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世说新语》读后感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

时间:2024-05-28 16:01:4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说新语》读后感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的一部志人笔记小说。它内容包罗万象,举凡政治、思想、道德、文学、哲学、美学等方面皆有涉及,由长短不一的一千多则小故事组成,注重描写人物的形貌、才学、心理,善于表现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其文笔简洁明快,语言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往往只言片语就可以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鲁迅曾经评论其“记言则玄远冷峻,记行则高简瑰奇”。魏晋时期的名士风度主要有清谈、饮酒、服药和隐逸等几种外在表现形式,而《世说新语》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这种名士风度,难怪鲁迅会将之戏称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初中学生阅读这部小说,不仅可以积累一些文言语感,同时,那一则则生动形象而又富有情趣的小故事可以给他们很多思考和启迪。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阅读感想,也尝试着以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全新的解读与演绎:徐兆豪同学继上回以围棋的形式成功解读龙应台的《目送》之后,更加成熟地进一步以此形式演绎《世说新语》德行篇中的几个小故事;司源同学、郁雨晨同学尝试以漫画、编程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戴雍涵、李茗宇同学更是以魔方和溜溜球来表现自己的体悟——这些独特的阅读感受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我们将这些精彩而别样的《世说新语》阅读感受分三期推出,此为第一期。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2

  人生的价值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太过深奥,答案也太多。也许很多人终其一生,等到进入坟墓的那一天,也没明白。数十年如一日,一生也就这样过去了。那么,来此世上走一遭,究竟为了什么?怎样才能算是绚烂一生?

  在读《世说新语》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则。两位主人公是三国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凤雏庞统和水镜先生司马德操。两位主人公是莫逆之交,德才也不分上下。庞统先生后来追随刘备征战四方,最终在入川时在落凤坡被乱箭射死,。而司马徽先生一生隐逸山林。二者均算死得其所。在这则文中记录了二人的一次见面: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颖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钟、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在这则文章里,呈现了司马德操的人生追求:不慕名利,不羡财富。这对庞统也影响颇大。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的人的追求是财富、地位等等。有人也在坚持着自己想做的事情。有人觉得坐拥亿万,富可敌国便是人生意义所在;有人觉得过好自己的生活便是意义。在这里我不想评价某种认识或者价值观念,每个人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因自己的受教育程度,见识和眼界所限,有自己的价值观。无法强求,也没必要强求。

  我想,真正能让人尊重,真正能过好的人生,便是实现自己的期待,实现自己想做的事。不论这些事是像财富、地位这些物质的东西,还是自我实现之类精神上的东西。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人生的意义便是完成自己想完成的事,不被外界和世俗所打扰,不被别人的价值观绑架。无论财富多少,地位几何,真正将自己想做的事做完,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便不枉此生了。

  写着篇文章并不是为了说在读书时感受了什么,只是想将读书时的思考和想法记录下来,谈不上感悟,只能算是一点想法罢。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3

  从我读书时代起,我就很喜欢看书,特别是关于散文类的书,这方面的作家很多,譬如刘墉就是比较出彩的一位散文作家。如今,我已经迈入工作的第N个年头,刘墉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从他的书中我学习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并融入工作、生活、学习中,让我受益匪浅。

  最近,我阅读了刘墉的新作;《世说新语》①处世秘笈,这本书的内容简单易读易懂,实用性很强,很贴近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所以刘墉这么受欢迎,可能就是因为他写的书通俗易懂吧!这次我想我的介绍准没错的,想必大家看完这本书后一定会拍手称赞的!在我的`大力推荐下,我们部门参加这次学习的员工个个都说这本书好,具体它的好在哪里呢?请听我一一说来,总结两点如下:

  一是学习怎么说;

  二是学习怎么做。

  这听起来没什么,但是说话艺术的学问很大,为什么这么说呢?就如刘墉在书中所列举的例子吧,比如你是职员,老板问你今天客户一共叫了几箱货。平常一天有一百多箱,那天特别少,只叫了十箱,你是不是很可能答:“报告老板,今天只叫了十箱耶!”刘墉告诫说,如果你只是个小职员、小主管,你这么说就错了!除非你是合伙人、大主管或老板娘,你最好不要说“今天只叫了十箱”而应该只讲“叫了十箱”。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老板,你应该先客观地把实际数字告诉老板,下面他要跳起来或大吼:“什么?才叫十箱?怎么搞的?”都是他的事,你没有资格用你的主观去影响他。从这里可以看出,对一个有纪律的公司,对一个领导者,或对一个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领导阶层,做下属的都应该先提供客观的事实。

  从一个人的说话可以看出其的素质和水平,从一个人所做的事可以看出其在工作是否称职,就如刘墉所说的有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刘墉举了几个很简单的例子,他说每一行都有它的职业道德,如今天你在旅馆、餐馆工作,不能随便透露顾客的行踪,这是你的职业道德,就算有人打听,某某人是不是常来啊?你也不应该说;如今天你在银行工作,为顾客的财务保密,是你当然的职责,虽然在电脑上,你可以看到顾客的每一笔交易资料,但是绝不能到外面去说半个字。从这里可以看出每一个工作者都有义务替顾客做好保密,因为这是你的职业道德。

  通过对刘墉《世说新语》这本书的学习,结合我们自身工作的实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不断提高工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使整个大家庭更加和谐美满!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4

  开始关注蓝振元先生,是在孩子的家长群里看到他经常发表的一些言论,刚开始给我的印象是此人喜欢表现,怀疑他是不是从哪本书里复制一些文字下来想表现一下自己(社会上这种人太多),加之对他的一些观点和做法不是完全赞同,性格使然,自己也是那种“死在自己那张嘴上”不吐不快的人,所以也就板了几句,而且还比较尖锐,有些出言不逊,完全没有想到在我们这穷乡僻壤还能藏龙卧虎。其实我们这种“死在自己那张嘴上”的人“吐”后也会有后悔的时候,就是怕得罪了人,不成想我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更加没有想到的是他居然还能送了他的大作给我,并且认认真真的写上“×××指正”签名,没有一点高高在上的姿态,我是第一次让人搞得无地自容了。

