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观后感>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时间:2024-05-17 08:45:5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

  盖茨比是一个沉溺于自己想像的人,五年的精心策划,都是为了和黛西度过一杯下午茶的悠闲时光。树下的'他看上去是那么忧伤和寂寞,可他真正见到黛西的那一刻,却又手足无措的紧张的像个孩子。这样的相遇注定是个悲剧。在他的梦里,黛西早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黛西,而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精神上的寄托。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2

  或许黛西从来没有真正爱过盖茨比,打动她的是盖茨比的坚守。我也想这么说,盖茨比真的'很了不起,不同于世人的浮夸拜金,对理想倾其所有,对爱情忠贞不渝,保持自己的赤诚与热情,是这份盲目与奋不顾身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也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感动着我。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的倒退,进于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3

  今天去电影院看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可以说是20xx年我最期待的电影,原因有几个:第一,电影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我高一时初读,一个月前又读了一次,算得上是我从客观视角和主观意愿出发都赞叹不已的一本小说;第二,导演巴兹。鲁曼不是电影长片的多产作者,上一次作品是20xx年,再上一次是20xx年,而且给人感觉是从来只全身心投入地认准“爱情”题材,并配以华美绝伦的配乐编舞和服装设计;第三,本片男一号由我钟爱多年的莱奥纳多。迪卡普里奥担纲,男二号的扮演者则是他现实生活中的发小哥们儿托比。马奎尔,而且莱奥纳多在近20年前曾在巴兹。鲁曼麾下演过罗密欧,这种台前台后“老搭档”的身份也许会让这次合作格外默契;第四,看到几位主要角色的定妆照后感觉选角还是比较成功的,至少演员本身的外表和气质不会对他们的发挥带来太大阻碍。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绿灯》中,我写到自己重读《了不起的盖茨比》,新感触良多,这也让我对该片有了更高的期待。该片在北美的上映时间早于欧洲一周,上周在豆瓣上看到的评分很高,中文评论也几乎是一边倒的好评,“几乎完全忠于原著”的呼声随处可见,于是我几天前就迫不及待地预定了场次和座位,今天早早出门、冒雨骑车前往影院。结果,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本身没有达到我的预期不说,这还成为了我来荷兰近一年中感觉最差的一次观影体验。回家忍不住想要在此写评论,还好原著小说的中译本也不过200页不到,大多细节很方便就能查到,几次回头确认之后,我更加坚信“几乎完全忠于原著”一说其实立不住脚。

  而大半个放映厅的观众随时随地发出愚蠢而放肆的大笑声也一次次回荡在我脑海中,提醒我不撰文吐槽简直是对自己的不公。两个半小时的.3D电影——居然没有2D版本可供选择也是槽点之一——看下来,倒是感激坐我右边的那位大叔的存在,他始终很安静,呼吸也很平稳,每放到几处书中经典段落,便抬手调整3D眼镜(据我观察他很可能是以此掩饰偷偷拭泪)。要我猜,他也是熟谙小说原著的吧。我打定主意散场时跟他攀谈一二,至少微笑点头说句再见,结果没灯灯亮他就匆匆起身离席了,甚至有些紧张仓惶。整场电影下来,我对这位大叔的兴趣超过了电影本身,真可惜没有听听他的观后感。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绿灯符合我作为读者的想象,很可能是全片最“忠于原著”的地方。除此之外,我想就我对小说的理解,对此次电影改编中的一些细节作出自己的评论。总的来说,电影比小说更平庸,但又更不自然。菲茨杰拉德在原著中展现了一个充斥平庸的世界,但因为展现地太好——功劳来自对复杂内心世界的细致观察、精准拿捏和十分自然的描写——而使之成为了一部惊艳的名作。而电影却不幸地成为了平庸本身,在此我无意讨伐导演,只是对他的这次精心打造略感遗憾。

  上面写的都是即兴想到的。没有读过原著的观众自有权利将电影本身看成一部独立于小说之外的艺术作品,这也符合我的一贯态度,任何“改编”都是一次全新的创造;但若你也读过原著并也很喜欢它。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4

  胜利与眼泪,这就是人生。

  第二次看这部电影,依旧热泪盈眶。无论是那个时代的悲剧,还是盖茨比本人的悲剧,都令我久久无法平静。想了良久,终于找到一个很适合的词来形容这部电影带来的感觉——幻灭。

  从盖茨比的金钱、爱情,大到那个经济危机前大繁荣的美国,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个吹了很大很久的泡。当它存在时,方方面面都是那么光彩夺目;可当它变为沫时,它又是那么容易就变成了沫,失落感便充斥了整个环境。这不禁让我想起曾经开过的小玩笑,物理上有一个定义叫“位移”,即物体的始末位置距离。我曾说:“被位移使用的点好可怜啊,如果它的起点又是终点,那么无论它走多远,位移都是零啊!”从结果看,盖茨比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许他最后的下场还不如他卑微的出身。

