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懂孩子》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懂孩子》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懂孩子》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懂孩子》读后感1
“帮助、肯定、平等、理解、交流、自由”是《读懂孩子眼睛》一文所提倡的六大点,从孩子的眼睛当中透露出不同的信息,做一个善于捕捉孩子信息的老师,从孩子的.眼睛打开心灵的窗户。
往往我们读不懂孩子的眼睛,产生一定的偏差,没有很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我的宝宝,你需要什么”,短短的一篇文章,让我读懂了应从全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需要,要从细节入手,更好地去发现孩子,读懂孩子,从一个又一个细节出发,让孩子们的心中充满阳光,他们是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见解,需要帮助,希望肯定,追求平等,更希望得到理解。读懂孩子,从理解孩子开始,去帮助有需要的孩子,读懂孩子,学会肯定孩子,肯定他们的付出,读懂孩子,给孩子一个平等的平台,在这平台上公平、民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拉近孩子心与心的距离。
好书不在多,有一两本足以,好文不在长,有那么一两句好词好句,耐人寻味,找到真理,从这篇短文,我思考了很多,面对孩子,我到底读懂几分?需要的是什么去支撑,渴望得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境界,我不由得又陷入了思考。
《读懂孩子》读后感2
《读懂孩子》这本书,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教师也应卸下自我。享受生活的。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
我由此想到了我自己,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惧,然而,怯懦和回避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爱要让学生感受得到,才能在与学生对立的立场转化为同一立场,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同时尊重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吗?
作为教师,孩子需要我们的呵护和关爱,读懂是基础,让我们每位教师为此努力吧!
《读懂孩子》读后感3
司母戊鼎一般指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是世界迄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中华世纪鼎以中国商代著名的司母戊方鼎为蓝本,采纳我国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意见,集我国历代宝鼎之精华,显示出一种尊严、宝贵、鼎盛的气势。
鼎身上腾空欲飞的金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腾飞。
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为该鼎题写了鼎文。
为纪念这座中国最大青铜鼎落成,主办单位特意制作了1999座26厘米高的青铜收藏鼎。
《读懂孩子》读后感4
以前的一位同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的精神空间对教师来说是多么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享受生活,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那平素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地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其中。"是啊,"防碍教师享受生活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教师自己。"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不仅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更是放弃了自己的生存权力。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你越是往前,你的机会就越多。"的.确,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
以前总感觉思考着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发觉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领导们要教师写读后感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强迫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让我"想说话"、"有话可说",也希望我能不负重望真正变得"会说话"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定的步伐走进新课程,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5
写下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会有所疑问,作为父母谁不爱自己的孩子。其实,我也有这样的疑惑,自己的孩子怎能不爱呢?
但,当我读了兰海的《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一书,嘿,还别说,其实我们真的不会爱孩子,或者是溺爱,甚至是错爱。正如兰海所说:“少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远远不够;爱,更需要方法和技巧。”
兰海,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教育心理学系,20xx年回国创办上濒教育机构。十多年来,她和她的教育机构引导家长积极面对孩子的成长,陪伴和带领上千名孩子走上自信、快乐的成长之路。
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个个所谓的“特殊”的孩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问题”的孩子。他们到了兰海那里很快就不治自愈了。为什么?这就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些所谓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缺乏正确的方法引导导致的。更可怕的是因为我们的无知,给孩子造成了伤害,竟然没有认识,还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强迫孩子做自己不愿的做的事,使孩子失去了快乐,逐渐成为“特殊”的孩子,“问题”的孩子。
这难道不是我们一手造成的?孩子生下来,无知无识,如同一张洁白的纸,为什么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很正常,可怕的是我们却不知道如何面对和解决,仍由问题越来越多,导致孩子成长过程磕磕绊绊,家长却一味责怪孩子,很少反思自己。
兰海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反思。
1、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虽然有时是被迫的。
是的,为了孩子,做父母被迫学点养育孩子的知识、方法不对吗?问题是很多家长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因此,我想,如果家长想拥有养育孩子的方法,就必须读书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
2、父母从事的`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但我们成为父母却不需要上岗证。
不知当下父母有多少在准备要孩子时,进行系统地学习过养育孩子的知识。我就是稀里糊涂地做了家长,好在在孩子出世后,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不得已接我触了一些育儿方面的书。
因此,兰海说,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当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孩子接受的信息是我们小时候无法比拟的。不学习就无法适应时代,教养不好孩子。孩子遭罪,家长也是叫苦连连。
3、父母前进一小步,孩子成长一大步。
这不禁使我想起,近年来我一直在影响班级学生家长成长进步。不少家长从中受到启发,开始读书学习,开始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开始反思,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4、以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那么一两招,一旦不灵,就对孩子采取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以致埋下隐患,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对家长如此,对老师何尝不是呢?兰海开的是教育机构,为什么“问题”孩子到了她那里就没有问题了呢?除了家长的因素,老师也是有责任的。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有些根本不是问题,而有些就是老师造成的问题。我们面对学生的问题,想过多少办法,又做过那些研究,有多少招数呢?
