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23 18:39: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经典】《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经典】《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

  我爱读的书是《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书中写了这么多的感想:

  一、我们不能不读书

  “没有书源,我就不能不读书;没有书源,我就不能不学习。”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总是处在学习的状态,在学习中,我们只是学校的“书虫”,在学习中,我们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而学习中的知识就是我们学习的最好的知识,是我们终身学习的基础,我们的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读书,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充实,更加丰富。我们不再把书当作是一种负担,而是把书当作是自己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追求。只有学习,才能不断的提供新的知识和信息,只有学习,才能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服务,服务社会,服务自己。

  二、我们要有乐观自信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相互关心、尊重和欣赏的过程。在学习中,我们会发现,有时我们自信的人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人生,是一个不完美,不美的人生。我们在学习上,我们不能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不能不相信自己不努力,也不相信自己不努力,但是我们能够相信自己能努力,因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三我们要学会自律

  “学生的一切都要由自己的,一切都要靠自己自觉。”我们要自律,自律就是自己,自律就是自己的自律。这就要求自己在学习中,自律就是自律。

  四、我们要学会合作

  “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最大的学习”。这就要求自己在学习中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在学习中相互协作。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学习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就是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发展,不断的进步。在学习中,我们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篇《爱心与教育读本书》的学习,使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不足,也使我更深刻地了解到了“教育”这一神圣的职业的意义和作用: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只有让每个孩子都爱好并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我们就要用自己的爱心去教育、去呵护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学到知识!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工作,我将继续努力,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自己的人生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2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3

  “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塑造人格”这是李镇西的教育,也是其教育的宗旨和指导。《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也是作者爱心与智慧的升华,也是一曲用爱心来谱写的教育之歌!

  爱心成就,爱心传递希望,爱心唤醒力量,爱心铸就辉煌。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和心贴心。让我们的爱心化甘露,去滋润每一位的心田,让我们的爱在每一个学生心间生根发芽,直至爱满人间。

  李镇西在《爱心与教育》中也说过“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读过之后,体会更加深刻。是的,正是因为一颗爱心才使我快乐守在学生身边,也是我具备了一颗童心,随时随地在学生身边体会幸福与快乐;而童心也使我更近距离的接近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中写下美妙的诗行,互相传递爱心,传递幸福。

  在一次学生的作文中,我发现他们真的可爱,它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了,“老师,我谢谢你教会了我许多本领,我从一字不识到现在我可以写作文了,真的谢谢你!那是我心中最好最好的人。”看到这些话语,我感到我是上最幸福的人!

  作为一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的,要给他们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4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辉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辉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我相信:每个教育工作者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

  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的确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作者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部分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

  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那么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

  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多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彻底惹恼了,我把学生的爸爸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激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机会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打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激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备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规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基础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若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世界通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来自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5

  最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与爱心》,深感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令人敬佩。书中真实而感人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让我觉得作为他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李老师以其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勾勒出了高贵的教育,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为人、如何做一个好老师。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需要培养的。我们都希望自己班上的学生既有优异的学习成绩,又具备突出的工作能力,因为这样的学生可以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然而,那些被称为“好学生”的学生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容易满足现状,缺乏上进心,有时过于骄傲自负,追求虚荣,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以及一些个性方面的特点。因此,培养优秀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告诉优生,取得好成绩不仅意味着将来拥有更多责任,也要在现在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帮助优生了解自己。引导优生超越单纯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年轻天才进行比较,通过冷静地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经验,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全面而准确地认识自己,并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优势。

  2、培养学生保持童心的教育方法是让他们在与班上同学平等相处的过程中,发现和学习同学们身上值得借鉴的优秀品质。通过参与同学们的服务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奉献所带来的幸福感。同时,在面对分数和荣誉时,教育优生要以淡然的态度面对,互相谦让,从而培养他们豁达而淡泊的心态。

