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终身成长》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终身成长》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终身成长》有感1
近期有幸拜读了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的代表作《终身成长》。她在这本书中总结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通过对大量真实案例的分析阐述了成长型思维的优点,从体育、商业、人际关系、教育等四方面反映出成长型思维是成功的推动力。
固定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天赋使然,不断地给予自我满足的暗示,停滞学习,不思进取的想法。
成长型思维:是认为一切成功都是可以靠努力实现的,只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思考,总结成功经验并付诸实践,就会有所进步的想法。
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两者的'区别。课堂上,点名回答问题。固定思维的人会想,课堂上这么多人,怎么偏偏会是我被叫到,一定要好好回答不能出错。而成长思维的人想的是给了我这么好的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会给予纠正。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的结果,另一个看重的是回答问题并纠正、肯定所带来的提高。
虽然不愿意承认,我大多数都是以固定思维去看问题。害怕被点名、害怕新的环境、害怕不熟悉的人,每天从事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不愿意尝试新的挑战。经常产生一系列的负面情绪,总是从别人身上挑毛病,不从自身找原因,借口总是比办法多。看过这本书后感觉思想的转变是迫在眉睫了,按照书中提到的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四个步骤:接受,面对自己的固定思维;观察,明确出现固定思维的原因;命名,给这个思维定式一个名字;教育,用成长型思维来反复教育、沟通。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走向更好的那个自己。
读《终身成长》有感2
最近在读的一本书叫做《终身成长》。这本书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大体来说,固定型思维的人群会认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作用不大。而成长型思维会认为只要正确的方向,足够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能力的提升和好的成绩。
而固定型思维最大的问题在于他认为智商是天生的,所以他只有通过做简单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把握的事确保自己顺利的完成以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挑战会让自己有挫败感,怀疑自己是不聪明的。而成长型思维则不是这样,他们在心里告诉自己,我通过不断的挑战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即使这次做不好,通过不断的克服困难,也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家里的老人总喜欢夸小孩子好聪明啊,比你妈妈小时候要聪明很多。听到很多次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内心里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给他一个数学题,他觉得自己没有把握,他就开始大发脾气说,太难啦,我不要做。这就是固定思维带给我们的,我们害怕挑战,因为挑战失败会证明自己是不聪明的。所以我对小孩子这样说,一个人成功靠聪明是绝对不够的,正确的`方向,不断的练习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你看这道减法题目,你这次不会,妈妈告诉你做题的方法,然后你再试着自己做,再多做两道题,你就会发现,题目会变得简单,或者说叫熟能生巧。伟大的运动员绝对不能只靠天赋,我们要看到背后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
成长型思维不一定会通过父母传递给孩子,问题在于,一是称赞的方式不对,在意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努力的过程,孩子会不自觉产生固定思维,不相信能力可以培养。二是遭遇挫折的反应,面对孩子偶尔的失败表现过于在意,孩子会沉浸在失败的感受中,忽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重新振作。三是是否重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为了提高分数,各种死记硬背,其实已经背离了成长型思维,不恰当学习方法,不会得到真正的能力提高,只是知识的堆砌。
下图是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改变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面对问题多一点思考,少一点抱怨,不断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读《终身成长》有感3
《终身成长》一书的核心理念在于讲人的思维模式分为固定型思维与成长型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而成长型思维是相信人的才能是可以发展的。只要通过努力和有效的方法,任何能力都会取得进步。如果将困难和挑战视为在学习的机会,并热爱挑战与学习,就能收获成长。
“全书都只是在灌输一个理念,你不是高智商,你通过刻苦学习还是可以达到高智商的成就,但无法回避一个事实,高智商和天赋型只是花了少量学习时间就获得了你要花上多年的努力,而书中还只是举例那些可学习得到的,那些音乐和绘画的领域,你再努力,都还是个庸才而已。最怕这样瞎激励的。”这是豆瓣上对本书的一则评论。我并不认同。划分人为庸才和天才本身就属于固定思维模式的作法。我相信通过刻苦努力和合适的训练方法,能让一个五音不全的人唱得出音准好的歌曲,也能让人画出厉害的画作。
固然,唱歌不跑调不意味着成为专业歌手,画画画得好看也不一定能成为名画家。这就像我们的大学培养出很多声乐专业、绘画专业的学生,但称为歌手和画家是需要很多其他条件决定的,这其中可能包含天赋(先天条件)、机遇等人为不可控的因素。但我们所追求的,难道就一定是比大多数人都强的那种“不凡”吗?成功就一定是比他人优秀、有钱、有才华吗?