  再从人生看,一个人也是出生就注定走向死亡;中国古代文明如此丰富,就宋朝来说,欧阳修、苏东坡都是当时耀眼的星星,可是最终还是都走向灭亡;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整个系统注定要趋向毁灭。这一切都好似幻灭,好似泡沫最后只能成为眼泪。

  可难道就这样了吗?知道死亡有一天终将会逼近呼吸,我们就只一步步看着自己走向灭亡吗?因此就是说,胜利和眼泪并不矛盾,幻灭亦意味着存在过。

  且说我们灿烂的文明,朝代是更替了,可每个朝代留下的东西从未流逝。从有图案记录开始,文化就开始沉淀。五千年来,形体走了,意识却逐渐累积下来,让幻灭给人的恐惧感被其璀璨的、强大的内涵和力量打败了,这就是胜利。

  对于人来说,胜利不是狭义上的取胜。也许人人都能说要活得精彩,不辜负走这一遭,可如今的精彩往往被世俗禁锢:带薪读博、年纪轻轻成为主治医师、要娶的女孩应是个门当户对的青梅竹马。《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他本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人,过上众人眼中成功的生活,也许就是大多数人认可的胜利吧。可仅因偶然,他在一次旅途中,被那座阳光照耀下的白色城市、码头上的人群、苏丹来的黑人、希腊人和意大利人成群结队、吵吵嚷嚷的场景触动了。在阳光和碧蓝的天空下,好像一阵晴天霹雳,他的心被揪了一下,那种人文、自然带给他一种无限自由的感觉。于是,他便放弃了一切,留在了当地,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即使这是小说创造,也无法否认在自然的力量下,眼泪和胜利都不重要了。或者说,这里的胜利即是自我精神的胜利,那么幻灭也变得微不足道了。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繁重的学业压力常常使我们“怀疑人生”。做这么多题目有什么用呢?我们以后过日子又用不到“向量”,学了我也不精……如果从结果看,那我们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终究要化为灰烬;可从过程看,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将成为另一个我们,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当我们抱怨教育制度而又不得不执行时,为何不能想成是人格的一部分呢。没有经历过而仅接收他人的想法,就不能算是生活过。那样就真的是幻灭了。

  如果我们能明白作业不仅是作业,高考不只是选拔,而是在质点回到起点前那段必不可少的路程,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发自内心的勇敢和美好的青春之火,用不断创造出来的伟大的力量来照亮整个生活。到那时,即使满面眼泪,也都是胜利的喜悦之泪。

  幻灭终究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结局形态,可质点不只可以用位移来看待,它依旧有过距离。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5

  接触这本书比较曲折。20xx年我们的阅读之乐开启的元年,在地铁上乐呵的看书的那段日子,盖茨比这本书却数次让我要睡着。书是亚马逊满100送一本的赠书,因看介绍上有村上春树的万字长序而选了它,倒要看看,是何书让村上如此痴迷,结果看的要睡着。时隔一年,今年的安泰读书会选了这本,书友陶鑫极力推荐这本(其实是因为喜欢那个电影的女主角而爱屋及乌),虽我明确它是让我睡着的,但有年夏天那《挪威的森林》带给我的震撼,就是那种原本不是自己的菜的书籍和领域,其实也可以有那么多精彩,只是自己暂时还没拨开遮住眼睛的纱。那么,就它了,安泰读书会六月期。果然没失望,大家一讨论之下,出来很多味道,果然只是自己的欣赏能力和欣赏口味之前和它不匹配而已,也进一步又了解了一位因自己的个人生活而严重影响了作品内容的作家。后来的书虫英文场读书会,我们也挑战性的选了这本的英文版来讨论,虽不厚,却看的人大脑缺氧。源起于竟然有过几位朋友的毕业论文(英语专业可能)写过它,还有此书被评为美国民众最喜欢的百部小说的第二名!也因为再看了村上的序,总觉得一定是原文中才能感觉韵味,而绝非翻译版。果不其然,确实英文更有味道,只是品尝起来更加涩,需要足够的功底和多看几遍。而因为要主持英文场,为了挑起大家足够的英文思维的讨论,不但看了书,也搜了网上数十篇专业评论,搜罗了一些精华见解,然后确实讨论的更加深入和尽兴。语言的表达障碍已经不是问题,思维没有障碍。而那盏绿光,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些书友在几天后的回家路上重看这本书的时候,步行行也还是满脑子那盏绿光。

  那么,待到电影上映的时候,我们已经满心期待。更何况,莱昂纳多,是很多人都喜欢的影星,我也一样。他的部部出彩,而且不再如出道时的偶像路线,走的是绝对的实力路线。《血钻》里演的感人,《谎言之躯》一样入木三分,《盗梦空间》里的眼神,是真能杀人,把那个男人的内心演绎的淋漓尽致。那么,这个盖茨比自然不会让人失望。

