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心得体会>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4-11-10 21:42:2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0篇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10篇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1

  读《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 ,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 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传递。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2

  在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一书中,看到一则小故事,发人深省,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熊最爱吃蜜,而野蜂的蜜,多是藏在树窟窿里。大熊白天先到森林里寻找大树窟窿,一尝,是甜的,便断定是蜜,然后回“家”把小熊一个个运来,让小熊吃。待小熊吃饱,再一个个运回去。小熊吃蜜时,大熊四处张望,保卫小熊。若有人靠近,大熊会打死来人。东北的农夫想出一个主意,把藏在大树窟窿里的蜜挖走,换上大粪。大熊再带小熊来吃时,小熊一尝,不吃,大熊就打小熊,强迫他吃;小熊还是不吃,大熊气急败坏,大打出手,直到把小熊一个个扯烂后,大熊自己一尝,不是蜜。大熊坐下来,把小熊的尸骨往一处堆砌,好像重新堆砌在一起,小熊还会活过来。这时候,大熊的哭声响彻整个森林。

  看过这个故事,我很难过,也沉默了很久,想到了很多。身为教师的我,想到了类似大熊父母般的教育。我有一个叔叔,一放暑假,就带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每天都有不同的安排。要是孩子一不乐意,就怒目相斥,甚至拳脚相加。每个暑假如此,每年如此。我相信,大熊是深爱它的孩子的,我也相信,叔叔也是深爱孩子的。但是,许多我们认为好的东西,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想到了更多,我们的教育。从内心深处,我希望我们班的孩子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好的品行,有着理想的成绩。但是平时的表现却不让人满意,我也会以严厉的方式强迫他们去接受,用过多的作业来巩固知识点。似乎,起了相对的作用,但却又是暂时的。

  弗洛姆说过,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我们不只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教学更是一门情感的交流。需要用爱和耐心去付出。注重教学的细枝末节,用教学智慧去完善他。苏霍姆林斯基常常语重心长的对教师“灌输”这样的观念:“你不是教物理,而是教人学物理。”孩子们才是主体,我们只是辅佐孩子的教育者。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中,我们更要注重沟通的方式和艺术,巧妙的用说话的语言去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低下头来,俯下身来,耐心倾听。

  记得刚来到学校,为了能做到更好,能让家长满意,我经常以高要求来面对孩子们。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面对学生始终带着不怒自威的表情。一段时间来,不仅感觉到学生对我的敬而远之,自己也觉得心累,仿佛一座大山压在心头,初见这些七八来岁孩子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快乐自在不见了踪影。

  直到有一天,我听了李文老师的一节课,恍然大悟。我犹记得上的那节课,名叫《她是我的朋友》,课堂学习氛围浓厚。但李文老师的课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的“雅”。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时,李文老师时而俯下身子和学生面对面沟通,时而轻抚学生小脑袋,时而拍拍学生肩膀,这让我看到了她的和蔼可亲,更多的是对孩子们的尊重。这样的尊重换来的是孩子们对她的信任和敞开心扉的交流。整节课她都是充满着微笑,即使孩子回答不出来,即使回答错误,她都是用鼓励的眼光,循循善诱,用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去激励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改正错误,面对面的和老师交流。

  这样的课堂如沐春风,我感受到孩子们和老师的亲切,每个小细节都充满着温柔与耐心。所以说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更是情感的双向交流。我在想,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能够这样的和孩子们交流,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课堂上肯定是春风化雨。

  在《教育的细节中》,朱永通先生说到一个案例,在深圳市清林小学,好几个班级都是由六十五个人组成。但是教室刚好坐六十四个孩子,剩下的一个孩子不是坐在讲台的右边,就是坐在讲台的左边。实在没有地方,学校和老师都是很苦恼。那么,各位老师,相信你们也遇到这样的情况。而我的班级也正在发生这样的状况,我的做法是谁的表现不好,谁被惩罚坐在后面。但是,在朱先生的案例中,我看到一个班主任是这样做的:凡是本周表现好的`孩子,老师奖励他下周在这个座位上座一周,不能坐太久。这样一来,这个备受冷落的作为,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吸引了更多的孩子想去坐。不但孩子们愿意去坐这个座位,而且家长们也纷纷鼓励孩子们好好表现,争取机会去坐这个座位。你看,脑筋一转,把消极的处境变为积极的育人行为,这是多么美妙的教育艺术呀!