如果这本书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传统的成功学,那我会感到有点可惜。
读了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的是如同动画电影《Soul》里说的一样,“火花”其实并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你的激情与热爱。梦想并不是用来做梦的,甚至不是用来作为目标去实现的,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如果你是一个从不止步、追逐梦想的人,那么你的“火花”就一直都在。这“火花”是:努力本身就是意义,不断挑战,勇于求索就能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
幸福感是挑战难题带来的。人生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游戏的意义不是最后的胜利,而是过程中的那些险阻、意外,和我们一次次的尝试以及巧妙的化解。我们的想要的不是成功,成为天才,而是我们对人生中一关关挑战拥有了内在驱动力。在我们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而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和所处现实的忘我状态,乐趣全然来自于过程,外在的报酬产生的动力反而是极小或不存在的。这种由全神贯注所产生的心流体验是本身已经是一种绝佳的体验,是一种巨大而不可替代的幸福感。
梦想是用来追寻的,在实现梦想的路上,成功只是它带来的一种副产品。不过多放大“成功”,才能收获更大的成长与价值。
读《终身成长》有感4
《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将思维模式分成了两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与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特点:
1.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2.认为天赋不够的话,努力就是没用的。
3.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感觉自己被否定。
4.因为害怕犯错,所以更愿意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特点:
1.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进行培养的。
2.认为努力是有用的,可以让人更具备才能。
3.会享受努力进步的过程。
4.遇到挫折时会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5.不害怕犯错,愿意尝试挑战新的领域。
《终身成长》两种思维模式的特点如上所示,对照自己,我的思维模式多为固定型。在这种模式下,它会阻碍我的'成长,不利于我实现自己的目标,因此我将对此加以深深反思,从日常的行为习惯上,刻意练习,逐渐将固定型转化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我深信:好的思想产生好的行为,好的行为形成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养成好的结果,好的结果将完善人生,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
我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具体表现:
在我努力完成一件事的时候,发现别人可以轻而易举的完成,我的反应是:你不够有天赋,努力是没用的。在我遇到挫折的时候,别人一句批评的话,我的反应是:你在这方面做不好的,别再挣扎了。当我想在一些挑战新领域的时候,我的反应是:你还是待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吧,不要做一些无谓的尝试了。
因为此种思维的导向,我成长到现在,却发现距离自己的目标还是很远,发展速度很慢。结合《终身成长》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打破了我以往的思维定式,仔细对照我的日常,跳出思维的围墙,我将具体落实到如下生活习惯中,明确我的目标,开拓思维,打破常规,挑战自己,改变自己,突破自己,寻求进步。
首先,坚持去做一件事,我将每天坚持看书一小时。我从小就不喜欢看书,一看课本和文学类的书籍就瞌睡,偶尔尝试去看一些书,但总是坚持不下来,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你看,果然还是天生不适合读书。其实,是因为内心不够安定,外界干扰太大,注意力不集中,对书籍的背景不了解,导致没有兴趣,过于浮躁,加之太多网络干扰,所以才没有坚持下来。接下来我将每天用一小时,从精心选书,再到排除读书以外的其他干扰,选择读书环境,读书前解决掉吃饭、喝水、上厕所等一系列基本需求,坐在桌前,拿起书、笔、本开始一小时的读书时间,每天睡前我只需检查我今天的读书时长是否满一小时即可。
其次,克服拖延。以前我一直是一个拖延症患者,干什么事都要拖到最后期限,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耗费了内力,而且本可以做好的事最终也是潦草完成。读完本书之后,又让我有了自信,我相信只要我坚持执行,我就一定可以克服拖延。我将每天开始工作前,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将工作任务按照轻重缓急排序,自己设置最后期限,积极主动沟通并执行,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结束回家前,写好日报,对今日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了更好的复盘并执行。
最后,改变自己的心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不给未来设限,不被过去定义,要把握好今天。今天是未来最年轻的一天,我要从现在起,调整心态,积极主动,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用一个新习惯替代一个旧习惯,实现这个近期目标。长此以往,一个个旧习惯被替代,我将成就全新的自己。我相信,站在这年轻的战场,我将带着我的勇气、纯粹、刻苦进行自我革新,我的未来我做主!永不止步,永不放弃。
读《终身成长》有感5
1、关于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
说到固化思维与成长思维,想到了之前学习到的一个点。有两种人,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一种人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自己的努力。
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努力的人会在之后越来越努力,因为他知道想要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就需要自己的努力,没有什么是可以不用经过自己努力就能得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有即使是很难的事情努力了才有希望成功,没有成功只能是说明自己还不够努力、方向错了或者自己现在还没有达到那个点。
而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偶然或运气的人在之后的行为处事上就不会有过多的努力,因为他认为所有的都是注定的,自己的成功只是运气好,却从来没想过经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获得成功。这种人所拥有的思维就是固化思维。而在拥有成长思维的人眼里,一切都是可变的,一切都可以经过自己的努力而使之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
2、关于努力与方向
努力与方向,两者在向上走的路上是缺一不可的。有方向不努力,只是一个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无论你想的有多好,方向多么明确又正确,若你不努力,不把它行动起来落地生根,那它也只是一个想法如无根之浮萍,没有根系提供养分迟早会飘散消失于世间。而若只是有努力没有方向,就像在海上没有方向航行的'船只,虽然一直在行驶到岸的几率却微乎其微,或原地打转却不自知。