  照旧影城一厅,日常规格(个人观影标配,影城一厅,效果的绝对保证)伺候,3D也没让人失望,某些场景3D确实增色了些。也许因太入戏而忽视了3D的存在,而换个角度,其实更宁愿它是2D,如盗梦的导演诺兰的坚守2D及IMAX阵营、坚信2D才能真正体现画面的美,而不必哗众取宠的跟风3D。想起年影城学术放映厅的《W.E.》胶片版,文艺气息看到醉,画面非常美。也想起或许音乐HiFi领域就是坚挺2声道,而不跟风电影的5.1或6.1或7.1或7.2的多声道的更加身临其境,因为音场还是2声道的绝对美,美不在声道多,在于质感、均衡、韵味,而多声道很难达到这些。或许一样的道理,3D或许更炫目,而真正的画面美感,或许是和2D无法比的。

  开头就是Nick的声音,非常熟悉的声音,观完之后也真的发现此角色非他莫属,那种本性里有一些傻傻的天真的愤世嫉俗的他才能真正欣赏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而这种性格,或许只有蝙蝠侠这个大男生是写在了脸上,包括他的声音。如原着一样,故事从头至尾是以Nick这个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从文学手法来说,可以极好的弥补第一人称、第二人称讲述故事的时候的缺陷。故事讲述的是Nick的回忆录,在医生(可能是心理医生)治疗的时候讲到自己看不起所有的人,除了邻居盖茨比,但却又无法细说。医生拿出一个厚厚的书一样的本子,还有笔,提议他可以写下来,不管文笔如何,因为不是写给别人看的,写出来会有好处。Nick犹豫了,释然了,开始准备写,画面切换的笔和纸张里的世界呈现的非常美。书写,是可以这样美丽。对于最近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每日写三篇的我来说,对于在书友会内部推行书写有半年的我们来说,而且昨晚在散步时候还和舟山丹尼兄好好切磋书写的意义的这个话题,看到这个情节,非常振奋。书写是整理和阅读自己的思维,很有意义,对常人,对病人,都是。

  影片开始就直接来了个黛西家门口的绿光的特写镜头,并直接把镜头拉到河对岸的盖茨比的家。看小说时,是否小说来说就点名了这个场景已记不清,毕竟不少英文小说(不管是否翻译)的前几十页是不容易看出感觉来的,只是分别搞过中文、英文读书会(一场参与、一场主持)之后对内容及重点已非常清楚,所以看到及其有寓意的绿光被这样来了个长镜头的特写,还是一震,美!因熟知剧情,某个角度来看影响观感,故事已无吸引力;另一个角度看,其实也正好可以把注意力从故事和剧情上移开,来欣赏人物(演技、内心)和这个故事的意义所在。我是个感性的人,喜欢感性的故事,也常欣赏故事和人物的感性部分。那么这个盖茨比的那个对当时的时代的折射意义,在我眼里都不重要了。说简单点,这个盖茨比的故事,就是在说一个男人的傻傻的爱。整个故事说的就是他的执着、他的傻,或者说也有一些简单。而那盏绿光,或许是整个故事最有寓意的场景,而开头就来了这个特写,而且不只是绿光,还用这个长镜头从黛西的屋子拉到盖茨比 的屋子,这次导演够狠,直接比原着更露骨的点题,来撩拨人的情绪。绿光是他心里的绿光,那盏希望。突然让人想起曲调风格迥异的孙燕姿的那首《绿光》。

  故事的时代背景,美国梦时代,爵士时代,奢华浮夸空虚的时代。盖茨比家的酒醉金迷是个小缩影,然而,这一切或许不重要了。这种分析手法,在小时候就一直反感,反感小时候读书时代的语文的一切。只是怎么到了年纪一把了的成年后才慢慢对文学来点感觉。而相比之下,比如在这种故事里,文学性、什么手法意义了,都已次要,人物内心、感性成分是我容易关注的部分。那么这个盖茨比,或许我关注的他的部分,或许也正是他在Nick眼里了不起的部分,那股简单的对自己的梦想(就是黛西)的坚定和执着。放在时代背景下,貌似是折射出了其可悲的命运,这是传统思路。换个角度看,比如Nick的角度看,在这一的浮夸和糜乱的时代里,坚持着自己的“初心”或“梦想”,虽然付出生命的代价,确实精彩而富足的。

