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认知天性》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认知天性》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认知天性》读后感1
本周读《认知天性》,印象最深的有两个词,一个是“集中练习”,一个是“穿插练习”。“练习”这个词我们太熟悉了,大到中高考,小到家庭作业、课堂练习,一道道练习题都失败在教师和学生面前的“练习”,本质上都是对知识的检测和运用。前几章内容提到检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检测是正规严肃的练习,经常参加测验的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更高,检测的分数也是师生最为关心的,而平常的练习呢?我们该如何运用?
作者认为:“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有间隔地安排练习,虽然感觉上成效没那么显著,但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你在这段时间里出现一些遗忘,让你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回忆学过的概念。这样做不是要让你产生领悟的感觉,你没意识到的`是,正是花费了更多的心血,学习成果才变得牢固。”正如弹簧一样,需要张弛有度,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是为了刺激人的大脑,从而更好的记忆知识。举个例子来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知识点已经让学生反复背记过了,每次问总能回答的很好,某次课堂检测,让学生写出答案,结果学生自己都很惊讶,他们或是粗心掉字了,或是写错字了,这样的政治概念是不能有改动的,所以显然不能算对。经过这次失误后,后几次抽查都没有在发现问题。隔一个星期后的一个测试,第30题的第一小题又考到这个知识点,没想到还是有五个学生错了,看着学生一脸复杂的表情,对应《认知天性》里的观点,的确是有道理的,有些知识点不用天天重复练习,隔段时间练习或检测一次,学生受到的“刺激”会更深,正如作者所说:“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
对语文课来讲,穿插练习更是十分必要,大量的背记知识点,如果不隔断时间练习来刺激一下,可能本来记得再牢的知识点也会变得模糊,我们要善用“穿插练习”,对普遍有问题的知识点,在一定时间内采用“集中练习”,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再换成“穿插练习”,用科学的方式进行练习,效果定会更好。
《认知天性》读后感2
一直以来,对于学习大家都有各种认识。有的人认为学习好是天赋,有些人过目不忘一学就会,有些人理解力超强,一看就懂。其实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没有一个人可以轻松学习,那些看似轻松的人只是他们都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么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呢?《认知天性》这本书给我们做出了科学合理的解答。
这本书先分析了大家一般的学习方法,在人们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都倾向于反复阅读课本,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一种效率最低的学习方法。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不会产生持久的记忆,只是在浪费时间。
那么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呢?本书给出经过科学验证的方法。一是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二是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三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对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本书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可以说是详细入微,可操作性很强。检索练习就是回想事实、概念或事件。检索会强化记忆,并阻止遗忘。我们在阅读过一段文字或听过一堂课后,要不时的停下来,合上书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核心概念是什么?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我会如何定义它们?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而且效果要比重读课本或复习笔记好得多。研究发现反复阅读往往白费力气,而且80%的大学生都是这么学习的。但是反复阅读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而且会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内容。
通过对148名大学生做的.阅读实验来看,初次阅读后,隔一段时间再阅读是有意义的,但是连续多次阅读只是空耗时间,好处少得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浪费了时间。这就是本书的第二种方法,有间隔的安排检索练习。有间隔的练习就是要不止一次的学习资料,但是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怎么样把有间隔的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呢?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作者举例说明如果是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课本中的新资料一般一两天以后温习一遍,之后隔一周再看一次就行。间隔练习可能比集中练习感觉效果更差,但是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不但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效果远比集中练习好。作者提出的第三种方法就是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比如数学公式,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要把多种公式穿插混合练习。具体学习中怎么样安排呢?作者提出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要不同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感觉上这样的效果会比只专一的练习一类问题,精通了再练习下一种差,但是研究证明这只是幻觉。真正有效的还是混合练习。
除了学生用这套方法意外,作者还列出了职场人士,教师,终身学习者也可以通过以上方法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中国有一句古话:“少时不读书,老来空白首”,世间万物,皆是身外之物,唯有书才能够洗涤你的灵魂;炽热你的激情,充实你的人生。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们只有多读书,才能了解每本书的精华,学习重要的知识,才能在心灵的交流中思如泉涌,思考得更透彻,理解的更具体。
《认知天性》读后感3
这是一本讲诉高效学习方法的心理学书籍。
对于学习这件事,我从小到大基本上都是临时抱佛脚,考试之前猛烈突击,迅速背诵,就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我大学毕业,甚至延续到工作以后一时兴起参加的导游考试。
但是不得不说,这种能让我一路取得好成绩的学习方法,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当考试结束,我会迅速忘记那些拼命背过的书,以至于那些即使当年成绩优秀的科目(比方说地理、历史),我都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过去的那么多年,我的所谓学习,都是在以一种符号的方式机械的记忆的。
于是,最近我开始重新审视学习这件事。有没有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法呢?有没有一种可以让学过的东西不容易忘,或者更容易记住的方法呢?
