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

时间:2024-07-20 18:44:5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未来简史读后感15篇【荐】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来简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未来简史读后感15篇【荐】

未来简史读后感1

  未来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知道的事情,因为未来自然对现在,对过去,对自己的一生都有重大的价值,从此就有了许多预言者,去尽力地预言未来是怎么样的。最后,这些预言者到了现代就发展成一种史学流派,叫未来史学家。

  但是这种未来史学家的文章一般都没有人看,因为这些东西要在未来才能应验,无法考证,到了十年之后谁还记得你说的话呀,所以说,许多未来史学家即使作出的大多数预判都是错误的,但是他依然没有受到许多追究,但是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作者,他写的文章就非常受大家欢迎,而且被主流认为是对未来的一种正确见解,那就很奇妙了。那么我们撇开《未来简史》的内容不谈,我今天想说说,为什么未来简史可以大获成功?

  首先就是由于这个作者立意新颖,立意新颖这个词啊,是每一个写文章的人一开始都会遇到了一个词,但是一般人能做到了是切入角度独特,但是作者做到的事脑洞清奇,这就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了,一个脑洞打开的人才能应对脑令人脑洞大开的未来,因为未来发展速度肯定比现在要快,所以,那时的场景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正是有了这种凡是从别的角度去想,有这种精神,才能写出这类特别有先见性和新颖性的好文章,因为未来总体上是无法被预测的,而要从暗雾中找到一道光,这当然不是正面的发现就可以达成的,而是需要从一些侧面的角度

  来综合性的分析,有了这种分析之后,才能透过迷雾看到未来的实质。

  第二,就是抓住了古今中外乃至宇宙变化不变的一些特点。我们现在说未来都是变化的。

  现在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但是实际上纵观整个宇宙,其实还是有很多东西是不会变的,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些不变的关键点来写文章,而这些点相当于是看透未来的一只眼睛,因为这些东西可以预见的从过去现在到未来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的可能,这些原理就相当于一个公设一样支撑起了它结论,假如没有这类公设性的结论,那么这个文章就只能全是假想了,因为没有一个合适的根基,未来发生什么事就完全无法被预测,那么最后就相当于是一个人光靠想,想出一个未来图景其实没有一点用处。有了这些不变的东西之后,他才能写出来真正有根据科学性的文章,这就是为什么叫未来史学家不叫未来科幻作家的原因。

  最后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善于采用各种新颖的.写作手法,新颖的写作手法在我们平常人看来,用在一篇平常文章里面可能只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是要面对未来这种难以琢磨的事情,多采用各种手法,才是让你领会未来是怎样一个图景的正道,就好像这本书里一个特别经典的比喻,或者说类比就是,到现在为止,因肥胖症而死的人已经比饿死的人还多,因恐怖组织而死的人已经比因战争而死的人多。这个类比一出,我们就更容易想象未来和现在会是一种怎样的图景,就更能看清未来世界是一种怎么样趋势。

未来简史读后感2

  实在看不下去paper,终于拾起书,把未来简史看完了。

  整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举例有趣,用了大量的类比更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将企业,政府,国家,以及人文主义和当下逐渐初出茅庐的数据主义与各种宗教相类比,表达出人类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系统之中的概念,这个大的系统会随着时代,需求和科技改变,但是不变的是,人类确实是一只被这些无形的东西所控制着。

  书中大胆预测了社会的未来,着重讲述了无机代替有机,数据代替感受,算法代替思考的这一种可能性。之前看到有人留言说看完书后觉得很悲观,可能是因为专业原因,我对这种想法和发展趋势并不反感,理智的来说是非常有可能的。学习地质的过程中,见证了地球的诞生,古生物的兴旺和衰落,从来觉得物种是会被交叠更替的,人类的存在在历史洪流中很有可能也会只是昙花一现。之前在跟母亲交流的时候,发现她对我有这种想法产生了极大的担忧,甚至在听到这种理论之时一瞬间的绝望,那是我才发现原来“人类站在生物顶端,并永远不会消失”这种想法是大家内心所向往的,它给予了人们去繁衍生息,去努力奋斗的希望。从个人的寿命来说,确实如此,至少人类突然灭亡的几率是非常小的。

  阅读的时候做了一部分的摘抄和小感,整本书给我的思维方式和思考方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感叹与作者庞大的知识量,对历史,政治,经济,当下的前沿科技都有大量的储备。时不时的`想,若真的能把这些知识存成我们的大脑能够理解的信号,一股脑的复制到我的大脑里该多好。

  全书最后一章讲的是数据主义,基于万事万物都是在遵循特定的算法,通过数据分析能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对世间万物进行更加完善的管理。这个技术不悲观,主要看怎么利用,从什么角度去看待它。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在可以掌控的情况下,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便利,优质我们的生活,而从宏观的发展方向来看,当时世界的运转和掌控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达到全自动化,那么人类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然而现下所有的设施和技术又是为了服务人类,那么人类的消失就会剥夺数据分析的意义,悖论。所以另一种物种活着意识的存在是需要的,同时数据分析的目的也不再是服务人类,否则世界岂不再度回到远古时期。其实大自然不也是一种算法,比如二氧化碳的浓度,虽然没有人告诉大自然目前二氧化碳的浓度是多少,但是它会做出相应的改变,这不也是一种大数据分析么。人类还是和数据手拉手的和平相处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保持阴阳平衡。

  即便宏观的发展方向让我们远离了倾听自己的内心的必要性,可是我依旧认为,体验和感受才是能够让人真切的感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和价值,去爱自己的家人,去欣赏日出日落,去挥洒汗水,去享受美食。我认为大多数人在世界洪流中是微不足道的,那么不如去关注自己。从懂事起特别害怕死亡,不但害怕死亡本身更害怕的是消失,害怕于人类文明一旦消失,个人的存在也被抹空,然后一直困惑与人类生活意义是什么。明显人类已经不满足于繁衍生息。高中是同学一句的话却让我豁然开朗,她说:“人活着是为了影响身边的人”。突然间意识到,与其挣扎于向他人,向历史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不如向自己证明自己活过,自己做过体验过想要做的事情。一辈子何其之短,最大的幸事莫过于能够遵从自己,取悦自己,即便这个自己也是社会和时代的产物。

