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包法利夫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
大家可曾读过(法)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们来品读一下作者别巨匠心的艺术表现力,先来看一段文本中被检察官委婉地称之为“马车里的沦落”的那一段:
车子掉头往回走,而这一回,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只是随意游荡。只见它先是驶过圣波尔教堂、勒斯居尔、加尔刚山、红墉镇、快活林广场——随后是马拉德尔里街、迪南德里街、圣维维安教堂、圣罗曼塔楼、圣马克洛教堂、圣尼凯兹教堂;再驶过海关——旧城楼、三管道和纪念公墓。
车夫不时从车座上朝那些小酒店投去绝望的目光。他不明白车厢里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么魔,居然就是不肯让车停下。他试过好几次,每回都即刻听见身后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于是他只得狠下心来鞭打那两匹汗涔涔的驽马,任凭车子怎么颠簸,怎么东磕西碰,全都置之度外,他蔫头耷脑,又渴、又倦、又伤心,差点儿哭了出来。
在码头,在货车与车桶之间,在界石拐角处,城里的那些男男女女,都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这外省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遮着帘子、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在眼前不停地晃来晃去,颠簸得象条海船。
有一回,中午时分在旷野上,阳光射得镀银的旧车灯锃锃发亮的当口,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一只裸露的手,把一团碎纸扔出窗外,纸屑象白蝴蝶似的随风飘散,落入远处开满紫红花朵的苜蓿地里。
随后,六点钟光景,马车驶进博伏瓦齐纳街区一条小巷,下来一个女人,面纱放得很低,头也不回地向前走去。
在这里,我想解读一下这段文字,请赏脸欣赏我这篇文的读者们不要嘲笑我在此班门弄斧。
从段落开头“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只是随意游荡”然后从驶过圣波尔教堂最后到纪念公墓这一地点段的详细描述,我认为作者既在表述行驶马车漫无目的的随意游荡,也是在为作者含蓄的笔触下描述马车里正在进行的事情表述一个时间段。
“车夫不明白车厢里的那二位究竟着了什么魔,居然就是不肯让车停下。他试过好几次,每回都即刻听见身后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车夫想停车,而身后即刻传来怒气冲冲的喊声,这是从侧面而严厉地说明车厢里正在进行的勾当。
下面是描写在众人眼里的这辆马车给人的好奇:
“在码头,在货车与车桶之间,在界石拐角处,城里的那些男男女女,都惊愕地睁大眼睛看着这外省难得一见的场景——一辆遮着帘子、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在眼前不停地晃来晃去,颠簸得象条海船。”三个“在……”既给文章增加一种节奏感,又说明了马车影响旁观者的范围之大。看作者的几个用词“男男女女”、“惊愕地睁大眼睛”说明人们的好奇程度。“比坟墓还密不透风的马车”给人以浮想连连,作者用比坟墓还密不透风引发所有人更大的好奇心,里面到底在做什么。
直到下面“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一只裸露的手,把一团碎纸扔出窗外。”在这以前的一大段,都不会让人想到作者如此铺设的描绘到底在表述着什么,然而从“从黄布小窗帘里探出一只裸露的`手……”这时才隐晦地让人猜出马车里进行的事情。
这是一段描述爱的片段,作者艺术表现的高超,既从众观者来反应这辆颠簸的马车里在进行的活动,又用如此含蓄给人以遐想把爱这种事情描述的脱了俗,不失为艺术的文学。作者斟词酌句的用心实令人感叹。(请大家细细品读吧。)
福楼拜为这本仅大约21万个字的作品花了四年时间。足见他对作品的用心程度。有人会说,有的人一年写5本书,有的人5年写一本书。呵呵!
另外值得敬佩的(法)雨果《巴黎圣母院》此书中每句话的凝练程度,几乎到了一句话甚至一个字的改动都会影响其意思的严密性。正是古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见其密。
还有,从这些大作家在文字里表现出的幽默感,也太令人感叹他们对文字驾驭的炉火纯青与理解能力的深入程度。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2
福楼拜所著的《包法利夫人》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莫泊桑的老师,这部作品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巨大轰动。司法当局非常愤怒,指控小说“伤风败俗,亵读宗教”,并传唤福楼拜到法庭受审。这场审判最终以“宣判无罪”收场。然而,隐居乡野的福楼拜也因此奠定了自己在文学界的地位,成为备受推崇的文学大师。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发表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代表作品之一,不过这却是他写的第三部小说。这部作品以“外省风俗”为题材,始于1851年,于1856年出版发行,其故事背景设定在七月王朝,但描绘的却是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法国社会风貌。
虽然小说无法从宏观的视角反映整个时代,却毫无疑问地抓住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法国资产阶级引以为豪的英雄年代已经不在,一场1848年的革命风暴已经渐渐平息,接下来是一个相对稳定但平庸的年代。思想家们以及那些曾在历史中闪耀的领袖们,都已经销声匿迹,只剩下一群群资产阶级的庸人俗子。浪漫主义的激情已成过去,现在只残留着卑劣并让人讨厌的现实生活。如小说中所说,“路易—菲力浦一去,带走了一些东西,再唱别的歌曲吧。”
