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读《人类简史》有感

读《人类简史》有感

时间:2024-06-16 17:42:1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人类简史》有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人类简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人类简史》有感1

  人类简史的全名是《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其简称:《人类简史》或许并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意图,冒号后面的内容才是作者对人类进化史的真实定位:从动物到上帝!而让人惊讶的是,人类这一发展历程,竟然经历了上百万年,直到今天才摸到了上帝的门槛。但当我们沉醉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时,作者却在警醒世人:一场灾难或将开启。这场灾难并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人类自身。

  然而要弄清这一切,还得从头说起。早在上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猿人便已问世。而人类真正的历史恐怕要追溯到几万年前的一场认知革命。但要把这段历史给写全了,绝对是一部长篇巨制。可在作者眼中,纵横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也只不过经历了三场大的变革,它们是:认知革命(7万年前),农业革命(12000年前),科学革命(500年前),每一次革命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但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却是越来越惊人!

  比如,你可以假想这样一个场景:距今1千多年的唐朝人穿越回距今2千多年的秦朝,他们并不会感到太大不同;而换做今人,即便只穿越回30年前,你也无法忍受没有手机和网络的'一天。

  更加惊人的是,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还在以更快的速度向前不断演化着,以致今天的我们在面向未来,思考未来的时候,莫名产生了一种彷徨和无措,就好像你坐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却不知目的为何方时,内心所感到的那种颠簸和忐忑不安。那么,何以解忧呢?以史为鉴:了解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将来。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学著作,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但《人类简史》这本书,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以极简的方式,一窥人类发展史的全貌。读后感·因为,在汗牛充栋人类历史学著作中,《人类简史》胜在一个“简”字,相比于卷帙浩繁的历史书,他真的可以算的上很轻薄了,但它简明却不简单,视角独特,见解犀利,内容丰富如百科全书。书中,作者将其广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深入的思考竟皆融入其中,让每一个深入阅读的读者皆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读《人类简史》有感2

  最近阅读了《人类简史》,其中早期智人的演变对我触动颇深,尤其是在认知革命这一段中。早期智人可以打败自然界中强大的生物,击败同时期不同的人类族群,依靠的就是群体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深深地嵌刻在人类的DNA中的。

  从一开始的河边有狮子,到八卦,直到最后的虚拟故事,早期智人借此走上了一条与DNA进化不同的通向顶点的进化之路。这和柏拉图《理想国》中的可见知识和可知知识是如此的相似,灵魂转向所面对的'理念何尝不是一群人虚拟出来的。我们人和几千头黑猩猩在会场中截然不同的表现,不是因为我们有纪律,有约束,而是潜藏在我们精神深处的某种虚拟的存在,而我们相信它,有时候会把它称为信仰,有时候会是原则,有时候会是道德。而就根本而言其实它就是根植在人类演变过程中的某个虚拟故事。

  由于以上的理解,我们的教育本身就产生了新的取向。我们究竟是把教育变成一种管理,还是引导。是相信儿童,等待儿童成长,还是用一个个强硬的条条框框,不断地规范孩子的成长。在我看来,如果我们选择了第一种,那么我们的孩子也许会像《浪潮》中的孩子们一样,陷入权威主义的漩涡,虽然听话,虽然守纪律,也仅仅是一时的,在很多年之后,照样会回到原本无序的状态,而痛恨过去的老师。

  只有真正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的德育发挥真正的作用,深深地进入孩子们的脑海中,让孩子们真正的信仰,唤醒沉睡在内心的道德,自能成长,自守规则,在自然中受到引导,不断成长!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该去坚守的。

读《人类简史》有感3

  本书主线是“三大革命”,即“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人类简史》从这个角度切入,来反思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历程。通过结合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心理学、宗教学等领域的知识告诉我们,那些历史事实为什么会发生。

  《人类简史》这本书讲的是整个人类的历史。全书不仅是站在某个民族、国家或者人类的角度,而且也站在动物植物、整个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人类发展历史。从数百万年前讲起,一直讲到现代,并在结尾迎来了全书的高潮,那就是人类的可能的未来,最后的部分给人的感觉才是最震撼的。作者从远古生物进化,讲到农业革命,从帝国主义讲到资本主义,一段段历史娓娓道来,并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加入了作者自己视角,剖析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认知革命是指距今7万到3万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革命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认知革命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范围大幅扩张。认知革命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认知革命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人类历史。

  农业革命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狩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出现了商品交换,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王国。关于农业社会有两个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第一,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物种的大发展。这样看来,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是共生的结果。第二,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是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粮食免于饥饿和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好事。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不得不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无不及。这样,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

  科技革命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两大引擎,科技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如今,科技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人类简史》不是简单地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这一独特视角,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绝妙之处。《人类简史》阐述了人类文化、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想象构建民族、社会和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政治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货币和金融;想象构建了政治、经济、文化;想象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想象让人类从动物变成了主宰世界的上帝。

  当今社会仍处于科技革命的大浪潮之中,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脚步日益加快。科技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不要一味的追求科技带来的“财富”,我们的科技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类,造福于人类,而不是牟取私利的工具。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真正的指向是何方。只有现在,且行且珍惜。