未来简史读后感3

  本周要说的是尤瓦尔·赫拉利所著的《未来简史》一书,这本书确实让我大开眼界和激发想象。去年时候我看了这位作者的《人类简史》一书,看了两遍,很有意思,观点独到,论述鲜明,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者但是知识非常渊博,并带有人文关怀来看人类的历史。他的这本新书一知道是他写的我就肯定会看,更不用说话题还是我喜欢的科幻、未来。

  本书虽然叫做未来简史,不过却有大段的篇幅在谈历史,它的英文名为“神人”,副标题才是未来简史,简单说本书的内容应该是追溯人类的历史来探究人类的未来发展趋势,书名也可以概括为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实在很多,我就只有挑启发我,我认为有趣的地方来写了,毕竟我选择写读书报告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回溯我看的书,把书中的观点和知识结构和我自己本身的知识结构拼接、缝补起来。

  首先,作者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这种看待历史的角度很有趣。作者从人类的历史来看,为什么是智人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地球上的统治者呢?为什么是人类能拥有这么大的力量、征服世界,对整个生态发挥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在众多人类种群中是我们现代智人脱颖而出,而不是我们其他的人属兄弟姐妹,比如尼安德特人等其他人类种属。这个问题一种困扰着我,也是我当初选择人类学的好奇点之一。不要说什么人类更聪明、人类有意识之类的原因,为什么其他动物发展的途径不是朝着智力更高的方向发展,为什么我们智人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等人类脑容量更大胜出的还是我们,凭什么说其他动物就没有意识。大部分时候我都找不到一个满意的答案,人类称霸地球的原因很多,其中本书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是我现在很信服的观点,他在《人类简史》中也有提到,这本书也更加详尽阐释了,智人获胜的原因在于比其他物种能够更大规模和灵活的合作。我们智人的亲戚其他那些被我们消灭的人类物种或许比我们聪明,但是他们组织不了大规模的合作,超150人的群体就是上限了,而我们人类在很早时候就能凭借想象的祖先、图腾、神灵等组织起大规模陌生人的合作,现在我们这个能力更是突飞猛进。为什么是我们智人而不是其他人类呢?可能就是因为大约7万年前的以此基因突变我们拥有了想象不存在事物的能力,凭着这样那样虚构的故事组织起大规模的陌生人合作,这可以叫认知革命。但是受限于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组织的人力不算太多,但是到了一万多年前的农业革命再加上文字的发明,人类能养活的人越来越多,能凭借文字传播和记录虚构故事的能力越来越强,文字也能组织更过的人。这个时候我们人类可以说已经称霸地球了,但是人类的力量有限,公元500年和公元前500年人类的生产能力差别能有多大呢。这时候人类相信未来是停滞不前的,过去或许还比现在好,人类是某个神灵或某个宇宙计划的一部分。直到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开始,科学和人文主义才开始真正赐予人力量,这个时候人类逐渐相信要或许知识应该去做实验、积累数据,探索世界的规律,而不是像以前那样认为知识保存在某些神圣的经典当中,只要再三研读这些前人纂写的经典就可以获得所有的知识了。人文主义把人从某个神圣计划的一部分中拉扯下来,声称上帝已死,人类才是所有意义的来源和中心,人真正为万物立法,而科学也真正给予人类改变世界的力量。纵观世界来看,人类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推动下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改变世界的力量,而且比以往的力量大得多。在以前,饥荒、战争和瘟疫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现在据统计数据来看全世界自杀的人数比因战争暴力死亡的人数还要多,人类对待饥荒和瘟疫也不像以前那样只是以为是来自神的惩罚,我们人类无力改变,现在如果出了饥荒和瘟疫几乎每个人都相信我们是有能力解决的,这只是技术问题。

  人类从科学那里相信我们有能力改变世界,相信经济增长能解决几乎所有问题。在现代世界人类和科学的交易可以概括为“同意放弃意义、换取力量”,在前现代世界几乎所有的民族、文化都相信人类是生活在某个神明的指导之下,相信人类是某个宇宙大戏的重要一部分,从而赋予我们生活、生命以某个伟大的意义。但是科学带来的确实发现整个宇宙就是一个盲目的实体,没有意义,人类的存在也没有意义,我们并没有生活在某个神明或是某个伟大的宇宙计划之下。但是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崩溃,因为取代以前宗教的是现在的人文主义宗教,相信人就是一切意义的本源,生活的意义应该从你的内心去探寻,你觉得有意义的就是有意义的。在人文主义的大旗下,人类努力用科学的力量来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但是人文主义内部也出现了分裂,一是进化人文主义,认为有些人的'体验就是比某些人的体验更有价值,我们应该更推崇优秀的人、超人,代表国家是法西斯的德国,二是社会人文主义,相信应该用尊重和保护大多数人的生命和体验,比如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中国,三是自由人文主义,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和体验,相信每个人的生命和体验都是有价值的。经过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现在世界上主流的还是自由人文主义。但是自由人文主义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也越来暴露其弊端,逐渐要被其他主义所取代。

