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

时间:2024-06-18 14:56: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篇(必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篇(必备)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

  一、相关书讯: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因为内容有许多哲学道理。这本书利用一篇故事来说出许多富有心灵哲学的许多道理,裡面大意是:女主角若菱,自名校毕业,拥有令人羡慕的工作,但心中却不实的自问:为什么我不能有想要的生活?为什么我不快乐?我该如何当自己生命的主人?

  在一个下雨的冬夜,若菱巧遇一个智慧老者,在与智者谈论的过程中,她渐渐填补不快乐,挫败的心灵伤口,寻找最勇敢真实的自我。

  透过本书主角的经歷与起伏,不仅能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生活指南,更可与实际生活问题产生连结,活出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己。

  二、内容摘录:

  我们从小到大,都有一个意识,那个意识在你小时候有记忆以来,就一直存在,陪着你上学、读书、结婚、做事。所以,有一个东西,在我们裡面是一直没有变的,尽管我们的身体、感情、感受、知识和经验都一直在改变,但是我们能然保有一个基本的内在真我的内在真我的感觉。

  这个内在真我不会随你的身体而生,也不会随着死亡而消失,它可以目睹、观察人世百态,欣赏日月角落,云起云灭,而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都不会改变它。

  三、我的观点: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日本小学生做的米饭实验。

  在教室中放叁碗米饭,每天孩子上学的时候,对第一碗米饭说:「我爱你,你好好吃喔!」第二碗米饭完全没有得到任何关注。第叁碗米饭得到的`话语是:「你

  丑死了,没人要理你!」

  一个月后,第一碗米饭变成黄色,发出香麯味。第二碗米饭变黑发臭,还长出霉菌,见证了无人理睬的悲哀。第叁碗米饭稍好一点,变黑发臭,但是因为至少还有人理睬,所以情况不如第二碗那么糟。

  所以一个人要有快乐、正面的思想,不要有悲观、负面的想法。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那么难怪这个人常常有倒楣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每个人都有潜意识,大约一百年前,我们伟大的心理学家发现了人类的潜意识。它控制了我们的思想、感觉、行为以及对人事物的反应,还有我们的人际关係和做决定的过程。

  它是一个看不见的世界,但主宰着我们外在的世界。我们的意识、自我的了解、思考、理性、判断、感情都是从潜意识来的。我们在意识层面对自己一切的认知、喜好,只是占了我们自己全貌的1%而已。潜意识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它对我们的自我有完全的影响,而它的99%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老智者画了一匹马,然后是一辆马车,加上马车夫,后面还有位乘客。

  这个图画就代表着我们的人生。

  马车的构造和品质,代表我们的命,有些人命好,六轮大车,含着金汤匙出生,或是聪明能干,或是美貌迷人。有些人命不佳,两个小轮子要混一生,出生穷困,生不逢时,才智平庸,相貌不扬。而这路程,就是我们的运,有时康庄大道,有时羊肠小径,而所谓命好不怕运来磨,马车大的时候,走险坡也不觉得摇晃。」这部马车前进是要考这匹马,而且你问这匹马,你有没有权力决定怎么前进哪?马儿会说:「有啊!有啊!我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进了吗?没有我,这车是走不动的呀!」但是你要问牠:「那你刚刚为什么左转?」牠会说:「我觉得左边的脸紧紧的,我就左转了呀!」

  马代表我们的表意识。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己的选择,但是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像这匹马,不知道左脸紧是因为马夫收紧了左边将绳的缘故。

  马夫代表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

  而乘客就代表真我。

  我们要找到真实的自我,必须要与自己的身、心灵相连结,利用运动来放鬆心灵,藉以达到舒缓压力的方法。

  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找到未知的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相结合,才能找出真实的自我。

  四、讨论议题:

  心裡的念一转,慢慢地找到喜悦、爱与真我。但如何找到未知的自己呢?这值得我们好好去实践,相信一定可以找到真实的自我。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2

  我想推荐的这本书,是作家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看完这本书,就好像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身心灵修行课,醍醐灌顶;又好像是练完一次高难度的瑜伽,酣畅淋漓。这本书其实是作者自身经历的一种影射,她用主人公的故事暗示了自己的蜕变过程,在这过程中领悟与透析人生,看似受高人指点,实际上她完全依靠自己,实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最终找回那个陌生又熟悉的自我。

  书中分享了几个有趣的实验,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吸引力法则。一个人充满快乐、充满正能量,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共鸣,被吸引过来。同样,一个人如果总是带着悲观、带着愤世嫉俗的负能量,那么经常有倒霉的事情发生他身上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召唤好的事情呢?首先总结一下我们内心追求的是什么,或者说这世界上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什么?无非就是追求快乐、幸福、健康、美丽、金钱、权力等等,但是这些快乐是建立在外在基础上的,比如老年人追求身体健康,生病了就不快乐了;男人追求事业有成,一事无成就不快乐了;女人追求幸福的婚姻,离婚就不快乐了。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快乐,都追求到了吗,为什么真正快乐的人那么少?书中有句话:我们人类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和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比如前面说的那些人。

  那么我们到底追求什么呢?书中用3个词概括出来:爱、喜悦、和平(拥有爱、喜悦、和平的“真我”)。这里的爱不是狭隘的爱情,而是无私的不求回报的爱。这里的喜悦不同于快乐,喜悦是从内心油然而生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不依附于任何事物,不会因为外在事物的缺失而消失。

