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观后感>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

时间:2024-05-15 09:11:47 观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大师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师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大师观后感

大师观后感1

  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缘于相互协作、互相信任,然而在这个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反而越来越不相信别人,想了解对方甚至要从星座、八字中找答案。特别是有心理障碍、处于精神亚健康的群体,更是比比皆是,如何走出心魔,释放自己成为太多人需要面临的问题。至此,出现了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还衍生出了催眠疗法,这种疗法可以使病人处于毫无防备的意识状态中,让医生帮助他走出心灵的桎梏,实现治愈效果。影片《催眠大师》便将焦点放在了这一题材上,教影迷如何面对和释然那段藏在自己内心最深刻的阴暗记忆。

  这部由陈正道执导,徐峥、莫文蔚主演的影片讲述了一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与女病人任小妍之间的故事,简单来说就是徐峥、莫文蔚如何哄对方睡觉,通过睡觉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种单线叙事、两人对话的影片模式并不多见,如果没有一个严谨的故事逻辑作为背景依托,没有演员纯熟演技的驾驭,很难让观众在银幕前耐心观影近两个小时。不过从孙鹏的观影感触来讲,这部影片绝对会让你静下来,思考发现。

  同时,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导演陈正道对细节处理上的用心。包括,对徐医生工作室内的结构布置、地板纹理的设置、墙上油画的心理暗示以及灯光的精心布局,都可以看出影片对于心理上的研究。当然,这些环境设置都是服务于一个主题,那就是“催眠”,要知道想实现催眠,场景非常重要,比如需要选择一个空气流通、安静并且感觉安全的场地。在室内的话,如果坐在椅子上,那么便需要一个有靠背的椅子。显然,影片中将这些细节发挥到极致,即使真正的专业催眠师看这部影片,想来也会有极大共鸣。

  演员方面,徐瑞宁这个角色绝对可以称得上徐峥又一经典。如果说在《无人区》中,首度以严肃律师角色形象示人的他还令人偶感突兀,那这次在《催眠大师》中,他则完成了一次真正由喜剧演员向实力演员的转型。因为徐瑞宁这个角色极为挑战演技,尤其在与病人任小妍的相互试探、彼此揣摩中,他需要有高层次,多变化的心理过程。从高度自信,到略感疲惫,再到濒临崩溃,徐峥的演绎丝毫让人笑不出来,让人看到了这位实力演员的另一面。如果说徐瑞宁这个角色的成败关乎着影片的成败,那么无疑,徐峥扛起了这部影片。

  抛开催眠的这种治疗模式,其实影片还阐述的另一个主题,就是恐惧。恐惧这个词,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敢直面拷问阴暗。当撕破自己所有的恐惧,坦然接近那些不美好的事物,也许你会看见很多在“阳光”下看不见的风景……此外,影片的结尾也堪称精彩,姑且叫它“黄金结尾”吧。此类的“黄金结尾”在电影中并不多见,和这部影片相近的例子要属《第六感》了,但《催眠大师》的结局又比《第六感》更加的完美,前面的铺垫无声无息,在最后一刻,所有人物迎来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归宿。当然,结局究竟如何,还要等影片上映后才能揭晓了。

  趁着四月的最后一天,绵绵细雨中,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许是好久没有放松紧绷的身体,赶着电影开始的狂奔,喘着大气开始了电影。

  开始前,被基友剧透了一点,说,这是由徐峥、莫文蔚领衔主演的年度悬疑烧脑制作,也是《泰囧》之后徐峥接拍的首部作品,让人很是好奇。

  其实,个人想法是观看《同桌的你》,比较在意高晓松的这部剧,也许是恋爱情节或者是青春剧的情节吧,不过,基友的强烈推荐下,让我对《催眠大师》有点期待。在我印象中,徐峥的电影,绝大多是喜剧,我也一直很喜欢徐大哥的这种幽默方式,特别是《泰囧》的搞笑风格,让人很容易接受剧情的叙述。所以,没有看前期宣传的我,我对《催眠大师》的感觉,也是以为是一部幽默喜剧,这,就是我开始看时的感受。

  影片中徐峥一改以往喜剧表演风格,诠释了一名高智商的心理医生。一开始,影片心理医生就展示了催眠疗法过程,成功的.治疗了一位心理抑郁的母亲;接着又是一段精彩的演讲,将催眠疗法的精髓讲解给观众,也让我有了些了解。

  高潮部分应该是女主角的出场,莫文蔚在片中饰演神秘病患,一直表达内心挣扎,以能看见鬼的病情叙述,那画面就像真的在放鬼片,让我们两个大男人,几乎快吓到要抱在一起了。

  瑞宁(徐峥饰)在任小妍(莫文蔚饰)一顿“疯语”过后,决定采用催眠疗法进行治疗。而当任小妍成功进入催眠状态后,瑞宁想要找出任小妍的心理阴影所在,却不曾想到自己被带入了陷阱。接着缜密的剧情和高智商的推理环节,以及完美的节奏把控,在他们互相催眠中展开,让我感觉是中国版的《盗梦空间》,又很难相信这是国产悬疑影片。

  最终,很意外的结局,任小妍居然也是催眠师,是瑞宁的同班同学。一个使用清醒催眠治疗,一个则是睡觉催眠治疗。瑞宁的失误,不仅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也使任小妍的未婚夫在事故中丧生。其实,最开始实施催眠的人,是他们的老师。一开始,任小妍就被老师催眠了。所以成功克服心理压力的任小妍,也成功反催眠瑞宁成功,让双方走出了心理阴影中。