  我不是苛刻的影评人,只是普通的观影爱好者。只是对影院有苛刻的要求和喜好,对电影如同对书籍一样,我的批判性思维不多,当然也不盲从,只是欣赏水准不算高,所以常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在一般的电影里和书籍里挖掘出那些我欣赏的地方来。这部盖茨比,我很喜欢。画面、场景各方面比较恰到好处,对奢华沉迷、对贫穷、对空虚、对追求,都布置、衬托、描写的比较到位,而主角的出彩演技,让几乎不可能出位的故事在人物刻画上呈现精彩。

  印象深的有这样几个场景。第一个场景,盖茨比初次拖Nick约黛西在Nick家喝茶时候,黛西出现之前,盖茨比的忐忑不安,腼腆,紧张,害怕,不知所措,完全一个情窦初开又羞涩的不敢追MM的小男生的感觉。女主进来时,我们以为他是终于没胆而开溜的,结果是在绕个圈子后淋雨从正门进来的窘样,傻傻却满心真挚。第二个场景,黛西和他恢复热恋,在他的豪宅里开心的到处转的时候,某处卧室,她在一楼床上,他在二楼把满壁橱的不同质地的布料和衣服逐个往下丢给黛西的时候,配乐想起的歌曲的醉人是一部分,更重要的部分是在于他的满心欢乐。因为他的房屋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黛西,如果说屋子的一切是为了她,包括这卧室,和每天的荒唐的宴会,那么,现在她就开心的在面前,如果那些布料也是为了她,那么直接丢给她,看着她开心开怀如此,或许也就是盖茨比的最大的追求了吧。所以,她沉醉着,他也沉醉着。至少在这一切,他之前追求了那么久和辛苦的梦,实现了。

  只是盖茨比眼里,这些并不足够,这也就成了后来的悲剧的出发点,他要的更多。无法批判他要的更多,或者片面的过于在乎物质作为自己的底气,因为他的出身,他处的时代,对人的性格有莫大的影响。不必盲目的评判其时代的局限,我们身处我们的时代也有我们的局限。或者换个角度说,盖茨比的局限和可悲之处,即便是当下我们的时代,也几乎很有现实的味道。物质的重要、人的现实、婚外情、自我欺骗的傻傻坚持、想要并相信能回到过的刚愎,在我们现今的时代也不少。所以,真的只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么?

  莱昂纳多的眼神在盗梦里已经演到极致,在这里自然也不在话下,盖茨比的内心被他演的非常到位和传神。甚至也许由于他的关系,这部或许很多人(包括我)根本未必有本事有能力来欣赏的人,也会因为他的表演,而对此片倍有好感。如同刚才友人的朋友圈里提到一同观影的一位老大妈说男主纯真的像个小孩子。

  此片我本无能力欣赏,因两次读书会的讨论的辅助而开始欣赏此部作品(小说),也更因莱昂纳多的魅力而产生了先期的好感的投射以及对其真实演技的欣赏,以及类似《少年派》的我的观感也完全在于眼神及人物内心的感性成分一样,这些加在一起,形成了我对此片的较好的观感。享受其中。虽是没什么意外的情节,虽是没什么出彩的改编,作品的现实和讽刺意义也并非让人爽的类型,却阴差阳错的,就是让观看此片的过程成了个欣赏盖茨比的“真善美”的过程。

  现在也终于清楚的发现,电影是会撩拨我对人物及其内心(尤其眼神)和其他感性成分的关注,而淡化和无视了其他。而在阅读、读书会的讨论的时候,则较易以客观理性的角度看待作品。所以很显然,择日重新从书本的读后感的角度来写,或许会更以客观的眼光看待这部《了不起的盖茨比》,而如果是从观后感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我看到的只是莱昂纳多演的盖茨比的对梦想(即他的爱,黛西)的傻傻的坚持和执着。虽然Nick演的确实不错,他的所有自我对白的戏都不错,然而主角是盖茨比和他一直想要伸手触摸的那盏绿光。写到这里,貌似忽然理解了为何作者要从Nick的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说故事。或许只是单纯的呈现盖茨比的故事,不加任何评述的话,或许更像是个现实的故事,盖茨比的人性的魅力面会很容易被淹没在现实里而被忽视。故事安排Nick的视角,既在故事中不断的推波助澜,也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从他的视角来呈现了他对盖茨比的看法,以点醒观众那些容易忽视了的对盖茨比的欣赏的成分。观众们(不管是看书还是观影)大多未必喜欢思考更多一层的意义,所以Nick的视角就很有另一层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次观影也顺便勾引了友人对影城、对回家阅读此书原着、写观后感、写读后感的欲求。也算完美,此片也勾引了我极其想拍摄地的河岸两岸看看,也许房屋是假的,河应该是真的。这样两岸相望的场景,得看看。另外,我也和友人一样,会再翻出书籍,中文、英文都再过一遍。现在也有点理解为何村上先生那么喜欢这本小说了。如果说这部片子的观后感,就是一句话:盖茨比的傻傻的满眼都是爱的眼神,和他一直在观望和一直想要伸出手触摸的那盏绿光。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6

