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教育细节读后感

教育细节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15:21:3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育细节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细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细节读后感

教育细节读后感1

  今天读了苏州德育的一片文章《良好的教育从细节开始》觉得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忍不住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有足够的智慧、耐心、责任,还要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细节,把教育做死细、做小,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今年在教二年级,所以学生来打小报告的特别多,某某打了我、某某不让我走路、某某偷我的铅笔……每次解决要花费我很多时间,怎样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学会宽容别人呢?我给学生讲宽容的小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我在晨会课上让孩子们讲讲身边的宽容故事,找找别人的优点,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打小报告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在教育中班主任要有宽容心,要允许学生犯错。并给予一定的耐心、等待学生去改正。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让我们班主任学会宽容吧,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大爱,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也不是完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只有对孩子们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赢得孩子们对自己的宽容,心里互不设防,才能实现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以博大的胸怀、独具的慧眼接纳我们的学生,赏识与宽容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多一份民主,少一份个人专断……我们的教育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教育细节读后感2

  暑假值班期间打开的《教育的细节》,一看便释不下手。书本中的这么一段文字:“孩子是有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还有一百种聆听问题的方式,惊讶和爱慕的方式。一百种欢乐,去探索,去发现;一百个世界,去发明;一百个世界,去梦想。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走了九十九。学校和文明,将孩子和身心分离。他们告诉孩子,不需用手操作,无须用脑行事,只要听,不必说,理想世界不必伴随快乐??他们要求孩子,去发现只存在的世界,在孩子一百个世界中,他们偷去了九十九。”说的真好,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去寻找孩子喜欢的语言,只做引路人,不做指路者。

  再读朱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我发现,这个问题其实也体现了很多老师,平时对一些教育细节的忽视,其中包括对儿童的仔细观察,渐渐的导致自己累积了一些教育的“恶习”,生出许多“反教育”的`行为,灭失学生的天性,这其实是极为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很多时候取决于对细节的观察与领悟!

  《教育的细节》一书,共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文字虽很朴实,却正如网络评论的那样“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确实是一本教育界的好书。其中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事例给教育学专著赢来了很多的吸引力,是为数不多让我一口气读完的一本书。

  确实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教育真美,孩子更美,希望我能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找回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以做一名孩子心中的好老师作为我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希望是如此的美好,目标是如此的明确,合理运用我们的知识,给我们祖国下一代献上我们这一生的祝福吧!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通过看《教育的细节》这本书我的一些收获吧,初次看这本书,看到了“一厘米之变”,对这些事例真的是震惊了,句句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难道我们不是这样做得吗?真的很让我们深思,不是不知道,而是我们没有注意细节,真的。你认为你每天的每一句话你都深思过吗,我想是不可能的。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我要去注意细节什么的,而是让我知道换位思考是多么的重要,这是素养的提升,这是学习的动力,这是我们教育赢得尊重的最好方

  法,好好去做好换位思考,就可以注意到每个教育上的细节了。尤其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免不了要进行相互交流沟通,但是有几个用语值得注意。例如,“你在想什么”、“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这些好像是教师课堂上的常用语言,这里有几个共性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用语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这必须在教师表达之前要构思好。学生在课堂上偶尔注意力转移现象,这时一句“你在想什么”,或者用语言对学生的神态进行描述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上来,反而给更多同学注意力转移机会。课堂教学的任何用语一定要是对教学任务完成有用的,尽量减少没有结果或者让学生注意力转移的用语。

  课堂,是教师展示自身生命价值的舞台;教学,是教师职业活动的主要存在形式。课堂中的一举一动,教学中的一颦一笑,都传递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有着不相同的意蕴。你想:一句“连XXX都已经会做了,你还不会?”大庭广众之下的一箭双雕——伤害了两位孩子吧?教学细节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含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只有那些心中有学生,充满智慧,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理解和真切眷顾的教师才能去主动创设、积极捕捉与有效开掘这些精妙的细节,方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教育细节读后感3

  最近,我阅读了《教育的细节》这一本书。接下去谈谈自己教育的一点感悟。从大学毕业至今已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十三年了。从当初一个懵懂、稚嫩的小后生,我变得更加成熟。回顾这些年的教学经历,我觉得是快乐与痛苦并存。和学生在一起,心情会变得愉悦,心态也会更年轻。但面对成堆的作业和班级的琐事时而会变得烦恼。

