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篇[热门]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悲剧,就是把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读罢《穆斯林的葬礼》,我终于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人生之悲,悲到无奈,悲到痛彻心扉。在该书中主要有三:
它悲在人物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战争吞噬了多少生命,毁坏了多少家园,而韩子奇一家却死里逃生。但当韩子奇、梁冰玉千里迢迢赶回家园时,却不能踏进门中半步。最后只能含着泪花,梁冰玉只身一人默默离开。更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当六旬老人梁冰玉海外漂泊多年,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女儿的期盼再度归来时,等待她的却是亲人的离世,就连她日思夜想、只能在梦中相会的女儿也已化做了一缕香魂。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爱何以堪,情何以堪?这一切,又怎能不让读者动容、落泪。
它悲在亲人因爱却相互折磨。如果抢走韩子奇的不是梁冰玉,不是韩太太含辛茹苦抚养成人、深深爱着的同胞妹妹,或许,韩太太就不会那么心碎。而梁冰玉如果不是为了姐姐今后的幸福,也断然不会只身流浪。但是,战争 这一残酷的事实不仅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彼此深埋在心中的骨肉亲情。但是,爱的折磨却没有因此而停止。为了心爱的妹妹,韩太太再次含辛茹苦养大了妹妹的女儿韩新月,因为这是她对妹妹的思念的唯一寄托。可是,每每想到新月的身世,那种爱恨交织的心情,又常常让她不能安眠。于是,爱,折磨;再爱,再折磨。这种复杂的心情和矛盾的行动,使她的性格逐渐偏执,也伴她度过了痛苦的一生。
它悲在人间真情始终不能得以圆满。当韩新月、楚雁潮两颗心经过长途跋涉,战胜世俗流言,终于走到一起时,死神却来到了新月的身边。一次意外的经历,新月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知道了自己的病情。尽管楚雁潮给予她人间最纯真的爱情,给予她最大的精神支持;尽管韩新月以最坚强的意志与死神抗争,但是,死亡之手还是伸向了她,韩新月终于没有能够“看到清晨的第一缕晨曦”。当楚雁潮携着深深的爱来到医院,看到的却是医生悲伤的面容。当意识到明月再也不会升起的那一刻,楚雁潮的心死了。“哀莫大于心死”,这是比失去生命更可怕的死亡。几年后,在淡淡的`月光下,头发花白的楚雁潮,在新月的墓穴前,缓缓地拉起小提琴,拉起两人熟悉的那首乐曲,用不变的音乐诉说着他对新月不变的爱,那个场景,成为读者心中永远的定格。
合上书,闭上眼,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韩子奇、韩太太、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这些身份不同、性格迥异的人物,不约而同地以“悲”字书写着自己的命运。他们穿越历史的时空,一走到了我的面前……
爱,还在延续;悲,希望停止。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提起《穆斯林的葬礼》,很多人都会想到一个词——玉殇。是啊,在那随珠和壁,明月清风的"博雅"大宅里上演了多少让人魂牵梦绕的情与事,在夜间那沙沙声中打磨出了多少稀世珍品。两代穆斯林是从这里走向辉煌,也是从这里走向衰败。
我无数次的为故事之中的女主人公叹息,韩新月,如一轮新月般纯洁,如美玉般无暇,她正值青葱岁月,亭亭玉立,她浅尝爱情,不甘于独卧被榻之上,她好似一株出水芙蓉,不容世事污浊,秉持着她那看似平凡的目标,渴望重归于燕园未名湖畔雕梁画栋的备宅之中,于幽幽灯光下,深望着她眷念的爱人,重读他的译作,重听他浅吟出拜伦纯净如清泉的诗句。楚雁潮,26岁风华正茂的年纪,在燕园教书,由于同对翻译译著事业的钟爱,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的建立起了一种相惜的情感。然而在那个容不得浪漫的时代,她的师生之恋只有走向死亡。一年后,噩耗传出,新月患有不治之症,然而,在楚雁潮的一次次关怀中,他们发现彼此之间已越过师生之界,心生爱意,他们是年龄相仿的年轻人,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学生,而且还是一个卧榻病人,这似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然而,与此之上更有一道线,将新月与楚雁潮,那便是信仰,新月是回回,是一位穆斯林,她受着安拉的祝福来到世上,每天看着母亲做斋戒,然而,回回是绝对不能与异教人结为连理,楚雁潮相伴着新月走过了最后一段人生,他只是给了新月延长生命的动力,他没有奢望最最简单的婚姻,他只想这样守着她。然而,楚雁潮最终还是没能力留住新月那脆弱的生命,新月走了。她带着遗憾走了,她带着无限希望走了,她带着对未来的向往,对事业的热爱走了。新月在临死时一直在问她的`好友淑彦"天亮了吗楚老师怎么还没来啊……"我潸然泪下,她带着莫大的遗憾离开了人世。离开了这个有她爱和爱她的世界,离开对于她而言才刚刚开始的人生。当楚雁潮跳下墓穴为新月试坑时,我哽咽了何谓伟大的爱情,那种揪心的疼痛感延伸到了每一处肌肤。此时,我多想质问,上主安拉,您的仁慈哪去了那凄美的让人肝肠寸断的感情,那深邃的让人刻骨铭心的挚爱,那幽杳的柔情似水的关怀,构成了一部伟大的爱情篇章。然而,这只是这部书的一小部分。月与玉的穿插,跨越时空,让我游荡在两代人之间,感动着两段感动。奇珍斋的兴衰,韩子奇的人生经历,韩太太的辛酸与无奈,韩天星的哏直,陈淑彦的贤惠,梁冰玉的倔强与遗憾…一个个血肉丰满的角色汇成了一个曲折感人的故事。