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通用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通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条示龙场诸生》是他在龙场落难期间,对跟随他学习的儒生的一番教导。这篇文章一开头就开宗明义,"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有感于诸位儒生相随于此间,盛况空前。但我的教学对于各位可能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此我想到人生之中有四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说与大家听,以答谢各位相随之情。这四件事,一是立志,二是勤学,三是改过,四是责善。请大家专心琢磨,不要听过且过。
其中,关于"立志',他说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翻译成白话文的大致意思是:"不能树立志向,那么天下就没有可成之事,即便对以手工技艺谋生的工匠而言,也没有在最初不立志向的人。但是,比工匠们的社会地位更高、将担负将来更重大社会责任的学子们却整日懒散散慢、空度时日而一事无成,这都与当时没有树立正确的志向有关。立志成为圣人,那么就会以圣人为榜样确立人生的方向;而立志成为贤人,那么就会以贤人为榜样确立人生的方向。而不能确立一个明确的志向,犹如船无舵,马无衔,随波逐流,精神将无从依托。
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关于"立志'的一番教导,放在当今社会中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他看来,立志是任何事业的开端。但是,对于他的教导要正确理解,不行无限放大并产生误读。而要正确理解,必需留意他在说这一番话的详细对象和场景。比如,将文章中的"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翻译成"故而立志成为圣人,就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能成为贤人',就属于误读。天下哪有心想事成,随任凭便就能胜利的事情,而都是秉承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原则。
他以及他的弟子都是当时的一些高人,不仅是精通儒学的学者,更是从政治国的储备人才,而他的教导又较为简洁直白。但总体上仍连续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原则,因此没有高深的儒学基础,可能不太好理解。也就是说,他说这样的一番话是面对怎样的一个学问群体和社会阶层,必需首先搞清晰。
明代就写《了凡四训》的袁黄(号了凡)曾受教于他的弟子王畿(汝中,号龙溪)。袁黄的父亲袁仁也与他,及其弟子王艮(字汝止,号心斋)、王畿有过学术上的交往。袁仁曾说"士之品有三,志于道德者为上,志於功名者次之,志于富贵者为下'(《庭帏杂录》(明袁衷等录,《丛书集成新编》第33册179页,新文丰出版公司)这对于了解"志'的详细含义有肯定的参考作用。孔子也曾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因此"志于道'才是立志的本义。
阳明心学体系中有"百姓日用即为道'(出自阳明弟子王艮)的说法。他本人也说过"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他全集》卷三《传习录》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xx年,第121页,吴光等编校)。清代学者焦循揭示阳明心学的特点时曾说:"紫阳之学所以教天下之君子,阳明之学所以教天下小人'([清]焦循《雕菰集》卷八《良知论》,《丛书集成初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23页)。其中,紫阳是指朱熹,而阳明是指他,即王守仁。
那么,从一般人所接触的日常生活常识来看,即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角度,又如何来理解"立志'这件事呢?