说到这个又想到了自己,在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与别人相比没有多少竞争力也意识到自己需要做些改变,每次都做计划却往往没坚持几天又半途而废。典型的有方向不努力贪图一时的享乐,延迟满足的奖励物对我的强化不够战线又拉的太长也难怪会放弃。现在想想也是认知不足,若是能认识到长时努力所带来的好处就不会这么动力不足了。后来大三时是努力却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看到别人各种考证自己也去跟风,现在想想考的证都没什么用毕竟不是专业的。考的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现在又不做人事工作。现在是有一点方向了——学好英语达到流利说的程度,多看书多思考提高自己的认知(提高认知真的可以少踩很多坑,这一点在生活中深有体会,想开了就知道自己很多事都是庸人自扰。)虽然方向还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不是很清晰,但我现在最缺的就是行动力,行动起来方向就会越来越清晰,之后慢慢修正就可以了。
读《终身成长》有感6
这是一本我在樊登读书会反复听了6遍音频的书,这两天趁公司断网把纸质书拿出来看完了,惊觉这本书里的理论已经潜移默化的在改变我,那就是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是一种开放、积极向上的思维: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由此产生学习的欲望,会倾向于:
1、迎接挑战、面对挫折坚持不懈。
2、认为努力是会有结果的、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
3、愿意从批评中学习,从他人的成功中学到新知,获得灵感,以此帮助他们取得很高的成就。
与成长型思维相对立的是固定型思维:固定型思维是一种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思维,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智力是一成不变的,由此产生一种让自己表现得聪明的欲望,因此会倾向于:
1、避免挑战,遇到阻碍时容易自我保护、责备他人,认为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
2、忽视有用的负面反馈信息,当他人成功时会感受到威胁,从而举步维艰,无法取得自己本来有潜力取得的成就。
讲真,这一年多来感觉自己在思维上还是成长很多,接下去要针对我在情绪管理上从固定型思维到成长型思维的转变。
自从有了孩子,我很容易因为孩子的某些行为和言语而被他们惹火进而大发雷霆,还记得肉肉在小时候经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妈妈,莫生气。在了解成长型思维之前,我以为和孩子相处容易情绪失控是我的天性使然,一切都是因为我的孩子,他太难教太难搞,就算我怎么努力我就是一个容易情绪失控的人,我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控制我的情绪,当时也看和育儿相关的书籍,会用到书里提到的一些共情、倾听的方法,然而到了关键时刻,我吼、孩子哭的情景还是经常在家里上演。
直到去年,听到这本书的音频,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加强的理论对我影响很大,我开始寻求改变,改变我的大脑,改变我的认知,改变我的情绪管理。
我首先参加了PET的工作坊,我走出自己的圈子和同频的伙伴一起从他人成功的案例中学习新知,我努力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自己会情绪失控的原因,我开始学习复盘,从孩子的反馈中学习,从一次又一次的情绪失控中总结,奇迹的事情发生了。
最近陪肉肉在社群里英语阅读打卡,他一个中班的孩子要先跟着老师把绘本中的几句英语句子念会,再自己独立把学会的.几句句子念完。肉肉好胜心很强,在打卡的时候句子中出现陌生的单词他忘记怎么发音了,会寻求我的帮助,但是他要求我迅速的教给他,然后他就迅速的念出来;而我希望他把所有新学的单词全部学会了再去朗读,不然只是短时记忆没有效果。我和他的想法发生了分歧,他情绪失控了,他用他固定型的思维方式责怪我,他觉得自己努力了没有用,他不接受自己失败不完美,也不接受自己完不成打卡。他大喊大叫,一边哭一边说,我对你的心都碎了。
要在以前,碰到他这样子无理取闹,我马上会被他点燃,责怪他明明是自己方法不对,怎么还怪罪在妈妈身上,巴拉巴拉说他一堆,然后生气的离开,拒绝拥抱他。
然而这次,我竟然很平静的用PET学到的方法分析是谁在问题区,他为什么会这么激烈,很温和的把他抱到身边,说听到你说对妈妈心都碎了我很伤心,但是我希望你能够真正学有所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我希望你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为了自己去学习,这就够了。
待他情绪稍微平静了一点之后,我们还讨论了一下怎么样能够快速掌握他不认识的单词并念正确,一场纷争就在我温柔而坚定的引导下解决了。
事后我和他再讨论起这件事情,肉肉说他为什么会情绪这么激动,都是跟我学的,我很震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你怎样孩子就学的怎样。我告诉他,我以前确实是这样的,不过,我每天都在学习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好好和肉肉说话,我觉得我今天比昨天的自己有所进步,我很开心我做到了,我希望你也能慢慢进步。
最近和他夜谈,他的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赢不重要,最大的努力才是最需要的”,很震惊这是一个五岁孩子口中说出的话,而我是直到自己活了三十几岁才开始有所醒悟。
以上,就是《终身成长》成长型思维给我和孩子带来的小小的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7
过去两周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将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读完。这本书早在20xx年就已购买,但一直安静地放在书柜,甚至连塑料膜都没有撕开。毕竟这类书不像文史类以及哲学类的书容易阅读,所以读这本书对自己来说也算是个不小的挑战。
说到读书,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读不下去”,在此,也分享一下自己近几年所总结的读书经验。很简单,只有两点:第一是读书要专一,不能东翻西阅,一本书没读完绝不看另外一本书(自己最多同时也只看两本非专业书,一本放在办公室,利用午睡前看十几分钟或者工作累了之后翻看一会儿,全当休息;一本放在包里或家里以便随时翻阅);第二是,看书要迅速突破全书的百分之三十,因为大多书籍都会有自己的内在结构,无论紧密与否,读书都不要太过拖沓,一本书的前百分之三十如果迟迟读不完,后面就很难推进,而且时间越久信心就越少。读《终身成长》也是一样,自己快速读完前一百页,剩下的两百页也就非常轻松地读完了。
言归正传,本书名曰终身成长,而内容其实就是让人们认识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并教给读者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所谓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指相信一切都是固定不可改变的,具有这类型思维模式的人总喜欢给自己或他人贴上诸如“天才”“聪明”“愚蠢”“漂亮”“丑陋”等非黑即白的标签,并且很难改变,往往使用一些“我/你/他(她)/他(她)们总是这样或那样”;“为什么别人针对的总是我?”一切都是命运”……等等词汇。
而所谓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更多的相信什么事都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变得更好,而前提是需要不断做出努力。哪怕是犯错也要从中学到经验,而不是抱怨他人或者过多的责怪自己。