  蓝振元的《试说心语》是一本文集,由散文随笔篇、杂文篇、读书篇、教育篇组成,读他的文章,强烈感受到了蓝振元先生的个人魅力:他是个讲究认真、努力勤奋的人,他的.文章犹如行云流水、厚积薄发,扎实的文字功底彰显了他高深的文学造诣。他眼光犀利,“善于捕捉精彩瞬间或工作生活小事来抒发感情,而且用情至深感人肺腑”(蔡笑晚语),用他一颗正直善良的心鞭挞着社会的丑恶,无时不在向我们传达一种社会的正能量,正所谓“文如其人”,从他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蓝振元先生不仅是一个好父亲;一个能把“孩子的教育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家长”(蔡笑晚语),还是一个好领导,一个“我天生就不是那块料,不愿意戴着面具生活”的领导,在当今赀欲汹涌,利益熏心,官场腐败糜烂的社会,蓝振元先生不愿同流合污,光是这一种精神就十分难能可贵了。

  从《姑姑如母》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长辈方面蓝振元先生确实不失为一个好儿子;对待教育培养孩子方面不失为一个好家长、好父亲。但是,我们各人毕竟不是处在同一个社会阶层,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也不尽相同,所以对蓝振元先生的某一些看法也就不敢恭维了。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蓝振元先生可以“这辈子我不再做其他事情了,除了工作,我将放弃其他幻想和梦想,静下心来,花十到十五年的时间潜心教育孩子”,可以说是准备倾其一身,呕心沥血了!却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大小充其量也就是个九品芝麻官”的社会责任,他生活在一个有着稳定收入的环境里,起码“略有结余”,像他自己说的是个“坐机关”的人,不必为一日三餐而操劳,安逸的生活(当然包括社会上太多的负面现象的影响)让他对金钱、地位有了不屑一顾的资本,并且鄙视富人和官人来证明自己的清高,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呢?古人尚知“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北史·颜之仪传》);“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尔修身为万民”(《寒窗课子图》),为富不一定不仁。蓝振元先生曾经感叹“我这么迫切地要为人民服务,为啥人民不让我为他们服务?”,不知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那么普通人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富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官对社会的贡献大还是大官对社会的贡献大?你有能力做更大的官、有能力做更大的富人为什么不做呢?你又何必纠结于形式上的社工活动呢,我认为富人至少对国家的税收比普通人贡献大,富人至少能让更多人可以就业。英语“Wouldyoupleasegivemeahand?”的意思是“请你帮个忙好吗?”,直译就是“能不能请你给我一只手”,没有多余的“手”你又怎么能“迫切地要为人民服务”呢?

  至于教育孩子的方法问题上,蓝振元先生为我们总结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且热衷于把他教育孩子的心得和方法与我们分享,足以见得蓝振元先生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但是,大家都知道我们是处在一个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背景下面,进入大学的唯一通行证就是分数,升学率是考评教师绩效的唯一指标,再说,面对的是六七十个学生,其中悟性、努力程度等等参差不齐的学生,所以老师当然有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不可能“可以先放一下,过一段时间可能他自己开窍,很容易就会了。”,难怪老师“死活不同意我的说法”了,别看我们卢老师长的眉清目秀、貌若天仙,犹如貂蝉在世,生起气来那可是要命的哦。

  就像蓝振元先生分析的一样,应试教育制度的确成在诸多弊端,这已经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种豪情壮志离我们太远,看看厨房见底的米缸,月底大女儿催要伙食费的短信就要来了,还是早点睡吧,明天还要早起找米下锅呢。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5

  从《世说新语任诞卷》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阮籍在母亲去世后不久的服丧期间,出席了司马昭(晋文王)的宴会,在席上吃肉喝酒。

  司隶校尉陈郡何曾(后来位至丞相、太保、郎陵公)就像司马昭提议:鉴于阮籍违反以孝治天下的国策,应该流放,以正风教。

  还好司马昭一向是比较欣赏阮籍的,就庇护了阮籍。

  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渐渐成了社会上的共识。

  每每在孝礼上,孝子贤孙们“哭”的“表演”,古代还有所谓的守孝制度。其实这些孝子们真心怎么想的,谁也不知道,谁也不会真正去探究。重要的是大家得按社会上约定俗成的道德形式去做。

  只要在丧礼上、在守孝期“哀毁骨立”,那么大体可以博得个“孝子”的美名。

  看了二十四史很多名人的传记,很多名君、功臣、良将为父母“亲偿汤药”、“亲自侍奉”。其实,这些事照顾人的事,一个丫环足矣,这些君主、大臣、将军,多少军国大事等着他们去办,是否有些不分轻重?如果说亲自照顾父母,还可以在心理上使父母得到极大快慰的话,那么“哀毁骨立”就几乎是纯属作秀了。

  像二十四孝中,大多极感动人,但有些就属于作秀。这里我跑题先对二十四孝吐吐槽。

  ⅰ如上几段所述,汉文帝“亲偿汤药”是一例。

  ⅱ董永“卖身葬父”也是一例。

  不得不说,儒家“慎终追远”的态度,对“孝礼”的偏执,助长了古代厚葬的风气。

  以我的世界观,浅一点说:身体不过一“臭皮囊”而已,死了一把火烧了,让那骨灰随风而逝就好。

  再深一点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肇论》”,道家的庄子和三论宗的僧肇都持相近的观点。这一世的生命终结了,没有必要悲哀。失去的是“我”,却重回自然的怀抱,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光。何哀之有?

  战国时的显学中,墨家也是极力反对厚葬的,也是一处比儒家开明的地方。

  ⅲ有一例情况更为恶劣,东汉丁兰“刻木事亲”的典故。

  丁兰幼年父母双亡,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担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丁兰便将其妻休弃。

  这则故事透露出三个问题:一、丁兰是个精神病的重症患者,大概是严重的妄想症,有没有到精神分裂的程度我就不清楚了。二、丁兰不尊重女性。三、儒家伦理,有时确实如五四以后所批判的那样,是人吃人的制度。

  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丁兰这厮岂止不能作为万民敬仰的典型,简直就是反面教材。

  ⅳ东汉末年吴郡陆绩“怀橘遗亲”也是极大的反面教材。这位三国名人陆逊的同族,犯了偷窃之罪,倒是上了二十四孝。这岂不是只要“孝”字当头,就可以去偷、去抢了。

  ⅴ王祥(‘旧时王谢堂前燕’中的琅琊王氏一族,官至西晋太尉、太保,其弟是东晋名人王导、王敦的先祖)“卧冰求鲤”的故事,也是非常极端的。这种极端事例根本不具有代表性和可效仿性。

