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皮囊》有感优秀(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皮囊》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皮囊》有感1
【壹】
人的一生中除了皮囊,还 有些什么呢?
 ̄ ̄ ̄不是智慧,不是貌美。这些终究会因为韶华逝去而不复存在。
 ̄ ̄ ̄不是金钱,不是名誉。这些只会为你的皮囊增加负担,来去匆匆。
你有没有感受过生命的律动?在你胸膛中停留的。
你有没有听到过风的歌声?依稀在你耳畔萦绕的。
你有没有闻到太陽的味道?日日在你鼻间嬉戏的。
你有没有看到过透明的颜色?在你瞳孔中映射的。
你有没有品尝过水雾的滋味?在你口腔中化开的。
你有没有追求过什么?日日夜夜在你脑海中幻想。
这就是你、我、所有人,除了皮囊,所剩下的东西。他们,会点亮人生。
【贰】
阿太走了,留下了皮囊。父亲病逝,母亲坚持要把即将拆除的房子用所有积蓄重建,只为建一个家。等待死亡的人们,终会化成最初的模样。每个人都有一个宏大的梦想,但是因为人心的恶俗,有的人不能与世俗抗争而饮憾终生;有的人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沦为普通人;有的人不顾一切的绽放着自以为无极限的青春,然而终会被自己心中那个横冲直撞的“破坏者”吞噬……
《皮囊》这部书中讲述的都是作者身边所发生的真实的故事,大概分成三部分:关于皮囊、关于家、关于信仰。所有的故事都是朴素却真情,一点一点的浸入我们的心房。故事总是以悲剧结尾,让人流下心酸的眼泪,可回想起来却是十分温暖,像是得到了什么力量在往后激励着你;也正是这样,我们才看到了人的真心,清楚的明白了什么是皮囊。
在其中,会有一盏微弱但依然明亮的灯光照耀着你的皮囊。
每个人。
【叁】
你感受过自己的皮囊吗?
大多数人大约都会回答:当然了。
那么,请在好好思考一遍,你真正了解自己的皮囊吗?
 ̄ ̄ ̄没有人会肯定的说,是。
皮囊是什么呢? ——他既保护人们可以不受伤害,又包庇了人们的丑恶。
但是,能不能点亮皮囊中的明灯,就要看你如何去用了。
阿太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是的,她说到做到,她认为灵魂,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她总是用尽全力的做事,切菜时把手指切断了,她也一声不吭,反倒是“我们”被吓的手足无措,慌乱不堪。阿太曾经把自己不会游泳的儿子一次次的扔进河里,每一次都像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但是,正是这样看似无情的处事方法,却是真正的掌握了如何对待皮囊。阿太在临终的时候终于说出了对待皮囊的.看法:“没有皮囊的限制,灵魂才能来去自如。”
灵魂,就是点亮皮囊的那盏明灯。
【肆】
家,是什么?
有人说,家,是在你伤心难过时,给予你温暖的地方;有人说,家,是梦中的天堂;也有人说,家,是永远回不去、永远到不了的净土。
家,亦是皮囊。
它可以在黑夜中点着一盏灯,无止境的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它在你心中,永远都是最初的模样,无关年龄,超越时间;无关生死,超越一切。
家,就是温暖皮囊的那盏明灯。
【俉】
你相信有神灵吗?