读《人类简史》有感4

  关于《人类简史》,最有趣,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观点,几乎可以肯定都出自“农业革命”这部分。看看舆情分析就知道,网上掐架的,读者评论的,迷妹们崇拜的,几乎都围着这几章整。

  在这部分里,作者抛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值得深思的观点:

  农业革命可以说是史上最大的一桩欺骗。

  人类以为自己驯化了植物,但其实是植物驯化了智人。

  这位埃及农民也是驼着背做事;这跟牛没什么两样,就是一辈子做着有害身体、心灵和社会关系的劳动工作。

  人类文明开始,大家都只能狩猎采集,可饱一顿饥一顿的,不爽。之后老祖宗们发现农作物可以提供更多的`能量,粮食又可以储存,干一年等于以前两年啊!这岂不是食物自由的捷径么?为了吃得更饱,活得更好,我们的老祖宗们开始谋求转型,当起了农民,发展起了第一产业。

  可结果呢?貌似是比以前好多了,孩子越生越多,部落越来越大,平均卡路里的摄取量也上去了。可是,每天都得给农作物施肥浇水除虫,日出而作日落还不见得能息,累得要死,并不见得比以前更开心啊。

  反倒是小麦——1万年前还是野草,现在一跃而成了决定人类生死的重器,让我们须臾离不开。

  那么,到底是我们控制了小麦,还是小麦控制了我们?

读《人类简史》有感5

  1945年7月16日凌晨5时30分,美国阿拉莫果尔多试验场,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被引爆。

  作为第一颗原子弹的主导制造者——罗伯特奥本海默,在目睹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后,不仅没有欢欣鼓舞,反而深感不安和自责,并发出“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毁灭者”这样的感慨。

  然而,《人类简史》一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却在书中写道“如果说有个最高诺贝尔和平奖,应该把奖颁给罗伯特奥本海默以及和他一起研发出原子弹的同事。”因为自1945年以来,已经不再有入侵吞并其他国家的事情发生,虽然小型国际战争仍会出现,但战争已不再是常态。超级大国之间因为有了核武威胁,互相之间更不会轻易发生战争。如果与人类历史上的战争频率与伤亡比率相比较,目前世界范围内算是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较长时间的四方平和的景象。

  不知道奥本海默对此会作何感想。

  读书对我最大的吸引力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因情节而吸引,然后被叙述的环境和人物引发代入感,产生共情或者共鸣,因阅读而感动,因感动而阅读;

  二是因知识而吸引,这些知识是在学生时代没有学习过的,在工作中没有接触过的,在生活中没有遭遇过的新情况、新领域的新问题或者新发展;

  三是因观点而吸引,对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或者对自己习以为常而未曾思考过的现象,作者的观点能够使我醍醐灌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抑或是提供了一个新奇的切入此类问题的点和角度,让人能耳目一新,脑洞大开。

  凡上述原因能成其一者,自认为就是一部于我大有裨益的好书。

  《人类简史》一书,在第三点上让我受益匪浅。

  比如,同为哺乳动物,为何小马出生没多久就可以开始小跑,小猫出生不久就能独自觅食,而作为高出其他物种一等的人类婴儿出生后几年内都如此弱小,需要全家人的悉心照料,甚至长大成人都还是“啃老族”?

  这件事的原因可能要追溯到人类远古祖先刚学会直立行走时的情形了。当那时的妇女采用直立的步行方式时,臀部会因此变窄,于是产道宽度受限,而婴儿的头却越来越大,导致妇女分娩死亡率大增,反倒是早产儿因为头部还比较小和柔软而能被顺利生产。于是,在物竞天择的铁律下,妇女的生产都开始提前,所以相较于其他动物,人类都是早产儿。

  而正因为人类是早产儿,只有整个家族通力合作,才能在原始社会环境中,将一个孩子抚养成人,于是在自然演化中,人类婴儿就越来越需要全家人的悉心照料。而照料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正因为尚未发育完成,人类的孩子可塑性也才最高,所以人类孩子被母狼养大会成为狼人,但小狼即便由人类养大,仍不能成为人狼。

  比如,在整个动物界里,雄性往往比雌性更漂亮多彩,像是孔雀的羽毛和狮子的鬃毛,为何人类中的男性形象却比女性形象要沉闷呆板许多?

  其实,在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王室肖像上,路易十四戴着长假发,身着华丽多彩的丝绸,腿上穿着丝袜,脚上是高跟鞋,站姿也颇显婀娜。在当时,路易十四可是欧洲男人的典范。而美洲印第安人男性酋长在穿着上也是戴着夸张的头饰和与族人与众不同的羽毛饰品等来凸显自己的地位。

  所以男性形象的呆板沉闷是发生在近现代的事情,主要源于时代主流文化的影响,而影响主流文化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天生带来允许,文化造成封闭。”其实无论主流文化的形成原因如何,文化总是给自然和天性加上了一个无形的界限,让大家相信,这样做是对的`,那样做是错的。比如现在的男人形象就是不断通过各种仪式和表演来显示自己甘愿冒险犯难甚至牺牲,所有这些无非是为了那一点男人的气概和那一句其他人的夸赞。而符合主流文化与否未必就等价于对错与否。

