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衡《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1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谁,独自高登危楼,痛拍栏杆?“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是谁,面对双溪名胜,长叹一声,只道:“载不动许多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是谁,以这幅对联为座右铭,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抛开那些花草闲情,丢弃那些所谓的故作深沉,我被一段段历史震撼,那真是一种过目不忘的深刻啊!
最令我耳目一新的,莫过于辛弃疾了,他是沙场将军,人尽皆知,他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梁衡笔下的辛弃疾,却让我真正认识了一位悲壮的,执着的他。
他愿为君王收复失地,他有一颗比火还炙热的`心,他也有单枪匹马,利剑斩人的经验,只是,他错在了时间,他没有遇到明君。那时动荡的南宋,只图苟安,不求收复失地,他欲上战场,只有泪双流啊!他再也没有机会驰骋沙场了!他只能用笔、用墨、用泪去挥洒宣纸;他再也不能血溅战袍了!他只能仰问苍天,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以及无苦奈何,“可怜白发生!”他也只能自嘲地笑笑,热泪横流。即便他有一身力,一腔志,也无处安放,唯有江水悠悠,不知疲倦,似词人的长叹,无语东流。
“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梁衡先生这么评价:“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遍一遍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空想血洒大漠,临江水,望长安,拍栏杆,泪空流……
在今天这个浮华、喧嚣的时代里,我们没了昏君,却也失了真正看透世俗的伟人。不妨在繁忙中想想吧,保持一颗宁静致远的心,像秋白一样,像林则徐一样,像稼轩一样,在历史上站起来,将一腔豪迈保存下来,千年以后,浩气犹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
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有着与众人眼中不同的精神与性格,在他细腻的描写中,我们能深刻的体会到梁衡独具一格的赏析,他认为,辛弃疾是一个刚毅的军人,是一个爱国的政客,是一个有才华的词人。不光是辛弃疾这个人,他的词也在梁衡的笔墨下,更加有声有色,就如破阵子一词,梁衡写到:“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瞧,他将辛弃疾的这首词所表达的铮铮铁骨,用简洁深沉的笔触从内之外的为读者展现。
梁衡的构思很是巧妙,他把大部分重点笔触放于辛弃疾的“愁”,写他应贬而愁,应国而愁,应姓而愁。其实,也不能说他应姓而愁,只能说应“辛”而愁,无数的“艰辛”、“酸辛”、“悲辛”、“辛辣”,在他的`人生中绘制出一幅令人概叹的画。
辛弃疾他刚毅、辛弃疾他柔情。但说到底,他也只能说是一个由武从文,由文从政的政客兼词人。
辛弃疾他爱国,但就是被“国”所局限了自由,在20多年间他有37次频繁调动,可到了最后,都是因为他的过于尽职,导致了皇帝忌用他,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他开始无数的作词,表现他的愁,表现他的哀,表现他的喜,表现他的愤慨,他将自己胸腔里的所有激昂、慷慨、悲愤,全部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融合了千千万万的情感,倾注于一首词中。
梁衡说:“辛弃疾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这句话说得着实有道理,的确,在命运的折磨下,辛弃疾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3
读完梁衡先生的《把栏杆拍遍》,我伫立窗前,望向天边的云彩,就看见了报国无门的辛弃疾。
辛弃疾原是武将出生,天生孔武高大,剑法高超,有着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时的豪情壮志。可天有不测风云,南归之后的辛弃疾便失去了钢刀利剑,失去了沙场上的越马横刀,失去了为君王赢得胜利的机会。他被迫从文,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辛弃疾登上危楼,想起当年的驰骋沙场,痛拍栏杆,热泪横流,他还没有“了却君王事。”《摸鱼儿》中有言:“玉环飞燕皆尘土。”当时的一代佳人都化作了尘土,他也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可他顾不上争取名利,“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辛弃疾,弃疾弃疾,却不是弃自己的疾,而是弃南宋的疾啊!“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时隔千年,品读辛弃疾的诗,我仍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亡国游子的无奈之情。武侯祠前,一对古狮拱卫,这正是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
先生的《出师表》中有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请先生出山,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八十万曹军灰飞烟灭。先生虽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所有人的心。先生病死军中,人们无不悲痛,请建祠庙,朝廷驳回请求,30年后民心难拒,才同意建祠。朱椿来拜,见刘备庙前车马稀,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下令废武侯祠,可百姓反把整座庙称为武侯祠。近20xx年后的今天,武侯祠的香火依然旺盛。
先生虽逝,但他的凛然正气与淡泊明志正印证了他自己所说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感化了多少文人骚客、平民百姓、富家子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又有几人能比?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4
