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报告体会>心得体会>《七律长征》心得体会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

时间:2024-05-16 13:20:5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七律长征》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1

  “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这是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必修课。回望我们党101年奋斗史,感受沧桑巨变,感悟艰苦卓绝,能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中国共产党是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诞生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中国人民经历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难,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民族复兴成为伟大梦想。在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我们党诞生的历史背景、自身的`政治属性、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党必须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我们可以看到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壮举: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作“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突破了人类生存极限。

  什么是艰苦卓绝?党史能为我们提供最好的诠释。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中华民族在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迈出新的步伐,每一个胜利都是经过艰苦卓绝斗争拼出来的,都是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101年风雨兼程,101年砥砺前行。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时的50多名党员发展壮大到现有的9000多万党员,从嘉兴南湖一叶小舟演变成“中国号”巨轮,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创造出一个个奇迹,最根本的就是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共产党人就能“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就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的境遇、艰巨的任务、艰辛的历程使中国共产党人培养了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培养了坚忍顽强和自强不息的意志,面对困难不低头、面对挫折不气馁、面对斗争不退缩、面对牺牲不畏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就是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的长征同样是具有开创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事业,我们仍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仍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也是要不得的。党员、干部要带头自觉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大力弘扬艰苦卓绝、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常怀忧党之心、为党之责、强党之志,不断增强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2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不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激励了世界各国人民。近日,我重新读了《七律长征》,从中深受启发,有感而发。长征史诗追溯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映照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读《七律长征》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长征的艰苦与卓绝。长征途中,共产党的红军在艰苦环境下咬紧牙关,奋勇向前。诗中描绘的情景让我心潮澎湃,那漫天的炮火、无尽的山岭、随处可见的鲜血……这些困难对于站在今天的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然而,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共产党带领人民赢得了胜利。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强烈的信念,鼓舞着我面对困难勇往直前。

  其次,这部作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担当精神。在长征中,共产党员牢牢地守护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并将其化作坚定的行动。无论是架设架桥、爬上陡峭的山岭、渡水过桥、逃亡时飞跃险峡,还是面对严寒、疲劳、饥饿,红军都一往无前。他们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革命事业,从不抱怨,从不退缩。这种担当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使我产生一股认真学习、奋发努力的激情。

  再次,这部作品带给我对世界的`思考。长征作为一段中国革命史,其影响力早已超越了中国国界。长征是一场伟大的进军,它不仅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契机,也激励着其他国家的人们追求自由和正义。正是因为长征的存在,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革命运动,为这个世界带来一片新的希望。读完《七律长征》,我深切感受到无论我们来自哪个国家,都希望自己的人民生活得更好,都希望世界更加和平、公正。与长征相比,个人的得失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应该追求的是更大的目标,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通过读《七律长征》,我体验到了诗歌的力量。诗歌既能真实地再现当时的历史画面,又能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诗歌以其独特的方式鼓舞人心,激发人们勇往直前的精神。《七律长征》以简练的语言,流畅的节奏,描写了长征的艰难与壮丽。每读一句,我都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一幕幕的场景,感受到了其中的情感和力量。诗歌使我愈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创作,用心去传达,我们都可以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通过读《七律长征》,我不仅增长了知识,理解了历史,更加深刻地体悟到了奋斗的意义和力量。无论是面对个人困境还是社会挑战,我们都要像长征精神一样,坚定信念,担当责任,勇往直前。正如贺敬之在诗中所说:“长征时若不困难,辈动苍梧新若何?”长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壮丽的史诗,更是伟大的进军,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奋勇前行。让我们怀着对长征的感激之情,怀抱畅想未来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3

  长征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也是中国人民努力开创新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标志。许多文人墨客用古体诗歌形式表达对长征的赞美和思考,其中著名的《七律长征》更是经久不衰。通过阅读和研究《七律长征》,我深感古诗韵味之美和长征精神之伟大,下面我将分五段对此进行体会。

  首先,古体诗的表达形式为《七律长征》注入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古体诗严格遵循韵律、平仄、押韵等规则,以千古共鸣的方式传达情感和思想。而《七律长征》小阿尔泰山眼前好,呼啸尘埃马蹄疾中的描述,正是通过崇高的格律、紧凑的语言,将人们的心灵深处的感受抒发无遗。

