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俗世奇人》读后感

《俗世奇人》读后感

时间:2023-10-08 09:17: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俗世奇人》读后感(通用)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俗世奇人》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俗世奇人》读后感(通用)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

  书伴随着我,不论何时,我身边总有书,放了寒假也一样,寒假里我结交了一个朋友--《俗世奇人》。这本书中,作者冯骥才描绘了许多天津生活的奇人,奇人 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 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虽然这里的俗世被解释为人世,但我有时又想,这里的俗世会不会指天津呢?我又想起天津的背景: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

  这大概就是《俗世奇人》的来源了吧!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泥人张那一段: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也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玩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看完这段,我深有体会,体会到当时人们惧怕有钱人,又势力,也敬佩泥人张的魄力和高尚的品德,不怕有钱人,不势力,还敬佩冯骥才的才华,能把泥人张和那些人作出如此鲜明的对比,实在出神。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2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小说。虽文字精短,但寓意深刻。所描述的故事,以水陆码头天津卫里的人和事为主,这里的人都有一手绝活,一个故事就是一个传奇事迹,文章把市井民间中的 “俗人”的形象描述的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同时也把这个道理告诉大家,人生下来并不是天才,而是靠后天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只要我们努力,一定会成功。

  学校开展“温暖阅读旅程”活动那天,老师推荐给我们有二十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俗世奇人》。我一看是介绍奇人的就非常好奇,等妈妈把书买回家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俗世奇人》里写的都是古时候天津码头上的一些奇人妙事,每位奇人故事独立为一个章节,它通过短短几页描写就把一个奇人故事刻画的栩栩如生,把每位人物的神奇的特点介绍的淋漓尽致。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苏七块》、《刷子李》。

  刷子李是专门干粉刷一行,别的不干。他刷过去的墙,好比平平整整地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更绝的是他每次刷墙的时候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还给自己立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就白刷不要钱。也正因为这样“刷子李”的名声传到方圆百里。

  而苏七块是一位医生,凡是有人伤筋断骨就一定来找他。他给病人看病,眼疾手快,病人都还没感觉到疼痛,骨头却已经接上了。不过找他看病有一个规矩,就是必须要先付七块银元,要不然他不给看,也许我们会想这个苏七块爱财如命,但其实不是的,读到文章中间你会发现他偷偷的把七块钱还给给张四个垫钱的华大夫这个故事,事实证明他是一个讲义气的'大夫。他这样做只是因为是自己立下的规矩他自己必须严格遵守不能破。

  《俗世奇人》这本书中的这些人物都很厉害,他们都有各自的本事,但如果我们认为这些人是天生有这个能力的话那就错了,其实他们并不是一个个生下来就是天才,而是靠后天努力的付出。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也看到比如在校运动会上破纪录的同学们,难道说这是他们天生的特长,天生就有这个神力?我敢肯定说不是的,他们之所以能破校纪录,甚至市纪录,背后付出的汗水艰辛是我们常人没法想象的。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不懈,认真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作为学生我们必须好好地学习,不怕辛苦不怕困难,只有这样将来我们才能成为各行各业的“奇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3

  在这闲来无事,又因疫情不能出门“浪”的寒假里,我捧起了老师推荐阅读的书——《俗世奇人》,阅读开始,那是一发不可收拾。细致品读后,颇有感触,今儿便与大家聊聊。

  这本书的每篇文章各讲述了一个天津古时的能人异事。文章多与主人公的绰号为题,语言有着独特风格,带着浓厚的天津味,字里行间都是幽默在滑动,让读者读时笑不拢嘴,读后回味无穷,看上百遍也不厌其烦。

  我觉得每读完《俗世奇人》的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一番,如:读完《好嘴杨巴》后,我懂得了,做人不仅要有真才实干,还要学会随机应变,善于察言观色。就像文中的'杨巴一样,在面对李中堂的误解时,说与不说实情都会得罪人,但他却用自己的一张巧嘴与机敏,既委婉地说出了实情,又没让李中堂面上难堪。因祸得福,从此名扬津城。再来读读《背头杨》,文章主要讲追求潮流的杨二小姐学当时的男人们剪了个背头,结果上女厕所时被连打带踹地踢了出来,闹出了个大笑话。这告诉了我们,不能一味盲目地追求潮流,就像现如今的多数父母取名就爱用那几个字,导致重名的孩子越来越多,老师喊名时就容易尴尬了。《刘道元活出殡》告诉我们虚伪的朋友,比真实的敌人更可怕;《四十八样》告诉我们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青云楼主》告诉我们听不识货的人的夸赞就是在自欺欺人……读书若不思考,若无目的,便毫无意义,仿佛过眼云烟,转瞬即逝。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希望大家有学必思。

