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感触很深,也深深感到自己以前的不足之处,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要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教好学生。以前自己没有阅读习惯,后来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书中对于老师的每一条建议,都是充满教育智慧的,我经常细细品读,仔细琢磨,从中领悟到许多,也总结了许多。
对我触动最深刻的是,终于理解小学教师身上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是多么的重大!小学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息息相关,打好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任何一个年级掉链子,都会影响后面的继续学习。书中提到“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能否顺利地学习,还有赖于他在低年级时,在多大程度上学会了迅速而有理解地书写,以及这种技能怎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小学教师提出一个努力的目标,到四年级结束时,一定要使儿童掌握迅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能力。那么这就要求作为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理解学习不是灌输式的,不是死记硬背用来应付考试的,小学的重要性,小学是普及中等教育的牢固基地,如果我们不改变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到后面就会出现很多所谓的“差生”,因为他们不会学习,不会思考。平时我在学校与家长沟通时,一定给家长强调学生回家课外多阅读,多看书,多读书,同时要求学生在校时学习时,低年级教师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使阅读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上能够达到自我思考的行为。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就要设法使每一个儿童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和技巧。如果用思考、情感、创造、游戏的光芒来照亮儿童的学习,那么学习对儿童来说是可以成为一件有趣的、引人入胜的事情的”。这应该就是小学教师最应该学习的地方,小学的孩子在活泼开朗的年龄阶段,充满童趣,同时,孩子们的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所以作为一名小学阶段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提高孩子的专注度,也应该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趣的课堂孩子的学习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高,参与度高,能够在课堂上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以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更好的理解课堂知识,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学习也更加轻松,还可以让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作为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对于自身的素质提高,能力提升,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人以前说过,人生就是不断的沉淀,完成自我底蕴的转化,教师的底蕴是靠书籍堆起来的,教师平时对于知识的积累会反映在课堂上,从读书中获得更多知识,从读书中找到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同时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志。教育日记能促进教师进行思考,积累经验教训。把已做的工作进行反思、对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多方比较和分析,从而找出更好的办法,学会改变,学会创新;也可以提醒自己赶快多读书,不断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并在教育教学认识上有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日记的确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回顾几年的教育工作,对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发现自身还有很多有待提高的地方,今后,我会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在不懈的追求中完善自我,一定会把做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奋斗的目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2
寻找职业幸福——品读《给幼儿教师的建议》有感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站在讲台上的时候是坦然的,自信满满的,胸有成竹的。而这一切,最基础的则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有丰富的教育理念,而读书就是获得教育理念,完善自我的最好方法。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由朱家雄、张亚军编写的《给幼儿教师建议》一书,在阅读、交流、反思中,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是介于纯理论类读物与纯实用类读物之间的学前教育类书籍。书中所搜集的文章都是由幼儿园一线教师撰写的。有的是日常工作的精妙总结,有的是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是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互动交流……这本书读来亲切,读后感觉有很多共鸣。符合我们专业提升的需要,引发了我们关于教与学的反思。
作者那一句“幼儿教师站起来是老师,蹲下来是妈妈”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每天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有时会产生职业倦怠。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才能感受到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呢?带着思考,我继续品读下去,终于在书中我找到了幸福的答案。