  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潜藏着多大的教师智慧,也是老师用爱来呵护孩子们脆弱的心灵。我相信,一位老师最难做的事并不是上好一节课,写好一篇论文,而是如何做到对人性充分的关注、理解和呵护,并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琐细工作中为每个孩子积累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

  所以,从朱永通先生《教育的细节》一书中,我收获颇丰。教育,说到底,是对“人”的教育。有人说教育就是一堆的细节。是的,教育无小事,仔细品味书中的每一个案例,你会发现细节于悄无声息处极大的改变着人性。而如何能够关注到细节,则需要我们老师给予孩子们极大的耐心与爱。有爱,才有心;有心,才会关注。我想只要坚持捧着一颗爱心来,这些柔弱的小草们会不断地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愿用一首诗表达我的理想:我把手中的红烛高高举起,只要我的鸽群能翱翔蓝天,只要我的雏鹰能鹏程万里,只要我的信念能坚如磐石,只要我的理想能永远年轻,我情愿燃烧我的每一寸躯体,让我的青春乃至整个生命,在跳动的烛火中升华,在血液的鲜红中奔腾。

  愿俯下身来,关注每一朵花开。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3

  《教育的情趣与艺术》这本书是肖川教授的教育随笔。本书共分七个部分,作者以清新淡雅、细腻简约的语言风格,对教育、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及解析。书中文章立意高远而又充满实践关怀。当我看到封页上的一段文字,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段话这样说——

  “良好的教育不仅是充满智慧魅力的,也是充满情趣和艺术的。惟有健康的趣味能够养育我们的灵性和激发我们内在的兴趣。艺术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和存在形式,艺术不是教育之花,而是教育之本。我们只有将自己融会与教育文化和教育的情境之中才能欣赏这种艺术。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在一种有品位的精神氛围之中。”

  细细品味他的这本书,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读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他告诉我们什么是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肖川先生的书读到这里,我有着醍醐灌顶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的教学之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对自己、对课程及其文化、对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中尝试,开展各种合作学习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他告诉我们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那就是牺牲了整整一代人的自由和谐的发展。我不由的想,我在之前的学生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再回想起那段日子,我有种莫名的恐惧。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大考小考的成绩排队等,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注意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他告诉我们教育就是传递真善

  书中提醒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对人的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的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要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让他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4

  读李镇西的《教育寻真》这本书,我跟随李老师生动的文字,深刻的思考,来体悟教育的真谛。在书中我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所谓“教育”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服务。这里的“服务”,首先是心灵的服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困惑需要请教生活阅历比他们丰富得多的长者,并获得有效的辅导;他们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苦闷需要人倾听;他们也有许多成长的快乐需要更多的'人分享……而每天和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理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辅导着、倾听者和分享者,理应称为孩子最信任的人。