我一向都不相信,但现在,我相信了。
父亲走了,母亲要为父亲找“巫”——可以把父亲生前想要说的话转述出来。母亲固执的想要听一听父亲的声音,问一问他在那儿过得好不好。我一看就认为这是骗人的,但母亲倔强的像一头牛一般,被骗了也心甘情愿。
她去找了“巫”。
“巫”说,父亲会回来看我们的。
而“父亲回来”那几天,原本冷清的家中,竟像过年一样,母亲也快乐了许多。
我不由得热泪盈眶。
我开始相信神明,我开始有了信仰。
信仰,是永存皮囊的那盏明灯。
【陆】
而人啊,无论经历多少变迁,历经多少磨难,只要带着自己的皮囊,回到自己的家,找到刻在骨头上的信仰,无愧于心,就可以照亮自己的人生。
这是《皮囊》告诉我们的。
是的。
仅此而已。
读《皮囊》有感2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它包裹着一颗怎样的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联系在一起。
读这本书的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儿时的两个同伴,一个是父母在香港,有着旁人不可及的物质生活的香港阿小,一个是父母为渔民,两个兄长亦是渔民的赤脚阿小,可想而知,香港阿小在旁人眼中有着优越的条件,然而,香港阿小,去了香港后,却也遭受着不同的待遇,他成了香港伙伴中的“乡巴佬”因为父母生意失败,父亲重病过世,哥哥卷财产逃跑,成年的他,在生活上是困苦的,住在贫民窟,精神上也是贫瘠的,无助的,而家乡的赤脚阿小,早早地当了渔民,成年后,妻贤子孝。每每隔着屏幕看到香港的繁华,他心中也会荡起一丝向往,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前拥有的生活状态,却是处在真实香港大地中香港阿小所向往的。
在这个故事里,没有谁可以逃离的了物质给他带来的.优越感,也没有谁可以避免贫瘠给生活带来的烙印,然而,仿佛现实总是充满了很多希望,这场马垃松谁能竿的到达终点,真是一门学问。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个“别人家的子孩子”他们或许有自己的目标,或许只是太成熟了而已,作者的另一个伙伴文展,那位有着免唇的天才,有着比同人更高的理想,文展是个很特别的人,在一群小伙伴中,竟然能让别人崇拜到忽视他本身白的缺陷,能让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而没有同情他有着对人生完美的规划,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前进着,他觉得自己以后一定会出人头地,一定会走出这个小地方去大城市立足,后来他确实考去了大城市上学,他不愿回到他的家乡,甚至疏远,大城市并不像小镇,,在小镇中他是仪佼佼者,但在大城市里他只是普通一的份子,或许他受不了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又没办法起却别人出去之后他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大有人在,成功也并非儿时想象的那么简单,倔强的他去却不愿妥协,他依然相信自己不一般,最后却视生活折磨的遍体沐淋伤。从本质上,我们都是失去了家乡又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但也要满怀希望去点亮道路,照亮身边的的人
读《皮囊》有感3
有些书注定是能引起共鸣的,不是因为词藻华丽,字句精妙,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感受被作者揪出来,然后泪腺受了刺激,脑中浮想联翩。
《皮囊》——一本我分不清到底是小说,还是自传的书,在我的内心激荡出了涟漪。书名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忧伤的,但书中娓娓道来的故事,一层一层揭伤疤式的诉说,让我似乎经历的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对自己今后的路有了新的认识。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由蔡崇达编写、韩寒监制。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人生难免遇到挫折,犹如一个个伪装好的坑,不知何时就会踉跄跌入。有些坑可能很浅,走过去只会崴到脚,让人心中一惊,但只是影响了心情;有些坑可能很深,会把人摔的头破血流,甚至影响以后的行程。
也许有人抱怨老天爷不公平,给了每个人不一样的出身,有人破衣烂衫需要光脚步行,有人开着豪华跑车潇洒旅行。但是老天爷也是公平的:总有汽车过不去的坎,总有需要人走的路,有些路只能用脚走过去,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摸爬滚打过去。
六年的检察工作中接触许多犯罪嫌疑人,于我来说,他们只是我生命的匆匆过客,但是我却见证了他们跌入巨大的深坑。从他们的眼中,我看到的是后悔、恐惧或是不在乎,作为站在坑外的人,除了依法办事、悉心开导,我别无他法:要爬出那个深坑,能依靠的唯有他们自己。
只有那些待在坑中停滞不前的人,才会怨天尤人。对于从深坑中走出来的人,必然会感谢曾经的磕绊,让他们更加有力、更加坚韧,
试问,哪有人不是带着受伤的皮囊上路的呢?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们唯一能做的无非就是经历风霜雪雨,锻炼出一副钢铁之躯,这样才有机会带着渴望的心,欣赏到阳光下的海阔天空、流水云长!
