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自由选择》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自由选择》有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1
四年前,因为更随大流,选择了国际商务与管理的专业,所幸读了一个还不错的学习。从一开始接触经济学就是冲古典主义开始,也接触过凯恩斯主义和自由市场的相关学习。尤其是选了一门关于公司治理(corporation restructuring and governance)的课。由于有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当第一次读到苏小和的《我们怎么来阅读中国》时,发现这些东西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对于这本《我的自由选择》也是一样,作者用十分优美的语言,赋予经济学以一种人文的关怀。这不仅仅是一部有关经济的写作,也是历史,文化,制度的结合。比如作为中国自由市场的黄金十年同样是自由主义在大陆盛行的十年,西南联大的黄金十年。一个社会的`生活发展水平,有太多不可预知和不可控制的因素在其中,仅仅靠着国家宏观控制是无法预期其结果的,不是矫枉过正,就是一开始就是错误的方向。自由的发展,靠市场本身的逻辑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才是最优化的选择。
然而,相对于本书的考证依旧是一个不足。最近看了几本翻译的书本,后面总有厚厚的index。中文世界的作者视乎都不屑于做这些考证,或者引用注解,即使本书作者专门一片文章讲到要我们的生活怎么能没有考据。但本书恰恰是没有考据的,虽然在本字行间写了很多的书,但并没有标准的index在结尾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2
《自由选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本书通过讲述美国政府30年以来不断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找到了制约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源——政府干预,倡导了自由主义。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模式,也一直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信仰摇摆不定。一直到1930年,自由资本主义仍然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经济模式,而且也被世界各国喜闻乐见,在这之后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20xx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都极大的动摇了人们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信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开始参与到经济调控中来,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演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就在今天,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里德曼挺身而出,他毫不含糊地批评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操控,他反对政府插手和干预完全自由的市场,他认为市场自身有能力解决经济矛盾和供需关系。弗里德曼的很多想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但现实情况是,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也不敢完全自由的放任市场自己去发展。
其实,对于弗里德曼的观点和看法,我并不是完全的认同,因为任何情况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条条框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限制,那么市场自由简直遥不可及。诚然,政府过度的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确实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一样也是无法得到健康发展的,所以说我认为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双方应该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绝对性的评价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监管,只要能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以当前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例,他们是当今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几个国家,采用的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模式,但是要从细的方面说各个国家之间又有不同,这个主要是要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国庆。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差异化、特殊化的趋势发展着,即是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也是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条件和历史文化等内容息息相关。中国当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所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不如西方的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弗里德曼的观点,再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市场规律的经济模式。
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如此激烈,我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经济发展一定要求稳而不是求快,对此我们国家应该实施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政府干预为辅的经济模式。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政策就是对外开放,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然而就当今国际市场来看,如果仅仅借鉴别国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谨记弗里德曼的观点,强化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不可忽视政府干预的作用。为了赢得这场经济战争,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一定要给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分一个发展比例,我觉得最好是2:8。
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虽然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自身存在的不足还是比较严重,所以政府干预必须存在。只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的力度可以逐渐减弱,能够给市场经济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3
对于很多人来说,自由与平等都是非常神圣的,甚至无法区别他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
什么是平等?对平等的理解,有三种含义.
第一种即“上帝面前的平等”.代表人物是杰斐逊,其著名的话便是“造物主赋予我们若干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在这个层次,“自由”正是平等概念的一部分,与平等并不冲突.这是因为,个人平等要求我们尊重每个人各行其是的权利,不能把别人的价值观和评判强加给他.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只要他不干涉他人同样的权利.
第二种即“机会平等”.对此,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一句话最传神,“前途向人才开放”.只要他的才能足以胜任,他自己认为值得,人人都有权追求任何社会地位而不受到随意的干涉.一个人所拥有的机会之多寡,不应该取决于出身、国籍、肤色、性别、宗教信仰等毫不相干的特征,只应该取决于他自己的能力.
第三种即“结果平等”.目前在全球盛行,“公平分配”就是一个响亮的口号,也就是追求“人人一样”.