一、以真诚、平等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我发现幸福一直在身边。
有人说过,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也会变得可爱。阳阳是个活泼调皮的孩子,自控力和注意力很差,在学习活动时,她经常随心所欲的走动,为此,我很生气,总会点名批评她。在大声的压制下,她也能乖一点。但在课余时间,阳阳总会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笑眯眯的看着我。有时手里有好吃的东西,总会举到我面前,甚至要喂到我嘴里。这种特殊的纯真的关爱方式,让我倍感幸福。我想每个幼儿的个性都不同,我也应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她们更容易接受。因此,在工作中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积极挖掘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才会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二、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让我深感幸福。
彤彤的自理生活能力很差,自控力也很弱,常常咬、抓其他的幼儿。为了帮助彤彤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掉快习惯。我觉得要让彤彤喜欢老师、喜欢幼儿园。于是,我每天剪各种漂亮的小图案去鼓励她,并且每天也在表扬她小小的进步。慢慢地,彤彤会自己吃饭,也能和小朋友们友好相处,每天都让妈妈早点送她上幼儿园。彤彤妈妈看到女儿的进步,一个劲拉着我的手说:“老师,谢谢你,我把孩子交给你,我和她爸爸真的很放心!”短短的几句话。让我幸福无比。虽然每天在帮助照料不同的幼儿,尽管很辛苦,但获得家长的认同和信任,所有的疲惫都会烟消云散。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他们的关心、信任、肯定,鼓励着我们将工作做得更好。当我们看到家长在班级博客中发表感谢和祝福话语时,我们体味到了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三、幼儿的成长和进步让我体验到了幸福。
每当会听到孩子们亲切的问候,每当看到孩子们画出一幅幅独特新颖的图画,每当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和稚嫩、童趣的歌声,每当看到孩子们热情可爱的舞姿,每当看到孩子们独立地穿衣和吃饭,我的心里都充满了欣慰和幸福,虽然他们还小,但他们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看着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与成长,我们的心里充满无限激动和幸福。
进入幼儿教育的一年里,为了使自己更好的完成工作。在园领导的指导和同事的关怀下,我顺利通过了普通话等级考试,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的考试。利用下班时间,学会了弹琴,舞蹈。在六一儿童节中成功编排的舞蹈,在班级环境的设计与制作中,都得到了孩子们热切的配合和喜欢。通过努力,自己的展示课、教研课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和赞赏,在各种比赛活动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都让我深深地体验到了那份幸福。
其实幸福本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尺度或是斤两,关键在于我们的自我体验。曾经看过一个寓言:小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啊?”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猪试着咬自己的尾巴。过了几天,小猪又问:“妈妈,为什么我抓不住幸福呢?”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的……”让我们一起做那只追求幸福的小猪吧!因为,只有那些一直往前走的教师才能跟上幸福教育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幸福教育的尾巴;只有那些善于不断进取的教师才能登上幸福教育的殿堂,只有那些执着追求教育理想的教师才能真正体验到教育的幸福。孩子们用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陪伴我,这本身就是何等的幸福了。
原来幸福一直就在身边,包围着我,感染着我,现在我对幸福又有了更深的体验与感受。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寻找自己的幸福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3
班以来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中,我有幸参加了各类培训,聆听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比如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教学模式等,让我心潮澎湃,于是也在自己的教学中开始尝试运用这些模式。可一段时期下来,我发现自己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迷途!
即使我采用了这些新的教学模式,我的课堂依然没有什么质的变化,我依然讲的很辛苦!问题出在哪里呢?近来看了郑杰老师的《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从中我找到了答案:第一个原因是:现在的我是一个“教书匠”。书中对我这种人有直白的描述——“有的人一身匠气,只知机械地干同样的事,干得毫无生气。在他们眼中,工作仅仅是需要完成的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只习惯于从过去的经验中去搜取营养,在这种消极态度下,人们形成了一种定势:凡事都可应付,只需照老规矩办就是了。这样的人不是一个新人,他不太能办新事,即使在办新事,他也不能用新的方式,新的手段,这就的人叫匠人。这样的教师被称为教书匠。教书匠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因为许多许多的新思想新办法他都无法接受。他苦恼,每天在变化的世界叫他越来越看不懂。”第二个原因是:我身上躁气太重。书中是这样说的:“躁气就是浮躁之气,干起事来冒冒失失,想急于求成,没有多少事情能干得彻底,却急于表功,最好事情没有干完,就要评这评那,最好还能见报纸上电视。”第三点原因是恐惧。说来奇怪,我随着教龄的增长反而越来越怕起了学生。怕学生出错,怕学生说不对,怕自己问个问题,学生像石头一样保持沉默;更怕上课时我把学生弄得糊里糊涂……于是乎就干起了包办代替的活,做起了学生的“全职保姆”,一句话一句话的教,一道题一道题的讲;尽管知道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有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的“人”,可以独立思考和探究,但是自己还是不舍得放手,非要牵着他们的手,按着自己规划的“路”一步一步地走。这样长久下去,怎能不累?
二、能返?
面对自己的迷途,我能找到返回教育本真的路吗?书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决心尝试!