整篇文章似一支幽歌,一唱再唱,没有华丽的词藻,确是深情至极的诗篇,抽出两条明晰的线,两段忧绵的恋情,两处凝满淤血的城——北平与伦敦,我无法不说这篇小说的伟大。这曲哀歌既毕。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穆斯林的葬礼》是霍达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以回族手工匠人梁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斋升沉起伏为主线,将回族几百年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几次大劫,融汇进了六十年中“玉器梁”一家三代人的命运之中,通过梁家的'兴衰变迁与梁家人的命运沉浮,表现了主人公为追求理想和事业,为完善自身素质所发出的蓬勃不息的命运意识。
该小说于1990年获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1991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国家民委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长篇小说奖。20xx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梁亦清,原是回族底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璧和次女冰玉;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则是因摔碎了梁亦清做的碗而决定留下当他学徒。
小说开篇师徒两人为专做洋人买卖的“汇远斋”定做“郑和航海船”,经三年的精雕细刻终于在中秋佳节完成作品,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
为了抵债,梁家将奇珍斋转给落井下石的汇远斋老板,韩子奇则为了报仇潜伏到“汇远斋”当了学徒,三年后,他学有所成,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璧,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
之后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而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亦不顾姐姐反对,执意与姐夫一起前往英国,最终冰玉在孤独、伤心的情况下爱上了韩子奇,并生下私生女新月。
战后,他们三人一同回国,姐姐君璧却不容冰玉母女俩,冰玉选择留下了女儿自己远走他乡,而新月在梁家的照料下逐渐长大成人,还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
上学后,新月与班主任楚雁潮产生爱情,但因楚雁潮是汉族,遭到梁家的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不幸的是,新月红颜薄命,因严重心脏病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都悲痛欲绝。
多年以后,新月的母亲冰玉回到梁家,但这里的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4
我近期读了朋友推荐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我手捧这本书时,我首先阅读了书的内容介绍及作者简介,我佩服作者的才华,让我佩服的更是作者是位女作家,不尤的让我敬佩几分!喜颜巾帼不让须眉之感慨!
本书内容是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这部长达五十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以它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感情、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辛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楚雁潮等一系列人物群像,血肉丰富,栩栩如生,如泣如诉,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
本书从“月梦”“月冷”“月清”“玉魔”“玉殇”“玉缘”一直到“月魂”每读一篇都被进入一个庄严伟大的世界,我不懂玉的无价,但从中读懂玉王韩子奇的爱玉如命,情系一生,有不少的朋友都被故事打动而流泪,而我没有,当真没有吗?不!当我深读到新月之死,天星,新月的哥哥那斯心裂肺的呐喊时,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怎样的一个纯情灵魂、幽静的灵魂,美的灵魂!新月之死,是祝台之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不只是柔情感人而上苍天泣血。我还清晰的在“月落”中新月的遗体抬出“博雅”宅后,运往挖掘的墓穴,最后,一个悲凉的声音,昭示亡人的亲人要给亡人的试坑时,尽这项义务的,只有亡人的至亲,被悲哀摧毁了的天星跳下墓穴、被痛苦粉碎的楚雁潮跳下墓穴!我又一次的流泪了!在最后的与恋人与世分别那肝肠寸断,天感动了、地动摇感动了。爱情是那么的美好,虽然没有花前月下,虽然没有海誓山盟,可两颗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的!
本书从头到尾以玉引玉,玉的长河、也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把人生的真谛写的那样深邃,那样动情!
