以卵击石?但他做了,可见其母性命在他心里比自己生命还重要。诸葛亮破城后善待其母,在竹林围住姜维后,他当时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汉,遭魏人数世唾骂。一个有才干的人为了母亲,听从母言,失去名誉,其毫无后悔之意,不违背母亲的孝心在此可见一斑,此可谓孝的又一境界——无违。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这时,刘表已亡,他的儿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率军民二十多万南撤,在曹军追到当阳长坂坡时,刘备寡不敌众,大败而逃,辎重全失,徐庶的母亲也不幸被掳,并被曹操派人伪造其母书信,召其去许都,徐得知此讯,痛不欲生,含泪向刘备辞行,他用手指着自己胸口说:“本打算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乱矣。”刘备辞行,刘备虽不舍得徐庶离开,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离,更怕徐母被害,落下离人骨肉罪名,只好挥泪送别。徐庶北上归曹后,心中十分依恋故主及好友,尽管他有出众谋略和才华,但也不愿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徐庶的一生,虽命运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虽智谋出众,才华横溢,最终却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听到母在曹营,面色大变。”、“徐见老母,母骂其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于地,听母教诲,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孙夫人听闻母病危,不惜抛夫弃子,回江东看母“。这些以事业、爱情换礼仪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颜悦色,内心真诚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难。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3

  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4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早已为人所熟知。这本书上学的时候我也早已看过许多遍。寒假恰好看到有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兴致上来,于是便重读了此书。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会,这次也不例外。

  《三国演义》刻画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武将,有些武将甚至只有一小片段但都令人记忆深刻,不得不佩服作者罗贯中的深厚功力。罗贯中笔下的三国时代,是一个英才集结、豪杰辈出的年代,文争武斗,好不精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演义类历史小说,更是一部荡气回肠的中华儿女英雄史。诸侯纷争,依旧不忘礼义。兵戎相见,依旧不忘忠孝。刘备入主西川,为大业不忍加害同族刘璋,是为礼;赤壁之战,关羽镇守华容道,面对落魄而逃的北方枭雄曹操,却念及恩情,宁违背军令状,放走曹操,是为义;徐庶接到母亲病危的书信,冒着被困曹操的危险离开刘备,是为孝;诸葛亮一生天纵奇才,却依然尽心尽力,辅助庸君阿斗,不犯二心,是为忠;赵子龙长坂坡挺枪在敌营几进几出,百万军中浴血拼杀,是为勇。《三国演义》全书中,贯彻始终的是忠孝礼义勇的中华传统道德观。以致数百年来,人们品析《三国演义》依旧会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置身于那个年代,这便是这本书内在精神的反映。

  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暂且不谈,倒是每次读都会留意到很多不起眼的人物。这些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是他们却是这本书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说,三国纷争这个主线是这本书的骨架,刘关张、曹操孙权等豪强是血肉的话,那么这些个小人物便是毛发、指甲,丰满了三国历史。后人读三国,不应该只关注那些主角,主角光环固然闪耀,那些配角同样值得尊敬和喝彩。许多小人物不经意间就改变了历史。一位伟人也说过,历史并不是属于那些英雄,而是属于人民。我们每个人更应充分认识到个体的作用,端正自己的价值观,为社会增加正能量。无数细微的正能量汇聚在一起,将推动历史的巨轮走向进步。

  《三国演义》中,曹魏实力最强,一统天下也是大势所趋。魏国的人才体系相当健全,人才层出不穷。反观吴国、蜀国,基本上是依靠一大批元老打拼天下。蜀国国力本不及魏国,奈何刘备复兴汉室心切,屡屡出兵,甚至因义弟关羽之死而对吴国大动干戈。鹬蚌相争,渔人得利。本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刚刚建立,却又偏向了实力雄厚野心勃勃的魏国。可以说,这是一场根本没有盈利的赌博。无论吴蜀相争谁是胜者,都免不了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被曹魏所吞。刘备的个人领导力也在当时得到了充分表现。一个依靠汉代皇室光环凭借仁义起家的领导人,在面临真正决断时,个人素质往往就决定了国家的命运。我个人是酷爱蜀国的,每当读到五虎上将如何骁勇善战,都会不禁嗟叹,倘若曹操得到如此大将,又岂会有生之年看不到三国一统。

  遗憾成就历史,也成就了这部三国。天下归魏,三个当世枭雄,最后谁也没有站到历史的制高点。这首《临江仙》恰到好处地描写了历史变迁所引起的人生感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12-06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11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08

《三国演义》读后感[经典]08-08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8-24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8-24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4-24

《三国演义》读后感05-07

三国演义读后感05-08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