平日里,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书,有写童年的,也有写自己幻想世界的,而当读《把栏杆拍遍》时,就如同读许多本人物传记,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
让我印象最深的还要归属于李清照和居里夫人的事迹。李清照可以说是一名纤纤女子,可是正是这么一名女子,却陷入国家危难,无人理解的痛苦之中,爱情事业也深入了谷底,在任何人心中,女子只是一个养家,并不要学识渊博的人,更不要说担心回家大事。而李清照却打破了这几点,勤奋刻苦,不断追求人生的境界。与之相媲的则是伟大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她会把实验当作一种快乐。一大锅一大锅她进行治炼,我想如果哪天居里夫人像其他女生一样关注了自己的美貌,也许如今的世界又会变得不一样。正是从万吨废渣中提取那美丽的'0.1克镭,才造就了如今这个美丽的世界,可以说那镭发出的美丽的颜色,代表着居里夫人的美,并且永远流传下去。我改变了自己对女生的想法,觉得他们乖巧,成不了大业;觉得爱美,吃不起苦;觉得她们单纯,没有社会理想,读完这两篇文章,一个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最想感叹的则的是我们国家前总理周恩来,可能是之前没有很详细的了解过周总理,他在我心中的印象只停留在那句话“我们走的是上坡路”,能言善辩的形象在我脑海中寄存。他更是一个清廉的人,所有的人死后修墓土葬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总理却是第一个“死不留灰”的人,这更加深了我对总理无私的印象。读完之后,我再去问自己的奶奶,原来在所有老一辈人的心中,总理永远是顶着万事,冒着生死,但是心中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我之前并不是很了解周总理,但是当读完这篇散文后,我对周总理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无私奉献,敢作敢当,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把栏杆拍遍》还介绍了许许多多的古诗,作者把自己了解的和自己心中的想法汇成了一本书,当你看着这些故事,再想想自己原本对主人公的印象,受益匪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5
辛弃疾,一个武者,一个的爱国诗人。年少时杀反贼,摛叛将,一腔报国热血,却不料,性直烈,久置闲,只得泪洒纸上。生活中的壮志难畴,化作点点词句,比较终功绩寥寥,所作诗词流传于世。
悲壮?是的,但不止是。
有人说,他不受重用,是朝廷有眼无珠。可能吧。他带的一小支军队,战斗力再大,也势单力薄。显然,他需要皇帝的支持。于是他上书百封,作诗千首,生怕皇帝不知他的爱国之心。可换个角度,皇帝想要的是什么,是安宁,不是打回去。他以此番作为,正直,但并没有比较高成效。既在朝中,不仅要为国拼杀,也要通世故人情,想法让皇帝认同自己的想法,要取得他的信任和更多的影响他想法的`机会。试想,如果他用了政治家般的手段,又会怎样?
还有人说了,这种做法正是辛弃疾之所以为辛弃疾的所在。并不见得,辛弃疾人格所在,是爱国的魂,不是性情(这只是表现形式)。只要他仍心忧国家,他就是他。为了报国这个志向,他既便无法如前文所说一样,也应该收敛一些,得到更多领兵的机会,同时谨慎为官,使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不再动摇。
于是有人又说,他的热烈的报国之心是无法抑制的。他的做法,应落到报国上,而不是抑制情感上。目标是收回失地,结果若是收复成功,那中途的辛酸也终会为爱国之人所容。毕竟能达到的话,表达方式的改变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辛弃疾,历史长河上如此耀眼的星。如果能稍做改变,也许他在世时,能少几分忧愁,历史上会多一位能臣。至于文坛上那位身披战甲却远离沙场,只能寄情于词话中的诗人会怎样,也就不得而知了。
终究,历史无法改写,辛弃疾的血泪成为了后人们对他的悲情赞歌。可这歌声,他听不见了,只能在无奈于慨叹中了完一生。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学到的不仅是所谓爱国,也能明白让人生无悔的一种选择。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6
虽很早就知道辛弃疾,但对他的认识仅止于一位著名的词人,一位壮志未酬的爱国将领,内心却不曾为他激荡过.而先生的文章,不仅让我重新阅读了辛弃疾的词,重新感受了一次辛弃疾,从而真正认识了悲壮得让人荡气回肠,执着得让人心痛不已的`辛弃疾.在先生的笔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场英雄,有着封狼居胥的壮志,有为君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热血,然则现实却将这一切敲碎.爱国将军辛弃疾南归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只剩下羊毫软笔,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感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他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他用尽一生都在等待一个能重新征战沙场,报效国家的机会,可谁又能懂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有着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本想以身许国,泪洒大漠,如今却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无处使.唯有登上危楼,痛拍栏杆.江水悠悠,似词人长叹,掩埋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词中跨越历史去体会当年稼轩的心境,这是我所不曾体验过的毕竟,历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把栏杆拍遍的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辛弃疾.
