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读后感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1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高兴得差点蹦起来,因为我太喜欢这本书了。
《玄武门之变》是讲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民争太子之位的故事。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他们兄弟之间使用非常狠毒的手段互相残杀。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和太子李建民假意请李世民喝酒,可是他们在李世民的酒里放了毒药,李世民本来也不会喝酒,喝了一点就倒下了,回去的时候吐了很多血,正好把毒药给吐出来,救了李世民一命。
后来,李世民为了当上皇帝,他在玄武门设计,安排了杀手,把太子李建民和齐王李元吉都杀死了。
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杀了他的兄弟,做了皇帝以后,把唐朝治理得很好,后来就有了“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2
上午睡醒后百无聊赖,呵呵决定放纵下自己,看碟《贞观之治》,今天看到玄武门之变,剧中主要讲的都是预热部分,杀兄试弟只是一笔带过。但在历史人物的事迹里我内心有了几点启示:
1)江山得来,实属不易啊。大好河山都是用鲜血夺来的。当然在现在这个提倡和谐的社会里,不再动刀动枪。但是江山好比事业,我们要创自己的事业就像打江山一样,斗智斗勇。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每一步都要谨慎小心,不然就像建成和元吉一样败在李世民手里命都没有了。
2)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像太子建成那样死于玄武门之下并非偶然。德才修养都不如李世民,却罢着茅坑不拉屎。一没战功二没心胸。早该退位给李世民了。话又说回来,虽然李世民有才,要是他没有去争取并在玄武门战胜的话,那就不会有记载青史的贞观之治。好像就在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有能力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不要恃才傲物,还有去争取。这样,于人,于社会都是有利的。
3)家和万事兴。虽然李世民在玄武门里取得了胜利,但是骨肉相残毕竟不是光彩的事,李的内心也是懊悔和恐惧。有好几次在恶梦中惊醒。虽然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繁荣昌盛。但内心深处的苦楚,却鲜为世人所知。人们只是看见他的光辉,从没体会他的`无奈和孤独!高处不胜寒啊!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3
玄武门之变是一件有名的“反叛”,也使一位皇室次子当上了贤明的君主。是他的贞观之治,让唐朝的经济登上了世界的顶峰,他就是“秦王”李世民。
高祖李渊有小王子无数,皇后只生了三个儿子: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和齐王李元吉。虽然是亲骨肉,但是李建成担心李世民功高盖世,怕自己被父亲废了皇太子之位,改为李世民。所以他联合李元吉和父亲最喜欢的妃子,一起诬告李世民,高祖渐渐的也和李世民疏远了许多,而他们也成为了长安城一霸,在这里为非作歹。
这让我深深的体会到,李建成是多么心狠手辣,只因嫉妒李世民就把他和高祖分开,我认为要是当上了皇帝过不了两年农民起义军,早就把他推翻了,哪里会有后来的唐朝盛世,哪里有“贞观之治”,哪里还有百姓安居乐业,只有百姓造反。
然而,在玄武门这一天,建成和元吉拍六百多名武士,想把李世民置于死地,在这时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决定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后,高祖如梦方醒,开除了他们两个人的皇族,立李世民为皇帝,最终李世民不负所托,成就了一番大业,将唐朝推到了顶峰,李世民由此也名垂青史了。这就是有名的“玄武门之变”。
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人最喜欢在别人背后说长道短,打击报复,这让有些人迷失了方向,我们要像李世民学习,坚定目标永不放弃,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4
今年寒假,我读完了《资治通鉴》。其中这篇《玄武门事变》让我记忆颇深。
唐公李渊自公元618年打下天下开始,建成,元吉,世民三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建成和元吉在酒中下毒,想害死秦王世民。幸好秦王察觉了,躲过一劫。自此,三人之间的矛盾激化。
秦王手下的一帮大臣沉不住气了,劝秦王动手。秦王却犹豫不决。直到建成和元吉让一群猛汉奔出来时,秦王才动手剿灭敌军,先帝让出帝位。这就是唐太宗。
在读这篇文章时,我不禁为秦王捏了一把汗,也为他的犹豫不决而焦急,要是当时建成和元吉将秦王害了,那结局将不堪设想。也许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关系,所以秦王再躲过一劫。
读完后,我已经置身于古代之中,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我在这奇妙的旅行中领悟到了许多。比如,防人之心不可无。也领略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成功来之不易。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5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后,李建成和李世民开始了明争暗斗,李元吉则支持李建成。不但这两个人是李世民的死对头,就连宫中的妃子也与李世民作对。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但向唐高祖诬陷李世民,还数次想除掉他。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与李元吉丧命,李世民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这篇文章中的李建成,放不下心中的仇恨与嫉妒,到最后不但丢掉了太子的位置,连命也搭上了,实在是不划算。他当初下定决心想超过李世民,如果采用正当的手段,最后的结局是另一番景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仇恨自己的对手,要感激。因为是对手让我们充满斗志,是对手让我们不敢懒散,是对手让我们生龙活虎,霸气十足。放下那颗仇恨的心,用正当手段赢得对手。
【玄武门之变读后感】相关文章:
1.读后感
2.《宋词》读后感
3.母鸡读后感
4.名著读后感
5.《母亲》读后感
6.《登高》读后感
7.《长城》读后感
8.《秘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