当宝贵的木材被无知的人当柴火烧掉的时候,我们一般的直觉反应就是太铺张了。用文诌诌的词语来描述,这就是"暴殄天物'。
虽然,宝贵的木材也能为做一顿饭作出贡献,但是所付出的成本远远超出了一般木柴的价值,故而让人觉得不值得。
为什么会觉得不值得?这是由于能做一顿饭的宝贵木材按其同等重量,可能可以换来十倍以上重量的一般木柴。也就是说,做一顿饭所用的宝贵木材只能烧一顿饭,但换成一般木柴后可能可以烧十顿饭。也就是说,宝贵木材与其十倍重量的一般木柴的价值相当。但当在一般木柴都可以担当的烧火领域中,宝贵木材只能落得与一般木柴一样的使用价值。因此,宝贵木材要充分彰显其价值,就肯定不能选择在烧火的领域中发挥作用,而是应当在其它最相宜的领域中,比如制成家具,或其它精致的器物。
基于这样的熟悉,人的才能也是一样。当我们无视自己的潜力,不去挖掘自己的才能和价值,满意于混迹于一般的人之中,那么我们只能成为一般人。在这个语境下,我们提倡立志,无疑有乐观的人生意义。但是,这一切都是基于对自己有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假如,自己原本只是一个庸才,那么尽管成天不切实际地想着不要做一般人,并且还长期坚持超高志向而矢志不改,也终将一事无成。在中国历史中,一些儒生自视清高,但穷经皓首、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的例子俯拾皆是。而《儒林外史》等中国古典小说也栩栩如生地对这些人赐予露骨的讥讽,一针见血,毫不留情。
究竟,立志是为了确立一个将来的精神走向,让自己的价值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充分展现。不能成为圣贤,成为一名工匠也可以,成为一名教书匠也可以,这些都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说,自己的才能必需要与可能施展的环境相匹配,这就是"命',这就涉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而当所处环境有朝一日突然改善,使得自己的才能有更广泛的施展空间,这就是"运'。虽然"命运'是相对于"立志'的约束条件,但千万不能陷入宿命论的观念之中而失去自我奋勉的士气,而应立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相关条件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这一客观认知,开展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设计最相宜的自我进展路径,同时随处补充自己的不足。
《周易系辞》说"生生之谓易',就表明进展的条件是变化的、不绝的,人应依此建立起一种基于客观的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
凡是古代圣贤的立志,不仅要对现实社会做出贡献,达成一些详细、务实的目标,更要达到一种心境,或一种精神境界,追求道德上的完善。也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忘势》)。而儒学的较高精神境界就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
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人如过江之鲫,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怀才不遇。人尽其用,只是美妙的愿望而已。虽然,李白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诗句,但观其一生,除了会写一些向皇帝和官吏献媚,以及抒发牢骚的诗句以外并无大的建树,最终沦落为一个酒鬼而已,对社会并无一点乐观的作用,其道德境界也不怎么高,故而不在古代圣贤之列。
因此,"命运靠自己把握'的真正含义就在这个节点上。也就是说,当处于不利的环境中时,从不气馁,而是韬光养晦,务实预备,急躁等待。一旦机会来临,快速反应,当断则断,不拘泥于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要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己任,为社会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也是写《了凡四训》的袁黄从云谷禅师处得到"命自我立'开示的真义。因此,立志并不是仅仅是自我激励,而是对于将来进展相关条件和相应结果进行务实分析的结果。超出自己的才能和力量的立志,就是好高骛远。空立志不如不立志,常立志不如立常志。
从行为学分析来看,"立志'仅仅是一个详细的行为,并不涉及善恶与好坏。"立志'出于自我认知,以及自我预期和自我需求的实现。并不是为了给别人看,或为了获得别人的赞扬。因此,以务实的态度,端详自己的预期目标和人生定位,量力而行,不断、逐步、渐进地完善自我,这就是"立志'的本义。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属于自己的人生,每个人应当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因而,每个人的立志也都应当是有益于人生价值的立志。立志也应当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高处立意,低处立足。从完成小目标起步,逐步累积成大目标。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再进一步完善自我的目标定位,由物质境界的完善向精神境界的完善跃进。也就是说,在他看来,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皆立足于"自我完善'这一基本原点,而且是四位一体的事情,相互裨益,故而不行分割对待。
当一个人志大才疏,德不配位,那么这个人一旦获得了权力,肯定将成为对社会有害的人。例如,一些大搞政绩工程的官员,不行谓志不大,但对于社会的整体进步而言就是一种损害和破坏。
因此,对于"立志'而言,既要反对碌碌无为,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更要反对好高骛远、迎合世俗的浮夸。这也符合儒家所坚持的"中道'理念和原则。袁黄的《了凡四训》中说,"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虚心,尘尘便利。这与他所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有相通之处。
作为题外话,对于阅读他的著作,应结合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这是由于任何思想一旦失去详细语境,就会失真。
【教条示龙场诸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范文04-14
化肥买卖合同示本11-17
变色龙说课稿11-03
变色龙读后感04-29
《驯龙高手》读后感04-30
生死场读后感04-29
变色龙优秀教案03-31
《五彩龙鸟》读后感04-29
五彩龙鸟读后感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