  如果说过去我们智人的目标是消灭战争、饥饿和瘟疫,那么在科学为我们带来越来越强的信心和力量的同时,我们智人呈现出三种未来发展趋势:追求幸福、探求长生和进化成神,不是说我们以前没有这些追求,而是这三种追求将为成为未来的主要趋势并且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当饥饿、健康等问题解决后经济需要新的增长极,现代性绝不会说:“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吃饱了,也很健康了,停下来休息休息吧。”这场现代化的进程在短时间内都是看不到停止的,我们很可能已经停不下来,需要一直发展科技、追求经济增长。吃饱了后我们想要生活得更好、更幸福,健康长寿了我们还不够,我们想要长生不老,这是阻挡不了资本朝这些方向流动的。而在新兴科技的帮助下那些本来是帮助弱势群体来生活更好的科技也会变成有钱人用来进行进化升级的科技,能够治疗记忆力下降的技术也可以用来增加普通人的记忆力,用来修改致病基因的技术也能让普通人的后代做相关的变得更聪明、更漂亮的修改,特别是在最新生物和基因以及互联网的技术下,人类升级的趋势非常之明显,用来帮助残疾人用意识操控的假肢也能让普通人多一条腿来执行任务。最新的生物学研究还发现连人类的欲望也可以改变,人类的意识情绪也能影响。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下,原来相信每个人的体验都是有价值和平等的自由人文主义就会受到挑战,挑战之一来自科技人文主义,相信可以用科技、激素等手段改变人类,比如未来的生化人、改造人,以及在各种能力上超越普通人的神人,神人可不仅是能力。神人和普通人不仅在能力上有所不同,他们的体验更是千差万别,我们普通人能想象自己能记得从出身到现在的所有事情的全部记忆吗?或者能看到超过我们现在光谱的东西,听到超过现在赫兹的声音,拥有几十双腿几十双眼睛的体验吗。那时候再谈人人平等的自由人文主义肯定没有生物基础,大部分人将变成无用的人。挑战之二来自数据主义,在未来可能计算机和可穿戴式设备时刻监视我们,获取更多的关于我们的各种信息,我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在分析之下,它们可能会变得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要了解自己不如去做基因测试,比如看看你的人工智能怎么说,你可不一定记得这么多年来所发生的所有事情。大数据主义近些年来发展迅猛,相信所有数据应该分享、传播、分析,数据本身就想要获得自由,没有分享到网络的体验是没有意义的,这个主义越来越统合各个学科,它也会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摘抄文中的一段原文:“传统宗教向你保证,你说的每一个字、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是某个伟大宇宙计划的一部分,上帝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至于现在的数据宗教说,你说的每一个字、你的每一个举动,都是伟大数据流的一部分,算法一直看着你,也在意你的所以想法和感受。”

  特别是最后两个要取代自由人文主义的趋势概括的非常精炼,现在都看得到,把各种东西都接入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很便利。书中描述的各种趋势和可能性很大地满足了我这个科幻爱好者对近未来的各种想象。

未来简史读后感4

  今年单位组织的读书月活动,我选择了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一本书——《未来简史》。它是《人类简史》的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又一部力作。如果说《人类简史》是关于我们从哪里来,那么《未来简史》就是关于我们人类的未来命运。

  该书主要讲述了未来的人类(书中称“智人”)将摆脱历史上一直困扰人类的三大问题:饥荒(和贫穷不是一回事)、瘟疫(是指大规模发生的让人束手无策的致命传染病)和战争(是指全球规模的),未来的人类分化会更加剧,绝大多数人会沦为“无用的人”和“没有自主的人”,只有少数精英会利用生物技术主动升级,进化成为掌控这个世界的“神人”,他们和我们的区别,相当于我们和猿人的`区别。对于永生、幸福和成神的追求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旋律。现代社会制度立足的根本:自由和平等将会消亡(神人可以通过操控基因,改变你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分泌和电波信号从而操纵你的意识,让你无从反抗,也可以通过更换人体的全部配件,甚至将意识转移到机器上达到永生,从而打破“死亡”这一上帝留给人类最后的平等),万物互联网正在形成、而我们的一举一动甚至是每一个意识都是喂养这个庞大数据库的养分,一切生命和意识不过是算法而已。

  对于未来,我们人类一直在不断的畅想,其实我们现在对于未知的未来的研究方式,仍然和写资治通鉴时的古人一样,历史怎样,我们觉得未来会怎样,也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否仍然奏效。不过长期看,预测未来无论对错,其实对于未来没有大的影响。本质上我们对于未来无能为力,历史车轮谁也挡不住这话当然也适用于未来。

  人类大船驶向未知大洋,我们是这船上一代代的水手,貌似遇到问题只能遇到再开始着手解决,很难发明一劳永逸的方法来面对未知。所以读这本有意思的书对工作生活没啥作用,属于懂得很多和生活彻底无关的道理,当然不能用它来指导生活。不过暂时的,把我们从个人的喜怒哀乐宠辱得失中抓出来歇歇,在内心中扮演一下人类导师角色,替整个人类操操心,给我们自己放松下。

未来简史读后感5

  长周末把《未来简史》读了一遍。以我浅薄的智慧主要有以下几点思考:

  1,法老,货币,宗教,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等都是抽象虚拟的概念,而正是这些抽象的普遍被人类接受的虚拟概念统治了人类,或者说组织了人类,也可以说忽悠了人类去相互合作。这些抽象的概念被作者归纳为互为主体,说白了就是大家都觉得怎么怎么样,那么就是怎么怎么样,大家觉得好就是真的好,大家觉得钱重要,就会相互影响,从而都为钱工作,于是形成了一种秩序,一种体制。延伸一下,股票上涨也是一种互为主体,如果大家都认为某支股票应该上涨,那么它就会上涨,比如A判断其他人现在或者将来也会买某支股票,那么A就会去买入,同时B也是这么认为和行动的,C也是,以此类推,此股票就会上涨。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股票会加速上涨,股票的上涨吸引了更多的人认为它会上涨,所以更多的人会加入,直到没有更多人了,大家都进来了,这时候某些人先卖出,这是互为主体的.现象又出现,大家开始都觉得要跌,于是就跌了。由于这种群众的判断不一定正确,所以导致有些股票涨起来和跌起来都刹不住车。利用这些非理性的现象,会带来很大益处,当然要有自知之明,判断是不能失误的。