一般的作家可能认为从资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中提取题材很困难,他们的'作品不得不依赖于杜撰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但福楼拜认为文学的力量在于作者如何叙述、描写和处理,而不是在于主题的高低。对于作家来说,“即使是伊弗托和伊斯坦布尔,它们都具有价值,作家想写什么就可以写什么,任何事情都可以写得十分精彩。我们可以在任何事物中发掘诗意,因为实际上任何事物中都蕴含着诗意;我们应该习惯于将世界看作一件艺术品,并将这个艺术品的所有行为都描绘在我们的作品中。”福楼拜以庸俗的市民阶层作为艺术描写的对象,揭示了资产者思维和行动方式的本质,这也成为小说的基本命题。小说中揭示的矛盾,是浪漫主义的追求和庸俗鄙陋现实生活的矛盾。
一位农家女儿曾在修道院接受过贵族般的教育,阅读过无数浪漫小说。她瞧不起自己的丈夫,一个小镇医生,对传奇式的爱情憧憬不已。然而,她的第一位情人是道德败坏的乡绅,第二个是懦弱的文书。她的婚外情只给她带来了痛苦和破坏,而投机商人趁机借助她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她陷入巨额债务,没有办法偿还,她把丈夫辛辛苦苦攒下的积蓄都挥霍一空,而情人却无意伸出援手。她无处可去,只能服药自杀。
许多时代都发生过像这样的故事,无数小说家描绘过。而作者福楼舞却从容不迫地揭示了这一悲剧背后的原因,以非常客观的态度展示了社会的责任。他没有批判主角,爱玛,也没有简单地将她描述为坏女人。相反,他指出,爱玛的倒塌是生活对她不停推动的必然结果。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是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冲突的象征。福楼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地反对浪漫主义,而是通过这个女性主角控诉社会的不公正和虚伪。爱玛所做的或许是错的,或许是无奈的,但她一直向往着更好的生活。
福楼舞虽然密切关注了浪漫主义,将其提炼到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中,但他的目的是引导读者不忘现实的重要性,不要沉迷于不实际的追求之中。他对今天读者的启发,正是曾经爱玛所渴求的,因而在他朋友面前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3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现实与梦想碰撞时,《包法利夫人》告诉了我该怎么做。
《包法利夫人》是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向读者展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腐蚀灵魂的罪恶本质。爱玛在修道院接受教育期间迷上了看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荣华就是富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于这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于是,包法利夫人不满于丈夫查理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是生活在平庸却又黑暗的法兰西使她最终在欺骗与背叛之中结束了一生。
爱玛·包法利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妇女。她是乡村医生查理的妻子,是小镇上备受瞩目的包法利夫人。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原望。可是在与查理结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赖昂,这是爱玛的第一个幻想对象。而且赖昂也慢慢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胆怯和道德使他选择了离开。怀念慢慢冲淡了激情。之后,另一个男人罗多尔夫,为爱玛的气质所迷倒。爱玛也被这个风月老手迷得神魂颠倒。当爱玛决定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她以为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又让她跌进无底的深渊。
最终她因与情夫奢侈的生活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那两个男人在这时却像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爱玛死后的情况像平常一样,静悄悄的,整个镇子只有包法利和朱斯坦睡不着。爱玛是一种单纯的美,查理是一种淳朴的真与善。两者同样不具备智慧,而他们的结合,表面上看是一种真善美的结合,应该会幸福,但是结局却是悲剧。爱玛的美是一种外表的美,她的心灵并不具备的美的土壤,因为那是颗躁动的心,一颗时刻幻想的心,一颗愚蠢粗陋的心。查理不具备俊朗的外表,却具有一颗真善的心。
在现实面前,空想和许诺是多么可笑!生活还在继续而悲剧还在不断上演,现实中不要过多追求虚幻的世界,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活出自我,应为你为自己而活。至于梦想,应只顾风雨兼程!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4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成名作,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出版于1856年。
福楼拜1821年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家境富裕。他从小以写作为爱好和志向,曾就读于巴黎法学院,被疑患有癫痫病而辍学,终身未婚。福楼拜说有两件事支撑着他的人生,那就是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布尔乔亚”的憎恨,“布尔乔亚”准确来说就是市侩式的小市民。据说,他一生都在“收集人类愚蠢的样板”,因为在他看来,“布尔乔亚”就是庸俗、自私、欺骗、冷酷、虚荣、拜金、装腔作势、浅陋无知又异想天开。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里,从老包法利到小包法利、老包法利夫人、杜比克夫人、乡绅、药剂师、公证人、墓地园丁、教堂神甫、婢女、包法利夫人,每个人的身上都有这样那样的布尔乔亚习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作者把人性当中的鄙陋和负面刻画得入木三分。