  3、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6

  古人云: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使得我无法像当学生时那样充实地利用闲暇时间。然而,我深知读书是拓宽视野最好的方法。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我常常会发现书中所讲述的与我所身处的环境惊人地相似。我可以通过这些书籍学习到如何进行教育和教学,并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这种感觉真实且充实,能够使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加从容应对。

  经过18年的教书生涯,我深感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成为一位“智慧而有魅力、尊严的教师”已成为如今人民教师的终极目标。最近一个星期,我仔细研读了当代教育界名家李镇西老师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这本书给予我的影响深远。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7

  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一件件实实在在的用心小事,不断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我在想他对自己子女的爱如何呢?那些被超越的父母情何以堪呢?)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只有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每个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在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尤其我在书中读到他从不忘记学生的生日,还在学生生日时给学生送上一份生日礼物:在课问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课余时间或假期中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而我就是那一般的教师,在这种鲜明的对比之中,我愈发觉得自己的尽力而为是那么的自私和渺小。我只想在工作时间专心工作,做学生的老师告诉他们我所思考的人生和希望他们所拥有的品质:乐观和坚韧,尊重和思考,我希望成为他们的朋友,在他们不方便向其他人倾诉时,我可以耐心倾听;但我每天工作之余一定要有一段时间全心全意投入家庭陪伴家人,忘掉我的工作我的学生。所以看书的时候我一度很痛苦,看着教育家的'无私的爱,不断想着新方法,一个月,一年用点点滴滴去感化学生,如果是我三五次后没有效果就心灰意冷,等待时间等待社会去改变他吧,我只是他生命中的很小的点,我没那么厉害不是救世主。我这样还能当老师吗?我得耽误多少人?

  还好,在一次读书交流会上,我听到任慧老师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是健康的人。健康既指身体健康,也包括对生命的热爱、积极乐观的心态。教育者应该有自己的情感和追求,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真正爱自己,才能爱他人,才能对学生真心关怀。虽然我并不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给学生提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想起去年班里有几个心理脆弱的学生,其中一些甚至想要伤害自己或他人。当初我感到恐惧和沮丧,但后来我开始上网搜索相关知识,了解了他们难以言表的痛苦。我明白,这不是性格缺陷,也不是心灵脆弱,更不是矫情。这些学生通常有着很高的自制力,追求完美,并将自己热情开朗的一面留给他人。因此,我决定耐心倾听他们的困扰,告诉他们我了解他们的痛苦,他们可以哭出来,不必时时强迫自己坚强。如果他们感到不开心,他们可以再次找我或者信任的朋友倾诉。我希望他们能够向我展示自己脆弱的一面,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我希望能够让孩子们接受并爱上他们不完美的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需要时刻反思和提醒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经过反思,学期快结束了,我渐渐平复了烦躁的心情。想起这个学期有一个学生第二次在晚自习时间使用手机看电子书,我感到非常不满,因为这是对学校规定的无视。于是,我把他的家长叫来了。家长进了我的办公室后,语气平静地开始谈话,但每一句话都像利刃一样刺向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你,散漫懒惰,没有自我约束力,哪所大学会要你呢?连自己的嘴都控制不了,还这么胖。我觉得即使你上了大学也没用,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你看看那个谁谁,人家为什么能考上清华大学?因为人家有自律精神。你看看你有一点优点吗?”我真为这个孩子感到可怜,赶紧打圆场,说道:“这位同学挺勤奋的,担任了劳动委员的职责,特别热心帮助别人,愿意做脏活累活,而且还非常礼貌。当我批评他时,他一直保持恭敬的态度。”此外,家长说他在学校装的,你们不知道他在家有多懒惰、多好吃,才导致这么胖。我一直试图找到这个孩子的优点,但是家长一直打击这个孩子,无论我怎样苦口婆心地希望家长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多看到孩子的优点,家长最多只会说“这个方面还可以”,然后又开始一堆的批判。我觉得每个问题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家长,我很难改变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但我可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让孩子更加自信。这就是我的爱心吧。

  我以后会用接纳的姿态面对自己的缺憾学生的不完美,一点点的让自己和学生变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8

