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流浪地球》读后感1
故事在太阳氦爆炸的预言中拉开序幕,为了避免地球在爆炸危机中灰飞烟灭,人类成立了联合政府利用高科技使地球停止自转,同时在地球的各个角落修建巨大发动机带动地球脱离太阳系,远离曾经带给人类光明与温暖的太阳。在这个过程中,地球面临着重重危机,陆地淹没,海洋冰封,火山爆发,气温骤变,幸存下来的人们迫不得已进入黑暗的地下生活。在生与死面前,爱情、艺术、鲜花、权势、金钱……都变得无足轻重,人类变得冷漠麻木,在机械的秩序运转中努力争取活着的机会。
当地球脱离太阳系获得短暂的安宁后,少数自以为聪明的公民开始质疑太阳爆炸这一理论,率领历经绝望变得心力交瘁的众人攻击联合政府,指责他们危言耸听,破坏人类的'生活与文明。联合政府仅剩的五千人为了保护地球发动机不受损坏,选择了接收众人的惩罚,被抽取了隔离服中的恒温核材料后默默冻死在广袤无垠的冰封的大海上,他们的身躯凝固成五千尊雕像,向世界诉说着他们的坚守与正义。而令人讽刺的是,就在这时,太阳氦爆炸发生了!这个美丽的星球50亿年的壮丽生涯画上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句号!太阳死了!
"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
小说的一开始读起来并不引人入胜,因为个人的天文知识缺乏读来甚至有些费力,但里面的感情线索亦是非常明显:对地球母亲的热爱,对太阳光明的追求,对生存生命的渴望,对责任理想的执着……我想:如果人类得以延续万代,这颗叫做地球的行星,将是那些为此努力的前人们永恒的纪念碑,而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位公民,都有义务也有责任为在纪念碑上刻下生动而辉煌的一笔,贡献我们仅有的一点力量!
让流浪不再继续!
让生灵找得到回家的路!
《流浪地球》读后感2
今年春节,我和姐姐、弟弟一起看了一场科幻电影,片名叫做《流浪地球》。电影场面非常震撼,视听效果非常精彩,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可以说这是春节期间非常火、非常棒的一部电影。
电影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为了拯救地球,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主人公刘启带着妹妹韩朵朵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穿着换来的航空服,偷偷跑到零下80多度、漫天飞舞着雪花的地表,偷着姥爷的车卡启动了运输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辆即被救援队征用,负责运输火石前往杭州供发动机使用,以阻止地球被木星吞噬。
在运送火石的过程中,他们遭遇了地震,山崩地裂,十分危急,历经千辛万苦,有的救援队员被冻死,刘启的姥爷也牺牲了。当国际空间站要求中国航天员刘培强进行休眠时,他为了人类和自己亲爱的儿子,毅然放弃了休眠,积极与联合政府进行沟通,展开拯救行动。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面对地球即将消失的危急局面,大多数人选择了与家人团聚,当联合政府放弃刘启和韩朵朵提出的拯救地球方案后,救援队伍也离开了工作岗位,人们不再相信还有挽救的'可能,有的人选择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想吃家乡的美食……地表处处充斥着黑暗、绝望和死亡。但中国救援队依然坚定信心,充满希望,前往发动机总部,动员所有力量把火石推入发动机。通过韩朵朵一遍又一遍的呼喊,其他国家的救援队被中国救援队奋不顾身、不畏艰险的精神所打动,纷纷调转车头,奔赴发动机总部,与中国救援队一道加入救援行动,齐心协力将火石推进闸门,并成功发射到木星。在火石发射的火焰仍到达不了木星的紧急关头,中国航天员刘培强选择牺牲自己,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利用空间站剩余的几千吨燃料撞向木星产生强大的爆炸能量,助推地球远离木星,最后人类得以拯救。
电影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希望。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团结起来,中国就有希望,人类就有希望。那些为了人类做出杰出牺牲和贡献的人,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尊敬。
《流浪地球》读后感3
感觉很好啦,前50分钟很搞笑,后面很一般,笑点少了很多。今天是公映的第二天又是双休日,我们是在淮海中路时代广场6楼的万裕国际影城看的。上座率很不错,9成的位子都坐满了,大人小孩,中年人,年轻人都有,看麦兜还是很快乐的,麦兜和他妈妈麦太很幸福的样子很让人羡慕啊。额,麦兜的爸爸在哪里捏?以后有机会吧前几部都找出来看看,保持童心才是抗衰老的秘诀。
ms今天在电影院里啃的那个寿司有点坏了……晚上回到家狂拉肚子,恶~~~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电影,名叫《流浪地球》,看完之后我既感动又感慨。感动的是刘启的爸爸为了让木星爆炸的'压力推动地球离开,自己先把驾驶舱和休眠舱分离,然后自己奋不顾身开着驾驶舱引爆木星;感动的是朵朵说的那段关于希望的话;感动的是每个人都在为希望拼搏着......