  ⅵ吴猛“恣蚊饱血”,孝固然孝矣,可这种行为不得不说是一种傻十三行为。

  ⅶ庾黔娄“尝粪忧心”,这个不说也罢。

  ⅷ虽然从黄庭坚的诗、词来看,是个大大的性情中人,但其“洗涤溺器”的`行为本身我也是不认同的。

  归根结蒂,我的人生观认为:子孙们好好地活下去,多散布祖、父辈的基因,活得精彩,活出生命的意义来,更贴近“孝”的实质。

  不需要做很多极端的事,顺其自然地在任何地方过好每一天,每一刻,就是“孝”。人生之极致,唯“随缘”而已。

  所以,回到开头提到了阮籍照常吃肉喝酒的行为,不仅不是“不孝”,而正是“孝”。

  同见《世说新语任诞卷》:阮籍为母亲出殡时,阮籍蒸了一头猪,喝了二斗酒,在诀别时只说了一句:“穷矣”(大约可翻译为“完了”之意),然后就口吐鲜血,晕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

  真正至情至性之人,大体如此。

  反观何曾之流,言必称“忠、孝”,却是靠着拥护司马氏、背弃旧主曹氏而一步一步往上爬。

  当然,从魏、晋的时代大背景来看,是世家门阀抬头的时期。

  世家领袖河内司马氏的皇位,不仅凭借了司马懿(晋宣王)、司马师(晋景王)、司马昭、司马炎(晋武帝)三世四代君主的武勋,更是通过将更多的政治、经济特权送给天下大大小小的世家门阀而换来的。

  而像陈郡何氏、荥阳郑氏、琅琊王氏等世家门阀也是通过拥立新的王朝,来换得更多的世俗权势。

  司马昭向阮籍抛出橄榄枝,向他提亲,屡次容忍他的无礼举动,也是因为陈留阮氏也是世家门阀的一份子。换成个寒门出身的,估计早死了几回了。

  这是整个社会的契约关系,不能简单地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来评判。

  所以话说回来,阮籍之流,不能说真正的不孝,而是他不符合儒家所定的“孝礼”的标准,所以“不孝”。

  仍是《世说新语任诞卷》:刘伶个性放达,经常醉酒,有时醉后在屋中脱衣裸形。人们因此讥讽刘伶。刘伶却说:“我以天地为房子,以屋室为衣裤,你们为什么要钻进我的裤裆里来?”

  不仅在晋代,在21世纪的第11年,这种行为要放在中国,还是会被抨击,说成神经病也不为怪。

  但是,有病的人真的是刘伶吗?

  是不是只有所谓“正常人”的世界观才是正确的世界观?一般的回答是“是”。

  人类有排他性,会排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或事。将精神病人的世界观归类于“变态”或是“病态”,是不是具有真正的合理性?

  其实,都不过是用大多数人的标准去衡量所有人而已。不过是多数人压迫少数人的一个方面。

  刘伶醉酒裸身这种惊世骇俗的行为,不过是老子、庄子重自然、齐物我、反璞归真思想的一个实践而已。

  希腊古典时代的美学观点认为:人体是大自然里最美的事物,是人类用以显示自己的自信与自豪的最好载体。因此,当时的希腊人不仅在体育活动中和节日庆典中实行裸体,而且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和赞美人类的裸体。

  这种观念和实践一直延续到古典时代终结以前(西罗马帝国沦陷以前)。然后基督教在欧洲兴起,从中世纪到19世纪,这种崇尚自然的观念受禁欲主义所压抑。

  20世纪初,人们开始向往和呼吁重返人类的自然状态,这便是“天体运动”。

  不是刘伶太前卫了,而是多数的所谓“正常人”思想陈腐。心中有淫邪欲者,才不敢坦诚相见。当裸体被视为猥亵,性行为被视为淫邪之时,人性遭受压抑,欲念随着压抑而更加炽烈。

  阮籍、稽康、刘伶等人,剥下了礼教的外衣,却展现了至真至诚的真性。

  还是《世说新语任诞卷》中的两则事例:

  阮籍之嫂回娘家,阮籍与之相见并送别。这不符合儒家礼制。有人因此讥讽阮籍。阮籍却说:“礼岂为我辈设也?”

  邻居家有个美貌少妇,卖酒为业。阮籍去买酒喝,喝醉了就睡在美貌少妇的旁边。那少妇之夫开始怀疑有JQ,偷偷观察,才确定没事。

  观这两例,唯阮籍的坦荡荡的君子之风,才能留下此流传千古的风流传说。

  金庸笔下的令狐冲,就得了阮籍的神髓,应该是从这两个例子中得到的启发。

  令狐冲有四点类似阮籍。一好酒;二重情;三坦荡;四不慕人间财富、权势。

  世称阮籍为阮步兵,《世说新语任诞卷》中记载:阮籍之所以主动请求任步兵校尉之职,只是因为步兵校尉的厨房中有存酒数百斛而已。纯粹把官职当成人间游戏而已,归根结蒂仍然是一位隐士。

  不但令狐冲,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也是阮籍之类的人物。甚至曹雪芹本人,号“梦阮”,应是以阮籍自比。

  大凡阮籍、嵇康、刘伶、曹雪芹之流的人物,对俗人的功名利禄心(说好听点,即上进心)不屑一顾,追求地只是精神的超越与自由。

  所以,有很多人认为,阮籍、嵇康不积极为官,是因为对司马氏政权不满,我却持不同看法。

  因为以阮籍、嵇康的自身个性与精神追求来说,做官根本就是一件无多大意义之事,与曹氏、司马氏无干。任何一个朝代,都有这种隐士之流,虽然这从来不是社会中知识精英的主流。

  说了这么多,大约道完了我对阮籍的倾慕之情。但是阮籍之流,可以敬仰,却难以效仿。

  首先是因为阮籍不是俗人,而我们一般人很难免俗。

  《世说新语任诞卷》中记载:

  阮籍之母丧礼上,河东裴楷(世家名士、八裴之一、时人称之为玉人)前往吊唁。

  阮籍喝醉了,散发坐床、箕踞不哭。倒是裴楷开始哭吊。

  有人就问裴楷:“从来吊唁,都是主人先哭,客人再依礼而哭。既然阮籍不哭,你又何必要哭?”

