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时间:2024-05-28 08:33:0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一书中,古德拉教授认为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要使教室成为“开放的教室”,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也就必须成为倾听的教育者,可见,教师的倾听与对话是多么重要。

  事实上,倾听与对话发生在每一个教室,每一处教育场景,我们平时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实,在通常情况下,教师使用的对话以向幼儿传递信息为主,而不是真正在倾听儿童,有的老师想有意识地改善这样的现状,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总是不能达到与幼儿互动比较理想的状态。

  读到书中有一章是“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也许我们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与幼儿进行有效的互动需要做的一些最基本的'工作。书中指出:在鼓励开发分享和主动倾听的环境中,对话得到最好的生成和发展。聪明的老师明白物理空间、活动安排和气氛是如何通过互相作用给孩子以机会,让他们谈话、互相倾听,安全、自在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提到对话空间的内容时,解释的极其详细,包括全班对话的空间、小组对话的空间、一对一对话的空间。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学会为幼儿的对话提供空间,在哪些空间全班可以对话,在哪些空间小组可以在一起谈话,在哪些空间一对一的对话可以发生。

  想起近期听过一位青年教师的语言活动,在所有环境中,教师采用的大部分都是教师对全班这样的一个对话模式,导致了整个活动的氛围都是处在一种比较躁动、又略显死板的状态中,教师在上面说的很累,而下面的幼儿虽然一起说了,但是却缺失了个别幼儿表达自我的机会,没有了体现幼儿自主性的空间,并且将幼儿的倾听忽略,这样的语言活动是无效的,幼儿在这样的时空里得不到真正的语言领域的发展,所以教师还是要认真地研读这本书,习得一些有益的方法,进而转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2

  最近,读了《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这一书是出自美国。书中美国五岁的安东尼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两只眼睛,那为什么只看到一个东西?”可见幼儿的求知欲并不局限与幼儿园里所教的课程,他们并不是都对课堂活动感兴趣。美国自由、开放的幼儿园都尚且不能给幼儿的好奇心提供支持,无法使幼儿从幼儿园的经验中有所收获、产生兴奋感。我们中国的幼儿园更不用说了。

  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

  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

  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

  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倾听是一种交流,是一种亲和的态度,是我们了解彼此心灵的悠悠路径。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倾听是一种沟通,是一种必须的技能,是我们老师洞悉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心灵的有效途径;倾听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学习的前提,是幼儿汲取知识的必经之路。幼儿园主要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习惯的阶段,特别是倾听的习惯,对幼儿今后的人生都会有很大地影响。读《老师,你在听吗?》,通过生动简要的实例,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倾听的重要性。

  在当今的社会家庭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长手中的掌上明珠,孩子在家就是一个个的“小王子”和“小公主”,家长们认为,只要是正常的人,其听力是先天具备的,不必刻意去培养,读后感《《老师,你在听吗》读后感》。但滑稽的是大人在乎听孩子的要求,孩子

  们却不重视孩子是否在听大人的要求,而一遇到孩子不专心倾听或插话时,总是大声训斥孩子使幼儿失去倾听的欲望、兴趣,变得不听、不爱听甚至不会听。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多幼儿具有不良的.倾听习惯。表现为:幼儿不能安静的倾听、随意插嘴、不能耐心的听完老师或同伴的讲述;不能认真倾听别人讲话,爱插嘴;教师在上课提问时,有的幼儿只顾自己举手,想着自己的答案,没有听同伴回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表现自己而打断别人的话;还有的环顾四处或做小动作,心不在焉等等。因此,“学会倾听”成为了我们——无论是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最关注的问题。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4