地球是多么的美丽,可电影中的地球让人感觉不寒而栗。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语花香,也没有名胜古迹,更没有新鲜的空气......有的则是倒塌的楼房,被冰冻的人,还有极度寒冷的天气,可想而知,地球的环境是多么重要,我们要保护环境,才能不让太阳毁灭。
刘培强很爱自己的儿子,他为儿子和爸爸争取到了免抽签进入地下城的资格。为了人类未来的命运,作为宇航员的他义不容辞地去了太空。在太空站,他每天都在思念他的儿子,也是这种力量给了他引爆木星的勇气。一开始,太空站里的所有人都可以转移到其他星球居住,地球就毁灭了,可他没有放弃希望,最后牺牲自己保护了大家,这是一种大爱,一种值得我去致敬的大爱。
看完电影,我不仅为这部电影的大片既视感震撼,更被每个人身上的品质所深深吸引。我想,以后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也都会充满希望,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希望,相信只要我努力去拼搏,就会成功,就会出现奇迹。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自然资源,不要过度的开采、收集,这样才不会出现电影里的景象。
《流浪地球》读后感4
如果你要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一直以来,到电影院里看电影对于我们家来说,是种奢侈。我很不明白,为什么在家里就可以看的片子,为什么要跑到电影院去看呢?并且很是浪费。今天我竟然和儿子一起看了两场电影。
大早上把妞送到幼儿园,我和儿子赶到电影院的时候人家竟然还没有开门!我俩在门口等了一会,人才越来越多。他们是来上班的。我和儿子想想笑笑,这么早来就为了一场电影!要是以前,真是打死我也不干这样的事。
屏幕上来回滚动着播放时间和节目,有《流浪地球》、《飞驰人生》、《一吻定情》、《熊出没》、《疯狂外星人》等当前当红影片。最终我们选择了上午《流浪地球》,晚上和嘟嘟一起看《熊出没》。其实我对电影电视真是一个白痴,看不出一个好与坏。有时候在家在爱人的强烈要求下和他一起看一部电影,看着看着我问的最多的就是“啥意思呀”,有时候看到最后还不知道讲的什么,一句话我看不懂。电视剧还觉得都是泡沫剧,编的,没意思。所以,我对明星、影视界一点都不了解。就像这次看《流浪地球》一样,我本着陪儿子的心理来的。
电影开演一段时间,我在心里还在不停的问“啥意思呀?我怎么没看懂呀?怎么还要逃到地下城呀?”“地球真的会毁灭?”“这些车怎么都这样呀?”一部科幻片,最后竟然还感动地流泪了。我被剧中宏大的`场面震撼了,剧中一个一个惊险的镜头让我心惊肉跳。
出了剧院,听儿子给我讲的一套一套的,我有点不甘心了。这么点的孩子都知道剧中每一步每一个镜头什么意思,我竟然什么都不懂。我开始在网上找资料,探寻电影及电影背后的故事。不探不知道,一探吓一跳。原来剧中这么多细节:为什么要抽签进入地下城,为什么空间站里最后跟吴京交流用法语,最后所有正被撤退回家的国际救援队后来都返回帮忙,而到达的次序却是当年汶川地震中各国救援队到达震区的次序,其中最后一位报名的中国下士李志是天津爆炸中牺牲的消防员,最后吴京的赴死,还有当灾难来临时,美国人选择坐飞船离开,而中国人则想要拯救这个地球,他们想创造不可能完成的奇迹……这部片子的看点细节我才有点眉目。又了解了这部电影拍摄背后的故事:我们感叹场景的宏大,是因为“能实景的全部做成了实景”,2003个特效镜头,“每个镜头改100版很正常,最多一个镜头我们修改了251版”,“那段时间我的脑子里全是特效镜头,整个人跟傻了一样”郭帆如此说;10000多件道具,没有一件道具市面上买得到,全部要全新设计、全新制作,复杂到一套宇航服要1100多个零件,一个头盔构造多达14层,7000人参与了电影的制作,而演员们要穿着轻则60多斤重则130多斤要穿一个多小时才能穿好只能尿在纸尿裤里的衣服一天不得休息……