小说读完了,可我那悲怆的心无法释怀,我还久久没有走出书境,还没有走出自我,我的心沉沉的!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5
“感情,是一种信仰,它贮存在人最珍贵,最真诚的地方——贮存在心里,它和生命同在,和灵魂同在。”——《穆斯林的葬礼》
那些年,沈佳宜错过了柯景腾;致青春里,郑薇错过了陈孝正;前任攻略里,罗茜错过了孟云;同桌的你里,周小栀错过了林一;匆匆那年里,方茴错过了陈寻。穆斯林的葬礼里,梁冰玉错过了奥立佛。
那些年里沈佳宜嫁的人,不是他最爱的柯景腾;致青春里郑薇最终的最终,也没和陈孝正在一齐;前任攻略里罗茜喜欢了孟云十四年,可是她嫁的人不是他;同桌的你里小栀说我愿意时,旁边站的人也不是林一;匆匆那年里陈寻终是背叛了方茴;穆斯林的葬礼里,奥立佛终是遗憾而去,终究输给了现实。
因为战争,他们的感情种下种子
“西安事变”发动了,中国内忧外患,战争一触即发,“玉王”韩子奇急于保护他的玉,踏上了英国的路。燕京大学的玉儿,因为感情的背叛,已经无颜应对她的祖国与同学。她随奇哥哥,到了英国,遇上了奥立佛。或许,从奥立佛见到玉儿的那刻开始,感情就在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心中萌发了。奥立佛陪玉儿考牛津,逛花园,买花。感情的根愈发的深,只待有一天破土而出。最终,在奥立佛苦苦藏了三年的感情之后,一场电影,使他的感情“暴露”了,可是玉儿,却碍于她有一段失败的感情,不敢承认她的感情。
因为战争,他们的感情最终错过
战争的魔爪已经伸向了伦敦。此刻的伦敦已不如昔日。白天是死寂一般的存在,黑夜就如同死神一般的降临。大炮声,哭泣声,呐喊声。恐惧笼罩着整个伦敦。圣诞节到了,亨特太太买了鱼·牛肉和鸡蛋。而奥立佛却去了街上,一夜未归。大家都去找,却不曾想,找来的确是已经凉透了的尸体。奥立佛的手里还紧紧握住了一朵玫瑰,只是为了让玉儿看看,冬天,伦敦也会有花。明白了这一切,看透了这一切。玉儿的泪珠也掉了下来。此刻的玉儿,明白了奥立佛的感情,那是超越生死的感情啊!玉儿最终承认了自我的情感,但这一切,都已经结束,都已错过。世上不会再有一人是奥立佛,只会有一块永远的墓碑,刻着奥立佛的名字。这是他们感情的坟墓。
这一场感情的杯具,这一场战争的悲伤。
对于玉儿和奥立佛,一切的一切回到最初的起点,记忆中还青涩的'脸,无论是年少朦胧的喜欢,疯狂的追随,都一样是人生的一部分,他们的最终远远不一样于最初的设想,而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能够做的仅仅只是抓紧时间,珍惜每一个还在身边的人。奥立佛对玉儿,那青春的爱恋,用来追忆,用来怀揣,或许一文不值,但仅有当它耗尽,回头看看,才明白爱的意义,才明白错过的感情,原先已经无法挽回。
他们以往渴望彼此靠近,以往渴望彼此约定,以往渴望彼此陪伴,但那只是以往,爱,终究还是错过。在那个兵荒马乱的青春里,玉儿的一句话,错过了此生挚爱。
感情终究逃可是现实,不恨情归处,只恨太匆匆。
感情的火候,须适度,找到自我的感情,不容错过。
爱,不容错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
当我拿起《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仿佛进入个全新的世界,里面讲了一个少数民族——回族。他们的生活习惯,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的传统风俗。。。。。。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代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作者对此书结构的安排也别具特色,作者在这章写当今,而后一章又开始着重写过去。就如此的一环扣一环的。这样的一种构思方式首先引起了我的强烈兴趣,使我开始对小说写作的一些结构、布局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作者还善于运用环境描写,以景寸情,情景交融,以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主人翁的思想情感,称托出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这本书的书名即可分析出结局蕴含着悲的意味。的确,结尾令人结尾惨淡痛心!新月跟楚雁潮之间的爱情令人感慨,令人怜悯,但却阴阳两隔。
这是愚昧的封建礼教造成的,封建迷信戕害了家族几代人,而新月的悲剧也恰恰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天星跟容桂芳的爱情也没有结局,这难道仅仅是梁君壁的错吗?不,这是整个封建社会遗留的弊端,是封建礼教的`思想侵害着没有思想的梁君壁!新月渴望母爱,打从记事起,她就没有享受过,幸好有一个疼爱她的姑妈,才让她隐约感受着母爱。照片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和蔼可亲,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是那样的冷若冰霜,她多么渴望母亲能给她一丁点的爱,甚至是理解跟肯定。