  2,网络游戏也是虚拟,而且是更全面的虚拟,试想一下如果有两份工作工资一样,一份是无聊的现实工作,一份是打网络游戏还发工资。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因为网络游戏提供了很好的一个个小目标和可行方案,而且结果是确定性。而现实生活中,没有主线任务,很多努力也是白费,所以很多人逃避现实。所以不论时代如何进步,总是有人喜欢进入虚拟世界。再加上科技发展解放人类,导致无事可干阶层的产生,打游戏更会变成“刚需”。

  3,书中提到人的意识是信息流,而喜怒哀乐是信息流进行时在大脑产生的污染。记得有另一本书认为愤怒是由于认知不足或者认知障碍造成的。难道信息流只有在遇到认知障碍或者认知不足的时候才会产生喜怒哀乐?这个逻辑还真符合佛教的一些观念,就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可以达到消灭自我的状态。因为自我就是信息流。同时,《未来简史》提到自我分为叙事自我和体验自我,叙事自我就是把自己的部分记忆拼凑起来,拼出一个整体的故事,然后就认为这个故事就是自我。而在这个拼故事的过程中,存在美化,偏见,遗忘的现象,导致我们认为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或者说无限接近真实自我的自我意识)存在偏差。而科技可以弥补这个偏差,比如,做一个DNA测序可以让人前所未有的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未来人工智能的效果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的东西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想要接触的另一半也不是我们真正性格合得来的另一半。这些人工智能都会帮上忙。这也会带来一个可怕的结果就是,自我的消亡。不过我个人觉得,也不一定,或者说放弃部分自我,从而对自己更有利,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参考,尤其是在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的时候。

  4,书中认为,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物种强大是因为强大的组织能力,是因为大家可以相信共同的信念进行大规模的合作。虽然这个观点有点片面,但是是对的,我们看阿里巴巴强大,就是因为有一个高效的组织,而组织的发起人马云提供的就是反复的一种信仰,他让阿里所有人都有同步的信仰,这个信仰就是相信互联网改变世界,这是合作的大方向,他让员工觉得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还产生了意义,就像在修金字塔的埃及人觉得为法老服务就是他们工作的意义。时代虽然差了几千年,套路是同一个套路。

未来简史读后感6

  再读《未来简史》,已是半年之后,旅行归来。在新西兰,没有动物会“怕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虽未做到真正的平等相处,但已可以发现人类对自然、对动物的尊重。因为在新西兰,人类时刻与动物相伴,动物的数量数十倍于人类,而人类是不允许有驱赶动物的行为,一旦发生,或被热心民众举报,可能会面临被监禁。

  20xx年,当地甚至通过了一项法案《动物福利修正法案》(Animal Welfare Amendment Act),认为人类应该认识到动物也是具有情感的,人类必须维护动物的福利。通过这十多天与动物们的相处,我们不禁发出感慨:“在新西兰,做一只动物其实也很幸福呢!”

  正如庄周梦蝶,旅途梦回,《未来简史》提出的三个问题,常常萦绕心头:人类与智能生命的差别在哪里?肉体、智能、意识(mind)哪一个才更有价值?如果没有幸福感,那么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书中提出的三项发展:

  1.科学正逐渐聚合在一个无所不包的教条之中,也就是认为所有生物都是算法,而生命则是进行数据处理。

  2.智能正与意识脱钩。

  3.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可能很快就会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

  这三项发展提出的三个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量子技术、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生物技术等时刻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反观我们自身,对技术的适应性快速提高,对幸福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何保持幸福感?

  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幸福感是相对的,是一时一刻的感受,没有相对地“不幸福”不愉悦,就不会产生相对地“幸福感”愉悦感。登顶珠穆朗玛峰,也无法保证一生的`愉悦。生物系统进化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为了繁衍,而不是为了快乐幸福。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生物系统进化的目的和生物自身的追求,是不一致的。

  智能和意识,哪个更需要幸福感?

  毫无疑问,都需要,但意识更需要。智能本身是数据、是算法,对幸福感的需要,仅仅是锦上添花,没有幸福感,智能照样能运行、能计算、能处理、甚至能“长生”。而意识就不同了,幸福感是意识赖以生存的本源、是意识继续生存的动力。从这个层面来说,幸福感是意识必不可缺的元素。

  怎么提升幸福感?

  其实,幸福感就是一种感受,我们热衷于拍照片、刷朋友圈,享受当下,就是在“刷”幸福感。个人认为,幸福感需要我们自己调整,自我提升,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自己保持好心情,乐观向上。

  2、学会控制,适当控制自己的欲望。

  3、增加爱好,培养兴趣。

  4、让意识引导智能,而非被智能(手机)牵引。

  5、适当降低对他人的期望。

  如果有一天,毫无感情的智能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社会的时候,我们该如何自处呢?我们无法接受的是智能算法的“毫无感情”,然而,如果智能算法也具有“感情”呢?也能给人们创造“幸福感”呢?想来实在让人不寒而栗,但这有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发展方向。因此人类应该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意识的主人。

  正如书中所说:哺乳动物要活下来,仅靠食物还不够,还需要情感联结。我们无法真正预测未来,因为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同样的科技,也可能创造出非常不一样的社会。正是人类社会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才让这个社会充满了色彩。正如道家推崇的阴阳平衡、物极必反,智能和意识也正如一张纸的正反两面,既相互相对,又相互依赖。

  正因为人类不会长生,生命才更有意义,我们才会愿意去适当“冒险”,享受生活;正因为人类充满感情,人生才充满色彩,有相对的“不幸福”,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真正了解我们自己的,只能是我们自己。希望当下的我们:认清我们真正的内心,活在当下;了解我们真正的需求,笑看风云。