《包法利夫人》是根据当时发生在福楼拜父亲医院里一位医生太太红杏出墙、移情别恋,最后自食其果、服毒自杀的故事而创作的。小说情节说的是,一个平庸无能、谈吐木讷的医生在第一任太太死后,娶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女子爱玛为妻。爱玛看起来兴趣广泛,热爱阅读,对生活与爱情充满罗曼蒂克幻想,但她真正感兴趣的是那些能让她享乐的东西。年少时,父亲曾将她送去修道院学习,接受过贵族式的教育,但她只学到肤浅的表面,“她爱教堂是为了教堂的鲜花,爱音乐是为了浪漫的歌词,爱文学是为了文学热情的刺激”。她的真正生活环境是在乡村,父亲只不过是一个富裕的.农民而已,这种精神向往与闭塞环境的落差是造成她的悲剧的重要原因。
爱玛嫁给医生后也不过是生活在一个西部市镇上,丈夫的谈吐像人行道一样平直,他的平庸、无趣很快地让她失望了。她不能忍受婚姻生活的平淡,渴望着激情与浪漫,前后发生了三段婚外情。她先是在一个乡村沙龙里对一位子爵想入非非,但终究属于虚无缥缈的单相思而心灰意冷,停止了幻想,但也因此种下心病,差点命丧黄泉。
迟钝的包法利医生不明就里,他爱这个年轻美丽的妻子,以为是天气不适合妻子的健康,于是搬到了永镇。在永镇,爱玛先是爱上了年轻漂亮的实习律师莱昂,可是莱昂为着学业匆匆地离开了永镇。在爱玛失落万分的时候,永镇风流人士罗道尔夫盯上了她,勾引了她,使她成为他的情妇。这时,包法利医生给一位马夫医腿,手术失败,加剧了爱玛对婚姻生活的不满,她约好和罗道尔夫私奔,却没想到罗道尔夫留下一封虚情假意的信后就远走他乡了。
爱玛再一次生病,忠厚的丈夫带她到鲁昂散心,遇到以往的恋人莱昂,她把一生中一直幻想的、从那些传奇小说中学来的各种对于爱情的浪漫,都实现了一遍。她用丈夫的钱订阅了巴黎最热门最时尚的期刊,她常常不自觉地就像一个公爵夫人一样,追求各种奢华的装饰和衣物,并在不良商家勒乐的诱使下一步一步欠下巨债。由于债台高筑,害得她丈夫破产,当她拿着账单求助于莱昂时,莱昂却逃匿而去;她又去求助永镇的罗道尔夫,罗道尔夫自然不会施舍同情给她。绝望无助的包法利夫人──爱玛在债主的逼迫下只好服毒自杀。一年后她的丈夫也死了,无依无靠的女儿做了纺织厂的童工。
其实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爱玛也谈不上有多爱她的情人,漂亮浪漫的情人固然可以满足她的情欲和好奇心,但她很快就觉得平淡无奇了,对于她来说,情人这件事更重要的是:这是法国上流社会贵妇人的标配。也就是说,是所谓浪漫的幻梦,生活的虚荣心,一步一步把包法利夫人引向绝路。
福楼拜曾说过“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指的是包法利夫人身上对现实的永不满足,对平庸生活的厌倦,对无聊人生的永不妥协,处于永远幻想之中,但也因为这种不妥协的幻想,必然导致了现实中的悲剧。这种对现实不满,对“生活在别处”的憧憬和向往,每个人都会有,而艺术家尤以为甚。作者借助包法利夫人这个故事,也是对自我的一个剖析,同时又借助这个故事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对缺乏诗意的市侩世界的批判。
著名的作家纳博科夫说,“诗意”是福楼拜小说的全部风格奥秘所在;米兰?昆德拉在评《包法利夫人》时也说,小说只有到了福楼拜这里才达到了诗意批判的高度。毛姆说这个故事为什么要从包法利医生小时候讲起,又要讲到包法利医生死亡才结束?因为愚钝、毫无趣味的包法利医生和他的人生世界,就像一幅画的画框那样托住了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他爱他的妻子,他在朦胧中感知到妻子的故事中有一种五彩缤纷的美,一种他诉说不了的情调。其实,包法利医生是低配版的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是高配版的包法利医生。这才是他们故事套中套的意义。他们都认同“表面的美”和“庸俗的诗意”,只不过,包法利医生向往的是他妻子,而他妻子则向往更高大更美好的巴黎。
《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楼拜用“诗意之笔”娓娓动听地讲述了一个“伪诗意”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市侩、猥琐、低能的包法利夫妇分别被他们所向往的“浪漫”害死了,但世界并未改变。在世界走向世俗化的历史趋势中,还会不断涌现无穷无尽的包法利医生和包法利夫人!那么,该批判的是这个世界呢?还是这个世界中的包法利医生和夫人?
《包法利夫人》出版后,在法国引起轰动,同时代的文坛巨匠们给出了他们的最高赞美词,而后来被它所影响到的人,也一样不乏大名鼎鼎者,其中,有像波德莱尔、莫泊桑、鲁斯特、左拉、罗曼?罗兰、毛姆、德莱塞、昆德拉、乔伊斯、纳博科夫这样的大作家,也包括诸如圣一勃夫、朗松、丹纳、泰纳、罗兰?巴特这样的大批评家,还有如尼采、萨特这样的大哲学家。这就是这部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5
在大学读书期间,就一直对外国文学怀有强烈的好感。只要是流芳百世、受到后人推崇的作品,我必定会去读一读。通过外国文学这门课程,我认识了许多伟大的、的文学大师,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莫泊桑、司汤达、欧亨利、福楼拜等。他们不朽的作品我也拜读了不少,从中受益匪浅。工作以后,我尽量买些自己特别喜欢的文学作品作为珍藏本,一直读了又读。每次读,每次总有不一样的思考。
近期看完了《包法利夫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总浮现着可怜的包法利夫人的脸庞。闭上眼,我又在回想着她从纯洁到堕落直至自我毁灭的人生历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触目惊心。是的,也许包法利夫人是咎由自取,但仔细思索,却又发现她其实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是千百万妇女真实生活的写照。作者福楼拜正是通过这位包法利夫人,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戕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