但事实确恰恰相反,“母亲”反对她上大学,反对她跟不是回族的人谈恋爱,甚至在她病危之即,还去刺激她。处处表现自己是为了维护自家的名誉跟对穆斯林的虔诚,但这一切让新月发出“她是我的亲妈吗?”的感慨,这是她埋藏心中多年的疑惑。她哭着问她的父亲,韩子奇在不得以的情况下拿出了一封信,一封新月的亲生母亲写给新月的信。“新月,我亲爱的女儿:你还在梦中,妈妈却要走了,我真不知道你醒来后会怎样哭叫着寻找妈妈。。。。。。妈妈走了,继续在陌生人当中孤独的旅行,不是去寻找谋生的路,也不是去寻找爱,而是寻找自己。人可以失落一切,唯独不应该失落自己。。。。。。”
看到这里,我也为之动容了,不知不觉也已泪流满面,书中的主人公更是泣不成声,新月想向母亲倾诉这十几年对她的思念跟内心的苦闷,但由于体力不支,顿时呼吸急促,不省人事。看到这儿我不禁为新月的悲惨遭遇而深表同情,新月她是那样一个善良,纯洁,开朗的女孩。她对学业是那么充满向往,一定要考上北大英语系。她对每个人都那么好,帮助寝室里英语差的罗秀竹。但她的心脏病把这一切都毁掉了,父亲姑妈的疼爱,哥哥天星的关爱,楚老师的支持,并没有让韩新月,而是积极的于疾病做斗争,可命运就是这样,从不眷恋人,还是让这样一个单纯善良的人留有遗憾的离开了。新月的心中都未曾放弃过对于爱,对于美好,善良等的追求,但最终却无法逃脱命运的束缚。拥有生命,便是我们人生最大的乐趣。
与书中的主人翁相比,我们不都很幸福吗?最起码我们拥有着宝贵的生命,这便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还为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还苦恼吗?还为一些不如意的事而烦恼吗?珍爱我们的生命,树立我们的信心,相信没有过不了的砍,没有成材不了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7
雁潮在同一个地点缅怀同一个人,我无奈。除了无奈,还能怎样?还能怪谁?
这个玉器家族的兴衰成败,该由谁担责?梁君璧吗?她年少时就作为父亲助手打理家中大小事务,苦苦守着、撑着这个家,她必须看上去镇定冷漠,敛藏起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她和韩子奇一起重振奇珍斋,让梁冰玉上了学,在战乱年代苦守十年,怎么忍心责怪她?当冰玉指责她顽固不化,指责她自私、世俗时,大概很多人不仅赞同,而且拍手称快。她目不识丁,她不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她只知道作为妻子、作为母亲,她要维护自己的小家。她本是俗人,她用俗人的思维处事,又有什么错呢?新月是她妹妹和自己丈夫的女儿,对这个“女儿”她究竟是爱还是恨?她不能控制这种既爱又恨的矛盾心理,只能冷漠。毕竟她只是个普通、世俗的女人啊。
那么,责怪韩子奇,还是那个易卜拉欣?
韩子奇为奇珍斋呕心沥血、忍辱负重。他飘洋过海,和梁冰玉有了孩子,这也许是他最大的错。可是,这完全是他的错吗?在异国他乡,当梁冰玉如飞蛾扑火般追逐所谓的爱情时,当她发现韩子奇并非理想爱人而远走他乡时,韩子奇有选择的余地吗?新月,她的命运由她的出生注定。她那么美,那么善良,却躲不过病魔的追捕,她最是可怜,唯一欣慰的.是,她在短暂生命中感受到了爱和被爱的快乐。
谁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如果没有战争,韩子奇不用飘洋过海,也就没有那段孽缘;如果没有文革,韩子奇也不必东躲西藏,梁君璧也不会那样极端。
一段荒谬、动荡的时代毁了千万个本该和睦、幸福的家庭,也毁了本该享有完整人生的男人、女人。
谁才是最幸运、最美满的呢?或许是那位一定能走到终点的吐罗耶定巴。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8
几十万字的聚汇,读来跌宕起伏。
开头像读甲骨文一样,好多字都不认识。写穆斯林的含义,写回回民族的生活习惯,信仰,垂花门是什么,不知道。
那个家是一座大宅院,那时候的建筑物雕梁画栋,四角尖尖,角上都有雕刻的兽头,代表着威严庄重。
那种建筑有许多讲究,许多名称。
后来家就成了,人物也登场了。庭院的石榴海棠,四季有四季的花,四季的风景,一个男人,一天十几小时,全心投入,忘乎外界。
一晃就是十年二十年,苦心磨玉。
这就是一个琢玉的家庭。在现在来说就是宝贵稀有的将要失传的艺术。
故事分两代人,然后穿插。一会是壁儿玉儿灵动甜美,一边是新月学习成长,最后就知道了两代人的恩怨纠葛。
我喜欢很多人,最喜欢新月。她似乎和我很像,又像截然不同。新月文静高雅善良纯净,她考上北京大学,还是很努力很努力。她只是为了理想,为了她喜欢的翻译工作。
一个不被世俗渲染的天真女孩是活不下去的,世界太悲了,社会的复杂怎样都容不下感觉纯真的女孩,善良的人永远都过的不安。
新月阿,给了我鼓励,一个女孩也可以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爱自己喜欢的人。但命运不一定就随她去。
新月被查出有心脏病,命运就开始转变。越来越严重,直到学都不能上,我以为这致命的打击会要她的命,可是她还是坚持忍耐,慢慢的坚强起来,和病魔做斗争。
也不知道哭了多少回,那么好的女孩为什么要这么快折她腰,一个女孩为什么要忍受重男轻女的痛苦。
一个女孩花十八年还搞不懂妈妈到底爱不爱她,我花了二十五年也没搞懂妈妈到底爱不爱我。
妈妈们总是重男轻女的,在任何一个细节上,吃穿住行妈妈们总是眼睛看着儿子眼神发光,对躲在墙角的女儿多半是瞧不起的`发黑的白脸。
有时候妈妈说的话又是那么坦诚,一脸认真的问吃饱了没有,穿的暖不暖,那是真的饱含深情的关切的问。
难道还有装模作样的真心?