正所谓,“教育要有道,又要有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光有“爱”,缺少爱的方法,只能是错爱。
《读懂孩子》读后感6
在《读懂孩子》中的“自我同一性”里面,我了解道了学生青春期的迷茫,他们常常在想自己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他们不想整天的只知道学习,他们觉得爸妈的观点太狭隘,老师的说法太大众化,书本里面的观点千差万别,所以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前方将是什么样?
在《读懂孩子》中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拥有一个自我同一性,这是青少年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即自我的确认和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他们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自己的将来将是怎么样?所以在这一时期,我们要好好的引导他们,不要让他们误入歧途。
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变现为:弥散、早闭、延缓、同一性达成等。弥散是刚开始的一种状态,他们还没有去努力,还没有去探索,所以不知道自己的前方究竟是什么,所以他们感到迷茫,他们喜欢逃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遇见的各种问题,他们开始找不到一种安全感,所在在这时我们千万要防止他们叛逆、自私和享乐,要多和他们进行沟通,多让他们看一些关于成长的书籍,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未来的出路。
书中所说“早闭”也是这一时期孩子的一个特征,所以在这时我们不能够让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应该让他们走出去,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方便他们探索自己的出路,让他们拥有自己的主见,这一时期他们因为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所以往往喜欢听从别人的意见,这是我们应该要训练他们的自我独立性,让他们得到真正的成长,不要害怕他们多走弯路而给他们做任何的决定,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只要从中引导即可。
孩子们在面对自己人生的一种选择时,他们的行动往往表现为迟缓,他们不知道自己所走的下一步究竟是对还是错,因此此时,我们不要催促他们,而应该鼓励他们,让他们大胆的接受自己的'选择和挑战,让他们知道自己选择的路,不管前方怎样,我们都要完成,不可以半途而废,也许在这中间他们会遇见很多困难,他们可能会选择放弃,所以我们要对他们对关心,多鼓励,多说一些成功人的示例,这一阶段过后,孩子们都会有自己的一个选择,这时候统一性达成,他们就会对生活和学习充满热情,他们也知道了自己未来的路该怎么走,该怎么努力。
所以,不管在孩子的那一个阶段,我们都要培养孩子的自我独立性,不要害怕他们受到任何的困难和打击,我们只需要默默的支持和鼓励,在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引导,让他们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向成功。
《读懂孩子》读后感7
近期,在读《读懂孩子》这本书。书中从我们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感受到了赞美的神奇力量;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更领悟了“无公正则无尊重可言”的真正内涵。
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这本书时,我在心里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做他们坚强的后盾,做他们永远的知心朋友。
只要我们打开所有的感官,每天给自己一小段闲暇的时间,平日里再平凡的点点滴滴,只要你静下来细细品味,都有无限风光蕴含在其中。
由此想到了我自己:每天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有时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也很恐惧,然而怯懦和回避解决不了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结合工作实际,我认为: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地去思考问题。不管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教师对学生的爱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这种爱要让孩子感受得到。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同时尊重你。良好的师生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孩子们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更需要以注重学生为本,细心观察,捕捉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不吝啬赞美,及时把爱的赞美与期望送给每一个学生。把我们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认可、爱抚和尊重送到每一个学生的心里。
从《读懂孩子》这本书中,我读出了人生哲理和教育智慧,而读出的更多是心灵的共鸣和震撼。读懂是基础,这部永远读不完的书,我愿一直这样用心地读下去!