  比如,人类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是否真的让我们轻松了?好像事实与最初的期望相反。书中举了电子邮件的例子,虽然过去人们是用写信联系,但那时都是最重要的事才会写信,且字斟句酌,考虑再三,对方的回信也会同样慎重,并且不会急于立刻回复。而现在的电子邮件,每天数量众多,且因为即时性,发出之后就等着能够马上收到回信。我们以为是自己省下的时间,其实却是把自己生活的节奏调快了许多倍。于是,我们没有轻松,而是更加忙碌和焦躁。

  想起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全家费劲凑够首付买房,以为住的宽敞了,却被困于房贷而更加劳碌;买车为了上班快捷,却又将时间堵在了路上……

  书中还有很多涉及其他方面的观点,均会给人以不同的思考。而本书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是牛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今年41岁,同罗伯特奥本海默一样都是犹太人。

  所以这本书并不是哗众取宠之作,而是一名历史系教授对人类发展历史的个性解读。也许观点与主流文化大相径庭,但着实为大家打开了一扇具有别样风情的观史之窗。

  历史从来都是由无数的偶然造就的,正如我们永远不知道未来真正的指向是何方。

  只有现在,且行且珍惜……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读《人类简史》有感6

  到底是智人驯服了小麦?还是小麦驯服了智人呢?

  或许根本没有答案。

  作为智人之一,我虽然向往那种自由自在的采集生活,但并不想接受朝不保夕的日子,也许现在的生活就是经过了种种取舍才存在于此的。世界上并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我现在的生活是历经了千百年的演变而得来,而历史的进程从无对错。那就接受现在的生活,去选择未来。

  历史充满了偶然性,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导向截然不同的分岔路,这也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我们现在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以后都将成为确定的历史,这一笔但求问心无愧。

  在这个虚构的世界,用信任构筑体系,只要你相信、我相信、大家都相信,那么一切都是真的、可发展的.。智人不停地进步,越活越复杂,牵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和平。

  有时候我会想,我们铸造了这个世界,是不是反而困住了我们自己,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只是这个世界的一滴油,用来推进这个世界的发展。也许地球本来就是想留下文明与故事,而现在只是众多传说中一段属于智人的传说。

读《人类简史》有感7

  当然,话不能说得这么绝对。

  可能并不是每个人思考,上帝都发笑的。

  也许上帝想多个可以和他说得上话的人谈谈,所以在20xx年这个令人伤心的年份,把霍金召了过去。

  在霍金生命中的最后几年里,好几次说,“我担心人工智能将全面取代人类(I fear that AI may replace humans altogether)”,盖茨也表达了他对人工智能的担忧,马斯克甚至称其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生存威胁”。

  赫拉利在他的另一本书——《未来简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中,提到一个源于硅谷的新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可以“许诺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获得救赎”。只要有足够多的生物特征数据和足够强的算力,算法会比人类自己更了解我们本身。

  既然算法会做得更好,那么,我们要不要干脆让机器来控制我们算了?

  现在看来,不是我们要不要,而是“被算法控制”这件事,已然成了事实。

  20xx年刚刚开始,各种app就开始急切地给用户们推送年终总结了。你去的川菜馆子最多?你最喜欢听重金属摇滚?你去巷子口那家休闲场所洗过20次脚?个人侧写被刻画得清清楚楚,比你自己还懂你自己。前几天支付宝账单照例新鲜出炉,难道让大家出冷汗的,仅仅是那个消费总额而已?

  今日头条的推荐引擎将你无法拒绝的各种新闻推到第一版;抖音快手们让你如染毒瘾般刷刷刷;你要买什么想买什么即将买什么,淘宝都知道,不买还会温馨提示你;微信公众号文章里的广告,是针对当前的单个读者个体的——每个人看到的广告都不一样。

  百度扛把子李彦宏很干脆地说,“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来换取便利”。

  那么,我们所产生的数据和隐私,是不是成了供养科技公司大数据中心的营养液?

  像扫地机器人,现在很便宜了。买一个放家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不扫地了。

  它为我们所用,为我们服务,让我们生活得越来越好,驯服听话得很。如同小麦一样。

读《人类简史》有感8

  人类简史读后感:从动物到上帝的壮丽之旅

  尤瓦尔·赫拉利,一位以色列历史学家,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描绘人类历史长卷的著作:《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这本书不仅以宏大的视角和生动的叙事,清晰地勾勒出人类历史的轮廓,更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类历史的本质和意义。

  《人类简史》以四个阶段划分人类历史: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的融合统一与科学革命。每个阶段都富有洞见,引人入胜。赫拉利以独特的视角,将人类历史视为一个整体,而非各个文化的独立发展。

  赫拉利认为,认知革命是人类的第一次跃迁。在此阶段,人类开始理解并使用抽象概念,从而超越其他动物。农业革命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生活转变为定居生活,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人类的融合统一则是全球化的开始,人类开始跨越地理界限,建立联系,形成统一的社会。科学革命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四个阶段,它带来了知识的爆炸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读完《人类简史》,我对人类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赫拉利的观点独到且引人入胜,让我对人类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意识到,人类的历史并非只有表面的辉煌,更多的是深层次的痛苦和挣扎。我们常常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忽略了精神世界的充实。

