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读后感>石壕吏读后感

石壕吏读后感

时间:2024-08-29 07:24:0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石壕吏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石壕吏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石壕吏读后感

石壕吏读后感1

  杜甫的三吏三别非常有名,我们只选了其中的三吏来慢慢品读,读《新安吏》的时候除了感受到杜甫的前后矛盾外,并没有觉得有多少的震撼和触动。

  今天和儿子一起读《石壕吏》,因为语言特别简单,所以我们没有逐字逐句的解释,读完以后我只是让儿子想象一下杜甫当时在哪里,他是怎样看到这一幕的。儿子说他猜想杜甫应该是刚好偷听到,然后在门缝里偷偷地看这一切发生。

  这首诗的语言特别简单,甚至没有任何的描写,就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诗人的所见所闻,里面没有诗人的情感,也没有诗人的判断,读起来却那么有张力,那么震撼。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并没有要刻意地去记忆这种场景,可是这画面却不经意间深深地印入脑海,让你如何也挥之不去。

  由此跟儿子聊起作文,我们总是认为写作文的时候缺少好词好句,缺少构思文采,可是真正能打动人的,有力量的作品都是非常平实简单的。

  最近在读黑鹤的动物小说,他的作品没有沈石溪的那么煽情,但是那种淡淡的关于人与动物的关系,却如此自然,如此有张力。尽管他只是很客观地描述了人类对动物的'伤害,没有指责,没有道德审判,可是那种轻描淡写却有股强大的力量,让一些人在动物面前的猥琐一览无余。

  真正好的写作不是你积累多么华美的词藻,也不是你站在了多高的道德高度,或者你能挖掘到多深的寓意,而是你是否能跳出整个事件,客观地呈现出事实,不加渲染,不加主观臆测。事实往往比艺术更有力量,更能震撼。

  跳出圈子,这不仅是写作时需要修炼的境界,更是漫长人生中需要不断追求的境界吧!

石壕吏读后感2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踰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哉!”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不长,一共二十四句,一百二十字,而内容十分丰富。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从差吏夜间捉人,到老妇随往;从老翁逾墙逃走,到事后潜归;从诗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别,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诗的首尾是叙事,中间用对话,活动着的人物有五六个之多,诗人巧妙地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的叙述、老妇的说白,处处呼应,环环紧扣,层次十分清楚。

  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诗人写老妇的哭诉,语言朴实无华,一个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妇的口吻,且随着内容的多次转韵,形成忧愤深广、波澜老成,一唱三叹,高低抑扬的韵致,使沉郁顿挫达到极致。

  全诗述情陈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在这里,诗人通过新颖而巧妙的`艺术构思,将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体的形象里,浇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读者,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这种以实写虚,以虚补实,虚实相映的艺术手法,使全诗显得简洁洗练,而又蕴涵丰富。

石壕吏读后感3

  今天,我背了《石壕吏》他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一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寥寥数语就将故事的开端讲的清清楚楚,"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关吏面前妇人是多么的`弱小,揭示了妇人的不幸。

  "听父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这段讲了自己儿子的情况"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讲述自己对儿子伤痛,还用这句话来恳请官吏不要抓"我"。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这段讲了家里人少"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讲了母亲的可怜。

  "老妪力虽衰,请求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讲了老妇人见官吏们还不肯走,只好自我牺牲了"老妪力虽衰请求吏夜归"更加突出了老妇的苦楚。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前面两句是环境描写"泣幽咽"讲了当时还有隐隐约约的哭泣声,当时妇人已经被官吏们抓走,杜甫只能和老翁一个人告别了。

  仅有短短120个字就刻画这个小故事,不仅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和残酷的官吏,还有对贫苦人民的同情,杜甫可真乃"诗圣"者也。

石壕吏读后感4

  这周我们学习了《石壕吏》这首诗,《石壕吏》讲述了在安史之乱的战争逼迫下,一位老妇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毅然跟官吏前去应征。

  这首诗的背景为天宝十四年开始的暗示之乱。天宝皇帝唐玄宗本是一位贤明的君主,在他初登继位时,国家一片兴盛,存下了雄厚的财力。但不幸的是,唐玄宗宠信了杨贵妃,导致杨家串通一气,祸乱朝纲,唐玄宗被杨贵妃冲昏头脑,真是“红颜祸水”!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和史思明才得以投机取巧,成功出兵战胜了唐朝多员大将,如当时鼎鼎大名的哥舒翰、高仙芝等。

  唐玄宗的昏庸无能,也导致了当时百姓流离失所,《石壕吏》中的场景已是数不胜数,又加上宠臣作乱,许多达官贵人还荒淫无度。许多爱国之人有心无力。杜甫就在其中,但他没有办法,只得以作诗来告诫所有人百姓的疾苦。

  好在后来安禄山被杀,其余的军队也被唐军包围击败。但经过这样一件事,唐朝元气大伤。这也成为后人借鉴的警示,所以,不管是现在或是将来,广开言路、勤劳、肯吃苦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统治者。

  历史永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教科书,只有用心观察历史,学习历史,才能成功地把握好现在和将来。

  我们生活在一个安定、快乐的社会中,正因如此,我们才要更加珍惜现在。

【石壕吏读后感】相关文章:

《竹石》教案02-24

《搭石》说课稿11-17

《搭石》读后感02-05

搭石读后感10-26

搭石优秀教案06-16

《搭石》教学设计03-10

《黄山奇石》说课稿01-18

搭石教学反思10-25

《搭石》教学反思【精选】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