  其次,古人用古体诗的形式表达了对长征的温暖赞美和崇高敬意。诸如春夜喜雨夜未央,长沙市上鱼鳚张;红军不怕追踪多,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描写,不仅展示了千秋岁月中一位文人的雅致情怀,更是表达了对长征战士的崇敬与敬畏。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始终不屈不挠,克服了举步维艰的艰辛,正是这种崇高的忍辱负重和为国家为人民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引起了古人的无限敬佩。

  第三,古体诗的艺术形式使得《七律长征》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古体诗注重形式的整齐和规矩的韵律,通过这种严格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富有节奏感和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更容易引起人们共鸣。正是这样的韵律美,让人们在诗歌中感受到了长征中战士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精神。

  第四,通过《七律长征》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长征精神在古人心中的印象和价值观念。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中国革命新纪元的重要历程,也是中国共产主义的一面旗帜。在长征中,红军战士始终坚守着马列主义的信仰,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全体人民,不惜艰苦奋斗,不畏艰险。《七律长征》直接表达了古人对这种伟大精神的理解和赞扬,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信心。

  最后,《七律长征》通过古体诗的形式让我们对长征这一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一次伟大实践。通过阅读《七律长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征中的艰辛和牺牲,看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深刻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

  总之,《七律长征》作为一首伟大的文学作品,通过古体诗的形式表达了对长征的赞美和思考,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历史进程中勇往直前的精神面貌。通过阅读和体会,《七律长征》给予了我们重要的启示和思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念和追求,在今天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4

  一代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热泪。

  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

  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

  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

  他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

  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

  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

  不一会,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

  毛泽东在指挥红军飞渡天险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亲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卫员一起艰难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泽东不时地讲故事和笑话,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开阔地时,他说:“歇歇脚吧!”说着,就在一块光溜溜的石头上坐了下来,大家也围着他坐下。

  正在说笑之际,忽然,毛泽东的警卫班长胡昌保摆手示意大家停下。这时,大家才听清头顶上响起了嗡嗡的马达声,抬头一看,从东南方向来了几架敌机。毛泽东急忙让大家隐蔽,可来不及了。人们还没来得及跑开,敌机便俯冲下来,扔下了几颗炸弹。呼啸的炸弹成群落地开花,爆炸声震耳欲聋。其中一颗炸弹落在离毛泽东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卫班长胡昌保大喊一声“主席———”,随即猛地向毛泽东扑去,趁势将他推向一边。瞬间,毛泽东刚刚休息的地方腾起了烟柱。大家不顾一切地围了过来,只见胡昌保双眼紧闭,浑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泽东没有受伤。满身尘土的毛泽东蹲在胡昌保身旁,一边用手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轻地呼唤着:“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泽东的呼唤下,胡昌保缓缓地苏醒过来。他微微睁开双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边,忙问:“主席,您受伤没有?”“没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脸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泽东连忙喊卫生员给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还是留给……”“昌保,你会好的!”毛泽东哽咽地说。

  胡昌保躺在毛泽东的怀里,望着围在身旁的警卫班战友们,缓缓而吃力地说:“同志们,不要难过!你们替我保卫好主席吧!”

  胡昌保看着大家,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头一歪,倒在了毛泽东的怀中。

  毛泽东把胡昌保轻轻放下,叫人取来一条毛毯,盖在烈士遗体上。面对为保护自己而牺牲的战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5

  夏老师刚开始与学生谈话,问学生爬4层楼容易吗?40层呢?100层呢?进而引进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看似随意的谈话,其实就是为了额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做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在诗歌的讲解中,紧紧围绕诗的起始两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继而展开对整首古诗的理解。抓住“不怕”“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帮助学生领悟意蕴。而在学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的时候,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浪”、“泥丸”等字词,让学生感受到红军战士们在翻越这些高山峻岭时候的艰难,但红军战士们却在这个过程中把这些当做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夏老师也不仅仅局限在诗歌内容上的讲解,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引入不少的相关内容介绍给学生,比如说:红色歌曲、图片,以及红军渡过大渡河的`影像。直观的让学生体会到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各种危险、艰辛,让学生能够在想象这样的画面的过程中感悟情感,走进诗歌。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6

  长征五号是中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液氢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起飞推力超过1000吨。有了长征五号后,中国在空间站的建设上就有了得力的运载工具,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对中国的登月工程的意义更为重大。