读《皮囊》有感4
《皮囊》这本书虽然已经有了很多大V推荐,但是一般针对网络畅销书都一些抵制,可能会认为都是一种“快餐”文化产生出的作品,可阅读性不高。然而由于出差上海,就想着在旅途中阅读一本文学类且又方便携带,因此在书店阅读时,就选中了它。
虽然带着不一样的心态或目的翻开它的世界。但是还是要说:这是一本值得静下心来读的好书,很多作者都是在用笔写故事,传递一些自以为深刻的思考,是一些真实的故事表达。
书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福建的一个沿海小镇,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除了这本书,再次就在三毛书中看到,如一个老朋友讲故事那种表达,真实自然)。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
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
翻开很多书评和读后感,都最大感触是第一篇写的是外婆的母亲阿太,九十多岁,却是看的最透的人。为了让作者的舅舅学游泳,将他扔进海里,差点溺死,邻居责备她,她反驳说:“肉体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她说的那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1、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
然而整本书,感触最深就是“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虽然这句话在近最后的片段才出现。但是当你抱着“理解”的心态去看待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的所做所为,不加以太多的评论,就是一项善举”。
记得很清楚的一个片断,作者的父亲离世之后,母亲天天四处奔走,想要引父亲的魂回家去。他们那边有那些祭祀习俗,讲究人死以后也要跟家人在一起;而且那边也特别信奉神灵之类的。
这让我想起三年前,失去至亲时,母亲在伤心之际,到处奔走,以当地的风俗习惯,问各种的神灵,渴望把他带回家。最后在家里安装一个神牌,坚信他还在这:只是他看到我们,我们看不到他而已。来寻求心灵的安慰和表达内心的不舍。因此学会理解:在你们看来是一种怪异行为,但是在他们内心却是一种信仰。
正有了这种信仰,才指引我们去向。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具皮囊,皮囊里面包裹的是一颗心,而那颗心最终指引我们去向”。
2、父父子子
书有一个片断记录父亲对儿子的感情,虽然全程没有太多情绪表达,却通过一些动作,把父亲对儿子的牵挂与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不由自主躺在父亲睡过的床上,父亲的气味顿时弥漫地将我包裹。淡淡的月光从窗户透进来,我才发现父亲的床头贴着一张我几年前照的大头贴,翻起身来看,那大头贴,在我脸的位置发白得很奇怪。再一细看,才观察觉,那是父亲每天用手摸白了。”
看完最后一页时,突然感觉有点不舍,并不是说此书写得多精彩,而是书中很多故事,都让我们“看到了”自己。
正如作者在最后写道: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这是我认为的“写作的终极意义”,这是我认为的“阅读的终极意义”。我因此多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或提醒读者,“看见”自己,“看见”更多人。
读《皮囊》有感5
读皮囊是一气呵成的,一个词,爽快。读皮囊之前是不认识一个叫蔡崇达的人,不知道他的背景,直接开读。皮囊是散文,讲的都是身边的人和事,奶奶、父母亲、童年的伙伴等。
开篇写的老奶奶,作者称为“阿太”。阿太的一句话点题:“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说的就是我们这一副皮囊。然后写了母亲对建房子的执着,再苦再累也要把这一方土地变成高楼,并在门前立上父亲的名字,完成最后的一点念想。
写了父亲的懦弱和残疾,对一个家庭的打击,以及作者自己如何成为家里的顶梁柱。有一段写的特别朴实,说的是父亲半瘫以后回到家中,一家人都在演戏。好像明天一觉醒来父亲就好了,就会恢复了。最终在全家人发脾气、大闹、一家人抱在一起痛苦中结束了。
让我想到了我的大姨,当得知她是肺癌晚期的时候,全家人都是瞒着她的,她的媳妇整日偷偷抹眼泪。我们每天都在演戏,好像吃点药就好了,做点化疗就好了,明天一觉睡醒来就好了。我的母亲每天都去看望她,导致我们一大家人都被笼罩在这层癌症的阴影中。
亲人的逝去犹如看着一朵花的凋零全过程,这种伤痛终其一生不能痊愈。但面对这种伤痛,有的人沉浸于回忆之中,有的人可以从悲伤中走出来,每个人面对同一事物的态度不一样,造就了不一样的.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的,我们多少人是活在这皮囊下的,多少人又是抛下了这副沉重的皮囊活出了自己。比如书中的阿小、文展、厚朴的遭遇、心态和生活,最终都变成了作者对于自己的提问和思考,对自己的灵魂拷问。