妈妈到底爱不爱我还是有时爱,有时忘了?我始终没有明白,所以倍受煎熬,她忽略我的时候我肝肠寸断,她想起我的时候我满怀希望,忽明忽暗的感觉如履薄冰,生怕掉下痛苦的深渊,当年充满期待时得到的却是斥责泼来一盆冷水,那是多么绝望,无助。
在无数天的煎熬中分不清,还是难以理解那种能分裂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9
昨晚读完《穆斯林的葬礼》实在翻来覆去睡不着,总觉得应该记录一下我的心情,才不让这个周末白白度过。诚然从中我了解了一些穆斯林的婚礼习俗和葬礼习俗,还有日常的某些习惯。但在看书的过程中却慢慢忘记了那是个有着浓厚民族色彩的故事,只觉得新月与楚老师是那么独立的个体,就像是自己的朋友,只有里面的梁君璧充满了回族色彩的人物。
豁达前辈说那是个真实的故事,当她从主人公的路线一路寻找着故事的片段时,听到和主人公有着相当时间接触的人们对他们的故事缓缓道来时,那死去的人物仿佛在她的眼前复活了。她就好像一个站在当事人旁边的旁观者一样,陪着主人公高兴、难过、痛不欲生……当然文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部分也是作者为了突出主题而即兴发挥的。
好了回到我的世界吧!看到新月一次又一次被她那个妈妈伤害,真心疼,毕竟上一辈人的恩怨不应该报应在这么纯洁的她身上,可是命运的轮盘就是这么写的,她死了是悲剧,活着又何尝不会是悲剧,楚老师应该是爱情的化身,他那么炙热的爱着新月,从来有人得到过这样至死不渝的爱情,或许这方面她又是幸福的。
虽然我已不像以前那么激进,当我看到韩子奇竟然和梁冰玉在一起时,那一刻我心里气急了,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心,或许是因为我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在异国他乡流浪20xx年,想不清楚那应该是怎么样的心理历程,又怎么样的文化程度和态度观点才能让他们做出这么为世人所唾弃,起码是比较传统的人们是不能接受的,这也许就是儒家思想在大多数人心里的根深蒂固吧。梁冰玉说:“因为我爱他,他爱我,所以我们就结合了。”说的那么理直气壮,一点不像是第三者。不过她的敢爱敢恨也让我佩服。韩子奇终究还是比较传统的,他扔不下他儿子和妻子和玉和名誉。他口口声声说:“我离不开你”,可是照样过得好好的,或许有点苦,可是没死,有点犀利吧。所以我也佩服梁冰玉说:“你的人生应该由你来做决定”,后来就是她失望的走了。带走了这个人的爱,却带不走这个人的.人。这也是一个女人的失败。她姐姐梁君璧也失败,留住人留不住心。还有一失败,她有意冤枉老侯,却最终败了自己的家。这个小说里还有个有点意思的角色:郑晓京。好多次因为她我竟然哈哈大笑。楚老师性格稳重有文艺范儿,而这个郑晓京却是十足的政治革命家,起码样子是挺足的,两个人有好多个碰撞那种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的人的谈话着实让我觉得好笑,这里其实体现着当人文人墨客在政治面前的尴尬与无奈。悲伤的事总是会发生,而且发生的太突然,从一开始我就知道新月要死,可是当我看着新月在叫着:“楚……”,楚老师还没有来那会儿,我觉得她不会死,一定会等着她的恋人到来再缓缓离世,可是事情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发展,她就真死了,真没有睁着眼睛对自己的恋人说一句:珍重。没有见到自己的亲生妈妈,没有见到最爱的爸爸,就这么走了。那时我觉得作者肯定和我开玩笑,一定会有楚来了之后的回光返照,可是没有,故事结束了……
《穆斯林的葬礼》不仅语言精辟,四字成语非常多,每一句都是斟词酌句,而且情感细腻真挚。祝福天下拥有这样纯真爱情的人们:有情人终成眷属。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0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一道门,隔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玉的世界,一个是月的世界。霍达用穿插的笔法,写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为我们展示了穆斯林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人生历程,描绘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剧,喜剧,轮番演出,不舍昼夜,无尽无休……”的“演出”,体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书五十余万字,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冷峻的文笔宏观地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他们在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的撞击和融合中独特的心理结构,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展现了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和充满矛盾的现实生活。