  那怎样去追求“爱、喜悦、和平”呢,以“真我”为圆心,往外不停的画同心圆,一层一层往外,分别代表身体、情绪、思想、身份认知等等。

  同心圆的第一层代表身体,不同于我们的思想,思想通常都在过去或者未来,但身体和呼吸永远是在当下的,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与身体对话,倾听身体发出的信息。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助你与身体建立联结。比如跑步、快走、游泳、太极、瑜伽等等,不喜欢运动的朋友,可以尝试最简单的静坐冥想,采用腹式呼吸法,来联结自己的身体和呼吸。

  通过与身体联结开始,慢慢的,你就会感知自己的身体,感知自己的内心,你真正追求的、需要的就会渐渐明朗起来,你吸引的、你召唤的都会慢慢跟着你来了,或者说相同频率的人事物被你吸引了。

  当然了,我们需要更多更长远的修炼,所以不能仅仅停留在与身体联结的浅层,不能单单依靠跑步、冥想,应向深层次发展。同心圆往外,下一层就是情绪,情绪就像能量一样,每天围绕我们、牵引着我们。这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一辈子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比如新闻里经常看到的,类似去面馆吃面发现涨价了,就把老板给砍了;在医院和人发生口角,结果年轻小夫妻一死一伤;新手妈妈因为被老公责骂把孩子扔下5楼,然后自己也跳下去等等。这些人,就是没有真正成为情绪的.主人。

  如何管理我们自己的情绪呢,在另一本书中看到过,人的情绪与认知有着很大的关联,认知层面越高,越容易管理情绪,所以单纯地学习掌控情绪不如说努力提高认知,有多种方法,读书,健身,冥想等等。这本书中介绍了一个简单的方法,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了三类:“上天的事”、“他人的事”、“自己的事”,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比如堵车,这是上天的事,你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堵车着急也没用,不如听听音乐,或者呼吸呼吸。对于“他人的事”,无需改变也尽少去干涉。已经发生的事实,要全面接受,因为事实最大,没法改变。但是如果你的情绪真的受影响,真的是“自己的事”带来的烦恼,那么臣服于他,接纳他,不要抗拒,越抗拒的越来,不要试图去驱赶心里的阴影,只要把光带进来照亮它就好了。

  情绪往外是思想、身份等,是对未知的自己的深入探究。

  当然,在追求爱、喜悦、和平的“真我”道路上,要做到“身、心、灵”的修行合一不会一帆风顺,世界上有太多的诱惑、阻碍、困难、荆棘,不是仅仅靠跑步靠呼吸可以解决的,人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不可能因为看了一本书,或是参加一次读书分享会就破除了一个行之有年的模式。如果你觉得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遇见自己,可以看一看这本书。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遇见更好地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3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大概是10年前,算是自己看到的第一部身心灵小说。在不同阶段又分别看过几次。近期重新拾起是因为看了《当下的力量》,看不太懂,又回来头把这本书重读了一遍。看的速度很快,虽然情节都熟悉,但仍然很有可读性,里面的一些片段更加的具有启发性,值得把其中的一些句子边默念边实践。如果你在工作生活中也遇到了困惑、焦虑甚至抑郁,试试这本书,也许有特别的效果。

  书的内容以一个30多岁女主角—若菱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为引子,通过和一位老人的聊天为内容开展,中间有女主角对不同人物类型的拜访。内容的编排层层递进,女主角的遭遇既狗血又常见,几乎把成年人可能面临的困境浓缩在她一个人身上。记得第一次看时,我记得了几条:

  1、喜悦与快乐的区别。

  2、担心是最差的礼物,不如给他祝福。

  3、无条件的爱。那时的我对人生困境的经历还较少,只是觉得里面的内容和自己的初心有重合之处。10年以后再读,对女主角的理解、对一些做法的关注更多了一些。

  贯穿书本有一个同心圆图,圆心是真我爱、喜悦、和平。在真我的最外层是角色扮演\身份认同,然后是思想、情绪、身体。随着我们社会角色和阅历的.增加,真我与身体的连结越来越少,对“小我”、“自我”的认同越来越多。如何破解?书中提到四个词:联结、臣服、定静、觉察。当我们与身体建立联结,投入部分的关注到一呼一吸,到自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当我们臣服于自己情绪,认同情绪的产生消失,不去反抗它;当我们倾听自己脑袋里的声音,做一个观察的临在,成为自己思维的第三者,定静下来;当我们对自己的小我保持觉察,不因为喂养小我的“胜肽”不断地寻找小我的认同。我们就能离内在的真我更加接近,从而能获得“爱、喜悦、和平”这种最充实平静的状态。

  书中还有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当情绪来时,不要拒绝和反抗它,情绪是一种能量,它会来就会走,保留一定的觉察去观察它。再比如,每天都保持一定的时间和自己的身体在一起,关注呼吸,关注疼痛、关注身体中相对柔弱的部分。还比如,臣服于事实,对同一事件A会因为不同思维B产生完全不同的反应C,我们改变不了事实A,但能改变思维模式B。

  今天是母亲节。在青少年时代,大概没有深刻认识到母亲如何伟大而难做。感谢女儿,让我有了10多年的妈妈经历,也让我意识到母亲伟大绝对不是一句夸辞。母亲的角色让女人在完成社会职能的同时,担当了很大部分的家庭角色。这个全年无休的责任,有人甘之若怡,有人纠结其中,有人无法两全。但女人并不想成为伟大的牺牲品,社会和家庭应该是去协助母亲成就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人生,而不是将牺牲自我意愿作为成全家庭的优先。母亲节的意义不在于讴歌或形式,而在于更喜悦于这一角色。

  这两天总算把劳动节计划要做的整理都做完,享受于这一过程,满足于现有的成果。脚踏实地地往前走,跟随内心,臣服外界。祝福!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4

  五月的南昌,天气稍显闷热,而自己也是抑郁了半个月,每天地准备考研学习,不良的生活习惯加上心灵的躁动折磨着自己,效率很低,心情低落。晚饭期间偶然翻开自己的空间记忆,发现都是阳光正能量的展现,而现在的自己刚好是自己当初不屑的那个人。

  晚上十公里的跑步也没让自己静心潜修下来,不自觉刚好看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发现过去的自己其实也是一种表象,现在的自己却表现地更加淋漓彻骨,只是负能量场已被占领了主要地位,内肽神经大概快要织成一张网了吧!