请问,皮囊到底重不重要?请问,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它?请问,我们的灵魂如何安放?我们真正喜欢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去直面这些问题,并且予以回答。如何回答?从自身的遭遇去领会,从生活的点滴中、身边的人中去感悟。每个人会给的答案都不一样。
而最终,生活和作者都给了我们答案:“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我很认同。我记得我读《沉思录》,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刻,“睡陋床、盖粗毛皮”,颠覆了我对皇帝、宫廷的想象,我以为都是富丽堂皇,我以为都是觥筹交错的画面。读后感·导致我一直不敢睡太好的床,也不敢把自己的被子从40支纱往上加。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仿佛这副皮囊只有得到了最原始最粗虐的待遇,我们的灵魂才会得到洗礼,才会清醒的意识到我们的真正渴望的东西。
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触。作者文笔清新流畅,叙事简洁、冷静、真实。好久没看过如此清新脱俗的文字了,感觉没过瘾就结束了,很感动很喜欢。
读《皮囊》有感6
皮囊:
于人而言,那副阻碍灵魂前行的躯壳。就像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出现的所有灾难的实化。于人生而言不过就是渡过这些灾难的修行。所以不要太在乎皮囊。过了八十一道坎再苦再累也是利用皮囊修炼灵魂,最后就是灵魂的升华。用阿太的话来说,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母亲的房子:
父亲年少时的诺言让要强的母亲执着的想要建好那栋房子,她宁愿省吃俭用,吃糠咽菜也要将那座房子盖完,即使政府即将要拆掉那栋房子。她是想盖好这个家,可以记住死去的父亲,那是父亲来过这个世界的象征。那也是他们年少时美好的爱情的象征。
残疾:
他是怎么做到反复的去撕裂自己的伤口,写下这篇折磨了他小半生让人不想也不敢回忆的过去。生活有时很残酷,狂风暴雨拍打在父亲的脸上,他依然在与生活对抗,即使一切都是徒劳。附上文中经典语句“唯一的观众——生活,从来就不是个太好的观看者,它像一个苛刻的导演,用一个个现实对我们指手画脚,甚至加进很多戏码,视乎想帮助我们找到各自对的状态。”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庆幸自己身边的人都安好,没有经历直面死亡的恐惧,没有体会亲人的别离,我也希望我永远不会体会,因为最痛不过亲人别离。即使是周围认识的人突然有一天听到他已经不在了,也会莫名的感伤吧。他的父亲住在重症病房里。就更容易体会那种随时就会永别的状态。谁又会去敞开心扉,会去对一个即将永别的人产生感情。
我的神明朋友:
死去的'人留下的就是生人的牵挂,母亲会因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执着的为父亲寻找“赎罪”的方法,即使有的方法显得那么的假,一个半大的孩子都能戳破的骗术,母亲依旧选择相信。虽然迷信日常,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显得真实,能让母亲找到解脱,也是爱的表现。
读《皮囊》有感7
曾经看过,书分三种——第一种:工具书,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第二种:期刊杂志,用来消遣娱乐;第三种:闲书,可读可不读,但却能滋养精神。《皮囊》就是这么一本闲书。书不厚,一共十几个小故事,大多发生在90年代福建晋江的一个小镇上,基本上是作者蔡崇达的个人成长经历。
蔡崇达年纪不大但阅历不少,写作只是他的副业。20xx年毕业就先后在《新周刊》、《三联生活》、《中国新闻周刊》这些著名刊物担任主编,27岁又任美国《GQ》中国版报导总监,还创办了男装品牌……履历相当精彩。
《皮囊》写亲人亡故,写农村人对土地的天然的亲近、对盖房子的执着渴望,写儿时发小在成长路上的情感疏离,写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不断远离的再也回不去的故乡。
刘德华为他写序,讲:书当中都有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和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韩寒说:我会把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这两个身份标签迥异但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的男人,因为这本书,有了一个温暖的交集。
