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

时间:2024-05-15 08:41:5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全球通史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全球通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全球通史读后感

全球通史读后感1

  每个时代都需要书写它自己的历史。

  初次拿到秋雨给的作业要求时,国际政治类书籍?于是在网上搜寻一下,看有没有推荐的书可以拜读。在初读者的分类中,看到了《全球通史》,刚好书架上躺了本它,嗯,就它了!

  邓梗一个不能称之为伟大,但又确实是一个大写的历史学教授。如果说荣誉?一个人成就的载体,那么他已然是一位集大成者。当然,我没有讽刺的味道,只是不想无味的重复他所获得的成就,毕竟我也是不一样的烟火。

  斯坦夫里阿诺斯,不得不说,他的《全球通史》,不像是我们刻板印象里的历史老考究著作的一样,晦涩难懂,孤掌难鸣。他笔下的世界,是那么轻而易举的就由一个点,变成一条线,穿成一个面,交织成一个三维立体的圆。作为一枚浮躁的读者,也可以轻松流畅的一口气全顺下来。古人说,见字如面,我勾勒的大师也应该是一位风趣自然的老人了吧。

  一个简单的开场白,我啰嗦了三四段,言归正传,我是来写阅读报告的。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今国际关系的错综复杂,无不是前人冲突的后遗症。就拿宗教举个例子,试问五月花号是怎么起航的?说实在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都信的基督教,英国国教你去迫害人家清教徒,逼得这帮人远航避难。可谁能想到这帮人的蛮荒之地,最后会成立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但再观此后以及现如今美国与欧洲的关系,也只能怀念几百年前我们刚认识那会儿大家都有些拘谨和真诚了。

  不得不承认,《全球通史》这本书真的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一书在手,古今我有。仿佛我置身这世界之外,以一个外来人的眼光,来审视这世界多年来的纷乱争绕与进步文明。就像它可以打破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按照历史运动本身的空间来阐释历史,可以让我们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框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的`进入"整体世界史"的思考境界。来自四十多年前的全球观,也真是让现世人无不汗颜。

  书中有很重要的一点,也是我们普遍都很敏感的一点,就是他对中国文明的看法,还是颇有启发意义的。他认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只有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社会结构的大革命,就是秦王朝对中国的统一,辛亥革命的爆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谁说不是呢?这些也是我们读中学时的必考项呀。不过,在一个外国人眼中也可以如此的清澈,可见他的研究有多么的深可见底。

  《全球通史》这本书,自然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里面多少会存在一些对于现代文明,或者一些世人是非观念的闪烁其词。当然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就像是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完全公正,起码也要做到十分客观吧。

  读完这本书,我没有说有醍醐灌顶般的种种觉悟,也没有网络上吹捧的多么多么开阔的"全球观"。我能感受到的,是一个历史学者给予我的"整体世界观"。我所受用的,是以一个平等客观的视角来看待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国际关系上的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是我读完第一遍的感受,以后的三五遍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吧。

全球通史读后感2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毋庸讳言,阅读历史,特别是通史类的教科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书却可以让读者比较轻松地读下来。阅读该书的时候,会觉得本书写得不那么精彩,有些枯燥,许多精彩的历史事件似乎都一笔带过了。但这是由《全球通史》的研究课题决定的。全球史的研究,是对地球诸“文明”的'兴衰以及之间的联系的研究,而“文明史”的视角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大尺度的视角,在这么大的视角下,统治者的个人意志造就的一些历史事件就淡化掉了。

  通观全书,读者首先会发现,《全球通史》虽是史书,但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它虽然是一部历史教科书,但并不是一味地把读者拉向遥远的过去,而是随时把历史上的重大变故与当今世界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提醒读者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读者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在历史与现实的两个时空里驰骋,甚至由此产生出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联想与对比,产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冲动。由此,阅读历史成了一种乐趣,成了一个对历史和现实两个世界的疑问同时不断探询和解答的过程。

全球通史读后感3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具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高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关于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是他在自己的叙述中把许许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之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基督教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之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高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运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伏尔泰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国际史学界提出的研究“总体史”或“全球史”的口号,实际上是启蒙时代编史传统的复兴。近代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的《地中海于腓力浦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 《十五至十八世纪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以及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在国际史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的.新的世界史体系著作都是对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世界史模式的一种回响。

  十九世纪上半叶,西欧的急速进步冲昏了西方人的头脑,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大肆宣扬西欧诸民族地域人种的优越,把西欧一隅的进步视为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种典型的西欧中心论。在当代,运用全球观点来撰写世界史已成为当代西方多数历史学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45年以来,世界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阶段,英国当代历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提出运用全球观点来研究和撰写世界通史。他撰写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生活的全球历史观!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正是从严峻的社会现实和虚假的社会现象之间的深刻矛盾及其所造成的灾难中。开始从历史中寻求原因,由此树立其思考和改变现实的历史研究信念:研究不是为了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化装饰品,而是把它用作了解和改变社会的一种工具。从他的《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到当前的全球社会充满着无数矛盾,各种问题严重困扰着全球所有的社会,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都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世界史研究愈显重要了。当代社会这种变革的根源是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技术变革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时间滞差,它造成了几千年以来世界历史上众多的苦难和暴行以及当前人类的困境;在世界历史上任何地方所取得的任何创造性成就都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而互相了解这些财富有助于推动各个社会的进步;人类因面临共同的问题和前景而需要开展有效的全球合作。要认识社会变革的根源,取得各社会互相了解,开展全球合作,必须建立一种全球历史观!