  而也感激在自己最迷茫无助的时候遇见了这遇见未知的自己。并非是我的生活如此糟糕,更多的是外在的环境能直接敏锐地刺激到自己,而自己也恰好还带有了各种有色眼镜去看待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我的生活,一直都是那种急匆匆地来急匆匆地走,希望完成更多,获得更多,却真的忘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些许的`休闲散步,留给自己的却是内疚和自责,然后又加速地往前跑,但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要跑。

  读完这本书,虽然我也还是没有知道自己躁动的源头以及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从此刻开始,慢慢地给一个精心思考的习惯吧,感悟自己的内心到底想要什么,克制住自己的情绪,从内心深处对待生活中原本就属于中性的环境变化。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5

  《遇见未知的自己》是张德芬写的一本关于现代都市人应该怎样活着的哲理小说。这是一本关于都市人身,心,灵修行的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小我,什么是真我。所谓的小我,就是受外界的一切而影响的自己,而什么是外界的一切呢,也就是说金钱,名利,地位,权势,以及一切身边发生的事情,包括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虚荣,这些都是小我的表现,小我会被身体里的潜意识所控制,也就是说时候有些事情你会不由自主的去想,去争。而做到了也未必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即使是快乐,也是来自外界的,一旦外界的让你感觉快乐的源头不在了,自己会很痛苦的。而身体里的那个真我呢?那个真我不会随着一切的改变而改变,甚至于有一天我们离开了,这个真我也不会消失!而通常能做到真我的人我想是少有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许多富含哲理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和以往我所认为的略有不同。在以往的岁月中,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因为父母是命中注定的,是唯一的,他们对你的爱不会掺假,不求回报,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事物!而朋友是你自己结交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你选择了这个人当你的`朋友,那你们之间也就能交心,那在你有困难时,朋友就会来帮助你。我想这大概是很多人都认为的观点吧。但是,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文中,却有着这样一句话:“亲爱的,外面只有你自己,没有别人。”是的,除了那么几个患难之交见真情的挚友外,都市中所谓的社交圈中所结交的朋友,都是有目的性的。此外,朋友会经常随着岁月的流转,环境的变迁而更新,对于朋友的好坏也不是那么容易区分的。所以,求人不如求己,别人也许会不求回报的帮你,但是绝不会在损害自己利益的基础上帮你的!所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好好地生活下去。所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我们才有能力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所以,只有自己足够强大了,我们才不会在生活的重压下迷失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文中,有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是谁?我不是谁?这是文中两个白袍老人的问题,我已有了我自己的答案:我就是我。我不是别人。每个人都像生活在一个看不见得牢笼中,放不开手脚,害怕碰壁。这个牢笼可以是法律、可以是道德、更可以是我们心中的榜样。每个人都说过,至少心中暗暗想过,将来要成为某某。可是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了那个某某,这就够了,为什么你还要去当别人的翻版呢?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无可取代的。做自己,活出自己的风格、活出自己的风采、活出自己的风范,活出自己的人生。

  《遇见未知的自己》,每个人读有每个人的感受,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读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当我重拿起这本书读时,我会有不同的领悟和感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6

  我了解自己么?很多人都有这种困惑,甚至会想自己的位置到底在哪里?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总觉得书的内容很浅显易懂,书的名字就像发掘自己无限的潜能一样,可是越看到最后越觉得自己迷失了,当看到“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的时候,我呆愣了,唯心论让我一直觉得什么事情都是跟着自己的心态去完成,而没有深思过、了解过自己。可能每个人的感悟都不一样吧,但我真的被它震慑到了,它让我看到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射你的内在。更让我确定了自己应该明确自己的目标,充实自己的内在,更应该去反思自己和了解自己的需求,整理好自己的情绪与阴影,不要浪费自己的能量在已经发生和无法改变的'事情上。

  如何实现自我,取决于自己的内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更取决于“你自己”,生活中,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找到它们的乐趣。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7

  其实这是一篇迟到了七个月的读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感悟。不是不想写,可一直不知道如何去写。在写这份读后感之前,首先要感谢推荐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她不仅推荐了一本书,而且还为我指引了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使我的世界不再只有黑白两种颜色,我也不再感到莫明的彷徨与无助。就像黑夜里那盏灯,指引了我前方的路。通过这半年多我慢慢消化,使我有了很大的改变。工作上有了变动,放弃了十多年的工作去投入到新的环境,而且对于环境也适应的非常好,这也是我之前没有想到过的。这本书不仅给了我个人的一些启迪,而且对家庭,孩子,还有人际关系上也有很大的帮助。使我变得更加漂亮。那种美是由内而外散发的。

  以前的我非常的强势,非要让别人听从我的意见,如果别人不听从,我会非常的不爽,特别的恼怒。现在我没有这种控制欲了,就如同书中说的,人世间有三种事,老天的事,他人的事,我的事。我只要管好我的事就行了。至于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都是我无法掌握的。就算是管了,别人也不乐意听,弄的彼此心情都不好,何必呢。其实有很大的成份是自己没事找事,自找苦头吃。换个角度想,如果别人也总管我的话,我的‘小我’受到限制,受到威胁,我也会反抗的。何况是别人。当我理解了的时候,我也就对此放下了。