1.静下心来。
书中提到:“静下心来,受益的是学生,受益的是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而最终受益的是你自己。”那身为一名教师,我要怎么做才能静下心来呢?书中明白的告之我:“静下心来备每一堂课,静下心来批每一本作业,静下心来与每个孩子对话;静气就是要静下心来研究学问,静下心来读几本书,静下心来总结规律,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方式,以便更好地超越自己;静气就是要静得下来细细地品味与学生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品尝其中的乐趣,品味其中的意义。”看来功夫还是要放在平时教学中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只有在平时把这点滴“小事”做扎实,才能有自己的积淀。
其中有一句话,我非常喜欢,特别把它摘抄了下来,放在办公桌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教育是长期投资的事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扎扎实实的态度,任何热闹的包装、宣传、炒作,都不能替代一天天的熏陶,一本本的作业,一句句的话语。”
2.学会宽容。
宽容,以前总以为自己还是有这点“美德”的,至少我从未戴着有色眼镜看待我的学生。但是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后,才发现自己对宽容的定义是多么的狭窄。你知道吗?“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还没有学会宽容。如果我们在教书时,只认了教科书和大纲,却容不得半点质疑;如果我们只守着自己习惯的教法,借助于习惯的手段和方式,拒绝一切新的想法和创意;如果我们听了某些宣传或说教,认为某种教育理论或政策就是惟一正确或惟一必须信守的,那么我们还是不宽容。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天哪!原来我还离这份“美德”很远。如何学会宽容,成为我目前最需要思考,并加以践行的问题。
3.恐惧但不害怕。
害怕学生,其实也是害怕自己。套用一句流行语:“恐惧可以有”,但是不要害怕。怎么做到不害怕?《教学勇气》中帕尔默老师给予我勇气。“不要害怕”,可以有恐惧,但“不必置身心于恐惧之中,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诚实这些与我心的恐惧一样真实的感受中教学。”当你非常热爱你的工作时,摆脱困境的唯一途径是深入地了解教学。面对教学中的困惑,我们须知难而进而非逃避,对其更好地理解和更得体地协调,这不仅仅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灵魂,更是为了爱护学生的心灵。
迷途,何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无论前路如何,我要从小事做起,重新找回我的教学勇气,重新点燃我的教学激情,忠实地为学生服务,用心来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4
虽然我还没有仔细得阅读完这本著作,但现在觉得自己有了不少的想法。虽然苏联已经解体了,但是苏联的教育却依然对全社会有着无比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作者在书里面讲到的很多条建议里,我认为可以归纳出两个字“思考”,提醒我们教师时刻得“思考”着。不管教师对待学生的问题时,还是对待自己教学的问题都应该思考。
我们说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大纲只可能包含一定阶段和范围的 知识水平,他不包括活生生的孩子。既然是“活生生”的孩子,那么我们怎么能不思考就对他们实施教育。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他们的问题很多,从他们一年级一入学他们的问题就随之而来了。进入一年级,孩子们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学习任务了,他们会喜欢吗?他们会思考吗?他们会记忆吗?﹍我已经带过两届的一年级了,学生在一开始都非常得配合老师,来上学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但是没有一学期,有时甚至只有2个月,就不耐烦了。为什么呢?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知道自己太不了解孩子了,没有真正得思考他们。当然你不懂孩子,孩子自然就会把你丢弃。以后我就会首先去思考他们,然后再尝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还告诉我们光思考孩子们还是不够的,还要思考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学。我常常羡慕那些上公开课上得很漂亮的老师,以为肯定很辛苦得花了几天准备了一堂课。但是苏说真正优秀的.课是不需要花很多时间的,可以是随时拿来。但细看看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不,绝对不是,那是要花一辈子的功夫在思考的。一辈子似乎夸张了点?没有!优秀的教师就是这样做的!我教的是数学,觉得有的孩子天生没有数感,刚讲过的东西换了一种形式他就不会了。现在看来是自己不会思考学生,更没有思考方法。我要给自己准备两套教学大纲:一、就是教育部门发的;二、就要给学生准备和其有关的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源来源。那么当我提出问题时尤其是较难的时候,他们不会搞得手足无措,他们的脑子里马上反应出与之相关的事物。这样他们对数学感觉不是那么抽象,而是越来越鲜明,他们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来越敏锐。
以前正是因为少了这份思考,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努力着,花的时间和精力也不比别人少,但是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没有很大的提高。现在我找到了原因,不善于思考的教师永远是不合格的教师,他只能是一名教书匠。那么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做个善于思考的老师,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5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作为教师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我以前读过一次,但是说实话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很是惭愧,所以我决定重新研读这本教育巨著,以“改过自新”。