了解了这些之后,我被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不禁有种想再去看一遍的冲动,也许只有深入了解了影片背后的故事以及影片中的细节,我们才能看出点什么吧。感叹佩服他们的同时,我也在默默告诉自己:如果你要拥有你从未有过的东西,那么你必须去做你从未做过的事情。
要真正看懂一部电影,最好先做好功课。带着功课学习,会好的更多。我不懂是因为我没有学习。
最后悄悄跟大家说一句,去电影院看电影时,带着我们的工会卡,有优惠哦。前提是工会卡里有余额。
《流浪地球》读后感5
今天,我看了一本已改编为电影的科幻小说,名为《流浪地球》。它讲述了一个从太空技术的视角探讨地球未来的多种可能性,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出巨大的推进器,把地球当成交通工具,向宇宙深处航行、寻找新家园的故事。
《流浪地球》所讲述的未来,是生存环境非常严酷的未来;在种种有关与地球未来的设想中,“流浪的地球”是其中的`一种可能的设想。但是,《流浪的地球》也对未来保持着开放的态度,让更多青少年读者和科学家们来提供答案。
对于《流浪的地球》这本书,我比较推荐“超新星际元”和“流浪地球”两段。因为“超新星纪元”写出了人世间的善与恶;“流浪地球”写出了地球人民面对危难时众志成城和就算只剩一丝希望也不放弃的精神。
“超新星纪元”讲的是一颗直径为太阳的23倍、质量为太阳的67倍的恒星爆炸于离太阳系很远的宇宙中,但因为爆炸后产生的能量过大,那庞大的能量进入到太阳系,并对地球造成了伤害,令整个地球上13岁以上的人在它到来的几天后会死亡,届时,整个世界就只有13岁的和13岁以下的人了。
这本书给了我面对挫折时那源源不断地勇气,也告诉了我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6
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
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
“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
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
这本书的作者刘慈欣简直把科幻描写得神乎其神,他把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宇宙紧紧相接在了一起,表面上看起来不足为奇,可慢慢的品尝,才能尝出真正的味道。
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到科幻原来由许多不同形式。如——塑造写地球上不可出现的人或生命体,如通过写我们的生活联系到不可思议的事……它让我认识到了真正的科幻,也让我对科幻又一次燃起了浓厚的兴趣!
《流浪地球》读后感7
理性的说,这是一部很普通的电影。拯救地球和人类的题材被好莱坞不知道用了多少次,亲情、爱情、友情,团队精神、奉献精神、牺牲精神也不是新鲜话题,灾难场面和特技效果向来也不是国产电影的特长。
感性的说,这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既有挽救人类于毁灭的恢宏格局,也有父子情深,朋友相惜的感人故事,更有震撼的场景和画面,足以打动人心,催人泪下。
如果说超高的上座率和节节攀升的票房算是对投资方最好的回报,那么场内不时传出的抽泣声和朋友圈持续发酵的口碑应该算是对电影创作团队最大的肯定吧。
影片的叙事性很好,观众代入感强烈,我很喜欢,也很受感动。但是也有些难以名状的体会:这明明应该是一部很俗套的电影,为何能打动人心甚至令人着迷?我费劲脑汁,或许也只能略解皮毛。