  我看到了我的负面情绪。就像书上说的,当你看到他的时候,就切断了对它的认同,但当那股情绪能量上来的时候,我有知觉,这股力在我身上乱窜。我去面对他了,但是无法去接受他。或者说无法掌控他。有时也是会发火的。如果不发火也是刻意的压抑他。(后来,知道这样不好见《重遇未知的自己》)还是做不到内心的喜悦。总能被身边的事物所左右。我想这就是上天给我的功课吧。我要好好完成他。

  在新的生活中,我身边好多朋友都在抱怨,我知道这些负面的情绪非常的不好。我不去认同他。我大多是在倾听,有时也会在心里批判。他们的抱怨左右不了我的事物本身的看法。如若换做以前,我也就会随之逐流,让那些负面的评判蒙蔽了我的眼睛。现在我能客观的看待事物的本身。

  攀比,也许是我从小都没有这种强烈的欲望的`事。所以,我更不会有这种样的想法。如若换做以前,肯定有些心理不平衡。可是,现在的我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我的心态摆的非常的正。也许我是对事情本事从潜意识里就臣服了。更或者说,我根本没有对这方面的欲望。对这种身外物没有刻意的强求。所以,更不会去攀比和抱怨。

  再有就是关于付出的问题,有人总让我别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在我看来,如果是我真心想做的,真心想要付出的东西,是不需要回报的。哪怕别人不领你这个‘情’。或者为此批评你,我也无所谓。我要的不是别人的‘情’的结果,而是我的真心, 。如果以那个为前提的话,大多也就是做做表面的工作而已,不是真心实意的,别人也不会接收到你真诚的一面。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为了讨好别人而干,太累。其实这本书从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那句“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已。”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这句话一开始,我并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当我读完三遍的时候,我的体会一次次在加深,外面的事物就像是一面镜子,观照了我们的内心,所以外在一切的事物都是由我们内心所折射出来的。你用好的心态去观照它,它也会回馈给你好的感应。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刻意的去拉远与别人的距离,(比如因为自卑,与别人划分等级)离真我也就会更远。整天活在自己制造的思想阴影当中,非常的痛苦。

  我这人从小就特别抵触领导级别的人,像小的时候的老师啊,现在的某某经理,某某大官啊。总感觉在人家面前抬不起头来。尤其是有那种所谓的官架子的人,气场太大,过于压抑。总感觉我的‘小我’受到很强大的冲击。而且与之沟通的时候也不是很顺畅。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所谓的这些都是些无谓的身份的认同。他们和我是一样的人,在某些地方他们也许会是非常了不起的什么角色,一旦走出他的领域,卸下他所谓的那些光环其实和我们一样,都是一个普通人。他不会因为他是某某领导而多长一只眼睛。就像前段时间,我们公司去了位非常‘重量’级的大人物。各各同事,包括我们的领导,都非常激动。不知所措,有的还言无论次。大人物一一和同事们握手,我是最后一个,我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激动。相反,我非常的淡定,这种淡定连我自己都有些诧异。并且非常大方的报了自己的姓名。这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

  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起初,我也是不太能理解,后来因为孩子生了一次病我反而钝悟了。我太刻意的去关注他,总担心他的病情,我的这种焦急的负面情绪投射到他的身上了。所以他总也不好。后来,当我放下后,他反而就好了。不过以至于现在他还有阴影,吃多了就会问我,会不会吐。

  “为我们亲人担心。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你之所以担心,是因为你无法承担一丝丝可能会失去亲人的危险,于是把压力投射到了他们的身上”在这之前,我总是对这个不放心,对那个不放心的,事事都想亲力亲为。孩子一出门,我总唠叨几句才放心。现在会说:“祝你玩的开心。”他会非常高兴的答应“好”。

  当我看到别人身上有很好的特质的时候,我会对别人说我羡慕但我不嫉妒。更不会恨。

  之前,我是看的电子版的这本书。后来感觉这种电子版的是种看得到而摸不到的东西。于是,我就把里面非常好的句子摘抄到本子上。后来,感觉没有这本书还是不过瘾,于是买了一本能握在手里的书。闲余拿来慢慢的品味。后来,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其他的朋友,想与他们一起分享这本书带给我的财富。这本书拉开了我人生新的篇章,把我带到了灵修的道路上。套用书上一句话,我正在通往灵修的路上。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8

  “我是谁”“我不是谁”“我到底想要什么”?每天都会追问自己这几个问题,不是随意去想,而是惧怕,怕自己有一天会放弃,会堕落,会变成当初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希望自己不受精神的困扰。

  书中写到:“你认同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多舛的命运、不公的待遇和他人错误行为下的受害者。你的故事很让人同情,不过,这也不是真正的你”。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方向,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没有必要去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而应该思考这个世界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为什么常常不快乐,因为这些不快乐而常常失落了最真实的自己,快乐其实很简单,他只需要爱、喜悦和和平就能被每个人获得,由内而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消失,这是快乐;为自己的目标拼搏奋斗,无所畏惧,这,是快乐;满足而又不辜负一切事物,也是快乐。快乐是自己给的。