弗里德曼认同第一、二种平等,坚决反对第三种“结果平等”.他认为,要实现所谓的“公平”,就要剥夺一部分的“份额”,而这只有而且必须依靠暴力强制和恫吓.“欲使结果平等成为组织社会活动的首要原则,处处都会受到这一冲突的困扰.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国家笼罩在一片恐怖当中.而且,即便采取了恐怖统治,还是达不到结果平等的局面”.奥威尔的《动物庄园》给了我们非常形象的场景:在那里,所有的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某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最后,弗里德曼说了他的结论,我个人认为这个结论是有关自由与平等关系有史以来最精彩的论述,我们不妨整段摘录下来:
一个社会若是把平等(即结果平等)置于自由之上,那么最终的结果是既没有平等也没有自由.运用强制力量来追求平等,只能摧毁自由;而且,强制力量,即使最初是为了实现良好的意图才使用,最终也会为一小撮人所攫取,他们以之来牟取私利.
相反,一个社会若是把自由置于平等之上,那么最终不仅会增进自由,也会增进平等,后者可谓无心插柳之作.在一个自由的社会当中,人们的`精力和才能得到了释放,都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自由的社会防止了专断的压迫,当然,它确实不能防止某些人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特权.但是,只要坚持自由,这些社会地位和各种特权就不会变成制度化的安排,成功者的地位和特权,时时面临着有能力、有雄心的竞争对手的挑战.自由意味着多样性和流动性,只要有自由,今日之穷困潦倒者就有机会成为明日之飞黄腾达者;在此过程中,几乎上上下下每个人都能受益,都能享受更加健全、更加富裕的生活.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4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似乎总是刻板又枯燥,但在苏小和的文本里,却诗意兴旺。他所有关于经济学的表述,都紧紧地与人有关。这本书是一种自由选择的价值观。自由选择是古典经济学关于市场秩序的理论陈述,如今在苏小和的笔下,成为一种一名现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一个人如何在这个纷乱的时代,一方面保持锐利的怀疑与批评,一方面顽强地坚守个人生活的丰富与尊严,这本书应该是一个鲜活的见证。也是一种与经济学有关的美文。如果说诗歌的.终极目标,是呈现人性的丰富性,那么经济学的终极目的,就是从人性出发,追求所有人的福祉。苏小和的这本书,弥漫着优美、纯净的诗意,也弥漫着来自经济学层面非常决绝的理论勇气,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经济学美文,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感叹,原来经济学像诗歌一样美。还是一种个人的生活方式。由于经济方式的独立,审美方式也随之独立,至少在美学方式上彻底摈弃了集体主义庸俗的枷锁。事实正是如此,苏小和一手写着最超验的赞美诗,一手写着最具体的市场,他的词语,在他一个人的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人生的多样性。有人说,“他写下了这个时代最动人的经济学美文,他的文章把很多从来不阅读经济学的年轻人带进了经济学的世界。”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5
很多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商家会利用消费者的良善和无知,漫天要价,因此,必须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市场不足。
弗里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提出或采用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后的后果更加可取。
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干预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机构上的支出也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到1979年,物价总体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却达原来的5倍还多,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管制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弗里德曼研究后认为,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由私人企业生产的,而它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没有政府干预。他例举了美国铁路业在政府干预后的糟糕表现,而汽车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自由地推动技术创新,消费者受益最大。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地看来,如果允许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的话,与日益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弗里德曼最后呼吁:政府最好还是听任我们自由选择,让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我国马上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理由是保护消费费的安全和权益。结果网上吐槽一片。有网友说,我父母都不管我网上消费,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网友说,我的钱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钱居然还是你央行批准!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政府干掉的。有评论员更尖锐地指出,政府一直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现在明白了,是要断市场这个壮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消费者们,你是怎样认为的?今天看到一句政府最不爱听的话:凡是政府都会撒谎。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6
发现这本书纯属偶然,当时正搜寻几本寒假要看的书,被这书名吸引,其一是“自由选择”,其二是“像诗歌一样美”。我个人很认同“自由选择”的价值观,也很好奇到底经济学是如何做到和诗歌一样美的。我简单学过经济学基础和公共经济学,但是并没有像诗歌那样美的感觉。在网上试读了几篇并浏览完目录后,我当即下单购买了这本书。有些书是应该买回来慢慢读的。
读罢,最想感叹的是:整本书有固定的标准和明晰的价值观。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如此多的文章中找不到自相矛盾、双重标准之处。
上卷“你为什么不忏悔”,主要是从当今的经济态势和公共政策入手,有明确的切入点和自己的价值判断,大多都挺“正确”(“正确”在此的含义是:他的论据是可以论证这个论点的)。其中一些观点,我个人认为很中肯,他揭露了时下很多“看起来很美”的现象,指出其中的“吊诡”之处,然后回到经济学常识,证明了这样有违市场规律,并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概言之,就是政府不要操控市场,让市场充分自由竞争,根据其自身规律达到美妙的均衡。对此我很认同,作者看到了制度的'缺陷和缺失,不过,他没有在公共领域提出可操作强的建议,但这算不上美中不足,作者站在他的立场,并没有必要给政府画好路子,况且他亦不能。他只能道明立场,说请常识,指出市场需要及改革方向,却不能切实干扰到公共政策议程。这也是时下中国的问题之一,没有三角形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没有能与政府抗衡的力量,所以,这一切改革,主导者还是政府,只能靠政府的认知来改革,并不能令其根据行政相对人的需求来提供服务。不过,作者已经充分论证了这样的状况是危险的,这样的行为是短视的。读这一卷,我不由得想到——“你为什么不害怕”?政府、企业、人民,当违反规律与常识的“报应”到来,谁可独善其身?