未来简史读后感7

  序言

  有次微信上聊天,我问大雄对未来一百年的世界发展大势有什么看法,因为我们这代人就大致生活在这段时间里。他十分推荐我看《未来简史》这本书。

  看了之后确实挺有启发,作者所想的很多问题,也是我十多年来一直在想的问题,但是作者的思考更加成体系,表达更清楚。在读书之余,我另外产生了一个想法,就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时代,像赫拉利这样的人,实际上就是"专业思考者".我们一般人在生活中总是有这样那样的杂事,或懒惰,或无方向,而赫拉利这样的专业思考者,正好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互补。

  作者提到一个词组,华尔街上的尼安德特猎人,用它描述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真是非常恰当的。如今的我们,对于周遭的世界,已经越来越难以获得充分的理解。技术变得无比复杂,搞清楚背后的原理逐渐变得不可能,组织结构、流程也繁琐得难以把握,要厘清各种大小事件之间的联系,更是难上加难。最后很可能就干脆放弃,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一样过日子。

  但作者没有放弃,虽然微观的社会现象已经复杂到无法把握,他寻找到了一种宏观上的框架,来对现实世界进行解读,《未来简史》就是他对现在的观察和对未来的预测,提供了非常宏大的视角,帮助读者来理解世界的运作。

  这本书内容很丰富,有四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印象很深,下面简单介绍。

  (一)意义之网

  作者提出了"意义之网"这个概念,人类几千年有记录的历史,就是这个意义之网在发生变化。

  社会的组织和运作,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动来传播一个设定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决定所有人的人生意义,好坏、美丑、对错都将在这个意义之网中被判断。

  从最早的各类宗教,到社会主义,到人文主义,不同的时代讲着不同的故事,相信同一个故事的人,就在同一个网中互动。

  有了这种理解,我们对于许多常见的社会概念,将会获得一个稍微不同的看法。

  (二)叙事自我

  作者将自我分为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

  当下的感受即是体验自我,可以感受愉悦和痛苦。

  而生活中的长期决定,则依赖于叙事自我。每个人为自己编织一个故事,按照这个故事来过自己的人生。我们在编写自己的故事时,会参考我们周围人的故事,还有专家、成功人士们的故事,于是我们加入意义之网。

  当我们说起"我"时,实际上指的是这个故事中的我。

  (三)知识公式

  作者总结了三个时代的.知识公式:

  1.中世纪:知识=经义X逻辑

  2.现在:知识=实证数据X数学

  3.新人文主义(未来):知识=体验X敏感性

  这是一个很有颠覆性的说法,让我们看到,()知识本身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以经验观察和数学统计为基础的知识仍然占主导地位。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个人体验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强。

  在诸如各类设计、艺术创作等活动中,体验和敏感性越来越具有特殊的价值,实际上也可以将它们看作一种知识。

  (四)数据和算法

  市场,政府,甚至人本身,都是处理数据的方式。

  作者说现在科学界在逐渐形成一种共识,生物只是一种算法,它对各类数据进行处理。制造出超越人类的算法,是很有可能实现的,人存储、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远不不上大型计算机。

  我们其实已经身处算法的世界,而且社会算法正在不断进化。今年我们国家开始在很多大学开设"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

  在未来所有人可能面临的威胁:少数人经过升级后变成超人类,他们超越了算法,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和创造力,所以能够作出世界上最重要的决定,算法系统无法了解也无法管控这些人。但大多数人并不会升级,于是也就成了低等动物,同时受到算法和超人类的控制主导。

  小结

  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在未来可能会逐渐结合,发展出超越现在人类的"新人类",也许会实现永生,实际上有些人已经在做相关的研究。《未来简史》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小结,我们人最本质的欲望,比如永葆青春,长生不死,千万年来并没有变化,以往我们只能在宗教仪式中幻想一下,但科技的发展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也让人类看到了新的希望。

未来简史读后感8

  首先,应该提出的是,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没有产生很深入的阅读体验,所以自己关于这本书的一些看法可能有些偏颇。至于为什么没能深入阅读,原因大概为一下两点。一、阅读时不够专心,或言之太过被动,主动思考不多;二、这本书的行文结构有些散乱,我在阅读时的时候总是把我不住重点,总是有一种作者总是在反复论证一个观点,然后不知不觉就跑到最后一个观点去了。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艰难的看完了全书。

  我记得书本最后论证的问题是关于人文主义和数据注意。这篇读后感的也将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在书的最后作者留下了三个关键问题:

  1.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 智能和意识,究竟是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对于这三个问题,我有自己的一点拙见,表述如下: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等到人类完全解析人类大脑后再说“生命是数据处理”也不迟。然而无可非议的是人类的大脑的复杂程度比现金最复杂的计算机还要复杂十倍、百倍,甚至更高,人类是否真的能解析大脑还是一个未知数。如果算法不能掌握人类大脑的思维模式,那么就不能对个人的行为做出最精准的预测,这点误差好像无关紧要,但在一些紧要关头,就是这些误差导致了结果的骤然不同。如果把生命当作数据处理,那人类生活是不是太有迹可循,活着是不是太没意思了。另外,作者本人虽然把问题抛出来了,没有给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他自己的意向确实很明显,这算什么呢,自己出的问题,自己没有明确的看法,有自己的倾向,还用大量笔墨阐述自己的意向,这不是误导读者吗?好好笑。

  “智能和意识,究竟是哪一个才更有价值?”解释一下我理解的两个名词的含义。“智能”指的是算法在拥有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加以分析,对一些情况的预测。例如淘宝根据您的购买、浏览记录及其他信息,对您近期想要购买的物品做出预测,进而向您推送一些商品。“意识”很好理解,就是像人类这样的意识,和显意识、潜意识中的意识是一个概念。我认为:没有意识的智能不是真正的智能。虽然科学至今为止还没有对意识有一个完善的解析。但斯认为意识对人类来说不可或缺。人因意识而产生感情,因意识而做出一些正常、不正常的行为。真正的智能除了能处理海量数据外,其思维方式也应像人类一样,因为我认为智能的.开发是服务于人类的,欲做到真正的服务人类就应该了解人类所思,所想。在人类的角度上思考、权衡,然后提出建议。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首先,我应该明确的观点是我认为不具备意识的智能是不可能比人类更加了解人类的。例如:一个周二早上总是吃面包的人,突然一天早上想吃麦片了。该人把原因说出,没有意识的智能只能把这次理解为一次突发、例外事件,而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而具备意识的智能呢就能理解主人内心深处的动机,而不是只是当作一次突发事件。即便算法写的多么巧妙,也不乏做到人类那样,思维灵活,富有感情。