这本书就是运用各种事例、心理学实验(美国人写的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好像都是这个套路)来讲诉高效的、能够更容易记忆和更长久记忆的方法。这本书中否定了我们一直以来信奉的要反复阅读和背诵的方法。并且书中的很多内容打破了我们的固有认知。
此书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智力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脑会随着你的学习而改变,智力也可以提高。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越学习越聪明。
如果你想掌握一种更轻松、更高效的学习方法,那么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
《认知天性》读后感4
这是一本解决学习问题的书,能够解决记不住的问题,能让学习变的更加轻松、科学并很快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幅度提高成绩,所以这本书很重要。
这本书里讲,心理学家经过测试发现,反复的阅读,对我们来讲几乎是白费力气,因为持续的阅读会让我们产生一种似乎记住了的错觉,尤其是你在本子上画,画各种彩色的线条,画完后你就觉得自己似乎已经记住了。
教育学家配合心理学家做了反复的测试,第一组人就是不停的读不停的读,第二组人是读一遍,读完一遍以后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最后把这两组人放在一起测试他们的结果就发现,过了一个星期再读一遍的人,比那个连续读10遍的人记忆效果好得多。那么比这个过了两个星期再读一次,记忆效果更好的是什么呢?是考一次试,只要你给他一个检索的机会,让他拿大脑使劲地回忆一次,一个小小的考试,就能大幅地提高记忆效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个东西叫元认知,就是你对于自己认知水平的判断,叫做元认知。我们的元认知非常容易出现偏差,即使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也就是拼命地记笔记,拼命地画下划线,拼命地反复阅读。
心理学家讲,为什么大部分人都喜欢这样的'重复呢?就是因为这种东西不会带来挑战。什么东西会带来挑战呢?就比如你读完一本书,拿一张白纸把这本书重新写出来,这很挑战。就在写的过程当中,你的大脑要经历痛苦,要经历那些想不起来的部分。想不起来怎么办呢?想不起来使劲想想,使劲想想的过程当中,可能想出来了,可能没想出来,这都有助于理解这个问题,前提是先不看书在那仔细地检索,这个过程在这本书里有一个名词叫作检索,为什么大量的老师和学生都反感检索,就是因为检索会带来痛苦。
书中举了个学习跳伞的例子,因为这个学不好就会死,这件事情不能出错。你不能一上来就让你去跳,所以必须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又是科学的方法,让你学会跳伞。学跳伞的是个女孩,叫米娅,跳伞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原则就是,学生不允计带笔记本,读后感也不允计做笔记,只只需要倾听,观察,在心里演练以及执行,在跳伞学样这个地方,测验是最主要的授课工具,而且测验时刻都在进行,通不过,就会离开。翻滚式跳伞着陆,在军事术语里叫PLF,就是你只要一触地,你可以朝六个方向翻滚,你这取决你你飘落的方位,地形,风向,以及你在触地的时候是否摆动等等瞬间的条件,一开始的时候,教官会让你站在一个沙坑里,有人给你解释并且演示这个PLF的动作,然后轮到你尝试的时候,你就不停地翻滚,然后一周以后难度加大,你要从离地两英尺高的平台上,往下跳,这时候你就算学不好,也不会出现生命危险,再往后,测验会变得更加困难,你要攀到离地数英尺高的滑索上,抓住头顶的T型把手,滑到降落地点,然后在那个时候松手,落地,完成翻滚。
再往后,你要爬到十二英尺高的平台上,在那儿你要练习穿戴背带,和战友相互检查装备,并且从一扇模型机舱门中跳出来,和真正的跳伞一样,身上还有提拉的带子等等,然后沿着滑索悬空下滑,最后是教官,而不是你本人,拉开滑源,让你从两三英尺的高度落下来,这时候你就可以随机练习翻滚,涉及各个方位,再接下来,你要爬到34英尺高的跳伞塔上,然后练习从飞机上跳出来的所有动作,体会从高空滑降是什么感觉,如何处理设备失灵,如何携带沉重的作战装备伞降,这时候你会以一名伞兵的身份登记,加入一个30人的队伍,在空投区上空进行大规模伞降。从这个案例里我们可以看到人学习一个新东西时的三道功序,一、编码;二、巩固;三、检索。
最后总结一下有效学习方法: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穿差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如果你有时间,建议你可以买来这本书读一下哦,相信会受益匪浅。
《认知天性》读后感5
早上无意中翻到了《认知天性》这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效且有用的学习与思考的方法。
平常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总是会对一个新的知识点容易遗忘,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可以践行的实用的技巧,那就是学会扩展、比喻以及联系。
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我要背诵李白的诗句,要了解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那么我就回想一下自己读过他的哪些诗,跟他同一个朝代代的还有哪一些著名的诗人,这样就是有一个扩展和联系的过程。就如同我们知道杜甫,就是因为我们经常把他俩的诗句一起了解背诵。还有就是如果我们对诗仙有了解,就会对诗圣、诗鬼这样的几个称谓也会去联系起来,就加深了我们的记忆。
关于比喻,就如同我们教小朋友认识图画,看一个圆圈,问他像什么,他会说像篮球,像太阳,像饼一样,这样就更容易让他对各种形状加深认知。
这本书中还有一点让我觉得很受用的就是要去主动地思考。
当我们对于一道题想要迫切地解答出答案的时候,一种是直接给你答案,一种是让你思考十分钟解答之后再给你答案。如果有这样的.经历的人一定了解,肯定是第二种方法会让你对答案有更深刻的印象。因为你有过主动的思考,才会对于之后给出的解答有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其实学习是有技巧的,同时也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主动地去求知,这样才会把学过的一个个知识碎片集结成一个知识体系,无形中就提升我们的知识面以及学习能力。
《认知天性》读后感6
《认知天性》这本书是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首次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普遍的学习过程规律。