说到固定型和成长型两种思维模式,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是个二者并存。好比老人们常讲“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很多“神童”最终因为不再努力而泯然众人,同样也有很多小时侯资质平平却因后天的不断学习努力而有所成就,由此可见“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并不可取。 对于孩子无论多大无论现在如何,父母的'态度就应该像《士兵突击》中那句话:“不抛弃,不放弃”,相信孩子可以改变,并且会变得更好。当然前提是作为父母也要改变,最理想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至于成长型思维的例子可以参见《了凡四训》也可以从动画片《哪吒》中找到答案,其中无论是“命由己造,福自己求”还是“我命由我不由天”都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在此不再赘述。
几天前,自己给女儿讲不要过于相信什么星座和血型,就给她讲任何星座都可能会诞生总统也可能会有杀人犯;有亿万富翁也会有乞丐;有文化渊博的学者也会有文盲……然后我问她:你说星座代表什么?其思考一下答:代表在哪个时间出生。这是小学五年级孩子经过启发后给出的答案,仔细想想不也正是如此吗?
接下来再讲一讲,为什么要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为在宇宙中变化是唯一的不变,好花不常开,青春不常在,我们不能再用在学校时所获得的一张就业船票继续登上如今飞速向前的巨轮。即使我们有的人很聪明,但如果不继续学习而是不断透支自己的聪明,最终就会像无源之水一样,总会有枯竭之日。所以只有不断学习,建立成长型思维,锻炼大脑肌肉,才不会像电影《土拨鼠之日》主人公一样日复一日地过着“today is tomorrow ”的生活。
个人如此企业也是一样,一个企业依然需要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正如樊登在推荐语中所说“彼得.德鲁克说过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但是善意这个词显的太过笼统,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们需要去激发的?最终我在《终身成长》中找到了一个接近答案的答案”。
最后,希望我们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经营企业,都摒弃固定型思维,慢慢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要动辄将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一碗水看到底”式的贴上各类标签尤其是负面标签。所以将《终身成长》这本书推荐给大家。有兴趣的可以阅读一下,没有时间的或者一时还没有信心读完纸质书的也可以听一下音频,毕竟对于改变、学习与成长,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
读《终身成长》有感8
说实话,我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才看这本书的。如果不是为了躲避罚款,我或许不会看这些絮絮叨叨的鸡汤文学。说来也可笑,我的这个出发点正好印证了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在本书中的观点。一个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总是认为自己的能力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他会觉得好读书、读好书这件事情对自己来说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当他遇到某种诸如读书、学习之类的挑战的时候,他就会无可避免地在通过固定型思维模式把自己保护在舒适区,用一句“我看不进去书或者我学不进去”之类的话去逃避困难,避免去主动积极的接受挑战。
然而书中提到的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不然,我给这类人起了一个相当文雅的名字——“天生我材必有用”型。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养成的,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则是积极主动的、乐观坦然的去消灭它,直到达到自己心里预期的目标。提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除了书中列举的.一些人之外,历史长河中凡是取得过巨大成就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首先涌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楚汉争霸中的项羽和刘邦了。刘邦地痞无赖一个、出身卑微低贱,当项羽都已成为“西楚霸王”的时候,刘邦还不知道在哪里领兵厮混,没有人注意到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下,他却隐忍着改变着环境。他知人善任、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最终正是靠着这样的气魄和胆识才成就了大汉王朝长达四百多年之久的辉煌盛世。反观项羽,当他面对刘邦带领的异军突起的汉家军、当他听到乌江边浩浩汤汤的嘹亮铁蹄声、当他想到江东父老的那种期盼眼神时,他发出了一声无力回天的哀嚎,最终自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羽放下所谓的面子,如果他能在遇到挫折时奋勇向前,或许历史也就有可能会被改写吧。
纵观身边的好多人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混合物。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劣根性,要想彻底的跳出这种思维的框架需要时间和勇气,但这正是需要我们去改变和提高的地方。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让大脑运作起来,养成成长型思维的习惯,才能不断的有冲动和热情去接受挑战,在挑战中不断的去成长、去学习。
就我们现在这个年纪而言,20几岁正是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的关键时候。这个时候的我们可能更需要把回报看的轻一些,把付出看的重一些、把自己的劳累看的轻一些,把培养自己的乐趣看的重一些、把所谓的别人看你的眼光看的轻一些,把与人之间的有效合作看的重一些、把此刻的安乐享受看的轻一些,把此刻的拼搏和奋斗看的重一些、把金钱看的轻一些,把目标看的重一些,如果你真的这样做了,我不敢说你一定就是成功人士,但我笃定你一定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人。
读《终身成长》有感9
通过终身成长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成长是孕育一个成长性的思维模式,而这种思维模式的养成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努力,更是需要全社会的不断熏陶,而不仅仅是个人,企业也是需要这种思维模式来保障自身的成长。
人是该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的,学无止境,做人是需要一辈子学习的,人格的成长也是无止境的。它谈到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他肯定了我们每一个人两种思维模式都是有的,但是某一个人某种思维模式占主导也是可能的或者是很普遍的。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只相信天赋,自大或自卑,不停的证明自己给别人看等特质。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培养,人与人的差别微乎其微,拥有反脆弱心态,从失败和挫折中学习成长,让自己强大!还让我们明白:这是不同两个人的.思维模式,也是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中的两种思维模式,所以我们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修炼,去除固定型思维,让成长型思维占据我们的内心,使得我们真正成为一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