  难怪事后看影评时,导演陈正道毫不吝啬称赞之词,认为徐峥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比自己心目中理想的还要饱满立体。除此以外,莫文蔚在片中饰演神秘病患所表达出的内心挣扎,也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导演陈正道评价言简意赅:“《催眠大师》是莫文蔚喜剧以外的最好表演。”

  影片时看完了,闭上眼睛回想这部电影,在脑海中想起了,不要低估对手的能力,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每个人都说过谎,说了谎的人内心深处一定有想要隐瞒的事情。原谅,就心理而言是对一种现实的认可。当现实在记忆中还原,人才能活在一个顺理成章的环境里。

  现实,是被大众所认可的现实,而活在人们心中的现实,则也许是人对潜意识的否定,记忆也许就会被篡改,意识就会发生扭曲,当类似场景再次出现时,这一瞬间,就会突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所以,当瑞宁认识到自己的爱人和挚友再也回不来了,他真的是爱他们的,

  他们“会原谅”自己的时候,在寻求救赎的本能,让自己选择相信这一切。有时候,我们都无从问起,真相可能永远都不会是真相。瑞宁,最终并不是找到他们的谅解,因为已经回不去了,而是相信自己是可以被救赎的。

  人之所以为人,是心理给自己保留了一丝生机,唯一可以原谅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大师观后感2

  虽然本片不是徐峥导演,但身为总制片和男一号的他,给本片带来了徐峥的风格。

  徐峥应该是成天都在研究好莱坞影片,这从他在《泰冏》里就能看出来。其实做为商业片,好莱坞那一套亲情、爱情、友情牌是最稳妥也是最好编剧的,中国导演总是想在一部影片中讲很多方面,结果造成每一方面都讲得不好,不伦不类、突兀,基本上每一位被称作大导演的国内导演都出现过此类败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然不屑老美那简单的思维,但也要各位大导们把剧情编圆了再拍吧,再说了,老美还不是能出《搏击会》、《盗梦》这种片子,谁也不比谁不能编,只是需要机缘而已,逆势而为事倍功半。徐峥就很明白这个道理,《泰冏》模仿《宿醉》、《预产期》,《催眠大师》借鉴《盗梦》,都获得了成功,当然前者因是喜剧,所以票房肯定高过后者很多。

  《催眠大师》基本能算作禁闭空间的影片,男女主角的对话和回忆将整个故事串联起来,也许对于习惯看美片的人会觉得此片恐怖有过,悬疑不够,心理描述过于夸大,但对于国产悬疑片来说,这部片却可以算作是里程碑式的`作品,至少,整个故事编圆满了,虽然到最后大多数观众都猜到了结局,但结局的那一段回忆却是如此温情,you must love me。爱你的人希望你爱他,但真正爱你的人却希望你能爱自己,这才是对逝去之人的安慰。

  徐峥的演技在此片里被发挥到无限大,你都能从大影幕上看出他对演出过程的享受,喜欢纠结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我认为,徐峥的演技已达到两者合一的境界,也许,之前的内地演员中,也只有葛大爷达到过。

  另外,莫文蔚的表演真让我大敢惊讶,虽然她靠那双大长腿给加了不少分,但她将那个从阴阳眼的高傲到内心支撑的崩塌,再到由客为主的干练演绎得非常精彩,而她与骆的爱情也令人唏嘘,而徐峥和胡静这一对就怎么看怎么不舒服,这也证明了帅哥靓女的爱情确实有看头些。

  中国电影人是编不出类似《盗梦》和《搏击会》此类片子的,但《催眠大师》很聪明地避开了一层套一层的严密逻辑学,从开始就走恐怖路线的见鬼故事,更容易被国人接受,而后半段非常聪明的笔峰一转,便轻松地解释了之前的一切,没有突兀,没有做作,非常完美。

  其实,本片在莫文蔚的梦境中应该再有所扩展,那门后的东西倒底是什么,我们直到片末也不知道,徐峥在经受内疚折磨的同时,我认为莫也并不好受,毕竟,如果那晚她和他们一起离开,也许便就不会发生那件事情。

大师观后感3

  更多的点也许不在于喜剧,不在于治愈,而是多少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看到更多样的感情的可能。

  补充开始:题外话,刚开始看这部剧的时候,排除和《分手大师》的生硬绑定,其实更让我回忆起来的一部剧是《天使情人》。

  说实话,我这人看电视剧电影什么的从来不去记谁是谁演的,也对演员个人事业或爱情的发展毫无兴趣,所以大多数时候是看到或听到评论才恍然知道“原来你们一直说的那个谁谁谁是这个角色的'演员啊?”

  所以个人觉得自己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

  这部剧的两个演员也就是两个老板,我觉得演得都比较僵硬也没什么表情,也许是人设比较冷?还是演员本来就不会什么表情,反正不喜欢。反而是其他演员或配角,让人觉得演得真实、动人。

  一部剧的好坏肯定是导演、编剧、演员等各方面的全体素质决定的。

大师观后感4

  虽然本人在看此片之前一直不太看好国产片,但在看完此片后,不得不说这是一部良心之作,接下来就谈一下影片节奏。

  影片以主人公徐医生(以下用‘徐’作简称)给一位患者治疗开始,从一开始就抓住观众的眼球,昏暗的灯光和沉闷的音乐,营造出一种惊悚的氛围。之后影片很自然过渡到徐给学生做演讲,在演讲这一部分,突出了徐充分自信这一形象,也点出了恍惚催眠和清醒催眠这两种催眠的分类,为后面做好铺垫。同时也看出徐的治疗方法只重结果,而这在人性的角度对患者是残忍的。接着方教授给徐介绍任小研(下用‘研’作简称)这一“病患”。在徐和方教授上车后,徐显然恍惚了下,接着放弃开车改不行去吃饭,但接下来的事影片并没有交代,留下了一个悬念。