女主人公爱玛原本是一位天真淳朴的可爱少女。她的父亲为了培养女儿的贵族气质,把她送进了卢昂的'修道院学习。在那里,爱玛成天满脑子的情爱,渴望日后能与一位白马王子生活在一起。可以说,这时的修道院教育,已经慢慢腐蚀了爱玛纯洁的心灵。后来,她怀着对爱情的憧憬同刚死了老婆的乡村医生结了婚,成了包法利夫人。起初她以为这就是自己所追求的那种浪漫生活。可是时间久了,她越来越受不了这种平凡的日子了。特别是她发现自己嫁的人并不是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不可否认,包法利医生平庸无能,感情迟钝,但是却是很真心地爱着自己的妻子。所以当看到他最后得知真相后抑郁而死之时,我对他充满了无限的同情。
其实看完整本书,我发现,包法利夫人本不是个坏女人,她还曾躲避过别人的追求,一心一意地帮助丈夫成材。无奈丈夫太无能,太不争气,一次次地让她失望,从此她一步步走向堕落,越陷越深,到最后不可自拔,高台债筑,不得已选择了死亡。对于包法利夫人,我有着自己的愤怒。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她,那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看到她为了能与情人约会,撒谎,骗人,借钱,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视丈夫与女儿的存在,我就很痛恨,但是更痛恨那些伪君子,如玩弄女性的罗多尔夫、莱昂;高利贷者勒乐等人。跟随着作者的文字,我亲眼目睹了一位少女的不幸人生。
这部小说值得一读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艺术特色。最令我难忘的情节有很多,如多次写到的包法利夫人的心理以及她最后喝砒霜自尽的痛苦神情的描写,表现了福楼拜作为一位杰出作家的语言造诣,再次让我感受到了不朽作家借助文笔揭露社会的强烈道德感。在我心里,这样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伟大的,他们用文字记录了社会的现实,批判了社会,是真真正正具有责任心的作家。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6
看完《包法利夫人》,不,也可以说看到一半左右,就想起了《红与黑》还有《项链》。我能想起他们,我想原因在于艾玛、于连、玛蒂尔德都错误地追求着对于他们来说难以企及或者根本就不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艾玛追求着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爱情,它首先得是衣食无忧甚至可以锦衣玉食的,是日日夜夜的欢歌笑语,是没完没了的夜夜笙歌。它的主角要和风度翩翩、面如冠玉、令人倾倒产生联系,彼此之间情话绵绵,双宿双飞。我认为,对于她来说,有这种幻想却是正常不过了。她没有结婚之前的人生里满是修道院和琐碎的家务事,她对于爱情的所有感觉都来源于书本和道听途说,换句话说,是张白得不能再白的白纸。再说了,她遇见的第一个男人,她的丈夫,是个平淡无奇的人,不能满足尚处于小白期的小妻子对于爱情的种种期待。那句话说得好极了,“一个人的出场顺序也是很重要的`”。所以才有了她两次偷人。而她最后对于丈夫夏尔的柔情蜜意,我想,她是终于经历了后,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人。可惜太晚,而她太冲动盲目。
在一般的设定里,女人要爱情,男人嘛当然要事业咯。于连就是遵循内心的意志,雄心勃勃地想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人。可笑的是,如此有野心的人,却想要依靠女人上位,依靠女人获得资源。这不就是大写的小白脸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男权社会里,人们还认为一个女人不可能有出息,她们的成就全是男人给的。(那你还靠女人?)好吧回到于连身上,他的野心和他的努力,不相配。他想要的,注定不属于他。
爱情、事业都有人要去,玛蒂尔德想要财富,想要可以挥霍无度的生活。她确实享受了一天这样的好日子。可因为此,反而赔上了自己十多年青春。不得不说,她确实是好女孩,只不过是有一个爱攀比爱钱财的毛病。这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看你怎么对它咯。玛蒂尔德放任自己的幻想,尝到了苦涩的果实。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其实他们也不是没有机会获得自己所想要的,或许是错误地理解了那样东西,或许是没有找到好方法成全自己。
有时候,努力的方向比努力本身更重要。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7
福楼拜所着《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留给我深刻印象。
爱玛,一个富裕农家的女孩,从小在修道院里理解教育。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厌倦,而小说里浪漫、刺激的感情,让她憧憬不已。那种浪漫,在她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那场奢华浪漫的舞会,更让她渴望上层人的生活。之后罗多尔夫给了她一些浪漫,于是她沦陷了,为两人的“感情”付出了一切。最后,这个渴望新奇、追求浪漫、热爱幻想的女生,正因对“浪漫”的一味追求,毁掉了自己,毁掉了家。
她的杯具,虽然有必须的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她个人观念的原因。正因她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用包法利辛苦赚来的钱来为自己“珍重”的感情买单,甚至留下超多债务,毁了家庭。
她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可怜,嫁了一个懦弱无能木讷的人;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不甘于平淡;看不到包法利对她的宽容和爱;甚至看不到女儿的可爱。爱玛她太过于渴望新鲜、浪漫的感情,到了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境地。
当我看到包法利卖掉不少东西,却唯独保留着妻子的遗物,甚至正因不肯将妻子的披风送给母亲而与母亲决裂时;当我看到包法利在爱玛葬礼上的唯一一次浪漫时,我感动了——包法利真的很爱爱玛。虽然他懦弱,胆小,无能,无趣,但他用尽全力爱爱玛,守护着他们的家;他奔波劳累,只为满足爱玛的物质需求;他给不了爱玛心中幻想的感情,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能够尽力守护家、力所能及给予爱人爱的男生,是否就真的懦弱,胆小,无能,无趣?