  但虽然工作中有少量苦楚,我从没有放弃过。因为对于我来说,它就是一份事业。虽说平凡又微不足道,但它是我人生前进的动力和心灵的寄托。的确,就是这份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让我每次都能精力充沛地走上三尺讲台,和同学们一道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教学工作繁杂而又有些枯燥,但有时静下心来去思考、去总结,定会发现许多乐趣和那片属于自己的沙漠绿洲,给人无限遐想。

  在教学中,和同学们谈谈英美文学,中西方文化差异会让学生们觉得你知识渊博;和他们谈谈人生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人生阅历;和他们一起课堂互动,会让他们觉得你很有亲和力。是的,这就是我教学经历的真实写照。每每想起,都会喜悦涌上心头,心情自然舒畅起来。

  谈到自己的教学观,我觉得可以用“与生为友,共同发展”这几个字来概括,虽说语言朴实,但也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那么,我该怎么做呢?

  第一,与学生为友,相互理解。

  自己也是从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成长而来的。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一个阶段。所以,我都会正视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错误,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改正。

  第二,永葆年轻心态,跟上时代的节拍。

  从刚工作时的90后学生到现在面对的00后学生,我发现我所教的学生们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差异,社会赋予给他们的责任和荣辱观也有不少的.变化。教的学生越来越年轻,而我们老师年纪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该保持一种年轻心态,更好地融入新鲜事物中,而不会变成学生口中所谓的“老人”。

  第三,教书育人,从我做起。

  为了不被社会所淘汰,我经常学习。更多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关心帮助他们。

  以上,就是我个人教育的些许感悟,或许很平实,但我会继续慢慢摸索,去开辟更为广阔的教学绿洲,和学生们一道,共同发展。

教育细节读后感4

  暑假参加了台商区的班主任培训,期间听了福建教育学院陈老师的讲座,讲到国外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建议我们要看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罗恩.克拉克写下的教学心得《教育的55个细节》这本书。国外的教育究竟是怎样的,教师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我带着疑问看了这本书。

  看完这本书心中感慨良多!真是一本教育难得的好书,一般教育的书,不免出现很多的条条干干的理论,读起来会觉得乏味,而这本书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乏味,因为它的语言自然朴素,写的都是日常教学、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风趣幽默的“麻辣教师”不仅“征服”了一群又一群调皮捣蛋的“问题学生”,而且还在短时间内把他们调教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就是美国最佳老师奖获得者罗恩.克拉克。

  特别是书中提到的55个细节,真的非常值得我学习,如: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接到别人递来的东西。要说:“谢谢”。全班同学一起朗读时,要全神贯注。每天都要按时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对布置家庭作业不准抱怨或发牢骚。不许盯着正在受批评的同学看。如果有人不小心碰到了你,尽管不是你的错,你也应该说“对不起” 。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要对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要尽可能地这样说:“我同意约翰的观点,同时我也感到” “我不同意沙拉的看法,尽管她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我觉得”或者“我认为维可多的观察真是太精彩了,它让我意识到”等等。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也就是说“忘不掉的.是真正的素质”,很明显,克拉克先生给予学生的正是这种忘不掉的素质,换言之,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而培养习惯就要从日常的生活细节做起。

  什么是老师呢?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 这不正是老师很好的写照吗?老师对学生的爱能使少年儿童健康的成长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再“坚硬”的冰也能被真诚的爱所深化。而今天新时代的教师,面对世界无穷诱惑,如何保持一颗至真至纯至浓的爱心?我想,就每天看看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吧,试着去爱他们,去了解他们,去尊重他们。

  克拉克先生所强调的55条细节,加进了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与体会,同时也告诉学生,如果离开课堂后他们会面临什么问题,他们需要为此要作哪些准备,还教会学生如何抓住机遇以及树立自信等。

  教育无小事。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一一去关注,从方方面面去发现、去挖掘、去引导、去培养和塑造。所以,我想,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不分地点,不分时间的,只要教育的契机一出现,教师就应该有慧眼有责任去履行教育的职责。读完克拉克的细节教育,我认为作为教师就应该向克拉克那样,克拉克先生教育的55个细节令我敬佩,我将努力学习他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育细节读后感5