  《人类简史》也让我思考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真的比祖先过得快乐?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比祖先更丰富,但我们是否真的比他们更快乐?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人类简史》是一部启发人心的作品。它不仅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引发思考的作品。我强烈推荐这部作品给所有热爱历史和思考的读者。

读《人类简史》有感9

  花了很长很长时间,读完了这部砖头一样厚重的人类历史。一次又一次被作者优美诙谐的语言,出其不意之处透露的机智,以及犀利的洞察力和思考力所折服,并深深佩叹作者的博学和才智。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的改变,让我有了记录和分享一些读后感的强烈动力。

  与一般学术味浓重,刻板枯燥的历史书不同,这部长篇巨著把抽象的历史以平常生活的角度来解释,以你我能体会理解的方式阐述,让人很容易被吸引到历史情节中久久放不下书籍,是一部集趣味和思考深度为一体的历史著作。

  除此之外,本书另一个亮点是提出了很多大胆的,挑战传统历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比如"帝国主义"真的是万恶不赦的吗?民族主义者宣扬的所谓传统文化真的是来自于纯粹的”传统“吗?科学真的是独立于政治或资本利益的完全基于好奇心的探索吗?不管是人文主义还是共产主义这些所谓的“意识形态”,本质上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吗?人类社会本身也许越来越和谐,但我们是否牺牲了其他动物的感情需要和生活质量?

  接下来,就书中的一部分感触最深的观点进行了一些探讨。

  首先,就人类历史的开始,作者提出了和传统历史学不同的划分方式。相对于经常被提到的“史前社会”和人类历史正式开始的“农业社会”(大概至今一万多年前)相比,作者认为人类的历史早在7万多年前就开始了--“史前社会”的称呼忽略了农业社会之前漫长时期,人类的广泛活动和创造成就,以及其对整个地球生态的深刻影响。

  其次,仍然清晰地记得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写道,进入农业社会是人类的一个巨大历史进步。作者却毫无保留地反驳了这一观点,并以实例为证:农业社会的个人,由于能耕作的食物种类有限,比石器时代行动自如的猎人们更容易遭受营养不良;加之很多在当时来说致命的流行病,都来自圈养的家畜,而一旦流行传染,由于人类的固定聚居方式,立刻大范围扩散,后果不堪。

  那么,如果生活质量是一种落后,为什么人类仍然选择放弃自由的游猎生活,而选择安土重迁?作者的其中一个解释是,人类是短视的,短期的便利带来的是长期的损失。第一代的游猎者受到小麦这种拥有迅速种子散播能力的植物的'诱惑,以为终于可以有安定的食物来源;于是他们停下脚步,花时间播种,耕作,犁地;经营麦地往往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于是人类渐渐地越来越离不开这片土地。一代接一代,等人类变得完全依赖某一片土地的产量的时候,他们已经无法回到过去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种意义上来说,人类,自以为选择了一条捷径,最后却被套在了历史的陷阱里。

  广而推之,历史的前进总是朝着对人类有利方向发展的吗?作者举了一个很绝妙的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电子邮件,由于其速度远远快于传统的书信邮递,我们都认为它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但实际上,正因为这种秒传的速度,导致我们的邮箱往往塞满了不必要或我们永远没来得及打开的信息。邮件,到底是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效率,还是更多的信息垃圾和噪音?

  历史的演变,与人类的根本利益毫无关联。历史,有自己的逻辑和方向。

  由此逻辑推展出去,作者进一步问了一个历来被历史学家们忽略的问题:史学家们自古以来研究革命,研究历史转折点,研究征服者和艺术家......但是却很少有人问,人类越来越幸福了吗?从现代人的角度上来说,我们有比古人更卫生的条件,更先进的医疗,更便捷的生活,所以我们应该赞成现代人更加幸福的观点。但是,别忘了我们得出这一结论时,是站在我们的角度去揣测古人。但如果幸福的决定因素不是外在条件的绝对优越性,而是期望值和其是否被满足的话,那么古人生来就没有要求夏天一定要住空调房,或者假期一定出国旅游购物然后发社交媒体,或者自己的短信必须在5分钟之内收到回复之类的期待—从这个角度来讲,古人不会因为期望没有达到而焦躁失落,他们的幸福感应该不会比越来越难满足的现代人差。印象深刻的一个例子是,作者提出,现代社会中“第三世界”人民的受挫感和反抗的动因,与其说是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毫无改善,不如说往往是由于全球媒体的传播力量,被“第一世界”发达国家(往往是白人中产)的生活状态所刺激并引起不平之感。比较,往往是焦虑和失望的源泉。

  通过阅读这一部漫长的历史,我开始更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当下社会的历史位置:作为一个MBA学生,也更能够客观地看待”资本“,”市场“和”消费主义“这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似乎觉得理所当然的概念;也更加清醒意识到,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其实被刻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它也让我开始反思什么是“幸福”,“成功”这些哲学性的议题。在商学院,我们学到的很多技能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基本上都是:怎么赢得更多消费者?怎么给企业带来更多收益?怎么为股东或投资者增加价值?在一个资本为王的社会里,我们不自觉地把这些目标等同于终极意义,却很少去追问--当消费者购买了更多或更贵的商品,当创业者为自己创造了更多财富,当投资者有了更多利润回报以后,so what?人类,或者我们每一个个体,会更加满足和幸福吗?