有没有发现有我们的人有的能很快的学习和改变,而有的人则很难呢?这不仅仅是学习能力和方法上的事情,有的人心态开放,思想灵活,有的则是心态封闭,思想僵化,不容易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在工作时我们的思维模式也要以成长性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固定性思维只会沿用别人的经验,无法提高自己的维修技能。
我们用成长性思维考虑问题,可以发现设备问题的多面性,维修设备时就能多考虑设备出现的问题,是如何发生的,发生问题时出现的前兆,如何去解决问题。
人有很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自我发现,自我成长,所来说其实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在学习中自我发现、在学习中自我成长,只有我们作为企业的一员不断的成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技能,才能给好的发展提供动力。
读《终身成长》有感10
本书对我的思维的最大的改变认清了自己曾经是一个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过这本书告诉我如何成固定型思维模式转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卡罗尔在书中写到,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天赋就是全部,认为人与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并热切盼望成功,成功后感到的不仅仅是自豪,更多的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因为成功意味着他们固定不变的能力比别人强。
此时,让我们对比一下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认为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则个人的进步需要去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自己的才能。
不可否认自己确实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去学习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戏都是在不断地证明自己的天赋与能力,喜欢装作一个轻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欢提问、不喜欢向他人求助……其实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对自己发展的限制,看待事物发展的眼光也会受到局限。
比如很有趣的是先前我接触了一款游戏叫“部落冲突”,但我并没有持之以恒地玩下去,因为我认为游戏里不同等级的资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当然的认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一个三级部落的军队绝对无法攻下五级、甚至六级的部落。直到有一天,徐哲炜告诉我,他成功得把一个十一级的部落夷为平地(他是九级),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细节到每一秒、每一处,策略又是怎么讲究的,换作以前,我一定会不屑一顾,本身对游戏的兴趣就不大,但恰巧那天我读到了这本书,我惊奇地发现固定型思维模式在我身上就是这样运作的。
如何才能改变这种思维模式呢?卡罗尔指出了很多的案例与方法,但是我思索下来的结论是:首先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认清自己,必须承认自己的普通。承认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来就是特别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带有着一些别的光环。当你觉得自己普通时、当你觉得自己并非一个天才时,你才会更虚心地学习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议、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败与成功,这样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再此,送给我的朋友一句话:“无暇的信赖心是罪的根源,希望多年以后我们还是认识的我们。”
读《终身成长》有感11
今天听了樊登读书会的《终身成长》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自己利用空余时间,又重新听了一遍。
这本书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如何拥有成长型思维。书中明确讲到了,一个人一生要处理两件大事:与自己相处,与外界相处。
如何看待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它深刻的影响着我们如何与外界相处。不论是做家长、刚步入社会、还是谈一段感情,对自身的认知往往决定了你的成长速度。
如果你能明白天赋和努力的.关系,那么就不会一味地去夸奖孩子的天赋,也不会因为他成长速度慢而过度焦虑。
如果你能领悟到工作技能是可以提升的,那么在工作中就不会自怨自艾的浪费时间,也不会因为暂时的不顺,而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好,成天沮丧。
我们观察自己,认识自己,学习书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则是为了让自己日日精进。结合实际工作,比如刚入职的新员工,虽然暂时不太熟悉工作方法,但却可以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虽然有时候工作做得不够好,但是结对师傅以及同事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如此这般,你就会发现每天都在成长,每天都在进步。
读《终身成长》有感12
人们常说“最美不过书香气”,阅读,可以让我们跟随书中的文字,去感受不同人不同的人生,或者是对人生不同的理解。每一段文字都展现着他们的期望,每一本书都会给我们带来力量。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所著的一本书,书名是《终身成长》。
书中写到,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分别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性思维模式。
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才能一成不变。这让人们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智力、个性和特征。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作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可以努力培养。虽然人的先天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来改变。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当我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受震撼。原来我们需要成为一个成长型的教师,也需要培养孩子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方式。那么,那些人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的人呢。比如说乔丹。
当我们提到乔丹这个人,大家一定会认为,乔丹这么伟大的球员。他的成功是因为天赋,是因为他特别厉害。他一帆风顺的打到了球神的地位。事实上你知道吗,他是一个连高中球队,都把他排除在外的人。他回家非常沮丧,跟他妈妈讲说。球队不要我。说我的身体素质不行。他妈妈说:“那就练呗”于是,乔丹每天都是拼命的练球,乔丹每次打输比赛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拼命的练球。
他的运动生涯在所有运动员里面都是特别长的,他有一段时间去挑战棒球。在所有人看来,真是疯了,你有光环,是那么伟大的名人,怎么可能去打棒球,这是多丢脸的一件事。可是,乔丹是一个成长型的人格,他认为, 这怎么能是丢脸呢?这是我的爱好,这是我的人生。有什么不行呢。