  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老师,您在听吗?》,重在一个“听”字,反思自己,我们有真正的去聆听吗?我们听见了孩子们吵吵闹闹的声音,却常常没有懂他们的语言。书中的第五、六、七、八章节例举了一些倾听孩子的方法,如我们可以收集孩子们的对话来真正的聆听孩子们的世界,收集的方式书中也都有详细的介绍,光收集是没有用的,还得去解读,书中的“您可以这样做”告诉了我们很多去解读对话的方法,也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书中的记录对话的表格清晰的展示了,老师们对于孩子们语言的记录和解读,书中不仅学到了对发展高质量的引导、记录、解读对话的技能方法,也有助于我把这些技能应用于新的教学实践。

  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正正画的。我就问他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正正只是一贯地保持他天真的笑容歪着脑袋没有说话。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看见正正的西瓜说:“正正你的西瓜没有熟就摘下来啦!”我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正正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他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正正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他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正正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

  相信每个孩子都具有学习和思考的潜能和能力”是“你有没有倾听”的关键。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5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本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讲了“一日对话活动安排”,文中既讲到了如何利用“来园与离园”、“点心时间与进餐时间、“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来展开自发性对话,也讲到了如何在一日活动中找准时机开展促动型对话,让师幼、幼幼间有充分对话的机会。

  审视自己的`教学,一日生活似乎真的被排的满满的,几点到几点干什么,每天都是规定好的。虽然师幼、幼幼也有交流,比如:早晨幼儿会告诉我一些有趣的事情,我会简短的和他们聊一聊;每天上午都有“晨谈”,和幼儿谈论最近特别有趣或需要注意的事情,幼儿也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平时幼儿有什么问题或疑问都会耐心解答;游戏中通过与幼儿对话引导幼儿更好游戏,帮助幼儿解决矛盾……

  但是,我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有时只是满足回答幼儿问题,不会和幼儿一起讨论,去深入探究。比如:早晨幼儿来告诉我,“老师我穿了新衣服!”,我会说很好看,会问他谁买的。然后,我会考虑到现在是晨间游戏环节,草草几句后就会“催促”他赶快去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吧。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正如书中描写的那样:似乎老师的职责就是赶紧让孩子加入满满当当的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去玩、去学,根本想不到停下来大家聊一聊。

  不但师幼对话没有充分挖掘,幼幼互动的机会就不多。因为平时除了游戏时幼幼交流较多,其他时候几乎都是教师占主导地位。比如:有时学习活动前我在发学习材料,会让幼儿耐心等一会,因为感觉就一点时间,如果他们一说话就很很疯、很吵,再要让他们安静下来学习又要多花一些时间了。有小朋友如果讲话大声还会对孩子说不要讲话,没有问孩子在说什么就否定他们对话的行为了。还有很多类似情况,教师常常要求幼儿休息不要讲话,或者引导孩子去操作、完成任务,也就不自觉地就影响了他们聚在一起对话的机会。