网上有个用到泛滥的金句: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我想说:蔡崇达的灵魂足够有趣,而蔡崇达的《皮囊》也相当好看。
书从阿太写起,也就是他的'曾祖母。切菜切掉了手指头,她超冷静。她说:皮囊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这句话很牛,也算是开篇点题了。大家或多或少会从阿太身上联想到自己的奶奶、姑婆或者别的什么亲人。阿太坚强,思想独立,有个性,同时又是千万传统中国老人的缩影。
书里面很多篇章都是描写亲情。关于亲情,龙应台有一句非常理性的发言: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而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纪伯伦呢,他是个哲思派,他说: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之渴望自身的儿女,他们来自于你,却不属于你。你是弓,孩子是弦上发出的生命之箭。(造物主)既爱那飞翔的箭,也爱那沉稳的弓……
佛家又怎么讲呢,他说: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而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实实在在的疼痛与无奈——生老病死对世间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但贫穷又让这件事充满了不公平。蔡崇达写父亲住院:“医生会时常拿着两种药让我选,这个是进口的贵点的,这个是国产的便宜的,你要哪种?我问了问进口的价钱。‘国产的会有副作用吗?'’会,吃完会痛,进口的就不会。‘我算了算剩下的钱和可能要住院的时间,’还是国产的罢。‘然后看父亲疼了一个晚上,睡都睡不着。”
年初的时候,我爸爸也住院了。病房里呆着,我想给他削个梨。长这么大,我对付水果皮只用过刨刀,但医院只有小刀。怎么办呢,只好硬着头皮削。削得很丑,梨还差点掉地上,但总算削好了。下午开水房打热水,我给爸爸洗脚。这是我第一次给他洗脚。不知不觉,我的爸爸这么老了,女儿从小心里的英雄,现在行动不便需要我照顾……我在感慨之余似乎有点儿被自己感动。但我立即发现这感动是多么的可笑——对我的爸妈来说这算得了什么呀,他们养育我几十年,为我的付出,真的是恒河沙数;现在他们年纪大了,我给他们的,是这么笨拙的回报。
蔡崇达还写了一段,是父亲中风以后,母亲带他去庙里拜神:“母亲在祈祷一个可怕的事情,千万让我丈夫一定死在我前面,不要让他拖累我的孩子,如果我的阳寿注定比他短,先借我几年,送完他我再走。我则任性的跪在地上乞求,请让我和我父亲母亲寿命平均,全家一起走比较好。母亲一听,气得连连追打我,然后嚎啕大哭的对着神灵说,小孩说话不算数,请神明只听我的。”
这,就是人生七苦——明明知道苦,但还是飞蛾扑火,为什么?为爱。人生在世上,寻求爱与被爱,是本能。亲情是其中之一,也是放不开割不掉,最不能扼杀的本能。
这本书,讨论生与死,讨论人生的价值,但不是高高在上的,它有烟火气,让人有扑面而来的亲切感。书中并没有充斥太多的抒情,而是用一个个故事,直达人性深处最柔软的角落。普罗大众,谁没有面对过与朋友生离,与亲人死别?当然,书里不全是悲哀与别离,就好像生命也不可能只有苦痛。对故土的情思、对自我的解析、对生活本身的思索,都溶在这一本有着“小说质感的散文集”中,给读者带来良好的浸入式体验。一个人剥离了社会的、后天赋予的身份,最后他只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一个思乡的游子——当你说你想家,你想故乡的时候,你说的其实不是家和故乡,你说的是随时为你点燃那盏灯,盼你归来的人。人生来就只是一具皮囊、一颗心,我们都盼望在人生旅程中辛苦跋涉,皮囊老去时,心仍如赤子。
写《追忆似水年华》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有句话说得很妙:“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我也很赞同蔡崇达所阐述的“写作和阅读的终极意义”——他说:“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的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共通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照亮彼此,温暖彼此。”是的,世间众人皮囊有异,而在皮囊之下,我们的血都流向同一片海:那里藏着对爱的渴望,对和平的珍视,和对文明的探求。
读《皮囊》有感8
朋友问我为什么读书这么慢,我没有回答。
到底为什么?或许是我长大了吧。以前读书总是希望快点读完,拿着厚厚的一本书,首先就没有耐心了。于是一目十行,甚至直接一页页地翻过去。读完了,也就没有了。