随着他的年龄的不断增长,乔丹的身体素质一定是在下降,但你发现乔丹在后期打球已经不靠身体了,因为他不断练习着自己的技能,让自己能够适应如今这个老一点的身体。这就是一个成长型的选手表现出来的伟大之处。
那么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是怎样应用到学习上的。
成长型的人是不会死记硬背的,我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上学的时候的很多同学,他们觉得要把这个课学好就是背过,没有别的办法,其实这种想法就是一个固定型的心态的人了。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是,我脑子不行,背不会。你看他其实没有下过功夫去研究里面的.机理。而是简单的认为学的好的人都是因为背过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人叫做死记硬背,而真正成长型的人心态的人会去琢磨,会去想,会去做过一遍题之后去归纳总结,会去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从学习方法来说,他们就是不同的人。
固定型心态的人能不努力就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中,只要能够达标就好。所以,为什么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真的是有影响,因为你想让一个孩子拥有一个超强的成长型心态,说一个孩子在一个特别差的学校,也能考上清华,北大。或者是哈佛。难度很高。因为孩子们经常是对标的。他一对标我已经比别人高出来那么多吗,那我还需要付出努力吗,这就是固定型思维的自我就会出现,你已经很好了。这时候这种状态就会成为虚荣。认为我很有天分。人们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在心理学上叫做价值感。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成长型的书中案例。
加菲尔德高中,是洛杉矶的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之一。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老师也无可奈何。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他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问自己,我应该怎么去教他们,而不是我能不能教他们。固定型思维方式,能不能教。而成长型,是怎么教他们。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最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后来,他不仅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成绩。这在很多人看是奇迹。其实奇迹是成长型思维成就的。这一事迹,便是电影《为人师表》的原型。
其实,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它无关年纪。无论何时,停滞成长,才是最可怕的衰老。终身学习需要每一个人去不断践行和修正。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所以我特别喜欢这本书。希望推荐给大家,让我们共同成长。
读《终身成长》有感13
而作者认为成长型思维相信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觉得就算天才,他们都要通过不断学习来让自己成长和提升。那我们来看看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的时候他们的心态是怎么样的?
面对成功,成长型思维的人认为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就是一种成功。这时候他们会不断去尝试,不断去提升自己,他们会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而在面对失败的时候,他们同样会觉得失败是一个很痛苦的经历。但是它们会认为失败不能对他们下定义,他们认为失败能够让他们从中学到东西。
在面对自己取得好成绩的时候,他们会认为自己付出了努力才能够得到这个结果。当他们成绩不佳的时候,虽然也会难过,但是他们会觉得是自己还不够努力,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再努力,再勤奋一些,自己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成绩。他们是不会让不佳的成绩固定自己的。
在面对挑战,他们会感到很兴奋,因为他们认为每一次挑战都能够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上面我们对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进行分析,分析他们对于成功和失败、成绩和挑战时候截然不同的两种心态,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思维的。如果你是固定型思维,并且不希望自己改变,那当然没有问题,你可以继续维持。
但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用成长型思维去思考问题,让自己的能力能够不断得到提升去取得一个更高的成就,那你可以看下面的这一部分,就是怎么样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作者在书中提到了5个步骤:
1、接受
我们每个人的脑袋里面都存在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我们要去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我们接受固定型思维的存在,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让它高频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代表我们要接受它出现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危害。
2、观察
这一步的意思是我们要看看,到底是什么事情会引发固定型思维的出现,比如是不是在你接受挑战的时候,你告诉自己你做不到,放弃吧。我们要去观察它们是什么时候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它对我们说了什么?我们感觉怎么样?还有我们要去观察我们的这种固定型思维是怎么对待别人的?比如,我们对待我们的朋友做的事情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一味地去评判他们,而不是通过这件事情教会他成长?
3、命名
当我们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固定型思维被引发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尝试去给他们进行命名。这样的命名,可以让我们在每一次固定型思维被引发出来的时候,我们直接通过这个命名对它们进行讨论,这样我们就知道能够对它们进行描述。
4、教育
我们已经通过上面几个步骤,知道了固定型思维上面时候会出现,也知道它出现的时候带给我们的痛苦感受,而且我们也已经给它们进行了命名,我们就可以开始带着它们成长了。作者告诉我们固定型思维斯是为了保护我们让我们感到安全,只是它们并不知道怎么去做而已。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它们出现的时候,对它们进行引导,用成长型思维的方式去引导它们,让他们转变为支持我们的力量,让它们和我们一起去面对挑战,不要放弃。
5、巩固
当我们走完上面的旅程的时候,不要忘记的是加大练习去巩固这个过程。就像知道和做到是两码事情。要让自己熟练掌握的前提就是加大练习的数量。作者在书中告诉了我们练习的办法:
1、把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特点打印出来,贴在镜子上,让它每天都来提醒我们这两种思维的不同。
2、如果还有空间,也印出以下的问题:
对我来说,今天有哪些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对我周围的人呢?