  裴楷则回答:“阮籍是方外之人,所以可以不遵守礼制。我辈俗人,所以必须依礼约束自己。”

  时人都认为裴楷说得很有道理。

  阮籍放浪不覊,是有他的条件和资本。其父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汉魏的文坛领袖。陈留阮氏在魏晋虽然不是顶级的门阀,却也至少是次一流的世家大族,魏晋乃至南北朝,多人被列传于正史之中。

  其他类似阮籍的人,大多境遇不好。嵇康以傲丧命。曹雪芹潦倒半生,最终落寞而死。

  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就写过“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而今昌明盛世,怎么能够效仿阮籍的种种行为呢?阮籍之行,在晋代,可谓是风流。若发生在今朝,很有可能会被请去看心理医生。

  写这篇时思想比较跳跃,结果出来后非常零乱,大家姑且当作是我的痴言呓语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6

  滕梓帆《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等文人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里面的小故事有一千多则,每一篇小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或获得财富,应该通过自己的诚实、努力。而华歆呢却总想着不劳而获,对于有着华丽车马的贵人非常羡慕,而把自己应该做的,努力读书提高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目标忘到了脑后。这样的人喜欢投机取巧,为达到目的,什么坏事都能做得出来。所以,管宁看不起他,选择了和他断交。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爱贪小便宜,爱慕虚荣,总想不劳而获。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做事要专注,不能三心二意。“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学生,我们上课时一定要提高效率,珍惜课堂的每一分钟,认真听讲,及时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学习之余,还能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而我们身边有些人,却不懂得之个道里,课堂上尽管一声不吭,但始终处于游离状态,什么也没听进去,还不得不靠课后很辛苦地花大量时间低效率地补课。

  就拿“管宁割席”一文来说,这篇文章讲述了两件事,其一是,三国时期的管宁和华歆在一起锄地种菜。他们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把金子当作瓦片一般,视而不见,依旧挥锄种地,而华歆却想要拿起来,据为己有。其二是,两人在一张凉席上读书,有华丽的马车经过,管宁不予理睬继续读书,但是华歆却丢下书本跑出门外凑热闹。管宁于是割席和他绝交。

  “学弈”这篇文章也同样令我印象深刻。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之一。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虽然看似在听,心里却想着有天鹅飞来,要拿弓箭去射它。即便两个在一起学习,效果却天差地别。其实这并不是他们的资质有差异,而是因为做事的专心程度不同。

  《世说新语》中尽管都是一个个小故事,但是都蕴含着很深的哲理,让我们感悟很多,真是一本好书。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7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写的。语言幽默,幽默。全书今传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方正等,共一千多那么,记叙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琐稳逸事,主要有关人物评论,清淡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阅读《世说新语》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魏晋时期的风流人物,时代精神及各种历史知识,同时也能培养我们阅读古文的兴趣。我阅读的文言文: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猿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公闻之怒,命黜其人。

  译文:桓温进军蜀地,到达三峡中,队伍里有人捉住一只幼猿,母猿沿着江岸哀鸣哭号,跟着船走了一百多里路也不肯离去,最后母猿跳到船上,刚跳上船就马上气绝身亡了。剖开母猿的肚子看,肠子全断成一寸一寸的了。桓温听说了这件事后大怒,下令革除了那个人的官职。

  感受: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们要尊重每一位母亲,有一句歌词唱到:“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小猿被抓走了,母猿一定悲伤万分,而去想方法救回自己的孩子,即使搭上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这件事还能说明另一个道理: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它们也是一条条生命,它们也有权利享受与家人的平静生活,所以,保护动物,并保护它们吧,保护动物就是保卫人类未来。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8

  近来,高三毕业班的工作逐步接近尾声,我也最终静下心来好好地学习了《世说新语2刘墉教育秘笈》一书,颇有齿颊留香、余味悠长之感,自觉受益匪浅。

  《世说新语》在我国韩国也有必须的认识,地位。学这门课前我只明白它的书名而已,可经过这门课我才学到它所提到的东西。对一名留学生来说读一本中国的文学品是十分不容易的。《世说新语》这本书实在很难,但我个人认为,作为学汉语的,学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十分值得读一读。《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轶事的杂史。

  作者是宋的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年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字孝标)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所以为和刘向的区别,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此刻这个名字。编著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等职。《宋书宗室传》说他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近远必至。著有《徐州先贤传赞》九卷及《典叙》、志怪小说《幽明录》等。刘义庆以前的志人(轶事)小说有晋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等,均已散佚。《世说新语》虽被保存了下来,但近代学者根据唐写本残卷考证,亦经后人删改,与原貌已有很大出入。

  刘墉,是一双优秀儿女刘轩和刘倚帆的成功父亲,也是台北青少年谘商中心的创办人,对于当今时代受教育的主体新新人类确实是了解深入,并且有前卫的理论、丰富的经验,更用进取的行动践行。全书总计48篇,资料丰富,有日常沟通的技巧,有特殊事件的处理,有学习方法的提议,也有心理健康的指导,生动实用,深入浅出,简便幽默如话家常,谆谆教导又似醍醐灌顶。对于受教育者新新人类来说,本书确能引领他们认清自我,规划自我的人生,一步步走向成熟;对于教育者尤其是教师来说,确能指导我们更好地履行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责,担负起培养新一代社会接班人的重任。

  全书首起尾合,浑然一体。第1篇主要交代了教育对象的两个特质:第一,新新人类的平均寿命长得多;第二,新新人类要应对瞬息万变的世界。第一个特质意味着新新人类必须坚定终生学习的理念;第二个特质决定新新人类的个人意志品质,观念灵活,转变得快,适应得快。熟悉了教育对象的特质,才能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这是前提。第48篇则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教育新新人类的终极目标和根本方法(原则),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更懂事、更成熟、更体谅、更宽容行善、助人活得更进取、更欢乐,教育的根本方法(原则)是教‘新新’人类做‘心心’人类,有爱心。我以为,生活的目的是进取、欢乐,教育的目的更该是进取、欢乐。哭着过是一天,笑着过也是一天,何如微笑每一天教育新新人类是用心心来完成的。

  从《世说新语》的某些分篇中,能够看出刘义庆编著此书时的倾向性。如《德行》、《政事》、《方正》、《雅量》等篇,作者对其中的人与事大抵采取肯定的态度;《任诞》、《简傲》、《汰侈》、《尤悔》、《惑溺》等篇,则对所写人与事多持否定态度。其他各篇,虽然从题目中看不出明显的态度,但行文中仍有其倾向性。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对魏晋的清谈家则有所肯定,也有所否定。如他比较赞赏的晋代乐广等人,尚清谈而又不违背名教;至於象阮籍等蔑视名教的人,则被斥之为狂诞。