  自1945年以来,第三世界作为内部存在很大差别的国家类型在国际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斯塔夫里阿诺斯把第三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把它作为全球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来加以考察,以求更全面的认识第三世界整体史和全球史。当前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怎么样的世界史正如殖民地革命。朝鲜战争。越南的战争和“冷战”引起的世界变化一样,当今世界的诸如生态失横。资源枯竭。全球的核毁灭威胁,使更进一步思考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史成为必需。这种全球史的探讨是对人类进化越来越由自己决定的今天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与前景的思考和分析。

  《全球通史》展现了世界史的新视野。它改变了世界史研究和撰写的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取向,确立了运用全球观念。包含全球内容的世界史新取向;确立了把世界史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整体性或全球性研究方法。它改变了历史研究泥古不化的状况,体现了世界史的当代性和全球性。当代社会之中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引起全球各个领域。各个社会的深刻变革,所以要求历史学家在世界史中研究这种变革,因为至今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连续不断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历史,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制度。思维方式和人际关系方面变革的历史。《全球通史》以今察古,以古鉴今,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到科学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之间存在的严重的时间滞差及其将要造的灾难,从而为实现人类美好的前景服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通史》是一部“醒世箴言”是一部当今世界的“资治通鉴”。

  《全球通史》揭示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有机联系体现了世界史丰富而重要的认识价值;提出了许多对当代人有启示的须作思考的问题,并通过历史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赋予历史以新意,富于智慧,体现了思想的力量。贯穿于书中作者对历史富于见解的思考:

  1:人类社会群体可接近性和相互影响的作用。综观人类历史,人类文化的进步取决于社会群体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的其他的社会群体的经验。只有那些最易接近。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才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处于领先地位!随着全球史时代的到来,结果将是全球范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融,并产生如生物学领域中杂交优势法则的那种发展。

  2:人类历史遗产的继承。对历史的考察,揭示作为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人类创造活动的灵活性和潜能,尽量客观地评价人类历史的遗产,使人们更加了解今天的人类社会,更有助于把握未来。诸如古希腊时期自由探究的精神。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艺术。文学和哲学思想……构成了希腊流给人类的光辉遗产。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每个历史阶段中最有影响的社会都是力图缩小上下层之间鸿沟的社会——都是倡导提高群众参与水平的社会。这种参与人数总量上的猛增构成了开拓性社会的现代性,这在性质上赋予这些社会以优越的社会内聚力和推动力,使得这些社会胜过同时期的其他社会,在它们的时代打上这些社会的印记。

  3: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在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原因在于人类运用技术的方式。目前,人类对技术的滥用,已造成了广岛。博帕尔。切尔诺贝利等灾难,而更急迫。更潜在的灾难则是毁灭性核战争所造成的人类灭绝。当前我们的任务应当是促成技术的使用,给大多数人都带来好处,从而增加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如何充分运用技术来控制大自然的种种灾害,如何发展技术来滋养我们生存的地球。

  当今社会,全球史教育,尤其是其中所表现的人类发展的整体观念和全球方略,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培养作为地球村一员的当代人的前沿意识和全球眼光是相当重要的!当代大学生值得花功夫学习并且必须掌握的不只是外语。电脑。金融和外贸等课目而已,加强全球史观的教育在当今时代尤显重要了,《全球通史》作为一部“精品教材”,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把握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4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对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与一般卷帙浩繁的史书,让史料、历史事件占多数,而是用一种定论性的话语将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有关文明、朝代的更替、社会制度的变迁等等问题做了一个总结性的阐释。在阅读《全球通史》的过程中,无法对具体历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当这些感悟印证到了现实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国历史,便有了下面的几点读后感。

  一、在人类社会迈入近代以前,人类的各种群族在各大洲自顾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种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又继续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世界历史进入近代以后,人类的好奇心衍变为强烈的野心,并逐渐对自己的生存空间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于是人们再也不像动物一样随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类在名为“国际交流”的幌子下开始了永无止境的争斗,这在当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续。