《读懂孩子》读后感8
看了《读懂孩子》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让我感触很深,发现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家长和老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以独道的观点,发现了很多家长和孩子之间的问题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学校图书室每期不断增加,我们的知识不断提高。我通过看了《读懂孩子》一书后,本书代序共80种,特别在第33种《如何让孩子由“苦学”变为“乐学”?》这一种中,使我深深会到现在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走正道,都为孩子设计的人生之路就是读书—考试—名校—好饭碗,家长劝孩子学习的常用语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中国还有一句家喻户晓的格言,也在劝人“苦学”。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然苦作舟”,还有“钱在高岩,不苦不来”,“先苦后甜”等等都强调要用“苦”。但这些话都是学习要付出的,好的成绩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这些都没错,但是,过分的劝人“苦学”恰好无视了另一方面,学习并不是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学习是一个人的求知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有一点进步都是怏乐的。孔子在2500多年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可是在我国全面推向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老师还是抓“应试教育”,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成绩好,这些都是劝人“苦学”的之多,劝人“乐学”的之少。如我们教师写学生的评语,用得最多的话是“该生刻苦学习”,没有老师评价学生“该生能快乐学习”,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又作为一名家长,我们怎样从孩子由“苦学”变为“乐学”?
只要我们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展角色转换,那么我们一定会迈着扎实、坚决的步伐走进新课程,到达幸福教育,开心学习的理想效果。无意间发现了这本书,名字叫《读懂孩子》。看完之后,其中的很多故事和内容让我感触很深,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也很多!我觉得这些故事都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由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及颇具争议的问题入手,独具观点,总能道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从中,我感受到了拥有自己对幼儿的理解是多么的重要,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知道了宽容也是一种精神……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用理性的观点看待事件,适当地放松自己对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教师要学会享受生活的,才能以更好的心态进展教育。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孩子,但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
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甚至是终身的损伤!”教师继续学习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还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好处,继续学习,将会终身受益。以前总感觉思考和撰写是痛苦的、孤独的,甚至是茫然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的这种感觉变了,当你冥思苦想,而眼前豁然开朗时,心中是何等的喜悦、快乐呀,才突然觉察思索着让人充实、快乐、自信。
同时我也终于明白了写的良苦用心。其实要求老师写读后感并不是为了教师们读书,而是要让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因为读而不思是写不出感想来的,更不可能从中获得提高。只有经过认真思考才能有所感悟,才能真正收获。
《读懂孩子》读后感9
前一段时间郭萍霞老师推荐了几本书,其中就有《读懂孩子》这本书,我读了之后,真的是受益良多。通过读这本书我捕捉到几个点:
系统需求平衡;
2.孩子任何情绪背后都是因为有一些心理需求未被满足,或者是承接了家族里面的一些没有去面对的事件而体现出来的情绪;
3.孩子需要归属感。
通过读这本书,我也是联想到现在学校的一些问题孩子,这些问题孩子是如何出现的呢?他们所作的一些行为又在说明着什么呢?我的一点理解是,大多数的问题孩子就是因为在家中,在父母那得不到足够的爱和归属感,在学校也不能得到老师的足够关注,为了引起父母和老师的注意力,有些孩子会去做一些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的事情,比如打架、偷东西、谈恋爱、校园欺凌等,甚至发生一些意外。而在这些行为的背后,就隐藏着孩子深层心理中不为人知的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简单地归为“问题行为”,把这些孩子粗暴地归类为“问题孩子”,那么,除了焦虑烦躁之外,我们别无他法。所以,我们要去探究,孩子是如何被影响的?
孟子曾经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刚出生的婴儿是纯真无邪的,那为什么他会最终发展成现在的这个样子呢?我觉得“人之初,性本善”只是因,而“苟不教,性乃迁”才是果,一个人的本初虽然是善良的,但是如果后天不加以教育,再善良的天性,最终也难免会变成为非作恶的人,给自己,给家人乃至给社会带来难以想象的伤害。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忙于工作,忙于赚钱,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而缺少了对孩子的关注和关爱,让孩子在家中缺少了归属感,那么孩子在家中缺少的这部分归属感,他就会想办法在学校或者是在社会中获得,那么就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曾经看过一篇xx,xx中说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你在哪方面付出,就会在哪方面收获,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了,你又留钱做什么!所以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一定要学会陪伴,静待花开!是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深知,散漫的教育只会助长不良风气,盲目的宽容只会养出温室的花朵。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宽严并济、奖罚分明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既管且教、严慈共体的。
曾有人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光荣,一个民族出现源源不断的好老师,是未来的希望。而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就是教育的希望,更是孩子成长中最大的福气。老师与家长的合作,是教育孩子最强大的合力。我们共同努力,才能让孩子朝着最好的方向前行,到达成功的彼岸。
《读懂孩子》读后感10
我读完《读懂孩子》这本书后,书中的一些精辟的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中我认识到了赞美的神奇作用,体会到了思索的快乐,懂得宽容也是一种精神,学会去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去调整自己,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特别是其中提到师生关系与学习现象,我想很多老师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不管老师教学水平多高,只要是换老师,学生心里自然会产对比,面对这类学生,我们会产往往产生很多困感。
遇到困难,如果我们退缩,我们将放弃了人生难得的体验,如果我们正视困难,每位教师都可以在解决困难中获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机会,我由此想到了自己,面对一个个的孩子,我确实感到很茫然、很困惑,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将困难视为机会,才能从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获得事业的.成功感。
书中说到:“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充满爱心的去思考问题”。不管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当中的每一个都同样需要得到尊重,得到关爱,面对任何一个孩子的忽略,都可能对孩子造成不可弥补的损伤。我们的语言,行为一定要以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为准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认可你,接受你,师生良好的关系不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吗?
