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
蓝天、白云、一眼看不到边的荒野、拼命才得以出人头地的葵花苗,贫瘠但种满希望的黄土地……想必大家读完《遥远的向日葵地》都想把大地当家,把向日葵当枕头,把自己变成风筝放飞空中,或者缩小再缩小直接融入鸡鸭狗兔牛的大家庭吧!
语意飞扬,妙笔生花!极具画面感的景物描写是全书的一大亮点,让人不知不觉走入画中不舍离开。“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文中开头由乌伦古河引出下卷,其中的“拖拽”一词用得很惊险,像一把利刃,瞬间让原本荒凉的景物一下子活了过来。绿的那么刺眼,仿佛我们也跟着李娟来到了故乡!“和乌伦古河谷的绿意不同,田野的绿如同离地三尺一般飘浮着,辽阔,缠绵,又梦幻”作者巧妙地将乌伦古河和田野作对比,从“绿”入手,由远及近,悄无声息地将读者带入似梦非梦的广阔天地,绿得恰到好处,忽隐忽现,无与伦比的美!
“文采斐然,活泼灵动”,幽默风趣的笔风,配上那些无厘头的小动物们,整个小说好似一场欢闹的动物大会。每天都有各种意想不到的“小品”上演,不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总之在你不经意间,突然一个未化妆的“演员”就上台了,天性自然,无拘无束,他们是可爱的鸡、鸭、狗、兔、牛还有临时串场的猫等等……李娟笔下的小动物们全部是有个性的小生灵,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沟通和表达方式,也有与众不同的嗜好,有害人精丑丑也有小可爱赛虎,我们甘愿被他们俘虏,时而扑哧一下笑出声,时而失控哈哈大笑,这种久违的.快乐像泉水从书中一点一点流出,渗透人心!“鸭子们分成了二个团伙,整天为争地盘吵得不可开交。他们站在水边发愣,象征性地擦擦澡。鸭叫声远比鸡叫啊狗叫啊什么的更蛮横,更富响亮的生命力”从李娟的笔下,我们看到的不是普通的鸭子,他们升级成了高情商的密探,知道争地盘,知道装模作样,更知道用叫声震慑对手,让人又爱又怨,但眼睛不舍离开一步!
“文笔清新,寓意深刻”,真实朴素的人物形象,不用着色,毫无隐藏,但看后定会过目不忘,这正是李娟的又一大成功之处。“她冒雪而来,背后背一个大包,左右肩膀上各挎一个大包,双手还拎一只大包,像是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李娟巧妙地将“劫持”一词贬义褒用化,瞬间将一个力大无穷,爱心满满的妈妈呈现在了大家眼前。转了三趟车,费尽周折地大包夹小包,只为给女儿带来一堆食物和二根细棍子。如此威猛高大的形象,估计唯有“妈妈对女儿的那份不用言表的爱”才可以解释这种超乎寻常的“神话”。
“情感深刻,发人深思”,饱满的人物语言和动作描写,文情并茂,不经意间戳中泪点。“咱们的葵花苗能不能承受这次的沙尘暴……老子!现在正站在一个最高的地方。走了好远好远才找到这么高的地方,唯一能收到手机信号的小土堆上!电话那头她一字一顿,竭声大喊与风力抗衡从母亲撕心裂肺的呼喊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坚韧不拔不肯向命运低头的母亲,就像刚刚长出的葵花苗,虽然饱经沧桑,但最终都活下来了。
活着就有希望,李娟正是围绕葵花,将一大串生活叙事不漏声色地融合在了一起,恰到好处,一篇一章,天衣无缝。
回望当下,我们感谢李娟深情的叙述,更要学习文中母亲那种乐观和面对任何挫折都不放弃希望的勇气和决心!现如今很多孩子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内心却脆弱无比,一点挫折都想退到九霄云外,甚至封闭自己的内心。
最糟糕的是有的学生竟然为了“手机”拿生命做赌注。“不让玩手机就不想活了”。每每看到新闻上那骇人听闻的大黑字标题,我的心都会非常难受,从滨江市的15岁女孩因为父母不让玩手机就从19楼跳到三楼,当场失去了生命,到前不久的14岁男孩因为父母没收了手机就自残,再转到10岁的男孩……我都不忍心看下去了,一件件悲哀的事件让我们不得不深思,为什么面对一点困惑就会立即“折断”生命?
要知道在困难面前,只有强者才可以生存!就像《遥远的向日葵地》中的葵花苗,经历无数次阻挠依旧选择活下去,因为只有活着才有希望!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2
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出版于20xx年11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作者李娟生于新疆,祖籍四川,从小她就和母亲辗转于各个村落之间,当过工人、种过地……1999年开始写作,最后成为作家,用其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下了阿勒泰盛开的金黄葵花地。
生活所带来的沉重感并没有将李娟击倒,接纳并将其文学化是作者对抗苦难的方法。她于生活本质中扎根,以一颗诗人的心来写散文,让那些在时代的洪流里忙着赶夜路的人也发现月亮的美丽。
这片遥远“葵花地”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母亲带着家禽、牲畜举家迁徙于此。荒漠上开辟的百亩向日葵地,经历了动物的啃食、三次的补种,以及干旱、蝗虫等灾害,在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在秋天来临时,盛开得金光灿灿、无边喧嚣。
这片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贫瘠土地,见证了生命的诞生,李娟在这里迎来了“丑丑”和“赛虎”,同时它也见证了生命的消逝,在这里李娟告别了外婆,也告别了她与世界最紧密的联系。
外婆和母亲是李娟与故乡四川唯一的联系,而与母亲相比,外婆对于故乡的执念更加深切。还在四川时她就张罗着修坟山,打墓碑,连棺材都已订好放在了乡下的老屋,心满意足地开始等待死亡的来临。然而还没有等来死亡,外婆便要随李娟和母亲来到新疆。
生活在阿勒泰市区时,白天李娟去上班,便将外婆锁在房间。直到母亲开始种葵花,外婆才离开李娟去到乌伦古河岸边的地窝子。阿勒泰之于外婆是什么样的存在,无人知晓,就像也没有人知道故乡于外婆是什么的存在一样。即便知道再难回到四川,但在阿勒泰的日子里,她也一心想着回到那个对于李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小村落。
外婆大部分时间都是糊涂的,而在那些短暂清醒的时间里,她也总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的是,那时的阿勒泰还没有通火车,外婆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因为在她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最长的路,去过最远的地方。仿佛火车才是她最后的依靠。但直到去世,她也没能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落叶终究未能归根。