  放眼望去,世界历史越来越是“实用主义”哲学或是“唯物论”的天下了。近代以来的一次次战争,一战二战,在炮火的轰鸣下人类在一次次地进行着力量的转换。时至今日,这种力量的转换还在继续,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提到“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之类的话语,于是世界各国大多都在拼命发展经济,希冀能建设成一个强大的过渡,在所谓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竞争”越来越形成一种怪圈,国际竞争的号角吹响到各个地区,我们看到现在的中国,发展经济是头等大事,GDP指标压倒一切,经济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这种“竞争”说白了就是“物质第一”、“一切向钱看”,我们在人类历史的任何时期都不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我们在对比1500年以前的历史特别是远古历史和1500年以后的历史不难发现:创造了一直到今天我们都引以自豪的灿烂文化的远古时期所发生的战争远远比近代以来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丰富,人们的欲望也越来越强,战争也越来越多,这不能不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偏离了人类历史正常的发展轨道,反思我们当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够经受得住历史的考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是否有点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对中国的介绍始于商朝,把商朝当作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朝来展开中国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不一样的。目前史学界尤其是外国历史学家对我们所称的“五千年文明”还有很多持怀疑态度,以至于我们国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出现。这是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在外国人的压力下我们屈从地去挖掘我们的祖先的坟墓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年代久远,难道“历史悠久”便能加足我们以后在国际交往中说话的底气?难道美国会因为一个国家的历史长短来作为它外交政策的.依据?我们对本身历史的研究不应该建立在别人的要求下,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历史。时间能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过去。民族、国家乃至于我们个人的发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美国只有两三百年历史,但还不是生机勃勃,照样生活得很好?

  斯塔夫里阿诺斯意味深长地引用了伏尔泰的话作为题记开始讲述1500年以后的中国:“我们不必被中国人的成就迷住心窍,以至竟承认其帝国的体制真乃世界有史以来是最好的。”我们承认,我们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谁能说证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国家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说“人类还从未看到在他们面前如此灿烂夺目的前景,但人类也同样从未见识过潜伏在这种景象后面的蘑菇云。”斯塔夫里阿诺斯以及现在众多的历史学家都认识到了科技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着危险,美好中承载着毁灭,也许真的有那么一天,人类会发展到穷凶极恶的最高境界,将那些所谓智慧结晶的恐怖武器搬出来施加在对方身上,或者说某些国家、某些民族试图创造出更具有科学含量的威慑力量,在试验或是检验、尝试的过程中,科学突然和人类开了一个玩笑,发挥了它的威力,在人类看到结果的过程中也结果了自己。这一天会不会遥远呢?

  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5

  鉴于《全球通史》详尽介绍了从“露西”到冷战结束后的历史,难以一下子将其介绍完全,我决定先简要说一说对于美国独立的一些看法。

  在《全球通史》中可以看出,美国从英国独立后在一战二战期间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随后又证明了自己超越了苏联,成为第一大国)。那么,除了大部分时间保持中立并向其他国家出售武器,美国的历史或文化上有哪些优势,使其快速崛起呢?

  首先是它在历史时机上的优势:它无疑是个幸运的国家。理论上,美国殖民地几乎没有可能凭借自己的力量从日不落帝国中独立。那个时代的英国无疑是世界强国,有力量把大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独立军没有自己的武器,没有训练有素的常规军,更没有空军和海军。其将领华盛顿只受过小学教育,临时政府正为将来的发展方向焦头烂额。在严寒之中,军队开入了福吉谷,未经大的战争,又在春天开出了福吉谷,然后便签署了巴黎条约。对于这奇迹,华盛顿评价:

  “如果史学家足够顽强,要记载这场竞赛中在力量不等的情况下(美国这边)获得的优势,还要描述赢得优势时的恶劣境况,后代子孙很可能会以为这纯属虚构。”

  的确,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壮举。然而,这项壮举却是由法国、西班牙与美国共同完成的。当时法国在争夺北美殖民地时输给了英国,在看到殖民地自己出来反抗英国统治,它倾尽全力支持美国,不仅给了它大量物资,还直接派海军去北美助阵。甚至可以说,美国独立是英法战争的副产品。在巴黎条约签署时,美国一共有三名代表。除了华盛顿,另外两名都是法国军官。在法国资助下独立的美国,无疑是幸运的。

  其次,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这意味着它不会受一套古老的传统的限制。在美国独立前,欧洲的政治家和哲学家早就提出了诸如“三权分立”的思想,但由于欧洲的传统和掌权者的压力,欧洲迟迟没有将其付诸实践。美国战时临时政府的领导人亚当斯在文章《关于政府的思考》中(在美国)首次引入了这个观点。这篇文章信息量巨大,它奠定了美国政治的.基础,包含了许多欧洲政治家的思想。美国独立后,这些思想一一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得到实验,美国于是成为了诸多先哲口中的“理想社会”。