第一,太阳终将毁灭并且地球也将随之毁灭已经成为一种科学常识,深深的烙印在大部分的心里。因此将之作为科幻故事的源起,毫无违和感;将地球的流浪作为故事梗概,丝毫不会使观众产生“这是科幻”的排斥感,甚至会产生一种探寻拯救世界,拯救自身使命“真理”的好奇心和使命感,与叙事诉求同频共振。
第二,传统好莱坞科幻灾难片,拯救的使命主要由美国的黑人完成,以体现美国的“政治正确”。而本片拯救人类的使命由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担纲完成,更容易在观众中产生情感共鸣和自豪感。灾难下的北京和上海显然比纽约和巴黎更令人揪心。自由女神的倒掉已经太令人乏味,东方明珠塔的冰封反倒给人以新意。国人担负拯救人类使命的重任,也与当下举国上下的舆论场十分合拍,既“政治正确”也有舆论共鸣。
第三,故事情感元素的使用十分到位,力道十分精准。如果说拯救地球是本片的骨骼,那么感情元素就是本片的血肉,互为表里,缺一不可。父离子别,亲离友散,团队合作,牺牲奉献这些元素,紧紧的抓住了观众的心。尤其是父子从别离到误解,从和解到诀别的场景,深深打动了观众,场内很多女观众都拿出了纸巾,男观众很多也摘下眼镜拭泪。导演用最坚硬的场景,捕获了观众心中最柔软的一块。
第四,特技效果可圈可点,达到了科幻灾难片应有的效果。特技效果对于科幻灾难片就像女人的`脸庞,没有更重要,只有最重要。而这也一直是国产类型片的短板,因此我极少选择在影院看国产科幻灾难片。现在看来这已经是过时的偏见和歧视了。这部电影的特效设计可以说刷新了国产灾难片特效的高度。无论是未来科技产品的设计还是灾难场景的呈现完全可以用精良,精美和震撼来形容,足以比拼后天,地球末日那样的好莱坞经典。
如果这部片子全球发行,不知道是否有不同的剪辑版本,如果在国外发行,当前的版本所体现的普世价值和国际元素还应当加强。
二十年前,中国人拯救地球和人类的命题国产编剧根本就不敢触碰,因为不仅外国人不信,连中国人自己也不会相信;十年前,国产电影的特效能制作的这么精良有品质还难以想象,因为电影制作成本难以支撑外国的特效团队,而国内的技术水准又难以满足观众的胃口;现在中国电影做到了与国家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希望在十年后,国产灾难片能够像功夫片那样风靡世界、能够像喜剧片那样成为成熟的分类市场为广大观众所喜欢。希望每一个导演都能用手中的胶片讲出好故事,希望每一部电影都能有意义和价值,不辜负艺术的名声,也不辜负观众的两个小时和几十块钱。
《流浪地球》读后感8
20xx上映了一部高票房高质量的《流浪地球》,令人震撼的不仅是国产科幻片的进步,更是那个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的小说原著——刘慈欣。
莫言曾说:刘慈欣的小说有非常深厚的修养和准备。这句话在流浪地球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小说故事始于刹车时代:因为太阳即将发生的氦闪将波及整个太阳系,人类倾尽资源,帮助地球逃逸到四点三光年外的半人马座比邻星。
书中,男主人公在比赛中越过冰封的太平洋,因为自转的停止,地球的北半球处于永恒的黑暗中:浓得像墨一般……放眼望去,连耀眼的星光都不复存在……像一块暗黑的,永无边界的布上的尘埃,被紧紧的束缚,无法动弹,无法离开……孤寂与恐惧浓到稠到凝成冰,强撑的希望在这黑暗里泯灭。背井离乡,未来一片迷惘,家,在何方?
本以为会以悲剧结尾:太阳爆炸了,人类却因种种原因无法到达新家园。
但是没有,在生存面前,一切都不重要了,恐惧,孤寂,绝望,迷茫,面对不可测的未来,人们鼓起勇气去面对,代价是高昂的,艺术,伦理,常识,一件又一件曾经无比熟悉的特色从人性中消失,逝去的`生命更是多如繁星,剩下的只有对生存的强烈渴望。
疑惑和猜忌一度在人类当中引发叛乱之火,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斗争。很奇怪吧,明明内心的怯意早已泛滥成灾,却仍要拼死抵抗,明明孤寂缠绕束缚手脚,却仍要寻觅家在何方!