爱玛是自私的。她只顾自己享受,不能明白和承担自己的职责与义务,从未想过自己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她已为人妻,却还如少女般追求感情;她己为人母却不关心孩子,到最后让自己的女儿受苦!她是可悲的.,正因她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只知道追求刺激,沉溺于感官上的享乐。
包法利懦弱无能,却给了爱玛最真的爱。像白开水的爱,固然平淡廉价,却于人有益。包法利是可怜的,他全心全意地爱爱玛,可到她死后,才知道,原来,她背叛了他,让他倍受打击。
正因那虚幻如海市蜃楼的“完美”,毁掉了她,伤害了他,苦了幼小的她。
一个只能给予如凉白开的爱,一个却渴望如烈酒的爱,这两者注定不能长久。道不一样,不相为谋。我,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8
福楼拜所著《包法利夫人》中的人物,留给我深刻印象。
爱玛,一个富裕农家的女孩,从小在修道院里接受教育。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厌倦,而小说里浪漫、刺激的爱情,让她憧憬不已。那种浪漫,在她心中生了根,发了芽;那场奢华浪漫的舞会,更让她渴望上层人的生活。后来罗多尔夫给了她一些浪漫,于是她沦陷了,为两人的“爱情”付出了一切。最后,这个渴望新奇、追求浪漫、热爱幻想的女人,因为对“浪漫”的一味追求,毀掉了自己,毁掉了家。
她的悲剧,虽然有一定的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她个人观念的原因。因为她爱慕虚荣,追求奢华,用包法利辛苦赚来的钱来为自己“珍贵”的爱情买单,甚至留下大量债务,毁了家庭。
她自怨自艾,认为自己可怜,嫁了一个懦弱无能木讷的人;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生活,不甘于平淡;看不到包法利对她的宽容和爱;甚至看不到女儿的可爱。爱玛她太过于渴望新鲜、浪漫的爱情,到了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境地。
当我看到包法利卖掉不少东西,却唯独保留着妻子的遗物,甚至因为不肯将妻子的披风送给母亲而与母亲决裂时;当我看到包法利在爱玛葬礼上的唯一一次浪漫时,我感动了——包法利真的很爱爱玛。虽然他懦弱,胆小,无能,无趣,但他用尽全力爱爱玛,守护着他们的家;他奔波劳累,只为满足爱玛的物质需求;他给不了爱玛心中幻想的爱情,只能用自己的方式爱她。能够尽力守护家、力所能及给予爱人爱的男人,是否就真的懦弱,胆小,无能,无趣?
爱玛是自私的。她只顾自己享受,不能明白和承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未想过自己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她已为人妻,却还如少女般追求爱情;她己为人母却不关心孩子,到最后让自己的`女儿受苦!她是可悲的,因为她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只知道追求刺激,沉溺于感官上的享乐。
包法利懦弱无能,却给了爱玛最真的爱。像白开水的爱,固然平淡廉价,却于人有益。包法利是可怜的,他全心全意地爱爱玛,可到她死后,才知道,原来,她背叛了他,让他倍受打击。
因为那虚幻如海市蜃楼的“美好”,毁掉了她,伤害了他,苦了幼小的她。
一个只能给予如凉白开的爱,一个却渴望如烈酒的爱,这两者注定不能长久。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你,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9
小说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本是一个天真聪颖的农家女,家务样样精通,在艺术上也很有造诣。爱玛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睛,浑身散发着迷人的气质。她接受的‘‘扎实的教育”更为她的美丽增添姿色。可惜的是在她少女懵懂时嫁给了一个平庸的丈夫。
夏尔·包法利从小儒弱老实,逆来顺受,没有个性和自由的思想见解。即使他善良淳朴,却仍抓不住爱玛的心,他总是尽力满足其一切物质需求,但还是填补不了她内心的空虚。
因受浪漫主义小说影响,爱玛头脑里有很多天马行空的幻想,她把对爱情和幸福的追求理想化,终陷泥潭,不可自拔,也对现实生活失望至极。
第一次对她无聊生活产生冲击的是参加侯爵的舞会,她对那种奢华的生活充满向往。再次就是搬去永镇,遇见列翁。两人有许多共同爱好和兴趣,因此也产生了心灵的碰撞,享受了一段宁帖悠长的爱情。但爱玛做了一番挣扎后还是决定恪守妇道,故意疏远列翁。列翁对这段没有结果的爱情厌倦,离开永镇。失去列翁后爱玛感情陷入极度空虚状态,也就走入了纨绔子弟罗多尔夫的虚假圈套,成为他的情妇。被他抛弃后又与列翁开始新的爱情之旅。
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她负债累累导致最后不堪重负服毒而死。留下老实且深爱着她的`丈夫。
这是爱玛的悲剧,是包法利家的悲剧,更是当时那个黑暗无情社会的悲剧。
所以当爱玛意识到在家中对着无味的丈夫没有办法幸福愉快的生活下去后,她该怎么样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呢?在那个虚假成风,豺狼当道的社会恐怕是见不到黎明的曙光了。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1821—1880),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法国19世纪小说史上三位巨人之一,福楼拜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曾在巴黎攻读法律,因病辍学,包法利夫人读后感(共10篇)。福楼拜的出身对他的写作有巨大的影响:看惯了手术刀的他不相信宗教,崇拜真实——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充分的反映。他依靠丰裕的遗产过活,专心于文学创作,他终生过着独身生活。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书中的女主人公爱玛出生在外省的一个还算富裕的农家 。她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说中的情节使她对爱情充满了童话般的幻想,以为结婚就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机缘巧合下,爱玛嫁给了医生夏尔。可是在婚后才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里,她体验不到快乐,在此后的相处中,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个胆小懦弱,迟钝无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马王子在哪 生活在她看来变得不再绚丽多姿,只不过是日复一日的活着罢了。