  喜欢文艺的小朋友们就可以去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估计前一阵子上映,很多人已经看过了吧。

  第一次看见名字,还以为是个比尔盖茨的自传电影呢。没想到是个名著。这两天就打算把原著小说看一下。这也是第一个我看过的,开演30分钟的片子,主角竟然都没露过脸!!画面华丽,那种贵族奢侈的生活,简直是《小时代》之流没办法比拟的。(没看过,应该是吧……)镜头的剪辑很棒,纸醉金迷,梦幻的爱情,昏暗的杀人现场…………开始盖茨比一直在勾搭男主(叙事者不算男主??),我还以为是个基情片呢!!结局也挺狗血的。为啥莱昂纳多总是演那种痴情但是又领便当的人物呢??

  (《泰坦尼克》,《血钻》,《盖茨比》都领便当了…………)片中那一对夫妇,黛西和汤姆,简直是让人想喷他们一脸狗血的人物。一直出现的那个忽明忽暗的绿光,应该是有另外一层含义的。

  爱情总是稍纵即逝的,五年的时间,留给有情人的只能是怀念。一旦现实走到面前,就破坏了那美好的回忆。还不如只是把远处的思念抓住,留在心里。现在站在面前的女人,已经不是五年前的那个女孩了。你得到了金钱,得到了地位,却再也得不到她了。男人跟女人追求的东西,也是不同的。盖茨比是个有责任心的人。他想给女人的是安稳的生活。

  即使他知道自己做的不对,但是为了所爱的人,可以付出一切。他愿意为了她抛弃自己的`金钱,为了她顶替罪名。而片中的那个女人黛西,简直就是精虫上脑类型的。满脑子就只想着私奔,享受,浪漫…………我现在非常相信,男人和女人选择伴侣时,一定是为了更好的繁殖制定标准的。男人为什么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人呢?是因为年轻漂亮的女人生殖能力强。女人为什么要求男人多金又专一?因为女人为了繁殖下一代付出的太多了,而且独自抚养下一代的风险过高,所以才需要男人付出足够的沉没成本。

  现在的盖茨比只能带给黛西婚外恋情的刺激感了…………而那个女人如果离开汤姆,跟着盖茨比走,不一定会比现在幸福。看汤姆对他情妇的态度就知道。汤姆还是爱着黛西的。盖茨比注定是个悲剧人物了,就是个华丽的虐心电影,去看吧!!~~~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7

  盖茨比的了不起在于他对梦想的执着追求–有钱的生活,这是他和黛西在恋爱时在心中许下的承诺。他对她的爱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她像一个信仰,一个梦想,让盖茨比在不断追逐,也在成长。

  盖茨比是令人同情的,他热情大方的款待来参加宴会的各种人,但却被人各种诬陷造谣杜撰无中生有的人生经历,即使提起他的名字,也仅仅只在酒杯碰撞声中听到的那一声响。

  盖茨比是令人敬仰的`,他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律,坚强,有孝心,有目标。所以盖茨比能获得一大笔财富是完全正当的因为能坚持做这一点小事情,我觉得是了不起的

  盖茨比的结局是可悲的,以为了不起的人身边的朋友满天下,可实际是真正的知己屈指可数,生前的那些朋友全部变成了路人,过客。正如那位对盖茨比生命有重要意义的人所说“我们要明白,讲交情要在人活着的时候讲,人死就没有交情了,”他意味深长地说,“我自己的原则是,人死我就什么都不管了。”人,都是可悲的,自私的,可怜的毛毛虫。

  这个时代的人过得是纸醉金迷。寻欢作乐的势利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轻歌曼舞尽日不息,声色犬马终年无休。这是讽刺。

  一切又都是因为自私冷漠和思维混乱。他们是自私冷漠的人,他们把东西打碎,毁掉别人的生活,然后龟缩到金钱。巨大的冷漠或者随便什么让他们蝇营狗苟地相处的东西里面,让别人来清理他们留下的残局……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8

  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大学时一目十行地浏览过全书,当时并没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去年看过电影后又重新仔细阅读和品味了这部名著,故事不长,却很精悍。我没有及时写读后感的习惯,今晚回顾了一下自己这一年来的阅读量,于是想到了它。电影里的情节一幕幕在脑海里回放,让我回忆起了盖茨比的理想,盖茨比的坚持,盖茨比的纯洁……

  我最想谈的是,为什么说盖茨比是“了不起的”:

  一、盖茨比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坚守着自己的理想——戴西。为了接近自己最爱的人,他用五年时间成为了富有的人,但他并没有沉溺于上流社会的浮华,相反,他对理想的信守从未动摇。他每晚朝着有绿光的方向,伸出手去,仿佛要触摸到它——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至死不渝的爱情。