仙人掌孤寂的在茫茫荒漠中绽放娇艳;忍冬孤寂的在残垣断壁中蓬勃生长;幼狮孤寂的在无边草原历练成王;人类,像地球上的千万种生命一样,虽然渺小,拥有脆弱的情绪,但也因情感而强大,有着放手一搏的力量,我们用孤独凝聚力量,寻觅家在何方。
我们终将流浪于宇宙,拥抱孤独。你若是可以凝聚孤独的力量,化其为动力,那么,我相信你会找到家的。
《流浪地球》读后感9
说实话,我是学渣。评论里面各种物理学霸的科普其实我都不是很懂,虽然有些是高中物理知识。
小说很精彩,但我更喜欢电影的版本。
作为一个物理白痴,我只有以下这些感想:
1.如果我们当下生活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但这种优越的生活条件是建立在后代子孙痛苦之上的,我想我们这一代人也不会觉得高兴。本书的男主提到,当他听到那首赞颂太阳的歌时,想到将来他的第一百代子孙生活在一个美好的星球,感动到流眼泪,即便第一百代子孙的福祉是建立在前九十九代子孙的痛苦之上的。
2.在看到电影里莫斯向全球宣布“流浪地球”计划宣告失败时,里面有的.人用枪自杀;有的人则稍微幸福一些,能跟家人相拥,度过最后的时光。我则握着我的爱人,试图记住他脸庞上的每一根毛发,每一条皱纹。虽然这只是电影,虽然还没有到世界末日,但影片结束时我由衷地感到幸福,能握着自己爱人的手,而且大家都还活着。真是太好了。
因为我是又感性,又矫情,物理又不好的人,所以在我看来,整部戏的内核就是在表达家人的重要性。
如果问我死前我最想做什么事?我想应该就是这件了——再好好看你一眼。
《流浪地球》读后感10
我睁开眼睛。
窗前的树梢上传来鸟儿脆响委婉的啼鸣,风撩起纱窗,微凉的手指头抚上我的脸孔,太阳通过落叶的空隙在我的桌子洒下斑驳光与影,光源碰触到装着琥珀色茶叶茶的玻璃杯体现了千万斑斓的颜色,深深浅浅地投射在墙壁,像水波一样荡漾起来。
我闭上眼。
行星发动机点燃着砂石料的极大轰鸣声隆隆作响,重元素聚变造成的动能烧灼着气体,将它越来越像铁水一般炙热,却又在远日点越来越比冰还严寒彻骨,直徑一千米的低温等离子光柱奔向穹顶,将整片天上3D渲染成光芒刺目地钴蓝色,终点的空气激发一层层的气浪。
这情景震撼人心宏伟,却又摄人心魄、食人血肉、风险漂亮。在这达到一万一千米的柴油发动机前;在这光芒夺目、溫度炙热的光柱前;在这漫长的流浪之行中;在这无边无垠、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人类微不足道的好似希腊雅典卫城中神庙的柱头上的小小的病菌。微不足道如斯,敏感如斯,只需一颗普普通通的恒星产生的氦闪,人类文明行为连在脚底的地球便会一瞬间气化看不到。
这类认知能力让我的灵魂而为颤栗,在当然的眼前,人类乏力到不堪一击。
而我却不愿睁开眼睛。
我想在这粉碎不堪入目的农田上再次见到玫瑰花绽开,参天大树、蓝天白云草地;想来解除冻结的贝加尔湖钓上一尾鲑鱼,开一瓶伏特加喝得酩酊大醉:我想看着我们的孩子在绿荫上飞奔,折一个纸飞机看它悠悠滑行。
我想要这地球活下来,陪着人类来到时间的尽头。
因此才拥有地球派的坚持不懈,与飞船派的斗争。大约是我们中国人骨血里流荡着家的情结吧,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本人英雄主义,每一个我们中国人在危急当头,还要带著家一起流浪。不管全过程多么的艰苦,失落与压抑感将笼罩着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大家也会带著你一起流浪。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这长达两千五百年的流浪之行会将你变的面目全非,但是大家沒有别的的'挑选,宇宙空间的洪流要将大家击垮,你得知否?
但在这漫长的流浪之行中,变的面目全非的不仅仅有我们的家,更有我们自己。宗教信仰在一夜之间消退的无影无踪,不容易还有男人女人为了爱情而痛哭流涕,夫妻间形同陌路分毫沒有相爱可谈。在每日亡命的害怕下无人再关注存亡以外的一切事儿,除开当今太阳光的情况和地球的部位。看待这种不必要情感,就好像赌鬼在盯住轮盘的空隙把握住几秒钟喝口水一样。但是这样的人,还能算是上是人吗?
