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寒夜》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寒夜》读后感1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是在老师的课堂上,在老师介绍巴金的时候介绍了这本书。听着似乎很有趣很值得读就借来读了一下。读过之后感觉还可以,内容大体上还是和同时期的书一样,揭露了社会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一些看法。
小书写的就是一个生活在四川的家庭,在抗战时期的生活。小说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通过写写小公务员旺文宣的喝酒、生病以及母亲和妻子的吵架,最后这个可怜、懦弱、多病、善良而无能的小公务员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默默地死去。种种一系列的故事都写明了在那个世界,人们生活的困苦和无奈。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汪文宣是一个地道的读书人,有知识在年轻的时候有理想和抱负,可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他的抱负和理想就像人的'生命一样,一文不值。所以他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他的妻子虽然也是读书人,照样有理想有抱负,可他在面对生活的无奈时并没有和汪文宣一样,而是采取另一种方式,用放纵自己来逃避现实。她喜欢自由喜欢富有的生活,所以她会接受陈经理的帮助,会去做女招待。这刚好反映了社会上的一部分人,他们有理想有抱负。他们希望大身拳脚,创立一番事业。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不像战斗,只想逃避。他们选择放纵自己不管别人的感受。
文章似乎用一系列的悲剧,控诉了整个社会。汪文宣老实能干任劳任怨,事实为别人着想,最后却死于肺病。他的母亲很大的年纪不仅要饱受战争的摧残还要为他的儿子担心。而汪文宣的儿子,永远有这和她年龄不相称的性格和表情。汪文宣的妻子更是生活在纠结之中,一面是对自由而快乐的向往,另一方面是对家人良心上的自责。就连一直圆滑的老钟最后也死在霍乱之中。一系列的悲剧故事,都在说明那个时代那个社会是个吃人的社会。
结局更是令人回味,让人深思。汪文宣死了,他的妻子似乎还在徘徊中。抗日战争胜利了,但是,这个家的一切并没有改观。套用某句话,就是,胜利是别人的,与”我“何关。等曾树生回来的时候,汪文宣葬在哪里都不晓得。汪母与汪文宣的儿子也不晓得搬哪里了。给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冷。就像是在寒夜中一样,让人发寒……
《寒夜》读后感2
书中的主人公王文宣,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最后因肺核惨死家中。作者巴金先生绝不是简单地为我们展现肺结核这种病在医疗水平极其低下的旧社会中有多么的恐怖,而是借汪文宣之死向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提出的深沉的控诉!
主人公汪文宣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毕业生,怀揣伟大的教育梦想的他,离校后只能在一个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里当一名小小的公务员。说到公务员,也许有很多人会很羡慕他,有一个衣食无忧的铁饭碗。事实上,在那个时候的社会,勾结等混乱败的政治格局,像汪文宣这样安分守己、老实厚道的知识分子就成了被压榨的对象,他每天勤勤恳恳地工作,安安分分地做人,却依然换不来一家人的温饱和应有的社会地位。
然而对于汪文宣的遭遇,我除了深表同情之外,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在公司里,面对上司的欺压和同事的冷嘲热讽,他总是忍气吞声。他说:“为了生活,我只有忍受。”但是那个职位又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帮助呢?有这么一个公务员的职位,儿子的学费还是得靠在银行里当“花瓶”的妻子支持,母亲不但享不了清福,一把年纪了还要去当老妈子帮忙添补家用。有多少次他对自己说“大不了我不做了。”但他只是想想而已,他不敢这么做。就这样,枯燥单调、薪水微薄的校对工作一点点地消磨他的意志。吞噬他的'理想,他还在为它呕心沥血,慢慢耗尽自己的精力。
不死不活的困苦生活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他爱妻子和母亲,爱任何一方都胜过于爱自己。但是他却没有能力去平衡妻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对于妻子和母亲的冲突,他不敢去面对,甚至自欺欺人的告诉自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直到看到妻子给他之前要求她写封长信给母亲道歉的回信后,他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意识到自己的天真。
他渴望改变生活,改变命运,但是他却没有起来反抗过、努力过。在困顿中,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等抗战胜利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这样美好的幻想支持他默默的承受生活的不公。然而真正到抗战胜利之时,却是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之日。这实在是人生的悲剧。
《寒夜》读后感3
《寒夜》里的人物在巴金笔下刻划得淋漓尽致:汪文宣,骨瘦如柴,弯背驼腰,唯唯诺诺,时不时地咳嗽,委曲求全,连句响亮话也说不了的人;曾树生,汪文宣的妻子,美丽动人,修长的身材,白白净净的皮肤,一身胭脂香,是一位热情奔放、充满活力的女性,是一位爱美又富有魅力的女性。汪文宣的母亲,吃苦耐劳,婆婆麻麻,有好心却没做好事的人;小宣,汪文宣的儿子,苍白无力,怯生生的.眼睛,沉默寡言,未老先衰的人。在我看来,小宣毕竟是个孩子,孩子是无辜的,暂且不说,其余的三个人都不算是正面人物形象,也不算是反面人物形象。三个最亲最爱的人,却不能和睦相处,偏偏要相互伤得很痛很痛,难道说爱真的要与痛永远相伴吗?