  作为一位教师,如果你真心关爱学生,就必须具备一种能力——善于理解并融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视自己为他们的朋友,真切地感受他们所处的世界。与其以高高在上、强制命令的方式对待学生,不如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与他们建立起真挚的友谊关系。

  “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

  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注重科学: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崇高的自我战胜卑微的自我,并且要有耐心等待学困生逐步克服各种缺点,就像拔除杂草一样,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

  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快乐的心灵,是不幸的境遇。我们通常所称之为“后进学生”的学生,往往正是这样不幸的人。由于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储备、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跟上班级的步伐,于是心灵上的悲剧就出现了:他们感到自卑、自贱,虽然表面上装作漠不关心,但上课时无法理解却又不得不坐在教室里,作业经常无法完成只能随意应付,因此常常受到各科老师的责骂,也受到同学们的白眼,所以就处处与集体对立起来……这种描述多么真实啊!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尊敬的教育工作者们,请永远不要忘记:任何教学大纲和教材,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无法规定一个事实,那就是儿童的幸福和丰富的心灵生活。”

  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独特才能,不需要通过一次高考的磨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对于那些发展较慢的学生,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和生存的方法。

  我记得,在一个中国中学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发表了以下演讲:“获得优异成绩的同学们,我向你们表示祝贺,祖国的未来就靠你们!获得良好成绩的同学们,恭喜你们,你们将成为祖国的重要支柱!获得及格成绩的同学们,也要庆贺你们,母校期待着你们的回馈!”

  我想: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被接纳、认可和尊重的权利,每个孩子都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当我们有意识地关注到孩子的需求时,我们会静下心来倾听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他们为什么会表现出某种行为,而不是另一种。在与后进孩子进行沟通时,当我们习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与他们交流时,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他们的积极方面,而不是消极方面。我们会正向强化,而不是负面强化。通过这样的沟通方式,我们为后进孩子创造了成功的机会。”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9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抚慰;学生快乐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拟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拟,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开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效劳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鼓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开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根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假期里,我完全地通读了李镇西老师的这部己经感动过无数人的教育著作《爱心与教育》,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动。李老师应用很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怎样地爱他,真是让人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特别是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的手记一,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震动着我。我更是对他万分崇敬。

  在手记一里,李老师所具有的一颗童心令我敬慕,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心更是令我震动!学生时亲手送上的一本书、一张、几句诚心的祝愿,为学生办生日晚会,跟学生一起举行篝火晚会,一直关注落榜学生宁玮……令学生感动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师者崇高的`师德风范,然而李老师却把这一切说成是在还学生的债,这是何等的难能珍贵!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而李老师时时都在收获!当看到学生精心预备的生日礼物时,那一刻,难道不是为人师者最大的幸福吗?甚么叫享受教育?这就叫享受教育!而当一个教师能够真正在与学生的交换中获益,提升自己的时候,他收获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师的幸福者!

  书中最震动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对工作多年的我来讲,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当我读到李老师的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使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给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盛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他把学生比作容器,要向这个容器里面注入高尚的道德思想,美好的情操教育。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令我印象最深入的是他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书中的一个典型的落后生的形象,在李老师对他所写的近五十页的教育手记中,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位落后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教育不是神话,它给人是潜移默化的,是渐变的,乃至会经常循环往复地回到原点。在我看来,我们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有爱心的,然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稀缺的就是耐心与恒心了。在浏览进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不断反思自己:假设万同是我的学生,我能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感的反复?惭愧非常!我想我做不到,我会伤心、愤怒、失望、无奈,会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来宽慰自己,理直气壮地把万同去除出我的心灵之外,由于教育不是万能的……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时间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落后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点变化,不管是朝着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表达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由于他们长时间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具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假设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是的,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轻易,那需要真心肠付出。