  在徐的诊所里,他的助理Amy提醒他还有一个患者时,影片刻意营造的光影效果使Amy好像带上了一个面具,此处是一个暗示。之后徐去见研,研背对着徐,利用钟对徐进行催眠,使徐忘记研的真实身份。接下来研以一个患者的身份面对徐,给徐讲故事,同时进行大量清醒催眠的暗示工作。徐开始对研进行第一次催眠,在研快要暴露身份的时候,研用牙签扎自己的手,清醒过来,同时完成对徐的反催眠。之后两人互相先后催眠对方,但每次研在快暴露自己身份的时候,靠着之前的准备,清醒过来。最后研掌握了最终的.主动权,对徐进行了彻底的催眠,把徐带入了他用自我催眠而忘却的记忆中,治疗研的心魔。至此,两位催眠大师对决谢幕。

  接着影片用大量的闪回和放大细节的处理,揭示徐被催眠的细节以及研从催眠中自我清醒的方法,同时交代了研和其他人做这一系列事情的动机。

  从整部影片的节奏来看,影片脉络流畅,并不拖沓,并没有让人感到无聊的地方。特别是在两位催眠大师“对决”的时候,没有多余镜头,到处充满暗示,加上出色的音效,纵使有人可能会猜到影片的结局,但也绝对会耐下心来观看。

  在影片的结尾,影片的节奏慢了下来,在一首歌的时间里,交代了之前留下的悬念。影片的节奏总体是先快再快最后慢,比较符合大众的观影习惯。

大师观后感5

  公元627年的秋天,大唐帝国的都城一长安,一个僧人走出了城门。他要前往遥远的西方,寻求佛法……他就是玄奘。影片《玄奘大师》以历史记录片的形式,展现了玄奘坎坷曲折却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玄奘10岁踏入佛门,13岁正式剃度,23岁时为寻求佛法而西行,十九年孜孜不倦的学习,十九年呕心沥血的翻译,完成了大唐西域记、大般若经的翻译,建造了大雁塔,他生命的每一分钟都是在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直至公元664年,玄奘逝世。在他下葬时,长安城万人空巷,全城百姓为他护送。高宗皇帝甚至感叹:"朕失国宝矣。"

  看完《玄奘大师》这部电影后,我看到了一个智慧而执着,感恩而勇敢。他的人生是不断进取的人生,他的生命是追求信念的生命。

  感恩。玄奘幼时便失去了父母,是寺院收留了他,是僧人养育了他,是佛法教育了他。而他用十九年舍身求法,十九年孜孜不倦译经来回报一直有恩于他的佛陀。

  勇气与执着。当沙漠里的沙把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水完全覆盖让一个求生的人找不到希望的时候,那种感觉真的说不清楚,当时只想着要是我我就放弃前行而返回了,而玄奘在心中也想过返途;再看他面对自私自利的同伴;面对杀人不眨眼的强盗的时候的'那颗慈悲心,在现实中也是很少有人做到的,面对那奢华的生活、高贵的礼节,玄奘一点也不为之动容,在他心中只要是对自己有用、是好的就行了,超出这一切的东西,他则没有想过去获取。

  同时发出了这样的提问。是什么让玄奘不辞辛苦,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到印度?是什么让玄奘在死神的面前变得如此顽强而坚定?又是什么能让他一次次地放弃权贵与安逸的生活?这或许就是信仰。信仰给予玄奘无限的能量与勇气,使其百折不饶,一生为佛。

  玄奘不过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他却能做到不平凡的事情。西行求学虽然耗费了他毕生的心力,但他依然执着前行,不畏生命的流逝,为佛学的传播而开始伟大的翻译工程并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与信任,为自己的信仰而努力。

  信仰或许只是两个字,但在人生旅途上,却能如灯塔,指引前行的路;如盾牌,抵挡一切妖魔鬼怪。平凡如你我,也能因信仰而强大。信仰的力量,无可估量。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信仰而为之奋斗一生。

大师观后感6

  有影迷评论,“《催眠大师》这部剧没有什么吸引力,但较之曾经同类题材的国产剧,已经进步不少……”其实,我更认为这部剧的亮点是它侧面所关注的:都市人的焦虑症候群。

  这部是由现实感极强的内地演员徐峥和港产惊悚剧“女神”莫文蔚主演的影片,本片带给观众的恰恰是台湾导演陈正道的拍摄理念,“我喜欢那种观众拿刀顶着你,你一走不对我就捅你一刀的那个感觉”。---你有这种感觉吗?我是有的。两岸三地共同拍摄的作品不在少数,而这部电影从繁忙的都市中,窥探出都市人面临的焦虑和如何解决这种焦虑的观察角度非常好;用一种希区柯克的推理和大家熟知的心理治疗的电影表现方式也更是这部剧的一大亮点。

  焦虑症候群,简言之,就是焦虑病症引起的综合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症候群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等都是常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剧中,小妍(莫文蔚饰演)因为从小被父母抛弃的苦难经历和痛失男友的悲痛心情,假想自己可以遇见鬼。面对徐医生(徐峥饰演)的多次催眠治疗,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演愈烈。这时,剧中情节急转直下,原来,徐医生才是真正的心理病人,而小妍恰是这场“局中局”的“拯救者”。她被导师相中,用编造的故事使男主人公在故事中“惊醒”,脱离了痛苦的“心魔”。而这波澜起伏的人物魅力的较量,让观众不觉得枯燥乏味,反而更有探求真相的欲望。