  自然,“人人生而平等”难以实现,众人的利益难以平衡。完美的政治体系总是不存在的。欧洲先哲在幻想美好的民主社会时,总是把为国家着想的高素质的人民视为前提。然而这前提是难以实现的。人民很有可能会选择有魅力的对自己有益的总统,而不是对美国有利的。此外,自建国起,地方各州都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它们甚至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抵制总统的命令。这种制度的确更利于民主,却不利于管理。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最近疫情严重:许多州反抗特朗普的命令,抗疫指令无法实施。美国对民主的理解也是一个问题:它借着宣扬民主介入其他国家内政,却拒绝其他国家自由选举,因为一个反抗美国的领导人可能威胁美国利益。

  因此,虽然美国拥有当年政治家心目中“完美”的政策,却依然存在许多弊端。或许它应该根据时局作出调整。同时,作为世界大国,它应该尊重其他国家,倡导和平,坚决成为自由的捍卫者,并努力拥有大国的眼界。

全球通史读后感6

  读完英国作者韦尔斯所写的《全球通史》,浩瀚的大作,把地球演化,生物繁衍,人类发展的过程浓缩为上下两册书的百万字中,不得不叹服作者的功力。

  开篇先从宇宙星辰说起,不断地把视角拉近,银河、太阳,再地球,然后把人置身于地球,接着按照时间的进度诉说地球生物的起源,智人的进化,走出非洲,文明开始……有史学家定义人类有四大文明,分别为古代巴比伦、古代埃及、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但从全书的论述来看,中华文明属于世界文明的非主流,它保持了独立性,却也较少地与其它文明有相互的辉映。这与中国所处的相对封闭的区域有关,也有古代的君王闭关锁国的政策相关。因此可以说,全球通史关于人类主要发展的区域,重点在如今的中东再到地中海沿岸,再到欧洲和大西洋彼岸的美国,如再概括而言,其实就是欧洲的发展史。在贯穿历史的轴线里,基督教形成、发展和斗争,却又是关键的脉络,其中基督教的尤为重要,它促成了文明的'发展,又沦为教派私利的工具,遮蔽了科学之光,但又因其教义的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复又孕育出了现代的文明价值。

  而中国对文明的贡献,不得不提我们常说的四大发明,其中纸张和印刷术,让欧洲知识迅速地传播普及,打破了教会和权贵对知识的垄断,促进了文艺复兴。除此外,中国对外界输出的仿佛只有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了,对文明的贡献似乎就乏善可陈了。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原因在哪?作者提到了我们的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它太难掌握了,而且限制了汉人的抽象思维的发展,导致中国出现不了大哲学家和大科学家。古代苏美尔人就曾比中国人早1000多年掌握了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他们大概是认识到了象形文字的缺陷,最终改为了音节文字。这或许有道理吧,但从感情上却难让人接受汉字的是一种落后文字的说法。但对比一下古罗马帝国,有一个相似的原因可借鉴,即专制导致了思想的禁锢,古罗马帝国存续了四百多年,它同样没有哲学和科学提升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思潮还需从更远的古希腊寻找根源。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为何有诸子百家了,因为那时候是列国时期,没有哪个君王能够阻止人们自由地思考。类似的还有古希腊,他们是城邦国;还有欧洲,分立的各个国家,哥伦布可以拿着他的航海计划书去游说各国,最终得到了西班牙女王的支持。

  对于有悠久历史但不在地中海范围和欧洲区域内的帝国,作者基本上着墨很少,比如印度,虽然贵为文明古国,但不在文明交融汇合的中心,而且没有出现过有存在感的帝国,篇幅就很少了。还有日本,虽然人类活动较早,但开化较迟,且为岛国,与外界交流甚少,也被简略地带过了。但作者称赞日本为最会学习的国家,没有之一,明治维新后30年即赶上了欧洲强国,动摇了白种人自我种族优越性的看法,并成为了亚洲文明的中心。当然,关于文明的国家,作者推崇备至的是美国,它仿佛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国家治理的最高成就,有着崇高的价值观和正义感,如美国推崇的门罗主义,阻止了欧洲列强对美洲的染指,和平地解决了美洲的独立问题。不知作者看到如今的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论,又是什么样的看法。

  全书截止的时间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部分章节描写的翔实程度和各方作战的惨烈程度,让人错以为这是一部纪实小说,枪炮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然而就戛然而止了,连战争结束后的凡尔赛和约都没有提及,让人疑虑丛生。为何不写之后的历史呢?希特勒、罗斯福、丘吉尔都是值得大书特书之人。我猜测,或许是因为时间太近,喧杂声太多,还没到下结论的时刻。

全球通史读后感7

  《全球通史》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著作,内容上起人类的起源,下到20世纪70年代多极世界相对峙时期。上下数十万年,一气呵成。全书内容庞杂,开创了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历史的先河,像是作者在月球上来看地球上各个国家的历史一样,将自己架空来描述地球上的人口迁徙、文明传播、贸易战争、社会变革等各种历史事件,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整体地感受世界的发展变迁,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好书。