  私以为,这个世界不需要具备意识的智能。人类不能把自己的所有交给智能,而是只能作为建议参考。

未来简史读后感9

  《未来简史》一书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的巨著,以宏大的视角探讨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未来走向。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对未来的预测与思考。作者以犀利而深邃的笔触,揭示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赫拉利在书中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深入探讨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等重要历史节点,阐述了人类社会演变的规律和特点。他指出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危机。在对人类历史的梳理中,他对于文明的崛起与衰落、科技的革新与应用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人类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

  在书中,赫拉利对未来的展望也充满了犀利的洞察和深邃的思考。他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社会将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工程,从基因编辑到生命延续,他勾勒出了未来科技可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变革。他警示着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道德伦理问题,也提出了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一系列思考和建议。

  赫拉利的思考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和科技,他更关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价值观和文化变迁。他对于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分析深入浅出,透露出对于人类文明价值观念变迁的深刻思考。他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迁和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书中并不只是一味的描述和分析,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思考和倡议。他呼吁人类社会要重视环境保护、全球合作、道德伦理等问题,希望人类能够在未来发展中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他提出的种种思考和建议,为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道路。

  总的来说,《未来简史》不仅是一部关于历史的研究,更是一部对人类文明发展和未来走向的思考和预测。赫拉利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未来世界。这部巨著不仅对于历史学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更引发了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广泛思考和讨论。

未来简史读后感10

  时隔半年,读完了《未来简史》,这本书既是《人类简史》的序章,却又比《人类简史》更加有趣,更加震撼人心,更加引人深思。

  本书的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人类历史上有“三座大山”——饥荒、瘟疫和战争。进入21世纪,人类已经克服了这“三座大山”,放眼望向未来,将开始追求永生、幸福快乐,以及进化为“神人”。让人感觉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加速向前,最终是登上天梯还是坠入深渊,不得而知。

  在《人类简史》中,赫拉利·尤瓦尔指出,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想象的现实”之中,从而才有了语言、文化、国家、历史等等。“想象的现实”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与行动。在《未来简史》中进一步提出了一个观点:推动社会变革的不是我们对现实的认识,而是我们头脑中虚构的现实,也就是宗教的力量。现代社会相信的宗教便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提出:“人类自己就是意义的本源”,“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接着,作者提出:人为什么厉害?并不是因为人类更高级、人类有意识等等其他原因,而是因为人,能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但是,真正能让人实现大规模的灵活合作的,不是个人想象出来的主观现实,而是所谓的“互联主观”—人幻想出来的`虚构的东西,而且还能让人人都相信。

  人文主义中的自由主义,倡导我们要崇拜人性,要注重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应该赋予所有人自由表达的权利。而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不仅“破坏了自由主义对自由意志的信念,也破坏了对个人主义的信念”。作者指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社会系统仍然认为人类整体有其价值,但个人则无价值”;“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其价值,但这些人会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大众”。作者预言,随着新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不再是个自主实体,而会变成整个举行全球网络的一部分,人类将最终交出权威,送到算法的手中。于是,新的科技宗教将会产生—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我们将会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

  全书的最后,作者抛出了三个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一是,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我想,不论科技和社会怎样发展,对于我们个人来讲,要想不要太快地被淘汰,只有做一个终身学习者,不断地进行自我迭代,不断地探寻更加强大的自我,更加从容地融入社会。

???

  20xx年1月1日

未来简史读后感11

  从古至今,人生一直是人们最关心最为重视的,有多少名家感叹光阴的流逝,庄子就曾经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就像白驹掠过,稍纵即逝。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刘禹锡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白居易,曹操也有类似的诗篇人生百年内,疾速如过隙。,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

  从古人的字字句句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生命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在这短暂的生命之中,我们更应该去合理的规划他。就在孔子感叹光阴流逝之时,他给千万代的后人描述出了这样的一种人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大致的人生路标,在这些路标上面。有几个重要的阶段被孔子很重要的强调了出来。孔子所说的十有五而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同样是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曾经说过: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他是说,自己并不是生下来便了解很多事情的,只不过是对古人的经历与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一直不断的学习。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候,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现在许多的孩子并不是十五向学了,可能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学习了。但我觉得这样并不一定管用,并不一定对孩子的未来有用。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边学边思考、还要去应用。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最大化的利用。就在这样一种学于思的磨砺与历练之中,不断提升自己,慢慢地有所感悟。

未来简史读后感12

  社会发展太快了,在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的同时,压力也越来越大。父母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都希望孩子能为将来打好基础。为此,初为人父人母的`我们,也读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是,慢慢发现,可能方向错了,至少是越来越困惑了。

  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是该多学几样爱好,还是多做几套模拟题?是快乐重要还是考分重要?上不了好的幼儿园,就进不了好小学,进不了好中学,考不上好大学,没有好工作,忧虑、恐慌、无助......

