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
当我们心中积累了不少感想和见解时,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那么好的心得体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1
本书是所有有志在经济、金融、企业管理等行业从业的才俊们必看书。阅读卷设计的很好,在目录之前专门有个书中人物名单和职务,这样特别方便我们这些东方人在阅读中随时翻阅这些陌生的老外名字和职务,不然看到后面都不知道谁是谁了。
本书就是讲述了奥利奥、骆驼香烟等实业被金融业绑架后,在资本市场内用杠杆收购掀起的一场没有国界、民族和阶级之分,唯有利益和荣誉的战争。
在美国,所有的巧取豪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一群资本家通过市场自由先制定了游戏规则,并逐步在法院判例和国会听证中变成法律和制度,然后(资本家们)各自找到这个规则对己有利的一面并将其放大到极致为自己所用。唯一不能做的就是绝不可以挑战早前定好的规则,更不要试图去临时修改它。在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时刻提醒自己“马上会面临一场诉讼”,在规则内竭尽全力地机关算尽又合法而为。除此以外,你杀得天昏地黑,甚至引起公众舆论反感,只要没有违法,政府也不会干涉。哪怕明知一个好的企业会因利益被金融吞噬都只能看着,以裁判的`身份看着,也决不能打着维护就业促进和谐稳定的名义去场上扮演运动员角色。同样,企业为了长远利益而又必须维护自己的名声,绝不敢做涸泽而渔的事。在美国,企业在残酷的优胜劣汰法则内不断重演这类故事,倒下了许多优秀企业,却又诞生了更多更优秀的企业,因此,还是那句话,市场才是最好的磨刀石!因此,对我们有很好的现实教育意义和参考价值。
最后,普及一下〖杠杆收购〗这个知识点。我们住房贷款就是杠杆收购一种形式:100万的房子,给3成首付,银行同意贷款,然后和开发商签合同就可以拿走房子,再用房子抵押给银行还购房贷款。走到这里,就有两种结果:自住(企业自营并做大做强)就属于善意的收购。卖了(过了保护期,把收购企业拆分卖资产和下岗工人)就属于恶意收购。举例:小燕子夫妇收购万家文化被证监会处罚就是属于杠杆收购。她们夫妇持有的现金紧紧只有6000万!剩下的30个亿,有15亿是贷款,而另外15亿是拿即将被收购的上市公司万家文化的股权做抵押融资来的。在我国,50倍的金融杠杆已经远远超出证监会的规定,涉嫌欺诈!so.现实生活中小燕子冒充格格并冲挡圣驾,违反两大规定,直接斩立决了,嗝屁了,还珠格格第1集前30分钟就大结局了!一定拍不出2.3季!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2
知晓《门口的野蛮人》这本书,源于宝万之争。自20xx年7月11日宝能在二级市场买入万科A第一次触及5%的举牌线起,宝能万科(以及后来进入的恒大)事件成为资本市场的年度焦点。尽管华润已经将股份转让给深铁,但宝能仍然是万科第一大股东,进退成谜。在此事件中,宝能反复被贴上“门口的野蛮人”标签。然而“门口的野蛮人”最早来自于KKR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这与美国肇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杠杆收购风潮密切相关。布赖恩·伯勒的《门口的野蛮人》一书用纪实性的报道记述了RJR纳贝斯克公司收购的前因后果,再现了80年代末华尔街历史上最著名的杠杆收购案,详尽而充分地叙述了多边厮杀的真情实况,KKR公司最终以250亿美元取得胜利,获得了RJR纳贝斯克公司的控制权。作者并没有给杠杆收购做任何粉饰,直白的揭露了收购各方在金钱与声望的驱使下如何完成并购,以及野蛮收购以后RJR纳贝斯克集团的逐步拆分与没落。
杠杆收购是指,华尔街的金主(包括投资银行、垃圾债券发行商等)联合公司管理层通过借债的方式将公司整体收购,变为私人企业。接着投资方通过企业整合、拆分变卖、抬高股价后再卖出取得巨额利润,这个过程中华尔街银行家、公司管理层、董事会各方都能赚的盆满钵满。在企业估值明显偏低的80年代,这样的收购十分有利可图。KKR收购RJR纳贝斯克,本质上是外来资本希望收购优质企业,然后靠重组出售重新管理公司,获取盈利。相关的公司管理层、股东、董事、银行律所都能获得好处的资本运作。唯一受损失的只有原来公司的员工,因为一旦公司被收购重组,他们很可能要进行改变或者被裁员。遗憾的是拥有权力的人,是这些“门口的野蛮人”。书中最精彩的是几家投机方如何在利益的驱使下不顾一切的相互竞争,充满了算计、欺骗、威胁、利诱,可以说非常赤裸的写出了华尔街投机者的真实面目,让人读来非常唏嘘。每一次收购的`完成,华尔街挣得几十上百倍的利润,公司管理层与董事会各个成为亿万富翁,股票持有者赚得丰厚利润,看似皆大欢喜。但看回公司本身,收购后管理层大换血、业务被拆分变卖,公司由于背负的巨额债务无力再关注产品与营销,逐步的被再次收购,最终RJR纳贝斯克集团这个美国前50名的企业逐步没落、消失。