我们要去思考我们怎么去利用这些机会,同时还要去制定一个计划,制定好以后,问自己:
我将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式开始实行这个计划?
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计划被打乱之后,我们可以重新制定一个新的计划,还是重复问自己上面的问题。
当我们完成这个计划,并且获得成功,我们要学会去问自己:
要保持不断成长,我还要做些什么?
通过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带给我们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希望自己能够不断突破去让自己成长,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成长型思维模式的练习过程来锻炼自己的成长型思维。一步一步去踏实练习,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但是只要去练习和巩固,你就能够掌握这样的方式,并且让成长型思维方式让自己获得更高的成就。
读《终身成长》有感14
近来,我听樊登老师讲《终身成长》这本书,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去年,我跟随着叙事者读过这本书,也深刻反思了自己的思维模式。平时,在生活中,也一直在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如儿子学习某样事情学不好时,我就会告诉他:“是因为自己练习的太少。”当他做到时,我又会帮其复盘:“当时你不会某样事情(如骑平衡车、拍球等),现在竟然能够做到这般熟练了,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儿子会说:“是因为我练习了。”通过不断地练习能够学到某样技能,成为孩子心底的声音,也是我不断地在强化的成长型思维。
但是,即便如此。当我听完樊登老师讲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固定性的思维模式仍然占了很大一部分,如在工作中,碰到试卷中有疑惑的点,会有不好意思开口请教同事的心理;在高三现阶段的复习中,不停地做题刷题,我总是过多地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对其知识体系中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缺少关注;我有时也认为学好语文是需要天赋的,甚至是教好语文也是需要天赋,包括阅读速度、阅读能力等等。当我意识到自己思维模式的这个特点的时候,我震惊于我只认识到自己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冰山一角。
不过我也庆幸自己的新发现,那怎样才能让自己工作中的这些固定性思维模式变成成长型思维模式。书中提出了四步,即接受、观察、命名和教育。
首先是接受自己拥有一部分固定性思维模式的事实。
其次是觉察自己是什么能够促使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出现或回来。如书中提到有人会是办砸了一件事,压力很大,丢了工作或者失去了一段感情的时候等等。反观自身,每每我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出现的时候,大都是在比较沮丧或者挫败的时候。书中提到当你明确了自己固定性思维被激发的`原因后,不要急着去评价,更不要去自我否定,先观察一下,允许这样的声音存在。
第三是命名。给自己的固定性思维模式命名,这个名字可以是生活中的某个人,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某个人物。我想作者让我们给固定性思维命名的原因,是能够让我们清楚它们是我们的一部分,是经常在我们某个时刻出现的。
第四是教育。固定性思维模式往往在我沮丧或者挫败的时候出现,当它有了名字,我们可以一块教育它,一块走过这段旅程。如当我因办不好某件事而沮丧,因努力去做了而依然没有成效或者成功的时候,我可能会挫败。这个时候,我的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声音就会出现了:“对,你确实能力不行,你就是不如谁谁谁,你别费劲了,还不如轻松一点。”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去制止它,欢迎它的到来,并告诉它:“是的,我确实没有达到怎样的成功,但请允许我继续试一试,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不一样的体验。”“确实,我现在能力还没有达到怎样的水平,但只是我暂时还没有做到,我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肯定能够成长的。”
练就成长型的思维模式应该是每个人一辈子的必修课,哪怕我们进行了努力、尝试、坚持、迎接挑战之后仍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那又怎样,正如书中所说“因为这种思维模式,我成了一个更积极、更有勇气、更加开明的人”。
读《终身成长》有感15
曾几何时,我为一时的过错持续自责,因为失败的经历而在新的挑战面前望而却步,我对这样的自己深恶痛绝,却难以认清造成这一切的本质所在,直到翻开卡罗尔·德伟克的《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我迎来了“恍然大悟的时刻”。
一、认知: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导向
在这本书中,卡罗尔教授从思维导向的视角,揭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两种思维模式下人们看待、处理问题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前者认为人的才智是一成不变的,过去的自己与将来的自己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更倾向于维持现有的认知水平,安于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守住已取得的成功,丧失了成长的欲望;后者则相信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已取得的成绩或是已经历的失败都止步于过去的阶段,而未来仍然存在无限可能,因此积极迎接新事物和新挑战,享受自我成长带来的喜悦。作者借一个七年级小女孩之口道出了成长型思维的真谛:“一个人的智力是需要去努力学习的,并不是凭空获得的。”所以,在其他孩子因为不确定答案而不敢回答问题的时候,她想的是即便自己回答错了,也能得到被纠正的机会,从而进一步拓展自己的认知和能力范围。这便是说,成长型思维的人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会保持一种“学习者”的心态,而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正是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第一章的末尾处,卡罗尔教授引导读者围绕思维模式对自身所属的情况进行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意识到,我的困境正源于自己深陷于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停滞不前。在失落之余,书中的一句话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勇气:你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二、改变,从重新定义“失败”开始