  我读完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感受到朱老师伟岸的身躯内藏了一颗敏感细腻的心。《教育的细节》中有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引起我极大的共鸣。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比如:“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有时候,一所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有时一个细节,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前段时间,电视剧《太阳的后裔》成为热门话题,剧中传递了许多正能量的东西。剧中有一个细节对我触动很大,就是余震发生时,年轻的李医生为保全自己撇开一时半会儿也救不了的伤员而逃离废墟。事后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在地震过后他不仅没有向家人报平安,连即将临盆的妻子都没有联系,他一脸愁苦抑郁地不断投入更危险的工作,在工作中寻找救赎,直到那位伤员原谅了他,他才解脱,心灵如释重负,微笑重返脸庞。这个细节没有明显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自责、内省、自救而诠释人生的意义。正如《教育的细节》中所说:“坚持一厘米之变,即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多更大的改变。在我看来,与其整日期盼外在强有力的制度变革来改变一切,不如向内求和向外做,秉持一厘米之变的信念和行动。”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电视剧可以赢得那么高的点击率,对年轻人的影响那么大,不得不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反思: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该如何进行才有效?

  学生的成长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仅愉悦着教师的心灵、推动着学生自己的发展,也带给家长们信心和希望。学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师的贵人。所以我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间情怀,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

  《教育的细节》是一本好读的书,符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气。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真正走进了学校、走近了教师,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如同他在书中所写:“事实上,在今天中国僵硬的教育体制下,不管是谁,都只能在体制的隙缝间做一些细小的尝试和努力。如果你想跟游戏规则说‘不’,争取一点个人自由呼吸的空间,结果可想而知:你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绝声,自然多了些许悲壮美。”经典的教育范例值得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反复咀嚼和回味。知微见著,守正待时。本书中,作者精心选择的范例,无论从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相信阅读此书的每一个读者都会从书中得到启发,激起对教育现状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细节》优秀读后感篇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三1 / 3名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习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教育细节读后感6

  今天,孙老师让我们读美国罗恩。克拉克写的《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我想:这本书应该是老师读的,为什么要叫我们读呢?于是,我就带着好奇的心情,读了《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主动帮他人捡起掉下的'东西》、《饭后要负责清理自己的垃圾》、《接到别人递给的东西要说“谢谢”》、《与人相碰应主动说“对不起”》这5个细节。 其中令我最感兴趣的是《吃饭时保持良好的礼仪》一文。里面有“吃饭时不能把手肘放在桌上”、“不能用两只手吃饭”……让我懂得了吃饭时的很多文明礼仪。我一定要做到这5个细节,同时,我还要到网上查阅其他的50个细节,我要成为一个讲文明礼仪的好孩子!

教育细节读后感7

  我读了朱永通写的《教育的细节》一书,下面就说说自己阅读之后的收获和体会。

  书中我读到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作者对这些故事的解读。比如,可以读到“一厘米”的故事,读到贾春英老师改变一个同学着装的故事;读到原泉州第二实验小学林校长对非教育行为说“不”的故事以及他的认识:“学校不是为荣誉而生存的,学校是为孩子健康发展而存在的”。从这些故事中,让人内心感触很深。

  阅读本书,使我意识到细节的力量。研究细节可以帮助我们关注细节,从习以为常的细节审视和反思自己整个的教育观念,研究和改进自己的实践操作,从细节入手的改变可以使教育观念和教育的原理、原则落地生根;提供细节变革的参照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找到变革的抓手,使变革变得更加真实可靠。阅读的'本质是阅读自我,阅读带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阅读中,我不时审视自己是否关注了这些教育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时自己是否合格。审视的结果不时使自己坐立不安,恨不得重新来过。希望自己重新来过,我把这看成自己读《教育的细节》的最大收获。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说,不要因为这件好事是小事而不做。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不能在细节上影响学生,便不能当好学生的导师。要照亮别人,自己身上必须要有火种。空洞的教育不如言传身教。教育孩子爱祖国,那么在举行升旗仪式时,教师首先要做到严肃,庄重,不交头接耳;要求孩子保护环境,教师自己看到校园中的纸屑时,应该第一时间弯腰拾起,而不是漠然走过;教育学生要爱劳动,教师就应该热爱劳动。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劳动。教师的人格和灵魂并不只是表现在大是大非上,更多的是表现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里,表现在与学生相处的一点一滴中。这些细节就如同一丝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喜雨。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品德教育紧靠讲道理,提要求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把生活中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教育细节读后感8

  用眼睛和别人交流;尊重别人的思想和言论;进出时为别人扶住门;接过别人给你的东西后,在三秒钟内说出“谢谢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能挂在脸上;当天晚上做完你的每一项作业;打喷嚏和咳嗽时要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说“对不起”;与人交谈,别人问你一个问题,你一定也要回问对方一个问题;顺手做些善意的举动,给别人以惊喜;记住学校里每一位老师的名字,遇见时一定要打招呼;永远诚实;尽你所能做个好人……你能做到这些吗?