  《俗世奇人》的奇人多,读完之后,你就会认识到:耳熟能详的刷子李,神医王十二,泥人张,正骨拿环的苏七块,张大力……这些人物怪异,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他们的故事耐人寻味、百读不厌。

  聊完书的内容就来聊聊作者吧。我觉得作者冯骥才老师一定是个很有情趣的人,这些奇人妙事在他的笔下或是幽默滑稽或是活灵活现或是跃然纸上。我更欣赏的是,书中的插画,插画的作者是张瘦虎,书中采用的石印画,取自清代光绪末年天津出版的《醒华画报》。多表现市井琐事与时事新闻,盛极一时。欣赏着这些图画,他们风格独特,十分有趣,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令人印象深刻。

  听我聊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这本趣味十足的书也有些了解了。最后我只想说,在这疫情防控期间,这本书值得一阅。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4

  《俗世奇人》这本书从小学开始就有了,一直到现在。这本书在初中好像还是必读书目,现在再次阅读了这本书,给我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书本的封面很朴实颜色很素,就像书中介绍的人物一样虽平凡,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技。封底有这么一行字“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出现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但都是俗世奇人;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却全是真人真事。”

  书中的正骨医生苏七块对于来看病的人,无论贵贱亲疏,必须先拿七块银元放在桌上,不然他不给他们看病,连理都不理睬;粉刷匠刷子李刷浆时必定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没有一个白点,若有,则白刷不要钱;蓝眼关灯看画,也能够看出真假,看假画,双眼无神,看真画,一道蓝光等等。浓浓的乡土气息与文人气息扑面而来,这听起来神乎其神,可他们是真实存在过的。

  平凡世界里面的人不平凡。故事发生在光绪年间,西方列强的入侵,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典型城市。西方的文化习俗渐渐在天津和当地的民间习俗融合在一起。可能就是因为这种社会状况才会涌现了这么多奇人。冯骥才笔下的奇人们有些生活在天津的上流社会,也有些混迹于市井之中。他们为了生存,不断学习新的本领,强者生存,弱者淘汰,最后只剩下真正技艺高超的人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成为生存的实力。他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并且获得了他人的钦佩。但是不管命运怎样,终归也是平凡人。

  “生活可以平凡,但是不可以平淡”得有真本事,才更够有资本把生活过的不平淡!没有本事,那不仅仅就是平凡,生活会越来越糟糕。现在的我们就是很平凡,学习生活困难也是特别特别的枯燥平淡,但是我们要做一个不甘于平凡的人要自己创造快乐,让生活变得不平淡,让自己变的`不平凡。我们所需的才华就是不断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让自己足够强大足够有才华。有才华的人是不怕遇不上伯乐的,适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是大自然永恒的定律,人生就是这么残酷。

  生活中的强者不是有生下来就很有本事,他们是在不断的探索、追求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会有如今的作为。若想成为生活的强者,必须拥有赖以生存的实力,而实力离不开勤奋刻苦和持之以恒,不但要勤奋、刻苦的学习,而且要相信自己,坚定自己的信念。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任何妄想着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只会沦为俗世俗人被历史所淘汰。

  作者冯骥才在书中说的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得有绝活。”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必须好好学习,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学的一技之长。

  在俗世中坚守着自己最初的信念,愿我们都能成为俗世中那个不俗的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5

  书伴随着我,不论何时,我身边总有书,放了寒假也一样,寒假里我结交了一个朋友--《俗世奇人》。

  这本书中,作者冯骥才描绘了许多天津生活的“奇人”,“奇人”有的现身于上流社会,有的混迹在市井民间,都是“俗世”中人;然而他们又不是普通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令人匪夷所思,是“俗世”中的“奇人”。他们中间既有凭着一把钓竿把鱼钓绝的大回,也有只认七个银元不认人的骨折医生苏大夫;既有专会溜须拍马的“死鸟”贺道台,也有抠团鞋泥就能捏出人像的“泥人张”。虽然这里的“俗世”被解释为人世,但我有时又想,这里的“俗世”会不会指天津呢?