今天读了《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让我有很深刻的反省,尤其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公正?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接受能力懂不同,即使是双胞胎他们也是有差异的,而我们教师却是用一把刻度尺来衡量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这是不公的,书中举了个让学生提水的例子,“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而另外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伤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想一想,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是不是正在伤害着学生,他们虽然出于对我们教师的敬畏而不敢说出一些“我不会”、“我不懂”、“我完成不了”等话语,但这正在伤害着我们与学生间的感情,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喜欢接受一些完成不了的工作,更不喜欢布置这个工作的人,而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在慢慢扼杀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因为他们觉得学习带来的只是失败后的批评,没有一丝获得哪怕丁点进步后的喜悦与肯定。
说句实话,我们的眼光及意识还停留在学生的成绩上,这是出于我们教师自身考虑的一种自私的行为,要改变这种现象,首先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明白教育是要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进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想办法让学生达到或者接近教学大纲上的要求,书中说的很好,“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书中还举了个一个例子,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为了让不同的学生都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而布置不同要求的作业,让他们来完成,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人快一点,有人慢一点,但是每一个人都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也享受到了快乐。试想一下,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我们教师还会因学生抄袭作业而烦恼吗?学生为什么会抄袭作业,很简单因为他不会,这和老师有直接的关系,说明你没有对全班学生的各种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也说明了你在备课时没有做到备学生这个环节,更说明了你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出于自私的考虑。
所以,我觉得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依据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即使微小的进步也能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许,从而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要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失去。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6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你是明天的教师,请记住: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的情感世界,他以无比信任的心情把这颗火星交给我们,做教师的人”。
承接着孩子的火星,这沉甸甸的分量和责任也提醒着自己,我也是带着追求做一位好老师的愿望来工作的,我和学生的愿望火星在学校相逢,这成了我努力想做到的:在专业上可持续发展。如果把工作生涯比作一篇高影响力的论文,那么过去的一年多教师经历则是开头的序和引言,而《给教师的建议》恰恰是质量很高的一篇参考文献,所以我得好好引用指导自己以后的'工作方法。
关于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修养。一页页的读完,一点点地在体会心理学知识的身影。如利用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儿童的语言发展关键期提高阅读水平;利用多种记忆技巧提高学习方法;利用能力发展观让兴趣与挑战同在,提高后进生成绩。这些理论深入浅出的渗透到实践中,指导和启发着我,在后续的教学中膜拜学习,迁移到课堂实践中。
关于时间分配和阅读:每个阶段关注的点不同,想法也不同,在教四年级学生时间管理的课堂中,也引发了自己对时间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的那篇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阅读二字点出了平衡时间的关键。整本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建议就是:阅读。
教师如何备好课上好课,阅读。你想上好一节课,不能仅仅是把这一节课要讲的东西罗列出来,或者绞尽脑汁去想课堂上的串词,这样的课上起来看似很好,实际上往往会忽略学生的需要,忽略学生的课堂状态。好的教师注意中心并不是教材内容而是儿童的脑力劳动。为了教好自己任教的学科要充分学习关于此学科的知识,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自己要讲的问题会游刃有余的多。学生甚至是后进生如何学习和阅读?对于一般学生,要从小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边读边思考,边记边思考。对于后进生更是这样,要给他们提供单独的题或书籍,让他们逐渐体会阅读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主张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阅读书目,自己收藏一定的书籍。此外,培养学生思维习惯,提高教学质量,甚至德育教育也离不开阅读。
关于自我教育:作为教学新手,一直在反思如何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小学生对所有的老师都崇拜,而初中以后一般不会超过三个,受欢迎的老师要学识渊博,授课水平高,公正亲切有个性等等,对照下来任重而道远。不过在学校的大家庭中,每一位老师都有我要学习的财富,通过对他们的观察学习,我才能更好的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教育,形成自己的风格。
当然这篇工作论文的最精华部分还是在操作方法和设计,这些还需要在课堂时间中磨练,我会在这一百条建议的指导下继续努力!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7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我觉得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像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初入教师岗位的处于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师的形象虽然模糊,但大师的指引却是那么具体.如何在教师岗位上能够将工作做好,如何能让自己在这份事业上有所发展,我从中总结出几个我首先必须要努力的方向:
一,读书,读好书
有句话我一直非常喜欢:"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二,关心学生