  古人说于细微处见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积月累、点滴成型的,细节在所有领域都是重要的。

  因为职业的关系,很容易对教育方面的书籍多关注一些,但是真正打动我的是看到这本书的目录,让人觉得看书的人或多或少都会从这本书上学到一些东西,或者决定用在自己的孩子或是学生身上。这是我的直觉告诉我的。

  最近,阅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一书。该书主要从教育教学的一些细节入手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培养一批批有礼、有序、有理的学生。我也看了很多老师们在仔细研读该书的基础上,写下的感受。它们抓住一个方面来重点剖析的真切生动的教学随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一种敬业,一份执着。下面我也谈谈读了该书后的一些感受。

  书的扉页这样介绍:你想把令人头疼的“问题”孩子变成举止得体、品行高尚的人吗?你不妨跟美国克拉克先生学两招。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学,并且行之有效。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心得告诉你,每一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你善于引导和培养,“坏”孩子也会变成有出息的好学生。

  读罢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个细节”,回味多多,其中体现出的用心,尤其重要。他从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了55个细节,涵盖了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小道餐桌礼仪,大到积极心态的培养,并针对这些细节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下面就书中的3个细节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1、细节4 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又都担心一旦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会不会被人笑,小学生在这方面特别敏感,所以我们要对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想法表示尊重。记得刚开始我试着让学生评评同学说英语说得怎么样,问题回答得如何,学生会直截了当的说“不好”“不对”,不能提出什么好建议,而且也损伤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自尊心。于是我告诉学生该怎样表示自己的看法:我觉得他读得很好,如果声音再响一点就更好了;他回答得很好,但是我想补充一点……平时课上我经常这样训练学生,让他们慢慢适应这种评论方式。

  2、细节9 接到别人递的东西,要说“谢谢”。

  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这是对人表示尊重。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对不起”“你好”“谢谢”……人人都知道,但是我发现有个别学生从来都不说礼貌用语,同学借他东西,老师给他奖品,他都当成是理所应当的事,不说一声“谢谢”。而有的学生常常把这些礼貌用语挂在嘴边,同学帮助他了就说声“谢谢”,做错了事就说“对不起”。在学校里,首先我身体力行,课堂上学生每每给了我一个精彩的回答,我总不忘记说声“谢谢”。我更经常留意学生的言行,如果发现有学生没有用礼貌用语,我会及时的给他们指出来。

  3、细节16 每天都要完成全部的家庭作业。

  我想大部分老师都碰到过这种情况,我也不例外,班上总会有几个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尽管每天放学前我都会把家庭作业写在黑板上,并且一再的强调要完成作业。如果老师问为什么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作业本忘带了,忘记做了,不会做,不知道作什么……往往弄得老师苦笑不得,不知怎么办才好。这学期我班上来了一个新生,聪明可爱,可就是有一个坏习惯——不做回家作业,甚至有时候连作业本都找不到,让我非常头痛。为了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每天放学后,我都要检查一下他是否记好了家庭作业,叮嘱他一定要完成,并且经常和他父母电话联系,了解他在家的表现。

  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家庭作业,并准时交上来,确实需要费点劲。罗恩克拉克在书中提到了几种方法,其中有一种方法是:做一条家庭作业记录的横幅。在教室外贴一条巨大的横幅,上边记录着全班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的天数。在上面简单地写着:全班所有同学连续完成全部家庭作业?每天检查完每个孩子的家庭作业之后,就去修改天数。如果孩子们表现好,就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是一个好方法,对他们是个正面的刺激。

  虽然书中有的细节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但其中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教育并不是靠说空话大话,而在于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个环节中的细微方面,不仅没有抹杀孩子的个性还特别具有人性化。人的个性品质具有稳定性的特点,所以它们一经形成便不容易改变。但这并不是说个性品质是固定不变的、永远定型的。认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特别是学生年龄愈小,个性品质的可塑性便愈大,问题在于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不仅适用于孩子们,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实用的;通过他的讲述,我们会学会或是强化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交往以及如何感激生活。相信其中的一些也是许多大人都不曾做到过甚至是没有想过的。

  或许有人会说:我平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管孩子;但看了本书,你就会觉得:作为一个班的老师都能够尽职尽责,甚至是为了学生想尽一切办法,为的是让学生变成举止得体、品行高尚的人;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还有什么借口来推脱教育孩子的责任?