母亲和外婆不同,她虽然有着四川女性的豪爽,但四川之于她,却不像之于外婆那样有着无可取代的地位。从小母亲就带着李娟辗转于四川与新疆之间,再到后来开始种葵花,她和各种牲畜共同生活在那片金黄的`土地上,新疆至此便成为了母亲的归属。
母亲的向日葵,一边种在日渐贫瘠的土地中,一边又种在了李娟无边的梦境里。这片遥远的葵花地黄沙滚滚、人烟渺茫,野生动物也日渐稀少,对此李娟充满了对环境恶化和牧人未来的担忧。但是当母亲种下第四遍种子,当那些梦境中的向日葵盛开时,又仿佛一道金光刺破黑暗。
李娟始终认为自己和母亲之间隔着万水千山,她不认同母亲的人生选择,母亲也对于她的人生表示怀疑。但母亲同样也是李娟热爱生活的理由,她浑身闪光,坚强豁达,在她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原始气息,夏天时她赤身扛锄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黝黑,和万物模糊了界限。
母亲穿行于葵花林的那些日子,如同跋涉于大水之中,在前行的同时,又努力让自己不要再飘忽起来。李娟从她的身上看到了劳动人民最为质朴的对于土地的热爱,以至于李娟的写作一直围绕着新疆那片神圣的土地,围绕着在艰难岁月里依然饱含希望的劳苦大众。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关于大地、万物,关于人的意愿与豪情,无辜和贪心的。向日葵有美好的形象和美好的象征,在很多时候,它们总是代表信念和勇气。但在书中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模样,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读完后会发现,“好像刚刚回了一趟童年,又赶在规定时间前离开。接下来还有更为漫长的旅程。”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3
“好的文字终是能突破喧嚣的尘土,成为一股清冽的甘泉去涤荡人心”。李娟的文字很好地证明了这句话。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朋友推荐的。刚看到书名,觉得无非就是写哪片田野上的向日葵地,或是向日葵所寓意的阳光、美好,以及诗和远方。一开始颇有“走马观花”之意,后来发现,这本书给人的惊喜可不止一点。
这本书中的向日葵,代表的是孤独的等待和农耕的艰辛。李娟用自己坚韧、温暖又积极乐观、充满力量的文字,描述了十年前与家人在遥远的阿勒泰戈壁种植向日葵的往事。她笔下的人与事物都跃然纸上。勤劳能干、努力向上的妈妈;颠沛流离终究回不到那片土地,一直在“等待”中的外婆;温柔的小赛虎;爱偷鞋子的丑丑;许许多多嘈杂的小动物;只有一个近乎破烂的顶和一些零零散散的锅碗瓢盆组成的房子;还有那片明明已经日渐繁盛,却还是被鹅喉羚毁了的九十亩向日葵地……很贫苦的生活,除却一丝苦涩之外,更多的,却是生动、坚韧和丰盛。
而在这丰盛又有趣的农耕生活里,还有着那无穷无尽的等待,像是要吞噬万物的怪兽。妈妈等待水去灌溉那片向日葵地,等待向日葵的绽放;狗狗等待远去而归的妈妈;高龄多病的外婆在遥远的向日葵地等待孩子的归来,却也无时无刻不在等待着死亡……李娟姐姐也在书中写道:“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可能是跟外婆最亲,也可能是李娟姐姐笔下的人物故事很生动,书中外婆的等待,让我感动,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外婆。
外婆的一生似乎也在等待中度过。她的前半生,等待外公来爱她,等待孩子的长大。等待终于不用过那种天还未亮就出门割小麦,晚上只有月亮陪伴她归来的日子。而这一切都还没完全结束,外婆又要开始新的等待。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婆的风湿也越来越严重,腿变得不利索起来。她就只能在家里等天黑,又等天亮。等同辈们离开,最后也等自己离开。外公去世后,孩子们也逐渐长大远走高飞,外婆孤身一人守在那间青瓦老屋,却也始终坚信着“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她一直都等待着美好的事物,当然更多的,是等待我的归来。
从小就跟在外婆的身旁,我是她一手带大的。外婆会尽一切所能的把她尝尽一生后沉淀下来的道理讲给我听。在我上小学便离开外婆家时,外婆也没说什么,只是扶着门沿,开玩笑似地说了句:“囡囡常回来看看,别让外婆等太久,外婆会孤独的啊……”我不以为然,也不知道“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所以很少回去看她。看完这本书后回头想想,真的很可惜当初自己年纪小,不懂那小小花招后的一片柔情。
偶尔回去一趟,外婆无穷无尽的`等待也终于有了一个突破。一见我回来,外婆可高兴了。我嗜甜如命,每次我回去,外婆都会给我熬糖。她不顾及自己腿脚的不便,走到厨房去。一口大锅放进装满的水,把白糖放入锅里开始搅。可不能闲着不搅,不搅的话就会熬糊了!慢慢地搅,也慢慢地等待。慢慢的水浅下去,待锅里稠了。甜腻的香气便氤氲开来,馋坏了我。外婆用两根筷子搅了搅,我的小舌头一卷,又热又软,筷子上的甜晶莹透明,甜到了我的胃,更甜到了我的心。
没过多久我就走了,穿鞋时,外婆总是唠叨:“那么早就走了啊……”“嗯回家写作业……”
长大后才发现,年少时外婆口中的“孤独”与“等待”,是有着多深的含义——“孤独这两个字拆开来看,有孩童,有瓜果,有走兽,有飞虫”,足以撑起一个盛夏傍晚的巷口,人情味十足。而孩童瓜果飞虫自然热闹,都与自己在乎的人无关,这就叫孤独。外婆在孤独中等待,又在等待中孤独着。而外婆却愿意这样等待我一辈子。
《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等待,或许是万物共通的等待。那份等待“洒落”在小说的每一个角落,也出现在我们生活当中。就像我的外婆那样,她一直等待着我的归来,那份等待,无比盛大,却也尝尽孤独。
“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关于“等待”这个词,可能听说过最多的是“等待美好事物的到来”。其实不然,等待这个词,满满都是孤独与苦涩。
但幸好,这本书就如北斗,闪耀在我的人生中。没有人会喜欢孤独和等待。让爱你和你爱的人少一些等待。把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放入心间。毕竟人非神明,不可能活一世就该有一世的“等待”与敞亮。而愿意等待你的人,必定是珍惜你的人。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4