  我又想起天津的背景:天津卫是天津的古称,当年,它既是水陆交通要道,也是世人瞩目的开放城市。所以,在天津生活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这大概就是《俗世奇人》的来源了吧!

  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泥人张那一段:

  只见人家泥人张听也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饮酒,眼睛也只瞅着桌上的酒菜,这左手便摆弄起这团泥巴来,几个手指飞快捏弄,比变戏法的刘秃子还灵巧。海张五那边还在不停地找乐子,泥人张这边肯定把那些话在他手里这团泥上全找回来了。随后手一停,他把这泥团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台结账。

  吃饭的'人伸脖一瞧,这泥人张真捏绝了!就赛把海张五的脑袋割下来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脑袋,小鼓眼,一脸狂气,比海张五还像海张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海张五在那边,隔着两丈远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着正走出门的泥人张的背影叫道:“这破手艺也想赚钱,贱卖都没人要。”

  泥人张头都没回,撑开伞走了。但天津卫的事没有这样完的──

  第二天,北门外估衣街的几个小杂货摊上,摆出来一排排海张五这个泥像,还加了个身子,大模大样坐在那里。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摊上还都贴着个白纸条,上边使墨笔写着:

  贱卖海张五

  估衣街上来来往往的人,谁看谁乐。乐完找熟人来看,再一块乐。

  三天后,海张五派人花了大价钱,才把这些泥人全买走,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

  看完这段,我深有体会,体会到当时人们惧怕有钱人,又势力,也敬佩泥人张的魄力和高尚的品德,不怕有钱人,不势力,还敬佩冯骥才的才华,能把泥人张和那些人作出如此鲜明的对比,实在出神。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6

  中国有句俗话:高手在民间,亦有语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俗世奇人》说的就是在天津民间的各类奇人高手。相比详尽、通俗的人物传记,《俗世奇人》短小精悍,每篇不过寥寥数语就将人物的性格特征、才华奇事描绘得栩栩如生,给阅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短短十八篇小文,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天津卫的热闹非凡和藏匿于街头巷尾的能人异士的奇闻趣事。

  书中的手艺人都是各路行家,如刷墙不落漆的刷子李、去伪辨真的蓝眼、手艺高妙的泥人张以及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等等。他们从事的行业都关于民生实际,故而因好手艺被人熟知。然而,书中在强调各位能人手艺精湛的同时,也浓墨重彩的描述了不同能人迥异的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差异所产生的奇闻趣事才是这些能人名声远扬或流传的.关键。这不禁让人思考性格与能力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不同的性格对个人能力的树立有着怎样的化学效应?

  其实,看完全文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奇人如何练就了一身绝技:是天赋高超还是后天以勤补拙?18个小故事、18个不同的行业,白道、黑道。遂再次翻阅、细细品味。未料到,作者在开篇就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好好学本事吧!”原来,好本事是学出来的!文中没有交代能人们是如何学得了这些个好手艺,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测,他们必然属于立长志的那类人,选择了一个行业就把它做到了最强最精,受到社会的认可。反观现代社会,由于信息大爆炸和分工的日益细化,很多人常立志,这山望着那山高,已然没有了精心钻研、干一行爱一行的那份心境了,哪里还会“好好学本事”?

  对能人们的性格描述,最经典的一句话莫过于《大回》章节中的那句“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死鸟”贺道台、蓝眼江棠,敬古斋的黄老板、小达子或多或少都是这句话的应景。他们都因为自己的好手艺享受了好处,最终又因为各自性格败在了手艺上,甚至不得不放弃了赖以生存的技艺,另谋生路。他们多少有些刚愎自负、固步自封,认为没有人比自己更厉害。殊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有保持对知识的渴望,不断创新进步才能长足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些人的失误/失败,又往往在于忽视了对自我性格的调整对能力的影响。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然而一个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应该能够时常反思自我的性格特征对所在行业所需的能力培养中的影响,并及时做出调整的。正所谓能力决定饭碗稳固程度,而性格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俗世奇人》是一本具有浓厚中国风的书籍,短短篇幅,让人尽看世间冷暖和民间技艺,虽然说的是晚清光绪年间的市井人物,但其语言精练,内涵丰富,使人常看常新,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7