  我喜欢阅读史书,在广泛阅读中国历史书籍后,我把视野转向了更广阔的的世界历史。世界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中国历史在世界上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带着这些疑问,我阅读了《全球通史》这本书,试图从中找寻答案。读完全套史书,我内心产生很多思考,受到深刻启发。

  流通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书中在讲述欧洲古代文明的时候,着重讲述了地中海沿岸文明的发展。古希腊的商船终年行驶在地中海,与各个国家交易,将古希腊的文明传播到不同的国家。随着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又将西方文明向东方传播,经过埃及,直至古印度。这种人员的流动,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将地中海国家的冶铁技术传播到东方,又将印度的.阿拉伯数字传播到了世界,极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也只有世界流通起来,各个文明的优点才能得到放大,人类社会只有在不断流动中,各自取长补短,才能构建美好的未来。

  正如书记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各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在全球流通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没有国家和地区能够独立于世界发展的浪潮。我们享受了流通带来的红利,也要承担流通所带来的责任。当前,全球疫情仍在不断蔓延,我国疫情也并未彻底消灭,全世界更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抗疫。各个国家在医疗物资、病毒信息、疫苗分配等方面,要保持沟通,全力合作,为维护世界繁荣与稳定做出贡献。

  中华文明是世界宝贵财富

  古代中国受制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并没有过多的受到世界文明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西部因喜马拉雅山脉以及天山山脉阻隔了与印度中东乃至欧洲的连通,所以我国的文明是独立发展并一脉相承至今,具有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在我看来,中国能够独立于世界发展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全世界的宝贵财富。我们有优秀传统的文化底蕴,这就是我们的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对中国人来说,传统文化思想深入骨髓,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意识,“载舟覆舟”的忧患意识,“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只有牢牢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将中华文明不断的传承下去。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不断从中汲取营养,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消除隔阂与保持文化多样性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中华文化是独立于世界文明发展起来的独特的文化体系。这注定了我们与西方世界所倡导的文明体系有不少的隔阂。西方世界从地中海文明发展开始,就是商业文明,而东方文明是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农耕文化,西方更注重探索,东方更注重积累。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评判标准。比如我们的祖先在年复一年的农耕中,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来指导耕作,而这些知识显然对西方商人毫无作用。

  到了近代社会,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迅速积累财富,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西方世界也不断向世界其他国家输送自己的文化以及价值观,不断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在我看来,世界各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文化入侵不仅损害他国利益,同时也妨碍了世界的发展。每种独特的文明都有其值得借鉴的优点,是全人类的财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共同发展。作为当代年轻人,更应该积极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全球通史读后感8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传世著作《全球通史》,自从出版近半个世纪以来给全球史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它从系统的全球史观出发,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纵览今日之世界,人们的时空观念发生着急剧的转变,“全球村”逐渐成为现实,整个世界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联系在一起了。在西方从第一位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希罗多德起,编纂世界史的努力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从历史学家的这一世代赓继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获知,世界史是在不断消除各民族闭关自守状态中迈步的,不管在他的最初间段步履是何等蹒跚,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不断的加快,全球史应运而生。这一学术文化过程生动地证明了,人类向着更广阔。更灿烂的一统世界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也不会停息的。

  从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有世界眼光,技术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正如史学家狄奥尼修斯所说:“希罗多德把历史提升到更高和更值得尊重的阶段,他决定写有关不是一个国家,不是一个民族的事情,但他在自身的叙述中把许很多多的。各种各样的故事,欧罗巴和亚细亚的多结合到一起。”这种目光远大。胸襟开阔。通贯古今等特点,对西方以后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巨大变动中,人们从罗马征服世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类历史的统一性,反映这种人类历史统一性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波里比阿的《通史》传播了“世界主义”的思想。中世纪西方的史学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中,神学思想的笼罩,中世纪xxx史家的理论,打破了以前以世界作为背景的和以地理上的文明中心为中心的世界史的格局,开始构筑贯彻人类始终的世界史,构筑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罗在上帝目的的规划中的世界通史。

  但丁(1265—1321年)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架设了一座通往近代人的世界文化的桥梁。在但丁眼中,世界历史是一个整体,它由各个国家和民族所组成;世界历史是人类智力潜力不断开掘发展和人类文化不断提升的过程;世界历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文化繁荣昌盛和人们过着自由的幸福生活的永久和平的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一批人文主义史家,重新明确提出古希腊时期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口号,致力于记载和探索人类本身的活动,从而揭开了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发展的序幕。鲍杜安的《世界史的结构》,让。波丹的《易于理解历史的方法》,凯勒尔的《古代。中世纪和新时期世界通史》,福雷斯蒂的`《世界编年史》……这些著作都表现了文艺复新时期西方史学逐步摆脱上帝神学思想的干扰,而以哲学的烛光来直视人类本身,即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说明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