其一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建立师生友谊.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是要付出巨大的劳动,花费很多精力的有些人认为,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只要带领儿童去参观旅行,跟他们一起座在篝火旁烤土豆吃,跟他们一起分享欢乐就行了,这些看法都是错误的建立跟学生的友谊,必须具有巨大的丰富的精神财富.缺乏这种精神丰富性,友谊就会变成一种庸俗的亲昵关系,而这对教育是一种危险的现象.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从中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其二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要及时,耐心,细致地辅导,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相信我们付出的努力总会有回报,洒下的甘霖总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
三,赏识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加以赏识".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至4倍,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的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可见,赏识教育在学生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如今,我也试着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我的学生,不用分数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的标准.我试着从课堂的点滴中来发现学生点滴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欣喜.当然,我会将我的欣喜化为语言,化为动作来让他知道,使他明白:"别人能行,我也能行."我试着让我的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不要有任何一天使学生花费了力气而看不到成果".我要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并让快乐能够延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8
在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后,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教师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学生该这样教。这本书共涉及到100条建议下面我就自己感触最深的问题:怎样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我们教师每天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身体状况、不同的兴趣爱好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对他们的'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一一熟知,这样在课堂上能“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可反思一下我们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全面考虑到这些因素了?仔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按照教师用书上的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同一个学习要求、要求他们完成同样的作业、自然也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文章里所说的情况,有些基础差、智力水平又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这里学生没有错,这是教师没能注意到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没能做到因材施教。
因此,做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在鼓励他们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同时,不要对学习能力弱的孩子抱怨,不要对他们说某某人行,你为什么不行?这样会伤了孩子的自尊。而是要让他们跟自己比,鼓励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不仅让他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让他知道,全班的人都看到他的进步,并为他的进步喝彩。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赏识每一个个体,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这一思想贯穿于整本书中,激励着每一位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有个性的学生。
这里我只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还有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学习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9
《给教师的建议》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一部教育经典,苏联的霍姆林斯基所作,虽然年代有些久远,但其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有光辉的教育理论,更有鲜活的案例指导,每次读它的时候,都有豁然开朗之感,仿佛找到了教育的活水源头,仿佛拨开了困惑的迷雾见到湛蓝天空······
在书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有如下几条:
“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想起自己初为人师时,总是碰到这样的情形:因为对教材不熟悉,因为知识储备不够,所以上课的时候自己总是拼足所有的力气去记住教材的内容和授课的逻辑顺序,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教材的内容上,而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和心灵,对课文的理解是粗糙的,语言的表达是没有情感的。没有鲜明情感的表达,学生听起来自然费力而又无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节好的课堂的前提应当是老师的知识储备是这堂课的知识容量的20倍以上,这样你才能减少对教材的关注度,做到上课游刃有余。你对教材的关注度越少,你对学生的关注度才会越高,教师在讲课时才能直接诉诸学生的理智和心灵,关注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知识视野比学校的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呢?