  第2篇至47篇,刘大师具体地谈到了教育新新人类的案例及方法,不只是教孩子如何考高分,更是使孩子们欢乐、追求并体验成功,在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适应未来的时代。每一个案例都阐述了很多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的理念和方法,下头我试举几例。

  什么是成功这是教育的出发点。真正的成功不是所谓的考高分,而是从生下来起就能欢乐、健康、进取地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有收获,每一刻都在寻找欢乐。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才变得灵动深入了。当然,这实在是一种梦想状态,真正实施起来恐怕是要饱受诟病的。惟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更需要我们去努力地贴近本质。

  教育是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对话。对话如何达成效果的最大化拥抱是心灵的沟通,看似肉麻,实则切实有效,大家都很熟悉,我校高考文科考生进入考场之前,很多都和自我的科任教师、班主任握手甚至拥抱。其实,这哪里是握手、拥抱呢这分明是一次心与心的碰撞,是一次心与心的无声地交流啊!效果如何学校的高考成绩便是明证。多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多低下头来和学生说话,这才是交心、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方式啊。

  别为孩子‘擦屁股’!很多家长、教师,其实都有一种想法,怕孩子太小,阅历不丰富,办事没经验,所以,总是不敢放手,偶尔放手,还总是跟着身后,帮着擦未净的屁股。一向这样下去,孩子何时才能长大正是因为孩子还小,所以需要加强磨练,丰富阅历,增长经验,逐步走向成熟。在磨练的过程中,犯错误在所难免,需要关注的是:错误犯了以后,谁该应对错误,如何应对错误勇敢地担当,才是我们应当教育孩子必须要树立起来的意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啊。

  对有些历史人物,他虽然并不赞成,但对他们某些行动,却又持欣赏的态度。如对西晋末年清谈误国的王衍,有时也赞赏他不和人计较的雅量;对桓玄则称其早慧。总的来说,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断,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如《雅量》篇写祖约和阮孚两人的优劣,只经过祖约料理财物和阮孚为木屐上蜡的两个细节,显示出一个是吝啬的守财奴,一个只是出於对木屐的癖好。淡淡几笔,人物性格就跃然纸上。

  《忿狷》篇写王述性急,吃鸡蛋时用筷子刺不破壳就发怒,以至用脚踩,还放口中嚼破后吐掉,寥寥数语,把他当时暴怒的状况生动地表达出来。在《世说新语》中,记言论的篇幅比记事的更多些。记言方面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如实地记载当时口语,不加雕饰,所以有些话不很好懂。如《政事篇》记载王导对几个胡人弹著指头说兰阇兰阇,就是一句胡语;《排调篇》又记载他当著刘惔的面说何乃渹,渹是吴语冷的意思。此外象阿堵、宁馨等当时的俗语也屡次出现。它在记言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常常能经过几句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如《简傲篇》写桓冲问王徽之做什么官,他回答说:时见牵马来,似是马曹。又问他有几匹马,死了多少,他都答不上来,却用《论语》中的话来答对,活画出世族士大夫们狂放而不切世情的特徵。

  《尤悔篇》载桓温自言自语地说:作此寂寂,将为文(晋文帝司马昭)景(晋景帝司马师)所笑。接著又说:既不能流芳后世,亦不足复遗臭万载耶!这几句话,也活画出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的心理。后一句话是内心自白,很可能出於传说和想象。书中还有一些反映人物心理的语言,也很生动传神,如《忿狷》篇写王恬对王胡之发火,王胡之握著他手臂说:汝讵复足与老兄计耶王恬拨开他的手说: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言语间表现出一个很冷静,一个在狂怒,都很形像。《世说新语》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所以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读了一遍《世说新语》,内心颇感世事沧桑。

  在这纷繁的世界上,坚持一颗平常心是何等重要,可想而知。我十分欣赏那些在乱世中还本事挽狂澜的人物。这些人物都有自我独特的才能。我欣赏他们的个性。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些人都太怪异了。是的,我也承认他们的行为怪异。但我更看重的是他们的本事。我欣赏他们的魄力。读过这本书我感觉到自我的行为的不随意。当然我愿意做一个真正的自我。做我自我。这本书中有许多经典的故事值得大家去深思回味。我愿与大家共同分享我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本书中的许多事情似乎在我们身边发生过一般,只可是这些事离我们太遥远罢了。可是我在那里要说的是我最近发此刻我们的生活中几乎还会发生世说新语中所述的事。这是我读后所有所思的地方。这本书中的故事有启人深思的地方。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9

  《世说新语》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主要讲述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的一部书。虽然有人认为魏晋士人不务实事,崇尚空谈,实乃误国之举。但魏晋时代人们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开创了哲学思辨的风气,对后世也有着广泛的积极影响。所以说,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世说新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

  我主要谈的是《世说新语》文学篇。开篇第一条就令我感触颇深。第一条是“奴婢皆读书”,讲的是郑玄家的故事。其大意是这样的。郑玄是汉代的大经学家。有一次郑玄使唤一名婢女,不合心意,准备鞭打她。婢女还要解释。于是郑玄发怒了,让人把婢女拖到泥水中去。过了片刻,有一位婢女向那位被拖入泥水中的婢女问道:“为什么在泥水中那?”她回答说:“我去向他陈诉,适逢他在发怒。”这是文学篇开篇的第一条目。

  这一条目非常有意思。第一,在当时的社会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读书的。能够读书的都是社会的中上层人物。而婢女在封建社会是属于地位比较低的。而在郑玄家中婢女也是读书的。我们可以看到,婢女们在郑玄的影响下也在读书。这反映出了郑玄的家风。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都是有着巨大的影响。当郑玄由于生气想要打一位婢女,婢女“方自陈说”。我们知道,作为地位低下的婢女一般是不敢为自己申辩的。然而郑玄家的这位婢女很有个性。她毅然为自己申辩。因此我认为这位婢女的行为就应该是读书的结果。读书使得婢女个人精神觉醒,使她敢于为自己申辩。