下卷“你为什么不怀疑”则是探讨某些经济学家及其理论、主张。当年学习经济学,对萨氏的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而且并没有多接触各派理论,很多作者提到的,我都不曾知道。因此深感真该在学经济学前看这本书,当年我们总是抱怨教材的枯燥与脱离实际,却又在实际中找不到适配的理论知识。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回到这本书,我很激动地发现,作者终于用经济学常识之矛,刺伪常识之盾,结果显然是伪经济学一击即破。作者对经济学家及其主张的评论客观而公正,这点很直接地引起了我深入了解他们的学说的兴趣。而后面那几篇看似不相关的文章,我认为是作者自由选择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毕竟,学问与生活,本就应遵循一致的观念,真理从不会和生活脱离。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7
看完这本书,真的感觉极少有像这样的经济学着作,可以用通俗的,不带任何恼人的公式的语言来论述经济学的观点的。以至于看完后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弗里德曼应该也是那种能和普通民众交流的经济学家之一。(就像有人这样评说萨缪尔森一样)
因为以上的原因,阅读本书也是十分轻松流畅的,就除了几段征引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不止是因为其通俗的语言,也是因为其清晰的、一以贯之的观点——应该追求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
为证明以上观点,作者分几个版块进行了实证分析——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学校与教育、消费者的保护、工人的保护、通货膨胀。其中后四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提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学校与教育及通货膨胀这两个版块。
在第六章“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中,作者几乎颠覆我对政府补贴教育、政府办学、公共学校的原来一贯的美好看法——我一直坚信政府干预教育事业是让更广大的民众接受更广泛的教育,让社会更加趋近于机会平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克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问题,通过矫正性的补贴,使得“教育”这种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商品达到社会合意的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见到的支持政府干预教育事业的理论分析。
然而,作者在论述现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给人们带去“教育机会平等”及产生“社会收益”时是持这样的观点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企图引导人们搞清楚所谓的“社会收益”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总是蹩脚的经济学理论。人们都说如果更多的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整个国家便会因此而受益;为获得这种技能的提升而进行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他人的生产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这些说法当然都不错,但哪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对高等教育给予补贴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实物资本(即机器、厂房等),但是没有人会据此推论说,应该用税收对通用汽车或者通用电气公司的资本投资给予补贴。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数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于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两三倍,而且这些人往往都去读那些消耗资本较多的,学制较长的大学,而不读两年制的初级大学。结果便是,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从政府的补贴中受益最多。作者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有力地质疑了政府补贴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所在。让人不禁对其他的同样是政府过多插手的公共事业也产生了怀疑——如铁轮运输、航空等等。这些所谓的公共事业是否真的本身就该按现在所见的那样发展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带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吗?实际情况真的有政府对外宣传的那么美好吗?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另一个版块是第九章——通货膨胀的对策。整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为了得出章末(P277)的中几个结论:(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而不是产出的增长而引起的。(2)在当今社会,由政府决定,或者说政府有权力决定货币的数量。(3)治理通货膨胀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4)通货膨胀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治理都很耗时——至少是几年,不会是几个月。(5)经济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而是成功治理通货膨胀时才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治理通货膨胀中发生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结论中,第一条对于通货膨胀的本质性认识最为抢眼。