  爱笑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如果一个人老是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我们的话语和意念可能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左右我们的生活。当一个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困难面前也能保持镇定,求得最好的解决办法,生活一定会许以成功,但若一个人总是抱怨,总想通过不正确的方式方法取得自身的成就,那这个成就一定不会太久,最终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大概就是“吸引力法则”了吧。很多看似简单的事情,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可是都潜藏着一些信息。诸多不顺利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显示出人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走这条路,生活中的某些负面感受往往是来自潜意识的牵引。

  走出观念的牢笼,回归真我的自然状态。固有观念给人们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真正面对自己内在最不想看见的那些部分,理解他们、接纳他们,才能真正的平衡。就像极力维护一个特定的形象,可这一形象本身没有存在的价值,当发现纯粹是观念在作祟时,大胆地走出固有观念,不让这些观念捆住自己的手脚,选择自己觉得对的想法去思考、去做事,冲破观念的牢笼,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一切都会随之改变。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遇见什么事情,但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迎风飞扬,遇到困难时,调整心境,保持情绪的稳定,让自己有时间去思考、解决问题,遇见最真实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了解自己的所需,找回最初的自我,不在任何一件事中失落了最真实的自己,不会因为固有的观念束缚了对世界的认知,追求更完美的自己。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9

  最近看了张德芬的畅销书《遇见未知的自己》,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写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领阶级的女性为主角,经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种种事件,逐渐把眼光从外在的世界转向我们内在的世界,进而发先我们大多数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思想和情绪的奴隶。一个不经遇的机会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内在的状态,进而改变了外在的世界。最终寻得内心的平和,就像春茧破茧而出,迎风飞扬。

  在书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观点,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观点,我挺喜欢这本书的,应该说我喜欢这类书心灵鸡汤类的励志书籍,人带来一场心灵之旅,读的时候总有一种热情澎湃的感觉。其实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样真正地从思想、情绪和身体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但读完后就有一种如浴春风的感觉,思绪不再是剪不断,理还乱。

  在读这本书前我就明白了这样的一个道理:生命来无影去无踪,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都会遇到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但却从来没有去深究人为什么会有那些情绪,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机器是怎样运转却不知道原理,读了这本后,知道了人喜怒哀乐的源头,知道了我们要什么,我觉得书里说的很正确,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像权利啦,财富啦,健康啦,最终的目的还是追求喜悦和内心的和平。书里展开了很多人生的课题和智慧,在这里我们见证了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实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书中一直在强调寻找真实的自我,确实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这个代号上,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我很少去认识真我是怎样的,事实上每当我想去想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是茫然的,就连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我发现认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难的事,像书中所说那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外在环境影响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我们容易失落真实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在我读书的城市,那是一个节奏步划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会被落下,那里交通格外拥挤,速食店到处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战中。

  是一个躁动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个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个人都追求。为了生活,为了梦想,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演戏,扮演好员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妇,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愿的,能够从中获得快乐,然而在不愿意的时候,为了演好这些戏份,我们每个人都要因时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这些面具遮住了真实的自我。当然还有我们那种小我的虚荣心也会让我们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说生活在这样的社会就很难找会真我了,书中介绍了一些实用性和灵性的生活指南,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周围朋友,同事来初步认识自我,因为我们周围吸引来的人和事物,他们的思想和情感带着一定的能量震动和我们的震动频率相近。

  虽然这本书我只看了两遍,还没完全融会贯通,也没进行什么具体的实践,但我真的体会到了他能净化心灵,安抚浮躁,悲观和欲望,他将深奥的人生哲理简单叙述,将修行理念溶于其中,比起禅宗佛学等等思想显得有些粗浅,但更好让人感悟理解。他教会我,当我在面对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时,唯有抱持观照内心并惜福感恩的心态,一切的真相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点无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绪无法调节,我们蜂拥着学最热门的技能、找最赚钱的工作、报考最时髦的学科我们总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实现我们的梦想。但生活永远不会和我们想象的一样,所以我们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来舒缓残酷的现实带来的坏情绪,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改掉惰性与私心,珍惜时间和理想,告别庸俗、浮躁,坚持信念,永远追求,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经常审视自己,自己给自己上课,自己给自己打分,寻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时间休闲时不妨静下心来认真读书,读一些关乎身心灵成长的书,修心,养心,正心。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0

  周末看张德芬《遇见未知的自己》,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并且很实用,这书拿在手里一口气看完,凌晨才睡去,今天的脸色居然还是那样的温顺,

  喜欢这本书,是因为,大多数人都会面临情绪的困扰,这本书里告诉了我们通向喜悦的途径,是喜悦不是简单的快乐,快乐是外向的索取,是有依托的,必须有外在的存在引起内心快乐,喜悦是真正内心能量的实现。通过心灵的修正,获得平和。

  我们的.内心与外界被许多许多的不应该包裹着,习惯,角色扮演,自我保护,旁人的眼光,逃避,欺骗,其实这一切都是内心的映射,都是大脑给我们的信息,大脑筛选的信息有多半以上是受潜意识影响的,支配行为的很多指令未必就是正确的,而我们都享受在这些指令下,随从这些指令。事实最大,所以要面对一切,接收一切发生的,每件你遇到的事情都是你必修的功课,磨练你,不要去压抑,要学会能量的转换,因为情绪会来,也会走,我体会了很多自己内心的磨练。都没有顺应。

  一直以来对很多事情,如果认为是不对的,就去排斥,不能接收别人的错误,更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让自己内心有格局,从来都不是个温婉的人。曾经有段时间,自己无法接受现实,无法放弃现实,前进不得,后退不了,只有在事件中挨着,不接受发生的一切,一门心思的,追求自己内心的答案,其实那没有答案,像是面前有堵墙,非要穿越,后来无奈了,因为事件带来的困扰,让我无法再撑下去了,被周遭包围了,你无处可逃了,无奈心一横,就那样吧,放弃了所有外在眼光的标准,认为那都不重要,反而有解脱之感。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1