  孩子是天真的,可爱的;每个孩子都应该在不同的环境里感受到爱,并学会爱别人。这不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其实书里所写的和《弟子规》、《三字经》的内容基本一致,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那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

  尽管我不会有-罗恩 克拉克和魏书生等教育专家的成功教育案例,这一辈子也许不会成为名师;作为当初同样不想成为教师的我来说,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只要还在这岗位上一天,就不会愧对学生喊我的一声“老师”!

教育细节读后感9

  “老师,我翻汤了”、“老师,我筷子坏了”,每当发生这种状况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立刻去拿抹布拖把、换筷子,有的孩子坐在那里等老师帮忙。或者,班上孩子轮流做值日生时,有的孩子不需要老师提醒就把事情做好了,有的孩子在提醒下还做不好。我认为这些现象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让孩子参与家务,其实也是父母给孩子的一种陪伴,并且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因为劳动会给亲子双方都带来滋养,更会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皮皮一岁多的时候,他就开始跟着我一起洗衣服了,所谓的洗衣服,其实就是玩水、玩泡泡。实际上,我们两个人一起洗衣服花费的时间要比我自己一个人洗衣服多的多。因为我们常常把衣服都弄湿了,再换再洗。但是,在这过程中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是弥足珍贵的。

  对孩子来说,厨房也是一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是他的玩具,当然也闯过不少祸:厨房淹了、碗碎了、盘碎了、勺子弄断了、有次还把我心爱的玻璃锅盖弄碎了……但是,我没有阻止过他的行为,我认为他是在学习,不是在捣乱,我相信,正确的引导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小的时候,我保证他能碰到的东西都是安全的,可以任意探索,我们父母应该为孩子准备一个自由地、安全地探索环境,而不是用“不可以”来制止孩子。

  孩子都有好奇心,“不可以”只会激发孩子更浓厚的兴趣。等皮皮长大一些,我就把他的专用刀子放在了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我觉得与其阻止孩子玩刀,不如教他正确使用。现在,每天晚上他都自己削水果、切水果、摆盘,甚至还会帮我和他爸爸削好水果。我记得第一次在朋友圈里发皮皮削的水果,点赞的人很多,但是担忧的人更多,问题很一致:不怕削到手吗?我可以很肯定地说:不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学习,一定会削到手。炒菜、煎鸡蛋、洗碗、做蛋糕…….这些事我们都会一起去做,常常有人开玩笑的说我虐待儿童。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肯定不是的。

  除此以外,书房和皮皮的卧室是他的包干区,我从来不插手这两个房间的'卫生工作。虽然有时也不够干净整齐,但是我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我要锻炼他的能力,让他自己意识到房间需要收拾了。而一旦意识到了,结果绝对是让我大吃一惊,也是欣慰无比,我再鼓励一下,收拾房间的间隔时间越来越短。这不就达到了我的目的的了吗?是不是要比家长跟着后面收拾,可能还会伴随着抱怨:“哎呀,你的房间怎么这么乱?你就不知道收拾吗?”好的多呢?

  其实,孩子天生是爱劳动的,只要家长给孩子机会。但是,现在太多的家长在让孩子劳动的事情上走向了极端。要么什么都不让孩子做,要么强迫孩子必须做,要么金钱利诱孩子做,比如洗一个碗多少钱、洗一双袜子多少钱,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孩子是家里的一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应该的,应该有这个责任。真正的劳动会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成就感、价值感、责任感,家长只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和榜样引导。

  最后,我分享一下蒙台梭利的名言,她说过:“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们成长,让他们更具有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力就会走向衰竭。”

教育细节读后感10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朱永通先生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拿到书本,一行小字跃入眼帘——警惕细节中的魔鬼,让天使常驻。何为魔鬼?何为天使?当我一页一页翻看着的时候,我想我似乎明白了。

  《教育的细节》这一书其实是一个个案例,一个个故事片段,有他女儿教育成长的真实经历,有他到各地学校的所见所闻,以小见大,娓娓道来,他不似教育类书本中的大段大段的道理哲学,更像是话家常般的阐述,读之让人耳目一新。