这时莱昂闯入了她的生活,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 在频繁的交谈中,莱昂发现自己渐渐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 可莱昂不敢向爱玛袒露自己的心迹,他怕被爱玛拒绝 最后 选择了逃避,去了巴黎。爱玛在莱昂离开之后才后悔没有挽留他。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怀念被渐渐冲淡了,另一个男人走了进来。
罗多尔夫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她与众不同的气质深深地吸引了。于是乎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够成功,因为他有钱。 罗多尔夫用尽花言巧语是爱玛神昏颠倒,她的虚荣心迅速膨胀起来。一开始爱玛有过犹豫,但在罗多尔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势下,她臣服了。爱玛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爱玛的独占欲很强,久而久之,罗多尔夫对她产生了厌倦 。当爱玛下定决心抛弃眼下的生活,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他退缩了。罗多尔夫觉得一切都是逢场做戏罢了。他狠心的写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饰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归咎于"命运"二字,极力地推卸责任。他无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似的走了。爱玛崩溃了,从此一蹶不振。
最终她积债如山 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悲剧人物。她追求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却不知她所处的环境给不了她想要的。当爱情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时,就注定了它的悲剧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使人沉沦,结局都只有一个。是谁使她走向了绝路 。是人们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无门,还是自己对命运的臣服,最终导致了爱玛的悲剧,或许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逼得她服毒自杀的。
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在繁华和虚荣里,也许你会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拥有的,珍惜自己获得的,不要总陷入没有结果的幻想中,来虚度光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1
“她既想要死,也想要去巴黎”。
我们很像。我为爱玛哭,我像福楼拜一样说自己就是爱玛。爱玛的结局只能是死亡,而我身上爱玛的部分,也在近几年死完。
我们一样,一样的会把菜做成精致样式;一样的善于理家;一样的是别人眼中神经质的女人;一样的视“巴黎”为自己的绿光;一样的无节制满足自己的欲望,有财务上的困扰;一样的幻想世界上那个既可靠又富有魅力的人;一样真诚的爱人,却没有好下场;一样的有万种风情,可爱又疯狂;一样的虚荣,愤怒,怨恨。
而我通读《包法利夫人》却是在我已经无法完全与她共情的20xx年。得以去过“巴黎”,得以自由,得以满足,得以见识,得以在深夜去熙熙攘攘的戏院。死的'包法利夫人是我,惊醒的包法利夫人也是我。
全篇我只读到这里,不禁恸哭:
“我希望她安葬时身穿结婚礼服,脚穿白皮鞋,头戴花冠,头发披在肩上;要三副棺木:一个用栎木,一个用桃心花木,一个用铅。不要来安慰我,我挺得住。请拿一大块绿色天鹅绒盖在她身上,我希望这样,请照办。”
不是她的情人所写,是她木讷不解风情的丈夫在债台高筑的情况写下。
爱玛的放纵,她自己倒是得了很多快乐。在我看来,这命运暗中标好的超高价格,却由她的丈夫和女儿来买单。夏尔经济破产,地位一落千丈,再也得不到原先阶层的友谊,后来不久也去世。而可怜的白尔特只好被贫穷的姨妈收养,去纱厂做工。读到这儿,我不禁恨起爱玛。
这次通读,其实是带有一个很强烈的目的去读:我想想明白爱玛奔赴的两段感情究竟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没有给她带来想象中的幸福。
我有过这样一个可怕的假设:假如爱玛只是享受爱情,而丝毫不谈钱。是不是不谈钱,爱玛就能得到想象中的快乐呢?她的两个情夫,莱昂和罗多尔夫,给她的都是极尽的浪漫。
书中的官答是:爱情会消逝,那种能够带给人“活”的爱情,逝去也会毫不留情。阈值回归,追求的爱情也会如平淡的婚姻一样,无所新奇。
这个理由并不能搪塞我。分别之后,爱玛一直不能忘怀罗多尔夫,而再次见面,罗多尔夫也仍然对爱玛展现盎然兴趣。
后来一个词闯入我的脑海,终于理清楚,想明白,这个词就是“轻视”。
“如果你所爱的人不是同样爱着你,那么就必然是在暗地里轻蔑着你”---培根