  看了这本书,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理解孩子想表达是好事,应创设师幼对话、幼幼对话的机会,鼓励孩子与老师、与同伴多交流,这才是尊重孩子的表现,也是促进孩子发展的方式。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6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拿到后,一看书名似乎就知道此书大概讲些什么内容,可是直到读完之后才发现此书的理论高度。它不但是一本实践指导性很强的著作,还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民主教育的理念和思索,探讨了师幼之间谈话的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例如,在第六章解读对话中,作者说:“孩子的对话蕴含着无限的可能性等待我们去挖掘。比如,对话是否揭示了儿童对世界的认识?儿童是以一种有趣的还是出乎意料的方式把新旧观点联系起来?对话是否表露了儿童对新概念或观点的一些困惑呢?”是啊,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是朦胧的,孩子的语言表达也是有限的',而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又是那么丰富,成人的理解与孩子的思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记得上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新小朋友小顺,他的好动与坏习惯令老师们头疼,我第一次去班里带班,班主任和其他老师就告诉我,要特别关注小顺,因为他一不小心就会离开位置溜走,上课也会冷不丁来几声怪叫。带着对他的偏见我来到我们的花花班,小顺来了,一看见我就显得有点兴奋,拉着旁边的小语指着我说:“她是‘花’老师”,小语瞪他一眼、小嘴巴一翘:“不是的,她是吴老师”,说完马上转过头来告诉我:“吴老师,小顺说你是‘花’老师”。只见小顺不急也不恼,一个劲看着我笑,小脑袋一歪指着我说:“呵呵,你就是‘花’老师”。我有些纳闷,可瞧他那个样子实在是蛮可爱的,我把他拉到跟前:“谁告诉你,我叫‘花’老师?”他很神气地回我:“我妈妈。”我正想很严肃地纠正他,我不是‘花’老师,我叫吴老师,可还没等我把话说出,他却更加兴奋地指着幼儿园的大门口方向说:“在那里,你在花里,好多花,全是花,‘花’老师!”我恍然大悟,原来是“教师简介”里我那张在花丛中的照片啊。我大笑一把抱住他:“哈哈,你是看见了吴老师的照片了?”他使劲点头,嘴里还在嘟哝:“‘花’老师呵呵好看!”。我问他:“你喜欢照片里的花还是照片的吴老师?”他毫不犹豫说:“都喜欢,花好看,你好看!”边说还调皮地用手指指我。我告诉他:“吴老师有一次去看牡丹花,也觉得那些花好好看,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所以,就在花丛里拍了那张照片。小朋友还不知道你为什么叫我‘花’老师,你现在去告诉她们,好吗?”“好!”

  现在想来,好在小顺是一个开朗、大胆的孩子,好在他的急于想告诉我原因,才使我强于更正的话没有及时说出,才让我听到了孩子对我的认识、孩子对称呼的理解,才让我们有了一段很开心很开心的谈话。就像《老师,你在听吗?》一书中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7

  “我就是那个忧伤的孩子,一直在黑夜里唱歌。我希望有人听见,并且在我耳边,用很小、很小的声音,赶跑恐惧和惊慌。牵着我的手,轻轻的带我回家。”这是多美的一首小诗,说出了孩子渴望被倾听、被理解、被呵护的心声。这么美的小诗不是我的作品,是《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序言中的一段。每个孩子都渴望被倾听、被呵护,回想起我的童年时光,又何尝不是有这样的渴望,如今自己做了老师,将心比心,我们真的不能再忽视孩子们的声音了,我们要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发现他们。

  《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件小事例。一次在堂课中,发现小A和小B小朋友在悄悄讲话,小A讲的很投入,有时甚至忘记观察老师。小B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微笑表示对小A的话题很感兴趣。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小A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恐龙玩具,并邀请小B去他家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十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8

  在这次读书心得活动中,我学习了《老师,你在听吗?》,书中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中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和同伴就成为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是儿童获得依赖、信任、支持和帮助的重要源泉。教师的倾听与支持有助于儿童获得积极地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书中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

  书中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次在一节集体活动中,发现彬彬和阳阳在悄悄讲话,两人讲的很投入,甚至忘了这是在上课。活动结束后我将彬彬和阳阳叫到身边,问起了他们聊天的话题,原来彬彬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奥特曼玩具,并说下次带来和阳阳一起玩。

  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像这样的聊天经常会出现,而且都是孩子们很感兴趣,愿意聊的话题。有时我们常会嫌孩子们太吵,总是想让他们安静下来,忽然我意识到是不是我们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和机会太少了,所以他们连上课时都忍不住想和旁边的好朋友聊上几句。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得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