  我反复拷问自己为什么不把这一资源开发出来呢?如果我不断反思写作,那将在我的教育生涯中将会受益匪浅,肯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走进学生生活,课后和他们零距离的接触,平时多注意留心观察发现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搞好师生关系,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上感受到老师像慈母一样关爱着学生。我决心从平时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譬如班中有哪个小朋友生病了给以多点关照,多点嘘寒问暖;学习上犯错误的时候给予多点耐心,重在说服教育。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可爱小精灵,不是冷冰冰的机器。记得一次我清晰地记得,学生午餐的水果是小番茄,按照往日不是轮到我值日,我匆匆吃好饭总要去照看一下自己班小朋友的吃饭情况,以免有吃不饱或者有别的事情发生。那次偏偏没去,吃好饭坐在教室里忙于批改作业。谁知一个小朋友的衣角托起里面装满了小番茄,左右两个小朋友抚撑着,小心翼翼的缓缓地向我走来,并且这三个小朋友在班上成绩不是挺好。我感到一脸的茫然,还没等我转过神来,其中的一个小朋友说,老师这是给你吃的。我连忙发话;“你们怎么今天剩那么多小番茄,小番茄中还有维生素C很有营养的,没吃的给我站起来…….”。还没等我说完下面的同学插嘴道:“他们到别的桌上去捡的。”“老师你不是在昨天的思品课上教育我们不能浪费吗?”当时我真的被这一幕惊呆了。由此可看出老师对学生的真心关爱,肯定能换来学生的真诚,也绝对不会有表面上的服从,内心的叛逆。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的课堂纪律还用得着担心?我可以在这里非常自信地说,我们原来二(1)班的纪律真正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我有这样的一班小朋友感到骄傲和自豪。

  综上所述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目标就从获得功利性的成绩,转向人文性的师生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中的”缺陷”就从不可容忍的“错误”,转变成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课堂就不再是师生管理与被管理的战场,而是师生共同追求生活品质的家园。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5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有的人为求生存,随波逐流,趋炎附势;有的人选择了冒险拼搏,挑战自然;更多的人是顺其自然而生活。怎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与职业的关系极大,我称其为职业的生活方式。我成为一名教师,那意味着我选择了教师的生活方式。

  当初选择师范专业完全是因为分数的关系,毕业后又经思想挣扎最后还是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不为别的,只因为生计。而今想来,谷定珍的《美的教育》给了我不少启发,我开始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了。因为我对这个职业是喜欢的,而且我希望能够在职业上有所成就,不想自己的职业失败。不同职业的生活方式有区别,但是对职业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人的职业理想。

  我的职业理想就是一个问题“我为谁而教育?我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教育为了谁,很多人会说为了孩子、为了学生,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如此实践的,而是为了领导、为了评委、为了家长、为了分数、为了个人等等。目的不同,其行为必将各异。我的`目的非常简单,就是为了学生。教育事件的处理、教学内容的选择、方法的选择等都应当首先考虑的是学生。

  为了学生而教育,这样的教育一定要对学生有益,所以我想成为一个对学生有益的教师。谷老师指出,教师分为三类:“一,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言人所欲言而未尝言者,学生佩服之至,纷纷立志成为这样的人。二,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可是学校开门,学生上课,总得有老师。三,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好好的艺术作品,被他大卸八块,抽筋剥皮,破坏残踏。”我想成为对学生有益的老师。

  教师的益表现在教师的修养上,一来学生上该教师的课,二来教师的指点和生活方式是学生的示范。教师的修养越高,则学生获得的益处就越大。细阅品读谷老师的著作,做出四个方面的修养: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爱人克己。

  (一)仔细而谦卑

  在“怕后生笑”篇中,谷老师拿着二十多年前学生的周记,看着自己的评语,“战战兢兢”了。他想,假如其中含有错别字,大概早已成为这个学生教育他的孩子的“反面教材”了。我想错字别句事小,而如果教师的评语伤害了学生,那岂不是害了学生一辈子。同样的,我作为教师,在平时处理教育事件,对学生评语等细节上应当仔细认真,思虑再三,绝不可胡乱武断。

  再从谷老师的文字中,我体会到了一个教师的谦卑,能够不断审视自己,批评自己,并抱有一颗不满足于现有成长的心,不断追求。这样的谦卑之心,我当谨记,并修习磨练。

  (二)不断学习

  人不学不足以成才。这个学并不仅限于读书,还有听、问、看等方式,而读书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有一组令人惊讶的数据,每年人均读书数统计结果:犹太人65本,苏联人55本,美国人50本,中国人5本。我们的祖先早就告诫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论如何我们是要多读书的。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我常和学生讲起好好读书,可是我作为教师又做到多少呢?追根究底乃是心境的问题而不是惰性。人的惰性是可以由自己的心去克服的,而如今我惰性横生皆因心境未至,心浮气躁,事事无不烦心,自然是读不进去的。读书者,首先要调整心境,使自己的心静下来。我必将常常自省吾心,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间,静心读书。