多年不读书,快忘了那是什么感觉。今年重燃对读书的渴望,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不自觉地对着一段文字反复翻阅。看着那直击人心的.文字,我想起曾经经历的种种。无忧无虑的幼年,喜乐交错的童年,迷惘无助却又满怀梦想的少年。
其实我也不是从来没有审视自己,只是仅仅怀念和叹息。如今回想,我发现自己没有做过一件真正值得骄傲的事,我发现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也有太多该做的事没有做,而它们已经不再等待,我再也无法弥补这缺憾。
书中提起很多对作者人生中很重要的人。想想自己,那些对我有重要影响的人,如今大部分不是形同陌路,就是高墙筑起,两颗心总是贴不到一起。
读《皮囊》有感9
文退学后我经常梦到他,梦到我们回到那个最快乐的时光。在梦里我们依然无话不谈,依然一起去做我们都喜欢的事。但我却突然意识到,这是梦境,他已多年不参与我的生活。于是失落地醒来,心中无限怅惘。
我一直不知道我在他内心有多少分量,不知道他后来是否想起我,不知道他如何看待我认为的那段美好时光。我知道将来会再遇到,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说出第一句话,也不知道第一句话会是什么。
我的生活中,跟文类似的`人很多,我们都曾经很快乐地在一起,随着时光列车的不停行进,他们下车了,上了另一辆车。我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他们渐行渐远,而又唤不回也跟不上。
很多人都觉得朋友分阶段性的,但我真的希望真正在我生命中对我有影响的人,当我们再次遭遇,你看我时依然是那个眼神。
读《皮囊》有感10
“生活不易,珍惜当下”是我读完《皮囊》后的第一感觉。本以为《皮囊》是本小说,读时才慢慢发觉是随笔性的散文,我喜欢这样的散文,这样带着淳朴气息,风土人情阐述作者对人生现实而又残酷的认识以及依恋故土的温情。
散文分中共有十四个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是作者亲身经历且又影响一生的故事,作者在这些人生经历中发现自我,明确目标,后来却又在现实的冗杂中模糊了自我,而后便是看清了自我。对于章节里的每一个主人公,我读完后都有着说不出来的惋惜和感悟。《残疾》一章中讲述了父亲因中风后的种种疾病缠身造成身体偏瘫,但又为了支撑家里的一切强迫自己赶快恢复,最后发现希望变成灰烬后想过自杀,作者不能理解父亲,更不能理解母亲执意要修即将拆迁的房,直到父亲去世后,作者在埋怨中忏悔,没有给父亲真正需要的陪伴。最触目惊心的无疑是《天才文展》,文展天资聪颖,好好发展下去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然而由于文展急于功程,骨子里有一种比他人高一等的'意识,因此这造就了他在未来的生涯中彻底迷失自我,最终走向生命的反端。
或许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很喜欢散文中的一句话“我不相信成熟能让我们所谓接受任何东西,成熟只是让我们更能自欺欺人”,每个人都有一副面具掩饰这皮囊,却又期许着活出自我,活出真实……
尽管人生有着无限的可能又是一个让人琢磨不透的词语,但叶落尘土总归家,珍惜眼前所有,感谢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而我也希望自己能把这一路看到的风景,留在心底慢慢回味……
读《皮囊》有感11
阅读一本好书就像与高尚的人谈话,喜欢蔡先生简单而富含哲理的话语,字里行间都倾注着对生活的思考,也让我审视周围的一切。
书中描述了福建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其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当属这一段:“我疯狂工作,不让自己有空余时间,除了真实的生存压力,还在于,我根本不敢让自己有空余的时间,因为时间一空下来,我就要回答怎么去填充时间,怎么去面对生活,去回答这个问题—我要怎么生活,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我真正享受什么?”这段作者的自我反思发人深省,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每日都计划着把时间填补得满满的',不敢让自己闲下来,害怕一空出来该怎么去填充时间,我从来不去想也不敢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大多数时候只知道自己非这样做不可!在忙忙碌碌的同时也在失去些东西,而那些东西错过了就不再拥有,如果说时间是一辆前行的列车,那我们就是车内的乘客,上车下车,而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
一个人除了努力工作,更应该学会享受生活,x一首小曲,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一场旅行……让心沉淀,让梦更甜!