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的最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本书提到的重要学习策略总结为:学而时习之。 学(提取练习:识别、关联和总结)而时(间隔)习(阐释)之。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一条细链,把知识比作一颗又一颗的串珠,那么学习就是往细链上串珠的过程。重复阅读就像反复把珠子串上细链,却任由它们从链条的'另一端掉落。那么怎样才能让串珠留在上面呢?没错,打一个结。
学习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知识链打上记忆结,你需要检索。 检索就是主动回忆某个事情的过程,最好的检索其实就是考试。如果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主动检索,也就是多去做自我检测,你的记忆就会得到强化。
书中提到了一个实验案例: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实验人员安排了两组八年级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学习科学课的一些小知识。一组人仍采用老办法,在老师的带领下重复阅读,但没有测试;另一组人需要经常接受关于这些知识点的小测验。一个月以后大考,凡是考到那些用小测验来学习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察那些仅作复习但是没有测验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们的平均分数为C+。
虽然学生们反感考试,教育部门也在出台政策来减少考试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考试可能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最好方式。检索不需要高科技,却对孩子们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认知天性》读后感7
1.重复读写vs检索式的学习
重复读写,这个应该很多人都清楚,从小的重复读课文,记重点,记单词。检索可以理解成百度搜索一样,在脑中去搜索你学到的知识,检索式的学习是指你学完一遍之后要把书关上,去回顾书中的的内容,书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怎么阐述的?通过检索,思考的过程可以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书中讲了不少的对比实验来说明这样的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说明。
重复读写为什么效果不好呢?重复读写,看上去很熟练,你会觉得相关的知识都清楚,往往给你一种你完全掌握的假像,但实际上对于知识并没有掌握,在重复读写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只是不断的重复这个过程,大脑可能根本就没有运转。
检索式学习,在检索的过程中,大脑会找思考,找到解决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会加速运转,与相关知识点的树突将会接合,形成更快速的结全链。
2.集中练习VS间隔练习,穿插练习
当你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练安排的练习通过都是集中练习。投篮怎么练呢,今天先练投篮,先练手部动作,教练先示意加讲解标准动作,然后开始练习,在教练的指导和不断的练习下,手部动作标准了;接下来练腿部动作,同样的套路再来一遍;再接着把手和腿部动作组合在一起不停的'练习。最后大家都能够熟悉的掌握这一套动作。然后第二天开始练习运球,同样的套路;第三天开始练习其他的。这个就称之为集中练习。
而间隔练习和穿插练习则不太一样,比较今天上午练投篮的手部动作,下午可能练运球的某一个动作。第二天上午可能练抢篮板的动作,下午练习投篮的腿部动作。
集中练习讲究的是一段时间只练习一种动作,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则是要求一段时间练多种动作,然后过段时间又需要把之前的动作拿回来练习。书中用投沙包,体育练习这样实际的对比例子说明了间隔练习,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其背后的原理在于集中练习往往练习的是人的短期记忆,短期来看人们很快就掌握了一个知识,一个动作,但由于缺少下一步的机制转化为长期记忆,很快就容易忘记。并且在实际使用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只使用单一的知识,动作。而穿插练习,间隔练习则利用了人的记忆曲线,以及前面讲的检索学习,通过综合的,多次短时的练习,将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生活中如何进行间隙练习呢,比如你今天在看书的时候,有些书可以不必按照书中1,2,3这样的章节看,可以先看1,再看3,再看2,当然仅限前后没有先后顺序的书才行。或者看一部分之后再看看其他内容的书,刷刷剧(给自己看抖音找了一个好借口),再回过头来看,看完之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回顾。樊登读书里面就讲到他看完一本书后放一段时间再来写思维导图,也是利用的这一点,我这个读后感也是在看完书之后几天再写的。都是利用的间隔学习,过一段时间,让自己的记忆有一些遗忘,加工以后,再进行检索,加深印象。
关于这一块书中有讲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在实验过程中,有很多人都认识到了穿插,间隔练习的好处,但后面这些人又回到了集中练习。作者认为集中练习可以给人看来短期的成就感,让你觉得今天学到了很多东西,而穿插,间隙练习则要过几天,甚至好几天才有效果,虽然效果好,但是收益在一段时间以后,所以人们为了短期的成就感,又回到了低效的学习方法。
《认知天性》读后感8
《认知天性》是一本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10年的科研心血。以罗迪格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团队在项目上投入了10年时间。提出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有利于大脑的简单学习法则。
“天性”是人类的学习基础,人类总是以为死记硬背就可以牢牢记住,但是世事难料,死记硬背不但没记住,还忘得更快,活生生的打脸。有人说:是不是应该现学现用,然后灵活运用,这句没错,只不过都已经死记硬背,脑子也是转不过来了,那难道真的无药可救了。Nonono只要你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学习得是否牢靠,是否学得好,学得不好,有时候迷茫感觉这个世界总是自私,但是这个世界也是公平的,它给了我们差不多一样的机会,差不多的运气,不过有些人在起跑线上就占了优势。只不过开始有优势也不一定真的比其他的人强,起点与终点有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每天慢人一步,那么,你抬头的时候就会发现,你从一个领头的人被人抛到了身后,那么一大段距离,而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不过是知识的认知,知识的深度,知识的运用程度,而一个想把所学的知识牢牢记住而且灵活的.运用当然是要大脑的容量和运转速度,容量越大知识越多,在这个容量是无限的大脑,只看你是否真的想记,而大脑的运用,要靠自己也要靠“营养”,经常的运转和适当的加上“润滑油”和冷却可以使大脑的运转速度越来越快,记忆力就是学习的主力,而这个功能有好有弱,只有看你自己如何的调整零件,零件放对了,那么就非常耐用。