  如《单独的座位》、《课堂中的道具》、《怎么和孩子说话》,这些细节常在我们的教学生涯中遇见,可也常常被我们忽略。当我读完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不禁在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会怎么做?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朱永通先生提到的《一厘米之变》,看到这个标题,我就想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小朋友哲哲。哲哲小朋友,长得非常帅气,很聪明,上课回答问题都能回答到点子上,数学操作也做的又快又好。可就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很讨人喜欢的小家伙,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你会听到很多的告状声,哲哲抢积木了,哲哲把小朋友弄哭了。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都会想怎么让他变好呢?其实改变他人何其不易,不如试着改变自己。也许你会觉得你改了他怎么还是这样?那么不如想我改的是不是不够,再多一厘米如何?抱着这样的心态,我们两位老师、阿姨、孩子的妈妈甚至孩子的整个家庭都在悄悄的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你再去观察孩子,你会发现孩子也在悄然的发生着变化,从原来的迫不及待到现在的学会等待,从原来的不敢放手到现在的其乐融融。也许有时候还是很调皮,但是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每天一厘米,相信孩子也会越来越好。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教育的细节关系着教育的成败。而“一厘米之变”所变化的就是种种细节,包括观念的“一厘米之变”、教育重心的“一厘米之变”、对教育中习以为常的事情的“一厘米之变”。坚持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积少成多,量变产生质变。

教育细节读后感11

  朱永通的《教育的细节》一书的少数篇目,我在《教师月刊》各期里曾读过。我发现他的文字很有节制,不仅篇幅节制,而且情感节制。文章写得不动声色,甚至有点冷。

  永通是个有心人。一个看似粗犷的男生,在以他的细心观察教育、体察师生、省察自己,写出了细腻细致的《教育的细节》。这些细节,都是小事,却被永通的慧眼看得明白,看得透彻,看得入木三分。

  《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响学校在区里、市里的排名,却可能给问好的学生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因为这是让学生忘不掉的细节;某数学老师偏爱某个学生(很不幸,刚好是个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却让其他学生都讨厌她的课,班里数学成绩年级最差——这位老师可能绞尽脑汁也不会想到是这么个原因。

  《润泽的座位》一文中,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永通问过许多校长,竟问不出答案——校长哪有心思考虑这么小的事……

  永通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他在那冷冷地说着,这边厢我读得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尤其是那篇《三个词汇里的学校文化》,那个转自崔永元的关于贫困地区孩子没见过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让我笑出了眼泪,笑过之后,眼泪却还止不住地往下流——在当下充满“荒诞”的中国教育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这样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听到,许多来咨询的家长向我诉苦时,我发现他们说的也都是小事,而对这些小事我却无能为力。例如,孩子班里新来了一位老师,来了十天还叫不出孩子们的名字;教师节那天,不谙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新老师说,要去隔壁班送礼物给以前的老师,这位老师听了脸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礼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诉妈妈,妈妈一夜未眠,倒不是为礼物没送出去,只为孩子以后如何在这位老师“手下”学习、生活而担忧。

  教育乃是由许多小事构成,哪有那么多大事大词大话大标语大理念。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行文至此,我还想回答永通在本书后记《一本书的重量》中提出的一个问题:一本书到底有多大的重量?作为教育人、写书人,我深知,文字的力量实在有限,尤其是在这“教育的精神暗夜”。甚至我曾经怀疑当下还有人读书吗?在我的新书出版之前,我也曾犹豫:自娱自乐便好,写出来有人看吗,有意义吗?

  但是,当我的读者来信说,读我的书到半夜,泪流满面;读我的书之后反省自己陪伴孩子太少;读我的书之后下决心减少给孩子报班……我感到了巨大的安慰:我的书有一点点用,或许改变了一个妈妈一点点,或许温暖了一个家庭一点点,或许幸福了一个孩子一点点——这个一点点,或许就是永通所说的“一厘米之变”,为了这微小的一厘米之变,我愿意坚持写。正如张文质老师在给《教育的细节》所做的序《自明的火种》里所说:“我们常常就是用一笔一画记录的方式暗藏着一些珍贵的、帮助我们精神获得自明的火种。”

  想起捷克前总统、剧作家哈维尔那句名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希望更多人关注教育的细节,关注每一个受教育个体。