  故事中,男女主人公都是社会的精英分子,都是大家羡慕的所谓社会上的“佼佼者”。但矛盾的是,他们都不同程度的遇到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并不断放大,到了病症的地步。这可能也是影片带给大家的思考:我们专注于自我发展的同时,是否注意到自身的健康。这种健康不只是常说的'生理健康。而锻炼身体固然重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能游刃有余的解开自己心里的那个“疙瘩”,同样不能忽视。20xx年一项调查数据表明,中国每年有25万人,因为抑郁症的折磨,而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这更是一个信号,是一个关乎社会正常发展的“警示”。

  对于怎么预防和治疗这种心理病症,影片诠释的也非常清楚。

  当徐医生的导师,方教授(吕中饰)逐步解开了剧中重重谜团时,小妍的心情低落了。因为由于徐瑞宁的错误,小妍的男友也没有幸免车祸。虽然她能释怀,但片中结尾,还是把到底谁是真正的“催眠大师”成功定义:那就是,我们每个人实际上就是自己的“催眠大师”。言外之意,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苦难和心里遭遇,我们只有自己去调节,尽最大的力量,走出自己的阴影、战胜自己,才能真正的释怀人生。

  本片在这里的点题极为脍炙人口。导演貌似窥探到了时下的社会,人们忙于赚钱却低估了自己的“心理防线”,如果事事顺利还说得过去,一旦飞来横祸就盲目了。更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像剧中男主人公一样,自认为仍然能胜任工作,其实,在“心里陷阱”上早已越陷越深,无法自拔。

  《催眠大师》又把我们拉回如何在交错复杂的社会,处理好心理危机的话题。而这一话题,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将永远值得大家探讨。探讨的中心,正如影片中讲述的那样:“没有人能够原谅你,只有你能原谅自己”,而 “人有两种,一种是天生的,一种是努力寻找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不是不能疗伤 而是不愿意遗忘过去……”

大师观后感7

  有专业影评人曾言:《催眠大师》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悬疑片标杆。鉴于国产惊悚悬疑片饱受差评,宿舍的霉女们开学第一天便抱团窝在宿舍打算呢一睹“催眠大师”真颜。果不其然,是值得一观的,我们跟随着影片经历一次,完全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头脑风暴。

  所有的剧情进展都是带着一个个的为什么。让我们能深怕错过一个细节而造成对整个逻辑理解的欠缺。 (但,如若深究,那根本之根本,也就在那一次次的1、2、3…… 、2、3……之中。也就在那一次次的123、123中,这部片不断把我们惊艳到。

  以下是几个让我感到惊艳的构思。

  1、催眠大师之挖雷埋坑的`铺垫。主角徐峥一出场便是一个满身光环、造诣深厚的催眠师,其机智的谈吐与洋溢的自信体现了他事业蒸蒸的傲娇感,继而激发出了我本能的挑衅欲。女主莫文蔚出场前各种医生搞不定、阴阳眼怪胎的暗示,孤儿院的背景和出场谜一样的拨钟举动,让人天马行空。

  2、催眠大师之点到为止的惊悚。第一幕剧情就拍出了很文艺的惊悚。而莫文蔚开始描述自己阴阳眼的经历,也算悬疑剧中的好佐料了。

  3、催眠大师之步步惊心的真相。男主徐瑞宁那么一个骄傲且自信的医生,不仅不屑于阴阳眼的离奇故事,更直接认为这些所谓的经历根本就是编造的,于是不由分说的展开其最擅长的催眠,一只还表,三个数一个响指,催眠世界的全部场面便将被和盘托出;而一步一步真相被渐渐揭开的时候,他却也被莫名的状况打击着满满的自信心。内情中的内情,催眠中的催眠,让整个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和令人瞠目结舌。

  4、催眠大师之防不胜防的反转。当我们还沉浸在病人扑朔迷离的身世中时,剧情的大反转开始伸向了那个春风得意的催眠大师徐瑞宁,于是最最精彩的故事走向已超出我们的想像…

大师观后感8

  中国有句老话:人因为记忆太好而被气得半死,又因为忘性太好而活了下来。人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的记忆力能够保留长久。如果能像摘除盲肠一样清理自己不想要的记忆,生活是不是就可以快乐很多?当然,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切除记忆还不现实。但那些有想象力的电影大师,却可以让我们在大银幕上见证奇迹。最近上映的悬疑科幻片《记忆大师》,讲述的就是一个因记忆切除与重置而引发的连锁反应。这也是台湾80后导演陈正道继《催眠大师》之后,三年磨一剑的最新力作。

  影片《记忆大师》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未来的离奇故事,那时候的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记忆大师”来提取、保存或者再重装自己的记忆。黄渤饰演的作家江丰,与徐静蕾扮演的妻子张代晨,有着许多生活的隔膜,就在他们婚姻破裂之际,江丰选择了这样的服务,他取出了自己和妻子的所有美好回忆,以此来忘掉这段感情,却又在反悔后,错装了一个罪犯的记忆,从此深陷在无休无止的杀人回忆之中。

  相比《催眠大师》,本片的故事线更加复杂,主要人物更多,呈现的信息量相当庞大,但在导演的巧妙安排之下,可以说是步步惊心,环环相扣,两个小时一直牢牢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到底谁才是真凶,他的真实动机到底是什么?谜底又是如何被揭开的?我们不可避免地被导演营造的悬疑烧脑气氛深深吸引,为犯罪分子的残忍施暴而纠结、愤怒与无奈,更被一众实力明星的精湛演技折服。

  尤其是两大演技派明星黄渤与段奕宏,用他们的个人魅力为影片增色不少。黄渤在片中完全压抑了自己的喜剧天赋,将一个起初善良怯懦,不断猜疑生事,最终勇敢无畏的男人,刻画得非常精准。两场逃狱戏更是堪称教科书级别。而段奕宏出演警官,表面上正义凛然,却似乎又有难言苦衷,既心细如发,又会暴露弱点。两人的“相爱相杀”,推动着剧情向前发展,让人联想起香港的许多双雄模式佳片。