资本运作的力量是很庞大的,一个KKR靠很少的现金,加上大量的债券、贷款,就可以让一家知名品牌的实业公司易主。宝能通过二级市场上购买股票,希望提高自己的股权比例来控制万科。令人感慨的是,这些知名的实业公司却很轻易就被资本力量操纵。然而资本运作再厉害,只是建立在实业企业的基础之上。资本力量长袖善舞也只是逐利,却不能好好经营公司,资本运作可以让原先经营良好的实业企业经营的更好,也很可能倒闭破产。国家民生更需要的是实业企业,而不是空中楼阁,不是用来满足金融家的私欲。RJR贝斯克公司收购案是一次可怕又可悲的杠杆博弈游戏,任何一个卷入其中的人与公司都无法全身而退。而这本《门口的野蛮人》恰恰就是把1988年KKR公司收购RJR纳贝斯克公司这一80年代最大资本并购案例的细枝末节,以及这一游戏的法则与游戏中大小玩家的手段、伎俩等淋漓尽致地再现。其中不乏缜密的商业理论、公司理财以及投资银行学等方面的知识,还揭露了这场博弈中交战各方不仅仅是为了争夺一家大公司,更多的是为了争得既得利益甚至是整个华尔街的统治地位。
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宝万事件与书中的收购很多细节有着惊人的相似,当然也有些不同。宝能希望控制万科是敌意收购,而KKR收购RJR纳贝斯克是管理层主动要求,相似点都是外界资本对运营良好的优质企业管理权发动的争夺。总的来说,该书提供了最高水平公司金融操作的具体细节,全面展示了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取得和掌握公司的控制权,是一部精彩的华尔街商战纪实巨著,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和对华尔街金融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书。(吉宁婧)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3
本年度第一本书《门口的野蛮人》,用了差不多一周的时间读完,按照当初给自己的要求,每读一本书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
这本书是被划分为经济类的书籍,我了解到这本书也是在一些给投资者推荐的书单上,《门口的野蛮人》给我们详细的铺陈了80年代华尔街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被收购的对象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收购的对象则几乎涉及了当时华尔街上所有知名的金融大鳄。
为什么这场收购能吸引这么多的金融大鳄争相抢夺?因为这次收购的规模达到了250亿美元之多,其规模和影响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次收购绝对是华尔街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一次收购。它带给收购者的,不单单是巨大的利润,更是在杠杆收购行业的口碑和地位。其中不乏有一些竞逐者,他们的加入不主要是为了利润,而是意图通过这场收购,从而奠定他们在杠杆收购领域的领导者地位。
本书的叙述完全是历史书式的,前半部分别介绍了本次收购中收购各方关键人物的发展成长史。所有的人物,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前半生一步步走来,中间经历的种种各种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绝对不是一般人所能驾驭的。
本书的主角——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是被收购的目标。收购各方分别是:以公司总裁罗斯约翰逊为首的管理层团队,和他们这次收购的主要代理机构——协利证券公司,主要人物有协利证券母公司——美国运通公司董事会主席吉姆罗宾逊、协利公司董事会主席彼得科恩,主要的资本支持者是所罗门银行,主要人物是董事会主席约翰古弗兰,他们聘用的公关公司是吉姆罗宾逊的妻子琳达罗宾逊的公司,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琳达罗宾逊为约翰逊和克拉维斯牵线搭桥,所做的工作几乎差点促成了两方的合作,也足见琳达罗宾逊的公关撮合能力。
另外一方是KKR团队,也是本次收购的最终胜利者,主要人物是克拉维斯,是一个果决冷毅的领导者,KKR也是最为专业的杠杆收购公司,在规模和专业性上是其它的竞争者无法企及的。他们雇佣德崇证券公司主要为他们负责垃圾债券的发行。
在资本方面,KKR本身就有巨大的资本实力,所以他们不像协利,需要找一家或几家大的银行提供资金支持,KKR只会和几家银行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他们甚至有实力和其中一些银行签订排他的合作协议。