  人的时间真的不多,少小不信人生事,白首方恨读书迟。现今看到谷老师言至“正因为年纪大了,时不我待也”百感交集。年轻人总会不相信年长者说的人生感言,因为其未至,但真到了那个时候却后悔莫及。前辈之体悟,当是后辈的借鉴,应当倍加努力,用心读书,充分利用时间。

  (三)知足常乐

  当人的欲求达到时便会产生快乐,而欲求如果随之增加而无法达到时,快乐便会消失,产生了失落、消极、怨恨等情绪。我不能被我的欲望拖着走,而更喜欢一种控制欲求、知足常乐的生活状态。丰衣足食、良师益友、下棋、打球、品茶、阅读、游玩等都是快乐的事情,我知足。然而,如果问我流浪与失业,你知足吗?我当然不知足。我的知足是一个有限度的,这个欲求不高也不低,将自己的生活维持于其中,我将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这于己于人都是有益处的,特别是可以由我的情感而感染学生。

  (四)克己爱人

  克己有知足之意,同时也包含了控制自己情绪的意思。作为教师,生气与否不能由学生控制,而应该用智慧控制。生气有效果就生气,面气心不气;没效果,就心平气静。克己讲的还有不伤人,我常因为一些不过大脑的话语而伤害了我的学生,这总使我事后非常后悔,对我而言,克己还得管住自己的嘴。

  为师者必爱自己的学生,师爱生、生必爱师。这种爱是无私的,是出于教师职业的本能。那么爱学生的什么呢,如何爱之呢?我想不起反面示范作用是基础,更高的是正面示范,再高应该是关心爱护了。

  选择了职业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与职业理想关系紧密。我的理想就是为了学生而教育,做一个对学生有益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理想,教师的修养至关重要,所以我有感于谷老师所言及自己平时所为,而确定四个方面的修养,即仔细而谦卑、不断学习、知足常乐、克己爱人。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6

  读完了《爱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爱的教育是什么?我在书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质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质的基础。

  《爱的教育》里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读者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们在爱中受到教育。这本书里充满了爱。充满了让人羡慕的爱。

  在我们的教育中,“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是何等的困难!首先,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没有“爱的教育”这个概念。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爱的教育。正因为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才使我们的生活里少了一些爱。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爱、对同学的爱,这是我们缺少的,这是我们需要寻找的。有了这些爱,我们的生活才会充满了爱。

  在《爱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学生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他们的爱里有宽容,有谦让,有亲情,有友谊。《爱的教育》在诉说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前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

  年轻出任教职时,满腔热诚的爱,期望能够全心全力扮演“为人师表”主角,然而在专业经验不足、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好的方法之下,以前以「教师的权威」,用教鞭管教学生,以致伤了学生的心。也曾为了虚荣,逼迫学生在各项比赛中斤斤计较分数,以争取许多“虚伪的荣誉”。甚至以“分数”来看待孩子,也以“外表”来衡量孩子,更以“听话与否”来评价孩子,每每忆及此事,不禁全身颤抖,惭愧不已。

  不断的调整心态和做法,也为孩子多付出一份关心与爱心与真心,发现孩子们总会相对的给予“回馈”。因此有“爱的教育”,才有“美”的回忆。

  我的体会:

  一、以教育为主题的美丽、可爱又动人的故事,就应很多,发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从事教育工作,而且是基层的教育工作人员,所接触到、感受到的故事就应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没有把他记录下来而已,如果有机会加以整理,如同本书一样,必须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书。

  二、我们不要过分执着一个观念、一种行为模式、一种习惯,而要常求突破,要从不一样角度,正、反方面整体思考来解决问题。我们就应养成反省思考的习惯,对任何事都要下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过的书颇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来;写过的报告、资料也不少,也很少再重新翻开研读,事实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个中滋味又当从何说起?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只顾往前冲,忽略了反省与自觉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觉当中,忽略了别人的感受。