勤劳就是学习的主要,就算你有再好的记忆力,“懒惰”就会毁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太懒了就不想去学习,不想去探索这个世界。而你身上的一切优点也会慢慢变成了缺点,也就是你的缺口。所以当你穿项链的时候,如果绳子没有打个结,那么你穿的项链就变得无用了。如果不好好地把学到的打个结,那么你学到的东西就会流失。
学习总是建立在已知基础之上,我们是通过与已知建立联系这种方式来解读记忆和解读事件的,长期记忆的容量基本是无限的,你知道的越多,就有可能为新知识建立联系。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把每个学习的每个方面都理解得非常透彻。
《认知天性》读后感9
七月份的读书主题是认知天性,让我很容易想到,什么是真正的学习,是老师讲了同学听了就掌握了吗?作业到底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教学与自学到底应该什么比例?
这些问题,我是直到教了两年多的书之后,才能有所回答。
首先近两年来,第一个感悟就是,初来当老师的都太喜欢教了,太喜欢讲了,恨不得把每个知识点从头到尾分析的彻彻底底,什么都想讲,结果,拿小学英语来说,考试大纲只是要求学生会说会理解,对话句子,你看你把例句解释的清清楚楚,不给学习练习,朗读的时间,讲的太多又有何用,难道真的是老师讲了,学生就会了,根本没有这个因果关系。根据认知关系 ,一个知识,必须有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和音频视频,可以理解为一种输出,学生根据学习模仿,听讲,练习,建立了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之间的关系,再然后通过活动或者习题的方式展示表达出来,才算真正建立了知识输入和知识输出之间的关系。所以过了很久才明白,为什么小学英语要设计那么多游戏,设置两人一组对话,设计分角色表演,都是建立知识输入输出之间联系的方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占据了发挥了什么作用呢,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咦,这岂不就是新时代课改对于教师的要求吗?所以即使到了现在两年多了,我已经学者在改变教学风格了,然而仍然没有做到最好,不过我已经认识到了,在19年下学期教学三年级下学期英语的时候,我作为双师课的主班教师,只是让他们上好双师课,检查他们的背诵唱歌,记忆单词,讲解作业 ,轻轻松松,在期末居然考出了好成绩,从而我自己从实践中发现,就是这个真理。
那就是教室不应该是一言堂,教师要抑制住自己想要不停讲的欲望(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种情况,反正我是有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大胆给与学生自己时间或是自学,或是自己背诵。不是还是还有习题课和考试吗,就是这个道理了。
《认知天性》读后感10
前两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攻读了《认知天性》这本书。并非夸大其词,而是有感而发,我觉得,这本书对我的帮助很大。刚刚毕业不久,就我本人而言,我对这个社会的认知是有限的,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有很多领域我还没有涉及;有很多很多东西我需要去学习。《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从小我都是学习很平常,但是也不是特别差的那种,在小学初中一直都处于中上等,高一的时候差一分进入重点班,当时的我选择了留在了普通班,这个成绩让我在当时的班级很快引起了班主任老师的重视,于是我在老师的重点关注下成绩也算是班级中的佼佼者,下,我成了一名,他们眼里的“好学生”。因为学的是文科,各个科目需要牢记的知识点较多,台灯和小桌子都是必需品,每天早上,我们这批所谓的好学生五点起床,晚上熬夜做题,有时候一做就是晚上一两点。课本上五颜六色的颜色标记,各种笔记密密麻麻。总之,高一之后的那两年,是真真正正的用心学习了两年。通过这两年,我打破了家里人对我以往的认知,我没有走上她们为我规划的专科之路,然而我并不为之庆幸,因为我付出的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不应该只是考取这样的一个成绩,毫不夸张的说,我甚至吃饭都在记单词。
《认知天性》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你只是假装很努力!人们都不喜欢挑战自己,也不喜欢挫败感。相比较而言,一遍一遍地画线要轻松得多。可惜,轻松的学习是无效的。很多人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是事实是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自认为已经掌握了所有学到的道理和经验,但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不给自己出难题的学生,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学习资料的掌握程度。我想之前的我就是这样的,我自认为老师讲的我都懂了,很轻松的接受了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点。结果就是,即使我很努力,但我已经陷入了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的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有的人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人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升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去不断的加大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做好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根据实际情况,每天或者每周接触一件新事物、新领域,这是我读过这本书的切实想法。