  例如:1、来园和离园时,周一早上孩子们会很开心地告诉同伴周末爸爸妈妈带他到动物园玩,看到了老虎、狮子等动物。还有的会告诉老师和同伴爸爸给自己买了一辆遥控汽车等。2、在一日生活中,课间自由活动是孩子们自主交谈的重要时间,为促进儿童的自发型对话,教师千万不要占用自由活动时间,给孩子们安排足够的交谈空间,而不是匆匆忙忙的。3、不受干扰的游戏和探索时间,孩子们要参与到互相对话中去,才能很好的游戏或者告诉同伴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孩子会从自发型谈话中成长,这些对话发生在理发店的交谈中、娃娃家的相互协商中或是点心店的买卖中等。教师要让孩子有时间去进入以上这些情景,为孩子提供足够的不受干扰的时间,孩子需要时间去互相谈论他们的想法和发现。

  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9

  暑假是教师放松身心,充分享受假期生活的好日子,同时也是充电的最佳时期,《老师,你在听吗?》一书就是我在假期中阅读的。书中第四章讲到了“听”与“倾听”是有区别的,教师不仅要听其声音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倾听,不能做表面“文章”,要耐心付出时间和理解幼儿的语言,和幼儿在一起的时候,要给他们时间去形成、创造自己的语言,并分享他们的想法。

  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才能更好的伴随幼儿共同成长。倾听是人类的本能,通过倾听来接受外界的信息,通过倾听来了解这个世界,幼儿就是在倾听中渐渐成长起来的,幼儿喜欢表达,是因为他学会了倾听,通过倾听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怎样去表达,表达后很想得到老师及家人的鼓励和表扬,所以,幼儿是在倾听中慢慢成长起来的。

  我们面对的就是3—6岁的孩子,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顾及他人,不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也不会吸纳别人的意见,更不会与人合作,与人交往。这就是幼儿的个体差异。但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我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然而,在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道路上离不开教师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陪伴其共同成长。也就是说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真诚的对话。

  在幼儿园里,有些教师可能认为孩子只要听话就可以,还用专门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吗?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能懂多少?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的。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愿意向老师倾诉。聪明的教师应该注意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表达或倾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对孩子来说,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也是一种放松,因为无论是忧愁还是欢喜,都有人与他分担,与他分享。

  很多时候我们重视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提高幼儿的倾听能力,却往往忽视了自身倾听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面对幼儿的语言和心声,我们有时会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却连一只耳朵也未打开,无视幼儿心声,更谈不上让幼儿的心声在自己的内心激起任何涟漪。作一名优秀的倾听者,我们必须在认真、真诚倾听幼儿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想法进行理解,而后加以筛选、综合、评判由此做出的相应回应,这就是反馈倾听,反馈能使教师在发现幼儿问题的时候及时指导幼儿改进,使幼儿的错误行为在第一时间里得到纠正,使幼儿优点得以发扬,同时,也让教师自己净化了心灵,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技能,促进自身人格品质的发展,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态度。

  其次,要耐心倾听。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这个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就像这个世界不存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然而,孩子健康成长的道路中最重要的一条却是要用真心的倾听与有效的沟通,与孩子们一起经历共同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把孩子引向未来真正的幸福之路

  幼儿教师对儿童的倾听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价值的尊重与接纳。教师关注幼儿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敞开心扉倾听幼儿的心声,让倾听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态度。我们要府下身来,平视他的眼睛,深观他的内心,理解他的发泄,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他。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你们又捣乱了”“真烦人,怎么这么多话”“不许搞破坏啦”等责骂声,那肯定是老师在训斥犯错误的孩子。而结果呢,老师满脸怒容,孩子则是满脸恐惧,自信也逐渐消失。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孩子往往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做到“小题大做”,这就来自于尊重和幼儿有关的每一件事。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无论他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都不要打断她,更不要急于给孩子肯定和否定,因为孩子想象和现实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要认为孩子说的话有些是谎话,我们要在倾听的同时多鼓励孩子想说,敢说,愿意说,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倾听与表达的能力。

  走进童心世界,倾听花开的声音。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孩子才会真正地信任你、喜欢你,让你成为他们的引路人。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0