正是基于对通货膨胀这种本质性的认识才有了以下的明确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即将重点置于货币发行上,做到让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产品总供给相适应。而且从以上的结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将矛头直指政府。P260中作者认为,美国过去十五年中,货币数量的增长无外乎是以下三个原因:(1)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2)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3)联邦储备局的错误政策。这些让读者明白了通货膨胀的爆发主要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天生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民众需要认识到政府的一些所谓的增大社会福利的政策其实都是有积累通货膨胀隐患的可能的,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好看的效绩,但时间一长就会爆发出其本质来——就像通货膨胀在隐藏阶段和爆发阶段给人完全不同的表象一样。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般工人的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时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他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对“普通人”的保护。
当然,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观点,实际是译者经过筛选留下的,其实不是原文中最偏激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作者为了加强论证力度的写作策略之一,当然也提供了读者以思考和证伪的空间。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8
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大致的看完这本《自由选择》,弗里德曼作为二十世纪自由意志主义的代表,在经济上坚持自由主义,坚持自由的市场经济。在书中,作者坚信政府机构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由政府出于对全民的利益考虑挽救经济危机而不得已做出的对市场的干预,那么它一定会以大众的经济利益为借口,为政府和一些小众的利益集团服务。政府效率低下,政府的职能得不到发挥,甚至是滋生腐败。
在书中,作者解释道,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差距拉大等等,这些问题的发生是由于政府对放任自由的市场不加管控,实际上是因为政府这只看的见手伸的太长,管控的事情太多才导致的经济危机的种种恶果。
在书中,弗里德曼尖锐的指出一九二九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各大银行业是有能力解决的,正是由于政府和美联储的连续的经济政策,才导致了后来的经济大萧条,乃至最后席卷全球。作者同时在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最低工资政策,消费品价格管制,国有化的教育,国有企业,工会,贸易保护,汇率,税率等等,甚至是国家对食品、药品的监管,国家制定的消费品安全标准等等,都向我们解释了国家干预经济的种种弊端。一方面政府一旦进入,再想退出就很难了。
一旦政府在经济上造成问题,民众首先想到的就是要求扩大政府的作用。在书中,弗里德曼把它称之为“政府干预的合乎规律的历史”,他说:“每一项干预法令都确立起权力地位。这一权力将怎样运用以及为了什么目的运用,与其说取决于最初的创议者的目的与目标,倒不如说取决于那些得以控制上述权力的人们,取决于他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几乎每一项政府干预经济的理由都是以“维护公共利益”的名义上提出的.。但弗里德曼却给了它新的解构,他认为,以人民利益为要求的人几乎都是在进行“自私自利的诡辩”。而可怕的是,我们无不在进行这种诡辩。弗里德曼说这种以国家安全为由提出的保护要求同样也是自我利益的饰词。
因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一个抽象物,而是一个同样服从于经济人假设的团体。因而即使有一心通过政府干预为公众服务的人,但由于受以上规律支配也会出现与自己初衷不相干甚至相反的结果。就像是被标榜在中国人心中的雷锋同志,因为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这种完全利他的心理,最后也演变成了因此而获益的利己行为。
同时我们总会在一年的其中一个时间段被出现很多的“雷锋”。也就是说,政府不是为其大多数公民服务,而是变成一些公民压迫另一些公民的手段。这就是为什么弗里德曼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的原因,并且最终侵犯的将会是个人的自由。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9
这是一本没有被删改的书,象一场奇迹。还有比这个更值得说出来的理由吗?自由,选择,每个人内心独立的风景,多少年来,都是别人来定义我们,都是别人给我们划定了梦想的'边界。
几乎找不到一本书不被河蟹的案例。但这本书是一个例外。
读《自由选择》有感 篇10
在图书馆觉得借这本的原因是看到了他对张维迎的解读。今天晚上一口气看完,才发现原来天朝也有这样一位语言优美的自由主义者。
“我还读过布鲁斯考德威尔的'《哈耶克评传》,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19世纪后期和整个20世纪,计划经济和政府管制是怎样节节败退,而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又是怎样终于主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
“张维迎在一堆企业家中,第一次公开提到了奥地利学派,他用他浓厚的陕西口音,晃动着他的白发丛生的头,提醒人们:政府可能是愚蠢的,凯恩斯主义可能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陷阱”
很庆幸有这样的书可以读。
【读《自由选择》有感】相关文章:
读《窃读记》有感08-24
读《简爱》有感02-01
读《童年》有感09-26
读《匆匆》有感09-24
读目送有感02-14
读《背影》有感02-25
读《牵手》有感03-02
读《养花》有感(精选)08-11
读《目送》有感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