《认知天性》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学习的书,本书阐明了学习与记忆的过程,提出了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式方法和一些重要却被忽视的教育理念。对于教育和培训行业的`老师与讲师的教学培训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和职场人士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摘抄与感悟:
1、感到学习吃力,说明正在学习重要的东西。根据过往阅读经验,那些枯燥的让人读了犯困的书,反而给我带来更多收获,如逻辑、哲学(原理在于学习困难的知识会刺激大脑不停思考)。
2、在学习某一课程和技能时,不要忙于在书上记笔记划重点做记号,这种轻松且不费脑的活动并不能真正使知识留存在大脑。
a、有间隔的、内容穿插的自我测验(考试),查漏补缺,有助于对知识的掌握。
b、注重对重要概念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
3、遇到复杂问题(难题)先尝试自己解决,不能解决时再去找答案或寻求帮助,这样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对我们的影响将更加深刻持久。
4、复盘法(反思):撰写日报或周报,总结过去这段时间做过什么,结果怎么样,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哪些地方需要提升,今后怎样做的更好
5、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如果不应用,很快就会遗忘。
6、关于犯错的教育理念:现在社会人们凡事太关注结果,不允许失败,容错空间小。对失败的恐惧导致我们不敢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愿意冒险,这极大抑制了我们的创造力。事实上,犯错却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经历多次失败,才能发现什么适合什么不适合,才能找到可行的通往成功的路径。要敢于尝试,错了也没关系,多数人会因为没做而后悔,而不会因为失败而后悔。
7、列出自己的目标,想要做到的事,想要取得的成就,然后列出达到目标需要的能力和需要学习的东西,以及怎么训练这些能力(找到相关学习路径)。
《认知天性》读后感《认知天性》这本书让我对学习有了新的认知,以往觉得正确的学习方式都是书里所说的“看起来很努力的”方法。重复阅读与集中练习会让人越做越熟练,会逐渐产生“已经记住了”的错觉。但实际上这种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持久记忆,这样会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更好的提高知识水平。
个人读书摘抄归结以下几点:
1、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本书的理念就是要让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在脑子里随时待命,这样你才能在以后遇到问题时,思路清晰,并抓住解决问题的机会,让知识成为条件反射。首先,要学以致用,就必须记忆;其次,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并记忆,终生不怠;再次,学习本身是一项可以获得的技能。学习的成果好坏不能靠自己感觉,而是要用考试的方法检验。每次测试都是给记忆和学习加一个节点,给知识链打上记忆结。
学习分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编码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知识,巩固就是当了解一个知识后要及时练习,检索就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努力把这个知识回忆起来。当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想起一个知识的时候,效果最好。
2、“后刻意练习”时代
“后刻意练习”所讲的就是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多样化练习。间隔学习使知识存储的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在这基础之上,间隔学习比连续学习效果要好。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这样可以给大脑一个缓冲时间和回忆的刺激。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学习单一内容好。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3、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很难,但比这更难的是改掉一个旧的习惯。更确切的说,不是改掉旧习惯,而是先把旧习惯放在一边不去用它。一个人普通话不好,通过努力学好普通话,他不会忘记原来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所谓的习惯也是如此。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记。检索练习是强化所学的一种方法,某件事物你所耗费的努力越多,你学的就越扎实。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识。学了一个新知识,如何才能记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这样可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了相似的应用场景,就要试着去使用,进行知识的迁移。
制造良性干扰。很多人学习的时候,总是要找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其实这往往更不利于学习。适当的噪音能够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迹略为模糊,反而能够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外界环境,都能刺激大脑提高注意力。
适度困难更有助于学习。人们都喜欢做没有挑战性的东西,但这样会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弱。只有不断的去做那些略为困难的事,跳出舒适区,才能使自己进步。
4、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式
学习时避免错误和记忆扭曲。对一件事情,我们只会记住其中对自己情感影响最大的因素,剩余的细节,则由自己填补,暗示及其他事件的干扰都会歪曲我们的记忆。
用时间和测验评估自己,测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非常之大,我们称之为节点反馈,一个公司在做培训的时候,学校在做课程考试等等其实都是需要做一个节点反馈,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查漏补缺,还可以自己的学习进度。