  近来,我阅读了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冯骥才以细腻而平俗易懂,传神而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塑造了36个“奇人”,令人叹为观止。在天津卫这个鱼龙混杂、卧虎藏龙的地界,是“不强活不成”的,但“一强就出现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可见这“俗世”之俗,“奇人”之奇了。书中既有“苏七块”这种本领高强的怪人,也有“酒婆”这般不同寻常,充满传奇色彩的奇人,甚至还有陈四这种善于送礼讨好的歪门邪道的货色,实在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但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要属李金鳌了。他五大三粗,极讲义气,是天津卫出名的混混头儿。一次,闻名天下的小杨月楼戏班被大水围困天津,为了有饭吃,只好将行李押在典当铺,而今却无法取回。李金鳌一听说戏班子的困难,二话不说,到典当铺楼下一声吼就解决了困难,还分文不收。后来,李金鳌去上海办事,恰逢数千脚夫因黄浦江上冻忍寒挨饿,不忍放手不管,于是请小杨月楼义演三天,竟靠着这戏票钱就养活了上千人。李金鳌临行,小杨月楼送还谢礼并盘缠,李金鳌仍是分文不收,一番话更是说得又热又辣:“想想看,您和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谊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

  是啊,“人脉就是钱脉”,“多一个朋友你就多一条路”,自古以来,朋友都是人们人生中的一大追求。朋友,是永远可以依靠的避风港,是会认真听你倾诉的那个人。他们总能在艰难困苦之中,让你们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的连在一起,患难相扶。如若朋友满天下,不论流落何方都不须彷徨,不论于何处为困难所阻挠都不必慌张,朋友总会递给你一只手,为你送来万里晴空。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李金鳌此人,奇就奇在于他无论对哪个朋友都能推心置腹,都愿为其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亚里士多德说过,“对谁都是朋友,实质对谁都不是朋友。”但李金鳌此人,人脉广,交情深,真心实意,我们自然无法做到我们自然无法效仿,因而我们更应去追寻那最真挚、最永恒的.交情,去守护、去奉献那本已存在的情谊,让自己时时刻刻为交情所围拢,去体味朋友怀抱的温暖。

  李金鳌与小杨月楼的情谊更是告诉我们,当你可以无条件地,丝毫不犹豫地帮助你的朋友,且在你的朋友帮助你时,你的心里全无愧疚,无任何欠还之意,你才是获取了最为真挚的情谊,而你们更是融为了一个整体,无论如何,总可以一同紧握双手,披荆斩棘,走上辉煌之路。

  “俗世”之“奇人”,“奇”却仍未脱“俗”,“俗”却非凡离“奇”,无时无刻不为我们这些身处“俗世”之“俗人”指明为人处世之“奇”妙所在。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8

  《俗世奇人》讲的是天津的一个小码头的奇人妙事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在这个码头上流传。码头上的人都有一个绰号: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刷子李则是我最敬佩的一个。刷子李专门干粉刷这一行,最让人叫绝的是他刷墙时总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一个白点都没有。他还给自己立了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一天,刷子李收了个徒弟,叫曹小三,曹小三当然听说过师傅的绝活,一直半信半疑。所以想要亲眼看看。

  这天,刷子李戴着曹小三去刷一座洋房。一间屋子,一个顶,四面墙,先刷屋顶后刷墙。刷子李可厉害了!一拍在屋顶,一滴不沾。曹小三看傻了。师傅刚刷完一面墙,就得喝茶,吸烟,曹小三意外地发现师傅的裤子上有一个白点。刷子李看着曹小三,于是,他把黑裤子往上一提,白点就没了。曹小三一看才知道,原来师傅里面穿着白裤子,刚才抽烟时把黑裤子烫了。师傅说:“你以为别人的名誉都是假的?那是你自己骗自己,好好学吧!”曹小三第一次学的可能别人一生都没学过。

  看完后,大家可能都认为我敬佩的是刷子李高超的技艺,但我更敬佩的是刷子李那学有所成,精益求精的态度。谁能知道刷子李练就这门绝技的顽强。这是多少人练就一生的练不出来的。看到这,我又想起了我自己。