作品含蓄蕴藉,如泣如诉,以细腻的笔触拨动读者的心灵,曲终掩卷,回肠荡气,余韵绕梁。作品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了穆斯林与穆斯林之间的纯真厚爱的感情,用婉转的字迹书写了楚老师和新月之间的师生之情和催人泪下的师生恋情。故事最后的情节跌宕起伏,一些难以面对的事实层层呈现在了世人面前,让读者真实的感情都融进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气势高昂、感情悲壮。
犹记得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还只是高一,我的.一个朋友因为看这本书而落泪,也是因为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读罢此书,让人不禁为成熟、漂亮、处处透漏出现代女孩儿特点的韩新月和才华横溢、赋有责任感的楚燕潮的爱情悲剧而深深的惋惜,为梁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啬的毁掉两对人命运的行为而遗憾。但一方面,也觉得她很可怜,毕竟韩子奇曾给予过她伤害,她有权利为所欲为。梁冰玉呢?我觉得他因该是本书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为那个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个性的女孩儿,最终却成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漂泊他乡。
或许只有真正读过此书的人才能体会到他们几代人纠结的心酸与无奈,也会因此而留下心痛的泪水……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1
《穆斯林的葬礼》讲的是发生在少数民族回族上的三代家史。昨晚读完后感觉很压抑,不知是昨晚自己身体难受,还是书中故事情节使自己难受。
人生过去是个问题,现在是个问题,将来也会是个问题。人的一生总在不停地抗争,与自己的疾病,与自己的命运,与所谓的规矩抗争,但结局常常是悲剧,人常常用所谓的天命如此来作为妥协的借口,少的恰恰是那份坚持,坚持抗争,那么即使自己终究没扭转命运,铩羽而归,也可以问心无愧了!故事中天星的爱情就是如此,他不知道他的低头正埋下了一生的不幸福的种子,也许以后也会有幸福,但心中始终有痛。人这个个体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很多东西习惯习惯一辈子就这么过了,但这样也许和自己的幸福擦肩而过,所谓的随遇而安是指自己尽最大努力改变抗争之后而言的`。
个人对宗教信仰没有什么概念,自己揣度,可能人生太苦,需要一个心灵的寄托安慰,也就是现实生活中自己已难以找到自己,幸福,于是希望有一个想象中的主来帮助自己,这也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人是需要寄托的。只是一旦有了信仰,有了主,就会有一些愚昧无知的规矩,而信徒们却不加分辨一味接受,这样的悲剧可想而知,璧儿不同意新月与楚老师的爱情就因为楚老师不是回回,多么愚昧可笑。再如,所谓的世俗规矩就像一副铁索永远戴在人们的身上,人们无法跳出生命的舞蹈,人们也没有勇气去抗争,去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规矩它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又害了多少人,规矩终究是过去人定的,而人们却不知调整,认为它们一定是正确的,多么可笑。老祖宗定下的规矩可能只适合他们那个时代,像任何东西一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是只供参考的,人们怎么能被它束缚呢?
读到新月与疾病的抗争,我很痛苦,因为我自己也抗争过,我多么希望她能好起来,和楚老师一起幸福快乐地生活,但这个美丽的生命还是凋谢了,我心中一阵惆怅,楚老师在她的坟前拉响了她最爱听的《梁祝》,人生得此一爱人,她也是幸福的吧。
我还活着,的确,还要经历着人生,()还是会有幸福与痛苦陪伴,那么就这样好好地活着吧!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2
这周我一口气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50多万字的大书。合上书,看着封面上伊斯兰建筑与它上方的一弯新月,我一口大气也不敢出,生怕破坏了这美好的意境。空气仿佛凝结了,只留下那袅袅的琴声在天地间、在月光下回荡,多美啊!
作者精心设计的这一场美的悲剧,催人泪下!作者倾心描写的这一出美的情景,震撼人心!