莱昂在重遇爱玛的时候,想“要是在一位戴着勋章、有马车的知名学者的客厅里,碰到一位穿金戴银的巴黎女子,他也许会像小孩子一样瑟瑟发抖。可是,在这里,在卢昂码头边,在这个小医生的妻子面前,他感到自由自在,相信自己一定会令对方神魂颠倒”。
罗多尔夫在爱玛去借钱的时候,他说自己没有钱。爱玛说他有古堡、庄园、森林,经常围猎,还去巴黎旅行,哪怕是小小的衬衫袖口链扣都能换钱。书中说“罗多尔夫并没有撒谎。如果有钱,他也许会给的”。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古堡庄园和去巴黎旅行,是他生活的必需品,在此之外,他没有钱。用更贴切的话来说就是:你的生死,比不上他的衬衫袖口链扣。
两个情人的轻视,证据确凿。而因为“轻视”这两个字,所谓爱情中的快乐,也实在看不上眼了。
如果爱玛没有超群的地位,无穷尽的财富,至少应该聪明。
爱玛死了,我身上的爱玛的部分也早就死了。一时怅然,也说不上是该庆幸,还是该悲伤。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2
这个标题如果是在读大学时看到,第一个念头肯定是先去找一些类似的文章参考一下。那时的自己,还不懂得去细细品味一部作品。完成任务和欣赏品读是完全不同的阅读境界。大学时的阅读,颇有暴殄天物之嫌。
重读包法利夫人,对爱玛充满理解与同情。也看到了她毁灭的必然。一种不切实际的对虚幻爱情的追求最终让她无法面对现实的世界。在残酷的社会面前,她只有选择死亡。
人性中不仅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任何一个只取其一的人物,都是在自欺其人。沉湎于爱情中的爱玛把所有的热情和梦想先后寄托在了罗多尔夫和莱昂身上,幻想着和他们在一起时的世界永远都充满着浪漫和温馨。现实摧毁了这一切。就象所有灿烂的焰火后面都是平静辽阔的'天空和一望无际的黑暗,如果希望焰火是永恒的,只有燃烧自己,在焰火没有熄灭之前。
浪漫是一个人个性里的情绪,如果把浪漫和约会等同起来,而且永久地等同起来,最后的结果,只有毁灭。
除了爱玛。文中给我震撼的,不是假借爱情猎取女人的罗多尔夫,也不是有爱但在紧要关头离开爱玛的莱昂,是包法利先生。这是一个极易满足没有思想的男人。平庸,琐碎。但是他对爱玛非常包容。爱玛是他的爱,也是他的骄傲。也许包法利认为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因为他执着地爱过,并且用生命阐释了他对爱玛的爱和眷恋。
人的一生,本来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每个人都在为自我活着,同时也或多或少地为别人活着。自在平衡是比较正常的状态。一旦失衡,生命的天平自然就要倾斜甚至倒塌。
福楼拜把爱情的现实展示给世人看,既残酷又冷静,但是不无道理。
非常欣赏福楼拜追求完美的精神,一部小说,可以写的象散文诗一样优美,不对哪怕一个小细节妥协。很遗憾我不懂法语,否则读原著应该能感受到一种音乐的节奏美在里面。译作者很用心,力求文章节奏忠于原文,让我也品味到了法兰西的优雅和精致。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3
爱玛,也就是包法利夫人,她本来生活在修道院,憧憬着修女的生活,然而,在憧憬的同时,她又产生了一些不符合修女生活的想法。后来,她嫁给了一个平凡的医生包法利。新婚前,她憧憬的是浪漫的爱情与婚姻,然而现实让她失望,包法利没有情趣,只能算是个粗鲁的汉子,目光短浅,没多大的本事,就连医生的身份也名不副实,实在是个不可靠的人。一方面,爱玛憧憬着浪漫的爱情,另一方面,现实又和她的理想相差过大。在参加过公爵的舞会后,爱玛更加向往上层贵族的生活,对现实愈加不满。
对爱玛这个人,我是既可怜又痛恨。她爱慕虚荣,自认为长得不错,总是去追求那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东西,却看不清现实。她已经嫁为人妇,按理说应该一心一意,可她却对丈夫诸多不满,既然如此,为什么当初又要嫁给包法利呢?害人又害己!她沉浸在小说的世界中,幻想着那些不切实际的爱情,这让她对现实充满了失望,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最终将她推向了深渊。
但是,每个人都有梦想,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包法利夫人追求自己的理想无可厚非。就算是现在的女生,她们也都在憧憬着美好的生活,憧憬着自己的白马王子,并为之付诸实践。包法利夫人在那个时代,没有自己的工作,只能依靠男人,嫁个好男人,可以改变她的一生。然而,包法利确实不是个优秀的男人,学医也是马马虎虎,没治死病人就算好的了,而他拙劣的医术在后期也暴露无遗,将别人的瘸腿治得要截肢,这样的一个人确实让人没有安全感,这样一个丈夫与爱玛的期望实在是相差太多。
既然婚姻无法满足爱玛心里的渴望,爱玛开始幻想着从别人那里获得一份浪漫的爱情,于是,她出轨了!偷情的刺激让她兴奋,她一如所有陷入热恋的女子一样,对情夫奉献出了一切。但是这段恋情很快结束,情夫不想和她继续下去,于是她病了,对什么都很懒散。爱玛对情夫真心实意,但是却对自己的孩子不闻不问,这根本就不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的确,她没有得到自己心目中想要的爱情,但是,她现在首先是一个母亲,却没有母亲的样子,就从这一点来看,我确实很瞧不起她。她的第一次出轨以失败告终,在她无精打采的时候,包法利以为她身体弱,有什么事都不会去烦她,还偏袒她,纵容她,一如既往地宠她,让我为这个男人辛酸,他哪里知道,他一心一意爱着的妻子是为了别的男人而寝食难安!这真是个巨大的讽刺!
在对孩子的态度上,她简直更加可恨!她根本就没有关心过自己的孩子,都是做母亲的人了,一点身为母亲的自觉都没有,把孩子扔给奶妈和女佣,自己却去谈情说爱。她大肆挥霍的时候,从来没有为这个家考虑过,从来没想过要为自己的孩子做些什么,真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她从来没有长大过,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个情窦初开的小女人,什么责任都不需要担负。没有人希望和一个永远长不大的人生活一辈子,人们需要的是共同承担,在生命的旅程中相互搀扶着走到终点!每个人都该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都该为自己喜欢的.东西买单,而不是指望别人,自己却任意挥霍,就算是神仙也会厌烦!