巴金写《寒夜》显然是在控诉当时的旧社会、旧制度,是为生活在水生火热战争年代,穷困潦倒的人叫冤喊屈。我看着《寒夜》泪流满面,我倒不是被书里的故事情节所打动,也不是同情汪文宣一家人,只是为汪文宣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感到痛心。既然时代已经让人很无奈了,为什么一家人还要无休止地争争吵吵?当时社会大家庭已经让人不得安宁,为什么四口之家不能同甘共苦、和睦同处,齐心协力去面对一切呢?汪文宣的母亲深爱着自己有病的儿子,她愿意为儿子做一切事情,可她又无时无不刻不在害着儿子,她明明知道曾树生是儿子最爱的女人,她却容不下这个让儿子深爱着的女人,恨不得让树生早一天离开家门。曾树生也一度想留下来陪有病的老公度过一生,只希望婆婆少一点恨自己,只希望老公能给自己做主,然而老公的顺从,婆婆的无情还是逼她违心地离开了家。他们中的每个人也许不值得同情,我只是在可怜他们,他们不是在生活,而是在挣扎。
旧社会、旧制度缺衣少食日子难过,叫苦喊冤少不了争吵。今天衣食无忧难道每家的日子就过得快乐幸福吗?离婚率越来越高,婆媳关系还是一对矛盾。来自外来压力,外界因素的烦恼或许少不了,我们也或许管不别人、更管不了社会,为什么一家人还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认、相互尊重?是呀,一个人想得开不等于一家人都想得开,一个人明白不等于每个人都能明白,要不怎么会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既然如此那就活出自我,活出自信为好。
《寒夜》读后感4
《寒夜》这部长篇小说中文宣的行为却使人们无法理解。因为这个时候清朝已被推翻了三十多年,即已经进入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如果说《激流三部曲》中的觉新、枚少爷等人是在家庭的压力下,无法同外界接触,或者是不得不接受旧的思想,或者说是心甘情愿地接受旧的思想,而成为旧思想、旧文化的受害者和牺牲品,那么,文宣这样的人受过了新的'教育还仍然摆脱不了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就使人们感到似乎不可理解。同样,巴金也是把人们向这个方面引导,说到底,就是有着一种反传统的思想。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我们还要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的偏见。而社会的偏见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旧思想、旧文化所造成的。文宣的母亲正是社会偏见的典型人物,如对树生的行为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仅破坏了家庭,而且还摧残着文宣的生命,直至文宣最后咽气。实际上文宣的死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被社会偏见这把软刀子杀害的。
当我们读了这部长篇小说之后,使我们看出这样一个问题,就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早已不是清朝那样的社会了。但是要从思想上摆脱封建主义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容易。文宣的母亲就是一个旧思想的典型代表人物。文宣虽然受到了思想的影响,而且所受的教育也是新的教育,但旧思想的偏见又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着他,使他难以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不仅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而且还成为了社会偏见的牺牲品。
巴金的这部长篇小说同《激流三部曲》相比,虽然没有那么使人激动,如在读《激流三部曲》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因为书中的一些情节,而产生喜、怒、哀、乐等,而《寒夜》中的故事情节似乎使我们感到很平淡。但是,从很大程度上讲,却比《激流三部曲》更有着代表性。因为使我们看到了旧的思想、旧的文化并不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立即就消失的,而是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寒夜》读后感5