  四、时代的产物中,造就了很多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很多学生光会读书,不会读人;只会做事、不会做人,个人过度重视,忽视;;是学术界的巨人,却是生活中的侏儒;能够和电脑、机器、实验室对话,却无法与人沟通。

  从事教育工作,针对教育问题而言,通常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到底哪些是“要”或者是“不要”?这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一、教师的“要”:

  (一)教师要教育不要训斥:教育是引导而不是灌输,视学生为「有」而不是「无」。训斥则不容许学生说「不」,教育则潜移默化。

  (二)了解学生、认识学生、适时的赞美和接纳、鼓励与协助,培养学生挫折和容忍的价值决定潜力等等,让学生快乐成长、茁壮,更会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带给教养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三)教师要理解人性: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心声也该仔细的聆听看看。

  (四)教师要多怜爱和鼓励

  (五)教师要专业,专业的精神表此刻对国家、社会、学校、学生、教师与家长之认知

  二、教师的“不要”:

  (一)教师不要认为这行业是铁饭碗!打不破,要珍惜羽毛。

  (二)教师不要训斥与灌输,不强迫学生学习。

  (三)教师不要妄想“教育万能”,不是万能丹也不是特效药,有其极限。

  (四)教师不要过分执着“立竿见影”,潜移默化的过程导向,注重人格的培养,身心健康的引导。

  (五)教师不要悲观,要乐观以对,充满期望与理想。

  启发:

  (一)多关心我们的学生,有爱的教育,才有完美的回忆。

  (二)坚守岗位,默默耕耘、尽一己之力。

  (三)学习型组织的体会:

  1、系统思考;

  2、自我增进;

  3、改善心智模式;

  4、团队学习。

  (四)知识经济的时代,教师要上进好学、多求取新经验,落实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成长进德修养,教师专业自主工作理念的实践,务必落实在教育工作上,表此刻各科教学工作上、表此刻日常生活教育当中,以收到身教言教的效果。

  在《爱的教育》中,我找到了爱,在爱中找到了教育。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7

  我在学校图书室里借了一本由作家刘月樵翻译的意大利名著《爱的教育》这本书,《爱的教育》是意大利小说家亚米契斯撰写的。是意大利人必读的10本小说之一,同时,它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名著,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最富爱心和教育的读物。阅读本书最大收获是懂得爱的真谛,学会爱的能力。而且这本书是易中天教授特别推荐的。

  《爱的教育》这本书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无不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教育使爱在升华。由《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爱是什么 意大利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书中的科莱蒂一边忙着扛木柴,招呼顾客,一边见缝插针地复习功课,学着煮咖啡,照顾生病的妈妈,在做这一切的时候,他又是那么开朗乐观。当他"替母亲在背后垫好枕头,整理好被子"的时候,我的眼睛湿润了。我为一个勤劳能干,乐观好学,体贴父母的好孩子而感动!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 科莱蒂所做的一切,现在哪个孩子能做到 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据华西都市报4月26日报道:4月23日上午11时35分许,广东省陆丰市甲子镇甲子第一中学,因制止考试中不守纪律的学生,该校语文教师被数名学生和家长群殴导致昏迷,左眼几近失明,身体软组织严重挫伤;据广州日报XX年04月16报道:珠海一对彪悍师生课堂抡凳互殴,同班同学起哄旁观。我们知道,师生间发生矛盾,是正常的事情,但如上述媒体中报道的那样,真的令人深思,教育事业是个神圣的事业,被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而教师则被喻为"灵魂的工程师",而学生则被喻为"祖国的花朵"等。无论是老师打学生还是学生打老师,问题存在的原因就是教育存在的师生间的关系问题,我们不能不承认现在的孩子不像以前的孩子那样深爱着他的老师。其原因有很多。但尊师重教的学生的道德观念也是缺少的, 怎么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尊师和爱生这一传统观念,"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只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的爱才会产生出更大的力量,给每个学生的道德心灵带来有益的影响。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以上的事件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索。爱,是什么 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核心。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却很少和父母亲交流,沟通。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但还有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朴实的爱,深厚的爱。