  《爱心与教育》让我收获颇丰,不但知道了怎样跟学生怎样相处,怎样教育学生,同时,也让我深深地感遭到,小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具有的三心二意。三心——指爱心、信心、耐心;二意——善意和诚意。我读了这本书后,一定会好好反思,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不忘李老师的警句,把教育工作认认真真的做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则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拟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沉着,这样的感觉确实很真实也很充实。回忆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开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懊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谢之情。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根底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有人说:"教师是天底下最光芒的职业",而我想说:这份光芒来之不易,它需要悉心地经营、积极地探寻和恒久的坚持,否则,顶着一份"光芒职业"的光环再久,也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我相信:每个教育工在起初踏入校园的时候都会信誓旦旦"为学生奉献"、"用全部的爱去面对工作",可是,我们怎么去施与爱?如何能够让这些爱起作用?还有,怎样能够使得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得以持续?这些,才是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作为一个在教育领域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对此深有体会:教师这份工作做久了,是会出现瓶颈期的。或者因为疲累,或者因为惯性思维,我们会发现自己难以获得突破。确实啊,讲台不过三尺,教室不过几十平,在这片小小的天地里,我们怎么闪转腾挪,才能开拓出一片更大的天地?我的方法是读书……

  引用现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学校是读书的地方,不仅是做题的地方。"这里面的寓意无论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对于老师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喜欢它不仅因为这本书中强调了"爱心"这个在教育行业耳熟能详的词汇,还因为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举了很多生动的例子,并给了我们教育工切实的指导。

  在《爱心与教育》中,有一局部关于"后进生"的内容。李镇西老师非常注重施与爱的公平性,他会努力让自己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即便是后进生也不例外。而且,在对于后进生的分析中,他提到了家庭方面的原因,这一点,给我的启示特别大。

  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一个误区,对"老师"的定义出现了偏差。我以为:老师就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人;就是把教室的门关起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人;就是放学的铃声响起来,学生回家之后,就不再负有责任的人。原来限制我的不是三尺讲台,也不是教室,而是自己的想法,那扇未曾开启的心门啊!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讲了很多他本人和学生相伴成长的故事,这些故事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他本人用一种"全身心陪伴"的方式走进了学生的生命中,从而融为一体,互为支撑。这才是"爱心"的最高境界,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应该去爱"则生硬,而是能爱,想爱,不爱不行!李镇西所参与的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他们的成长和整个人生,这点值得我反思与学习。在我的班级中,也曾有一名让人头疼的"后进生",他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上课公然顶撞老师,打搅其他同学的学习。我找这位学生谈过很屡次,他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让我无所适从。终于有一次,这名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将我惹恼了,我把学生的请来学校,想和他沟通下。没想到,这位父亲当着我的面就打了儿子两记耳光……

  这位情绪冲动的家长告诉我:他和孩子的妈妈早年就离婚了,他一个人带着儿子过,为了养儿子自己做着很辛苦的工作,他离开学校之前还叮嘱我:"他不听话你就打。"这些让我觉得猝不及防又无奈。

  当天晚上,我想到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提到的后进生产生的原因:家庭。是的,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有时机参与孩子的成长,真的应该时不时翻开教室的门、学校的门以及自己和孩子的心门,去了解他们背后的生活,也许,那里才藏着鼓励他们前进的动力。

  我尝试着走近这名"后进生",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谈话、给他补课,看到他的手套坏了,帮他买了一副新的……而这名学生对我也从刚开始的抵触、防范到后来的信任。他开始对我抱怨父亲对他不好,开始述说自己没有妈妈的委屈……当某天放学之后,我和他一起回家,当着他爸爸的面儿夸奖他最近进步了很多,并委婉地奉劝这位父亲不要经常打骂孩子的时候,我看到了昔日的"后进生"脸上绽放出笑容……

  当然,这名学生因为根底太差,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成为一名各门功课优异的"尖子生",但是他开始认真听讲了,开始知道尊敬老师和友爱同学了,并且在我的鼓励下发现了自己在体育方面的特长……这些,都让我觉得无比欣慰。