作者第一句话就描述:乌伦古河横在戈壁沙漠,沿途拖拽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这个“拖拽”一词太生动有趣了,画面感一下就由荒芜变得灵动,就像李娟说那样如铁屑紧紧吸附于磁石,我被她深深的吸引住了。
书中塑造的每个人物都用诙谐的语气描述得活灵活现,常常让人忍俊不禁。其中,笔墨用得最多的是李娟的妈妈,一位经历非常丰富、把日子折腾得热气腾腾、永不放弃,堪称传奇的母亲形象。
坚韧不屈的妈妈——连播四次向日葵种子,与天斗与地斗,第一年只收获来年的种子时,妈妈说: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这么倒霉;第二年丰收时为了节省雇工费用,与叔叔两人将20多吨葵花籽400多袋挪动30米到路边。
乐观热情的妈妈——在干涸无际的大地中没有一树一花一草,可妈妈干完活回家时,变魔术一样从怀里掏出了一束野花;去阿勒泰看望李娟临走时买了几株花苗怕冻坏装在暖瓶里带到了葵花地的家中。
温情柔软的妈妈——妈妈的几次婚姻,在李娟眼中看都看够了,可对叔叔却是真爱,之前将就敷衍的日子,在随着从城里买回两本菜谱,学做菜而慢慢变得正式认真。
庞大母性的妈妈——去城里看李娟,全身上下被各种包劫持着,还扛着两根三米长的树杆,转三趟车。妈妈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过来,成了千古之谜。
野心勃勃的妈妈——幻想参加野地拉力赛的摩托竞技,还托人去报名,却被超龄拒绝而抱憾。
善良慈悲的妈妈——花钱收养残缺的鸡并给鸡做衣服、给狗给牛做衣服;给小狗赛虎剥瓜子;散步时天色太晚鸡是夜盲眼妈妈弯腰抱起它继续前进;兔兔迷路一夜未归,妈妈深夜辗转反侧,遍野大喊兔兔啊兔兔兔啊;爱惜土地,心疼死了土地变成了一面无边无境的白色搓衣板。
豪迈泼辣的妈妈—卖掉新房子,全家住到了新房子旁边的兔舍,只为了赌葵花地的收成,敢于尝试不瞻前顾后。妈妈赶牛,不管谁家的牛也不管谁家的牛圈,碰上就敢进去。
谨慎自律的妈妈——一望无际连个土包都没有更别说人和树了,开摩拖车却坚持打转向灯,看不懂红灯却追赶监督过路的司机。
纯真可爱的妈妈——野外看上了一只猫想要担心人家不给,于是想出了借两天,想着拼命给猫吃好吃的,让它不想回去了,实在不行就赖着不还,结果对方不要,妈妈抄起猫就跑,回到家亲了又亲。晚上带着全队人马出去巡游,犹如女王出巡,带上了鸡猫狗,还想带上鸭子,得意地说,我家啥都有,啥都乖。
书中写道巴合提借了叔叔50元钱20年了,每次路过都要特意绕到蒙古包来打招呼,每次都诚恳的说:没有钱。债务人与债权人双方绝对平等,借钱就是借钱,还不起就是还不起,光明正大,没有谁对不起谁。跟我们现在借钱老远躲着走,差异之大,不可思议。当地的礼俗,单身不开伙挨家挨户随意轮流混饭吃,牧民没谁觉得不妥。
借钱及混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牧场人民的淳朴,他们这种纯真的天性,跟职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活在那里,不需要拐弯抹角,惴惴不安,横竖撇捺一目了然,相处轻松愉悦。
李娟描写的大红花,在最农忙的时节,坚持请辞休假去城里看大型弹唱会。妈妈在荒原中劳累一天还不忘遍寻一束花回来点缀灰色的生活,去到城里还坚持用暖壶带回来花苗,无论生活给予他们多么贫瘠多么不堪灰头土脸,依然执着的追求生活的美好,妈妈说开店生意连续两天能够达到200元的话就休息两天,不像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模式,生意好要乘势追击,德国商店周末节假日是禁止营业的,属于家庭游玩放松时间,可是中国人太勤奋赚钱拼命,现在绝大部分还处于唯金钱至上。生活需要拼也需要慢下来好好感受,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别忘记因为什么而出发,不忘初心!
大红花虽然上工迟下工早中午还要午休,可是绝对的干活能手,地老板都想请她,妈妈开杂货店商品品种单调数量少,靠着嘴巴甜,生意还不错。职场上的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然分分钟钟都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李娟以轻松灵动的文字描述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他们是天生的乐观者,粗粝而纯真,坚韧又智慧,时常让读者开怀大笑,可是书最后真实的照片却感到异常沉重,外婆站在荒野一眼望到地平线中的画面太辛酸,虽然没有直抒艰辛,然而全篇中,时不时流露出了孤独与无助。后记中李娟写道她用力地抒情,却硬生生戛然而止,欲说还休。作者那份痛,那份无可奈何,那份想将更多的关于那块土地上消失的永不消失的,人的无辜和人的贪心都书写出来,最后还是坦言其实回避了太多,因为懦弱和虚荣。然而,现实生活就像她描述向日葵一样,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即使生活给予的是一地鸡毛,但精神世界却是充裕的,随遇而安,尊严而又庄严,通篇带给我们力量与沉思,智慧与慈悲。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追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感谢李娟的文字!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5
听说读书会要求读这本书,立即去各个书店搜寻,不是为了作者和作品,仅仅是为了参加读书会,结果在读书会开始的时候,紧赶慢赶还是只看了一半,读书会周五顺利举行,终于读书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在上个周日晚上零点阅读完。
读前半本书的时候,沉浸其中。
参加完热热闹闹的读书会后,再怎么读完了全书,就没有了一点印象。
如果读前半部书的热情是95分,那么后面的阅读只有45分,与书本身无关,与自己处境有关。
听友分享了那么多,他们说的观点和看法那么细致,那么多,几乎完全覆盖了自己的观点,再看书就没有那么“纯粹”了,阅读真的需要——孤独。
这篇读后感也不知道还需要写点什么了,后来给娘也看了这本书,她说很有意思,书里都是“鸡啊,猫啊,狗啊”,再后来一次次给写作班的孩子们朗读,与他们讨论,才又觉得“有意思”起来。
说说触动老廖的那些点滴。
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摘抄自书的第三页,脑海里深深烙印下了这么一个句子,不知道是自己经历了太多,还是经历了太少,是悲观还是豁达,是共情还是自怜。
作者李娟描写“擅长到来的人和擅长离别的人”,老廖想起十多年前活泼的母亲去广东看望老廖,“我给你一个惊喜吧,你猜猜看,一个很大很大的东西,能把你装进去呢,你猜吧!”