  正如书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的开始伴随着西方科技的发展以及海外殖民的兴起。人们开始不再如宗教中宣讲的一样,觉得最好的时代属于过去,生存的意义就是努力修复过去的美好。相反,大家开始相信未来,开始承认自己的无知,并开始相信探索未知的世界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资本家。他们把通过商业积累下来的利润,不是用来挥金如土,而是进行再投资,由此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然后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投资。

  于是这个世界出现了两种人--消费者和投资者。消费者,被广告和永远不断翻新的商品激起无穷的欲望,无止尽地帮助社会消费过剩的产能(如果营养过剩得了糖尿病?太好了,这时候医疗产业有了用武之地并由此获利--对拉动GDP增长真是一箭双雕)。投资者,反倒会生活节制,谨慎对待利润,并把大部分剩余用来创造新的财富。尤其,在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内容爆炸的时代,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两极分化日益明显--消费者被各类信息产品卷入不能自拔的怪圈(想想多少人一天对着“抖音”花了多少时间?),而投资于这些“科技公司”的创投和私募基金的利益增长前所未有。

  这样看来,科技的发展,不是填补了世界的不平等,反而加深了世界的不平等。

  如果说历史有自己的逻辑,不一定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前进;如果我们人类没有停下来,先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并想成为什么,那么科技本身的高速发展,会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但并不等于幸福;人类最终会走向哪个方向,恐怕我们自己也无法掌控。

读《人类简史》有感10

  最早的人类是从250万年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然而在近200万年的演化过程中,人类在众多物种中一直处于边缘、弱小的位置。那时候,人类的食物来源无外乎植物、昆虫以及其他小动物,或是跟在一些食肉动物后面吃剩下的腐肉和骨髓,还得整天提心吊胆地面对大型哺乳动物的威胁。

  智人就好比班上的差生,努力了大半个中学时光,才勉强到了中游,而它的逆袭要从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说起。

  约7万年前,智人就好像突然某一天得到了高人的点拨,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连接方式,让他们抛弃了以前愚钝的思维,用全新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沟通,称之为“认知革命”。

  认知革命之思维

  智人其实也算是有先天优势的——大脑容量明显高于其他动物。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正所谓“骨骼惊奇”才能“一点就通”吧。当然,这是玩笑话。

  同体型的哺乳类动物,平均脑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早在250万年前出现的人类,脑容量就已经有了600立方厘米,而经过演化的智人,脑容量已经高达1200~1400立方厘米。

  庞大的大脑虽然带来了庞大的负担,但同时给人类带来了明显的优势——超凡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能力使得人类在后来发明了有用的工具,也获取了重要的火资源。

  火的使用带来的好处自不必说,这既让人类成为唯一一个可以烹饪的物种,使得咀嚼和消化食物的时间大幅减少,在肠道缩短的同时促进了大脑的继续发育,在另一方面也让人类掌握了一项本来属于自然的技术,并且将之发展成了一件威胁力不小的武器。

  人类既没有尖锐的牙齿,也没有健壮的四肢,在众多庞大物种面前显得弱不禁风,微不足道。但工具的使用却直接缩小了智人与这些蛮力物种的差距——且不论现在的汽车与枪炮等杀伤力巨大的工具,只是在当时,锋利的石器、厚实的兽皮已经将智人武装了一层。

  火耕技术和工具也将智人从食物链上拉高了一截,也成为后来智人掀起物种灭绝狂潮的主要手段。

  当然,这是后话。

  认知革命之语言

  人类的语言既非唯一的语言,也非最先出现的语言,却可以说是最灵活的语言。这种灵活性,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匹敌的,也成为智人逆袭成功的一大后天条件。

  例如:面对危险时,一只猴子能传播的信息只有:“危险出现!”,于是同类开始躲避。

  而人类能传播的有“哪里有危险”、“危险的程度有多深”、“该怎样躲避”等详细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智人还能针对“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危险”、“该怎样防止这种危险”进行讨论,从而降低危险的威胁性。

  换句话说,相对于其他只会简单表达意思的物种,人类能够用有限的声音和语言表达无限的含义,以此获得并储存、传播丰富的信息量。

  当然,拥有灵活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人类还需要密切的社会合作,而这个更高一层的合作,就需要八卦来维持。

  “八卦理论”听起来确是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是荒唐,但它的确在某方面促进了更大社群的联系与合作。有效的八卦能够传达更多关于智人社会关系的信息,让彼此之间更加紧密可信,形成凝聚力更大,组织性更强的团体。

  比如说一个部落里,一个人想要和另一个人建立亲密的关系,首先就得从八卦开始,八卦自己,让别人更了解你,八卦别人,能让他们明白部落里谁最可信、谁是骗子、谁好相处、谁喜欢独来独往……这些八卦的信息,能让他们不断变动自己的部落关系,找到更加适合的合作对象,在这个基础上的部落规模扩大才能让合作形式变得更加有效。