而协利方面则没有这个实力,所以克拉维斯一开始怀疑协利会和合作的银行签订排他协议和阻止银行和其他竞争中合作,但是他猜错了。协利公司可能是一开始就没有想到去这么去做,也可能协利本身就没有这个实力,毕竟如果和银行方面签订排他协议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KKR的另外一个合作者是鼎鼎有名的摩根士丹利,但是公司参与的人物并不多。
以上是两家主要的竞争者,也是从一开始就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两家,但是在招标的'最后阶段,用书中那一章的名字来描述就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第一波士顿公司中途介入,他们之前在收购行业也是顶级公司,但是却因为两个重要人物的离开,之后业绩一路下滑,但是在这次竞标的最后阶段,因为公司里一个成员的“创意”,公司决定加入这场竞争,但是他们参与的时间太晚,在投标截止日期前连具体的竞标方案都没能完成,但是仍然参与进来,不过他们的方案确实给收购委员会展示了一种可能性,虽然这种可能性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如果一旦可行,他们的方案的最终报价将远远超出另外两家,不过他们的想法最终还是因为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最终以失败告终。
其它参与者还有弗斯特曼利特尔公司,弗斯特曼也给我留下的较深的印象,他像极了一个老学究,倔强而固执,自我标榜为金融界圣洁的守护者,坚决抵制垃圾债券的人,极度排斥克拉维斯,他一开始选择参与这次收购,不是为了利润和地位,纯粹就是为了要和克拉维斯交锋,击败他,打击他。
可是实际状况是,他们显然并不被约翰逊和协利公司的科恩等人重视,他的不厌其烦地抨击垃圾债券,每次会面其他人都要听他发一顿牢骚,连约翰逊和科恩都无法忍受这一点,以至于在开会的时候他们的团队被晾在会议室没人搭理,但是为了对克拉维斯进行打击,他们一再忍让,可是最终他们明白约翰逊和科恩等人显然和他不是一路人,他们没他人格高尚,后来他们选择抛弃和管理层团队的合作,单独参与竞标对抗克拉维斯,可是最终还是因为弗斯特曼的一些固执,最后关头选择放弃竞标。
在最后的等待竞标结果的那天,书里的描述很有意思。KKR团队已经得到通知和收购委员会进行最后的商议,结果几乎已经毫无悬念,但是管理层团队通过其它有段得到了他们的报价,并且提高报价,要高于KKR。
面对这种情况,特别委员会的代表们重新考虑给他们机会,但是这也惹恼了克拉维斯等人,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除非现在放弃,否则还得继续等待,但是巧合的是,他们等待的房间离竞标会议室不远,所以每当特别委员会的人去洗手间,他们也派人过去打听消息,或者催促委员会委员们,以至于,董事会主席休格尔为了不见到他们的人,而忍着不去洗手间,直到忍不住了才不得不去。可是当他过去之后毫无意外地立即被KKR的人跟上了,并被催促。很显然,为了为公司赢得最大的利益,他们三番五次地改变自己的决定或时间安排,连自己都不太好意思。
最终结果还是KKR胜出。KKR的胜出,其实如果读到最后阶段,即使结果没有揭晓,大部分也应该能够猜出这个结局了,KKR是一只老虎,而且是一只善于捕杀猎物的经验丰富的老虎,而协利只是刚出茅庐的缺乏战斗经验的小灰狼。
在延迟竞标的一周时间里,克拉维斯欲擒故纵,他飞到自己在其它城市的别墅,明面上已经不再过问竞标的事情,给其他竞争对手造成他们已经放弃的假象。这一招还真的起效了,协利的科恩就真的相信克拉维斯放弃了,并且放松了警惕。剩下的第一波士顿的方案可行性又不高,他们的胜利似乎指日可待了,所以他们第二次没有实质性地提高他们的报价,只象征性地提高1美元,最后当得知他们的报价要远低于KKR的报价之后,他们又通过采用增发债券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报价到112美元,高于对方的106美元,但是他们却不愿为自己的债券启动重启的程序,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发行的债券的实际价格并不到这个价。即使这样,最后阶段KKR在特委会的几番诱导下再次提高报价到108美元,已经远远胜过对手了。
KKR之所以能够胜出,并且是在没有管理层团队支持的情况下胜出,赢下了华尔街金融史上当时为止最大的一笔杠杆收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KKR的专业性和实力是最强的,他们最大的阻碍来自于管理层团队,在管理层团队拒绝配合的情况下,他们很难得到真实准确的公司财务数据,所以他们第一次只有94美元的报价,他们没有掌握充足而真实的信息,不敢给出太高的报价。而在之后,管理层团队在收购委员会的压力下,不得不提供和其他竞争者一样的公司信息,KKR的专业性和经验便体现出来,他们对公司的评估足够精准,他们对自己的报价也足够有信心。