猜来猜去也没有猜到是什么,后来才知道是一个简易的可以拆装的衣柜,那时刚工作,在宿舍连衣柜都没有,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母亲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问题。
第三十七页,“明年老子接着种(向日葵)!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作者的母亲面对土地的'残酷现实,屡败屡战,农民的精神!农民虽然没有工作日和周末,没有月工资和带薪休假,没有领导和下属,没有进度和考核表,但是日日忙碌,心里清清楚楚接下来要做什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土地,心中永远满怀希望,春耕秋收,很可能亏本,还是继续——生活,奋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确定,但总是需要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这就是真正的生活,不论农民还是城市公民,都一样。
作者写到外婆和外婆的葬礼,老廖就想起自己的外婆和奶奶,关于爷爷的记忆已经越来越模糊了,每个家族里女性长辈总是让人记忆深刻,让老廖记忆深刻的原因很简单。外婆比外公多活了很多年,奶奶还健在,比爷爷已经多活了快20年。虽然外婆是无疾而终,尽管我对她的一生了解得很少,最多了解十分之一,仍然记忆犹新,画她的画偶尔看见,还是那么生动,老人,很老很老的老人的生活,我们大部分人并不真正了解,更谈不上“理解”。
关于家畜和宠物。
老廖Ellen家里有猫,有狗,关于猫狗的故事也越来越多,他们就是我们的亲密家庭成员,爹在外地的时候,如果给我打电话,十有八九都是关心家里的狗,让我去遛狗,或者去遛狗,或者去遛狗。当然,老廖也义不容辞。
“它陪伴了我”就是这样几个字,就说尽了所有小动物在每个家庭里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我们对他们闯祸习以为常,我们对他们的依恋与日俱增,我们对他们的感情情真意切,我们感激他们的“陪伴”,我们牵挂他们的一切,我们和他们是平等的。
这些真正有感触的内容都没有读给写作班的孩子们,总是把最好玩的内容读给孩子们,希望他们快乐,更快乐。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6
花是开不完的,李娟用如诗般瑰丽的笔墨描绘了一幅花开时的盛艳。在阿勒泰的土地上,葵花的金黄和劳动的汗水书写了绚丽的篇章,初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时,此书就一下子牵住了我的心。可以说,其可以称之为中国文坛上一大不可或缺的瑰宝。
我读过余老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读过迟子健的《这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直到读了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后,我才发现,散文原来可以写得那么好。施俊杰评价:我本以为作者是想描写大漠狂沙、狂风骤雨一般浓烈的情感,不料却是一位令人目瞪口呆的母亲在戈壁种植向日葵的的生活。对,此书主要角色就只有外婆、妈妈、我和两条狗,如此平凡,正常不过了。而作者却用细腻的文字,明亮的笔触,让看似简单的人物和场景都焕发出了别样的丰盈与温暖。
是的,在戈壁中种向日葵绝非易事,极端的天气,干旱的大地,最难忍受的是长久的孤独。大漠黄沙中,外婆和妈妈在田中不断劳作,而成果却总被破坏,悲惨的经历一次次超出了常人所能忍受的范围,而当外婆被问道此事时,她答道:“幸福的人在何处都是幸福的。每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都会遭遇困难和逆境,这是无法左右的,但是活成什么姿态,却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不久前,学校邀请无臂状元杨孟衡到校作演讲,他与常人不同的.是——他失去了双臂,那时,他才四岁。最初的几年,他连上厕所都很困难,但饱受打击后,他明白,只能靠自己拼搏改变命运。终于,他进了运动队,本以为可以就此翻身,可在一场重要的比赛中,他又与梦想擦肩而过。此时的他,只能带着书本重返校园,从零基础开始学习。在读书之旅中,他屡次受挫,不过他坚持了下来,考入了剑桥,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我明白了一个人生道理——越是艰难的事,越要有勇气去迎战,无论何时都不轻言放弃,这就是最好的生命姿态。
李娟喜欢自己给书写前言和后记。她在后记中写道,向日葵远不止开花时有壮美面目,更多是离别的面目,忍受的孤独。
其实,一个安心的人在哪都可以过自得其乐的生活,一个努力的人在哪都可以取得成功。然而面对学习和生活时,面对逆境时,颇受阻挠,却无人帮你时,我们也要像李娟所写得那样,请像戈壁中孤独的外婆一样,像戈壁中的向日葵一样……开得炽烈。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7
今年为期一个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着实让我体验了一回炎炎夏日的炽热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个中滋味。结束社会实践回到学校,我便一头扎进图书馆,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我哪也不想去了,唯有阅读,才能在字里行间找寻那夏日里隐藏的一抹清凉。
偶然间看到书架上的一本书,“向日葵”三个字吸引了我,于是我随手取下《遥远的向日葵地》阅读起来……
书中讲述了作者李娟一家人在新疆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戈壁,居住在葵花地边的地窝子时,那一段充满艰辛与奇遇的耕种生活:荒漠上开辟的九十亩葵花地,经历鹅喉羚啃食、三次补种,又接连遭遇干旱、虫害,直至收获。此外,书中还记录了很多的生活细节,有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还有大狗丑丑、小狗赛虎和鸡鸭鹅兔等禽畜。这里面有我小时候相似的'生活情景,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
我是在军营里出生长大的,小时候居住的生活区是一个大院子,院子西边有一大块闲置的土地。因为院子里的人们都很勤劳,不愿看着土地上的野草疯长,于是便把它开垦成了菜地,种上各种蔬菜和一些花木。除此之外,院子里有的人家还养了些鸡鹅狗之类,清晨耳闻公鸡打鸣,夜晚也遇犬吠声声。主营区和生活区只不过相隔了一条马路,感觉就像从现代化城市回到了宁静纯朴的田园乡村。在院子里众多的植株中,我最喜爱的就是向日葵。
向日葵一棵棵笔直地挺立在那,它们的花瓣明黄,在阳光的照耀下,射出金色的光,如丝绸般光洁,一点一点装点在花盘周围。花盘上的图案很有纹理,让人看了心生愉悦舒畅之感。它们一个个面朝太阳,面带微笑,奋发成长。
我一天天观察着向日葵,瞧,它们沐浴在阳光下。我看在眼里,暖在心里。
在一个雨天,我撑起伞匆匆出门赶路。路过向日葵地旁时,不觉多看了一眼。一般的花儿在遇到狂风骤雨“摧残”时,基本上是拦腰折断或是整个身体来回摇晃。怎么,它们?哦,原来,向日葵在风雨中,只会默默低头接受洗礼,它那坚毅挺拔的身躯是不会屈服的!我愣了一下,欣慰地笑了。
回来后,云开雾散,阳光普照温暖着大地。向日葵又昂起了头,笑看风雨,怎能不见彩虹?