  但是,当一个部落的规模持续扩大,你就不可能对每个人都了解并建立互信系统,所以这种限制无法让八卦维持更广的合作。

  社会研究学指出,借由八卦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

  如果我们想要进行更大范围的合作,便需要虚构故事来维持。

  可别小看了虚构的力量,这种沟通方式的出现,可以说是导致了人类最大程度、最高效率的逆袭,不论是当时亦或是现在,都是一项对于智人发展来说极其重要的'手段。

  通过建立一个虚构的想象事实,使得万千智人相信这个虚构故事,并对具有同样信任对象的陌生人产生别致的好感。

  如相信同一个神明,便有了宗教。只要有意愿,全世界的陌生人都能在同一个信仰的照耀下,愉快地进行相关的合作。

  如相信同一项制度,便有了法律。在法律的法定范围当中,不管你是谁,在哪个地方,你都得接受这共同信任的约束与规范。

  如相信同一种交易,便有了金钱。金钱很好地解决了陌生人之间的贸易,极大程度上地稳固了更广范围的互信系统。正所谓:你不相信我可以,但你可以相信钱啊。

  不论是完整的公司,强势的帝国,亦或是庞大的金钱贸易系统,虚构的力量都快速地促进了大量陌生人之间的合作,量变产生质变,大规模的合作让智人迅速崛起。

  认知革命之不可挽回的创伤

  随着智人的快速崛起,却有更严峻的事实摆在面前——逆袭带来的大规模物种灭绝。

  约4.5万年前,智人抵达澳大利亚,造成了当地生态系统数百年年来最重大的打击——全澳大利亚超过90%的巨型动物完全从历史上消失。

  他们推进的时候,仿佛进到奇特的新世界,满眼是从未见过的生物。有200 公斤重、2 米高的袋鼠,还有当时澳大利亚最大型的掠食者袋狮,体形就像现代的老虎一样大。树上有当时大到不太可爱的无尾熊; 平原上则有不会飞的鸟在奔驰,体形足足是鸵鸟的两倍; 至于在灌木丛里,则有像恶龙般的蜥蜴和蛇,发出咝咝声地滑行。森林里则有巨大的双门齿兽在游荡,外形就像袋熊,不过体重足足有两吨半。除了鸟类和爬行动物之外,澳大利亚当时所有的动物都是像袋鼠一样的有袋动物,会先生下幼小、无助、就像胚胎一样的年轻后代,再在腹部的育儿袋中哺乳照顾。

  但不过几千年后,所有这些巨大的动物都已消失殆尽。在澳大利亚当时24种体重在50公斤以上的动物中,有23种都惨遭灭绝,许多比较小的物种也从此消失。

  约1.6万年前,智人抵达美洲,同样带来一片血流成河的惨象。

  根据目前的估计,就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北美原本有足足47 属的各类大型哺乳动物,但其中34 属已经消失。南美更是在60 属之中失去了50属。像是剑齿虎,原本活跃了超过3000 万年,却几乎在瞬间灭绝,其他像是巨

  型地懒、巨型狮子、美洲的本土马和本土骆驼、巨型啮齿动物和长毛象,也都未能幸免。另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甚至昆生和寄生虫,也同样惨遭灭绝(像是在长毛象绝种之后,各个物种的长毛象蜱然只能共赴黄泉)。

  这是整个动物界最大也是最快速的一次生态浩劫,造成了大量物种的永久性灭绝,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那种大型的陆生哺乳动物。

  在认知革命发生的时候,地球上大约有200属体重超过50 公斤的大型陆生哺乳动物。而等到农业革命的时候,只剩下大约100 属。换句话说,甚至远在人类还没有发明轮子、文字和铁器之前,智人就已经让全球大约一半的大型兽类魂归西天、就此灭绝。

  不仅仅是动物,智人在物种灭绝的浪潮中并没有放过自己的同类——其他人类物种。

  在3万年前,地球上有众多人类物种,他们生活在各自的领域,相安无事——直到智人的侵略。

  在过去3万年间,智人已经习惯了自己是唯一的人类物种,因此在面对一个和自己长相相似,生活方式也相差无几的物种时,除了迷茫便是愤怒。

  也许是崛起过程中的优越感让他们不能容忍智人的“非唯一性”,也可能是大型动物的不断灭绝唤醒了他们杀戮的本性,当第一次面对自己的同胞时,他们不是伸出友好的双手,而是举起了邪恶的镰刀。

  每当他们抵达一个新地点,当地的原生人类族群很快就会灭绝。现存历史离我们最近的梭罗人遗迹,大约是5万年前。丹尼索瓦人在那之后不久也已绝迹。至于尼安德特人,是在大约3 万年前退出了世界舞台。而到了12000 年前,像小矮人般的人类也从弗洛里斯岛上永远消失。他们只留下了一些骨头、石器、几个还存在我们DNA里的基因,以及许多悬而未解的谜团。他们的离去,也让我们智人成了人类最后的物种。

  后记

  认知革命使得智人从食物链的末端一跃到了顶端,完成了逆袭,使得我们现在是坐在世界的宝座而非瑟缩在其他物种的脚下。

  我们现在能在安逸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享受生活,不用担心有巨型物种的入侵,不用面临生命最原始的威胁,全都归功于那一场革命。