  那教师对学生的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该如何来理解呢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优化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读《爱的教育》这本书,一直在心底涌动着的是融融的爱意,暖暖的感动!书中几乎涉及到了人世间所有高尚的爱,博大的爱。有父母与子女之爱,姐弟之爱,同学之爱,师生之爱;还有对弱者之爱,对不幸者之爱,对劳动之爱,对学习之爱,对环境之爱,对大自然之爱;及至对人民的爱,对军队的爱,对祖国的爱。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是需要爱,需要尊重与理解的过程。相信我们的真诚和良苦用心会换来学生的进步的。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8

  这还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尤其是老师。作者通过观察教育细节反思评论,有独到的见解,很多见解都直指人心,非常值得学习。但细节有时不能反应全部。虽然通过细节你的见解独到,但有时也以偏概全了,做研究做评论,还是要踏踏实实全面研究了解,认认真真实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后几章给我感触颇深,收获很大,摘录一些:

  1.对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似是而非的繁杂现象,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也不轻信流行的观点,而是保持自己的敏感,屡有独到的见解,因为他始终眷念健康的人类精神。

  2.衡量现代教师的三个标准:一是做一个开放的教师;二是做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三是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3.一个开放的教师,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精神性状:一是,在不断正面回应环境的各种挑战的过程中,他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和职业追求的方向,努力去寻找并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二是,他乐于学习,善于悦纳不同的人,并批判性地吸收、消化不同的观点。谈到学习,达尔文可作为我们的典范。曾有人要达尔文写一篇自传,他作了如下答复:“我先是学习,尔后是环球旅行,然后又是学习,这就是我的自传。”三是,他放下成见,以崭新的方式看世界,伴随着好奇心、责任感,并在与他人自由地交流、分享中,不断学习、转化、创造、发展,在生命不同的季节里,其思想总有恰如其分地成长。

  4.这是一个转型的时代,也是一个重建的时代,社会、文化以及思想都处于重建之中,信仰、健康和家庭等关乎人的切身幸福的东西,都将回归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来,尤其是教育,将越来越凸显出它形塑国民性格和社会形态的力量,正如李泽厚先生所预言“二十一世纪将是个教育学的世纪”。所以,作为现代教师,你无须浮躁,一味随波逐流,也无须消极,但求得过且过,而须扪心自问:在一个属于我们的世纪,我准备好了吗?我如何去寻找和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

  5.读书贵有问题意识,这其中包含两个层面的内涵。一则对所读之书,无论名家佳构,还是学科专著,应有怀疑精神,不盲从权威的声音,不轻信流行的观点,保持自己的敏感,并屡有独到的见解。

  最后我想说的是你的书差不多有十分之一是序和评论,如果是好书,何必找那么多人作序,何必摘录那么多人的评论。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9

  这个暑假读完了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撼;被他用全身心的爱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与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的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恰当不过了!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在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

  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有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作为一个走上工作岗位未满三年的青年教师,一听到别人提及“搞科研”这三个字,总感觉它离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很远。总觉得自己业务都尚未娴熟,又哪有搞科研的能力呢?但当我读完《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范式与方法》这本书后才发现,自己对“教育科研”存在深深的误解,并明白了一个道理:科研,离不开实践,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只有在点点滴滴的教学生活中注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反思,注重记录,注重阅读,做个有心人,就会慢慢积累起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也就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无尽的素材。因此,搞教育科研,要从现在做起!把我对体现教育的爱,执着,困惑,幸福,方法,技巧的故事进行些思考,并把他们一点一滴地记载下来,一定会积累成宝贵的教育财富。