从那时起,我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和勇敢,向日葵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在面对困难或身处逆境时,要学会低头“委曲求全”,但心中的信念是永远坚定的。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这片向日葵地虽然贫瘠、荒凉,但又充满活力和希望。我坚信,只要我们永远朝着光明,向阳而生,终究会结出金色的辉煌。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8
暑假,在新疆阿勒泰路上茫茫的戈壁上,不时见到一片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在火辣辣的阳光下蓬勃生长。或许就是在这样一片葵花地,李娟在此生活吧;或许就是这样一片葵花地,李娟让我感受到了力量吧?
亲人的力量:温柔而强大
外婆生活在异乡,对于家的怀念,时时刻刻,心心念念,而李娟认为的好,在外婆看来却不是那么好,因为这不是她想要的,后来作者明白了,外婆却没有机会了。作者心中的自责,一直没有离去。但这种自责,可以时时刻刻监督着作者,警醒她为人处世,也让她学会了关注他人的感受。
相比之下,也是在阿勒泰我遇到的另外一位哈族老人就幸福多了。她住在青草地上的蒙古包里,脸上洋溢着一种很简单的快乐。她家牧羊,她会跟着儿孙一同牧羊转场,我到时,她正坐在蒙古包外晒太阳呢。他们世世代代都是牧人,在年老之时能够驰骋在草原上。相比之下,她的儿孙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这或许就是她给儿孙带来的力量吧。
坚持的力量:平凡而惊叹
种地的人对于土地与粮食的坚持,令人惊叹。
天有不测之云,李娟的母亲播了三次种,不是长虫了,就是被动物吃了,或者是没水。但一次次灾难降临并没有击垮他的母亲,她不信命只信自己,别人帮不了她,她便自己上。在经历起起伏伏之后,终于第四次插苗成功了。
坚持的力量或许就是击败那一瞬间,看似平凡,但若坚持,则令人惊叹——就是一次次看似平凡的击败,积累起来的。就像是长跑,咬咬牙,击败一次次放弃的念头。即使浑身乏力,你的力量依然会爆发。并且一次次超越自己,创造一次次纪录。
生活亦是如此,一次次坚持和努力,或许会让你感到疲惫。但想想李娟的母亲,她动摇了吗?从未。或许只是因为火候未到,可能再坚持那么一点点,你就会成功。
生灵的力量:活泼而坚强
丑丑,赛虎,兔子,鸡,鸭。
这些生灵为寂静的葵花地增添了不少乐趣。即使是在这干涸的土地,人烟稀少的地方,他们依然过着有滋有味的.小生活。他们一个个为戈壁上的人们增添了不少趣味。因为有了他们,人们的生活不再孤寂,无聊。他们的存在,为沉闷的大地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还有葵花。在这土地贫瘠且水源不充足的地方,只要有阳光,只要有那那么一点水,他们就能生根发芽,并且茁壮成长,最终开出金灿灿的葵花,奕奕生辉。然后,追随着太阳,肆意生长。
一切事物都富有力量,只是你还未察觉到。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9
“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黄色的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翻完书本最后几页上的配图,我不禁开始审视起我自己,原来我也是这样一个只在意“金黄瞬间”的庸俗之人?于是又翻开书,试图改变这个结局……
我看着自己在书中留下的痕迹,荧光笔标黄的字体怎么看都是灿烂的:“蜜蜂来了,花盘瞬间达到金色的巅峰状态。金色的高音一路升调,磅礴直指音域最顶端。”但不知不觉间,我却忽视了“我仅有的力量只够用来掩饰懦弱,我最大的坚强是继续不露声色地生活在家人间。”哪怕标黄的文字着实不多,但却悄无声息地给每一句话都打上金光,以至于脑海中呈现的画面总是与金灿灿的向日葵相伴,直到最后看到图片中的空旷时,硬生生吃了一大惊。
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作者的母亲承包了一片贫瘠土地用以种向日葵。作者用亲切朴实的文字记录了北放独特的生活以及在那里劳作的人们,让读者看到了向日葵的“金黄瞬间”,却留下一个问题,让读者自行去探索“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
我曾几度想在作者描述生活的文字中挖掘出向阳的,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金色向日葵,良久才发觉这是多么愚蠢的行为!要知道,这是在偏远的北疆,这里只有无边的孤独和依赖着大自然的人们……在如此现实的生活面前,金黄的向日葵也许是给心灵最后的一点慰藉了。
在作者的文字里,我看到的是一大片向日葵花海。株株饱满向阳,像任何一个地方的向日葵一样蓄满金黄;可在最后的配图中,撞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戈壁。满眼的空洞让我看到比人还高的向日葵呼天抢地地要把人淹没,已经补种第三遍的向日葵却依然抵挡不住鹅喉羚的侵略、看到尽管人们拼尽全力保住向日葵,却依旧因为老天的“不公平”唉声叹气……
向日葵花海的深处,原来埋藏着如此多的无奈与绝望;原来再辉煌的背后,都有着时常被忽略的辛酸。看起来热闹的地窝子,在这广阔的向日葵地里也终究是渺小的吧。一次次地播种下希望却又被老天狠狠否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咬牙坚持,人们最后的倔强似乎在风吹雨打中颤抖。所谓“希望,原来真的可以变成,付出努力只是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
我终于看到了作者眼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无奈,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就这样清清楚楚地摆在面前。不是作者的文字冷落了这些“来龙去脉”,而是她乐观无畏的态度更使本能地追求美好的我忽略了它们。
从古至今,正因为那些创造金色的人不断地付出努力,寻找希望,亲眼见证着常人无法看到的来龙去脉,所以才有了今天熠熠生辉的金黄。正因如此,那“金色之外”的种种才真正值得被敬畏啊!如果万物生长是比地震更雄浑的力量,那么这些不为人知的来龙去脉则是比万物生长还要伟大的力量。我可能只看到了金黄的瞬间,但其他人也许不是,作者更不是。因为这种力量不会被金黄的瞬间随意掩埋,只是它们甘愿成为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罢了。
向日葵地那头真正的金黄,只有那些真正体会到“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的人才真正领悟得到了。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0
“眼下世界里,青草顶天而生,爬虫昼追日,夜逐月。风是透明的河流,雨是冰凉的流星。”在这样如阿勒泰的土地般质朴的文字中,李娟带我走进那从未想象过的茫茫荒野,引领我走出钢铁水泥的城市,来到全世界离海洋最深远的内陆地区,向我叙述着一个平凡农民眼中的耕作劳动和生活气息……
这片遥远的向日葵地的确遥远,它坐落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母亲多年前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仅仅九十亩的荒土地。尽管这里荒草丛生,毫无生气,却承载着作者一家生活的盼头和期望。这一片命运千疮百孔的向日葵地,不仅地质不优良,还面临着命运的挑逗和嘲笑:它被母亲一次又一次播种,首次是被鹅喉羚糟蹋殆尽,好不容易长大了的秧苗又遭遇了旱灾,紧随其来的又是虫害……向日葵的生命历经曲折坎坷,也伴随着作者一家的生活起起落落。