我缄默着,地球缄默着,无人能恰当地回应这个问题。也许回答是毫无疑问的,当半人马座的恒星的光芒映照地球,百花盛开的情况下。也许回答是否认的,孤独漫长的旅途会将人类打磨抛光成一堆没有感情的碳基。
可是大家终究要流浪,由于它是唯一生存下去的期待,无论它产生哪种极大的灾祸,大家不能回头,从制定目标的第一天起,人类就从此回不去了。只有前行,才有曙光。方案即使漫长那又能如何,子孙后代的子孙后代沒有穷尽,人类都会到达新的佳园。
大家选择希望。
到那个时候半人马座的恒星产生光与热,凝固的气体再次气化,冻土刚开始解除冻结,青草钻出路面,花瓣挂上枝头,鸟儿刚开始演唱,造型艺术与文学类足以再生,贝加尔湖的冰化为了水,我们可以相聚去钓鲑鱼,去成都吃火锅,看着小孩欢歌笑语发展,看着恋人笑靥如画。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
流浪吧,流浪在这星辰中间。不管朝向哪种艰难,大家都不可以舍弃,生存下去。
这颗流浪星体,教會我顽强。
我睁开眼睛。
地球依然光辉灿烂。
《流浪地球》读后感11
昨天去影院看了《流浪地球》,首映那天没剩好位置就多等了一天。
大刘的原著是很久之前看了的,看完电影后又回来看了一遍小说。
电影中整体世界观背景和原著相比几乎没有太大改动,人物和故事情节则基本可以说是再创造了,可以尝试这么理解:电影展现的是在逃逸时代Ⅰ中发生的事件——有一次过近日点时,地木距离过近引发灾难,所以有了电影中的故事。
在看电影前,我的期待并不高(之前没看任何预告片)毕竟载体不同,表现方式必然不同,表现出来的效果也自然不同,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所以走出影院后反倒挺惊喜的。
相比之下电影的视角更温情些,突出的不是科幻色彩,而是在科幻色彩下,不同身份和性格的人物,在危机下的不同表现和选择。
其实这点说到底和大刘是一致的。大刘科幻作品中的世界构建确实是完整宏大,但不管是《三体》、《带上她的眼睛》还是《赡养人类》,故事包裹的`内核仍然是人性和人的处境。只是电影表现的稍微有点过度,以至于科幻有点成了背景板的意思。另外电影和小说的情感基调不同也是显而易见了。
总的来说,光特效和场景就值回票价,节奏不拖拉,内容充实,没有尿点,演技过关,略显煽情,能提前猜到大致情节走向(比如谁要领便当)。总体观影体验良好。
不敢期待什么科幻元年,只希望这次《流浪地球》票房表现好一些,能带动以后这个领域的投资。毕竟上一个有姓名的国产科幻片可能还是1988年的《霹雳贝贝》......
期待大刘的其他作品搬上荧幕吧!
《流浪地球》读后感12
寒假里,爸爸带我去看了《流浪地球》。影片讲述了太阳在未来将会氦闪爆发,为了避免灾难,人们给地球装上了行星发动机,让地球停止自转,飞离太阳系。这个计划被称为“流浪地球”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有无数的人为此丧失性命。
电影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希望如钻石一样珍贵。”是啊,如果没有了希望,地球就无法飞离太阳系;如果没有了希望,人类就可能灭亡。影片里,人们造出了行星发动机,因为人人心里都想着让自己的子孙一代代延续下去,这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希望。虽然许多人倒下了,一些人更是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人倒下,但是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选择坚强地走下去。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死亡,人们不敢行动,坐以待毙。为了希望,全球都组织起救援队,把“火石”运送到行星发动机上,给行星发动机提供能量。
当地球经过木星时,由于木星引力,地球即将撞上木星而毁灭,很多国家的救援队都选择了放弃,只有中国的救援队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因为他们心中都有一颗坚强的种子,它的名字叫“希望”。影片最后,刘培强中校在太空驾驶着飞船撞向了木星。在韩朵朵一番感人肺腑的鼓舞之下,全球人民又看到了希望……最终,地球被拯救了。
影片中的.地球已经成了一块不毛之地,人类的生存环境又回到几万年前的冰河时代,但人人相信地球一定会恢复到以前的样子,因为人们心中都有一颗“希望”的种子!