  几年前,结识了一位朋友。工作成绩显著,生活悠然自得的他赠送了《遇见未知的自己》一书。我认真的拜读后,写下一些体悟,与各位分享。

  作者从一位知书达理的电视新闻主播,转行到一位为追求自我真相不辞艰辛跋山涉水的心灵修行者,张德芬融汇贯通了理论与现实,通过一个主人公的小故事,传达了她生活及工作的精髓。引导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找到自我价值。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及工作。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环绕了女主人公若菱与智者老人的多次对话,揭示了人身的奥秘。“你是谁?”这是老人问若菱的第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书中,让我明白什么是真我。真我由爱、喜悦、和平三者构成。那么真我对于人生有何影响呢?书中老人给我们画了一幅画,一辆马车,加上马车夫,后面还有位乘客。这辆马车的前进要靠这匹马,如果你问这匹马,你有没有权利决定怎么行进吗?马儿会说:“有啊!我这不就是努力地在前进吗?没有我,这车是走不动的呀!”但是你要问它“那你刚才为什么往左转哪?”它会说:“我觉得左边的脸紧紧的,我就转弯了。这这匹马其实是我们的表意识,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是一个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很多时候身不由己。读到此处你会明白,这个马车夫就是我们的潜意识,也就是我们人生的`自动化导航系统。这位乘客才是人生的真我。真我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方向,理想和追求。在寻找真我的过程中,我们先要努力地把潜意识的部分尽量带到意识层面,这样我们离真我也会愈来愈近。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向身边靠近。

  那么,如何找寻真我呢?书中介绍了一种瑜伽寻找法。基本上,任何能让你专心一致、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你与身体重新连接,所以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态。所以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瑜伽,只要你能够专心地关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探索自我的方法。

  除了身体上需要净化外,我们还需要摆脱负面情绪的圈套。负面情绪就像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自成一格。想要扼制负面情绪,书中告诉我们一个小方法。每天要念,要写——我看到我正在寻求的痛苦感受,我全心的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负面情绪,你愈去排斥它,它愈不走,而且还会更强。所以,看见了以后,就先接纳它,然后告诉自己,我不需要这个情绪啦,我要放下对它的需要。这是说给潜意识听的。久而久之,潜意识接受这种信息,我们的负面情绪会越来越少。情绪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对于教育孩子来说,大人不要过多地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怎样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

  本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让我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地反映你的内在。当外界有任何事物触动你的时候,记得,要往内看。看看自己哪个地方还没有整理好。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不可抗拒的东西上。先在内在层面做一个调和整理,再集中精力去应对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每一个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礼物,只是有的礼物包装得很难看,让我们心怀怨恨或是心存恐惧。所以,它可以是一个灾难,也可以是一个礼物。如果带着信心,给它一点时间,耐心、细心地拆开这个惨不忍睹的外壳包装,你会享受到它内在蕴含丰盛美好且精心为你打造的礼物。

  书中的老人其实就是一面镜子,印照出我们心态的阴影面。所以藉由老人的指引,我们反求诸己,修心、正心、养心,才能有好的心态。生命来去匆匆,无法臆测也难以捉摸。无论身处力争上游的快跑阶段,或逢人生变故减速慢行的彷徨时刻,或是看尽千山万水绚丽归于平淡的踌躇关头,面对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唯有抱着关照内心并时刻感恩的心态,一切事物才会自动还原水落石出。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2

  最近,在公司组织的"书香移动,相伴成长"主题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张德芬女士的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接纳,是这本都市身心灵修行书籍与我产生的共鸣。我庆幸能够在纷繁的生活中,落一时的宁静与宽怀,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为自己错综复杂的情绪找一条出口,对我而言,是一件令人大快朵颐的事情。

  关于人生的终极思考。这本书的开头,老人关于"我是谁"的终极追问把我从现实直接打到冷宫,让作为读者的我有点无所适从,因为我本能的认为,这不是在盘查户口,而是一个关于你如何来,到哪里去的终极问题。所以,跟随笔者,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随之而来的是叹息,因为在都市生活中,我们已经忘记,或者说无暇顾及这些"无聊"的问题,但对我来说,却有正中下怀的感觉,大学时候喜欢读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尼采等等哲学家一一浮现出来,尼采说:"我就是太阳!",这种炽诚与癫狂把本我无限放大,让每个读尼采的人都能感受他内心的那股力量。但是现在,我们有多少人在思考关于我是谁,我如何生,如何死,如何存在,如何消失的问题,我们的眼里只有对名利的追逐,对周遭的愤懑,对世间各种的批判和隐忍,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我何苦要这样,我来这个世界走一遭,我该以何种价值体的方式去度过这一生,是利他,还是利己,是逆来顺受,还是顺势而为,这些都是我们忽略的思想死角,但是却无处不在潜意识的指引着我们的现实生活。

  通过这本书,我读到的结果是接纳,所以,我想说,不管"我是谁",关于人生,最好的态度是接纳,一种顺势而为的情怀。

  接纳我们的情绪。情绪其实是社会的产物,社会越来越复杂,随之,情绪就越来越多变。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社会的人,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关联,这种关联构成的单位纠结出不一样的情绪,比如:工作,家庭,纠结出来的情绪可谓是千变万化,甚至可以让一个人千疮百孔。

  关于情绪,老人说它其实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去干涉,而去臣服。我个人觉得臣服用在这里显得太被动,而且无可奈何,对于情绪,我更愿意用接纳来表述。