一代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从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为何词风如此豪放不拘.一位爱国却又报国无门,令人痛心!正是这种爱国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诗人辛弃疾.虽然辛弃疾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所以辛弃疾也可以说是可怜的人,如他所说栏杆百遍,终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7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了梁衡先生《把栏杆拍遍》这本书,阅读之后,我的感触很深。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许多名人的内心思想和处境。
《把栏杆拍遍》是我喜爱的散文集之一。其中,光听这个名字就让人感觉很深奥,更是让我迫不及待的去打开它,阅读它。这本散文中最让我难忘的.,一篇是《觅渡、觅渡、觅何处?》,这篇文章介绍了文学家,革命家瞿秋白从转党为文到从容就义的过程。他一开始就不是舞刀弄枪的人,他不仅黄埔军校讲课,也在上海大学讲过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人的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老师也挤进来听。瞿秋白与鲁迅,矛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置顶的呀。他的文化,他的才华令我对他产生了浓浓的钦佩之情。
然而瞿秋白的从容就义,我觉得更是不应该,他被王明等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在长征时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而比他年纪大的,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人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的那一天。是被王明这些左倾路线分子所杀,好比是被自己人按住脖子,等待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瞿秋白先是仔细的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枪决了。所以我觉得瞿秋白的就义,实在是不应该发生,共产党又失去了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死后,鲁迅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一流的。由此可见,鲁迅与瞿秋白之间的友谊就像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完美。
《把栏杆拍遍》是一本重点介绍一些历史和革命人物的散文,这本书让我十分难忘。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8
读《把栏杆拍遍》有感读完《把栏杆拍遍》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青山不老》这篇文章。这篇文章语言生动,内容感人,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绿洲的奇迹,使“我”明白了青山不老的含义。《青山不老》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位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那样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用了十五的时间在这如此险恶的地方植树造林,创造了一块绿洲,实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慨。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65岁的他组织了7位老汉共同治理山沟。老伴和五位老汉的过世,他顾不得悲伤,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绿化环境到死”的.坚定信念;女儿要接他去城里享清福,他三番五次的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价值就是种树。
“作为政治家的周恩来在病床上还批阅文件,作为科学家的华罗庚在讲台上与世人告别;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他自己的价值。”这是作者在文中对老人的评价。我认为周恩来和华罗庚都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人,作者把老人与政治家周恩来和科学家华罗庚相提并论,体现老人虽然很平凡,但是他造福后代的奋斗的精神和周恩来华罗庚是一样的。
现在,有多少人还愿意耗费自己一生心血去做这些呢?“我要一直守下去,直到我守不动的那一天”这是一位苦守边疆52年的一位老人所说的一句话。他从24岁起,就一直守卫在边疆,没想到这一守就是52年。他每天的生活就是巡边、放养,每日重复如此,无法想象,这么多年,老人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这样76岁的老人在草原上生活了一辈子,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草原。
他们默默奉献,无怨无悔,只是为了让更多人更加幸福。
良久,我沉思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9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充分体现了一位胸怀大志,欲血洒战袍,为国捐躯,到最后手中却只剩一根羊毫软笔,只能笔走龙蛇的词人——辛弃疾,欲为国战斗,却被国家抛弃的复杂情感。
辛弃疾,南宋词人,代表作《破阵子》、《水龙吟》等。他不怕小人,只为报国。可是宋主昏庸,有用之时便启用他,没用时便弃之不顾。他的《破阵子》,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之外,没有人再能写出这样豪放的诗词。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王昌龄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想象。只有经历过战争,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横刀立马,才能写出有实战经验的诗句。
有人说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可苏轼的豪放只在“大江东去”,而辛弃疾则是胸怀大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在他的词中,我感到了无名的愤恨。还有人说他是婉约派,可李清照、柳永的委婉只在“梧桐更兼细雨”,而辛弃疾无法报国的情感,千言万语说不尽啊!我看到了莫名的心酸。
南归后40年,他有二十年没有入朝为官,朝廷对他只准旁观,不许插手,不能插嘴。可他还是心系祖国,渴望有一天朝廷又會重用他。回顾他的一生,我们看到一个意气奋发的青年将军,一个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中年人,一个愤恨而又无奈的白发老人。无奈啊!朝廷为何不用?为何?为何?辛弃疾的诗词与其他文人的并不一样,别人的诗词是用墨写成的,而他是用血和泪写成的。在他的诗词中,我看到了无名的.愤恨和无奈,莫名的心酸和无尽的惆怅。
在南宋的兵荒马乱中,辛弃疾原本该是个天生的将军,可他在命运的操纵下,手中没有了利刃,只剩下一根羊毫软笔;心中没有了报国大志,只剩下无尽的惆怅……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相关文章:
拍皮球教案03-27
《拍皮球》教案03-08
《航拍中国》观后感06-02
航拍中国陕西观后感01-01
航拍中国陕西观后感06-02
航拍中国之新疆观后感09-12
航拍中国观后感(精选14篇)06-06
《航拍中国》观后感(精选15篇)06-02
航拍中国观后感8篇06-02
航拍中国观后感(15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