因此,作为教师,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切实地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有效地进行角色转换,达到幸福教育的理想效果。
《读懂孩子》读后感11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历史已是过去式,未来的路随时可以此刻开始,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这样注重解读历史呢?因为历史值得我们思考、学习和借鉴。这一篇为大家带来的一套书叫做《让孩子用年表读懂中国古代历史》。
本书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潘景林主编,由孟泽众和缪建为副主编,他们都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这套书分为七本,每本记录着一段年代。从古代传说、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到清等。
本套书有几大亮点:
一、本套书分为七本,详细解读历史,且其中故事描写生动。
既然分为七本书来讲述历史,那么其中的细致之处不言而喻。在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相关故事中,作者都会详细且权威性的记述和解读每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及人物。虽然解读主题为历史,却也不失故事性,读来语言生动有趣。
二、清晰标注年表。
每个故事的页眉处都标注了与该故事大致同时的重要时间节点和历史事件,方便读者检索或对照阅读。
我认为这样做好的一点是将整个年代与事件和重要人物串联成整体,让孩子们更好地从完整的时间轴上了解重要的事件和人物。比起碎片化的历史,更能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
三、每本书的前言便是一段历史的概括,连续读七本书的前言会让你收获满满。
我在阅读时发现,读完第一本书的前言后紧接着阅读第二本书、第三本书……,直到读完第七本书的前言之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瞬间展现在脑海里。
原来七本书的前言是连续性的、整体的,想要快速的、完整的重温历史的小伙伴,可以选择这种方式阅读哦!
阅读《让孩子用年表读懂中国古代历史》这套书,你们就会从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读到,历史貌似不断在轮回。只不过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称呼的一个王朝、一些明君贤臣、一些昏君奸佞和一些救国或亡国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关人物。
每当读到某个皇帝的统治带来国泰民安时,说明这位领导人有良好的品行,必定心系天下,也唯有此才能担当起强国富民的重任。
每当读到某个皇帝昏庸无能且自私自利时,那么伴随着这个朝代的只有灭亡。这也说明了中国历史上,王位继承制度中世袭制的弊端,无才无德,却只因为是皇室血脉而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可想而知这样一类人会有什么大的作为?
每当读到某一个王朝被推翻、被新的王朝取而代之时,幽幽觉得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件事就如生物学中的优胜略汰,在大自然界中,如果一种生物暂时是强大的,却没有在千变万化的自然环境中进化自己,那么它在不久后必定被其它不断进化的生物所淘汰。
每当读到“红颜祸水”时,我就在想:平时聪明精干的大臣们,此时为什么都糊涂了?当时的女性地位何等低下,区区一个弱女子如何“祸的了水”?这还不是你们眼中的天子任性妄为!为什么都不敢说实话呢?哦,原来当时的天子掌管着天下民众的生杀大权!