  在平时,我总是认为我敲鼓十分厉害,总不会给自己定一个更好的`目标,老师再怎么加强我也只能原地踏步。直到一天,颜老师来到我们学校给我们排练,我才敢于精益求精。

  那天,颜老师给我们排练,我十分不服气,心想:“就这样一个秃头的老师也能当上中国二级演员?心中又是怀疑又是轻视。可当排练完后,颜老师在我面前大显身手。他紧握鼓棒,有力的敲打起来,这些节奏在我眼前编制出了一幅画面首先看见了两只小老虎在打闹嬉戏,左蹦右跳。后来大老虎也来了,他们向天上一声一声的吼叫,这声音直入云霄。天上的龙好像得到了召唤,在天上欢腾。一会电闪雷鸣,一会艳阳高照,各显自己的神力,他们与老虎一起玩耍打成一片。就这样,中间的一段打击乐独奏就完成了!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情不自禁鼓起掌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师啊!心中不禁感叹!就这样,我成了颜老师的徒弟,一心一意的跟着老师学,老师也教会了我许多道理,其中最为有益的就是要学会精益求精。真是这样,我才有今天的技术,这得多亏老师啊!

  这不仅是我从书上得到的道理,更是老师教诲中领悟的道理。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9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在上海有许许多多的牛人,俗世奇人读后感700字。他们文武双全、身怀绝技,在上海是出了名的“能人”,或许在世界也很出名呢。

  这本书是按照记叙文的格式来写的,所以没有主人公。但这本书写了十八个人的十八般武技,那十八个人的武技都不同。他们有的用武技来教训坏人;有的用武技来逞能自己;有的还用武技来赚钱……总之,他们的“活技术”不得不让人当头叫好。

  在十八个人当中,我最喜欢泥人张这个人。泥人张这个外号,是当地人称赞他捏泥人技术高超而起的。而泥人张的真名就叫做张明山。但在手艺道上的人,他排第一,没有第二。第三是有的,但差他十万八千里呢,读后感《俗世奇人读后感700字》。其实泥人张背后也有一个搞笑的故事。有一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当地的名馆)里喝酒,看见有三个人大大咧咧地走进来,说要老板来,要酒喝。原来这三位都是贵客,其中一位是海张五。而且海张五也是当地出了名的人,于是他们三个就坐在一张大圆桌上吃喝起来。不到一会儿,贵客海张五就开始在骂泥人张。说泥人张他捏泥人往袖子里捏,往裤裆里捏……泥人张把这些话听得清清楚楚,可是他还是在很淡定地喝酒。不一会儿,泥人张一手拿着酒喝,一手在捏着泥人,并且都不看着泥人。结果他捏出来的泥人是海张五的头,捏得有形有象,简直就像真的一样,就付了钱,马上走了。在酒馆里的人凑近来一看,纷纷叫好,叫赞。而海张五过去一看,脸都变了。就说这破手艺,还想赚钱,就气哼哼地走了。可故事还没那么快就完。

  第二天,泥人张就把很多海张五的泥人拿去摊子买,有头有身,足有一两百个,排了一排又一排。让过去的路人见了就笑,还请别的熟人,一起来乐。过了三天,海张五不得不花大价钱把所有的泥人张的.泥人和泥模全给买了。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在背后乱说别人的坏话,不然会得到相应的报应的。

  人都有他的特长、熟练的技巧。不是说你的职位很高,很富有,就在那里乱侮辱别人的特长、技巧。而别人有可能用他的技巧来“报答”你呢。或许别人的技术特长特别好,你比不过他,就在那里胡说八道,虚张声势,想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你很牛。

  这十八个人,除了泥人张,其它十七个人的武技我都没说出来。如果全部说出来的话,准让你们吓得跌倒!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0

  读完了《俗世奇人》这本书,我忍不住在心中暗暗感慨: 这本书实在是太精彩了!而且它还告诉了我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不长,但会令人回味):人得讲规矩!