  虽然一路走来道路并不平坦,坚韧不拔的“胖五”却比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2.5倍以上,还能够与其他家族新成员共享其研制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成果。

  “新一代运载火箭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模块化思想进行设计,从国家最高层面规划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发展,尽可能多地采用通用技术,降低研制成本。”长征五号总设计师李东说。

  比如,“胖五”用到的推力大、比冲高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曾被外国专家认为“(中国)能设计出来,也不可能制造出来”,现在已经成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各个不同构型火箭共用的基础动力装置,在之前长征六号、长征七号火箭首飞任务中,都有过出色表现。再比如,“胖五”先进的“新三垂”测发模式和全三维数字化设计也都率先在长征七号上进行了成功应用。

  不仅如此,长征五号还推动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产业化基地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我国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我国航天运载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长征五号的研制不仅标志着长征系列火箭的升级换代,而且带动了整个研制平台和产业链的更新,对构建我国新一代无毒、无污染运载火箭的型谱发挥牵引和辐射作用,使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技术水平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说。

  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和航天人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优良作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航天事业创立之初,在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倡导下,航天人树立了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的“三严”作风。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提出了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六字方针”。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强调从源头抓起、零缺陷管理、全过程受控、确保一次成功,不断总结型号研制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中的新观念、新做法和新经验,提出并有效实施了一系列强化质量管理的措施,提炼出具有航天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严慎细实”工作作风,培育形成了“零缺陷”系统工程质量管理方法。从“三严”作风到“十六字方针”,再到“严慎细实”和“零缺陷”,都是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优良作风在航天工程实践的具体体现,都是发展航天事业宝贵的无形资产。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集团公司始终把提高载人航天工程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周密细致的规划、科学严格的管理,以极其严肃、极端认真、极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部件、每一个产品、每一个程序,真正做到了严慎细实、有条不紊、精益求精、万无一失。全体参研参试人员视质量如生命,以举轻若重的态度做好每一项工作,以举一反三的方式查找每一个隐患,以举重若轻的自信应对每一次挑战,用艰辛的付出换来了神舟飞天的连战连捷。

  始终秉持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

  载人航天工程涉及众多技术领域,全国数千个单位、十几万科技大军参与其中。正是依靠同舟共济、团结协作,我们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既是在我国国情条件下发展航天事业的需要,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工程实践中,各条战线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密切协作,形成了统一的决心、统一的意志、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行动。一是顾全大局。全体参研参试人员确立工程“一盘棋”的思想,一切服从和服务于大局,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确保全局需要。二是勇挑重担。载人航天工程技术复杂,规模宏大,协同单位广泛,协作项目众多,协作难度巨大,协作要求苛刻。所有单位和个人坚决服从工程研制的需要,勇挑重担,哪里有困难就战斗在哪里。三是密切协作。总体设计与分系统之间、设计与工艺之间、老一代专家与年轻研制人员之间、研制第一线与保障服务之间团结一心,按照“有问题共同商讨,有困难共同克服,有余量共同掌握,有风险共同担当”的协作原则,不分主辅,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四是大力协同。每一发火箭、每一艘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的研制与发射成功,靠的都是集体的智慧、集体的力量、集体的奋斗。各单位、各系统、各研制队伍,不论前方后方,不论什么岗位,都为了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紧密配合,做到局部服从全局、部分服从整体、当前服从长远。

  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xx年10月17日07时30分31秒,神舟十一号飞船搭载着长征二号fy11火箭在酒泉发射场成功发射,入轨后完成与天宫二号的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航天员将在组合体中工作30天。中国空间站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今天,中国最大重型火箭长征五号整装待发!而在此之前,我国已经先后成功发射新的长征六号、十一号、七号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特意撰文,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个问题,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集成的体系,如阿波罗计划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科技项目之一。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余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总人数超过40万。

  阿波罗计划的实施,促进了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达、无线电制导、合成材料、计算机、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真空技术、低温技术、半导体技术、制造工艺等一大批高技术领域的发展。阿波罗计划产生了3000多种新技术,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繁荣,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航空航天活动推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诞生、成长、推广和应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学科的形成、创新、开拓和发展。