  读《教育未来简史》,其中有些说法,很有启发意义。摘录如下,慢慢琢磨:

  你不能用昨天的课程来教今天的孩子,却又期望他们为明天做好准备。

  教育者需面向未来;终身学习;是学习的引导者,而非讲台上的权威;是通才;探索是学习,让学习具有现实意义;拓宽课程的视野;对学生思维水平的全面评价。

  为未来做好准备,需要的能力:一、内省能力;二、人际交往能力;三、解决问题能力;四、协作能力;五、信息分析能力;六、信息沟通能力;七、创造能力;八、全球意识。

  一部电视剧,是不是告诉你结尾,你就没有兴趣看了。那么,填鸭式的教学,是不是让孩子们也失去了兴趣。你只要求他记住,考试时能条件反射的填出答案。离开学校,离开书本、老师和考试,他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在离开学校前,学生需要建立起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未来简史读后感13

  一转眼,高中三年已悄然结束,我也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大的挑战与转折点——高考。高考过后,难免会有一些空虚感,总想找些事来做。这两天,我在翻阅书架时看到了高中三年没能读却始终尘封在书架上的一本书——《未来简史》。花了三天,我把这本《未来简史》读完了。合上最后一页的那一刻,震撼及许许多多的感受如冒泡的温泉般积聚在内心,那么,我就来谈谈自己对于这本书的见解和看法。

  首先,来介绍一下《未来简史》的作者。

  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人,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教授,青年怪才,全球瞩目的新锐历史学家,以其从宏观角度切入的研究往往得出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观点受到全世界读者的追捧。

  《未来简史》作为一部历史学上的著作,开篇从21世纪人类的三大新议题——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及化身为神为切入口,讲述了三大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接着阐述人文主义将被科技人文主义和数据主义取代,最后对于当下及未来人类的生活进行了展望与预测。

  《未来简史》一书,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细腻的笔法。在字里行间中,能体会到赫拉利语言的幽默、风趣。同时,作者也善于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古今对比)等论证手法,大量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作者的观点,数不胜数的古今论据也可见作者的广博学识和对历史的热爱。

  再回到本书内容。本书先以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及化身成神三大议题开篇,直接点明当下人类的历史任务,又阐述了三大议题的内涵,接着论述了14、15世纪兴起的人文主义对于当时及当下的深远影响及意义,最后作者提出当下数据主义正在逐步瓦解、取代长期以来的人文主义,并对当下和未来进行了合理的展望。

  纵观全书,通过过去与当下的对比,作者肯定了当下大数据时代的超前与优越性。在过去,宗教与人文主义盛行,人们只能通过宗教与人文主义去认识、了解这个世界,但宗教与人文主义传播的事物不尽正确,其中可能包含着谬误。而到了21世纪,数据主义正在逐步取代过去陈旧的人文主义,人们获取信息、认知事物的能力也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便捷、快速与准确。被数据流包裹着的人们及整个世界,将在过去宗教、人文主义至上的世界基础上更进一层,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与可能性。在大数据时代,作为智人的我们,将会一步步升级和优化,向着人类的终极目标——超人类稳步前进。作者对于当下数据化社会的态度,是去拥抱、坦然接受它,承认了当下社会性质产生的必然性与优越性。在我看来,信息的爆炸与流通,是21世纪的主旋律,且给我们所处的社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时候,台式电脑、非智能手机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而现在,笔记本电脑、甚至智能手机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格局。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我们与信息的距离正越来越近,一些原本被视为奢望的事物在现今的一次次手指触屏间变得唾手可得。我们每天都接触着水银泻地般的数据,在数据中找寻着活着的意义。在当下时代,数据恩泽了全世界人民,也带给全世界无穷无尽的.便利与福利。

  但是,如果只是对当下大数据时代的一味赞扬,就无法使《未来简史》一书洞彻人心,成为经典名作。作者在书中对当下及未来的种种担忧,也是我较为欣赏本书的地方。

  作者在对数据主义取代人文主义感到欣慰的同时,也看到了大数据时代带给当下及未来的潜在隐患。伴随着数据的流通与壮大,一个智能与算法的集合体——人工智能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走向世界历史的舞台。作者在书中提到,智能正与意识脱钩。众所周知,意识是人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在推动世界进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一旦智能与意识脱钩,智能将取代意识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而意识将慢慢走下历史舞台,沦为智能的附庸,这样的场面,想想就会令人害怕。另外,为了实现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及化身为神三大议题,人们以数据与算法为工具,不断地完善、优化人工智能,使之为人类服务。殊不知,在不断的数据与算法输入过程中,人工智能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到达某一程度,人工智能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人工智能可能也会和人一样,具备情感,一旦具备情感,人工智能会做出什么违背伦理、人性的事情,造成多大的危害,也就不得而知了。作者在本书中肯定了人工智能的优越,也在优越的阴影下,为人工智能的过快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种种忧思。在我看来,这样的忧思,确有其现实意义与警示意义。就以日常生活中不离手的手机来说,手机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作为人工智能的产物,手机也给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过度使用手机会导致视力的衰弱,造成生理上的危害。“机不离手”的现状,也严重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使得人们无法集中注意力于自己所做之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用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想要毁掉一个孩子,给他一部手机就可以”。另外,手机也成了面对面交流的阻碍,剥夺了人们的休闲时间,不利于情感的传递,给精神带来重创。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成熟,其造成危害也有目共睹。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街头不幸撞死一行人的惨痛记忆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警醒。

  总之,作者细腻的笔法以及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全面阐释,留给我很深的印象。《未来简史》的魅力远超过书籍本身,给了我一定的思考与启迪。希望大家能对我们所处社会具有自己的见解,做历史的见证者、推动者及理性评价者。

未来简史读后感14

  只是把一些觉得比较有意思的点捡出来,纯粹当读书笔记用。

  ①「关于历史学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历史学的意义在于人类历史循环反复,这一大前提之上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但是作者认为研究历史的最好理由在于“将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被所处的时代经验和政治制度所限制,他们像是从坟墓中伸出来的“手”抓着你只能看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而回顾历史就是去正视坟墓里的这只手,明白他本不必存在,再去决定自己是否要看向他所指示的方向,还是干脆就砍掉他,让自己转个头,“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和可能”。

  ②「生物就是算法」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用于描述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人文主义关于“人”这么一个概念的颠覆性影响,从而论证建立在人文主义至上发展而成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思想在21世纪·数据时代或者第三个千年面临的挑战。