每当读到各位贤臣良将尽力辅佐天子,这时就会感叹这位天子真是三生有幸啊。也会觉得想要治理边疆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岂是一人之力能担起的?必定有大批正义之士出谋划策、披荆斩棘,才能够使王朝繁荣昌盛。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想要展望未来,必须活好当下;想要享受当下,必须借鉴历史;想要活用历史,必先阅读历史书籍。
《读懂孩子》读后感12
《understand your child》是一部系列丛书,针对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一开始我以为它只是一本类似于心灵鸡汤的书,但是阅读之后发现,书中所言的都是孩子成长的规律,正所谓办事情必须遵照事物本身的规律,违背规律便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养孩子也是一样,必须遵循他们发展的天性,绝不能揠苗助长,否则会得不偿失。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也是孩子的母亲,读完这本书后,我不禁在心理暗示自己一定要多倾听孩子,多了解他们的近况,多与他们交流,哪怕不能帮他们解决人生中的诸多烦恼,也要做他们的坚强的后盾,永远的知心朋友。读完书本,结合实际,我有这样几点感悟:
第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很多家长其实并不能够科学地教养孩子。比如: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当看到邻居、朋友家的孩子才两岁就已经学会不少字,熟背几首故事,一些家长心中就开始焦虑,担心识字教育晚了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里的墙上贴上了许多看图识字挂图,开始一遍遍地教孩子识字。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还有很多,小学低年级学高年级的内容,高年级则学初中的内容……超前学习,就真的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吗?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误区很多,那么这真的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其实,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比如:0-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不要逼迫孩子识字,应重点关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幼儿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各项活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中阶段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阶段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因此,有些能力不需要过早培养,不仅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反会影响其他重要能力的发展,其中最让一些家长后悔的是导致孩子走向厌学。
第二,许多家长甚至教师重智商,轻情商。这显然不利于孩子的发展,因为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心理学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比如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家长和教师都喜欢干预学生,漠视孩子的.自主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其实,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所以,了解了孩子的很多成长规律,我们就能解释一些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并不是一下子就冒出来的,而是长期自主发展被抑制的结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读懂孩子》读后感13
作为首席导师(班主任),一直觉得自己管理班级的能力还算可以,但是总是会心虚,因为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太少,处理一些班级的事情都是凭感觉和经验,有时候碰巧能够处理得当,但是这种巧合不是每每都能发生,有些时候明显能感觉到处理不好,孩子只是屈服于我的威严,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通过魏校长的介绍,我读了一本书,叫做《读懂孩子》。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雪中送炭,我读书的状态可是称得上是如饥似渴,短短几天的时间,我便读完了一遍,感悟颇深,故写此文来记录自己的体会。
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一句话: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作为班主任,恰好班里的学生都各具风格,家庭背景也都惊世骇俗,所以从接班到现在,我几乎没有空闲的时候,不是在处理学生就是在处理学生的路上。因此,我也是算是身经百战,从某些方面来说还得感谢他们,感谢他们为我提供这么好的成长机会。处理了无数次的矛盾和纠纷,我总结出一个道理:孩子的任何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而这个根源往往都和“爱”有关。
周鼎文老师在书中做了非常详细的论述,包括“孩子的行为在说什么”、“孩子的情绪在说什么”、“孩子的人际关系在说什么”、“孩子的疾病在说什么”。在这里,我就每一点谈一谈自己的感悟。基本上所有的问题孩子的行为都逃不出这几种“离家出走”、“厌学”、“说谎”、“偷窃”、“沉迷网络”、“攻击性很强”。“离家出走”是一种很典型的家庭问题,孩子离家出走就足以说明孩子在这个家里没有归属感。
比如,爸妈经常不在家,几乎没有时间和自己的孩子交流,就算是仅有的那点可怜的交流也只是批评似的询问成绩问题。孩子想要的“爱”从父母那里总是得不到,就会使孩子对于家庭没有归属感,当发生矛盾时,孩子往往会选择逃避。“厌学”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父亲身上,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的事情,需要爸爸给与鼓励和榜样的力量,如果父亲长期不在家,或者对于孩子关注不够可能会导致孩子厌学。说谎大多数是因为父母关系不平衡引起的,孩子往往想通过对一个爸爸或者妈妈说谎来顺应夫妻关系中弱势的一方,久而久之就养成了说谎的习惯。偷窃这种行为的原因比较多,但是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缺爱,精神上得不到满足,往往就会求助于物质。