失败,无疑是一段痛苦的经历,尤其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言,失败不仅意味着对当下成果的全盘否定,更是对过去和将来取得成就的抹杀。失败者的标签一旦形成,便会在脑海里永久性地扎根,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为了避免承受这种痛苦,秉持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就开始回避一切可能会导致失败的挑战,安于现状,故步自封。
卡罗尔教授以成长型思维重新看待“失败”,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并能从中学习的问题。书中以橄榄球运动员吉姆·马歇尔的亲身经历为例,诠释了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如何从“失败”中获取成长的力量。当吉姆在上半场比赛犯了一个重大失误之时,他意识到自己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一直沉浸在错误引发的羞愧感里,要么付诸行动改正错误。在下半场比赛里,重新振作的吉姆表现得十分出色,他没有被失败的痛苦束缚自己的思想,而是选择了积极地面对和解决失败背后的问题,吉姆也因为这段特别的经历成为了更优秀的球员。
反观自身,在语文科目第一单元测验后,我发现自己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将此视为一场重大败绩,并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根本不具备必要的教学能力。更糟糕的是,对“失败”过多的关注也让这种否定逐渐蔓延到了学生的身上,我一度对他们丧失了所有信心,以至于当之后几次测验的成绩有所进步之时,我仍习惯性地选择了忽视。直到身边的人提醒我:你看,孩子们的点滴进步都是他们成长的足迹,你为什么不为他们创造更多可能呢?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固守在失败的'牢笼,却没有尝试过正面突破和解决问题。这恰恰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所不齿的。当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一切便豁然开朗许多——语文基础较为薄弱正表明学生存在巨大的进步空间,与此相对应,我也能在改进教学上有更多的发挥余地。班级上一学期的学情反映出学生在识字上存在较大障碍,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在课内外巩固对生字的认读,同时鼓励学生在广泛阅读中扩大识字量,这为我指明了本学期教学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我也做好了在成功的黎明到来之前持续接受挑战的准备。
“当人们相信自己的基本特质可以得到发展的时候,失败虽然很痛苦,但是不会给他们下定义,而且如果能力可以拓展,如果改变和成长还有可能,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依然有很多”,痛定思痛、迎难而上,才能从“失败”中赢得最好的嘉奖。
三、成长:努力比天赋更值得肯定
努力对于人之成长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中都有所印证,关键在于二者如何看待努力的发生。
卡罗尔教授抛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龟兔赛跑。在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里,擅长奔跑的兔子因为偷懒和轻敌而败给了行动缓慢但坚持不懈的乌龟,这个出人意料的结局似乎是在强调:即使我们在某些领域不如兔子那样具备天生的优势,也可以学习乌龟踏实稳健的品质,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成功。然而大多数人想的却是,如果可以选择,那当然是做一只天赋异禀的兔子,只要改掉一点点浮躁的脾性,甚至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率先抵达终点。单从兔子和乌龟的角色塑造上,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出有天赋者和无天赋者的差距:对兔子来说,它的成功从一开始就是注定的,只是因为偷懒而给了对方反超的机会;而乌龟,它的成功其实带有一点侥幸的成分,试问如果兔子不睡那一觉,乌龟再怎么努力怕也追不上兔子的脚步。
由此,卡罗尔指出,这个故事实际上巩固了人们“只有缺乏天赋的人才需要努力”的观念,而这也正陷入了固定型思维所信奉的逻辑怪圈——对天才来说,任何事情都易如反掌,当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努力,那便证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然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的观点却截然相反,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天才都需要不断努力,努力永远比天赋更值得肯定。
肯定孩子每一次的努力而非褒扬他们的天赋,其实是所有家长和老师都很容易忽略的问题。因为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表扬说:“你真聪明!又考了一百分!”“你这么快就算出答案了,比其他小朋友都厉害!”“你画得真好,真是天生的画家!”细细想之,我们确实一直把重点放在了评价智力和天赋上,却很少关注并强调在此过程中孩子们所付出的努力。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执着于展现自己的头脑和天赋,一旦遇到困难或者挑战,需要付出努力的时候,就会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因为天才是不用努力就能达到成功的,努力就证明自己变笨了。如卡罗尔所言:这种错误的夸奖方式导致孩子们变得过分看重成就,过分依赖夸奖,心理脆弱,拒绝接受一切可能失败的挑战。
所以,比起把“聪明”“有才能”“有天赋”这些肯定的标签贴在孩子们身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改变夸赞的方式,对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等)进行夸奖,让孩子们明白是持续的努力带给了他们成长和知识,这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在面临挑战之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并且愿意凭借努力来获得自身的成长。同时,身为老师,我们也需要以自身的行动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卡罗尔强调,好老师是和学生一起成长的老师。成长从何而来?努力再努力,学习再学习。
红极一时的地铁广告语中这样写道:“这个世界在残酷惩罚不愿改变的人,每个时代都悄悄犒赏会学习的人”。“改变”与“学习”,正是实现终身成长的两条必经之路。正如书中最后一章写到的,改变也许艰难,但却很值得。迈出第一步,做好为此不断付出努力的准备,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是学习的一个机会,我们将拥有以前不曾拥有的东西,体验到以前不曾拥有的感觉。成长型思维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富足,也让我们走得更远,目之所及,万物可爱,未来可期。
【读《终身成长》有感】相关文章:
《终身成长》读后感09-25
终身成长读后感02-24
《终身成长》读后感12-19
《终身成长》读后感[精选]08-11
《终身成长》名著读后感09-06
《终身成长》读后感15篇03-23
读《成长的滋味》有感03-01
全民终身学习活动总结05-17
读《文明美德伴我成长》有感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