现在,我们虽然没有遇到灾难,但是在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选择“希望”,勇敢坚强地走下去,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流浪地球》读后感13
在今年春节档电影中,最为火爆的无疑是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看得许多国人热血澎湃。而这部电影正是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流浪地球》。
对于作者刘慈欣,大家应该并不陌生,并非文科出身的他在20xx年凭借《三体》获得科幻文坛最高荣誉雨果奖而为人熟知,在他之前的写作生涯中他写就了这部获得中国银河奖特等奖的《流浪地球》。
这本小说发生在未来,太阳即将发生氦闪,人类不得不离开太阳系。与其坐以待毙,人类选择挣扎到底,带着地球一起逃离。为了实现这一史诗级计划,人类在地球的'一侧安装上巨大的地球发动机,推着地球前行。这个计划分为五个部分,但是在第二个部分“逃逸时代”之时,意外发生了:地球上发生了空前的分歧,决裂成了两派,一个是支持“流浪地球计划”的“地球派”,一个是反对这个计划的“飞船派”。当地球脱离太阳系的时候,科学家们发现太阳相较于之前并没有什么变化。疑惑与猜忌在人群中蔓延,“地球派”惨遭剿杀。正当剩余的人们准备转向返回之际,太阳氦闪爆发了,太阳系将逐渐灭亡,人类将不得不带着地球去流浪。
当我开始阅读这部小说时,一直感觉是普通的科幻小说,具有一个令人耳目一新,并具备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但当读到叛乱之时,画风一转,变成了人类的材积与矛盾,展现了灾难面前人类的道德与人性,最后又转回了“流浪地球计划”,让人具有遐想。对我而言,这是我所看的最震撼的小说。
《流浪地球》读后感14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将地球家园推离太阳系轨道,往半人马星系去,历时2500年,100代人。这时,人们会发现,除了生存和生命本身,其余对功名利禄,出人头地的追求都无甚意味,职位和金钱都不再值得耗费思虑,就连爱情都无价值,亲情也可以随意舍弃。人生价值的排列仅仅在于去往逃生道路上,那条长长队列的先后。
而人类的可悲在于对生命的感悟,并不能致死地而后得只有在悬崖勒住马辔,看见碎石自马蹄处坠入无尽不见底的深渊的那一刻,那一刹,才能突然体会到生命的分量,才能在人生的.圆饼图上,把它从一轮新月瞬间标注成了一个圆盘。
但还好。生活,生命的意义会在炼狱时顿悟,也会在天堂里发现。
看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置身隔绝凡尘的世外桃源,亦会豁然开朗,看向远方。亦会不再拘泥那些看似重值千鼎,实则轻如鸿毛的尘事,而是着眼人类不过短短几十年的寿命本身。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只道生活,无顾功名,大概与此无异。
保护好地球,足矣。
《流浪地球》读后感15
随着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的上映,掀起了一阵科幻狂潮。《流浪地球》甚至被称为是“中国科幻电影的第一步”,网友们纷纷称“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科幻电影”,上映后便获得了许多好评,且以极高的票房逆袭《疯狂的外星人》和《飞驰人生》。截止到今天,网络数据显示《流浪地球》电影票房已突破46亿元。
我也是在46亿元里贡献了四十元的一份子,起初只是被特效、末世背景和主角帅气的脸蛋跟风去的,观影结束后被流浪地球里的世界观所吸引便去补了原著。所以才会有这一篇读书笔记的诞生。
原著作者是刘慈欣老师,而他的文字下里没有刘启这个痞气十足的叛逆少年,也没有温柔负责的刘培强,更没有委屈的Moss和火种计划,甚至木星危机都被四段概括。全文以第一人称述说,由主角出生起讲述地球是如何靠地球发动机停止自转进入刹车时代,后再逃离太阳系,开始一千九百年的流浪历程。其中有地下城渗岩浆,穿越小行星带,木星危机,飞船派暴动和叛变四个大事件,其中着重描写了叛变,在结尾形成一个讽刺的事件,让人眼前一亮。这似乎和其他科幻作品没什么特别的区别,不就是灾难降临,人类自救最后成功的事情。