读《皮囊》有感12
皮囊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她活到九十多岁,从不在乎自己的身体,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们都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她在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惊心的一句话“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徒生怜悯。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泪告别了先她而去的女儿;她曾摔伤过腿,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家的身影。她虽有独特的生活哲学,但也有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通过这本书,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家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在父亲身患重病时仍不离不弃,打气加油;那份浓浓的亲情,又是母亲坚持替父亲修建好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还在于母亲四处奔波,只为让父亲的灵魂在天堂过的更好;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愿意用自己用来买房的钱去替父亲修好那栋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是蔡老师在闲暇之余会去翻动地图,只为找到母亲的那栋房子,让自己有家的味道;那份浓浓的亲情,是家人对父亲老小孩的任性的宠溺;那份浓浓的亲情……我同情他们的不幸,不能有一个健全的'家,要承担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甚至苦苦付出,到头来却被人误解的无奈,却又羡慕他们虽然过得清苦,但是有着许多人没有的亲情。如果让蔡老师再重新选择一次,他会选这个家吗,我觉得他会,因为我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他对他的家和他的家人那份浓浓的、无法割舍的、无比看重,值得他为之付出所有力量的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具活鲜的皮囊,不管这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心就像一盏明灯,把皮囊从内照亮。“荒野中就有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与人由此辨认。”
而你想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周围的人。
我们是群体动物,在生活的世界中彼此交联,会遇到形形色色许许多多的人,人各有异构成了这个丰富的世界。然而,人在本质上有着一致的地方,我们通过“心”来看见彼此,照亮彼此,认识世界。
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故事,这些故事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设定轨迹,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深化。然而,有时我们会忽略它们,或逃避它们,因为我们本身有着追逐快乐逃避痛苦的本能。
喜剧悲剧,我们永远忠于喜剧。然而重视自身所经历过的悲剧或者不愿意回想的故事,何尝不是为了未来的喜剧而努力。
读《皮囊》有感13
在读《皮囊》之前,恕我孤陋寡闻,其实我并不知道蔡崇达先生是谁,所以也没想过他的书有多么发人深省。但是经过一个星期的阅读,我发现我之前的想法是错误的,蔡崇达先生的这本散文集虽然内容不多,但是这本书充满了精华,真的令我震撼。
一本薄薄的散文集收入了十四篇作品,可偏偏就是这样一本书,人们却评价它“识人又识心”。这本书详细的描绘了作者故乡渔业小镇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在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讲述中阐述了作者对父母、家乡的缅怀,对朋友命运的关切。表达了那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因为年龄太小,人生阅历不够,我并不能完全领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当我看到作者描写父亲忍受病痛的折磨渐渐在他人面前丧失尊严而暴怒的神情,母亲倔强着保持自己的尊严不肯接受他人帮助的样子,朋友因为理想破灭尊严扫地的'绝望时,我发现自己竟能感同身受,那一刻我好像也读懂了作者当时的心情。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这是蔡崇达先生祖母说过的话,也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话。读完书以后我也明白了作者给我们一些的启迪:不付诸行动的热望,最终只是虚妄一场,同时要学会直面现实,因为生活未必如你所愿。感谢这本书,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也是人生路的启明灯。