  认知革命是伟大的,同时也是残忍的。智人粗暴地将无数物种赶出了世界舞台,从而巩固了自己的位置,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原则在这种大规模的灭绝浪潮中依然屹立着,却淡失了最原始的自然色彩。

  是的,我们当然能讴歌当年智人祖先的智慧与能力,我们也能为现今的宝座自豪甚至洋洋得意,但是我们学习历史,可不止学这些荣耀,更是要铭记,我们在那段坎坷蜿蜒的成长道路上我们犯下过怎样的错误。

  现代智人无法穿越到过去阻止这一场灾难,也无法弥补那场灾难所造成的伤痕,我们能做的只有铭记历史,记住那些罪过,记住那些伤痛,从而避免下一次的错误。

  请铭记,智人的逆袭不是当世界的孤家寡人,一个人的国家不叫称王,称“亡”也。

读《人类简史》有感11

  读完这本书感觉不错,分享给大家。

  作者通过4部分分析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第一部分 认知革命,说了人类的起源,以此告诉人们,人类只是很普通的一种生物。来源于大自然的基因突变和筛选。

  第二部分 农业革命,讲述了农业的产生导致智人数量大增,并且导致其他物种减少,人类成为大自然主宰。并且因为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导致出现阶级。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统一讲述了金钱的产生,帝国的影响和宗教的本质。尤其讲了宗教很多种,而且相互之间都是差不多的,但是部分宗教发扬光大是因为这些宗教属性带有扩张气息而已。

  第四部分 科学革命 讲述了科学的重要性,而且科学大大加速了人类前进的速度,未来成为不可预测的,变化极快的。

  本书重点讲述了历史的上的几个帝国,讲述了人类犯下的'罪,侧面证实好坏真假都是相对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是想象出来的,并且受到后来者的极力维护。本书客户的阐述了,世界没有神,物种是进化的后果,一切都是有章可循的,科技的厉害之处在于极快的改变了人类世界,未来难以预测。过分的贪婪和不节制将导致人类的毁灭,必须从意识和科技上改变这种后果。

读《人类简史》有感12

  作者的许多想法都很独到。烹饪变更了人类的进化,人体肠道缩短,大脑得以更好的进化;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小麦是否是最胜利的,它干掉了其他物种,让自己得以遮天蔽日的繁殖,让人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植它,为它服务;是一个个宏大的虚构故事让人类协作聚合在一起,例如宗教、例如国家,都没有实质的意义,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让全部人信服,并为之打拼。动物靠自身器官的进化来维持生计,而智人靠日益发达的大脑,制造工具利用工具,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智人从采集者转变为农夫再到工业革命、科技革命,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远航到其他岛屿,占据了地球上各个角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灭亡了全部会危及到自身的物种,长毛象、地懒、剑齿虎,包括小岛上的原住民,包括人类一族但不是智人的尼安德特人都未能幸免。作者不停在质疑,我们并没有因为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活得轻松,相反华蜜感在下降,自杀率节节攀升,我们个体的苦痛和努力只是换来了群体的进步。智人的将来会不会被生物工程、仿生工程、无机生命给毁灭?生物工程例如植入基因,选择最优基因组成新的智人;仿生工程,例如制造机械手臂;无机生命就可能把我们的记忆备份传输到一台电脑里,构建人工大脑,让这台电脑的思想举止都像正常人一样。细思极恐,人类的力气越来越强大,但明辨是非的实力好像并未跟上,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应当如何发展,并不知道我们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读《人类简史》有感13

  人类能够战胜其他动物,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会创造想象,从人类进化的历史来看,我们现在是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一切本来都是没有的,都是被人类虚构出来的。

  我们生活中常接触的钱、吃喝拉撒的东西、文字、车子、房子等都是在过去几万年前都是没有的。

  因为人类在每一步的发展中,需要某样东西,所以就想象发明出某样东西。

  比如,钱是怎么来的?在“农业时代”时期,每个人,每个家庭起初都丰衣足食,一个家庭可能生产了小麦、玉米等。

  但他需要吃肉,自己家没有,别人家有肉,别人家可能又没有小麦、玉米;在起初的时候两家人之间都是互换,我给你一点小麦,你给我一点肉。

  就这样人群之间交换的多了,发现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均衡去交换,有时对方担心给多了,会亏了,有时我们担心给多了,会亏了。

  就这样人类就发明了钱,起初的钱是贝壳,再到货币、纸钱。

  我之前一直听说“想象力就是一切,想象力就是财富”,现在终于明白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了。