  我不知道这名学生会不会在假设干年之后像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写的那样,回到学校来,述说自己的成就,表达对老师的感恩……而且,这些对我来说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有一天,他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会非常放心。我觉得他不会再因为家庭的残缺而放弃自己,不会因为缺爱而仇视社会,并且明确了自己的奋斗方向,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将来在社会的上的哪个领域,都会过得很快乐。

  同时,我也特别感谢《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它打破了我的瓶颈,洞开了小往外部天地的大门,让门外的风吹拂着我,拨开教育的迷雾,认识到爱心的本质和教师这一身份的真实意义。第一次拿到《爱心与教育》,随意地翻开一个章节翻看着,就被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感情故事而吸引,似乎不经意之间有什么触动了我的心房。然后,把它放在枕边,细细地研读,那飞扬的文字一次次渗入到我心灵的深处。今天,我做在电脑前,桌子上就放着这本《爱心与教育》,在开始敲下第一个字以前,我情不自禁地再次抚摸着它,仿佛又一次和李镇西老师进行着心灵的对话,则真实的感受到了爱心的跳跃,激情的脉动,诗意的挥发。

  是啊,在书中,我读到了爱:每天定时给汪斌煮一个鸡蛋,开学前为每一个学生写一封信,每一个学生的生日献上一份真诚的问候……这是李镇西老师携着一颗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受每一个孩子喜怒哀乐的结果。在书中,我更读到了教育中理应拥有但却久久失落了的东西,那就是教育的人情味!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成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则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表达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为万同的转变,与王铜的沟通,李镇西老师处处显示出这种平等,这种民主。

  如果说现在的教师大多不爱孩子,未免太绝对了些。哪一个教师会否认自己是有爱心的呢?曾听说一位小学一年级的女教师,为了“严格要求”学生,竟在课堂上用胶布封住了说话的十几个学生的嘴巴!她时,她很委屈地说:“我也是为了学生好!”教育需要爱,但是一种怎样的爱呢?我想不是溺爱,不是不平等的爱,而是一种在民主中的关爱。让我们象李镇西老师那样,在爱中表达民主,在民主中实施关爱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0

  爱是阳光,能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安慰,更能让人们的心灵得以放松。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们得以充满生气与活力。

  《爱心与教育》一文选自美国著名教育家鲁迅先生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一定意义上,充分体现教育的实施性和全面性。这本书以爱的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这是我在这本书中感受最深的。

  爱是阳光,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洗礼,也能使人们的生活受到鼓舞。作为老师,爱心是阳光,能让人们心中感到温暖。在老师的爱里,孩子们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能够快乐。

  爱是阳光,能使人们的心灵受到洗礼,也能使他们的心灵得到舒展。

  爱是阳光也能让人们得到爱。爱是一种力量,能让人们的生活受到鼓舞,也能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作为老师,爱心是阳光,也能使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能让人们的生活受到鼓舞。我们的老师,也有着一颗纯净的心,一个慈爱的教师,一个严爱的教师,一个温柔的教师……爱是阳光,能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平和,也能让人们的心灵得以宽慰。

  读到的,我觉得我的读书心得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一、要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应该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需要,成为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我觉得读书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职业应该是读书的,因为读书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行动的先导,是教育人的一种自觉行动,读书是教师的职业情感和精神境界。

  读书不仅是提升自己的一种途径,而且是一种享受,一种充实,一种乐趣。读书可以让自己从精神世界得到慰藉,让人们更加关注生活,关注生命。我觉得,读书应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学生们的朋友,更是教师的一种乐趣。读书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可以增长知识。

  二、要勤读书、读好书

  读书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也可以使人的思想得以更加开阔,可以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丰厚的熏陶。读书不能单纯的读,而应该读的读,读的有滋有味。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享受。

  三、要读好书

  要使读书活动持久进行下去,必须做到坚持不懈。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在这里,人间自有颜如玉。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读书可以使人们更加充实,而且还可以使人们更加聪颖。所以,学生们要坚持在读书的同时,要读好书。