  二、盖茨比清醒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最初只是一个潦倒的穷小子,在一次舞会上邂逅了黛西,从此他争取一切向上爬的机会,目的就在于要给这个女人她想要的`生活。但在有了这个能力之后,他又不急于去拥抱黛西,而是通过举办一次次又一次奢华的聚会来吸引黛西,慢慢接近他爱的人。

  三、盖茨比对爱情的纯洁造就了他的伟大。他忍耐孤独,忍耐心上人在别的男人怀抱里的痛苦,但他坚信黛西从来没有爱过别人,哪怕当黛西无法否认也爱过自己的丈夫时,依然坚信黛西会来电话,与他一起私奔。盖茨比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爱给予了他由无数回忆组成的永恒。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9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电影也是一门艺术,它的存在,让我们既能从中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又能体验到生活中所没有的美、纯真和极致的悲伤。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凄美的爱情、冷漠的人性、悲剧的结尾,触发到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也促使我们去思考,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

  电影的主人公盖茨比,虽出身贫穷家庭,却怀揣伟大的梦想——想要成为一名出人头地的大人物。当他历尽艰险,荣归故里时,才发现自己曾经爱过的姑娘黛西已经嫁作他人妇,他依然不甘心,买了一套豪宅,与昔日恋人的别墅隔海相望;他特意安排再次相见,想让时光倒流,重温旧梦……可是,事与愿违,他不但没有重温旧梦,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电影最终以悲剧收场。

  看电影的前半部分时,对男主并无太多好感,他的身世成谜,随着情节的推进,他的身世被一点点的揭露出来:他编织的所谓出身富家子弟、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谎言,是为了改变出身贫寒的事实,而他的成功也难掩他的出身,难掩他骨子里透露出的自卑;他设计的与昔日恋人重新相见,也容易被理解为老司机的感情套路,不过是为了圆当初的一个梦——证明自己曾经爱过。

  可是,当情节继续深入时,对男主的看法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真真体会到他的“了不起”——对爱情的执着、纯情和浪漫。对于盖茨比来说,即使走过千山万水,依然“除却巫山不是云”;而对于黛西来说,已“时过境迁”了——为人妻、为人母,即使再相见那一刻,有心动的感觉,也由于各种无奈而选择了继续现有的.生活,她的无奈可以理解;可是,当盖茨比替她顶罪并最终被杀死之后,她竟然未出席她的葬礼,却令人寒心……盖茨比家曾经无比热闹的聚会、喧嚣的场景,也无法掩盖他的葬礼上,只有尼克一个朋友在场时人性的冷漠。影片接近尾声时,他静静地躺在棺材里的场景,将人性的冷漠刻画到了极点——曾经的万贯财富,曾经所谓的朋友,不过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生命的逝去而烟消云散,最后留下的,仅是满地的悲伤和无尽的凄凉……这时,才体会到尼克初见盖茨比时他对盖茨比的感受,“这种微笑是极为罕见的微笑,带有一种令人极为放心的感觉,也许你一辈子只能碰上四五次;一瞬间这种微笑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然而一瞬间,它凝聚到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一种不可抗拒的偏爱。”

  影片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背景叙述故事,当时的美国社会正处于“喧嚣年代”,有钱人消费无度,拿金钱铺垫生活,这在影片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而当时人的精神生活极为空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酷无情、薄如蝉翼。这也启发我们去思考,当我们的物质生活富足之后,我们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当社会经济日益发达,精神生活又该如何满足?我们所理解的爱、同理心以及同情心的未来是否在遭受着威胁,“这些品质到底是强项还是弱点?人类的良知到底是进化中伟大的一步,还是它只不过是个可以被挖掘之后利用的破绽?”这些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从电影中找到答案,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我们探索树林,在林间作白日梦,我们一起发现了宇宙的一些小秘密,我们学会了成长,学会了重新相信爱情,我们在人性的善良中重新看到了希望,我们见证了光明与黑暗永恒的斗争”!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0

  盖茨比的父母是农户,他是来自寒门的人。黛西是成就他的人,他爱她,所以盖茨比为了黛西,选择挤进上流社会。

  五年之后的他功成名就,黛西却嫁给了上层社会的汤姆。盖茨比为了吸引黛西的注意天天举办灯火通明的晚宴,黛西家的房子在海的对面,时髦的东卵村那宫殿般的白色建筑倒映在水面上,熠熠生辉。

  黛西的表哥尼克住在盖茨比家的旁边,他为盖茨比的痴情所感动,便去拜访久不联系的'远房表妹黛茜,并向她转达盖茨比的心意,黛茜在与盖茨比相会中时时有意挑逗。盖茨比昏昏然听她随意摆布,并且天真地以为那段不了情有了如愿的结局。