读《皮囊》有感14
假期已经过去近半的时间,这些日子里陆陆续续读完了两本书《皮囊》和杨绛的《我们仨》。在此先谈谈读过《皮囊》的感受。
这是一部与灵魂有关的书,“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对这句话印象颇为深刻,其实它也在告诉我们《皮囊》到底写了什么。
初读《母亲的房子》,总以为这位倔强的母亲,一味地举债建房子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后来渐渐懂得,她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爱情,父亲生平以建最好的房子为自己的梦想,后来却因为疾病,梦想不得而终。而母亲为了她深埋于心底的爱情,她将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此。
在这个贫苦简陋的家里,他们家是村里最早盖平房的一家,是村里最早盖小洋楼的'一家,看到周围建起了三层小楼,倔强的母亲又外再加一层,小楼骄傲的俯视着周围的一切。因为政府扩建拆迁掉了那四层楼的一半,那拆了半面的楼房,又被固执的母亲修好,依然孤独的耸立在众多高耸入云的写字楼中央,与这些现代化建筑相比,显得那么的不搭调。这些都是这个倔强的女人的所为。为了这一切,她不惜让儿子承受负债之痛,让女儿因为贫瘠的嫁妆放弃自己的爱情,将一家人的陷入生活的绝境。
看到母亲如此的举动,身患重病的父亲并不“领情”,父亲骂母亲,用拐杖抽打母亲,他恨她。在村民面前说她不让他活,不给自己看病却将钱都盖房子,都是为了面子。这一切都让母亲痛不欲生。她想到了死。因为和儿子的约定,她又忍受了这一切。继续她的“事业”。
说实话,起初,我也鄙夷这位母亲,真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不顾孩子的死活。一直都在攀比,直到最后才慢慢明白,做这一切,她不为别的,只是因为爱情。因为多年前丈夫在新盖的门墩的诗句中,隐含着她与他的名字,她便发誓要倾其一生完成这个男人的梦想。她将她的大半生都投入进了这场战役中,那不被家人,亲人理解的苦楚她都默默咽下,只为了偿还一个人的爱情。忽然,我又理解了她的那份坚持,觉得她是那么的了不起,她明白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她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没完没了的建房子。她在维护这个至爱的人的尊严,她继承着他未了的事业。这是她留给这个家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最终,当这个男人懂得妻子的心意时,这一刻,在这个家里却因为母亲的房子更多了一份精神的力量,那就是爱。是这份爱鼓励着孩子战胜生活中的所有挫折与不幸,勇敢坚强的面对自己的人生。
是啊,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那?《皮囊》让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人活着不是为了肉身的安逸,人活着更是为了灵魂的安逸,安放好自己的心灵才是最为重要的,有的人,一生忙碌奔波终是为了自己的嘴,有的人,算计一生只是为了皮肉的光鲜,名誉地位成了毕生的最求,为了得到这些,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做着违心的勾当,有的人,为了别人的眼光,唯唯诺诺,战战兢兢。为了这幅皮囊,劳累一生,疲惫不堪。外表的光鲜和华丽并不能掩饰内心的粗陋和糟粕,生活的贫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灵魂的贫瘠。
人的美丽在心灵,高贵在精神!肉身是拿来用的,不是用来伺候的。应该让肉身为灵魂服务,切莫做它的奴隶!这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
读《皮囊》有感15
《皮囊》一书,第一感觉就是蔡崇达的文笔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就像是一个好朋友娓娓道来它的过去,他的故事。
世间万物,皆有它自己的皮囊,来接受来自外界无时无刻的摧残,但需要承受这一切的却是加附的灵魂。随着岁月带来的生老病死,直到皮囊无法承受这摧残,灵魂才会离开,寻找它未来的依附。人生在世,来这世间走一遭,皮囊让我们彼此相亲相爱,却也让我们感受这人世的'悲怆。
文章结尾,蔡崇达曾点出,所有的理想和责任不过是逃避生活的借口。有的人终其一生追逐梦想,未曾一刻休息,这不过是不知道如何生活罢了。作者的室友厚朴,满嘴"理想"和"世界",却遭到现实的沉重打击。灵魂依附于皮囊,便是让我们整装来享受生活,活在当下。但有时候信念却也是一种好事,比如在你走投无路的时候,信念能给你力量继续前行,就像作者的母亲,当父亲去世后,她仍要修建房子,求见巫人,把父亲的骨灰安放在离家较近的祠堂里。因为当你突然不知道生活的时候,信念便能驱使你的皮囊来面对考验。
我们都是普通人,但是如果皮囊抓不住灵魂,那便和行尸走肉毫无差别。然而,穷其一生来追求,享受生活,我想,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读《皮囊》有感】相关文章:
读《皮囊》有感08-20
《皮囊》读书心得03-22
《皮囊》读后感07-02
皮囊读后感07-21
《皮囊》读后感08-01
(精选)《皮囊》读后感08-01
《皮囊》读后感(优秀)08-10
【热门】《皮囊》读后感08-04
《皮囊》读后感(优选)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