  在阅读《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的题目时,我就在想:我有在听啊!可看下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所认为的听真的很片面。有时可能也就是听一听,而不去听完之后想一想。其实在孩子话语的背后可能有更深层次的想法,只是我们没有带着心去倾听。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思维逻辑性不强,说话会零散、混乱,所以我们在倾听幼儿讲话时,更要注意去倾听学生讲话时的思考和表达。教师在听的过程中不仅要听孩子在说什么,更要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有什么经验?什么感受?”,要“会听”。

  《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中第四章“促进对话”章首所引用的一位60岁教师与一位7岁孩子的话语:“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耻。”“当我们重要的事情要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在第四章里作者强调了教师有效地倾听幼儿的`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她认为只有倾听,才能对儿童进行教育。这种倾听是有目的地“倾听”,强调与“听”的区别。她说倾听不仅要听孩子的声音,还要去理解孩子的话语的含义,即不仅要听其声,还要听其意,要用心灵去倾听。在阅读与反思中,对于倾听的理解不再是那样的狭义了,深感倾听的重要性,特别是集体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倾听,通过倾听来促进教学的有效。

  老师是施教者,总是有点“高高在上”,所以我们更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更应以赏识和期待的态度来倾听孩子,更要表现出一种对孩子话语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除了要心中有目标,更要眼中有孩子,耳中有孩子的心声,用心地听孩子的信息,多问几个为什么,让孩子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耐心地倾听中去理解孩子话语的内容与孩子真实的想法。

  其实这本书还能再回味下去,但是归终结底,借用书中所说的:“孩子的语言正处于发展之中,或许他们的母语与自己所在的学习环境中的主流语言不一样。”所以,更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理解,耐心去解读。或者说更要用心灵去倾听。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1

  “老师你在听吗?”这是美国作家丽萨.波曼女士与20xx年推出的一本儿童教育的力作。她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要求教师仔细思考与审视日常教育的对话是否有效,是否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产生了真正的.影响。其中提到了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下参与对话,这就让我想到了小班孩子,他们刚入园,经验少。就看搭积木的时候吧,有的孩子总是默默的坐在一边,摆弄积木,很少与同伴交流,有的孩子想要同伴的积木,也不会和同伴商量,而是动手就抢。

  孩子总是特别善于模仿,老师怎么说话,孩子就会跟着学,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带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在平时就比较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比如在晨间游戏时,我会坐在他们的小桌子边,和孩子们说话,在说话时,我一直注意拉着孩子的小手,或者轻轻把孩子拉着靠近自己,这样不仅让孩子感觉到亲近,孩子的小手同时也会自然乖乖地放在两边,小眼睛自然而然的看好你了。有个别孩子胆怯,眼睛望着地上不敢看我,我会轻轻捧住孩子的小脸,对他微笑,或者把他抱在膝盖上,使他感到老师不是那么陌生,再和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睛就敢看我了。孩子在我的目光中读到了亲切和温暖,和我建立起了信任,同时也学会了和我说话时的目光交流。

  孩子在回答我的问题或者兴致勃勃地告诉我某一件事情时,我总是做到很耐心地把他听完,没有特殊需要从来不打断孩子的说话,也不在孩子说话时喝水或者做其他事情,总是蹲下身子眼睛看着他。班级中有个叫楠楠的孩子特别喜欢说话,每天都会来告诉我自己在家干吗了,吃了什么,哪儿去玩了等等,每天听他说话,有时候也会觉得烦,敷衍他一下,可是今天他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马上过生日了,到时候请你去我家吃大蛋糕。”让我觉得心底暖暖的,原来我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这么重要,同时也让我觉得,听孩子们诉说,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重要的事情。

  听是学习的精华,马拉古兹的诗《儿童的一百种语言》中就说到了:儿童是由一百种组成的,儿童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我们就要近距离的去聆听孩子的心声,用适合他们的对话与他们交流,用心去接受每个孩子,去感悟每个孩子。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2