5、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风格,做一个终身学习者
为什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我的理解是,即便你的学习方法很对,学习东西也很快,但是如果不持续学习,最终也会全部忘记,所以最好的记忆方法是坚持长期学习,不断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把之前学到的东西进行串联。
给职场人的学习策略:多做检索和反思,思考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会更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给学生的策略:要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多用回忆来挑战自己,要有间隔的安排检索联系,最后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认知天性》读后感11
我们之所以努力,是因为努力本身能拓展我们的能力。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了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所以,我们要成为终身的学习者。通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良好的学习的方式,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
首先,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挑战自己。反观自己以往的学习方式,倾向于反复阅读,并且进行集中练习,类似于“填鸭式”的学习。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方式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也无法产生长久记忆,只会给我们产生短暂的记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检索。给我们的'知识链打个结,结绳才能记事。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正如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一个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是深层次的,效果也越持久。
习新知识后,还要“刻意”地去练习。人们坚定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但是,这只能带来暂时的优势,只会让我们产生短时间记住的错觉。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它对于产生长期记忆及真正掌握某项技能来说无益。其次,间隔练习使知识存储得更牢固。这大概是因为长期记忆中存放新知识需要一个巩固的过程。另外,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活用,善用练习组合,形成成长性思维,我们便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要成为一个更优秀的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找对方法,反复回忆和复习从前学习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巩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便能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
《认知天性》读后感12
学习不是一厢情愿的事儿,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效率。
01、认清学习的本来面目
把学的技能变成条件反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要掌握知识,而不是了解,掌握的知识不用去想就能发挥出来,才叫技能。这需要大量的练习。很多人爱学知识,不爱练,这是一个误区。
学习的时候要思维勤奋,也就是常说的要动脑。学习的时候感觉越轻松,效果就越不好。因为大脑是很懒的,让它动起来,产生新的神经链接,是需要耗费精力的。
学习的成果好坏不能靠自己感觉,而是要用考试的方法检验。每次测试都是给记忆和学习加一个节点。
学习分三步:编码、巩固和检索。编码就是我们常说的了解一个知识,巩固就是当了解一个知识后要及时练习,检索就是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努力把这个知识回忆起来。当花费了很大力气,才想起一个知识的时候,效果最好。
02、“后刻意练习”时代
刻意练习的三部是:专注、反馈和修正。在这基础之上,间隔学习比连续学习效果要好。比如,一个八小时的课程,一天学习四小时分两次(在两周里)学完,要比一次学完好。这样可以给大脑一个缓冲时间和回忆的刺激。
穿插学习不同的内容,比学习单一内容好。道理和上面的类似,不停的折腾就是为了刺激大脑,这样可以加强记忆。
03、学习的心理学规律
欲求新知,先忘旧事。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很难,但比这更难的是改掉一个旧的习惯。更确切的说,不是改掉旧习惯,而是先把旧习惯放在一边不去用它。一个人普通话不好,通过努力学好普通话,他不会忘记原来自己的方言,而是可以自由的在方言和普通话之间切换。所谓的`习惯也是如此。
越容易被想起的,就越容易被忘记。这里说的还是上面的那个机制,大脑需要刺激,越费力就越扎实。
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理解知识。学了一个新知识,如何才能记得牢,就需要把它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一遍,这样可以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遇到了相似的应用场景,就要试着去使用,进行知识的迁移。
制造良性干扰。很多人学习的时候,总是要找一个安静良好的环境,其实这往往更不利于学习。适当的噪音能够让人更加集中注意力,字迹略为模糊,反而能够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因为这些不完美的外界环境,都能刺激大脑提高注意力。
适度困难更有助于学习,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难道无从下手。人们都喜欢做没有挑战性的东西,但这样会使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弱。只有不断的去做那些略为困难的事,跳出舒适区,才能使自己进步。
04、打造心智模式