  在天津卫码头,手艺人必须得有绝活。也更得讲规矩。正如冯骥才老爷爷说的:“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倘若不信,你瞧——

  天津卫码头上各行各业都有几个活神仙,最让我喜爱与佩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七块”——苏金散大夫了!苏金散是一名“神医”,他手下的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他立了个规矩——凡是来看病的人,无论贵贫亲疏,都得拿七块银元码放在台子上,他才肯看病。

  有一次,他请了两位牌友到他家里打牌,正玩在兴头上,忽然三轮车夫李四来看病,他捂着手臂,脸上流露出了痛苦的神色,明显是骨折了。苏大夫没理他,继续打自己的牌。李四知道是那七块银元的关系,可三轮车夫都是干一天吃一天,别说七块,就是一块也拿不出来。于是他哀求着苏金散说:“苏大夫,这七块银元我暂时拿不出来,你行行好,把我先治了,以后我会还你的。”他说话时还夹杂着断断续续地呻吟声,可苏大夫就像没听见一样,理也没理他。牙医华大夫是出了名的心善,他推辞说要上厕所,走出后院悄悄交给李四七块银元,没等李四感谢,就悄悄地走了回去。

  李四摇摇晃晃地走了过来,把七块银元“哗”的一下撒在柜台上,这下比按门铃还快,苏大夫已经出现在柜台旁,李四咬着牙,准备重重挨几下,没想到苏大夫却说:“治好了。”就回去打牌了。

  打了一会儿,人都散尽了,华大夫正准备离开,突然,苏大夫伸出手拦住他,交给他七块银元,在华大夫的惊愕中说道:“有句话,还得对您说,您别以为我这人心不善,只是我立的规矩不能改!”

  看到这里就知道苏金散大夫并不是一个“认钱不认人”的人了,但他更是深知立的.规矩不能随便改,不然以后别人听说了纷纷欠着,就不好办了。所以只好硬起心肠不理张四。所以他也是迫不得已的啊!

  正所谓“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嘛!

  俗话说的好,“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城市的缩小版”。那么,一个城市便是一个时代的缩小版了。如果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讲规矩,我们的城市不就秩序井然了吗?那么我们所处的时代会不会达到古人所说的“大同”社会呢?看来人真得讲规矩呀!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1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更何全世界几十亿人呢?前几天拿到一本书,小说里的人,不奇传不成,一奇就演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也真是让我吃了一惊。

  《俗世奇人》这本书,把一个一个神奇的人物故事集到了一起,能让我一睹这世界之奇,更是给了我许多的思考与感想。

  自古以来,做生意之人,且生意做得好的,无一个不能说会道。小说里就有一个杨巴,口才极好,还因此得到了李鸿章的喜欢。杨七杨巴共开了一家茶汤店,杨七手艺好,杨巴口才好,主意也就一直红火。一次李中堂来这里,府县道合费尽心思。杨七杨巴做了一碗亲手送去,李中堂把汤里的芝麻当成了黄土,一把把汤拍翻了。多亏了杨巴的巧口,既让李中堂明白了那是芝麻,又给了李中堂面子,于是便得到了中堂的一百两赏银。

  这说话的.艺术还真不容小视,短短一句话,就使杨巴得到了李中堂的喜欢,并一炮成名,仅仅一句话,他就亮了。其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同样一个意思,从知识份子口中出来的就如此文艺。又如自我介绍,需要让别人尽可能地了解你,并记住你不是短短的一句“我叫XX”就可以的,就要用那语言的独特魅力了。

  人们每时、每刻、每分都在说话,都在运用语言,它可以礼貌、也可以粗鲁,我们要像杨巴那样运用好语言,才能成为文明、有吸引力的人。

  除了这杨七杨巴的故事,我还特别敬佩那蓝眼的奇招。

  蓝眼有一双神奇的眼睛,看画一看一个准,一下便能分真假。有一天有人来他店里卖画,蓝眼一看是真,便买下了,后来人们传在针市街一个大家里有真画,蓝眼这里的是假画。蓝眼便去那人家看画,眼中闪出两道蓝光,的确,这才是真的。他为了保住名声花天价买了下来。眼到店里与本来那幅一比,傻了,原来本来那幅才是真的。从此,他便离开了他的店,有人说他得了一场大病,死了。

  蓝眼先前二十年没看错过一幅画,并且看画都只看半尺,绝不多看一寸一分,这功夫我也实在是佩服。可最后却看错了一幅,使自己的人生一落千丈,我觉得自身的骄傲与不谨慎有关。