第二种是寻找归属感,当他的归属感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可能会加入某种群体,如果这种群体里面有人偷窃,那么他为了融入团队,就像是送出“投名状”一样,也进行偷窃。沉迷网络或者是沉迷于一种事物说明孩子内心是空虚的,往往是父位缺失,孩子缺少来自于父亲的关爱,要么父亲常年在外打工,要么父亲和孩子交流较少或者基本不交流,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孩子内心里非常空虚,为了弥补这种空虚,孩子往往会向外求,求助于虚拟网络,求助于外在的享受等等,比如疯狂购物等等。最后一种也是最危险的一种:攻击性很强,这种孩子往往是承受了家庭里某种潜在的压抑的愤怒或者委屈,再者就是家庭教育处理方式就是殴打,孩子从小就知道一个道理:简单粗暴,直接有效。所以,当孩子遇到处理不了的问题的时候,往往会求助于暴力。如果他尝到了暴力的“甜头”,那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谈完学生的行为,我们再来看看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大体分为几种:焦虑、忧郁、愤怒、敏感脆弱等。每一种情绪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问题。焦虑往往代表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心,孩子思考的很多,但是却难有行动,这时候我们家长和老师就要学会引导孩子学会付诸行动,当一个人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事情往往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愤怒是一种最常见的情绪,合理的愤怒有利于表达一个人的'不良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是有利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青春期是孩子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关键期,尤其是某些特殊家庭,孩子会对于一些事情格外敏感,这个时候我们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努力的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合理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自己的承受能力范围内去体验自己的快乐与悲伤,得与失。正如周老师提到的那样:“一个在健康的、有界限的、有秩序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会更容易找到适宜的分寸感。也就是说,他知道在一个特别的境地里,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错的,他会建立起内在的力量。这样,他就会慢慢降低情绪上的敏感度。因为他知道,他是在一个有秩序的界限里面生活的。当他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他就可以更稳定地发展自己,并调适自己的情绪。”
《读懂孩子》读后感14
《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这本书,通过案例以及解决方法,作者进行了深刻透彻的剖析,让我犹如身临其境,感受着案例中的孩子和作者之间的智慧的“较量”。
一个个所谓的“特殊”的孩子,他们到了兰海那里很快就不治自愈了。为什么?这些所谓的问题,说到底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孩子的心理,缺乏正确的方法引导导致的。
兰海的教育观点值得我们反思。养育孩子是父母第二次成长的机会,虽然有时是被迫的。是的,为了孩子,做父母被迫学点养育孩子的知识、方法不对吗?问题是很多家长没有觉醒,没有意识到养育孩子的责任重大。因此,如果家长想拥有养育孩子的方法,就必须读书学习,掌握必要的知识。兰海说,学习,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更何况当代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孩子接受的`信息是我们小时候无法比拟的。以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听话,是父母最无能的表现,这会对孩子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总是那么一两招,一旦不灵,就对孩子采取威胁、恐吓、欺骗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以致埋下隐患,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正所谓,“教育要有道,又要有术。”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光有“爱”,缺少爱的方法,只能是错爱。
《读懂孩子》读后感15
孩子不仅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于如何教育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是每个家庭和每个家长都非常关心的话题。
中国是一个人口多、教育程度高的国家。几十年的应试教育使许多家长把注意力集中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上,如何进入一所好学校等等,往往忽视了他们孩子的真正兴趣和健康成长的基础。
一方面,孩子的天性受到约束,另一方面,父母不断地给孩子添麻烦,不仅孩子很累,父母也常常很累。父母也会对叛逆的孩子生气。那么,如何培养和教育孩子呢?
曾经读过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自己不喜欢做的,强迫孩子做。事实上,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去做成年人不能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呢?我们常说父母是最好的老师。的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只有当一个好父母,我才能更好地教育我的孩子。
教育大师周鼎文用自己多年的`教育研究成果心得,为孩子们健康成长所著的《读懂孩子》一书,简单的分析,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用大量的实例指出了许多在中国比较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用细腻的笔墨引导读者洞察儿童的成长过程,应关注的问题,启发我们透过表面现象进一步了解儿童的内在,更关注儿童自身的成长。
《读懂孩子》一书指出,儿童健康成长的关键是“爱和归属感”。本书围绕这一主题,指出了儿童在健康成长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者认为,如果你不知道“爱和归属感”,你就不会真正了解自己和孩子。
这本书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爱和归属感,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孩子。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辅助,从儿童的行为、情感、人际关系和疾病四个方面来说明儿童。
作者不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作者进一步指出,如果你有一个爱人,你最好和你的爱人一起读这本书,这样你们可以一起成长,讨论如何教育你的孩子。
每次读一段,和你的孩子一起练习。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自己读。教师可以带学生去阅读和做练习,安排时间表,让学生用创造性的方法,如表演,阅读和讨论,以一种相对直观的方式呈现书中的知识,让学生能理解更多。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讨论了未来教育的新重点,如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家庭制度教育和生命教育。本书内容全面,内容丰富,不仅适合家长、孩子和教师,也适合教育研究人员。
【《读懂孩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懂孩子读书心得12-19
《读懂课堂》读后感06-15
《读懂幼儿的思维》读后感09-08
读《读懂课堂》有感03-20
《读懂一本书》读后感11-09
水孩子读后感03-12
《水孩子》读后感03-30
《诚实的孩子》读后感04-29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