阅读,阅读,再阅读。教师是知识的传承者,但知识会老化、会过时,教师必须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把阅读当作饥饿时的食物,当作自己的精神需求,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来,深入地思考。阅读,有时候还能帮助自己抵制职业倦怠,能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力,能让自己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有一份底气和自信。
“先进的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学生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的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现行教育真正可怕的失误在于,它把学生的主要精力用到了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去了,就是让学生记忆老师讲过的现成的知识,死背教科书。学生背负着厚厚的知识行囊,越学越累,而他们用大好的青春时光学到的知识,却是人工智能几秒钟就可以搜索到的。就像马云近日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所言:现今社会,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孩子去记、背、算,不让孩子去体验、去思考,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智能。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学校和教师应该指向的地方。
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慢慢积淀,需如静水一般,不喧嚣、不浮躁,慢慢流深。如此,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0
暑假闲暇间,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的精彩描述,给我们教师许多的感悟。
“所以中年级和高年级教师的时间预算表都取决于你,你在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是创造精神的缔造者。”这给我的冲击很大。现在我们教师的教育参考书把我们的教材分析地很透彻,而且还有现成的教学设计给我们参考,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益处——无须自己花时间去探讨书中的情节,书中所蕴涵的境界,甚至是去精心设计教学。但是,这也使我们教师产生了依赖性,不再花工夫,不再费时间探索,这样长久以往,教师的思维会被禁锢,变得停滞不前,甚至是倒退。我觉得,作为教师首先要亲近教材,熟悉教材,在心中能够联系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思考,有一个初步的教学环节设计出来。然后看教参,进一步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在这个基础上重新去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使之更加地严谨。如《生命的林子》的教学,我抓住了“生命”和“林子”,把它们作为重点进行设计。从方丈领玄奘去后山看的不同的松林中松树的截然不同中,明白树木只有在有生机活力的群体中彼此竞争才能成材,人也一样,应该在具有竞争性的群体中拼搏,奋力向上,才能成为栋梁!而无须一句句逐一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具体的关键的字词句中整体感受,比零星的理解更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学到方法。
“你要教会所以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不仅讲到了阅读的`方法——边读边思,边思边读,更是把默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的确,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课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又步入了“读”的误区:重“读”轻“阅”,甚至只“读”不“阅”,用“书声琅琅”代替了“静思默想”。学生读了一遍又一遍,结果,课堂上热热闹闹的,下了课学生心里却空空荡荡。所以我们应该多让学生去默读,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安排默读十分钟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那该多棒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1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的名字对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都不陌生,在我们的教育成长之路上,可以说都曾得到过他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精神的滋养。
从这本《给教师的建议》娓娓道来的文字中,我懂得和彻悟了一个教师所应明白的道理:教育需要智慧;教育需要艺术;教育需要经验更需要技巧,还需要为人师者付出爱心与真心进行“人文”教育。让我敬佩的是,他当年所阐述的很多教育理论,在提倡素质教育的现在,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们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它理性和实践的光辉。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是专门写给小学教师的,书中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空泛的大道理。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在每字每句里,都渗透着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真爱。他在给教师的每一条建议当中都结合了他自己多年教学当中生动感人、令人信服的教育事例。他对教育的阐述形象精准,加以精辟的理论分析,一针见血地点明了教育的真谛。为在教育工作中遇到迷惘感到困惑的人们指点了迷津,使我们感到贴心和温暖,也找到了前进的方向。通读全书,感悟很多,但总的来说,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是真正为学生着想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是为“人”服务的,是为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服务的。从他的文字中,我们随时感到他的道德、信念教育是与情感培养、美育乃至智育非常和谐地统一起来的。苏霍姆林斯基格外重视德育,力求让孩子从小就有鲜明的是非观和羞耻感。他说:“羞耻心是对于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形象地说,它是能浮载荣誉感,良心和自尊感的.大船的深水。如果一个年轻的公民,没有早在他的童年时代就体验到对卑劣行为的蔑视和为别人的痛苦分担忧愁,那就难以设想他会有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 苏霍姆林斯基善于利用一切小事鼓励孩子们善良的念头,帮助孩子们体验正义的思想取得胜利的心情。苏霍姆林斯基耐心地培养着孩子们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操和道德信念,始终坚持在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这种教育理念在我们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可取的。
在培养智力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自始至终屏弃死记硬背,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认为,只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而忽视学生的勤奋、努力程度,这是不公正的。不能把评价变成威胁人的东西,任何时候评价都不可变为贬低个性的手段。“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惟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如果在教师看来,他只是一种头脑里被填塞知识的生物,他就不会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领域成为主宰者……那么,所谓的人就是不可思议的。”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的,对照素质教育,这不就是素质教育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吗?可我们在这方面到底做了多少呢?恐怕还是说得多,认识的多,但实际上孩子们还是挣扎在学海题海中难以自拔,或是在老师设计的学习程序中机械地完成着记忆的训练。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章最后说了一句话:“在其中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话的思想的教学方法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研究和探索一辈子的,我们有太多的方面要向这位教育理论家学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2