  这一点我认为很好的体现了中西方思想层面的区别。对于接受西方平等自由理论的民众而言,也许很难去想象“自己”或者是说“个人”这个概念变得不再重要与独特:“「我」的个人意识与体会并非「我」个人所独有的,而是在纷纷种种多重影响下形成的路径,和「自由选择」并无关系”这一事实在根本上动摇了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构筑的基本世界观,即「人人生而自由」。

  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接受社会主义集体教育长大的孩子而言,没有「独立自我」的存在并不影响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说到底,当我接收「平等与自由」和「人权」这些概念的时候,我所认同的是其为「人类幸福最大化的路径」而不是「生而为人所赋有的权力」。

  同时正如我确信所谓「世界观」不过是过去种种经验和偏见的累积,我也完全同意作者尤瓦尔关于「自我」的描述:一切不过是一个一以贯之虚构的故事而已。

  所以「“身而为人”不过是生物算法的一部分」这件事并不会给我带来太大的困扰,诚如书中所言这件事从根本上动摇了「有机体」和「非有机体」的'区别,拆开了间隔二者最坚固的一堵墙,但是如果智人能够在其他地球物种之间脱颖而出,统治(或者我们认为是统治)地球长达千年,那么为什么「无机体」机器人不可以从所有有机生命体中间脱颖而出呢?说到底,就像作者说的,“既然大家本质都是算法,有机体和无机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智能与意识的分离」

  前几天正好看到有关“专业化”的讨论,即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职业间隔只会逐渐专业分化,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范围内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即可,这也是为什么不应该要求演员拥有基础教育以上的学识。与此同时,书里举无人驾驶和长途司机和出租车司机为例,论证人类职业专门化为「可被替换」这件事提供了可能性。诚然人类驾驶员可以在驾驶过程中体验速度与激情,感受「人车合一」的掌控感,甚至可以在驾驶中感受时光的流逝和四季的更替甚至是人生的无常,这是目前为人类所特有的「意识」,但是对于「驾驶员」这一身份而言,他要做的就是开车,安全迅速准确的驾驶,这是「智能」,而「智能」正是人类永远无法战胜算法,或者说人工智能的一点。

  作者在正文的最后抛出的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智能与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我的第一想法是取决于人类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人人各司其职的「智能」社会还是没有那么顺遂充满了意外和未知的「意识」社会?但是再转念一想,由人类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人类认为自己有资格去考虑这个问题,太傲慢了。

  ④「无用的阶级」

  全书精华章节之一。书里说道:“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诚然现在听起来这一段描述像在杞人忧天,但是这一切真的不可能发生吗?我们都知道奇点理论,技术进步是爆炸式的。既然现在依靠互联网算法已经有了「大数据」预测我们的喜好并进一步影响我们的选择,为什么他不可能从“帮助”我们做决定发展为“替”我们做决定?

  就像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总结的:“从我们所知的纯粹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动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整个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很可能还是一样就这么运行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排除掉人类主观的因素。但这也就是说,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既是如此,当算法从「助手」成为「君主」,在他们眼中的“我们(智人)”又有什么特质是无可替代的?

未来简史读后感15

  今天是新年上班第一天,本以为会在一片轻松和谐中度过,未来简史读后感。没有想到第一天上班就连开四个会,感觉昏天又暗地。今年的工作方向又要有大变化,又是从零开始的节奏。

  这是我做互联网的第5个年头,我自己最大感觉就是变化。每一年都在变,每一年都是全新的一年。我们几乎没有任何老本可以吃,因为去年的经验在今年就完全失效,而且很多事情、项目已经被砍掉了。

  虽然在体制内,我们的人员直接被砍掉的情况还没有发生,但是我总觉得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过节期间,我把《未来简史》全部看完了。看完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未来,我自己还会有竞争力吗?这样的竞争力可以维持多久?

  赫拉利在书中的一句话,我非常喜欢,分享给大家。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以前,一个本科生在学校学的东西可以在社会上用3年,研究生学的东西可以用5年,博士生可以用10年。可是,现在呢?不管你是什么生,只要你一毕业,你上学学的东西基本都过时了。

  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想到的,甚至不能接受的。很多人对于知识的理解像是"养老金".年少时花时间存上一笔知识,然后上班之后慢慢消耗它就可以了。可是现在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就像我们的养老金一样,不够了……

  《未来简史》中说,我们这代人会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的生命力。而人们真的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吗?

  以前我们60岁退休,过个10年左右就安息了;现在我们60岁退休,我们要过20年才能安息;在不久的未来,我们发现自己60岁退休之后,自己还有60年要过。那我们要怎么办?我们要怎么去面对呢?我们要以什么样的知识储备去面对呢?

  在另外一方面,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和我们一样可以活到120岁的人类,而是人工智能。在未来20年中,将有47%的工作有很高的`风险被计算机取代。我拨指一算,糟糕,20年之后,我才50岁。如果那个时候我失业了怎么办?

  当然,在未来也会有很多新的职业诞生,比如虚拟世界的设计师。但是已经50岁高龄的我,能够转型成功吗?就算我真的转型成功了,根据社会进步的速度,很有可能,我10年之后又需要转型一次。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消息,说硅谷已经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写代码了。背后不禁一阵寒风,连程序猿哥哥都危险了。

  面对一个如此"悲壮"的未来,赫拉利给了一条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只不过,许多人,甚至是大多数人,大概都做不到这一点。

  至于,怎么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赫拉利在书中并没有说,也不需要他说,这也许是《未来简史》交给我们所有不想被淘汰的人的作业吧?

  新年上班的第一天,我有愿意做一个这样的人,一个终生的学习者。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你准备好了吗?

【未来简史读后感】相关文章:

《未来简史》读后感12-24

未来简史读后感07-15

人类简史读后感06-07

《人类简史》读后感04-29

人类简史读后感04-16

时间简史读后感05-07

《时间简史》读后感08-09

(精选)《时间简史》读后感08-29

《人体简史》读后感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