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厌女》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厌女》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最近读了一本被称为“女性主义入门级”的书——《厌女》,作者是日本著名社会学学者上野千鹤子。说实话,早就被女儿推荐读这本书,但是一直有畏难情绪,怕这种学者写的书不是我能读懂的。直到我女儿将书买回来放到我手里,我才不得不读。打开之后,我有一口气想把它读完并再读一遍的感觉。也明白了它之所以被称为“入门级”,是因为它不是一本纯理论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通俗的讲,就是理论联系了实际,让我有一种“对书算命”的感觉。作者在书的中文版序言中也说了,这套理论不仅适用于研究日本的“厌女症”,同样适用于全人类。我不敢说自己对作者的这本论著能有多高深的见解,但是读完三遍之后,这本书还是给我带来一点思考的。
你有没有过这些经历?
如果你大声说话,会被提醒甚至训斥:“女孩子说话要轻声慢语,这样大声说话显得太粗鲁。”
如果你被一只毛毛虫吓到大哭着躲进父母怀里,父母不会批评你胆小,只会怜爱地安抚你说:“宝贝,没事的,别害怕。”但如果一个男孩子被毛毛虫吓到如你这般的表现,会被嘲笑或训斥:“太不勇敢了,它又不会吃了你。”
如果你是短发、不常穿裙子、皮肤不白皙身材不纤细,便会是班里的“假小子”,不被男生认为是女生。
……
以上种种,我们都会觉得是很正常的事,但其实这些正说明我们大多数女性从孩提时代、少女时代起就受到一种文化的影响,一种规范的约束。我们在一个性别二元制的性别秩序里,在双重标准下,被灌输了对认可、批准和赞美的三重需求,要做个好女孩,就要时时认清自己是个女性,要习惯克制、迎合、遵从和奉献,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的,就是这样一点点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的,我们一步步接纳了这些准则,直到长成女人应该有的样子。
“结婚就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人如果离了婚会更辛苦”……是否有人对你说过这样的话?或者你自己就是这么想的也非常有可能。
我对以上这些说法内心是抗拒的,但是又感觉我不得不认同,所以每当听到有人这么说时,我就会以沉默来回应,因为我找不出有力的反驳理由。直到读了《厌女》,我似乎为这些说法找到了一些成因,虽然我们目前仍然不能改变什么,但我想让更多的女性知道,我们、或者我们身边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婚姻观,通过思考,至少可能成为女性意识觉醒的开始吧。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定义为“不勇敢的人”、“不坚强的人”、“没有领导决断能力的人”、“懦弱的人”……总之就是“不能成为主体的人”,而如果我们稍微想一想,就会发现所有这些“女人属性”其实都是适合成为男人支配对象的属性,都是我们从出生开始就被不断制造出来的属性。
当我们想通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女人结婚要找“可依靠”的男人,因为我们觉得靠自己不行;为什么有的女人觉得自己的男人不能养活自己就不能称之为好男人,就会哀怨自己命不好,而不是自信自己也能撑起一片天,还是因为我们觉得靠自己不行。
你丈夫对你的着装、妆容的评价是否会影响你自己的喜好?
你有没有因为自己忙于工作导致家务没人做、孩子没人管而遭受家人、朋友、同事对你作为一个已婚女人是否称职的质疑?
这些评价都是基于男性视角给我们的众多评价中的沧海一粟。我们女人会因此放弃或藏起自己的真实喜好,却根本意识不到这种迎合正在使我们忘记自我需求;我们会因为他们的负面评价而陷入自卑或自责,却根本不会想到家务和孩子的责任也有男人的一份。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评价都是站在男人是主体的角度上的,而女人明明也是独立的个体,却为了不被这个社会视为异类或者是抛弃,只能去迎合,“我”便不是本真的我了。
现在经常听到“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样的豪迈之语。但以我们目前的现状看来,妇女虽然至少顶了“半边天”,但这个社会的“厌女症”依然还很严重。在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公共领域,女性在参政、就业、教育、话语权等方面地位还很低;在私领域,女性的家务劳动、养育孩子的分担明显多于男性。社会文化领域,倡导女性自信自强的文化艺术作品也很少。就在最近我看的两部电视剧,都是表面在讲女性回归职场的故事,内核却在制造女性回归职场所引发的各种矛盾,我不知道是不是企图吓退想自立的女性呢?
最后,我想讲一个关于“圣雄甘地”的故事。他告诉印度人,他们通往自由的钥匙并非掌握在大英帝国的手上,他也并没有不停的谴责大英帝国的殖民,而是致力于让印度人通过自省、自立、自强来获得解放的力量。他提倡印度人自治自立,不依赖英国,而是自己纺线织布、自己制盐。这种意识觉醒才是获得自由最有力的基石,它使压迫变得不那么重要。所以我想说,女性的觉醒,不是一些激励的话语所能奏效的,我们真心的内省才是关键,否则我们就只能在高峰与低谷间来回循环,不得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