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

时间:2023-10-04 07:59: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通用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通用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通用1

  东晋孝武帝时,武陵人以捕鱼为职业。

  一位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前行,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夹岸数百步”全是桃花,“中无杂树”,翠绿的草地,落花缤纷,令人向往。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便想要走到桃林尽头一探究竟。桃林尽了,却看见一座山挡住了去路。正失望时,却发现山有一个小洞,便舍弃了船,进了小洞。这个洞一开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过一人,再往前走,豁然开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画卷般摊开在了渔人面前。

  在这个探寻的过程中,渔人背引得越来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挡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终才到桃花源。

  这个“寻”的过程,让我想起了人类对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寻。

  长期以来,教会一直宣称“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说”成为统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统理论。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提出,西方人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观,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实这理论并不完全正确,所以这个阶段的人处于刚刚发现“桃花林”的时候。然后是布鲁诺,他支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的、没有中心的,此时,“渔人”便“穷其林”了。教会依旧坚持“地心说”,因此十分害怕布鲁诺的思想,将他逮捕并判处火刑。教会控制人的思想,阻碍着人们思想的进步,教会便是“山”。但人心终是理智的,最终“宇宙无限”的理论,战胜了教会“地心说”,成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论。

  所以说,探寻“桃花源”和对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实是一个大同小异的过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样的东西挡住了它。这“山”可能是挫折与困难,遇到山时我们就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桃花源记》中渔人舍弃了船,布鲁诺因为坚持真理而丢了性命。

  不管怎样,总会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个小洞,真理总会展现在人们面前,苦苦寻求的结果,总会出现的。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通用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一段的意思是这样的:“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就出现了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好像隐隐约约有些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经过。他又往前走了几十步,眼前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此刻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其中来往工作的人,男男女女的穿着全都跟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安闲欢乐。”

  每当读到这一句时,我总是爱在脑海中想象出桃花源的样貌,并想象自我身处其中,怡然自得。桃花源不正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乐土吗于是有了“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和“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的故事。看完之后,我忍不住想,为什么渔人能在无意间进入桃花源,而太守和南阳的刘子骥带了那么多人那么仔细的找却找不到呢

  会不会是因为渔人心无杂念而其他人却心怀不轨太守可能这样,但“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他也会这么想吗由此我又想到了一篇叫做《金斧与农夫》的故事,故事是说一位农夫一不细心把自我的铁斧掉进了河里,招来了赫尔墨斯,赫尔墨斯捞上了一个金斧和银斧,农夫却只要他的那把铁斧,赫尔墨斯被他感动了,于是把三把斧子都送给了他。另一位农夫听了很羡慕,却因为贪心变得一无所有。这不正像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吗贪得无厌,于是变得庸俗,小气,被人看不起。看到成功了的人便百般嫉妒,也去效仿他们,结果和太守一样“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出口”了。

  而那些人们口中的高雅之士,有多少是真正的“高雅之士”呢。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通用3

  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资料并不知晓。只是对那完美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已成为中国古典文库中的宝贵遗产,其中最出色的《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已经成为世代人民雅俗共赏的精彩作品。《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梦想社会的追求。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完美生活的向往。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之后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在陶渊明的笔下,”桃花源”呈此刻我们面前的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作者的手笔简练易读,妙笔生花。简单的几句话,就生动的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心旷神怡的景象,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片,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无限的向往。《桃花源记》的主体和核心是借“避秦之乱”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并由此产生的对梦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作者经过形象地描述,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活力,打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最终,作者更用悬念的手法,暗示这样一个完美无瑕的梦想境界,是虚无的,只是作者对自由和极乐世界的追求。

  所以,当我看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时候,我无法不被这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乐业的人们、欢乐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都拥有享受自由与平等的权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这一切竟让如今的我深深向往。虽是虚构的世界,却给了我无限的畅想空间……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通用4

  《桃花源记》陶渊明用淋漓尽致的词句构造了一个多么宁静,祥和,美丽的世界!读完后,细细品味,感触很深。

  故事的开头,“忽逢桃花林”,这时眼前一亮,又往下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暗暗感叹桃林的美丽,如果能一饱眼福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渔人向前探去,一幅幅如画的田园生活展现在眼前:“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源中的人见渔人有好奇、惊异却不害怕,反而热情的招待他。听完渔人的讲述,源中人送渔人离开,却叫他不要与外人讲他们的事。当然,渔人没有承诺,可在他寻找时却迷失了方向。后来名叫刘子骥的人也寻桃花源,最终却寻病终。

  我想,桃花源中的人为何不愿外人知道他们的事呢?而渔人又为何违背诺言呢?原来这一切皆因渔人的“具言所闻“”。那时苛捐杂税繁重,连年战事不断,百姓生活于水火之中。说起严苛的捐税和残暴的统治并不是那时才有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见一妇人,因自己的丈夫和儿子被老虎咬死而痛哭,他问妇人为啥不搬走,结果妇人却说无苛政,原来残暴的统治,严苛的捐税远比老虎要可怕。

  桃花源的生活是和平安逸,没有战争,并且环境优美。所以桃花源中的人并不愿意有人来打扰他们的生活。可谁又不向往这样美好悠闲的生活呢?于是渔人回去便告诉了太守,也想与桃花园中的人同往。

  说到和平,我宁可去寻找这样的桃花源。如今的世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贪婪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使得多少无辜的百姓受到伤害啊!我想,恐怕更多人想去桃花源了。可是桃花源只是一个美好的幻想。现在这个社会,自私,腐败已逐步侵蚀我们原本纯洁的灵魂。甚至有些人想征服整个世界。这些可笑的.想法,只会显示出他们的丑陋。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觉得丑陋的思想盖住了湛蓝的天空,盖住了天真的笑容,更盖住了纯洁的心灵……

  因此,我们不能让这种丑陋继续蔓延下去,我们要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坏思想排斥出去。我们要根生蒂固的维护国家之间的友谊,继续促进国家之间的友谊,像“地球村”一样互通无阻,和平共处。这样,地球就会变成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桃花源记引议联结读后感】相关文章:

李凭箜篌引教案03-27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04-14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06-11

《桃花源记》说课稿06-30

桃花源记读后感08-18

《桃花源记》读后感03-21

《桃花源记》读后感范文07-12

【优】桃花源记读后感07-06

(热门)桃花源记读后感07-14

桃花源记的读后感范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