  然而真正的悲剧却在此时悄悄启幕。

  中产阶层及之上的阶层在步入社会之后会忠于他所在的阶层,只有底层出身的人才会选择背叛自己的原生阶层。黛茜早已不是旧日的黛茜,她只能选择同一阶层的人,因为那才是她的同类人。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1

  一战后的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年轻的人们更加大胆且贪婪得向金钱和欲望伸出了手,物质追求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大胆放荡的行为和服饰成为了时尚。盖茨比自此而生。

  盖茨比出生于贫苦家庭,却拥有本不属于他的了不起的梦,这梦庞大而沉重,却随着见闻和成长而编织得愈发美丽。盖茨比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此,他是一个敢做梦的人,更是一个大胆追梦的人。

  他的际遇代表着绝大多数美国人心中的美国梦,只要大胆努力的追求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盖茨比从小就相信自己与众不同,他的不甘心使他大胆的走出了旧有的环境,踏上了寻找新世界的路程。

  在他所有的记忆中,那一幕最重要,他第一次去黛西的家里,第一次吻黛西的唇,第一次伸手将她拥入怀中。那一刻,盖茨比所有的向往都被赋予了具体又神圣的意义,也正是如此,为以后悲剧的人生埋下了伏笔。那一刻,他不知是爱上了黛西,还是爱上了黛西所代表的贵族生活。

  而他,将爱与所追求的财富结合,生出荒诞的梦,将一生托付梦想,将所爱建立在财富之上。所以即使他制造了全美国最大的晚会派对,名流权贵聚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却终究是一场浮华,他所希冀的只是住所海湾对面的那道绿光,那里有他一生的梦。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2

  如果一种梦想,有的只是对物质的追求,却缺乏对为什么要拥有财富和拥有了财富后究竟应该怎样生活等一些问题的思考,那么这样的梦想终究是海市蜃楼,也必定是没有延续力的梦想。——题记

  三百年前,当英格兰的第一批移民乘坐“五月花”号横穿大西洋来到位于美洲大陆的马里兰,企图寻找到一块清教徒能居住的“净土”时,“美国梦”便已开始悄然萌芽——美国给了全世界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只要努力奋斗,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这其中不乏一些幸运儿,他们因一次偶然的掘金而一夜暴富,这波“淘金潮”的传奇,推动了移民的浪潮,也为“美国梦”带来了不义的一面。

  “美国梦”从一开始落地生根,便一直都是美利坚民族的理想和追求,它本该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却最终跟随着历史走向幻灭。我不禁思考,自1776年以来,世世代代的美国人都深信不疑的美国梦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下场?

  利用假期,我阅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它讲述了一场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那个喧嚣无比的物质时期的一场凄凉的爱情故事。

  毫无疑问,小说中,盖茨比最终成为了牺牲品,他的悲剧在于他把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自己编织的爱情,而他奉献的对象——黛西,却只有美丽的躯壳。和许多读者一样,当我看到人们都在为盖茨比举行葬礼,而黛西和她的丈夫却早已头也不回地踏上了去欧洲旅行的道路,我对盖茨比充满了同情。

  给我留下影响最深的,是文末尼克看透了人类的虚情假意,对此深感厌恶,于是怀着一种悲剧的心情,选择远离喧嚣、冷漠、空洞、虚假的大都市,黯然回到了故乡。很显然,他目睹了当时以上层阶级为代表的物质的美国梦,选择了放弃。

  这本书毋庸讳言是现代美国文学的经典,透过它,通过尼克的视角,我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梦物质的一面,得出我自己的答案。

  正如书本所呈现的那样,那个时代的美国,是一个急速变化的时代,以爵士乐为先锋的新的时髦文化冲击着传统,大胆放荡的服饰和行为成为时尚,物质追求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华尔街、时代广场、摩天大楼……财富的多少成了评判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无数时尚青年,他们拥有那一代人所特有的乐观和幼稚,信仰着美国梦,对未来抱有浪漫的期待。他们努力地工作——盲目地赚钱,赚“快”钱;追逐变富裕,变得更富裕……他们坚信金钱会改变自己的生活,而金钱,也就恰恰充斥了美国梦。

  当金钱代表着一切的时候,美国梦中原来包含的'理想成分早已经不在。物质的美国梦虽然并不是一个透彻表达美国精神的梦想,但美国梦的物质的一面却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仅仅依靠高物质水平的生活去长期维持人们生活的意义和兴趣,人终究追求的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无限丰富发展的空间。单纯追逐物质的梦想就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梦想,是一个终将会幻灭的梦。

  其实,对于美国梦,我们万万不可只看到物质的一面。回望美国建立之初,来自世界各地的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或移民或求学或偷渡,放弃故土,历经千辛万苦,只为来到这片土地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众多成功人士的摇篮。