教育细节读后感12

  细节决定成败,有时我们过于注重事情的结果而忽略了做这件事中的微小的细节,细节虽小对于人的一生却相当重要。读了《教育的55个细节》后我更加深信教育并不简单,成绩不是唯一。

  先进的教育者应该从小处着手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独立处理的能力。对于人才国家需要并应重视,然而我想国家的兴隆昌盛需要的应该是全面发展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才,而我们应该培养这样的人才,从细节做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才能使开展的教育工作顺利进行。

  作为教育者应该有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多花费些时间与学生去沟通、了解,每个学生都是个唯一的存在的个体,我们只有掌握了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够分别进行教育。而跟学生做思想工作也应像传授新知识一样认真的态度,并且不断地用练习来巩固。良好的习惯不是说出来,而是反复训练、耳濡目染中形成的。军训中,要求学生帮我做一件事之后,我都会说声谢谢。一天一个学生问我:“老师,你跟学生还说谢谢。”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做出榜样,教会他们去尊重他人,无论这个人处于什么样的地位,都应该给予最起码的尊重。教师不只需要说教还要身教,教者为师,身正为范,生活中学习中细节也可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否,不忽略小细节,也要求学生注重这些小细节。

  教师的责任不只在于培养成绩优异的'学生,我们肩负教书育人的

  责任,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要在生活中学习中的细节上培养学生生活、学习的积极态度,做一个成功的人而不是成功的书虫。我感觉到任重而道远,但我仍会坚持不懈地努力。

教育细节读后感13

  读完罗恩.克拉克的《教育的55细节》,我为这位美国教师严谨治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态度所感动。她用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让我们体会到这些细节所潜藏的教育,对孩子们的深远影响。对管理班级有困惑的教师来说,这的确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参考书。总结55条细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待人接物,社会公德,班级管理和生活态度。

  这些细节中很多条都是在谈论如何做人做事和社会公德。例如:回答大人的问话要有礼貌;用眼睛和他人沟通;尊重其他同学的评论、观点和想法;我递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谢谢”。如果你在接东西的三秒钟内没说,那我就把东西拿回来。既然你不尊重我,我也没必要对你客气。;接受别人的礼物时,永远不要对这件礼物说三道四,或暗示你不喜欢。以至于让送你礼物的人难堪。等等。这些细节与其说她是在教学生,不如说她是为我们做示范,教我们如何为人师表。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幼儿园常常会有很多要求,我们为了能让幼儿达到要求,督促和检查是最常用的办法,然而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身教,以身立教,行为示范或许不能立竿见影,但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幼儿最有深远的影响。这位美国教师列举的这些细节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你的孩子们有礼貌,那么你必须先有礼貌地对待他人;你想让孩子们尊重你的决定,你首先要尊重他们的想法;你想让孩子们遵守你的规则,你首先要坚持原则为人师表不仅对学生们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还为班级管理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它使学生们对老师更加尊重和信服。常规便是建立在这种学生与老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的。

  作者提出了很多班级管理的好办法,例如她要求上课的.时候,从一个科目换到另一个科目时,换学习用具等各种动作要迅速、安静和有秩序。我们在完成换书、换作业本和所需的其它所有用具时,动作应该连贯,不间断,要尽可能地快。完成所有动作所需要的时间在10秒之内较为合适,而我们的目标是力争在7秒之内全部完成。我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不允许有人抱怨或者发牢骚。如果谁这么样了,他就必须做两倍的作业。遵守课堂纪律。上课时,你不能为了喝水离开教室,你可以带水在教室里喝。等等。这些看似严苛的细节确是保证集体教学顺利进行的有效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的每条细节都非常具体,老师在提出要求,孩子们都知道怎样做也很乐于去做,这给我们很大启示: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到底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我们有时习惯于提出这样的要求:“不要说话,不要跑,这样不对”等等,但是孩子们常常不会按照我们想的那样去做,我觉得有时不是他们不想,而是他们不知道下面应该做什么。如果我们像作者学习,试试这样做:当孩子在集体活动不专注,和旁边的孩子说话、动手影响同伴时,直接对他说:“把手放在自己的腿上,眼睛看着老师。”午餐时想让孩子吃得快一点,保持桌面干净。可以这样说:“嘴巴张大一点,小胸脯贴在桌子边,坐直一点。”告诉幼儿我们需要怎样去做,并教给孩子方法,即如何去做,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让孩子明白老师的意图,他们自然能够按要求去完成。