  蓝眼因为名声大了,自然也就越来越相信自己,当他看到假画的时候,便十分断定这幅一定是真画,却不与先前那幅比一比,显然他是十分骄傲,不谨慎的,所以落得如此下场。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论我们之前有多么成功,多么受人尊敬,当我们迎接每一次新的挑战时,都要抱有谨慎的心态,绝不因骄傲、自大而放松。

  《俗世奇人》这本书中,还有好多神奇人物的存在。他让我开阔了眼界,并且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我也希望,他们的奇,你们能与我共同领略。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2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巨好看的书,那就是冯骥才先生写的一本佳作《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是一部小说集,全书由18篇短篇小说连缀构成,各篇文字极精短,半文半白。主要讲了在天津这个水陆码头上,有着各行各业的奇人:有力大无穷的张大力;有捏泥人捏得出神入化的泥人张;还有刷墙能一滴白点不滴在黑衣上的'刷子李......

  当然,在这些活神仙中,我认为最绝的是苏七块!他医术高明,正骨拿环。但有个规矩:来看病的人必须先拿七块银元,否则决不搭理。于是众人背后给他一个绰号叫“苏七块”。这样一个倔强、有原则的人,也有善良的一面。有一次,苏七块与几个大夫一起去打牌,三轮车夫张四由于摔断胳膊来找苏七块,但是因为张四没有七块银元,所以苏七块没有给他正骨拿环。华大夫见状,借去上厕所悄悄地把七块银元给了张四。苏七块拿了七块银元,张四的胳膊立刻就被他接好了,还送了一些药给张四。而后苏七块又把七块银元还给华大夫,并告诉华大夫,不是自己心不善,而是规矩不能改。

  是啊,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一旦定了规矩,就要执行,否则就不叫规矩了。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完课后作业后,我很快就把作业写完了,但同桌一下课就飞奔出教室,一点儿也不顾作业。当第二节课检查作业时,他打开书本,发现一笔没动,于是巴结我要答案。我想,不可以给他抄,老师说了,抄了对谁都没有好处。但下一秒,他拿出零食来收买我的答案。我看见零食就两眼放光,立刻答应了,不过,老师很快发现了我们做的“好”事,还分别给我们的家长打了电话沟通。当然,我们也收到了来自老师和家长的严厉警告。后来想想,我是多么的愚蠢!对比苏七块,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打破自己的规矩,而我却因为一包零食毫无原则,没有规矩。如果我再继续这样下去,不仅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生活中类似不遵守规矩的现象可谓不胜枚举:在超市里结账时,总有个别的人会插队,别人好心提醒不要插队,却遭来一顿臭骂;等红灯时,不守规矩的司机为了赶时间,直接就闯了红灯,行人还在过马路,差点就撞上了;伐木者为了钱财,偷偷大量将树木砍掉,不料被警察发现,弄得人财两空,还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引发洪水,危及到人类或其它的生命……

  由此可见,只有学会遵守规矩,才利人利己。尽管生活中有很多不守规矩的现象,但我们要像苏七块那样,无论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诱惑,要懂得坚守自己、他人或集体的规矩。守住了规矩,就守住了底线,我们才能成为像苏七块那样的“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3

  以前我最喜欢看漫画书了,它简单明了的图片给我无限轻松,无限愉悦的享受。最讨厌的就是看那满是文字的书了,不能一目十行,要逐字逐句地看,多累呀!可是今年暑假,只是因为在书店里,看了一本书的题目,我就被迷住了!它就是《俗世奇人》。

  俗世里,会有什么样的奇人?我脑子里冒出各种问号。是会“水上漂”的武林高手,还是能生吃仙人球的怪人,还是像蜘蛛侠一样会飞沿走壁的超人?带着十二万分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

  原来,这本书写的是天津许多知名手艺人的传奇故事。你看,刷子李,刷房时穿一身黑衣,刷完房子,身上绝对不会粘上一个白点,如有一个芝麻大的白点,那白刷,不要钱;泥人张,鞋底抠块泥,不用看就能变戏法似地捏出个活灵活现的'人,就像把人的脑袋割了放在桌上一般;苏七块更绝,看病者,不论贫富亲梳,先得码七块银元在台上,逢到有人伤筋断骨,他手指一触,隔皮戳肉,用两只手,如燕子一样在病人身上上下翻飞,没等病人感到疼痛骨头就接上了。哎,苏七块要是能马上变出来就好了,让他赶紧治好奶奶扭伤的腰,让奶奶不再疼痛。

  还有张大力,华大夫,蓝眼江……个个都身怀绝技,我越看越入迷!