几乎所有一线教师都在感叹,现在的书越来越难教了,我想这也的确是实情。教学中一些孩子的行为和表现确实常常令人困惑:为什么对我们精心背出来的课无动于衷?为什么不能专心致志地学习40分钟?为什么老是的苦口婆心转眼就忘的一干二净?为什么连起码的认真规范书写都做不到?细细翻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来感受书中的确涉及了教育学与心理学的许多道理,使我有看到了教育的曙光。虽然事例大部分是建立在教授小学生之上的,但其中蕴涵的道理是处处可见的。如在开篇第一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时,他谈到: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其实就是提醒我们老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要尽其所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变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快乐的过程。再如书中还谈到了思考的重要性: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P11)。同样,在第48条建议‘要思考,不要死记!’中也提级了引导学生思考的重要性。是的,教师的任务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自己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啊,这一点是我平日里试图努力尝试的,可操作起来需要花费心思,由于受一定惰性思想的影响,自己在平日里所下的工夫还是不够的。书中像这样的教学故事及案例所蕴涵的教育思想比比皆是。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栓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学中体会到,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了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自从大学毕业后,似乎就懒得拿起一本书细细品味,有的只是看看小说杂志等闲散作品,大多数时候还是忙着批改作业、上课、备课,有多少时间经常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在阅读呢?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人,我想今后我要从繁重的教学中抬起头来,多看,多想,多实践。这样,才能有更大的进步。只有当老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P412)他还说道;真正的教学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以致于有经验的教师注意的中心是教育过程,而不是教材内容。的确,要达到这种地步,是要建立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的。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书中还谈到: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教育素养;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有关教师素养的论述,让我深刻理会一名好老师的身后所凝聚的自身人格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归纳的有关教师的教育素养方面的看法,字里行间体现了对教师素养的深刻理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位大教育家对教育事业的拳拳之爱,殷殷之情,告诫我们的是更贴近实际教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是一生都在做教育啊!教育的学问与艺术永无止境,教师的魅力在于不断的孜孜以求。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的彩,足以长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启迪着我重拾书本,重温那股墨香!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3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时,很形象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丝线。他在带领孩子们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课后这样写道:“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这根很细的丝线把孩子们都拴在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无形的缰绳,只要一个儿童的注意力转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丝线就断了,于是我给他讲的和所指给他要看的东西,他就再也不看,不听了——思想开了小差。”
读到这里,我深切的体会到,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这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做到教书育人、持续稳定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连通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根“丝线”,使用好这根“缰绳”,而且要在课堂内外连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根“丝线”,通过这根“丝线”来培养和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亲切、和谐、彼此信任的氛围中教学相长。
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感受颇深。他精练的语言、闪光的思想,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作为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确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实践鼓舞着千百万教师。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这本书是由有了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的b.a。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里面的一百多条对于中小学生教师的建议,有实践故事和理论性。对于我们教师的影响是非同凡响的!
从开始对孩子的解读和教师的意义到教育的'工作以及教育的引进,这是有着真正教育实践经验的人才能做出的。
书中的一些的事情写得非常的详细。是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的定型都与家长,老师有着重大的意义,所以,家长和老师之间应该保证的一种良好的关系,两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应该好好的商量解决。
每天的时间只有24小时,教师的时间除了为孩子们上课,还要许多的时间为孩子们的课程、未来而努力着,我们教师的时间应该就如鲁迅说的这句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这是我们为了教育事业的付出。
对于学习,要让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心甘情愿。要做到这样首先得让课堂丰富起来,让孩子从学习中早到快乐,一旦这样,孩子们就会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现在的学习当中,不要让孩子只从课本上得到知识,比起课本上的知识,一下课外可能会让孩子懂得更多,我们要让孩子得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做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一切都必须从小做起。
小学老师的责任是相对来说比较大的,所以我们应该要更加的懂得教育工作的内容,可以从书中,前辈那里获得相对的知识,但我们也应该好好的让自己对孩子们负责!
这是我对于《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所明白的,我们的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本书对于教师来说实在是意义颇大。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篇14
俗话说的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是在看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给了我一些启发和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的确,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就需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书中第二十二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那么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来。我们也可以从生活中的'种种事实看到,一个人最终的研究或发展方向,都可能与他小时候所喜爱的那门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啊,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能学的好!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但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但同时也给了我们建议: “接近那种无动于衷的头脑的最可行的途径就是思考。所以我们要思考……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相关文章: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6-16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05-27
给教师的建议个人总结01-15
《给教师的建议》的教师读书心得07-09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通用(15篇)06-26
给教师的建议的读书心得09-1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0-15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11-21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7-23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