  这位老师之所以让我感动,还因为除了教孩子们做人做事,还会把积极的生活态度传递给孩子们,例如:坚持你的信念.如果你强烈地感到你应该做什么,就尽管去做。为孩子着想,保护孩子们的自尊;用正面、积极和欣赏的态度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尽情享受生活.有些事情本不值得大惊小怪.学会为每件事作好准备,去追求生命中的美好。;既然想做一件事,就只管去做,不要后悔,永远不要让恐惧、怀疑或别的什么困难阴挡你前进的步伐.你想得到什么,就要全身投入地努力去获得;你想做一件事情,那就动手去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去实现。这些抽象的话说给孩子们听,他们一定不会懂,但是这位美国老师从一件件小事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她本身一定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她在用身心感染她的学生们。从她身上我感受到,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要经验丰富,治学眼睛,更要有一颗善良、热情的新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育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一个个伟大的人来完成和坚守,我愿做这其中的一员,为教育事业努力成就自己,精心造就一个个耀眼明星。

教育细节读后感14

  寒假中学习了《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这本书,让我颇有感触,也十分受益。

  "你最棒"、"你真棒"之类的话经常被一些幼儿教师挂在嘴边,以此来体现其赏识教育的理念和教育评价观。在分析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弄清楚评价的内涵以及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在幼儿园中,教师和幼儿对于周围的人、事或活动都随时随地进行着各种评价,评价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幼儿了解、认识自己的优点或不足之处,并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时,必须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并注意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防止那种不关注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境的虚泛评价与无效评价。教师对幼儿进行恰当而有效的评价,首先应当在思想上明确评价的目的,致力于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不应刻意在幼儿之间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应避免使用"你最棒"和"你最能干"之类容易导致幼儿间相互横向比较的语言。教师应当承认并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针对幼儿的特点和现实状况使用恰当的评价语言,以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从而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

  在科学教育活动或其他领域的活动中,幼儿教师经常会从成人的角度来看事情,本来很容易理解的一件事,却会在幼儿那里变成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这时,教师如果能够灵活的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可能就会使幼儿原本难以理解的事情变得容易了许多。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在幼儿园教育中,尤其是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如何灵活的运用教学的方式方法,激发起幼儿对事物强烈的探索欲望,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设出宽松的环境与氛围,让每个幼儿都有参与尝试的机会,这是每个教师都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都应当尽量创设条件,鼓励幼儿主动探究,满足幼儿动手尝试的愿望,给予幼儿相互交流乃至争议的机会。幼儿的学习兴趣才会更加浓厚,获得的知识经验才会更加丰富而深刻。

教育细节读后感15

  本书的第四编“环境创设”中,运用了较大的篇幅来讲述了环境在幼儿一日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书中各个案例中老师门充分考虑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的一些资源进行了利用,变成了深受幼儿喜爱的教育素材,效果非常的好。其实,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也是这么去做的,经常利用身边的`可利用资源进行活动,有时也能根据教学或活动的需要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环境,一以此来促进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识发展是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相同的感受,环境的创设有着对幼儿的教育和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所以我通过营造浓郁的龙狮文化艺术氛围,促进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他们对龙狮文化所蕴涵的美的感知能力,让幼儿进一步感知龙狮作品艺术形象,增强对龙狮文化内涵的敏感性。比如在班级内做了一面龙狮的主题墙,让幼儿随时观看自己在舞龙狮活动中的身影,激发学习兴趣;平时课间活动时带领幼儿敲小鼓掌握鼓点节奏;观看舞龙舞狮的视频,进行相关动作的学习模仿;利用每天的晨间活动带领幼儿进行舞龙、舞狮,练习队形变化等等。

  不但如此,由于我园处在气息浓厚的龙狮文化艺术之乡——双凤,不仅能亲眼目睹“龙狮馆”里的各种龙狮资源,更能与舞龙舞狮的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每年一度的羊肉美食节上的保留节目舞龙舞狮,更是幼儿亲近舞龙舞狮的绝好机会。日常生活,我们也会督促家长带孩子们去观看各种节日里的舞龙舞狮表演。我常常会想起“生活既教育”这句教育名言,是啊,只要我们肯做教育的有心人,又何怕不能将教育工作出色地完成呢?

【教育细节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的细节》读后感05-21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03-04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篇04-09

《细节描写》教学设计12-30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07-16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08-03

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03-30

简历信息需注意细节04-07

影响简历细节的几个方面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