  读过这一条我对郑玄想打婢女极不赞成。首先郑玄是一位有身份的官员。官员就有官员的行为准则和心胸。况且,从本条目中看不出婢女有什么错,只是由于郑玄觉得婢女做的不称意就要打婢女。这样的行为有失一位官员和大学问家的风范。当然,我们看《世说新语》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去。从我们今天男女平等观点会认为打婢女是一件极为可耻的事情。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责罚一位婢女将会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所以不必苛求古人。

  《世说新语》把这样一件简单的事情记载下来,个人认为这主要是为了反映郑玄这位大学问家对于周围人的影响。由于受郑玄的影响,婢女皆读书。这不仅说明了郑玄的对周围人的影响大,也间接地说抿了读书已经成为了当时人们的一种风气。

  除此之外,我还对“官本是臭腐”这样一条目颇有感想。

  书中原文是这样的。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秽污。”时人以为名通。

  大意是有人问殷中军:“为什么将要得到官位时就会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时候就会梦见粪便?”殷中军说:“官位本是臭腐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时候就会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是粪土一样的东西,所以将要得到的时候就会梦见污浊肮脏。”当时的人都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看了这则小故事,不禁有几个问题。首先为什么古人会梦到棺材尸体和粪土。从某种角度来说,梦也是一种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古人梦到棺材也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崇尚玄言虚淡的社会。对于官位,当时的社会并不是十分的热衷。而且很多人更视官位钱财为污秽之物。当时的普遍风气是这样的,所以古人在得到官位时梦到棺材尸体也就不足为奇。

  这则故事反映了当时士人们的认识。文中最后还写道“时人以为通”。可以看出以官位为腐是得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赞同。魏晋时代的士人的价值追求由此也可见一斑了。

  此外,我还对“七步作诗”这则小故事有一些感慨。故事大意是魏文帝曾经命令弟弟东阿王曹植在走七步路的时间内做出一首诗,做不出就要杀掉曹植。曹植在七步之内就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十分惭愧。对于这则小故事,我们不管曹丕和曹植两兄弟的争执。个人认为《世说新语》之所以把这则故事记载下来是因为曹植的才思。读到这则故事,自己非常惊讶于曹植的机敏与才华。

  《世说新语》记载了魏晋时代士人的言行举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看《世说新语》非常有收获。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0

  到昨天,终于把《世说新语》阅读完了。以前,我曾经读过纸质的《世说新语》,因为它是一本语录体著作,章节间没有太大联系,适合于随手翻阅,也适合于随时遗忘,所以,基本上已经忘光了。这一次在网上读,我就利用了网络阅读可以迅速、简便做笔记的特点,做了阅读笔记。因为原文很多,我就把其中一些精彩部分精选了一下,逐日登载在我的博客上,希望路过的朋友喜欢。

  在这之前,我读过一部分《二十五史·晋史》,《世说新语》中的很多内容在《晋史》都已经读过。不过,当初读《晋史》的.时候,很多言行并没觉得有特别之处,读《世说新语》时一品味,居然很有趣味;而《世说新语》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章句,与《晋书》中人物的生平一对照,则往往就有了深意。所以,读《世说新语》,还是要参照《晋书》才能真正读懂。

  我读《世说新语》的这点小体会,希望路过本博客、且对《世说新语》有兴趣的朋友周知。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1

  这只几天我在看一本古书——《世说新语》这本书,资料精彩搞笑,用漫画的形式将书里的资料表达的活灵活现,很好理解。你也和我一齐在这本书里畅游一番吧!

  《世说新语》原名《世说》是一本记录自汉末到南朝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的笔记小说。成书时光为我国南朝宋时期,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按资料分为德行、言语、政治、文学等三十六类,共有一千二百余故事。

  故事一:

  其中德行类的.一个“荀巨伯探友”这个故事讲的是:有一天、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没想到外族敌寇正在攻打朋友住的城,朋友说:“我快病死了,你来干什么?快走吧!”荀巨伯坚持还要照顾病友,敌军攻进城了,他对敌军说情愿用自我的性命换病友的命,敌军被他们的友情感动了,最后撤出了城,全城的生命和财产都给保住了。这个故事让我感到荀巨伯是一个重友情的人,把朋友的生命看得比自我生命还重要的人,让我看出来荀巨伯与朋友的深厚友谊,这个故事让我深受感动。让人赞叹和羡慕……

  故事二:

  从前有一个叫杨修的人,曹操任丞相时,命杨修为主簿,他聪慧过人,善于揣测他人的内心。一次他带人修好了相国的大门,曹操见了不说话,让人拿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甩袖离开。众人都很担心,怕活不成了。杨修让人把门拆了,说道:“门中写一个‘活’字,合起来看“不就是一个‘阔’字吗?丞相嫌门太大了啊!”众人这才恍然大悟。杨修用自我的智慧很多次猜测出曹操的心思,还有许多关于他思维敏捷的小故事。从这些故事中让我明白了,杨修是那么的聪明,真是一位人才啊!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古代时的经典故事,还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你也来看看《世说新语》这本书吧!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2

  对《世说新语》的初印象大概是小学课本上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当时惊叹于这比喻的新奇,有趣,也惊叹于“柳絮因风气”的巧妙。后来因为老师的引导,我逐渐对它有了兴趣,研究起了书中其他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话我记忆犹新“我与我周旋,宁作我。”单看这句话时,我的理解是我和我自己无处不在的悲观情绪,纠结性格周旋很久,总觉得这样的自己性格太差劲了,慢慢地和解了,是这样的自己也可以。翻阅书籍,恒温年轻的`时候就和殷浩齐名,所以常常有竞争之心。在北伐失败后,恒温故意问殷浩“你和我相比,谁更强一些?”在此时殷浩平静地回答了“我与我周旋,宁作我。”后世爱国词人辛弃疾多次在其词中化用这句气冲斗牛的话——“宁作我,岂其卿?”;“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无一不抒发出作者追求真我、独立不阿、绝不屈志附人的决心。

  当代文豪汪曾祺先生也受到这段故事的启发,在晚年写道:“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我与我比,我第一。”

  我发现我起初的理解完全偏离了方向,也许对于文章来说,这并不是它本身要表达的意思,但是“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对于文章,句子的理解并没有对错。