向日葵,向往光明之花,更寓意着美好和希望。在作者眼里,它那么倔强顽强,日日夜夜追寻心中的太阳。而种下的向日葵,却犹如失去太阳的花朵,在贫瘠的土地中苟延残喘。一次播种无获,只能等待下一次播种,不管未来风雨雷鸣,不管结果能否收获,每一次,种下的都是期盼,都是渴求,都是对未来的希望。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太阳。正如作者所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读到这,我想到了人类的生命。每个人一生下来就是一无所有的,而向日葵最初的种子也一样,从播种入土的那一天开始,就无休无尽地与其他生物竞争,与大自然和天气抗衡,直到疼痛破土而出,又迎来阳光风雨中与命运的斗争。人也一样,从来到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我们的命运具有的不确定性,未来可能面临着数以万计的困难与挑战。如作者一家在阿勒泰的生活——茫茫荒野,寂寞无人烟,生活不仅仅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忍耐孤独与寂寞,踏遍坎坷和荆棘,尝尽艰辛和困难的苦旅。然而,令我深深敬佩的是,在现在正常人无法忍受的`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作者一家人始终怀着期冀与执着的内心,带着平静乐观的心态,维持着一个家庭的点滴温情,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心灵铺展开在荒野中哪怕一点点的生活味道。而如今我们身后强大的祖国也一样,从曾经的繁华一世,到鸦片战争开始的近代屈辱,无数次寻找救国道路,艰辛探索后却是重重碰壁,陷入被他国肆意践踏和侮辱的地步。而在祖国受辱的期间,又有不知多少中华儿女始终包含一片希望,坚守民族信念,追寻国家未来的太阳,甚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心中信念的火苗燃烧起的熊熊之光,换来由弱到强的伟大飞跃!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一份对民族未来自信坚定的期许,那一份对中国信念执着不懈的坚守!
我不知道,在往常临近丰收的季节,荒漠旁颗粒无收的向日葵地对作者来说是一种多大的打击,“像一块死去的皮肤,敷在大地的肉身之上。”我不曾体验过耕种过后收获无果的情景,更不知道,曾经幻想的漫天金黄,如今眼前终究化为乌有的绝望沮丧;但是我知道,平日在学习上有时勤奋刻苦咬牙坚持后仍然在关键一考名落孙山时的失落,知道十分耕耘,可能终无一分收获的伤感;我也知道,在中华民族这一条改革,探索,发展,憧憬的道路上,不论未来风雨,前路坎坷,每一位炎黄子孙都一定会满怀初心,勇往直前!
在他们身上,我不曾看到一点抛弃希望的神情,不曾听到一句消极埋怨的话语;在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一种令人惊异与钦佩的积极乐观,体会到一种迎难而上的生活态度,感受到一种执着坚守的民族信念。正如作者的那句话:“一双手的力量不能改天换地,却恰巧能维持个体的生命。”在我看来,千千万万双手不能改朝换代,但一定能接收最耀眼的阳光,创造最伟大的奇迹!命运终不负有心人,无数次怀着侥幸心理播种下充满希望的种子后,种子迎来了如太阳光般金灿灿的耀眼丰收。与此同时,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奇迹性飞跃!
与其说李娟书写的是向日葵的播种、育苗、成熟、灿烂、歉收或丰收,不如说笔下流淌出对人的出现,成长,隐忍,离别的一种独特思考。在书中,我领略到的不仅仅是那片播种种子的向日葵地,更有金色向日葵之外的那些沉重而美丽的事物,是贫寒生活与民族困境中的一丝希望之光,人与人之间的相偎相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与祖国的紧密联系,以及生命对生命的依恋和怜惜。
我想,李娟的记忆,也一定永远定格在心灵深处的那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地,因为“在大地上,除了白昼之外,麦田的金色是最大的光明。”充满希望地伴随她的人生路和心灵旅程。即使到了现在,每每回忆起,仍然“有无数条路通向记忆的那片金色的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而正是这些烙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塑造了他们满怀希望,为之奋斗的人生,“只有燃烧起内心的希望,经历奋斗的汗水,才能收获金灿灿的果实。”同时,也在我的心中浮现出这样一位在茫茫风沙,寂寥的荒野中眺望远方的少女,伴随着在阿勒泰涌出的片片丰收的金黄中,她迎着心中的太阳,满怀希望,走向未来……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放弃播种希望的种子和梦想。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1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时,我问自己:戈壁滩是什么样子的呢?无需亲历也可以想象的荒凉和炽热;那片向日葵地,是作者李娟母亲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的土地。可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却孕育着李娟这样丰富的灵魂,和她那看似平淡却动人心弦的文字……
她的文字总让人忍俊不禁,就算没有水喝,就算没有房子住,就算背后总有一个骂骂咧咧的外婆……夜幕降临了,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向日葵地,带着她的鸡、鸭、兔子、猫、傻大个子丑丑和温柔胆怯的赛虎,一起去散步吧!让我们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安静,感受大地的凉意,感受生活本身的诗意。是的,你以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便会回报以微笑。
她用有趣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自然也变得有趣。她爱向日葵地里的一切: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粒沙……她捡着石头,却又心疼无处落脚的海鸟;她一边插起稻草人,一边怜悯它的孤单;她甚至怨恨自己吃了麻雀的冬粮。
她爱这片向日葵地。能不爱吗?城里的生活,无非就是让外婆苦等下班的她,对外婆承诺完成不了的事情。可在这里,她却有两只狗的陪伴,一群人的关爱,还有那片金黄的微笑:向日葵的花开得金黄,白桦林和牧草堆变得金黄,人们的身上也沐浴着金黄……
难道没有忧伤吗?有!那里的人们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作者自己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可是向日葵永远面朝太阳,所以看不到背后的阴影。李娟,和她的亲人们,乐观阳光,热爱生活,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