  说到情绪,我想到我们职场上常常说的一个词:情商,是说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说某人情商高,说明他控制情绪的能力强,反之不然。但是,对于情商一说,我情愿理解为这个人在接纳情绪的时候,是以坦然而喜悦的方式来的,而且,高就高在这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会为我们带来各种各样的负面情绪,这个情绪产生的根源,以作者的表达,那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拒绝,她说:"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 这就是我们痛苦的根源。所以,每当我们工作不如人意,生活超出我们的负荷时,我们总是在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抵触和厌恶。我们讨厌工作上无尽的压力,我们讨厌职场上人事的阿谀奉承,尔虞我诈,我们厌倦生活中的庸庸碌碌和繁杂琐碎,在毫无激情的状态下,我们一度懈怠生命,辜负时间。这是现代人的通病,很多人都在这种情绪中痛苦而隐忍的挣扎着,但是很多人又不愿意抽离其中,这是书本里作者谈到的"貹肽"效应,就是这种习惯性的如饥似渴,导致了我们在工作中,在生活里无法自拔。所以我们的`幸福感降低了,我们的情绪化越来越严重,我们甚至在这种情绪的漩涡里迷失自己。

  但是作者在书里这么写到:"负面情绪就像黑暗一样,你是驱散不走他们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带光进来。"我想说,这个光,就是我们的接纳心态,一种不做作,不刻板的融入。举例来说:当我觉得加班是一种负累的时候,我感到身体和精神带来的双重疲惫,从而抱怨和抗拒情绪油然而生,在这种痛苦中,我一味认为公司对我不公,社会对我不公,甚至怀疑人生都在和我开玩笑,把我抛弃了,这是抗拒给我带来的痛苦。但是,当我们换一种方式来接纳的时候,会发现既来之则安之的效果比抵触更能安慰自己的内心,更有甚者,当我们站在大我的立场来分担这种情绪时,会发现这居然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情。随之而来的,是情绪的放松,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痛苦感消失无踪。

  所以,对于情绪,我们自己就是那束光,不要抗拒,不要控制,只要欣然接受,接纳就能打开心门,光就会进来,进来赶走痛苦,照亮我们的灵魂。

  关于未来。关于未来,每个人都有很多期许。但是更多的倾向于物质上我要的。在精神层面,可以说思考的人却占少数。

  读了张德芬女士的书,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我不光在书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找到了走出阴霾的路径,对我而言,这也是一道光,指引心灵的光芒。对于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来说,未来的质感不光体现在物质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自我交流和自我救赎。书里说:"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在当下的。"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过去的未来就是当下,当下的以后就是未来。所以,当下是最重要的,只有过好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个当下,未来才会有质的提升。

  我记得曾经看过的一部电视剧《一代枭雄》,里面的男主在剧情结尾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的结果到最后都是好的,如果不是,那说明还没到最后。"我相信未来也是一样,未来就是我的那个最后,不管中途经历什么,最后的结果我相信一定是好的,我们只管在过程中以宽容和喜悦的情怀去接纳,好的或者不好的,到最后,肯定是好的。所以接纳,这就是人生最好的选择。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3

  昨天收到迈迈寄来的张德芬所著书一本--《遇见未知的自己》,花了将近四个小时的时间,将此书阅读完毕,在看书的整个过程中心情此起彼伏,首先,因为此书是迈强力推荐的,所以很是期待;看到中间时,就好像停不下似的,因为书中讲的很多都对我有所触动,我希望能藉此解决自己心理上的困境;最后看到结尾部分,心中产生失望、担忧等负面情绪,因为想要走出心中窘境,不可能简单的从看一本书就能实现,需要长期的修炼,这个道理虽然看书之前就很清楚,但是难免失落,因为人生真的不简单,追求幸福真的很不容易,《遇见未知的自己》观后感。不过,这本书讲的确实能够给我一些启发,让我有所思。

  人穷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所能实实在在看到、感到的财富、权利、健康等虚名,这些都只是实现了人的"小我",这些外在的东西或许能让我们感到一时的快乐,而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心中真正的"爱,喜悦和平和",只有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寻求真我,当得到真我的那一刻,才能真正得到幸福,观后感《《遇见未知的自己》观后感》。

  人可以用一系列同心圆来表示,最内层的就是"真我",而后依次是"身体","情绪","思想"和"身份认知"。真我正因为被太多东西包裹,所以才会是我们越来越远离真我,远离爱,喜悦,平和。"我们因为与自己生命的源头没有了联接,失去了能量的来源,所以不停的向外求取,以获得能量,更糟糕的就是和我们的同胞们--其他的人类争夺能量"。所以寻找幸福并不能无穷尽的向外索取,相反应该层层剥茧,感受真我。

  有意识的杜绝自己的悲观情绪。书中讲到"胜肽"这一概念,让我有所动。它说人如果不断的重复某件事,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的却固定的'关系,但我们在身体成绵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组装一种化学物质,就是胜肽,它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所有感受器所接受,久而久之,感受器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你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想去发脾气。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一向的思维方式就是悲观化,将所有事情都想最坏的结果无限放大,让自己感到痛苦,从而应和自己认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判定,现在想想好像不是这样,事情的好坏不会以情绪的好坏发生太大变化,而坏的情绪是一种负面的固定思维模式,这会影响我们的能量转换。