我之前所接触的文学作品里更多的是让人心寒的人祸,而《流浪地球》里则是无法抵抗的天灾。在末世背景里一定会相伴相依的“两兄弟”——希望和绝望。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希望是“希望是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路。”;原文的希望则是“这并不是说希望真的存在,而是因为我们要做高贵的人。”越是在绝境中,越要抱有希望,这才是人类高贵之所在。希望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东西,只是有些人紧紧抓住了,有些人直接放弃。比起希望,原文里令人绝望的情节更吸引人。当男主参加运动会雪橇项目,一个人开车在冰封的太平洋上奔驰时,放眼望去一片黑暗,连星星的光芒都不复存在,他甚至无法感受到自己正在移动,感觉自己就像一颗粘在黑暗这块幕布上的小颗粒,无依无靠,动弹不得,孤独就像一个大手将他紧紧攥住,他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园,未来一片灰暗,强撑的希望在这孤独的黑暗中也一点点熄灭,这种绝望令人难以忍受。最让人难受的便是结尾的叛变,暴动的分子把坚守地球发动器的地球派五千人活活冻死后看到了太阳的光芒,大声赞美时太阳氦闪了,歌声戛然而止,陷入了沉默。就像天气预报说今天下雨但却出了太阳,认为外面天气极好不用带伞,结果出门就乌云密布骤雨将至。当然这是一个些许夸张的比喻,但是话歪理不歪。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人们总是跟随着舆论,把幼稚错误的想法推至最高点,反把掌握真理的人给送上火刑架。有一种真实的共鸣,仿佛是个必然的事件。不过纵观人类的历史,的确是这样缓慢的进行着,故事里的五千人和当年的哥白尼并无本质上的区别。另一个是从古至今都让人绝望的词语——死亡。《月牙儿》的死亡是白袍和黑木匣;《安娜·卡列尼娜》的死亡是两条冰冷的铁轨;《流浪地球》的死亡是平原上一堵向上无限高,向下无限深,向左无限远,向右无限远的发光的墙。
希望绝望与死亡,是灾难科幻故事必备的要素,《流浪地球》也不例外,但它多少有些不同。
我对灾难科幻片并不感兴趣,所看过的'灾难片科幻片也就《20xx》和《生化危机》系列,如果打一个响指全宇宙消失一半生物也算灾难片的话(复联3)。《流浪地球》是以我们所熟知的“太阳”为切入点,不是靠玛雅的预言,和让人变成丧尸的瘟疫营造出末日场景。正如文中小星老师所说的“其实,人类把太阳同恐惧连在一起也只是这三四个世纪的事。这之前,人类是不怕太阳的,相反,太阳在他们眼中是庄严和壮美的。那时地球还在转动,人们每天都能看到日出和日落。他们对着初升的太阳欢呼,赞颂落日的美丽。”这是真的。太阳氦闪让我看的心头一惊,若是地球失去了太阳,便会陷入无尽的黑暗和恐惧,这种恐惧源于人们内心,而不是外界。虽然也有《太阳浩劫》这样同是对太阳动刀子的,但是他们的主角去点太阳,我们则是带着地球跑。
再是我对《流浪地球》一个十分主观的感受,人类带着地球跑,除了地球优秀的生存条件外,应该还有刘慈欣老师作为中国人对家的眷恋。放大来看,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人类的家。外国电影多是坐着飞船逃离地球,而中国电影则是带着地球逃亡,这是一种骨子里心坎底的情怀,是对家乡与故土的热爱,对家人团圆的期望。电影全篇贯穿着这以思想,而在原文里是以飞船派与地球派的争论体现。体现的十分隐晦,我几乎被带着地球流浪是因为地球所拥有的的优越条件说服了。兴许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太重,美国大片最后大概是以拯救地球为动力,《流浪地球》则是以回家团圆为动力。这些都是我在电影里看到的,电影着重展现了中国独有的人情味,引得观众们一波共鸣。而在《流浪地球》原著作为一部硬科幻小说,并没有阐述过多有关人情的事件,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去看待每个事件,就如岩浆渗入地下城时是按年龄大小逃生,靠抽签来进入地下城,都是残酷却又十分真实。
文中有一句话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主角的爷爷,后两次都是主角自己的感叹。《流浪地球》的故事也在伴随着结尾的那首歌,和最后一次感叹“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里结束,给人一种带着忧虑却又对明天充满希望的感觉。电影里没有出现这句话成为了我的一大遗憾,但那句“终有一天,冰会化成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不像《带上她的眼睛》那样使人压抑,至少尚存着希望,但是再多再多的分析也可能只是读者的自作多情了。阅读时怀着激动,读完后感叹,写下时又重归于平静。无论是讽刺的叛变还是一千九百年的流浪,都成为了星空一颗明亮的星星,好在我们现在依旧能见到太阳,如果赣州这鬼天气愿意让乌云散开的话。
最后还是要乐一乐,毕竟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望,容易造成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
【《流浪地球》读后感】相关文章:
《流浪地球》读后感06-26
《流浪地球》观后感:让我们笑着去流浪06-18
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04-27
《流浪狗和流浪猫》读后感04-29
流浪地球观后感06-29
《流浪地球》的观后感11-15
《流浪地球》观后感06-12
流浪地球观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