  读完本书,使我明白了几个关键的问题。第一,我们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从目前教育科研的现状来看,科研对很多老师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区,因为这时候的教师走上了一种职业的倦怠,特别是35岁左右的教师。书里谈到四个成形信念已经成形,很难再改变;思维已经成形,不再想突破;技能已经成形,不愿再发展;状态已经成形,不肯再激进。自己的压力很大,来自家庭、来自单位、来自社会,这让很多老师体力、健康极度透支。造成教师的事业陷入了一种高原期,导致事业的停滞。有些老师很疑惑,为何我们总是被鼓励做研究,可研究怎么总是做不好呢?其实很多老师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很多教师经常把自己当成是一个雇员,自己的工作是一种等价交换;大部分的老师在做着一种知识贩子的工作,美其名曰“教书匠”;而其实教师职业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做一个研究型教师。我认识到教师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才能够使我们由一名普通的教师向“名师”靠拢。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革创新,才能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同时,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也是我们自身专业化的需要。历来人们认为只要有点文化知识就能够做教师,根本不必要向医生、工程师那样需要专业型的人才,不认可教师的专业地位。实际上,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的专业要求。

  .第二,我们应怎样搞教育科研?下面我从价值取向,研究选题,研究的主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来阐述这一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研究的理想价值取向应该是解决现实教育教学情景中的'具体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性决定的。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高度依赖,研究的问题具有动态的情境性等是教师职业的鲜明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构建一套理论,不是发现教育规律,也不是坐而论道式的“指点江山”,而应该是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培养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研究的结论也不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对其他老师、其他相似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就足矣。

  中小学教师研究的选题应该直接来自一线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选择的研究问题切实来自一线教育教学情景,是亟须解决的;题目的特点应该微小、具体,具有可行性,而不能一味地求大、求全;题目的选择上,应该把选择权还给一线教师,实现课题选择权的“回归”,而不能任由专家、教授大包大揽。在区(县)级及校级课题的设立上,应该充分关照一线教师的声音,保证有一定比例的研究课题来自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直面现实情景,突出“校本”特色,重视挖掘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实现课题设定的“制度变迁”。改变“自上而下”设立课题的制度,改为“自下而上”设立课题,即鼓励一线教师自主选题,经过把关、筛选,确定为立项课题,获得经费资助。一线教师是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最直接接触者,是现实情景的一部分,他们对实际情况有着最为直观的认知,清楚知道待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但由“研究问题”上升为“研究课题”,仍离不开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引。

  中小学教师应该成为研究的主体,具有“独立自主”的权力,即使“教师成为研究者”名至实归。教师应该是研究的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从题目的拟定、问题的分析、研究方案的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方案的实施与调整、结论的提升等各个环节,中小学教师自身都应该具有最终的话语权,具有“终裁”的大权。然而教师的“独立”并不排斥专业研究人员的作用。专业研究人员应该成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的协同者,起正确引导、适当辅导的作用,确保研究更为科学、准确、深刻。团队合作、协同作战是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基于研究的客观需要,专业研究者、同事、家长、学生、学校管理者等都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协同者”,形成团队,共同致力于研究的开展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任何教育研究方法都可以为一线教师开展研究所用。但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依据研究的内容、研究者的能力来决定。考虑到教师研究的选题一般比较小而具体,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是班级教育教学情境中的,或者几个班级场景中的,较为适用于大样本量的问卷、量表等则不大适合,而诸如观察、访谈、实验、测试、反思等方法则更具有信度和效度。反思应该成为教师开展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结合教育教学原理和理论、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的经验积累等,进行深入、全面的反思,开发缄默知识,变缄默知识为显性知识,总结实践性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作用非常明显。教师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应该体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除了研究报告、论文、著作之外,视频、图片、音频、心得体会、反思日志等等都是研究的成果。

  读完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也认识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消除浮躁心情,静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研究,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是自己慢慢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教师读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06-26

教师的教育心得体会10-22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05-15

读教育名著的心得体会07-17

读教育名著心得体会10-13

读爱的教育的心得体会06-02

教师教育心得体会范文05-13

教师警示教育心得体会05-03

廉洁教育教师心得体会10-09

有关教师教育心得体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