人有两个系统。系统一,速度快,靠直觉做判断;系统二,速度慢,靠理性分析。两者各有利弊。一个东西飞过来,我们会立刻躲开,而不会去考虑那是一块石头,还是一团棉花,这用的就是系统一;我们来到玻璃栈道上,看到下面万丈深渊,但还是敢走过去,这用的就是系统二。学习时要防止记忆扭曲,人的记忆是会骗自己的,学习时不能随心所欲,要是用科学的方法建立知识体系。同时,用客观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评估,例如进行测试。
保持“成长心态”,并且有执行力。当然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会很谦虚的去学习,即使犯错,也会欣然接受。当人懂得了一些的时候,就倾向于固步自封,认为你有你的道理,我有我的道理,犯了错误,总会找些理由。当开始找理由的时候,人就开始停止成长了。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去做。对于正在做的事,要多思考,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对于还没开始做的事,要少思考,赶快去做。
最后,给大家一个学习小贴士。
第一,多回忆,少翻笔记;
第二,用测验来检验自己的水平;
第三,不同科目交叉学习。
祝大家掌握学习方法,成为学习高手。作者:陈征宇
《认知天性》读后感13
经营起多年没用过的微信公众号了。是因为这一时刻一定要好好记录一下。十年后,我依旧能这么说,这本书在大学时期带给我的影响跟《未来简史》一样大。《未来简史》让我决心从土木转专业到计算机,《认知天性》则是改变了我多年来对于学习的错误观念和方法,让我能在终身学习的时代不被淘汰。
首先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
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努力学习会改变大脑,为大脑建立新的连接,扩展你的能力。我们的智力并非天生确定,而在很大程度上由我们自己发展。最近我的祖师爷,DNA之父沃森(他是我高中班主任导师的导师,所谓叫他祖师爷)的荣誉被摘,因为他提出人的智商因为人种和基因存在差异
作为一个东亚人,我当然愿意接受这样的说法哈哈哈哈,谁不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呢。我觉得这个说法没毛病,就像我们愿意承认黑人比起我们更有运动天赋一样。只是接受差距这种东西本身是困难的,至少对于大部分能力低下的人来说,承认差距是很痛苦的。
如果用《认知天性》的观点来支撑沃森的看法:努力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建立新的连接。那么,我认为东亚有智商优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经久不衰的文明,甚至同化了一部分犹太文明(在河南,山西地区)。正如一个真理:教育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财产。这也能解释为什么高考状元多出在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老师的家庭,或者说,父母是博士的小孩会有更强的学习能力。有研究表明近十几年来人类平均智商超过了科学家预期发展,毋庸置疑,因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重视教育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就有九年制义务教育,公民的知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越是发达,富裕的地区,就越是重教育,美国就不用说了,在我国,江浙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来的同学也确实会比内地一些地区的同学更热爱学习,作为一个中部城市来的我很不愿意承认,却不得不承认,他们确实有更开阔的眼界和对学习更大的热情。所以,东亚人的智商优势,恰恰是文明发展了几千年的优秀成果,在中华文明的照耀下成长的我们,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祖先的思考方式,会比那些原始村落长大的小孩更容易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这是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财产。
回到正题,说说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学习就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连接的过程,本质就是知识链与记忆结。本书针对学生提出了学习三部曲:学习阶段的随时检索,学习过后有间隔地安排检索,和在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本书纠正了我学习时的一些错误观念。第一条,喜欢反复看学习材料,比如我学习《计算机网络》这本书的时候,制定的计划就是反复看这本书。。。这是错误的,书中指出,反复浏览这些资料并不能让你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相反,因反复阅读而产生的熟练感会让你产生错误的“元认知”(大白话说,就是逼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些材料。而实际上,“看熟”不代表“掌握”。相反,把关键内容提取出来,通过检索关键内容建立联系的方法更有助于理解知识并长期记忆。
我喜欢通过做框图的方式来梳理内容,个人认为,那些概念图会比西方的思维导图更适合中国人有逻辑性的思考方式,但我在做框图的时候有个误区:喜欢把每一章节的细节内容都摘录下来,有时候,框图更像是一个图像版的书,而不是个人的思考过程。在初次学习中适当舍弃一些细节是必要的,因为书中提出学习是建立在已知的基础上,连本章节的框架都不理解,就想要去理解细节的`东西,是揠苗助长的。所以做概念框图的时候,要改变原来那种事无巨细的做法,而是从大到小,就像遍历一棵树一样,从根到结点。
书中指出,学习中真正关键的步骤,是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曾经被我误解为概念比题重要。其实,如果一道题能助你更好地理解一个概念的话,也是不错的。在建立未知与已知的联系中,可以用一些比较巧妙的方法,比如助记,记忆宫殿等等,同时,跟别人授课也能帮助更好地理解。所以我打算在b站上开个号专门讲解一些与计算机,数学等相关的概念或是说书。
书中指出,间隔练习比集中练习更有效果,对此我深有体会。学土木就是集中练习,考试前一段时间复习突击,因为我的目的是pass,而不是在脑海中建立一个本学科的心智模型。事实上,我很排斥在脑海中建立一个土木的心智模型,因为不感兴趣,这种抗拒是生理上的。所以土木的学习效果不如计算机。所以一个人一定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有利于建立心智模型。间隔一段时间进行检索,大家总是觉得这样会很慢,没有效率。学过的东西过一段时间不看就会忘记。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因为会忘记,所以这个检索的过程更有价值,更有助于建立连接,并且在以后能快速检索到这条知识通路。只是这个过程往往会伴随着沮丧,这是正常的。这也是本书提到,要克服这种心理,懂得纠错的过程是可贵的。检索时付出的精力越大,知识掌握越牢固。