读罢此书,我顿觉自己的语言是那么贫乏,竟然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我此刻的感受。书中的悲剧,令人震撼、感动、遗憾、悲痛……而造成这一场场灾难的根本原因,是那两个残酷的字眼 战争。
细细分析书中的每场悲剧,其中总会有战争的原因,而战争,也将这一场场悲剧从头到尾串联了起来。
因为战争,华夏大地上出现了外国人的身影,于是就有了沙蒙·亨特找蒲绥昌订制郑和宝船,从而蒲绥昌找到奇珍斋,最终导致了梁亦清在水凳上的惨死。一场家庭悲剧的序幕便因失去了顶梁柱而就此拉开。
因为战争,导致海嫂(姑妈)的丈夫与儿子失踪,使这个家庭悲剧中又多了两个角色。
因为战争,梁冰玉的`初恋被迫失败,因为她的男友出卖了同胞,从而使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于是在异国他乡毫无原因地拒绝了另一个青年奥利佛,间接导致了亨特夫妇的意外丧子,同时又更加重了梁冰玉的孤独感,让她更加依赖于她的奇哥哥。于是,便有了全书最主要悲剧人物新月的诞生。而话说回来,梁冰玉与韩子奇离家出走、远赴他乡的原因,还是那两个字 战争!
新月在灾难中“有罪”地降生,使更多的灾难降临这个家庭,让新月从小就在这种气氛中成长;家庭的不和,亲生母亲的出走,父亲的痛苦,爱情的失败,姑妈的死,乃至新月自身的死都是因此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而楚雁潮的命运,又何尝与战争无关?他的工作晋升不顺,正是由于他那因战争而“身世不明”的父亲!
再回到奇珍斋。因为战争,奇珍斋关门倒闭,产生了一系列悲剧,甚至牵扯到了另一个家庭侯家,导致了老侯的死与两家的怨恨,为韩子奇死前那一幕“红卫兵抄家”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为了冲掉之前的那些晦气,韩子奇拿出自己随身漂泊万里的珍品中的一件大办儿子的喜事,结果没想到又一次见到了那块玉,导致了他的摔伤与女儿心脏病的突发,由之而来的又是一系列的悲剧!
如此多的悲剧同时降临在一个家庭,不能不让人觉得这是作者的安排,但这一幕幕悲剧,却又如此真实,令人无法不相信!
战争!悲剧!
战争创造了悲剧,悲剧来源于战争!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楚的命运!
是战争,创造了这些悲剧!是战争,改变了这个家庭!
战争,这个我们不愿面对却又必须面对的无情而残酷的字眼,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
现在,我拿起了《四世同堂》,再次走进那段混乱的历史,去了解、感受那场改变了千万人命运的战争。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3
一天花了八小时,读完了《穆斯林的葬礼》。八小时,如果算一下的话,从早上六点醒,除了早饭、午饭和体育课没看之外,其他时间一直都在看他。
这本书我不觉得有什么春秋大义,至少不像《约翰·克利斯朵夫》那样雄伟,也不像《红楼梦》那样令人着迷,但是他也有他的美。有时是文字美、意境美,而有时则是哀伤美,作者好像在说美的东西都是短暂的,不管是爱情还是新月,或是玉儿。
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感觉到各种情绪的交杂,体会一番情绪美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好像一杯上好的酒,有许多种层次,互相掩映。很多人都呼吁在看小说时要悬置道德判断,这本书完全不需要注意这点,因为根本无法使用道德判断,他美的你找不到判断依据。
作者采用先后相差一代人的两条时间线交替讲述,在你为书中人物唏嘘不已、担忧时,作者忽然跳到了另一条时间线上,在读的时候总想直接跳到下一章,接上这一时间线。但是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我觉得跟着作者的脚步,可能会看到更美的世界,所以就没擅自主张。
说到书本身,我一直在喊这本书很美,上面也说到了很多方面的美,但是书不光是美,还进行了很多话题的讨论,虽然没有春秋大义,但是依然在讲述作者对于爱情、家庭的理解,能看到作者在这上面的思考,尤其是对爱情的分析,非常精辟。
爱情这一条复线,时时刻刻牵动着人心。这里面有许许多多本以为是爱情剧的地方,但这时候往往会发生转折,像相恋的人被母亲从中作梗拆散,男的最后和母亲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女的结婚,最后发现是母亲的谎话才拆散他们,但是最后因为一系列原因不得已只能履行母亲的'要求。
这并不是像我们看到的爱情剧: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是屈于生活,一辈子很短,有人爱着你,有家庭需要你负责,你可以选择不顾一切的恋爱,但是还有一种选择是让你坚持现在,最后主人公选择了后者,有了遗憾,这才是现实。有的,因为一方患有绝症才表白,却遭到养母的阻挠,最后也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世界没有奇迹,女生还是离开了世界,这才是世界上占最大多数的现实。
有的是结婚多年才发现彼此之间根本不是爱情,而是亲情。男的阴差阳错离开家庭,意外妻、子不知下落,这时却恰好遇到了爱情,懂得了爱情的真谛,一段时间后果断的选择了爱情。
但是最后却与原配相遇,这时候爱情、妻子两者该如何选择,家庭、相当于性命的玉石、女儿、儿子、自己挚爱的府邸,又该怎么选择?谁能说哪个选择就一定符合道德,一定好,又有谁知道该如何选择不后悔,哪种选择该是我们该做的呢?