  四、要读好书

  读好书可使人们更加聪慧,读书可使人们更加聪明,读书可以使人们更加充实,读书可以使人们更加自信,读书可使人们更加充实。读书可以使人们的思维更加敏捷,读书可使人们更加善于总结,读书可使人们更加有精神,读书可使人们更加高尚。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而且可以改变命运,书可以让人们更加精神,读书可以让人们更加聪敏。读书可以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读书可以让人们更加健壮。读书可以让人们更加善于总结,读书可以使人们更加健康,读书可使人们更加快乐。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1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

  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三、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2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我来说,家庭生活和学校工作,让我闲暇时间不在向学生时代那么充实,读书自然无疑是开阔我个人视野最好的捷径。尤其是读教育类的专著时,经常便会对号入座,感觉身边发生的好多事和书上讲的比较类似,可以在书中学习到怎样教育教学,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这样的感觉的确很真实也很充实。

  回顾教书生涯,已走过了18个年头。随着现今教育发展的态势,当前要“做一个有智慧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可为是作为今天的人民教师的一个终极目标。近些天里,我在一个星期内,细细研读了当代堪称教育名家李镇西老师的代表作《爱心与教育》。感受颇深,在书中受到了很多启迪。

  体会之一:教师更应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名家名著更要捧读不辍。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确实有这种感觉,读书不仅增长见识,还可以在写作时有所借鉴。李镇西老师经常向学生推荐各种有意义的课外读物,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他在给杨守丰书信中的结尾推荐他阅读陈祖德的《超越自我》和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以及《傅雷家书》。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的动力。当然,推荐给学生读的书李老师都是先读过的,有的学生甚至从李老师的'书架上借书去读。这一点特别值得我学习。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而才能在需要的时,才能活学活用,信手拈来,对于教师更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体会之二:教师应该真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是个急脾气的人,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还经常怨声载道的,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一节课的时间,他们又和你玩在一起;反思一下,作为老师觉得很惭愧,常常用“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其实孩子是多么天真无邪呀!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李老师转化万同的方法和耐力很值得借鉴。例如:我班的彭宇航同学,性格憨厚,思维缓慢,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的,尤其是每次作业,所有同学都能当天完成,可他待到第二天也不能交纳,错误率高。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时常表现急躁催促,对他大发雷霆,可是于事无补,成效不佳。时后与他拉近距离,细心谈话,加以耐心辅导,发现他的数学思维不是我之前个人认为那样不可救药。所以我们对学生真正了解了,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关爱他。你才会体会到我们的孩子是懂事的,是会对老师有种莫名的感激之情。

  《爱心与教育》给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师首先必须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尊敬、信任甚或崇拜的基础上接受老师的教育,学生受到的教育会更深刻,效果也更好!还有,教师也应该努力和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正如李老师在书中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教育成功事例反复证明的那样:“师生间的感情,是教育成功的第一块基石。”而离开了老师的爱心,感情的建立便是无源之水。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3

  春节期间我认真阅读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的教育手记,使我感染最深的是培养“优秀学生”六大方法。目前我国有幼儿和学生三亿左右,在这样一个广大的群体中,必定有众多的“优秀学生”。由于独生子女传统观念改革开放等原因,在这些优秀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不良因素也是完全可能的,所以要把“优秀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优秀学生,教育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那教师就是一线的操作人员。

  “优秀学生”首先必须践行志向。凡是“优秀学生”智商较低,他们的成绩就是杰出的,但他们的志向不一定十分明确,搞教师的必须教育、鼓励他们树立理想、明晰志向,真正努力做到“志存高远”。践行鲜明立场,恰当的理想,这就是培育优秀学生的首要目标。

  其二是正确引导“优秀学生”认识自己,凡是文化成绩好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最聪明,高人一等,尤其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更为突出,所以要教育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如与少年英才作比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分析自己的优缺点,逐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其三就是教育“优秀学生”维持童心,少年儿童具备淳朴正直的本质,但“优秀学生”随着因成绩不好,荣誉多、表彰多而产生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的现象,搞教师必须使他们与班级里的学生公平相处,使他们看见文化成绩通常的学生,热爱劳动、关心班级、协助同学的优良品质,又可以使他们体会和同学亲密相处的幸福感,逐步淡化他们的`“优生”意识,沦为同学中的普通小伙伴,维持一颗淳朴的童心。