书中还指出,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效果更好。就拿学习数学公式来说,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可以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
总结,我对我自身的学习过程调整如下:通过画框图的方法理解知识体系,同时对知识体系与现实建立联系,再由浅入深。每隔一段“学习间隔”就问问自己,有哪些概念,含义是什么,与现实有什么联系。
《认知天性》读后感14
最近在微信读书上看完《认知天性》这本书,颠覆了我以往对于大脑科学、认知规律以及学习策略的固有见解,得到了一些启发与感悟,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认知天性》这本书是由11位认知心理学家通过长达10年的团队实验研究,并由作者彼得·布朗编纂的认知心理学读物。书中通过科学研究提出了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紧密联系,透彻解读了人类普遍的学习规律,并根据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推导出了最有利于大脑“学习”的认知法则。
学习不是一件一厢情愿的事情,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成为一个高效能的学习者。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一个概念的时候,花费的心思越多——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复述或是理解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的不同意义,就能越牢固的记住这个概念。到目前为止,不管在什么领域,人们在学习一项技能或一门知识的时候,总是倾向于反复阅读,并进行集中练习,这其实是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反复阅读这种固有的学习方式相比,回想事实、概念和事件会更有效,这种方法被称为检索式学习。书中的研究告诉我们,重复式的集中练习只会让大脑产生“已经学会”的假象并出现学习疲劳,从而无法产生长久记忆,也达不到真正的精通。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自我检索,检索时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大,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学习越轻松,效果越不好,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挑战天性的过程,只有耗费心血的学习才会有长久的记忆,记忆的效果也越持久。
多数人认为,频繁的集中练习是学习某项知识或技能的不二法则,但频繁的集中练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练习中时,才能产生更长久的记忆,也更有效率。间隔练习可以使知识储存的更牢固,穿插练习有助于长期记忆,多样化练习促进知识的活学学用,培养成长型思维,将平面的知识加工形成复合型知识,使我们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心智模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大脑的一款“应用程序”,这款应用程序是动态发展的,过去成功的经验塑造了此刻的思考和行动方式,而未来生活中会出现更多的.成功经验,辨别提取他们的一般规律并灵活应用,将会构建动态发展的心智模型。打造适合自己的心智模型和学习风格,将会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大有裨益。
现阶段法院庭审工作压力大任务重,联系《认知天性》里提到的学习原理,我们可以在结案后的空余时间里,在脑海中检索案件庭审的细节,与最新的法理、案例进行关联对比,提取出案件庭审的有效经验,形成常态化的心智模型,为以后工作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认知天性》读后感15
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冲击力在于重塑学习方式,同时让我认识到以前的学习方式是不合理或是错误的。在阅读本书之前,我认为“重复阅读”可以增强知识掌握程度,实则这种学习方式总是给人产生一种元认知的假象(自己学会)。本书给出一种比较通用的学习模式,细化、检索、生成学习模式,同时辅助间隔性、穿插性和多样性的练习,使得知识成为大脑中的记忆背景。
细化是理解新知识的过程,细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新知识重新表达出来。越是能将新知识与已知的知识联系起来,越是能诠释两者关联,越是能牢固掌握知识。检索是学习知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它是通过间隔性练习形成记忆路径——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检索知识。生成用比喻或具象式将知识进行输出,使得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知识是平面的,复合型知识是立体的。知识的搭建总是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一个过程,从而构建一个庞大的知识网。知识点像是一块一块的积木,我们使用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网,知识网的骨架是将知识搭建起来的`基石。这种方式为检索知识提供扎实的检索路线,使得知识被牢固的掌握,为了细化提供基础,往骨架中添加积木,使用新的积木与已存在积木无缝衔接,进而为知识的生成提供扎实基础。
本书主要阐述学习,然而”学习“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然而,我始终相信——你所做的事情决定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你有能力做什么。你做的事情越多,你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只要保持一种成长的心态,你就可以接受这个道路,终生受益。
【《认知天性》读后感】相关文章:
认知实习报告06-24
认知实习心得08-19
机械认知实习报告07-06
建筑认知实习报告04-07
工程认知实习总结05-30
专业认知实习报告10-14
材料认知实习报告09-11
通信专业认知实习报告11-03
【精品】认知实习报告3篇07-31
大学生认知实习报告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