  更让人佩服的是,影片对女性权益的关注与反思,相信能引起太多观众的共鸣。两位与凶手关系密切的受害者,面对丈夫近乎变态的虐待与折磨,却不愿意诉诸法律,甚至不认为男人的'作法是犯罪,最终令自己走上了不归路,也让凶手的良心倍受摧残。更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她们生活在21世纪,而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两千年前。这种悲剧其实完全可以避免,凶手也完全可以做一个好人,可惜,正因为她们固守所谓“妻子的义务”,相信“为了孩子不能这么做”,才导致了局面不可收拾。

  当剧情走到最后,林忆莲演唱的主题歌《我不能忘记你》响起之时,无数人心中也会生出欣慰与感动,又愿意相信爱情了。这部似乎基调黑暗恐怖的影片,最终带给我们的还是暖心与温情。年轻导演陈正道表现出了瑞士钟表一般的精确与严谨,无论服化道的设计,特效的安排,背景音乐的穿插,还是几场动作戏,都展示出了与其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与老到,甚至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细节都有其作用。总体来说,这是一部值得二刷三刷的用心之作。最后的最后,我也祈求因脑出血而生病入院的父亲能够早日康复,我会永远记得与您共度的所有记忆!

大师观后感9

  当年Johnny Greenwood因为给《血色将至》做配乐而从摇滚音乐圈涉足电影原声领域,虽然他曾傲娇地声称那是部“烂片”,在相继为《挪威的森林》和《我们需要谈谈凯文》配乐后,他还是再度接受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召唤,在《大师》再度听到出自强尼之手的原声音乐。此外,同样是传记式的故事,同样是一老一少两个男性角色为主,甚至是差不多的节奏、无人说话的开场等等,每一种打着“安德森烙印”的元素都让人不约而同地联想到他那部阴暗逼仄的前作。不同的是,相比《血色将至》自始至终脏兮兮画面,《大师》显得干净温暖很多。全片大部分镜头都由65mm胶片拍摄而成,巨大的画幅和极为细腻的画质使得影片尽管节奏略沉闷,没有大场面和特效,视觉冲击依然十分强烈。

  杰昆-菲尼克斯必然是好莱坞首屈一指的“怪咖”之一,《大师》是他在20xx年“退出影坛”闹剧之后主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影片的第一个镜头,会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这真的是菲尼克斯?虎背熊腰的壮实样子全然消失,从此好莱坞男星中又多了一个可以与克里斯蒂安?贝尔齐名的“体重升降机”。杰昆用与他在戏外一样怪异的方式完美诠释了“弗莱迪”这个角色,疯子、狂躁、执拗。过度消瘦后的憔悴与苍老使得这个精神时刻紧张、易怒警惕、有暴力倾向的角色更具说服力,用半张嘴的闭合说着含糊的台词的.特别方式,一再地提醒观众,这个被战争掏空的人将自己放逐在世界的边缘。

  已经有奥斯卡影帝光环在身的菲利普?塞默?霍夫曼与导演已是老相识,此番扮演的教会领袖兰卡斯特虽然角色本身没有弗莱迪那种显而易见的乖张暴戾,其存在感亦是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暴发。霍夫曼显然没有让一步给后辈菲尼克斯的意思,两人之间的多场对手戏张力强劲到让人感到它几近真空。假最新电影zxd.cc如说弗莱迪是这个故事的骨骼,兰卡斯特便是其血液,光有骨骼虽然也能看到故事的大概,但充满血液才能让它活起来。威尼斯电影节第一场放映后,大部分看完片的媒体人都预测本届影帝下双黄蛋的可能,并且最终成真。

  影片的背景为50年代的美国,二战结束,经济一片繁荣,但同时恐慌、贫穷和失业仍然困扰着人们,青年一代在物质富裕与精神空虚间迷失,信仰的空缺、对传统价值观的怀疑酝酿着一场文化风暴的到来,垮掉的一代、嬉皮士文化均起源于这个时期。《大师》仍然是一个讲述战后伤痕的故事。从战场归来的弗莱迪对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措手不及,战争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在尝试融入新社会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后,他决定放逐自己,却在走向自生自灭的途中偶遇了让他看到一线希望的兰卡斯特。在追逐与保护“大师”兰卡斯特的过程中,逐渐看清信仰的两面、看懂自己与兰卡斯特之间的关系、发现看似完美和气的大师家庭中极不体面的部分,在兰卡斯特的激发下,弗莱迪学着理性地看待一切,并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毋宁说弗莱迪与兰卡斯特深深信任着彼此,不如说他们其实是需要着彼此。弗莱迪需要一个了解他、帮助他走出心理困境的大师,而兰卡斯特则需要弗莱迪让自己的教义更为成功和有价值。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似乎从《血色将至》到《大师》都试图在寻找一种“类父子”的关系,一种可能不被理解的,复杂到难以单独用爱与恨、积极或消极表达,但却超越常规情感的存在。

  安德森一向不喜欢自己的作品被过度解读,他认为他所要说的东西已经全部在影片里呈现出来,没有更多隐藏的意义,假如你看到的就是这些,那它也只有这些。这种特殊的坦诚方式却往往让影片更有厚度。 《血色将至》塑造了一个20世纪初为达目无道德底线的成功的阴谋家,《大师》却在道德沦丧的“石油大亨”之后描绘了50年代美国寻找希望、重建信仰的过程,假如安德森有心再度延续这个主题拍一部电影,也许会成就一个全新的经典三部曲。