  “启蒙时期”蓬勃展开的理性主义史学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确立。伏尔泰(1694—1778年)在批判博绪埃的《世界通史》的过程中,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等世界史的理论,亲自编撰深入具体的世界史著作,对同时代和以后世界史理论研究和编撰产生深远影响。学术界一致认为伏尔泰的《论世界各国的风俗和精神》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真正的世界史著作。该书抛弃了在《圣经》基础上构建的。以xxx文明为中心的传统的世界史体系,建立起以人类文明为中心的新的世界史体系;开创性的利用比较方法,从全球的宏观角度来纵横考察人类文明史;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综合研究作为整体的人类历史的各个方面,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统一性。

全球通史读后感9

  《全球通史》由美国历史学家乔治·威尔斯和美国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联合撰写。全书从人类的起源和史前文明—旧石器时代的诞生着笔,纵贯数千年,剖析五大洲,一直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全书分为20个章节,以人类的文明尤其是四大文明的演变发展为经线,以世界区域的繁荣、衰落、流变为纬线,纵横捭阖,洋洋洒洒50万余字,透视全球的文明兴衰和历史进程。

  刚翻开这本书,我顿时感受到了这本书的魅力。读这本书,我们不仅对世界自古至今的演绎图景了然于胸,也对全球的趋势与未来有着深邃乃至哲学高度的认识理解。

  翦伯赞曾经这样评价《全球通史》:“这不是名著,而是一本有用的书。”它给我们的不仅是世界史的.具体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应付那瞬息万变的世界。

  而且,对于现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我们应该借鉴历史,发展未来,延续人类文明。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通史》是很有价值的。

全球通史读后感10

  其实在初高中的历史习题上已经多次接触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时候看见过很多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话。我很欣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有些观点,独特新颖而又犀利准确。于是利用这个暑假在家里大致阅读了一下这整本书,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网络上阅读的。我一直觉得,这种厚重的著作应该是捧一本书在手细细阅读的,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感受书页之间凝聚的思想,而不该是对着冰冷冷的屏幕和各类透着的浮华和虚假的广告。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话。这也揭示了这部被誉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质,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视野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上,反映了局部和整体的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部分,从时间上来讲述人类的历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历史著作一样从各个地区讲述然后整合,那样的历史是分裂的,不能让人观其全貌。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始一直论述到二战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智慧”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

  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现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争与征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创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人类历史是一部战争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示的是另一幅画境--战争和痛苦,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这种希望和痛苦的交织铸造了灿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骄傲的人类文明是从痛苦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

  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展望我们自己的未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全球通史》时曾说过:“《全球通史》给了我强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陶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11

  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要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更应该了解世界的历史,特别是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从世界历史中继承和发扬全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将无以迎接全球激烈的竞争,无法承担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幻想也不能做杞人忧天式的悲观预言现在到了对现存的实践和机制做一个冷静的再评价的时候了我们应当保留那些性质有效的抛弃那些不合适宜的——这正是当前全世界正在努力做的。也是本着这样一种精神本书才有了这个新版本希望它能有助于这一在评价的'过程从而实现培根所提倡的“改善生活”抛弃他所反对的“卑微目的”。

  记得马克思主义说,事物总是有着“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的,那么人类呢?我们在不断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挖掘自己的坟墓吗?我们会最终殊途同归地走向末日吗?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生命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来得重要,所以即使我们走向毁灭的必由之路也用不着惊恐。我们对于历史的研究和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帮助我们认清现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来,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现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读后感12

  《世界通史》是一部全景式再现世界历史的新型图书。它在吸收国内外世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地介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全书用丰富翔实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古代卷从古代世界的开端,按纵的历史发展进程依次对各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分章编写;对公元前4世纪后的诸国按横的历史联系分章编写。中世纪卷按地区和典型专题相结合的系统叙述。近代卷主要叙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法国里昂和德意志西里西亚工人起义、英国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和第二国际、巴黎公社、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亚非拉国家等内容。现代卷主要阐述人类世界进入20世纪后所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等内容。当代卷以对战后世界各种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为依据,反映战后世界这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反映各类型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人民运动和对外关系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

  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读后感13

  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是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曾获得过古根海姆奖、福特杰出教师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等一系列学术荣誉。虽然他以《全球通史》享誉世界,但实际上他著述颇丰,还有大量其他作品为学术界称道。其实他的作品还远不止这一部,他的作品还包括《1453年以来的巴尔干各国》、《奥斯曼帝国:它是欧洲的病人吗?》、《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和《源自我们过去的生命线:新世界史》等。可惜的是,这位享誉世界的历史学家于20xx年3月23日在美国加拉荷尼亚去世,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第七版《全球通史》也成了最后的版本。

  《全球通史》是一部“经典中的经典“这本书问世30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不断再版,不仅为英语国家读者所喜欢,而且还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在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通史类作品。

  这部书包含了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著名历史事件的详细介绍;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对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的辨证评价,也有对世界愈加两极分化的人道关怀对人类历史上诸多灾难的渊源――社会变革总是滞后于技术改革――的忧虑与警示。