  慢慢地,我体会到了,这些人的绝活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练成的,而是坚持了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才练成的。就如我的弹琴一样。从最简单的“哆”、“来”、“咪”到枯燥的“哈农”指法,从生硬的手指,到熟练的双手配合,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辛苦,汗水,甚至是泪水。记得当我第一次完整地弹出一首只有四个音组成的曲子——《大大马铃薯》时,我和妈妈都兴奋得不得了,奶奶甚至说这是她听过的最美妙的乐曲。

  后来,为了弹得更好,我牺牲了很多玩乐的时间,因此我痛恨弹琴,甚至放弃过一段时间。可是,妈妈每天都要逼着我进步。每天晚上的7点到8点,我都得端坐在琴前,从中班到现在,整整练了6年了。每一个音符,每一种指法,每一首曲子,我都得认真地练。渐渐地,我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里听到了命运之神在敲门;在柴可夫斯基的《四只小天鹅》里看到了四只可爱的小天鹅在湖中跳舞,在弹莫扎特的《土尔其进行曲》时,我的心会随着强劲的节奏上下起伏,心潮澎湃;这些曲子就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我开心的时间与我一起分享喜悦,在我不高兴的时候,任我发泄……

  现在,每周五晚我都会享受流行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选手的歌曲,听一遍,我就能判断出曲子的节奏是几分之几的拍子;听两遍,我就会哼主旋律了;听三遍,我就恨不得把它弹出来了!厉害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你看,我现在能不能算是一个会“奇事”的“俗人”呢?我正在向“弹琴余”进军!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4

  我读完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这本书,心中情不自禁的澎拜出一股敬佩之情。

  《俗世奇人》这本书讲的是在平凡的世间生活着各式各样的、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的本领的人,起初我也有点疑惑:这些人的那些独一无二的本领都是天生的吗?

  在《俗世奇人》这本书里的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绝技,在天津,通常人们都喜欢给那种人取一个绰号,而这绰号,一般都是把那个人的绝活放在名字的前面,把那个人的姓放在名字的后面,就如:刷子李、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等等。人们叫的'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就只知道这个绰号,一般很少有人会知道他们的名字了。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刷子李》和《认牙》这两个故事。刷子李是河北大街一家营造厂的师傅,他呀,在粉刷这一行里的名气可是响当当中的响当当呀!他干完活后,身上绝对不会留下任何一个白点,就是连芝麻大的粉点也不会留下。后来他还对他的徒弟说了几句有些人一辈子都未准能明白的话:“你认为人家的名气全是虚的?那你是在骗自己。好好学本事吧!”认牙华大夫,是个医术可谓顶天了的牙医,家家户户人人知晓,他呀,人善、正派、规矩,而且他向来都是只记牙,不记人的,把全部的心思都使在牙上了,你说医术能不高吗?

  读完了这本《俗世奇人》,我才解开了之前的迷惑,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儿: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一生下来就是天才,而这些绝活则都是靠后天的努力付出才换来的。这也正应了爱迪生曾说过的一句话“天才,是靠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这总是会使我想起曾经,我刚刚开始练钢琴的时候,总是半途而废,有时一首曲子合了几段,就不想合了,哭着闹着不想学了。有一次,老师给我布置了一首新曲子,让我在一个星期之内将它搞定。第一天,我刚开始合就给卡了:这里的旋律有这么多,竟然没有一条是有重复的,记起来十分难记。都弹了整整有三天了,都是合好了,又忘记,合好了,又忘记……始终记不住,到了第四天,我整个人都快要崩溃了,最终,我放弃了!这首曲子,我索性就直接扔在一旁不管了。又过了一天,妈妈来找我谈话了:“小朱,就这样半途而废了,是不是太可惜了?不付出努力怎么会有收获?难道人人都可以一出生就有一手绝活?所以说,你还不够努力,别人能弹好说明他们努力过了呀!”我很受启发,于是我就天天练、天天练,最后终于成功了!

  只要我们坚持付出努力,把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全用上,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那“俗世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