大师观后感10

  岁月绵延不绝,历史的年轮中总有一些近乎巧合般相似的伟人。正如荷马失明后,著述巨作《荷马史诗》;左丘明失明后,编纂《左氏春秋传》。陈寅恪这个上世纪平凡而又伟大的史学家,在倾心研究成果的同时更传递了一种追求光明的感动,供后人在盲目和迷茫时不致丢失心中一份纯净的沃土。

  陈寅恪的一生仿佛都在追求光明,少年远渡西洋,渴望通过知识的光明打破晚清腐蚀的云烟;中年兢兢业业于教育事业上,寻找光明的继承人又将光明传给下一代,无愧“活字典”与“教授中的教授”的美誉;晚年呕心沥血创作《柳如是别传》,为历史奉献一份光明,让曾经湮灭与尘埃中的小人物也能赋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光明。

  或许大家会有疑惑,一个在流亡中甘愿放弃复明希望的人怎能称得上一生在追求光明?但我想真正的光明不只在双眸更是在心间,正是陈寅恪失明与人格澄净光明看似矛盾却碰撞出壮烈的美。

  失明前,陈寅恪先生常紧闭双眼,他在追求光明。我想他是不想看见那个满目疮痍且国民如此愚钝的中国,他“出淤泥而不染”,如五柳先生归隐脱俗,不受世上污浊风气的污染,坚守在自己热爱的民族史学当中,保持内心一泓清泉,更让“中国学说不忘民族之地位”,他凭一己之力,让民族力量源源不断,在不忘初心中,他追求到了光明,追求到了个人与国家不忘本而图复兴的光明。

  失明后,陈寅恪先生却极力睁大眼睛,他在追求光明。他依然目光如炬,他倔强与坚决的神情似乎在宣告他是一个可以看见光明的人。他不败、不馁,那让人肃然起敬的坚决让我感觉到一个学术家的执着。他乐观不悲悯,严谨而不苟且,即使眼前的世界是黑暗的,但他也寻觅到了内心的光明,并创造了纯粹、光明的史学世界,更是将光明传播给了每个富有希望的中华青年。陈寅格,你是光明的'使者,你是光明的代名词,你是垂范后世中国的光明典范。

  臧克家曾讴歌鲁迅:“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今天我要借用其句,以拙劣的改编抒发对陈寅格先生的赞扬:“有的人眼明,他已经失明;有的人失明,他还光明!”“独立精神,自由意志,坚持自我,实事求是,踽踽独行”,这是您——陈寅恪的理想与目标,也是您一生的真实写照。您无愧于光明的大师!

大师观后感11

  心理学不是唯心论,但是毫无疑问,心理学和自身意识息息相关,因为人的局限性,人难以认清自己,记忆,判断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发生扭曲。

  第一次接触催眠,应该是小时候看小说,第一次体验催眠,是在初中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晚上总是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小学的一次梦境让我堕入黑夜的深渊,那个时候我很苦恼,于是开始尝试着自我催眠。

  不想讨论唯物唯心,但是毫无疑问,人的记忆是感官刺激的基础,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有有无无又是从哪里得到,从哪里判断的呢?真是感觉的真,有是感觉的有。催眠就是有赖于此,让感觉陷入真实,让记忆认定为真实,那就成为了真,那就成为了有。

  那个时候的自我催眠很简单,就是催眠自己睡着觉,自己催眠自己也是最放心的方式,也是最容易也可能是最困难的方式。好赖我是绝对信任自己,好赖夜深人静是自己可以放松自己的境况。平躺在床上,放松四肢,闭上眼睛,感受着身体四肢的存在,感受到被子和床的存在,再慢慢想着被子和床的不存在,再慢慢想着胳膊已经失去了感觉,再慢慢想着两条腿失去了感觉,再慢慢想着身体已经失去感觉,然后自己的脑袋进入了另外的'世界,然后自己已经睡着。

  这是一个简单的催眠,却不外乎道出了催眠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欺骗,一种分不清真假的欺骗,可能是真,可能是假,可能是有,可能是无。而催眠的结果却不单纯的是欺骗,而是想要在欺骗中寻找一种有利的认识,而这认识是真是假无从判断,是好是坏亦无从判断。

  催眠的要点是能把握住对方情绪的拨动,引领对方走向设置好的情绪方向。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人的行为,情感都是有规律的,人的思维已经有了一定的轨迹,而这种轨迹又是那么的明显,好比一个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要离开,或者是深深懒腰重新坐下,即使有着其他可能也概率很小。把握住了规律,就能通过外界施加手段一步步将其引入催眠的轨道。

  但是,人都是有着潜意识的自我保护,尤其是内心的活动更是难以捉摸,不愿意被人把握。什么样子的人最难以被催眠,意志坚定的乃至根本不被情绪所影响的,内心达到无欲无求空明境界的人是不会被催眠的。于是,催眠说白了就是智力与意志的较量。

  在电影《催眠大师》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有情感的破绽,就有了被催眠的可能,有着坚定的意志,就有了对催眠的抗力。徐,莫两人的催眠反催眠正是一场智力与意志的较量。不过一开始就是针对徐的催眠,在条件部署,催眠方案下徐明显就落了下风,而这些智力部署方面的差别或许也正是最后莫得以胜出半筹的原因。从催眠上说,经常被催眠的人容易被人催眠,被催眠师催眠过的人,催眠师再次对其进行催眠则变得简单。而两人均是催眠高手,平常的催眠手段对两人都是小儿科,两人又都有着较大的情感破绽,催眠师的身份又使得两人不断进行着自我催眠。了解了自己,加以防备也就更加让人难以了解。