  在这个多彩的人生舞台上,有如桓温和殷浩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演员。这是一部没有彩排的戏,没有取景地的一次生命之旅。然而,与桓温一样,我们也常常将自己的一生与他人相比,不时被攀比、嫉妒和自我怀疑所困扰。有时会因为朋友圈里大家光鲜精彩的生活而感到焦虑,但是这是他们的生活,我们只要做好自己,为自己的目标一步一步地走就好了,比较是永远没有终点的,一直会有更强的人出现。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期待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尘世喧嚣,人心浮躁,借以激励自己,听从本心,无问西东。

  我们是独特的。又何必盲目攀比,自寻烦恼;拼命羡慕他人,徒增忧伤?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生,不论是好是坏,一直都是自己默默陪着自己继续走下去。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也只有自己才可以改变自己。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3

  《世说新语》是汉末人物品评发展到必须程度的反映,它的不少故事是取材于魏晋时期作品《语林》、《郭子》、《名士传》等书的。看了《世说新语》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逸事笔记的资料和形式了。也能够说它是一部魏晋风流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按冯友兰的一句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当然这种人格美是以当时士族的标准来衡量的。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的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任诞,简傲,种种人格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述。综观全书,能够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经过这些人物形象,能够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如《德行》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经过与华歆的比较,赞扬管宁淡泊名利。所以由此可看出一个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并不是一天两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积月累所培养出来的。有德行的故事还有许多,如情绪这方面,德行较不好的人常会以它个人的情绪为中心,心境好时大家没事,心境不好时大家得遭殃,古时就有一位不管欢乐或失意,都不会表现于自我的情绪上,那个人就是稽康,王戎说我和稽康在一齐相处二十年,从来没有见过他高兴或者生气的表情。人通常得到一个不好的东西,或遇到对自我有害的东西都会闪而避之,可是有的人得到这一个东西,或者遇到这个东西也不是闪而避之。而倒霉反而还一点不会被那样东西所波及到。瘐亮的坐骑中,有一匹叫的卢的凶马,有人劝告他派人牵去卖掉,瘐亮回答说:“卖它必须会有人买它,但这样又会害了别人;哪里可把对自我有害的东西转移到别人身上呢?从前孙叔敖杀了两头蛇,就是因为不让后人看见,从此他就成为古人乐于传颂的佳话,我效法他不也是合理的吗?”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艺术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世说新语》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个,魏晋两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内。它对人物的描述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经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如“王戎有好李,卖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仅用了16个字,就写出了王戎贪婪吝啬的本性。

  从另一方面谈,《世说新语》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由于魏晋之际品评人物重视仪容辞采的风气较汉末更甚,所以位高名重的官僚,也往往凭只言片语和某个细节来论定一个人的优劣,或据此而援引这个人入官,如“雅量”记载王王旬做桓温的主簿,桓温想提拔他。有一次故意突然骑马冲之,“左右皆宕仆,而王不动,名价于是大重,咸云是公辅器也”。这种测验人的方法上是奇特的,从此得出是“公辅器”的结论,尤其荒唐。又“文学”篇王衍问阮修:“老庄与圣教同异?”阮回答说:“将无同。”王衍很赏识这“将无同”三个字,即请阮修为椽。这就是著名的“三语椽”的故事。这两个例子足证明当时重容止,言谈的风气之盛。

  在虚无、厌世的思想基础上,魏晋士大夫都消极、颓废,或乖僻、放荡,时时流露出生死无常,叹老嗟伤的感慨,饮酒浇愁和养生服药,也成为一种风尚。《世说新语》从很多方面写下了这些资料。“任诞”篇说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及时一杯酒”;“言语”篇记桓温因见旧时种的柳树长大,哀叹“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而流泪,即足以反映当时士大夫的没落、灰色的人生观。此外,《世说新语》还记叙了一些人的优良品质,如荀巨伯的重义轻生救护朋友,周处为民除害、勇于悔过等。全是有意义的小故事。对魏晋统治阶级的凶残、丑恶、奢侈等也做了具体的描述。

  《世说新语》的读后感《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

  全书原八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后世之人对次书评价颇高,因其历史意义独特,文笔极佳,不仅是一本笔记小说,还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单、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世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几个典型的故事,第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是顾悦和简文帝。顾悦和简文帝同岁,但顾悦头发早已白了,简文帝问他:“为什么你的头发比我先白了呢?”顾悦回答说:“蒲柳的资质,临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资质经过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人的资质是有差异的,由此也导致了人生的许多不同;第二个小故事,讲述的是身在庐山的远公,虽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给弟子们讲论佛经,他时常告诫弟子,说:“我如黄昏时的落日余辉,自然不会照得久远了,只愿你们像早晨的阳光,越来越明亮!”这生动形象的将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道理刻在了弟子们的头脑中。晋文帝的一个玩笑,一个调侃,却引出了顾悦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资质禀赋的不同应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远公用桑榆之光来比喻自己,用朝阳之辉来比喻年轻的弟子,告诫我们学习是一刻也不该放松的。在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叙述道理的手法,为我们生动形象地展开了一副知识的画卷,又善用比喻,能运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把一个个深奥的道理说到透彻,又恰到好处;能把人们熟知的平凡事说得不平凡,说得有趣。

  读罢《世说新语》,遂感觉到了古人的种种精神品质,处事原则,更令我对魏晋古风瞻仰不已,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4

  《世说新语》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故事,共一千二百多则,有则三言两语,有则数行。叙事简明,精炼生动,却无不使人有所收获。其意既含哲理,语亦神韵悠远,令人领略不尽。

  就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让我领悟最深的便是《德行》,那一个个故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却发人深省。就如最熟悉的例子: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金钱应该靠自身努力而获得,天上掉馅饼的事可能导致“守株待兔”的`事再次发生。而于今日而言,这样的做法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物质生活虽然日益丰富,但是,如果人们不加强自我道德的修养,被金钱等利益所诱惑,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糟糕。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15

  《世说新语》可以算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士显贵们的达人秀场,书中人物或不俗不羁,或桀骜放浪,更有甚者据其行径则可斥之为脑残奇葩了。但即便如此,在历史的漫漫长夜里,在这样一群人,或者说在这一时代人的身上,还是可以看到那闪耀着空前,也是绝后的弥足珍贵的点点人性光辉。

  1、谢公时,兵厮逋亡,多近窜南塘下诸舫中。或欲求一时搜索,谢公不许,云:“若不容置此辈,何以为京都?”

  译文:谢公当政的时候,士兵和杂役逃亡,大多就近躲藏在秦淮河南塘一带的船中。有人建议把这群人一同搜查起来,谢安不答应,说:“如果不容纳这些人,那还叫什么京城?”

