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

时间:2024-04-25 17:24: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园冶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园冶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园冶读后感

园冶读后感1

  《园冶》是我国杰出的造园学家计成所创造的一部记叙造园手法的奇书。郑元勋为《园冶》写的《题词》中写道“今日之国能,即他日之规矩,安知不与《考工记》并为脍炙乎?”可见对《园冶》的评价之高。

  计成绝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为紧要。这本书的出现,对于园林事业的发展有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园冶共有三卷。第一卷,开头讲了造园。分相地、立基、屋宇、装折四部分。相地,即对于不同环境作不同的分析,采用不同的处理手这一卷内法。立基,即建立基地,主要是选择和确定厅堂的位置。屋宇,即建筑的内部构造。装折,即装饰,屏门风窗之类的应用。第二卷,主要讲栏杆,计成特地用了一卷来描写栏杆。这一卷内,计成将他历经数年,积累的百种式样的精华都写在书中,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将栏杆的形状具体化了。第三卷,分为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第二部分重点在建筑,而第三卷更偏向于园林的范畴。

  由于园冶所诞生的你年代比较早,所以说有些造园的细节和现在的造园会有所出入,但思想的精髓却是相同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16个字为整部书的精华。计成对于园林艺术的体会,被那种简练雅致的文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园冶》更重要的是对中国传统园林艺术、技术作了集中的阐述,有关造园营林的方方面面要言不烦:从梁架的形式到窗棂的图案,从假山的布局到池塘的疏浚,从地砖的铺设到草木的配置,不但有文字描述还有图示配合,全书可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足见作者并非一个普通的旁观者,而是深研此道的'行家。计成本人常说造园乃是“三分匠,七分主人”,且强调这个“主人”并不仅是户主、出资人的概念,而是“能主之人也”。也就是我们的园林工作者。

  全书大部分讲的都是古建筑的相关知识。对于现代园林的借鉴实际上并不多,惟相地,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等一部分与我们的现代设计相关,但园冶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古代园林与现代园林的联系与线索,园冶,也就是淬炼出来的园林精髓,这精髓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他包含了理论,设计,施工方方面面,说计成为古代园林第一人,也不为过,如此系统,而且文字与图相结合的园林著作确实少之又少。

  我对《园冶》印象比较深的部分是铺地、掇山、选石、以及借景这几部分。

  铺地中提到了很多种材料制成的路,有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以及诸砖地等,其中乱石地与鹅子地在现代园林的构建中是比较多的,不过在书中提到鹅子地的时候,计成说适合铺在人们不常走的地方,大小相间地进行铺砌为佳,但是这在实际生活中不太可能实现,而且他说不适合人走这一说法也有错误,从医学的角度出发,这种路可以通过按摩脚底,间接改善人的健康,因此这种铺装应用是非常多的,起到了增加景区特色,深化意境的作用,在杭州的花港观鱼的牡丹亭旁,山坡的一株古梅树下,用鹅卵石铺成一幅苍劲古拙的图案。这一设计也成了牡丹园的经典,犹如古梅树的倒影,让人见影犹见梅,意境香没有痕迹的飘来。这一部分是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园路的铺设决定了人们对整个园林的第一印象的重要因素。形式多种多样,书中所画的就有数种且在现代园林中也有借鉴的价值。

  掇山中实际将假山的堆叠具体化了,不再停留在理论上,作者系统地、详细地、讲述了假山的施工方法和要点。计成在技术上重视安全和稳固,开篇就强调“以桩木为先”,提出加固基础的方法,并在后面的理岩叠洞中,科学地运用了等分平衡的力学知识,提出了“有真为假”方能“作假成真”,其中池山与瀑布的做法很有借鉴价值,另外金鱼缸的这种做法也非常新颖有意思。随后的选石篇中作者提到了石头的审美,与陈从周老先生的观点相吻合,主要体现在“皱、瘦、漏、透、顽、清、拙、丑”,江南四大奇石,冠云峰,瑞云峰,玉玲珑和皱云峰很好地诠释了这8个字。叠石为山,破山为石,石与山的合理运用也是古典园林中的精妙所在。

  全书的最后一点讲的是借景,是园林中的一种手法,现代园林中常见的手法还有添景,漏景,对景等,借景是造园中最重要的创作思想方法。可分为远借、近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中国古代早就有运用借景的手法,如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杭州西湖十景互借,此外,还有颐和园借玉泉山,拙政园借北寺塔,避暑山庄借磐锤峰,沧浪亭借园外清流等。