  深呼吸,练习瑜伽,关注与身体的联接。

  世上有三种事:天的事,自己的事,他人的事。我们唯一能管好的就只有自己的事。

  臣服事实,事实最大。允许自己负面情绪的存在,承认他,继而消除它。我承认我有不被爱的负面情绪,我接受他,进而放下他。

  检视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所思所想不完全都是正确的,没必要过于执着。

  祈祷。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4

  《遇见未知的自己》很偶然的机会接触了这本书,只是单纯地喜欢它的封面。没带太多的兴致,因为心想也不过是一本很普通的关于励志心理的书籍……

  上了大学后,很少有机会坐下来静静地看书,不是没有时间,只是少了那份心境,淡淡地,淡淡地,如同手擎一樽美酒,细细品味,沁入心脾。校园里刮起了一阵读书月的风潮,于是整个校园沉浸在了这片书的海洋中……我,慢慢地读着这本书,发现它与我以往接触的这类型书是那么不同。

  《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主要是环绕了女主人公白领李若菱与智者老人的一次次对话,揭示了人身心灵的奥秘。这本书突破了大多数传统书籍对这方面心理理论知识的直接论述,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一步步的引导读者走进作者论述的观点里,进而走进了自己内心中真实的自己。

  女主角李若菱的生活是不幸的,虽然她有美丽的外貌,在公司里身居要职,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但她并不开心,由于婚后多年不孕,遭到了婆婆小姑的嘲讽和丈夫的不理解,在公司里又有小人的尔虞我诈。。。。。她脑海里时刻都闪过轻生的念头,在一次和丈夫吵架离家出走后她遇到一个老人,在与老人的一次次智慧的交流后,她终于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

  “你是谁?”这是第一次见面时老人问李若菱的第一个问题,“我叫李若菱!”“我问的不是这个,名字只是个代号。”“我在一家外企计算机公司上班,我是负责软件产品的`营销经理”“那也不能代表你是谁,如果你换了工作,这个‘你是谁’的内容不就要改吗”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忘记自己是谁?我们很多人每天生活的都不开心,即使我们拥有了很多财富、金钱、美色……我们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不清楚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以为我们就是财富、金钱、美色的代表。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想要的东西呢?我们总是习惯地去观察模仿别人,却忘记了自己到底最希望拥有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寻找的地方,表面看起来好像比较容易让我们找到我们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费劲地在别人身上,在这个外在的物质世界中寻找解答和快乐,结果都是徒劳无获的,主要是我们找错了方向,找错了位置。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多人都习惯戴上了很多面具,每天每天都在不停地更换着,最后失落了真实的自己,当哪一天,我们逐渐的把目光从外界世界转向我们的内心世界时,我们会可悲地发现,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们是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奴隶,它时刻束缚着我们,使我们生活在了不快乐中……

  《遇见未知的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情感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位置到底在哪里,我们每个客体其实都是“李若菱”,我们都迷茫过,我们都徘徊过,但请给自己一个机会,和“智者”来番对话吧……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

  在以前的日志中提到过一本叫做《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书,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也曾经是这本书在我极其迷茫的时候给了我一片开阔的心境。

  最近偶然的机会,和一个朋友聊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快乐,我的回答是真正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就想到这本书并且推荐了给他看。然后自己也又重新翻出了这本书开始重温,发现仍能从这本书中得到启示,让自己变得平静。不知是什么缘故,看了这本书就很想找人分享,所以,现在就写写这次看后的点滴心得,因为还没全部看完,所以写到哪就是哪了。

  快乐和喜悦的区别快乐是别人给的,而喜悦却是自己创造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快乐是由外而内,而喜悦确实由内而外的。快乐需要外界提供给我们快乐的源泉,如果那个源泉没有了,我们就不再快乐,换而言之,快乐是依靠外界而存在的,我们无法控制。而喜悦则是自发的能感觉到的,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无需依靠外界,内心的满足感,所以是自己的创造的。以前总会把自己的快乐寄希望于别人,等待着别人给自己带来快乐,却也让自己处在了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现在,开始慢慢让自己去创造喜悦,自己去营造那种感觉。比如会在今天晚上,一个人到对面的绿地去晃悠,听着喜欢的歌,慢慢地走着,看着又大又圆的月亮,四周几乎没有人,却能让自己和那个真我更加接近,这个时候心情很惬意,似乎真的'能感觉到一种内心的喜悦。

  关于情绪在书中,情绪被认为是阻碍我们与真我联接的障碍。一直觉得自己还是个蛮感性的人,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其实这也就是因为太强的情绪,让我们看不到真我,蒙蔽了自己的心,从而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而情绪又是有瘾头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书中是这么说的: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在生理学上讲,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关系,如果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惨痛苦,那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变成你的一个情绪模式。更糟的是,当我们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形成一种叫做胜肽的化学物质,胜肽会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个细胞,久而久之,身体对某种胜肽有了特定的胃口,产生饥饿感,所以如果很久不生气的话,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去发脾气。所以这种情绪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背景音乐,因为我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了。

  就我自己而言,看到这段话是深有体会的,想到以前的事情,一直因为同一件事去不断地不开心,是不是也是因为这种胜肽的在作祟呢?还有经过一长段时间的自怨自艾,即使自己明明就是已经可以开开心心了,但是却因为胜肽的关系,又把自己拉回了那个情绪。很多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通过这本书对情绪的解读,有了答案。所以,这也让我明白,不能任由某种情绪的长期存在,偶尔的不开心肯定会有,但是一直这样就是个危险的信号,因为负面的情绪会给我们找来更多不好的事情。(未完待续)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相关文章: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02-26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06-24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05-19

读《遇见未知的自己》有感05-17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书心得06-08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精]07-18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推荐)07-05

[精]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07-20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5篇)03-30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14篇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