  其四是激励“优秀学生”超越自我,这对少年儿童来说是比较难的,那就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例中来分析认识,例如某一次测验得了96分,而丢掉的4分是基础分,按理来说是不该丢的,说明自己粗心大意,轻视了基础的东西,让学生万事细心认真,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五就是优化“优秀学生”的失利心理承受力。“优秀学生”一但受挫折无法正确对待,心理素质比较高,必须使他们正确认识“失利就是顺利之母”的道理,可以通过打牌等娱乐活动形式,从失利中再次站立起来,搞一个勇敢的儿童,而不被挫折和失利而制伏。

  其六是培养“优秀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般情况下少年儿童很难做到,其实不然,平时的教学教育活动中,往往会有一些“优秀学生”提出一些被教师认为是意想不到的问题,如课堂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击打三角铁,手握住三角铁后击打的声音不响,这看来是一个小问题,但牵涉到声学的知识。音乐、声学本来是一个系统的,那应该正确对待、师生讨论、研究或在课后认真探讨,让学生认识到新的知识,若有更多的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看学生的思路会更宽、知识面就会广,创新的意识很自然地会在少年儿童的心理养成。

  少年儿童就是祖国的未来,把下一代培育不好,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天职,在三亿左右的幼儿学生中通过教育,正确引导,确实可以存有变成千个科学家产生,确实可以催生千百万个国家栋梁,那我们的国家可以更加强悍。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4

  最近我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表达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表达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不分优生和差生。读完爱心与教育,我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美的辞藻装饰,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壮举,全是记载着李老师与他的学生们之间发生的最平常的事,可这些事又极其的不平凡!给学生送上生日祝福,为贫困学生捐款,这些我们大多数老师也做过,可是有几个能像李老师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而且我们有几个能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爱呢大多时候,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所谓“爱〞,是否建立在某种“功利性〞的成分上呢这些值得我们好好地去反思。“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老师是我们的楷模,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好好地去学习。李老师所采用的一连串教育方法更是令我茅塞顿开,受益无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李老师转化你的成功事例为典范,以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住: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为指导思想,耐心地去对待我的任何一个学生。“玉不琢不成器〞!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璞玉,如果你不经过一番“精雕细刻〞,就算你天赋多么的高,也不可能变成一块玲珑剔透的好玉。这是我看爱心与教育手记三“锻造卓越人格〞得出的最深刻的感悟。

  手记中的程桦、杨嵩、黄金涛分别是不同类型的孩子。程桦爱好广泛,学习非常优秀,可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胆子小;杨嵩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可很“淘气〞,上课时有些“不务正业〞;黄金涛自控能力较差。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李老师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对于程桦,李老师从谈心入手,推荐书籍作铺垫,一步步引导他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能力,逐步向树立远大志向开展;对于杨嵩,李老师从引导他战胜自我开始,逐步过渡到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对于黄金涛,李老师那么发挥了“日记〞这个教育载体的作用,让黄金涛用日记记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不断地总结、反省来到达教育的目的。经过李老师费心地调教,三个人都渐露出耀眼的光辉,为他们以后的成材之路作了很好的铺垫。

  李老师的教育手段是特别的,教育成效是卓越的,看着他的教育实例,我也在心里记下了他所说的在培养“优生〞的问题上,应注意的几点: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第二、帮助“优生〞认识自己。第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第四、鼓励“优生〞超越自我。第五、训练“优生〞受挫心理。第六、培养“优生〞创造能力。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我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勇于实践,不断创新,锐意进取,默默耕耘,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地人民教师,道路曲折而又漫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我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会成功!我未来的路还很长,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责任还很重大。真正的教师历程刚刚启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李老师为典范,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学无止境,我会在探索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完善自身素养,争取实现人生价值!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五)