读此书前,我从未想象过那样的生活: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地窝子”,李娟的妈妈只是不想刮一阵风头发就白了,吃着饭饭上全是土,但她只是想买一顶蒙古包都会被骂;我也不知道种一片向日葵地,补种了四次也有可能颗粒无收,我们只会欣赏葵花的美丽,葵花籽的清脆,却不知道农人的艰辛;我更不知道,当沙尘暴来临时,大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于是,我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在我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时候,有个人正在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里,愉快地歌唱。
戈壁滩就是这样的,它适合种向日葵。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2
想取一个高级一点的名字,想了半天还是写上《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因为就如这本书所写一般,朴实、平静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读完以后却让人感觉到处处充满力量。
本书作者为李娟,一个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生活经历的作家。书中描写到的“向日葵地”是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一片贫瘠土地,作者记录了母亲在那里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在作者笔下勤劳乐观的母亲,一只名叫丑丑的大狗、名叫赛虎的小狗,数不清的鸡鸭鹅,以及种了又毁的九十亩葵花地......向我们展示了母亲的勤劳乐观,更是对生活永远充满希望的执着。或许他们不懂得像罗曼罗兰所说的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样高大上的话语,但是他们所做的事情无一不在践行。
作者的母亲在阿勒泰戈壁草原的`一片贫瘠土地,常常需要找骑车打水寻找水源,因此被她硬生生的抄近道开出了一条道,而路的尽头就是作者家的葵花地,葵花已有半人多高。而长势如此好的葵花地却因为缺水,都不能保住,打出来的葵花有一半都是空壳。但是作者的母亲总是信心满满,坚信别人得到的她也有能力得到,别人失去的,她也不畏俱失去。口头禅是:“我哪点不如人了?”于是,继续种植向日葵地,还有对于一群动物的呵护,养着鸡鸭鹅、兔子、两条狗......为了水源搬新家,即使向日葵地收成不好,也要来回几十里路通过开小卖部补贴家用,从不会提放弃两个字。种地应该算世上诸多劳动中最稳妥的一种,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也就稍微辛苦些、单调些而已。然而大自然无从操控,有时候我们往往无法掌控耕耘的命运。正因为如此,在耕种的第三年,向日葵地才得到真正意义的丰收,并非它有意残忍,只是生活它本就如此。但只要不言放弃,保持热爱,终能如向日葵般开花结籽。
虽然事情简单、琐碎,但是整本书让人感受到某种力量。人心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应该读读李娟的文字。因为它能让我们这些忙着赶夜路的人,也能发现月亮真的很美。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3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李娟的书,一直有看到网友推荐李娟的书,说她如何珍贵,如何纯静,但我一直没有找来读。机缘巧合,在蜗牛读书里找到了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
刚开始读第一章,就停不下来,很快就被书中的狗丑丑和赛虎吸引,而且还边读边笑出了声。书中的鸡啊、鸭子啊、兔子啊都有它们独特的个性,作者及母亲把这些小动物们当作是家人,给小鸡们缝制了上衣,和兔子们散步。和猫狗们、和大地的对话,对于艰苦的生活环境,无论是人、动物、向日葵都在认真的做着自己。
在地窝子里的生活是我不能想象的,对于大地的空旷和寂寞更是我无法想象的。今天我们每日按部就班的生活,三点一线,下班回到家,处理家务、孩子,忙得焦头烂额,领着微薄的薪资,总想在夜里找些时间充裕自己,提高能力,提高工资,可是真的达到就满足了吗?
作者在书中描写母亲:于是整个夏天,她赤身扛锨穿行在葵花地里,晒得一身黢黑,和万物模糊了界线。叶隙间阳光跳跃,脚下泥土暗涌。她走在葵花林里,如跋涉大水之中,努力令自己不要漂浮起来。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她没有衣服,无所遮蔽也无所依傍。快要迷路一般眩晕。目之所及,枝梢的手心便冲她张开,献上珍宝,捧出花蕾。
她停下等待。花蕾却迟迟不绽。赴约前的女子在深深闺房换了一身又一身衣服,迟迟下不了最后的决定。我妈却赤身相迎,肝胆相照。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浇地的日子最漫长。地头闸门一开,水哗然而下,顺着地面的横渠如多米诺骨牌般一道紧挨着一道淌进纵向排列的狭长埂沟。渐渐地,水流速度越来越慢。我妈跟随水流缓缓前行,凝滞处挖一锨,跑水的缺口补块泥土,并将吃饱水的埂沟一一封堵。
那么广阔的土地,那么细长的水脉。她几乎陪伴了每一株葵花的充分吮饮。地底深处的庞大根系吮吸得滋滋有声,地面之上愈发沉静。她抬头四望。天地间空空荡荡,连一丝微风都没有,连一件衣服都没有。世上只剩下植物,植物只剩下路。所有路畅通无阻,所有门大打而开。
水在光明之处艰难跋涉,在黑暗之处一路绿灯地奔赴顶点。——那是水在这片大地上所能达到的.最高的高度。一株葵花的高度。这块葵花地是这些水走遍地球后的最后一站。整整三天三夜,整面葵花地都均匀浸透了,整个世界都饱和了。花蕾深处的女子才下定决心,选中了最终出场的一套华服。即将开幕。大地前所未有地寂静,我妈是唯一的观众,不着寸缕,只踩着一双雨靴。她双脚闷湿,浑身闪光。再也没有人看到她了。她是最强大的一株植物,铁锨是最贵重的权杖。她脚踩雨靴,无所不至。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
很久很久以后,当她给我诉说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还能感觉到她眉目间的光芒,感觉到她浑身哗然畅行的光合作用,感觉到她贯通终生的耐心与希望。
作者在最后写到:我至今仍有耕种的梦想。但仅仅只是梦想,无法付诸现实。于是我又渴望有一个靠近大地的小院子。哪怕只有两分地,只种着几棵辣椒番茄、几行韭菜,只养着一只猫、两只鸡,只有两间小房,一桌一椅一床、一口锅、一只碗。——那将是比一整个王国还要完整的世界,可是现实中的我,衣服塞满衣柜,碗筷堆满水池。琐事缠身,烦恼迭起,终日焦灼。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感到还没做好准备,结束每件事情后仍患得患失。我把这一切归结于缺少一小块土地,一段恰当的缘分。可是,追求这一切——仍远远没有做好准备。
读完这本书之后深为感动,人原来可以过最简单的生活,吃最简单的实物,如同向日葵般,努力的向着太阳,绽放自己生命的光彩。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4
《遥远的向日葵地》是缘来有爱读书会九月推荐书目。封面设计色彩炽烈明快、大笔速厚重的油画风,在荒芜人烟的旷野中出现一条狗,不由让人想到,哦,这有人家。
听到书名就令人联想到梵高的《向日葵》。梵高的《向日葵》是为好友高更而作,是为生命艺术而盛开。我沉思,“妈妈”的向日葵是为谁而种?又为谁而开?