  在催眠难度极大的情况下,稍有不好,自己就会被催眠反噬,或许是情绪的稍稍拨动,就会进入被对方催眠的迷境中,而在此情况下,想要欺骗对方,就要先欺骗自己,而在欺骗自己的同时又要在意识的深处牢牢把握住真假有无,这毫无疑问是对意志的艰苦考验。

  有人说,女人在男人面前是柔弱的,有人说,面对极强的挫折,女人比男人更加坚强。男女由于生理的差异所带来的天性不同也必然影响到意志的较量。而徐莫两人意志上的较量谁强谁弱难以追究,姑且将最后成败归结到智力上的部署吧。

  另外,我总感觉之所以徐最后被莫催眠,是因为徐对莫有情。是否这样我难以知道答案,也不想去追究这个答案,留下无穷的猜想吧。

大师观后感12

  亲,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体验:洗碗时,你会沉醉于白日梦中;你和朋友聊天或者看一本书时,你会旁若无人;下雨天睡觉,你听着滴滴答答的雨声,不知不觉睡着了……这些时刻,你已经不知不觉进入了“催眠”状态,此时,α波在你的脑海里震荡,你沉浸其中,心情无比放松。

  国产电影《催眠大师》给我们讲述的就是知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和女病人任小妍之间发生的故事。知名心理治疗师徐瑞宁经导师介绍,接手了一位怪异、棘手的病人任小妍,她声称自己能够看到死去的人,而且不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在倾听病人的一番疯话之后,徐瑞宁决定使用催眠疗法,在逐步进入她的潜意识之后,却不曾想自己被带入了一个可怕的境地……

  熟悉的名字、那一片水塘、曾经爱过的人……这些潜藏于徐瑞宁潜意识深处的片段一点点被唤醒,取而代之的是割舍不断、深入骨髓的伤痛,还有胳膊上累累的自残的刀痕——那一场车祸,终结了幸福,两个深爱的人同时离他而去,他幸免于难,却无法面对内心的伤痛,不愿意被唤醒,只能将这些伤痛压抑在潜意识中,以自残的`方式来缓解那一份沉重的内疚感。

  “每当有人对我说‘不是你的错’,似乎是在提醒我就是我的错;每当有人对我说‘你已经尽力了’,我却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努力一点……”,徐瑞宁对任小妍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无时无刻不活在深深的内疚和自责中。片尾任小妍一句,“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原谅你”,瞬间使徐瑞宁冰冷的心融化了,他终于与自己和解,将那份深深的爱尘封心底……

  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内心纠结时,常常是在和自己过不去,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儿,跳不出“小我”的羁绊;如果我们能够常常给自己“催催眠”,在纠结痛苦,觉得生活无法继续时,能够抬头看看蓝天上漂浮着的朵朵白云,蹲下来闻闻小花的芳香,用心聆听小鸟的鸣叫,细心感受微风划过肌肤的轻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体会生活中久违了的美,这些也许是最好的“催眠”,而你,则是自己最好的催眠师。

大师观后感13

  今天休息,在pps上看了纪录片《大师》系列,深受感动。看来最近感动的机会真的很多。

  首先看的是梁思成,因为之前我看了好几本关于林徽因的书,知道很多这两位志同道合的'伉俪之间的事情,非常佩服夫妻俩。也知道梁思成为了保护中国的建筑,受了很多委屈。但是看完纪录片后,还是唏嘘不已。感慨他的单纯和坚持,感慨他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下还是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尤其是他在听到北京地铁将大大破坏古建筑时在中写“一夜不眠,晨出冷汗”,不由地为他这颗赤子之心深深感动。因此电视中总结梁思成说“他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其实只有一件事情——爱国。”我觉得很正确。如果不是因为爱国,他们俩夫妻完全可以去美国,但是他们为了亲爱的祖国,义不容辞地留下来。

  这个世界对他们是不公的,幸好林徽因去世得早,否则她如何面对梁思成后来不得不忍受的哪种刻骨的痛苦和失落?最近还有人在文章中指责梁思成不能为林徽因坚守,这位作者如果知道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之后独自忍受的是多么惨烈的悲哀,她应该可以理解为什么梁思成后来又选择了爱人,难道他连这么一点温情都不应该拥有吗?我却是要为了梁思成而特别感谢林洙,可以在那么恶劣的环境中无私地努力地为他献出自己的爱和温暖。林徽因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赞成我的观点——你爱他,当然希望他幸福,哪怕只有一点点。

大师观后感14

  未看《大师》前,对马相伯的认识颇少,直到看完这一集后,对这样一位拥有罕见的天赋和勤奋一生的爱国人士心生敬佩和崇敬。

  马相伯,复旦大学创始人、震旦大学首任校长。出生于一个天主教世家,出生时,英国女王的坚船利炮正隆隆地向这个国家驶来。12岁从江苏丹徒的私塾走出独自一人摸到了上海的徐家汇,受教会学校的经典教育,史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他晓天文、数学,而且学贯中西,精通八国文字,成了一位神父。但1875年,这位出色的中国神父,不堪忍受法国教士的欺负,告别了估计的教会生活。

  这一年,中法战争,中国实际上打赢了,但是签订了耻辱的合约。在这种情况下,马相伯把两件事情分的很清楚,一是他的信仰,他认为信仰是不能动摇的,可是当面对着当时外国人欺负中国人的现实,包括在教会中,中国的教士和教徒,也收到外国教士的歧视。这迫使他离开了教会。之后他将年富力壮的时期全部贡献给清朝的洋务事业,壮年生涯浪费在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中。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教育之路。

  马相伯有许多创造,比如他办的学校主张文理科并重,主张要打好语言基础,主张必须训练严格的逻辑思维。如今我们提到中国学生的弱点,我们的原创力不够,早在当时马相伯已经发现了。他所设计的课程,所设计的教育方法,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原创力。还有一条是,他认为教育要自主,复旦的校歌中便有这样一句“学术独立,思想自由”。