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这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世界,老天也不欠我们一个终成眷属,往往意外更多,痛苦更多,这才是现实,是我们应该面对的生活。
爱情只是其中的一个话题,书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内容。这本书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他会给你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本书的跨度非常大,现在看来非常有借鉴意义,能够启发我们思考。
懂得生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读这本书的最大意义。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我所有读过的小说中,应该会排进前十。我总觉得,这本书很多元素和日本小说很相似,像樱花一样,绚烂但极为短暂。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4
总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而且实在是对不起它昂贵的价格…真情实感地心疼我辛苦攒下来的书币QvQ)。
当然,作为茅盾文学奖的“经典”,豆瓣8。2的高分作品,开头还是好看的~双线叙事在出版年代还是新颖的~宗教和玉文化更是大大的加分点~(当然也是本书的特色)没得说,四星好评~
但是!!这剧情咋越往后越狗血了呢…禁恋出轨治不好…这跟宗教和玉器有啥关系?放到别的角色和背景也成立吧…减分!至于好评如潮的文笔…实在是不敢恭维…作者的文学素养也还能看吧(虽然个人感觉作者有点强行秀还秀得很尴尬:梁祝鲁迅拜伦莎士比亚等挨个给楚韩爱情打了一遍酱油,本质上相当鸡肋)…但人物刻画真的是过于单薄了…对白和描写甚至有些琼瑶上身,本来应该很感人的`生离死别爱恨纠葛看得实在是尴尬,减分!最后还有一些常识性错误不可原谅,给我一种碰瓷名校借个布景的感觉(新月秀竹从湖心岛回宿舍是怎么无视近在咫尺的德才均备等楼一路到博雅塔还迷路了的…整天在湖边溜达的表示很迷…而楚老师天天在北大和同仁医院之间走来走去可不可行也不好说…但作者请你解释一下牛津大学是怎么搬到伦敦去的好嘛= =)减分!
综上,这本书整体来说是一本还不错的书,消闲看看也还行,但是作者从文笔到架构都有些撑不起长篇,书写得虎头蛇尾,实在是担不起经典之名。给它两星不觉得委屈它。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
我想,我是一直在和你对话。
你说,天空中,一轮新月悄然升起的时候,你的心里曾是寂静的欢喜。可是,那欢喜只是太短。
听,是谁拉着小提琴奏出了《梁祝》的哀婉与凄凉。你抬头望着新月问,你是因为这琴声才不舍得离开吗?你抬头,看到天上的银河流淌成一条玉的长河,可你不知道,你的终点在哪里。
是的,玉的长河,世世代代流淌在不卑不亢的梁家人的血脉中,你玩手中的翠玉,就像把玩着自己的命运,绚烂却又无奈。
“博雅”宅,这座故园,真的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恩恩怨怨。有时候,人忍辱活着,只是为了一口气。所以我看到了曾经背负玉王盛名的韩子奇,他所谓背信弃义表面下的那颗强烈的属于回族人的自尊心。
当梁亦清口吐鲜血终将宝船染红的那一刻,我看到了逆境我的拳头。
奇珍斋只不过是一个名字,玉王也只不过是一个无关痛痒的称呼。你负箧漂洋过海只为了追随你生命的根源。
所以,你的女儿完美地继承了你的一切。
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她做到了,可是代价太大。你说你再也忘不了葬礼上楚雁鸿那个冰凉的吻。一个人心里积压了太多,爱,却只剩下那么一刻。可是你告诉我说,这一刻比一生还要长。
我想继续追寻,就像每一个回回追寻日夜萦绕心间的麦加城一样准许你的心迹。是的,你说你的玉太脆,一不小心就碎了一地的惆怅,然后和着那个时代的动荡,汇成了两代人殊途同归的悲剧。
一个优秀的作家,应该控制不了他书里的'主人公,而是心随着主人公的起起伏伏而变化。霍达就是这样一名作家。他用这样一个让人忍不住轻叹的故事向人们展示了世界上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坚韧,他们清澈,他们的心里永远只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指向麦加,指向每个人心底最纯粹最善良柔弱的地方。
我是读完这本书后才开始了解这个人数并不多的民族。可是,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并不算兴旺的民族里,竟有一位这样伟大的作家,用自己的笔书写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命运和眼泪。
我们无需哀愁。我听着玉河汨汨的流水声,就像听到了他们喃喃的梦呓。
我们也无须哀叹。因为我看到了世世代代繁衍不息的回族人们脸上虔诚的微笑。
所以,就像所有的葬礼一样,我们要做的,就是默默地哀悼和祝愿,祝愿那些逝去的亡灵,一路走好。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相关文章: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9-24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2-26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05-28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心得04-13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04-17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实用)09-02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合集】08-31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4篇04-06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集锦15篇)09-15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优秀[15篇]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