梵高从郁暗的荷兰到巴黎,又从巴黎一路南下到阳光亮烈的阿尔,他一路追逐心里的那一抹阳光。从而在阿尔留下了不朽之作《向日葵》。
妈妈为了她的向日葵,不惜将新房卖掉,全家搬到漫漫荒野的向日葵地,住进地窝子。遇灾年,四次播种,最后还是歉收。“妈妈”为了“希望”,从乌伦古河南岸失收的九十亩地搬到水库的水电站旁的一百多亩地。妈妈在艰苦的劳作中,与天地为伴,与鸡鸭狗兔为伴,他们是妈妈辛劳过后的精神抚慰,他们是妈妈眼中美丽的追随者。少了哪一个,妈妈都梦牵挂肚, 辗转反侧,遍野大喊。妈妈甚至收留一群“丐帮”鸡,还给他们穿上各式各样的衣服,最后还服侍他们终老。妈妈与她的“鸡朋狗友”相互依恋,源于生命之间最孤独的引力吧?妈妈在种植向日葵第三年,用全部的赌注终于迎来了大丰收,但“叔叔”却中风从此卧床不起。
有时我在想,“妈妈”为什么选种向日葵?就好象梵高为什么这么狂热画向日葵?只愿于向日葵在阳光中的燃烧,冶艳、顽强、热烈、剽悍、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吗?
妈妈干活不着寸缕;养鸡不卖不吃,只图看着高兴;妈妈热情好客,打起招呼来甜美又亲热;妈妈是一位机车女郎,她的出行永远是大排量帅气的摩托车,技术了得,曾幻想参加野地拉力赛摩托竞技,只恨超齡了;妈妈在最贫穷的时候也把生活过得最体面;妈妈要求叔叔干活时不能丧着脸,“至少嘴角要朝上弯一弯吧?……至少得露出几颗牙吧?……还有眼睛,眼睛也得两边眯一眯……”;空闲时,妈妈晚餐后在静谧的.夜色中无比快乐带着全家老小散步——猫、狗、兔、鸡、鸭。
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了艰辛、苦难而又自有其尊严与乐趣的生活吧。
看完了后记,再回想作者叙述的种种,突感心情沉重了很多很多。
作者那段经历也许比书中所书写的还要艰苦和无奈很多,那是我们永远都无法体会的。28岁高齡,戴着眼镜,穿着脏脏的衣服,包着头巾在树林里干活,总引来水电站员工好奇心的张望。在当时作者除了体力上辛劳,也许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煎熬。作为一位新疆汉族的作家,她说在书写的过程中尽量把自己的身份模糊化。正如她所说,这是充满了弯路的记叙和回避了太多的倾诉。
“它们远不止开花时节灿烂壮美的面目,更多的时候还有等待、忍受与离别的面目。”
“但所有人只热衷于捕捉向日葵金色的辉煌瞬间,无人在意金色之外的来龙去脉。”
刘亮程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李娟的成名过程:“她走向广大读者的这个过程很漫长,没有我们想象的一下子轰动,由此可见一个边疆作家走向中国的道路之漫长和不易。”
读李娟的文字,让我明白,如果你没有本事喧哗,就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做自己能做的自己擅长的事,回归自己的本真,因为只有真真实实的才能打动人打动读者,因为这种真实是不可复制的。
读李娟的文字,让我明白,父辈为何苦苦经营不舍放下的土地,因为只有土地的主人才真正做到爱惜土地,只有真正的农民,依附土地而生的人,才能真正地体谅土地。
读李娟的文字,让我明白,她用全部的生命在拥抱大地、阳光、草野、天上的云、风、鸟声或星空。
读李娟的文字,让我明白,她的文字里不只是文字,而是我们精神上的富足。她带领我们的心灵去触摸广阔的戈壁荒漠、沙丘与泥土;她带领我们去见识自由、光荣、权势鼎盛般女王;她带领我们去品味花盘和沙枣成熟以后的清甜;她带领我们去领略一场秋天金色王国,看葵花荣升金色宝座顶端;她带领我们去感觉荒野中的寂静,静得,扭动一下脖颈都是巨大的动静;她带领我们去……
鹰在上空盘旋。
风绵而有力地吹。
感谢李娟的文字,原来文字可以这样书写。感谢缘来有爱读书会推荐,原来还有这么山野的女作家。感谢所有共读此书的书友,因为从此以后,我们记忆中共有一个挥之不去“不着寸缕的葵花女王”。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15
打开《遥远的向日葵地》书本,迫不及待看作者简介,作者—李娟,看着这名字,心里一楞,猜想,实名制,挺少见的,人一定很实诚吧。再看李娟1979年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成长时期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高中毕业后一度跟随家庭进入阿尔泰深山牧场,有过一段阿勒泰牧场上的生活经历,与逐水草而居的哈萨克牧民共同生活。作者与自己同一个年代,突然倍感亲切,然而又比自己少了将近10岁,这么年轻,高中毕业,成为散文作家,心中陡然对她升腾起一股敬意,嗯,了不起的李娟。这一切都引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
文中第一句“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泰山南麓广阔的弋壁荒漠,沿途拖拽出漫漫荒野中最浓烈的一抹绿痕。”“拖拽”一词是多么生动形象呀,一下子便被李娟的文字沦陷了,于是便爱不释手痴迷其中不能自拔。
作者用明亮轻快的笔调、幽默灰谐风趣的语言、细腻深情的文字,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及自己一家人在北疆乌伦古河南岸的广阔高地-----阿勒泰戈壁草原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种植向日葵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一呈现给我们。
不管是写春播,夏耕,秋收艰辛的劳动场面,还是写荒野、戈壁荒漠、旋风等恶劣的自然环境,抑或是写深藏的美景,秋收的壮观景象,人物形象的刻画、内心情感的各种体验,鸡鸭兔狗牛等动物的描写,都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精彩致极,总之把万事万物写得各具特色。李娟的文风既有李白式的豪情奔放,又有杜甫式的`悲悯细腻,既有毛主席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般的自信,又有朱自清般的素朴真挚,让人觉得温暖、亲切、真实、洒脱、大气。
特别是写妈妈,写大红花,写得如木三分,还有写丑丑,塞虎,神猫,写得趣味横生,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又能给人启示。尽管大地广阔无物,荒凉,但在她的笔下,依然充满灵性、生机勃勃、热气腾腾。她写美景写秋天丰收的盛况,写得令人恨不得马上放下手头的工作朝着北疆那“遥远的向日葵地”奔腾而去。在此,是不是有种猫须般轻轻触碰胸腔般的感觉呢?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相关文章:
遥远的村庄读后感12-16
遥远的救世主读后感11-09
美术教案《向日葵》10-07
大班美术《向日葵》说课稿06-04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08-25
三角地读后感04-04
读《喜地的牙》有感12-29
地暖施工合同09-12
初二地理教案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