其次,在等待第二次竞标的过程中,克拉维斯的策略也起了作用,故意装作放弃投标来迷惑对方,而这一招也确实奏效了。这是克拉维斯个人的能力。
另外,管理层和第三方竞标者的自身的问题,尤其是管理层团队,他们是最了解公司的团队,但是他们在竞标过程中犯了一些不该犯的错误,比如约翰逊,他很擅长结交人,但是他在管理公司的层面,尤其是不喜欢控制成本,反而喜欢用各种奢华的支出和巨大的报酬来拉拢他需要的人,一开始他是极力排斥杠杆收购的,就是因为如果被收购了,按照一贯的做法,新东家接手后最先采取的措施就是控制成本,节约开支,这个原本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约翰逊不行,他最反感,也最害怕,他怕自己的私人飞机被降级了,怕各种俱乐部被取消了,等等。
在第二次竞标阶段,形势越来越不利的情况下,他有点破罐子破摔的意思,因为到了100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之后进行大规模的削减开支是势不可免的了,对他来说,成功或失败对他个人来说都已成为灾难了,所以在第二次竞标的时候,他接受媒体采访,言谈话语之间已经是有无所谓了,所以等报道一出来,约翰逊的形象彻底崩塌,成了一个贪婪无度的利益追逐着,不惜一切代价,不惜公司里普通工人的日后生活,不惜辛辛苦苦经营数十甚至上百年的企业,只为个人的私利,在舆论上,管理层团队彻底崩塌。
本书的结尾,也用了极具文学讽刺意味和哲学性的一段终极发问:“雷诺兹烟草公司和纳贝斯克公司的创始人们肯定没法理解这场收购。不难想象,如果理查德·雷诺兹和阿道夫斯·格林游荡在这场收购大战的战场上,他们肯定会相互不解地问:为什么这些人如此在意电脑里的数据,而对从他们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漠不关心?为什么他们总是一心想拆散公司而不是将公司发展壮大呢?归根到底,这些东西和公司的业务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为什么?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能产生巨大的利润,其利润之丰厚和得到之容易,都远远胜过正常去经营建设一个公司,所以,为了利益,他们根本不会顾忌什么原则和道德,甚至无视法律,只为更快更大地实现他们需要的利润。
这就是资本!这就是人性!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4
这是一场疯狂的资本游戏,游戏中的形形色色都可以在现在的产业界、金融界等行业中得到印证。门口的野蛮人?他们不是什么好人,至少对于一个想搞实业的CEO来说,对于一个忠诚于企业,并且想在企业中有所发展、长期依托下去的普通员工来说。在华尔街,那些野蛮人是不怀好意的收购者,他们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未来,企业员工的稳定,他们的想法就是想通过收购大捞一把,然后急冲冲地离开,留下一个破败的企业、烂摊子。
罗斯 ?约翰逊是这场收购的主角,他是将公司这艘大船推向站场的船长;尽管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在这场收购中损失惨重,尽管公司中的员工在诅咒罗斯这个推手,但罗斯最终不算太差的结局和他一厢情愿的自以为豪的心态让我觉得:他已经逃脱了惩罚。将近40岁的时候,这个即将成为里根时代商业楷模的人物,还是默默无闻。一家猎头公司成为了约翰逊生命的拐点,凭借这次机会,他摇身一变,成为了标牌公司的总裁,接着鲸吞了纳贝斯克公司,最后借着雷诺兹公司的变革,一举成为了雷诺兹-纳贝斯克公司的首要人物,疯狂的游戏就要开始了。
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罗斯决定要开始进行杠杆收购了,176亿美元的`杠杆收购将是迄今为止历史上最大的公司收购!科尔伯格—克拉维斯(KKR)、所罗门、第一波士顿这几只杠杆收购的巨鲨闻到了腥味,虎视眈眈地向亚特兰大聚拢,华尔街也开始沸腾了!这些资本家们没有把公司的经营当回事,他们就是为了这个能挣钱的游戏,这个挣完钱就扔掉公司的游戏:一旦谁赢得了游戏,在盈利渺茫的情况下,他们会找机会立刻把公司卖掉,然后虎视眈眈地寻找下一个猎物。在游戏的过程中,看起来眼花缭乱的手段,透露出来的确实资本家们对金钱的贪婪成性:高管们奢侈豪华的生活,竞购方不择手段地得到信息,甚至在媒体的信息发布上还故意造假……
这是一场失控的资本游戏,游戏结束了,我发现没有一家是赢家。有的人输掉了公司,有的人得到了公司却背上了债务,最可怜的是那些普通的企业员工们,他们失去了他们曾经忠诚工作的公司,他们中的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只有那些可恶的高管们,却还无耻地享受着高额的退休金和补贴。