  真正的美国梦,我想,应该这样定义——它是人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工作、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心中生命价值巅峰,而非依赖于特定社会阶级和他人援助的梦想。

  今天,我之所以读这本小说,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和感叹,是想到了将来我也会踏上美国的土地,我希望那时的我可以在这片机遇之地上真正地收获到人生的价值。

  我们国际部的每一位同学都应该少一点物质的追求,多一点对自己心目中期望的成功的思考,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3

  这真的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小说,名副其实,强烈推荐。

  第一次看的是纸制书,已经是一两年以前了。那时候我觉得这本书太枯燥了,因为我看惯了那些读一遍就懂的句子。而这本书译文里面的句子并不够本土化,我常常看着看着就困了,并没有心思去揣摩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感情线的发展。我甚至都不知道,尼克和贝克有感情线。我甚至讨厌主人公盖茨比,觉得他欺骗别人很可恶;没有细看,甚至以为他是诈骗行业的。

  这次阅读之前,我认真看了村上春树先生作的序,了解了作者菲茨杰拉德创作的.背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阅读此书,读不懂的字句多读几遍(尤其是第一章)。才发现书中每一个人的特点都刻画得那么精准。每一个矛盾冲突,每一条感情线的发展都那么自然。我终于理解了主人公盖茨比,他是那么孤独,敏感与脆弱。爱得太过执着,是他悲剧的重要来源之一。然而,这种真挚而强烈的感情却是书中其他人所没有的。

  看完了译文,我又去看了一点点原著,那种原汁原味的感觉似乎更好些。

  看完这本书,我更爱看悲剧了。喵喵喵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4

  其实我是想说真的很罪过,看到电影名字我第一感觉就是在叙述比尔盖茨的了不起。

  我看到好多小伙伴也是换了同样的错误,所以直径都没有提起性质来看,看了评论才知道完全不是那回事,刚刚看过电影后,感觉故事的内容却是比较的宏大,不是电影应该说是书的内容肯定会很宏大,但是就电影表现的来看,肯定是没法完全表现出来的`,就对电影的评论来说算不上是一部很好的爱情文艺电影,但是它能让人看到同名小说的那种宏大场面。

  盖茨比为了自己的爱情,为了也当是社会完全不想呼和的爱情观,当然他的爱情是纯洁的是真正的爱情,可是在1922年的纽约,虚荣享乐腐朽假幕高尚的环境中,他的爱情是不被人接受的,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霍乱时期的爱情》,一部伟大的爱情小说,没有被改编是很幸运的,一部电影是没法来描述一部伟大的著作的,如果有时间,其实比较的好笑,我的时间一直就很多,可以说是无处打发,我会看看这部同名小说的,我的心中缺少对爱情的勇气。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5

  初读,并没有什么印象,但后来在网上看过了同名电影后,我被影片中巨大的繁华所震撼,也明白了更多。

  盖茨比在他自己的个人地位上升之时,还试图去保有旧时的梦想。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爱情与荣华富贵都距他很远。他首先获得了爱情,于是爱情成为了他追求荣华富贵的动力。这二者不可分割地被结合在了一起。盖茨比把爱情看成自我成就的一部分,是一种对过去的忠诚。他对自我经历的半隐半现的介绍,反映了他陷于上流社会中的自卑感以及对自我骄傲的`坚持的矛盾中。他在处理商业、政治事务时的心狠手辣,使他在上流社会中背负恶名。

  平民和贵族对盖茨比的成就都有着矛盾心理:平民一边羡慕盖茨比的富有,一边咒骂他为富不仁;贵族一边想利用他的广泛人脉,一边对他的来历不明抱以怀疑和冷漠。这,使得盖茨比在社会中无处容身,他无法真正融入到贵族的交际圈里,又背离了他自己的出身。盖茨比在这种两难的局面中表现了非常坚韧的品格,简而言之,在任何初衷上都勇往直接。

  综上所述,一个人过于追求自我能力,便会最终脱离社会的承认。于他自身,一方面追求拥有社会地位,被社会认可,另一方面他又无法因此满足;从社会层面而言,一方面赞赏荣华富贵的人,另一方面又对不守规矩的人施以狠手。如若一个人既拥有超出他出身的荣华富贵,又始终不肯停步,那么他会感到永恒的孤独和悲伤,而最终在社会漠然的眼神中趋于毁灭。此时,人的唯一动力便只好由他自己来创造,而非来自于上天或是他人的恩赐、施舍。盖茨比企图抓住黛西,但黛西抛弃了他,而他也不愿抛弃他自己。由此,盖茨比无可避免地成为了阶层矛盾的牺牲者,然而他死前的心,却是一颗与永恒极为相近的心。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相关文章: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11-07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03-19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03-13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05-29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11-13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03-18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经典】11-04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心得12篇04-02

(荐)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07-22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后感[集合]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