  这本书之所以可以享誉世界,还在于它是“全球史观”的代表作,是迄今为止全球史观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其实在西方,早在启蒙时代就有人试图以全球视野来阐释历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们自己这一代人是西方主导的历史观中成长的,我们也生活在一个西方主导的'世界里。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霸权的时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结束了这种霸权,世界地图上欧洲殖民帝国的消失就证明了这一点。地图上许多地方的名字和颜色都发生了剧烈变动,从而显示出20世纪中叶涌现出来的这个新世界。

  我们渐渐不情愿地认识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传统的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了的情况,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尽管伴随着种种精神求索的阵痛,世界却已经完成了其从旧到新的转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20世纪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种新的全球历史成为必需,作为读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看到这部《世界通史》时受到了一种震撼,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国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类的角度审视整个世界从古至今的每一幅过往的画面。是呀,人类总是要向前看的,不能总在打破一种桎梏而进入另一种桎梏,而是要超越这些桎梏,上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之上。感谢作者,也许一部书的价值不在于他在学术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许会影响某个读者的生活态度,进而可能影响读者的一生。

  向已故的一位历史学巨匠,本书作者L.S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致敬!

全球通史读后感14

  暑假里我读了美国作家房龙的《全球通史》。该书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形象的记叙了全球几千年的历史,此书给了我许多的启示。其实,上到一个国家,下到我们黎明百姓。只要他不思进取、整天吃老本,都会被历史所淘汰。书中例举的众多的历史事件都证明了严复先生在《天演论》中的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本书描述的众多历史事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要属苏美尔时代和清帝国的章节了。我先来简单的说说苏美尔文明吧!

  在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人们在这里创建城市国家(简称城邦),这块土地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伟大领袖汉谟拉比的多年征战下,两河流域第一次得到了正式长久的统一。汉谟拉比颁布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法典。他建设的巴比伦帝国商业繁荣、军事强大。民众过了相当长的安定生活。可是,到了晚年的汉谟拉比开始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他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等他去世后,后代们跟坏学坏,在这方面做得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劳民伤财的空中楼阁,还有通天塔的建造,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和虚荣心,大肆向底层群众收税,为了获得更多领土开始向小亚细亚及周边地区进军。光书中列举的两项就花光了国库的所有资金,强征的士兵在战争中死伤无数,激化了国内矛盾。人民忍受不了统治者的暴政,他们和奴隶一起揭竿而起,攻破巴比伦的都城巴格达。虽然后来巴比伦王国几度复国,但是由于根基严重受损,这些国家不久就被入侵的外来民族所攻灭。古巴比伦帝国的兴衰不就体现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么?

  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古代历史。对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最近的那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清帝国介绍的尤为详细!房龙先生用了大量笔墨阐述了清帝国的兴衰。清朝也不是一来就那么强大的,那个疆域面积1300余万的大帝国最开始也只是白山黑水边的女真部落。在1600年之前,女真分为几部彼此混战不休。后来建州女真逐渐强大,努尔哈赤对军队进行了改革,首创了八旗制。在大汗努尔哈赤的奋战下女真得到了统一。1636年皇太极定都沈阳,清朝正式建立。这时的清朝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几代人的励精图治下,开始如滚雪球般的发展壮大。此时的版图从关外的白山黑水扩展到关内,最后在乾隆二十四年达到了顶峰。构建了一个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及库页岛周边岛屿,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南包南海诸岛,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的庞大帝国。

  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如此庞大的帝国和前期几位帝王近百年如一日的创业分不开。当年,清军为了打败明军,改进了火器,将骑兵队、火枪队外加红衣大炮相配合的阵法运用到了极致。同时清政府重用汉臣,对内采用安抚、分化政策,不久便得到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总体上说清朝继承了汉族的儒家文化,比之前朝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上都有诸多的建树。清朝前期在对外战争上更是取得了丰硕的战果:雅萨克之战大败沙俄、在乌兰布通击败葛尔丹部、施琅大将军收复台湾、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清朝经济上也比明朝有了长足的发展,顺治皇帝汲取了明亡的教训废除了几千年不曾废除的人头税,从此人口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从原先的7000万暴涨到4亿,人口的增长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医学上,牛痘的种植避免了天花的传染,使得人们寿命增长,间接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外鼓励发展农业和工商业为也促进了帝国的繁荣。到了康熙年间国家已经发展到了家家富足、天下太平的境界。等到了乾隆时期清朝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GDP更是达到了全球的近一半(一说四分之一)。然而,一系列的表面繁荣让统治者忽视了王朝内部本身存在的危机,正如房龙先生所言:“满清统治者不思进取,他们并不知道与此同时地球的另一端发生了什么。英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暴力政变夺取了政权。西欧各国的科技、军事都得到了质的发展。到了十八世纪后,西欧各国进入了工业革命,而清政府依然闭关锁国,小农经济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清朝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完败在西方坚船利炮之下!”是的,正如房龙先生所言,自康熙以后清朝实施了长达200年的闭关锁国政策。在军事上清军不求突破,到了鸦片战争时期火器装备还是200年前的老样子,甚至在阵法上还有了些许退步!而西方已经出现了滑膛枪、前装线膛炮等新型武器。在这样大的差距下开战,清政府自然是输得找不着北。经济上,清政府对外封锁,以天朝上国自居,不管西方发生多大的变革,关起门来过日子。上到皇帝下到臣子只求贪图享乐。为维护政权稳定,清政府禁锢人民的思想,大兴文字狱,只言片语就能滥杀无辜!几场文字狱后,举国上下都不敢说话。国内人不敢啰嗦,欧洲各国却开始蠢蠢欲动,尤其是英国在乾隆年间就开始为侵略中国做好了准备,外强中干的清政府终于屈服在列强的枪炮之下,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后来统治者内部也进行了几次所谓的“运动”、“维新”、“变法、“立宪”之类的改革。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都没有真正的做到自上而下的改革。于是,败仗一个接一个打,条约一个接一个签。问题积压的越来越多,百姓和统治者的矛盾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历经三个世纪的清政府终于在1911年被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推翻。