对于企业来说,金融手段固然是发财的捷径,但并非长久之计、长远之谋。资产与资本并不对等,管理资产如走楼梯,管理资本如坐电梯,经济是身体,如果想身体好,还是应该多走楼梯,少坐电梯。资本的残酷性可见一斑,而要保证企业的平稳发展,首先要做好资产的管理,少玩资本的游戏。
游戏结束了,对于结果,我还是很不痛快!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5
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收购案,在董事会的贪婪利诱下,两支竞标团队多次抬高竞价,最后KKR以109美元/股的价格宣告胜出,比最初预估的75美元/股高了一大截。这场250亿美元的收购案结束后,除了股东们一夜暴富,获利者寥寥无几。
雷诺兹-纳贝斯克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不论是雷诺兹的烟草还是纳贝斯克的'食品,都发展受挫,最终被分拆。KKR拿着它犹如一块烫手山芋,赚不了钱又卖不出去,7年之后终于熬不住拿它与另一家公司股份交换,宣告退出。
心得:在金融业,当所有人都盲目冲进他们所不了解的领域时,那个市场的泡沫只会越吹越大,最终破裂,参考08年次贷危机。但这个行业的人儿脑子都特灵光,尤其擅长花样迭出,他们随时准备失败又随时准备东山再起。比如KKR,瞅着杠杆收购江河日下、恶评如潮了,就开始给自己取了另一个称号——私募股权投资。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6
触摸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的经济脉搏不是任何一个对国际形势、对经济起起落落都热衷的人们所能做到的,更不要说普通民众。那么今天绝对是个例外,因为触须世界里,那些停搁于表象世界的,关于对经济对博弈的种种听闻与揣摩都能在《门口的野蛮人》这一完完全全地影像化并真实化的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从而也使任何一个普通的阅读者都能够通过这样一次简单之简单的阅读而轻易获得那些曾经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事实。
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的`企业并购狂潮,或者说是由专营投机的金融大亨们自导自演的骇人听闻的疯狂游戏,而游戏的最终结果是他们或者各得其所,或者一败涂地,或者……只是当浪涛与浮华烟消云散之后,当参与者的成败荣辱都将被尘世遗忘之后,还有谁会记得那场风风雨雨曾经怎样影响了华尔街的整个金融经济运行轨迹,如何制约了每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营与发展,又怎样极其严重地威胁到任何一个以薪酬谋求一日三餐养家糊口的普通劳动者。
那是一次可怕又可悲的杠杆博弈游戏。任何一个卷入其中的人与集团都无法全身而退。而这本《门口的野蛮人》恰恰就是把1988年KKR公司收购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这一80年代最大资本并购案例的细枝末节,以及这一游戏的法则与游戏中大小玩家的手段、伎俩等种种淋漓尽致地再现的文本。其中不乏缜密的商业伦理、公司理财以及投资银行学等方面的理论与知识,还揭露了这场博弈中交战各方不仅仅是为了争夺一家大公司,更多的是为了争得既得利益甚至是整个华尔街的统治地位。
这是一次极有意义的阅读。不论从视觉冲击还是从思想认知。扣人心弦的故事演进过程中,也让读者见识到高层社会交际、博弈、谈判、智慧、技艺的种种,并从中得到很多过去的工作和学习所不曾涉猎的知识。这本身已经完全超出了今天大众阅读者对文本的期待。
在本书的最后,20年后当记者再一次采访到挑起那场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商业事件的主角约翰逊时,他一厢情愿的侃侃而谈:“那些股东们呐,他们依然喜欢我。这场收购的结果对于他们来说简直太棒了。”他无心之失的辩解甚至从来不反躬自省的轻慢举止实在令我愤慨。而只有曾任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首席执行官的史蒂夫戈德斯通说出了所有的事实:“自从那场收购结束后,这家公司给每个在它身上倾注了心血的人带来的只有痛苦。”
于是,我笃信了“对于那些不怀好意的收购者,华尔街通常称之为门口的野蛮人”的说法。
合上书,似乎还有一种惊秫在心——蛇已经死了,它的尾巴还在动。
【《门口的野蛮人》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读书心得05-15
阅读书籍读书心得12-15
庄子读书心得02-20
围城的读书心得12-28
个人读书心得01-02
《家》读书心得01-07
家长读书心得01-09
《呐喊》读书心得01-10
名著读书心得11-27
寒假读书心得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