  细读第二章《教育环境中的对话》,让我看到帮助幼儿学习对话的特征,还看到了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对话时机的类型。其中有一点“记录和解读对话,以揭示儿童的思维”引起了我的共鸣。我们现在每个月的成长档案中,都有孩子的一幅作品的展示,在这幅作品的下面我们会如实记录下孩子创作时的一些想法和对作品的描述。现在通过阅读此书,我发现这样的记录不但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安静倾听孩子打得机会,更重要地是我们可以通过孩子的说话内容去解读孩子的思维。

  比如:在一次“我和花儿打电话”的活动中,幼儿学画牵牛花,荧荧小朋友画了几朵特别大的牵牛花,比添画的小朋友大多了,而且朵朵都向下,整个画面实在显得不和谐。在讲评时,我和她进行了以下一段对话:师:你对你的画满意吗?她微笑着点点头,从她的神情可以看出她的确很满意。

  师:你的喇叭花怎么这么大?荧荧:这样可以帮助小朋友挡雨啊,我们在外面玩的时候,如果下雨了,我们就不要急着冲回家了,只要躲在花下就可以了,还有好多小动物也可以来躲雨的啊。师:那你的花怎么总是向下开的啊?荧荧:天上会下很大的雨,牵牛花张大嘴巴,吃了好多好多雨会难受的,向下了,雨滴就会从花上滑下,小花就不难受了,我们也不会淋到雨了。多好的创意啊,通过师幼这段对话,教师和其他幼儿更清楚地了解画面的意义了。

  幼儿作画的过程也是幼积极探索的过程,当幼儿把一幅画展示在老师面前时,教师首先要耐心的倾听幼儿对作品的表述,应能看懂、读懂幼儿的作品,学会和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会用孩子的眼光和语言解释孩子的作品。当幼儿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幼儿受到鼓励感化时,他的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过程中生成新的想象亮点。教师不仅要以个性独特的感受去影响、感染幼儿,还要巧妙地引导其他幼儿学会倾听、参与思考,发现他人思维想象的闪光点。在师幼看似不经意的谈话过程中,才能出现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

  《老师,你在听吗?》,本书的书名就让我们颇为震撼,是啊,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和孩子相处在一起,特别是在集体活动中,你一言我一语,大家看似交流地很热烈,但是结果呢?孩子获得是什么?是一个“对”的答案吗?这个“对”的答案对于孩子今后的发展来说,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如何让孩子获得更多,首先我们需要洞悉儿童认识、想法、困惑,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就是认真倾听孩子的对话。对话是我们互相交流认识、想法、感觉和困惑的最有力的工具。然而,我们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用“提问——回答”的模式控制着对话;对话仅仅是从教师指向孩子、再从孩子返回教师;教师内心给孩子的想法做上“对”或“错”的记号;因为不理解孩子而忽视他们的想法;根据自己的计划、进程等,使活动显得尤为仓促等等,在这些情况下,我们也许无法很好地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更不能为孩子提供一个探索的氛围。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找到了一个是对话更为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在活动中力求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对话的学习环境,它能促使孩子参与到主动建构对世界认识的过程中。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对话的特征:在对话过程中,我们听到最多的应该是学习者即孩子的.声音;我们通过谈话活动试图发现孩子的想法;孩子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话题和孩子们的兴趣、探索相关;对话应该用来拓宽孩子的思维。那么怎样做才能让这一切发生呢?

