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

时间:2024-08-22 07:28: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1

  鲁迅先生喜欢笑笑和责骂。讽刺是他常用的写作武器。这让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刻薄的人。他的嘲笑更适合那些不知道时事的政治家,而那些本该在世界上受到怜悯的穷人则不人道。看看鲁迅先生写的每一章的标题:胜利纪略、爱情悲剧、从中兴到终点的团圆……人们只能看到无助和无力的微笑。

  他是一个工具。当他忙于家务时,人们会想到他的存在。他是社会底层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他很穷,但人们不会像祥林嫂那样同情他,因为他也有可恨的一面。虽然他会被迫谋生做短工,但他也会混日子。对于那些和他的命运一样悲惨或比她更不幸的人来说,他采取了别人对他的态度――侮辱和欺凌是典型的流氓混混。事实上,在我看来,阿Q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无知、严肃的阶级思想、没有人权意识、嘲笑他人不幸以实现自己心理平衡的精神胜利。但这又怪谁了?当时,人们没有知识或意识形态意识作为抵御压迫的武器。

  他是个小丑,当人们空虚到无聊的时候,就去招惹他,把他唯一的自尊心踩在脚下。俗话说,狗急也会跳墙。阿Q被羞辱后本能地和别人打架。他打不过,他毕竟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气,最后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败了,在精神上,他仍然是一个赢家,在他的想法是:我终于被儿子打败了,现在的世界真的不像样了。这样的话可以让他满意地离开。

  就是这样一个可怜又可恨的人,因为小事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所有的财产,只有诺诺被布置,压迫,但也麻木到卖家剩下的钱喝酒。真怀疑这个人到底有没有灵魂!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他过着迷茫的'生活。后来,他去城里当小偷,偷了小东西回到未庄。他的价值突然上升了很多,但美好的时光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成了以身作则的替罪羊。但鲁迅先生终究是睿智的,他把阿Q的愚昧借着杀头又深刻,血淋淋地刻画了一番。最精彩的是文章的最后两段,描述了人民的麻木地平。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2

  《阿q正传》,发现他写的阿q是老社会堕落的典型中国人。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想发泄他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因此,鲁迅先生用讽刺的手法写出了中国病态社会和人性的善良和丑恶。从这篇文章中,我最深刻的感受应该是阿q被践踏的人权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精神胜利法。这真的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想法,所以我想在这方面讨论一下。精神胜利法是阿q遭受各种挫折后发明的.。说得好听一点,就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钻地下,不会真正解决问题,只能转身跑。

  如果当今社会有人想靠精神胜利法生存,我觉得应该很难!因为不可能有老板想使用这样的员工,更不用说在工作中,如果有这种心态,我认为有这种心态的人将来应该很痛苦,甚至在学生中也可能站不住脚。在文章中,为了减少外力造成的欺凌和羞辱,阿q只能通过自我瘫痪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正因为如此,阿q自负地安慰自己,所以他越陷越深,这使得阿q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许精神胜利法是对弱者缺乏自信的生活哲学,他们显然处于劣势,但由于外部损失,所以只使用精神胜利法来获得精神安慰,但毕竟,这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它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更强壮,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放弃的表达。

  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很低,他只能靠卖劳动力生活。在文章中,他写道,他为别人做短期工作,割麦,捣米,撑船。然而,阿q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权利,没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没有居住的房子,所以他不得不在土谷祠落户多年,然后他必须被迫接受富人的欺凌和村民的戏弄和侮辱,这种现象让我感到非常无助,在当今社会似乎也有类似的现象,似乎富人是社会的老板,没有钱只能成为富人玩具。在一个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能同情这些做法吗?

  这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经历和思考的最深刻的地方。虽然鲁迅作品中的中国人一文不值,但鲁迅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自满,不要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对人太自私,否则永远不会进步。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3

  鲁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经典之作,《阿Q正传》我读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认为鲁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为代表,去描述当时旧社会人们的共同特征和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我觉得阿Q他的`个性十分突出,他与赵太爷,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一样,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我认为阿Q是个可怜的人,正因,他总是受尽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两碗黄酒,便说自我是姓赵的,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结果第二天就被赵太爷骂了一顿,还被打了。看到那里,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的一句话,“他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那里,也不该如此胡说”。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赵的呢?为什么赵太爷能够姓赵,而阿Q却不能姓赵呢?只但是是个姓氏而已。这或许是与贫富有关吧,赵太爷是有钱人家,而阿Q只是个给人打散工的农民,是个下等人。别人根本不尊重他,在这种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我骗自我,例如,有一次,他被别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说:“是儿子打老子。”还有胜利感呢!

  不久,阿Q进了城,还赚了钱回来,结果,别人都对他恭恭敬敬的,赵氏一家对他的态度也改变了一些。我认为那里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弊处:富人受人尊重,而穷人只能受人欺凌。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单止是他一个人,想必当时的所有穷人也是一样,受尽富人的欺凌,压迫与剥削,真是悲哀!

  《阿Q正传》这部小说十分的短,但却表现出当时旧社会的弊处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是当时民众痛苦生活的缩影。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明白与感受。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4

  这个夏天真的很热。没事干就倒在床上,抓了一本书看——《阿Q正传》,很快就从弟弟家借来了。于是我随便翻开一页,很快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让我笑了……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觉得可悲。同时,我钦佩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被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无意识农民形象。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与此同时,作者还专注于描述和彻底批评阿Q的精神胜利法,并通过阿Q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厚的背景、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结合中非常成功。

  阿Q是当时典型的民族性格。临死前,他最遗憾的两件事就是画的圈子不够圆,游街的时候也没唱几句戏。多可笑,多可悲啊!这不是危险,而是无知,他没有真正的精神世界,甚至动物也会同情他的精神胜利方法,Q没有灵魂,即使死了,只有一个软硬的身体,他的存在对别人毫无意义。他不多,他不多,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相同,有人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是证据。有人说:枪杀不如杀头好看。还有人说:游了这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这些麻木的语言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对阿Q最后的祝福,可悲!《阿Q正传》就像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就像一束光。这束光通过凹透镜聚集成一个明亮的点。这就是阿Q,当时所有中国人的东西都聚集在他身上。希望阿Q能在当今社会消失,成为真正幽默的笑话。

【高中《阿q正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后感03-27

阿q正传读后感10-25

阿q正传读后感03-11

阿Q正传读后感【精】04-14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04-13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03-07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11-13

阿q正传读后感(15篇)03-29

阿q正传读后感集锦15篇05-29

阿小和阿小读后感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