“她感到夜的寒气,她的确需要点温暖”,这是巴金《寒夜》里最后的句子,紧扣了书名的含义,完整而饱满,之前压抑的多少矛盾都在一念之间倾泻而出,说不清是淋漓的痛苦,还是更加无所适从的悲凉,我心底仿佛有声音在抽泣,故事虽然平淡,却让人有荡气回肠的感觉。珍惜,它让我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年代的意义,珍惜所拥有的爱的意义,和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应该说,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是处于动荡摇曳中,主人公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汪文宣和曾树生。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丈夫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妻子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城市中繁华与战乱、奢侈与落破、正义与邪恶极端并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空有满腹学识和爱憎分明的`认知,却迫于权力者的不公和冷酷压制,战争所带来的经济拮据与美好理想激烈冲撞矛盾的生存状态,而不得不选择逆来顺受,他和他的妻子曾经都以为无论世事如何演变,开始的爱都能够坚贞到永远,可当世事真的变了,时代与命运的纠结却让他们彼此沉默不堪重负,妻子渴求稳定幸福的生活,愉悦的年轻时光,可这恰恰是他这个小校稿员给不了的,所以在历经反复抉择的最后一夜,妻子准备收拾行李投奔另一个男人,漆黑的走廊里正好撞上他回家,忧伤的沉默在两人之间像夜一样流动,可是汪文宣再没有爆发,他内心凄凉之至已经绝望,对他所处的时代和命运无从选择,只好选择放弃理想,也放弃一切关乎对错的判断,最终以死来告慰自己。
作者的笔触极为细腻,对人物内心的刻画真挚而深切,尤其是那种进退取舍,欲说还休的挣扎状态,让人身临其境,感慨万千。我们今天的生活因和平而美好,因美好而宝贵,健康的身体,幸福的时光,是人类不变的想往,但是如果在悲剧的时代历练我们命运的时候才想要坚强起来去留住爱的情感,那是沉痛的,不如现在就赋予它足够的耐心,给我们的爱寒夜中稀疏的光芒。作文
《寒夜》读后感6
又在手机上看完了一部小说,感觉开始喜欢拿着手机看小说了。这样确实挺方便的,随时可以看。这次看的是巴金的《寒夜》。
这部小说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自然是一号男主角——汪文宣。他是一个怯弱的小职员,在主任甚至同事面前都不敢坚持甚至表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一个人,的确符合他妻子口中所谓的“老好人”这一形象。然而他的下场竟然有这般凄惨:连惨死的那一刻都没有最爱的人在他的身边。甚至他最爱的人都不知道他已离开这个世界。
当他面对上司的刻薄,同事的鄙视,妻子的抱怨,他唯有一味的自责,永远不懂得反抗。妻子终于忍受不住他的怯弱,她甚至宁愿他打她骂她也不愿意他不做=作声,然而他还是没有半句怨言。面对母亲对妻子的诋毁,他也是毫无责备别人的意思。在抗战这样特定的环境中,作为一个小小职员的汪文宣,我想他有这样的境遇又是在情理之中的。而他最后惨死的结果又是与他怯弱的性格紧密相连的。一个连自己真实想法都不敢表达的人有时候想想狠一点也只有死了算了。
在汪文宣身上,在剧情当中,我会不自觉想到现实中的我们。我们有时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呢。优柔寡断,怯弱,怕事,苟且偷安,逆来顺受……人性的种种弱点一览无余。
树生是一个时尚的`银行职员,她不被世俗所束缚,没结婚就同汪文宣同居生子。她敢于最求自己的幸福,然而,她却忘了大小宣的痛苦。她受不了婆婆的看不起,受不了丈夫的无能,受不了生活的贫困,就同年轻的主任飞去了兰州。但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洁身自好的,她并没有做对不起自己丈夫的事;作为一个母亲她又是尽责的,她没忘记自己儿子的学业,按时往家里寄钱。
在汪文宣死后没多久,她便回来了。她是怀着思念和希望回来的。她以为宣在信里讲的都是真的,他的病一天天好起来了。当她知道丈夫的死讯的时候,她是痛彻心扉的,如刀绞的。这样看来,她的确是一位钟情的女子。
《寒夜》是一部平民的文学,是适合我们这些小市民看的文学。在整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触也就会来得更加的深。这样看来它的确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
【《寒夜》读后感】相关文章:
《寒夜》读后感优秀范文09-12
巴金寒夜读后感10-28
寒夜的灯光第2课时教案10-29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秘密花园读后感 读后感03-04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_名著读后感02-15
汉字王国读后感优秀 读后感03-04
伊索寓言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4
老舍我的母亲读后感 读后感03-05
读后感《人类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