  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为孩子提供对话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并且认真倾听孩子,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当孩子受到鼓励和支持,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观点是重要的,他们更会愿意在将来的对话中分享他们的想法,因为他们知道别人会倾听自己,他们的想法对于朋友来说是重要的,孩子越多地参与到对话中,他们就得到越多的机会去运用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在对话过程中还可适当进行记录,充分利用对话记录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当孩子说的话被记录下来,它们就不再是暂时性的了,而是变成可以被反复再现的话语了,这让孩子的学习变得可见了,因为通过每次对话的再读和回顾,成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让我们一起认真倾听、解读孩子,使孩子们在一个快乐、自由的氛围中不断成长。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4

  《老师,你在听吗》一书第三章“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中提到,教师经常无意识地用不同的活动把儿童的一日活动安排得太过充实,以至于儿童几乎没有时间去尽情享受并探索每个学习机会,我对此深有体会。

  我班有个辰辰小朋友,前一段时间经常往厕所跑,通过几次观察,我发现,厕所有小朋友时她就去,厕所没有小朋友时,她也要在那里蹲着等一会儿,我决心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一天,辰辰提出要求小便后,我悄悄尾随其后,只听辰辰一到厕所就和佳佳聊开了:“看,这是我妈妈给我买的新衣服。”“我妈妈说放学给我买汉堡吃”……我恍然大悟:原来她不是真的要小便才去厕所的,而是把厕所当成可以和同伴进行情感交流和宣泄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老师的干扰,能使她小小的心灵的情感得以寄托。

  我可以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她去厕所吗?不行!这样只能压抑她的宣泄,影响她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我领悟到,平时给幼儿自由交往的机会太少了,才使得她们不得不到厕所去寻找自由,同时我深深体会到,在平日工作中孩子们的每一次告状,每一个表情,每一回争执,每一次轻轻抚摸你的手……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一切,都是孩子在向你传递着幼小心灵的需要。以后的'日子里,我尽量为幼儿提供不受干扰的谈话时间:来园后、吃点心后、午餐后……而我也可以走进他们的世界,分享他们的快乐与忧伤,聆听他们的秘密,真正了解他们的兴趣与需要,创设一个健康宽松的 空间,让孩子得到充分的自由。

  瑞吉欧的教育者们把环境说成是儿童的另一位教师,这种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去思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学习环境应该成为充满学习、乐趣和希望的地方。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5

  在《老师,你在听吗?》第四章中有这样两句话“好的老师是你能够向他提问,并不以此为耻”、“当我们有重要的事情而开班会时,她总是倾听,而且她问的正是我们所想的问题”,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与幼儿之间对话的重要性。

  在第四章中深入地讲解教师如何促进与幼儿的对话,并丰富、激发儿童的思维:

  一、认真地倾听

  在与幼儿对话的过程中,认真的态度是必须的,只有当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才会发现幼儿话语中的教育契机,才会激发幼儿想说的兴趣,让对话更加流畅。那认真倾听主要包含几个方面:有目的地倾听;对话的控制权互相交换;拓展幼儿对话的思绪等。

  二、欣然保持安静

  安静是对话必备的客观环境,如果身处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开展对话活动,想必交流的心情也会减少几分。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安静的对话氛围,有利于促进对话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也需要有一份安静的心去对待幼儿,耐心仔细地倾听幼儿所说的话,不要过于急躁,鼓励幼儿大胆地完整地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问在引导对话中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这是章节中的一句话。有价值的提问可以让对话变得持久、深入,可以让对话的内容更加具有教育价值。幼儿的对话主题往往是出自于幼儿对于某一件事情的兴趣,因此在对话时教师要围绕这个兴趣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让这个兴趣点更加具有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幼儿更加深入地探索这个兴趣点。

  四、帮助儿童发展对话技能

  幼儿在对话活动中的语言是比较直白的,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作用,帮助幼儿学习一些对话技巧,例如还没有理清思路的时候可以向对方说“请等一等,让我想一想?”同时在对话中也可以丰富幼儿关于关联词语的使用技巧,促进幼儿对话技巧的提高。

  五、总结对话

  “总结对话”这个词对于我来说很新,在书中这样介绍:“总结对话像其他记忆方法一样有用,能提示儿童过去所说过的话。”为什么要让幼儿回忆自己说过的话呢?这是为了帮助幼儿整理和完善自己的说话方式,让幼儿自己说话的思维和方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