  从“认知革命”进入“农业革命”后,其实人类的生活并没有比在狩猎采集时更加轻松、幸福。

  在狩猎采集时,出去打猎一次,可以一家人吃几天,休闲的时间还可以陪老婆照顾小孩,虽然说条件很艰苦,但花时间多多照顾还是不错的。

  但进入农业革命后,智人需要种庄稼,下地干活除草,时间一长就会得腰椎间盘突出,老婆生完孩子喂不了两个月奶也要帮忙下地干活,这样导致小孩的活存率会很低。

  所以那个时候的人,生孩子也生的很多,每天回到家没事干就生孩子,可是生了孩子之后活存率又非常低。

  在3-7万年前的人,婴儿很难活到3、4岁,要活到成年20岁就更难了。

  所以人类进入“农业革命”,生活反而更加繁忙,更加辛苦;所以历史学者说“农业革命”是一场大骗局。

  从农业革命之后,人类就进入了快速进步的“工业革命”,人类的的几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非常大的进步。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作为标志。

  第二次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和生产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人类现在没有了电,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我们不敢想象,因为我们生活的处处都离不开电。

  接着就进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工业革命主要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新能源为代表的一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工业革命之后,就进入了让智人飞速发展的“科技革命”,其实工业革命也算科技革命领域里的。

  我分开讲述了一下,如果说农业革命是让人类10倍进步的发展,那科技革命是让人类100倍的在进步发展。

  如果有个人是活在1500年的时候,一眨眼过了520年,在现在睁开眼,他会感觉到我是不是时空穿越了,我在哪里?我这是不是在做梦?这个人可能会一连串问自己这么多问题。

  科技革命完全改变了人的生活,但也让人更苦恼,虽然生活更便捷,但很多人过的不幸福。

  如果要讨论幸福,现在的智人不一定比几万年前的人智人要更幸福,为什么呢?

  因为那个时代的人,有一点吃一点,在一个社群里,谁也没有什么想法,每个人的欲望都没有那么强,自己打拼的够自己吃喝就会很开心。

  而我们现在的人,虽然物质这么富裕,但很多人每天愁眉苦脸,忙忙碌碌,每天都活在非常有压力。

  紧张的生活中,因为我们会想身边的人都比我们过的好了,我得努力呀,我得努力跟上他们,有些人平衡不了情绪压力和状态,可能就会得抑郁症,更多的是有人会选择自杀。

  所以,幸福是什么?长久的幸福不是来自丰厚的物质,有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开多好的车,幸福其实就是人类内心自我的一种状态。

  我们人类现在越来越发展,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电子产品、金钱越来越好。

  而我们想过上人类幸福的生活,是需要人类去掌控电子产品以及金钱财富,但偏偏很多人每天被电子产品以及金钱财富掌控着,这大概就是人类的悲哀。

读《人类简史》有感14

  《人类简史》这本书阅读的时间有几个月,这本书给我感受就是全篇重点都很多,接而引发很多考虑。让我眼前一亮的发出慨叹“哦,原来是这样的。”中间休息着看了些小说,由于觉得有点心累。

  看完很多天了,不断再想要留下些什么。但是能总结的太多,真实让我尴尬了一会儿,向一同工作的同事强推这本书时,她问了我一个当时朋友向我引荐,我也问过的一个问题“讲的`是什么?”,

  想了想分离朋友给我引荐时的引见“这是一本让人茅塞顿开的书”,答复她“这就是一本历史书、不是故事书所以没有讲的是什么,就是讲的历史,然后从一种我们平常没有留意的角度论述了这个历史”。

  历史留给了我们什么?为什么有些集团、国度衰败了以至消逝?有些还依然在开展?西方的科学是注重采集、调查、实验、数据的整合发现其中的规律,而我们习气用经历。这种认知在我看“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时了解尤为深入,其实那些让我们觉得很神奇的心理剖析、微表情剖析背后是有无数学者、学术团体的实验,数据研讨整理。并停止严厉的考证再发表。同一个课题不同的实验、目的得到的结论也不相同,所以运用范围较广。而我们就是“经历”、“指导说”,做得事也不论总结不总结反正我做了这个事就是有经历了,也不论这个“经历”是对是错。或者指导说得一切就是谬误。

读《人类简史》有感15

  尤瓦尔·赫拉利对金钱的看法。不论我们来自哪里,信仰如何,钱永远是全世界的共识。它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这个信任,书中所说,不同于宗教的“源于本心”,而是在“其他的人都信任”这个巨大的前提下达成的。

  另外关于钱,其实书中也有一个论点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现在的我们看种姓制度、奴隶制度,只觉得那时的人没有伦理道德可言,无知而且傲慢。其实现在这种阶级歧视并没有被消除,而这个歧视就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异。富人永远可以用钱享受特权,而穷人不可以,就如以前白人孩子能够去上学,而黑人孩子却不能进入同样的学校一样。

  而更重要的是,很多富和穷的.差距,其实是从出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被定义的了。也就是说,我们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和别人有了差距,这和我们所鄙视的被废除掉的歧视有什么差异?

  但总有值得开心的地方:只有穷与富的差异,是可以被我们改变的。肤色无法改变、民族无法改变,但有没有钱,是所有人能力范围之内的,不过需要的努力程度不一样罢了。

  这是我们智人现在做到的微小的,但非常重要的改变。

【读《人类简史》有感】相关文章:

《人类简史》读后感04-29

人类简史读后感04-16

人类简史读后感06-07

人类简史读后感范文01-10

读《时间简史》有感04-04

读时间简史有感04-20

(热门)读时间简史有感09-06

读《时间简史》有感15篇04-09

《万物简史》读有感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