  总之,《园冶》是中国造园学的一本奇书,蕴涵哲理,充满激情,堪称中国文化的一个妙笔,不可当一般吟风玩月的书来读,此但可为悟者心传,不足为执斧斤者道也。

园冶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书中内容讲的是东汉末年,天下分崩临析,战争纷起,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崛起。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三国逐鹿,造就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厚义气,骁勇善战的关羽,勇猛过人,粗中有细的张飞,才华横溢,心胸狭窄的周瑜,胸怀大志、知才善任的孙权,文韬武略、为人奸诈的枭雄曹操……

  其中我最敬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我最佩服他呢?因为他十分机智,就拿《草船借箭》那个故事来说吧

  那个故事中,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命他在十日之内造完十万支箭。面对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孔明有信心的回答说不须十日,三日便可完成,并立下军令状。鲁肃十分担心。孔明却一点也不着急,他请鲁肃接二十条船给他。,每个船上都要三十个人,还要扎草人一千个,并排列在船的两侧。

  两天过去了,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突然派人来请周瑜了,说他一定要同去取箭,周瑜将信将疑地和诸葛亮一起出发了。

  五更时分,船队接近曹军水寨。孔明令船只一字排开。军士擂鼓呐喊。曹军水军都督听到战鼓声和呐喊声,心想一定会有埋伏,便让万余名弓箭手在江边一字排开,向江中放箭。当稻草人上的箭插满时。诸葛亮立即吩咐士兵把船只调头迅速离开了。到了营寨,周瑜有点不相信。派人把草上的的箭数了数,的确有十万多只。从此以后,周瑜再也不为难诸葛亮了。

  诸葛亮用他的才智取得了心胸狭窄的周瑜的信任。这就是我最敬佩诸葛亮的原因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被称为“三绝”的分别是:“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奸绝——曹操。曹操有一句话十分耐人寻味,那便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由于这句话,曹操惹来了杀身之祸,若不是他运气好,早就命丧黄泉了。所以,曹操给我的启示是:做人不能太狡诈,否则会遭到报应的。

  智绝——诸葛亮。要说诸葛亮才智过人,非得数草船借箭和借东风这俩件事了。从这两件事足以看出他的雄才过人。

  义绝——关羽。关羽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最讲义气的人。他对刘备讲义气,他降汉不降曹、屯土山约三事、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事例足证明。他对敌人也讲义气,华容道义释曹操、义释黄汉升、为曹操报恩斩颜良、诛文丑等等,可见他十分讲义气。

  九岁生日的时候妈妈送我一套半白话版的四大名著。我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妙笔生花以《三国志》为基础,记载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刻画了两百个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思想在字里行间穿梭,像身临其境一样用心去触摸那段历史。这里既有鼓角铮鸣,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有文武群臣争权夺利,有时候引人入胜的情节让人忘却了这是在述说历史,而好像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在讲述着一个个或是美丽动听、或是激动人心的故事,深深地沉浸于故事情节,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也忘记了这是历史。

  三国演义里面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刘备的善良仁厚,急性子暴脾气的张飞、英勇善战的赵云、还有那个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最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是深谋远虑,扭转乾坤,呼风唤雨、神机妙算、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啦!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赤壁之战七擒孟获……一个连一个的故事让我有点热血沸腾,好像自己随着战鼓加入了他们的战争中,我自己问自己,如果我要在三国时代我会是谁?孙尚香?小乔?貂蝉……哈哈,这是一种猜测而已,生活在这个现代文明的年代里人们不可能回古代的啦!

  读完《三国演义》,有趣的故事情节,回味无穷的历史典故深深打动了我。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随时都在脑海浮现。有人说:“每一本书,都象一盏奇特的灯,不过它照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我感觉《三国演义》也是一盏灯,一盏明亮而永不熄灭的宝莲灯,不仅照亮了我的心灵,还激发着我的斗志。《三国演义》你是我心中永不熄灭的长明灯。

园冶读后感3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杯具。《红楼梦》不只描述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并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应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两人感情的杯具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杯具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杯具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应对落花,她想到自我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并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所以仅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梦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我的梦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我的梦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虽然最终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红楼梦》博大精深,常读常新,人人有感,次次有悟才是它的不朽魅力。

【园冶读后感】相关文章:

《正午的植物园》读后感12-22

天空动物园读后感07-14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想03-08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4-2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04-13

《幼儿园自主性学习区域活动指导》读后感11-26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读后感(通用11篇)04-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精品]07-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15篇(经典)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