  从苏美尔文明和清朝的兴衰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苏美尔人建立的古巴比伦国还是努尔哈赤以及其后人建立的大清;他们的统治者在前期都励精图治,全心发展本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可是到了后期他们的继任者觉得上一辈留下来的家业实在是太丰厚了,就开始坐享其成了!他们对内一味地享乐,对外一味地采取镇压。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帝国的危机就出现了。当阶级矛盾到了难以忍受的时候,革命就爆发了!王朝要么被外族毁灭,要么被民众推翻,青史总是那样惊人的相似!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全球通史》这本书用一个个鲜活的历史告诉我这个道理!读了这本书后,我个人认为世界是美好的,也是残酷的,更是公平的。世界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只要你努力你就能创造辉煌,就像苏美尔文明和清朝最初的崛起一样。同是世界也是残酷的,历史告诉我们当苏美尔的统治者开始狂妄自大,当满清统治者开始年年爬起来吃老本时,他们就已经开始被淘汰了。当你无法做到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时代变革时,你就会被历史所淘汰!平心而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有多少人或国家臣服于你。只要你没有了进取的心,你离被灭亡也就不远了!

全球通史读后感15

  其实在初高中的历史习题上已经多次接触过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时候观察过许多能够引起我共鸣的话。我很观赏斯塔夫里阿诺斯的有些观点,独特新奇而又犀利精确。于是利用这个暑假在家里大致阅读了一下这整本书,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网络上阅读的。我始终觉得,这种厚重的著作应当是捧一本书在手细细阅读的,这样才能静下心来感受书页之间分散的思想,而不该是对着冰冷冷的屏幕和各类透着的浮华和虚假的广告。

  "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转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份,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这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话。这也揭示了这部被誉为"人类文明进展史上的经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质,采纳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行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进展,把视野放在对人类历史大事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上,反映了局部和整体的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部分,从时间上来叙述人类的历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历史著作一样从各个地区叙述然后整合,那样的历史是分裂的,不能让人观其全貌。该书从人类的初步阶段食物的采集者开头始终论述到二战后的其次次工业革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类的历史显得如此短暂,但有显得如此丰富,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至今的一万两千年中,人类以其特有的"才智'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时代以前的几百万年里,我们的祖先原始的人类为了生存与恶劣的大自然进行斗争,那时的人类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后,人类为生存的斗争转为人类内部之间,人类作为地球的主导者的历史遂而拉开了序幕。主导人类历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消失助长了这种欲望,欲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悲剧的根源;欲望导致了战斗与制服,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制造着人类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质特征,关于欲望的褒贬我们很难判定。人类历史是一部战斗史,至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点;人类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历史向我们展现的是另一幅画境战斗和苦痛,这或许是人类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满怀盼望、一方面盼望又不断破灭继而陷入苦痛;然而,就是这种盼望和苦痛的交织铸造了绚烂的的人类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辉,事实就是如此,我们为之傲慢的人类文明是从苦痛和不幸中压榨出来的。人类从历史中一路走来,我们无法预知人类的最终命运,但站在二十一世纪,我们至少可以回瞬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受和展望我们自己的将来。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评价《全球通史》时曾说过:"《全球通史》给了我剧烈的现实感:它是可以用来救治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由于沉醉于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机的一种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们理解将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将来。'

【全球通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全球通史读后感03-15

《全球通史》读后感范文11-25

全球洗手日的活动总结03-24

全球洗手日活动总结03-25

《中国通史》读后感04-20

《中国通史》观后感01-10

秘密花园读后感 读后感03-04

汉字王国读后感优秀 读后感03-04

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