  1931年,日本占领东三省,马相伯先生心中忧愤,发表演说,奔走呼吁:“御辱自救,共赴国难,我国民猛醒,我国民亟起”。时人赞为“呼号抗日老青年”。最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当年93岁的他,闻得冯玉祥抗日缺粮,便不惜老弱之身,一只脚坏了让别人扶着他坚持站着写字来义卖筹款,一个“寿”字30元,一副对联50元。就这样,30元,50元,一直写了10万元!他不停地写,劝也劝不了,写到自己实在写不动了,才停下来休息一小会儿,再连这写。

  他的一生,他的脚印,好像一直在那里往前走,马相伯就是中国爱国者的典型代表。从年轻时与教会的冲突起,他就始终贯穿着这一条,他的冲突,不是信仰的冲突,而是作为一个中国爱国者应做的选择。

  马相伯一生只留下不多的文字,但他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时代。他毁家兴学,生命的最后40年已身无分文。但他培养的大师群星璀璨。他晚年大部分时间,就居住在徐家汇的孤儿院内,但他在中国留下了一个爱国者的无上荣光。马相伯先生逝世。晚号华封老人,近代中国教育家、政治活动家。震旦学院、复旦公学、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杰出教育家蔡元培、民国高官于右任、邵力子都为其弟子。马老一生立学,欲振兴中华。晚年曾见国家之境遇而感慨:“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

  作为毕业后将从事教育事业的我,马相伯的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对待教育事业不顾一切毁家兴学的事迹是值得我深入思考和努力学习的。尽管现今社会是暂且的和平安宁,马先生的许多创造仍然适用。还有,他心中慢慢载着的爱。

  去传递他热爱祖国的“爱”,去传递他爱护学生的“爱”,去传递他寻求真知的“爱”。因为爱,所以坚持。在教育之路上先生渐行渐远,留给我们的是一座教育的丰碑。

  慢慢回味、细细咀嚼他的人生传奇与精神追求中,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平和与宁静。另一方面,在重建兼容并包的中华新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健全的心态、坚定的信心,延续大师们对于事业的执着和奋斗。大师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光芒在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阅读大师是一场精神洗礼是一次心灵震撼。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文化的积累。《大师》让我意识到生活中除了物质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可以感受幸福与价值。

大师观后感15

  不久前我才看到一句话,"爱情,是两个病人医治彼此的路",这句话让我想到一个我一直很解不开的问题,爱情究竟需不需要医生?

  如果需要,那么证明爱是会发生病态的,有典型症状的。如果不需要,那么在糟糕的关系中,病的不是爱情而是人类吗?那么如果一个人非常完美,但却唯独不擅长处理感情关系,这证明他是病人吗?

  撇开电影先不谈,我对复合这件事的态度一直是极度乐观的,我们可能都听过那句,曾经犯过一次的错误,以后会一直犯,这句其实很站不住脚的定论给了恋爱初学者一个很不好的思维定势,那就是人不会变,发现错误就要果断抛弃寻找下一段。

  长期的恋爱经历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人无完人",一旦进入恋爱关系中,人性中所有的优势和缺陷都会集中在同一时期爆发,《复合大师》中的那些例子,很好的浓缩了我们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想失去职业辉煌的自私之心和隐婚,匮乏的精神生活导致的拜金,总是期待着一山还有另一山高的不专一,跨不过朋友这道门槛的友达以上、恋人未满。

  有时觉得现代人在恋爱中最缺乏的东西并不是金钱,不是自由的思想,不是情绪的浓度,或者经验,他们最缺的东西是学习,还有学习的态度,如果只能用一个词来想办法让人们的感情越来越好,我一定会用这两个字"学习",人们似乎只是不断的在等待着人生中的那个"完人"出现,只是什么都不做的在那里等着,或者对着爱情的负面例子长吁短叹。

  两个非常正常的人相处且不易,何况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有自己的问题,两个病人能够磨合下去,仅仅靠瞬间迸发的爱意是绝对不够的,对方和我的人性缺陷,互相之间的了解,我们的观念有什么不同,我是否真的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有自由意志的人来爱。

  网络上充斥着太多不负责任的爱情格言,他们说真爱就该如何如何,否则便是不够爱,但世间的道理哪有那么简单,我们真的急切的'需要扪心自问一句,真正的爱到底是什么?我真的爱某个人吗?无条件的? 并试着找出自己的答案。

  回到电视剧,我觉得对于现在,这种"开放的"爱情片稀缺时期,我们特别需要接受这种片中所传达的态度,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治疗和重复体验,还有不断的学习,来爱那些爱情中不完美的问题和细节,来真正的看到对方和自己的心,而不是把自己的爱放置在很高很虚的位置。

  可以打四星,一开始的预期没有很高,看完觉得触到了我的某些点,第一二集平平,后面逐渐出色起来,看上去单线的剧情似乎到最后都有彼此之间的联系,目前就希望导演不要一下子把世界观拉来的太大太高深,保持这样的状态,有笑有泪有思考,又能贴合现实世界中的我们遇到的问题。

  现在其实可以回答我一开始的问题了,爱情需要医生吗?

  我觉得答案是需要,非常需要,但这个医生并不是其他人,是我们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心。

【大师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师观后感05-15

《京剧大师梅兰芳》教案03-31

数码大师教你制作电子相册06-18

读《怪物大师》有感10-16

《怪物大师》读后感04-24

《怪物大师》读后感(合集9篇)07-10

《小别离》观后感-观后感02-19

1919观后感1919观后感05-08

关于初心的观后感_观后感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