  前些日子有条新闻,说的是深圳的市检察院副检察长提案建议”设立生存壁垒使外来人员主动离开“,具体办法是通过大力度拆违行动,增加外来人口的居住成本,让他们”无地可住而不得不离开“。深圳能够做出这样的举动也不是新鲜,早在大运会时就赶走了8万人的”高危人群“。作为一个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深圳到底革了谁的命,向谁开了放,如此大的城市竟然如此的小气,于今人相比,不得不让人叹服谢公的英明大度。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深圳并不是偶然的个例,排外、忘本、无亲善包容之气概,中国的城市又大抵如此。大城市,更在于胸怀之大,而不是道路之阔,建筑之伟。

  2、周叔治作晋陵太守,周侯、仲智往别。叔治以将别,涕泗不止。仲智恚之,曰:“斯人乃妇女,与人别,唯啼泣。”便舍去。周侯独留与饮酒言话,临别流涕,抚其背曰:“奴好自爱!”

  译文:周叔治要出任晋陵太守,周伯仁和仲智去和他话别。叔治因为就要离别了,哭个不停。仲智生他的气,说:“你这个人原来是个妇道人家,和人家告别,只会哭哭啼啼。”便不理他走了。伯仁独自留下来和他喝酒说话,临别时流着泪,拍着他的背说:“阿奴要好好地爱惜自己!”

  看着这两个抱头痛哭的大男人,若是放到如今,又不免会被开玩笑地说成:”基情啊!“。男人之间的感情对于女人和小男人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兄弟之间的情谊不是一种感情的依赖或兴趣上的情投意合,更多是表现在了真性情上的不掩饰的流露,这种流露可能不是直接的,常常伴随着吹吹牛逼,侃侃大山或者根本无需言语,但这种性情是从他的语气顿挫里可察,眉宇之间就可见的。到了那个难舍难分的点上了,有些小家子气又如何呢。当今的人交朋友,”利“字当头,而不是因为才情相吸,气概相佩,不免让人厌烦那假惺惺的嘴脸了。

  3、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译文:太傅郗鉴在京口的时候,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他家挑个女婿。王导告诉郗鉴的来人说:“您到东厢房去,随意挑选吧。”门生回去禀告郗鉴说:“王家的那些公子还都值得夸奖,听说来挑女婿,就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位公子在东边床上袒胸露腹地躺着,好像没有听见一样。”郗鉴说:“正是这个好!”一查访,原来是王羲之,便把女儿嫁给他。

  古人评价王羲之,说是“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更多的是在注重其气度的不凡,才华的横溢。而这位太傅在选婿的时候又有不同,还看中了王羲之“独立特性”的一点。这一点在现如今怎么能当作评判一个人,甚至是为女儿选对象的一个优点呢,不被说成是不正经,不稳重,不正派就不错了。

  在这里可爱的还不止王羲之和这位太傅,还有王羲之的叔叔王导,选婿一事非事关重大,但成一门亲事也算是家族要事,叔叔一句“任意选之”既显示出对子侄们自信,又显示出一股子的大家风范。从这里可见魏晋的风度不是在矫揉造作啊。

  4、汉成帝幸赵飞燕,飞燕谗班婕妤祝诅,于是考问。辞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若鬼神有知,不受邪佞之诉;若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

  译文:汉成帝宠爱赵飞燕。一次,赵飞燕诬陷班婕姝向神明诅咒成帝。于是拷问班婕姝。班婕姝说:“我听说,生死有命,富贵由天,行善尚且不能得福,做坏事还希望得到什么呢?假如神鬼有知觉,就不会接受坏人的`诉说,假如神鬼没有知觉,向他们诅咒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不会这么做的。”

  且不说班婕姝的思维敏捷,机智过人,单说“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这句话古往今来的微言大义。平时我们常听也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认为这是句真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句话又屡屡受挫,有善心善行的人并没总是有好的下场,做坏事有恶行的人好事连连、飞黄腾达的实例却比比皆是。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只不过是人们的理想,“修善尚不蒙福,为邪欲以何望?”才是真正的现实:做善事并不能获得福祉。而在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中关于善恶的赏罚说得更是透彻,“虽善不赏,虽恶不罚。”那就是说善事和恶事与事情的结果好坏是没有什么关系的,不会有什么因果报应。

  5、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怀酒."

  译文:张季鹰任情适性,放诞不羁,当时的人称他为江东步兵。有人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放纵、安逸一时,难道不考虑身后的名声吗?”季鹰回答说:“与其让我身后有名,还不如现在喝一杯酒!”

  张季鹰这种及时行乐的情怀是许多正派人士,胸怀大志的人所不耻的,认为不过是酒鬼的一句胡话而已,对于社会对于人民更没有什么大贡献。但误世之贼往往就是这些“正派人士”,这些的人在如今更是多了去了,他们常常化身为教育家、标兵楷模、人民卫士为这个社会奋首疾呼,努力捞钱。他们背诵着保尔·柯察金那段关于“人生意义”的话,在酒足饭饱之后感慨人生豪迈,在他们看来,张季鹰这种一杯浊酒、得过且过的日子是毫无意义,怎么也不能理解的,

  6、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

  译文:王浑和妻子钟氏一起坐着闲聊,看见武子(王济)从院子经过,王浑高兴地对妻子说:“我们生了这样一个儿子,也该知足了。“妻子笑着说:“如果我能嫁给你弟弟王沦,那生的儿子可就不止这样了。”

  《世说新语》里最有趣的算是王浑的这位妻子了,这样的打情骂俏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古代却丝毫不避讳,王浑的窘样不用说我们也能想象的到了。

  7、初,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翕集家门,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译文:当初,谢安作为一介平民,在东山隐居时,兄弟当中已经有富贵的了,常常家中宾客盈门,兴师动众。刘夫人和谢安开玩笑说:"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捏着鼻子说:"只怕我也免不了啊。"

  谢安捏着鼻子的样子让人想想就发笑啊!

【《世说新语》读后感感】相关文章:

《世说新语》读后感03-25

世说新语读后感03-25

《世说新语》读后感范文08-29

世说新语读后感【荐】09-05

《世说新语》读后感【优选】09-03

《世说新语》读后感(精选15篇)06-12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经典】09-03

《世说新语》读后感(15篇)04-10

世说新语读后感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