  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我陶醉着、感慨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抚慰自己。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浅薄;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兴趣广泛、身怀特长、善于协调、精于应变的学生。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沉着〞,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沉着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5

  在阅读《爱心与教育》时,一篇篇讲真话,有感情,充满爱心的文章时常让我感动。

  这本书的作者是李镇西,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精要的教理阐述,精典的教例剖析,科学的研究方法,清晰的研究思路,研究的时效性令人佩服。

  作者对爱的教育的升华是这样说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的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班里一名学生刘某,稍有不顺的就大发脾气,希望通过发泄愤怒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我为他提供了释放的空间,训练他学会用动作释放自己的情绪,训练他在情绪激动时,能从自我的情绪中跳出来,更好的观察自己和他人,客观的面对和分析所面临的问题,改变自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他学会如何爱别人,我召开了一次班会,让全班同学在教室里布置各种障碍物,我蒙上眼睛,让他扶着我穿过障碍,其他同学观察,他扶着我胳膊的手柔和而坚定,他很轻声的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我的头、膝盖不时碰到他防止我撞上障碍物的手上。在一片黑暗中,他是我的眼睛,我的希望,而他却是那么温和、那么细心,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暖流在我心中涌动,但我的心却在唱歌:他知道如何关心别人,爱别人,爱是人的本能。然后,我又让以前与他关系比较恶劣的同学蒙上眼睛,让他扶他们穿过障碍。几个下来,同学们都反映他十分细心,值得信赖,他也表示以后与同学相处要互相宽容、互相体谅。从此以后,他变得爱同学了,爱老师了,相信他也会用同样的爱,爱父母,爱社会,爱国家。

  当爱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接起来的时候,这种爱变得伟大了,我们的职业也变得伟大了。师爱,并用这种无私的爱引导学生,就是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深入浅出地讲解,精彩的教学案例,让我更系统地了解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意义,更全面掌握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

  其中令我触动最大的是针对后进生转化的合作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试着把几个成绩差又不甘落后的学生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学习互助小组,每天一起学习,共同探讨个人所碰到的问题,分享大家的经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提高了信心,获得了群体认同感。在学习小组中,同学们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孤独的,受人歧视的,而是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由于没有了先前那种怕被人看不起的`畏缩心理,因此在小组交流会上每个成员都积极踊跃地发言,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一扫以前那种焦虑、沉闷、烦躁的心态。

  其次,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在学习小组中,刚开始我就要求他们做到“会的给不会的讲,进步快的给进步慢的讲,在某科目擅长的给不擅长的讲,共同性的难题大家共同承担”的互助性原则。比如你数学好,你就多承担数学难题的主攻任务;他英语好,那在英语上就多当当小老师。这样,讲者为担当起光荣的使命往往“备课”认真,讲解耐心细致,结果让自己也更加熟练透彻地掌握了所讲的内容;而听者为了对得起“老师”的一番苦心,不在“老师”面前丢脸献丑,总是虚心求教、专心致志。

  再者,互相督促,共同进步。在学习较差的学生身上往往存在着懒散、松懈的毛病,成立学习小组后,谁都不愿意在这个新的小群体中落后,因而自我约束力大大加强。另外,在平时大家相互监督的环境中,小组还选出了常务小组长,由成员轮流担当,由他负责监督小组成员中的懒散、松懈现象,并及时提醒和批评。

  最后,活跃了学习气氛。在小组学习中,学习形式丰富多彩,比如有演讲、朗诵、辩论、抽签答题、小组对抗、抢答等,大大多于单人学习的形式,其气氛热烈,轻松活泼,从而消除了精神上的疲劳感。

  无论是哪种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向那些优秀的教师那样,善于钻研,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符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爱学、会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6-09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7-18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04-07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范文05-15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5篇(集合)05-19

爱心与教育教师读书心得体会07-07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常用15篇)03-13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12-12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3-14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