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呐喊》读后感

《呐喊》读后感

时间:2023-09-06 13:43: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实用]《呐喊》读后感2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呐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实用]《呐喊》读后感2篇

《呐喊》读后感1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可以说它是中国的名著,也是世界的名著。小说集收录了许多我们所熟悉、津津乐道的名篇,如《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药》《一件小事》《社戏》等等,以传神的笔触和“画眼睛”“写灵魂”的艺术技巧,形象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

  “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解除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鲁迅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孔乙己》是一篇抨击封建科举制度的小说。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的读书人,穷其一生,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在封建统治的毒害下,他只会“之呼者也”,一无所能,不得不做了梁上君子,并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去。可怜的他,因穷困成了人们的笑料,因偷窃被打断了腿,尽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谁会同情他呢!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这样走下去。孔乙己是一个颇有矛盾的人,他自以为是,不和一般人打成一片,保持所谓的“读书人”的形象;但在现实的打击下,却显得颓唐而迂腐。他轻视下层人民,却不能跻身上流社会,只能在这个夹缝里生存。“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啊!”是啊,他的债谁帮他还呢?辛酸的故事,鞭挞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残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说孔乙己可怜,那一群嘲笑他的人,在麻木中呈现出的境况就更可悲!从这个角度去看,才会发现鲁迅先生的深邃和伟大。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有名的一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私、愚昧、封建、保守而又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弱怕强和对敌善于健忘而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同样可怜,一无所有,受欺凌与剥削,只能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曾经的他,浑浑噩噩,苟且偷生,在听到辛亥革命后,他却向往革命。可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枪毙时结束。他的死又是一场悲剧。阿Q,这个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却正是那个年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农民的缩影。阿Q的悲剧一生揭示了农民在封建思想毒害下精神的麻木和不觉悟,阿Q是令人笑中带泪、令人既同情又痛恨的形象。

  鲁迅的小说,以思想深刻而著称。鲁迅的小说也经历了岁月的考验,今天的我们,读鲁迅的小说仍然是启人深思、收获良多。

《呐喊》读后感2

  关于我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在此之前,仅靠着义务教育中的必读内容,才有了些许肤浅而又普遍的认识,觉得他是个值得尊敬的文坛巨人。尽管是如此被动地接受鲁迅先生的文章,但每每都会被其精辟的言语和犀利的文爱所吸引,如今终于能有机会慢慢欣赏他的作品,却依旧是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彷徨》《呐喊》作为中国整个二十世纪中起着奠基作用的小说集,大胆运用现实主义批判当时中国所存在的陋习、问题,如利剑一般插入满是疮痍的社会,给了人们以深刻的警醒。其中有几篇小说让我回味无穷。

  在《伤逝》中,我看到了一个在封建迷信仍根深蒂固的`一个年代,有那么一位女子,当着至亲的面说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如此具有独立思想的宣告,不畏讥笑轻蔑的眼光,她便是子君。而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涓生很容易地接受了新思想,是个忍心的人。涓生与子君几乎是一见钟情志趣相投,涓生对她身上的新时代女性精神所吸引,两人情投意合,不久便同居了,过上了相看两不厌的日子,甚至相处的比以前更融洽幸福。虽然涓生有学问,但微薄的收入实在难以维持生存,整日操劳家事的子君渐渐地失去了从前的活力激情,变得麻木市井,对涓生的爱也越来越患得患失,而涓生也意识到了两人之间微妙的变化,起初是包容,后来终究是忍无可忍,在一次闲谈中,老实承认了不爱子君的事实,从此分道扬镳,子君被她的父亲带走,一切变故开始了。涓生偶然间在老友处得知子君去世的消息,巨大的空虚袭来,他努力遗忘这段回忆并向新的生路跨去。

  至此,不禁令人唏嘘,他们的爱也渐渐消逝,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恋爱和婚姻自由始终不能成为现实,无论出于各种原因,他们的爱情破灭只是时间问题。是子君爱的太热烈从而失去了自我,是涓生恋情开始得太轻率无法负起生活的重担,无论在哪个年代,两个人相爱就要相互扶持,同舟共济,这才是对双方都负责的表现。

  还有自以为是,学贯中西却连高尔基的姓都搞不清,伪装成支持变革的高老夫子,其实仍是本性不改,学问不够就贸然教书却被嘲笑,到学堂教书只是为了看女学生,生活中以打麻将为乐的虚伪之人,到头来却不过是一番笑话而已。另有少时轰轰烈烈支持革命,却在对生活的屈服中迷失自我,教些“子曰诗云”敷衍过日的吕纬甫。更有留学回来受过新思想熏陶,不肯妥协却依然要活下去而活动着、挣扎着、攻击着的孤独者魏连殳,于寂寞中生,也于寂寞中死。

  种种时代特征鲜明的人物被鲁迅先生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置身其中,读完后仍然久久不能平静。

【《呐喊》读后感】相关文章:

《呐喊》读后感11-16

呐喊读后感07-11

呐喊读后感08-14

《呐喊》读后感[优选]08-30

呐喊读后感[荐]08-22

《呐喊·彷徨》读后感09-12

鲁迅呐喊读后感01-22

鲁迅的呐喊读后感12-19

《呐喊》优秀读后感05-31

呐喊读后感 【必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