我同情包法利先生,妻子死后,他不肯别人动妻子的遗物,不停地还妻子欠下的债,意志消沉,最后,得知了妻子出轨的真相,他痛苦地死去。一心一意对待的人却是这样对他的,任谁都受不了。的确,包法利先生是没多大出息,但是,他是爱着自己的妻子的,这一点就值得肯定。当我看到包法利夫人的孩子穿着带补丁的衣服时,我深深地痛恨包法利夫人,她活着的时候没有疼爱自己的孩子,死了却要把一切都带走,也没有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让自己的孩子生活得这样糟糕!
总之,对于包法利夫人,我痛恨大于同情,痛恨她不爱自己的丈夫,痛恨她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痛恨她在婚姻期间与别人偷情,痛恨她因为追求根本不可能得到的东西而毁了整个家!既然结婚了,就要对整个家庭负责,不可以再像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固然她的遭遇有时代的错误,但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错,她不是个伟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现有的时代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4
这周刚好看完了《包法利夫人》,很久以前就想看的一本书,但一直嫌太厚,没啃下来。
恰好看到了一篇叫《无聊会杀死一个人吗》的推文,发人深省,立马去找了这本书来看。
全文讲述了一个女人如何在追求刺激的过程中香消玉损的故事。
一部分人认为这是追求虚荣的恶果,另一部分人觉得这是精神空虚的悲剧。我也比较同意后者的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精神空虚?
我想讲一个例子,大概两个星期前,我的一个好朋友跟我说她辞职了。我问她为什么辞职?她说她接受不了不用带脑子上班的工作。并接着说她一个月的工作,一周是复制黏贴,一周半是撕纸塞纸,一周是整理凭证,半周是对一下数据。
我说,听起来很丰富多姿呀,我的才是重复的,每天求人借钱和催人还钱。
前几天诚品给我发了一封招聘邀请邮件,我第一时间特别感动,甚至开始蠢蠢欲动。
诚品是我一直以来的梦,像是我人生最崇高的使命。我犹豫了良久,最终没有去。我怕真的有幸去了诚品,不久我也会乏了倦了。
这么多年来,我太清楚的一件事情就是我总是以为算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能有一个全新的开篇,能迎来人生新的'希望。但是在上大学时已经离开了那个让我觉得压抑的高中后,我仍然抑郁得不能自拔,盼望离开广州。而在工作后逃离了交通让我窒息的广州后我在二线诚市又安逸得发慌,我实现了年头向曹植许的愿:一份走路能去上班的工作。但我依旧心头乌云重重。
看到包法利夫人在挪换了几个地方还是抑郁寡欢。我明白了那场东奔西走同样无法扫除我的虚无之感。事实上地方和环境是没有任何需要改变的,需要改变的反而是我自己。
过了几天我问那位好朋友,你找到工作了吗?她说没?我问你想找什么工作?她说不知道。
现在有这样一股风气,很多人在鼓励大家去勇敢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要单调无趣地度过一生。我也曾经堂而皇之对别人灌这碗鸡汤,但我现在不敢这么做了。
那些所谓的理想最后就像《布鲁克林有棵树》里写的:“我把一生要做的事一条一条写了下来。我发誓要一条一条去实现。然而这些计划根本没有实现。我成人后,大部分时间得去拼命工作,养家糊口。”
我想说的是:跟我的朋友一样,我也渴望着激情澎湃、丰富多彩的人生。但我也不知道自己毕生的理想是什么。这才是最致命的,我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梦想,却高举实现理想的旗帜。大概这就是所谓的精神空虚。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5
当我偶然翻到《包法利夫人》这个书名时,我的内心深处似乎被牵引出一条难以言表的河流。这本书描写了一个平凡女子的平淡无奇的生活,但却将这段生活塑造为浪漫主义故事,让它化腐朽为神奇。
艾玛,这位饱含渴望的女性角色,为了追求她所谓的爱情,铤而走险。正如小说开头所写道,这段故事节奏明快动人,令人难以忘怀。这种优美的节奏也许可以追溯至卡夫卡以来的小说家,纷纷奉福楼拜为源头祖师。尽管福楼拜对包法利夫人的写作没有直接影响,但正是他改变了自巴尔扎克时代的现实主义小说写作方式。新兴的小说技巧为小说带来了新生命,使其成为一种超越现实的可能性。
小说不再需要完全依靠现实来呈现存在的意义。多年前的五月天,我在一个阴沉的午后读到《包法利夫人》,那时外面的绿色世界令我心旷神怡。回忆起当时欢喜雀跃的心情,我深刻认识到,《包法利夫人》不仅在小说的意义上开创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让读者在语言美感中心流连忘返。
小说能够以提炼语义、复述的方式,始终让意义得以充盈。然而,为了获得语义和快感,小说不得不放弃自身的物质存在。这种为了得到更鲜明的阅读体验而牺牲自身的小说方式,是对传统小说的'另一种革新。
就艾玛而言,我不认为她做错了什么,也不认为她辜负了夏尔。她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欲望,却得不到上帝的眷顾,沦为了一个悲惨而可怜的人物。《包法利夫人》展现出来的冷漠和束缚,揭示了当时的世界观和某些人的人生观。
我们或许很幸运,生活在没有随心所欲条件下的时代和环境中。但是,如果我们也像艾玛一样过于追求自己的欲望,或许我们也会遭遇类似的人生陷阱。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05-02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04-08
《包法利夫人》的读书心得04-06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03-21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12-16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0篇08-24
(通用)包法利夫人读后感15篇12-21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14篇02-26
包法利夫人读书心得(14篇)02-26
居里夫人读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