  航空航天活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的结构,还广泛应用于空中摄影、大地测绘、地质勘察、资源调查、播种施肥、除草灭虫、森林防火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航天技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卫星通信、卫星广播与电视、卫星气象预报、卫星导航、卫星资源勘查、灾害预报和环境监测等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各种科学探测卫星、天文观测卫星和科学实验卫星的应用,拓展了人类的视野,获得了大量的新发现,更新了人类对地球空间、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认识,产生了一系列的'新兴学科。

  中国航天科技成就的背后,是不断锤炼孕育着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些精神同时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

  数据显示,在载人航天科技人员队伍中,青年一代占到了2/3以上,飞船系统中副主任设计师、副总指挥中4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家占到80%。绕月探测工程研制队伍平均年龄不到40岁,54名正、副主任设计师中,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占65%。这些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年轻科技人员,不仅秉承了老一辈科学家的奉献精神,还烙上了改革开放的精神印记。

  王翔是载人航天队伍中为数众多的留学归国人员之一。本来他在国外的一家公司有着优越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但是当得知中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的消息后,他毅然回国。

  “为国争光与实现个人价值并不矛盾。”现在已是飞船系统副主任设计师的王翔说。

  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联系在一起,年轻的航天人在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每当神舟飞船上天,神州大地上总会掀起一阵航天热。神舟六号先进事迹报告团全国巡回报告时,每到一地无不引起轰动。航天英雄的故事,被写进了多种版本的教科书。“与一切尖端科技一样,航天事业从来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多次拒绝高薪聘请的火箭系统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张智说。

  正是凭着为国争光的信念,正是凭着敢于超越的意识,正是凭着脚踏实地的作风,中国航天人用一系列科技奇迹告诉世界:中国人同样能够摘取高科技皇冠上那耀眼的明珠。

  “每一个航天人,都是载人航天事业的螺丝钉;而载人航天事业,又是祖国这艘巨轮的螺丝钉。”神七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说,同舟共济、团结协作,使我国的航天事业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跨越,攀上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7

  七律长征的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人民英勇奋斗、坚忍不拔的精神。读完这些古诗,我深受触动,对于长征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下面,我将从古诗的文字艺术、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愿景与感悟以及对现实的启示五个方面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古诗的文字艺术是我最初被吸引的地方。七律长征的古诗采用了严格的律诗体裁,每首诗都由四十九个字的七言律诗构成。这种精巧的句式和格律,使得古诗行云流水,抑扬顿挫之间流露出坚毅的意志和力量,更加凸显了长征的艰辛和英雄主义。例如,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写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字里行间,透露出长征途中所见所闻的深情和对革命伙伴的怀念之情。这种文字艺术的运用,使古诗既富有艺术性,又具备强烈的感染力。

  长征的历史背景是古诗的重要支撑。1935年红军西路军战士奋起长征,跋山涉水、穿越草地、趟过泥沼,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追求革命胜利而进行的一次壮丽的困难征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为了推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寻找自身解放的英勇斗争。诗人们通过古诗表达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坚韧不拔和英勇无畏,他们的胸怀、志向和追求与我们都息息相关,使得古诗具有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七律长征古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红军战士的形象,他们是无数个英勇的个体的集合。例如,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二首·其一》中,他描绘了红军战士“云山苍苍烟雨间,”“物象霭霭浑无际,”表现了他们无惧艰险、勇往直前的壮志。同时,这些诗歌也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人民抗争的英雄主义,如《七律·纪念白求恩》中反映的白求恩医生在长征途中为人民治病救人的英勇形象,使我们感受到了在长征途中英雄人物的存在和价值。

  长征古诗背后的愿景与感悟也是我深感震撼的地方。长征是中国人民为了革命事业而付出巨大代价的丰碑,也是一个奋斗者的唤醒。在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对长征胜利的希望与期盼,如《七律·纪念刘永福》中写道:“共赴国难身先士,取义人头在割席。”诗人以视角高度的描绘,表露了毛泽东对英勇烈士们的.崇敬之情,在烈士坟前描绘共同赴国难的决心,传递出了对胜利的坚定信念。这种愿景和感悟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使我们对长征精神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长征古诗也给予了我对现实生活的一些启示。长征精神弘扬着坚定的信念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是我们在现实社会中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的。当我们面对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正如毛泽东在《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写道:“问题虽苦人情在,干戈寂寂催欬枕。”无论面对困境如何艰难,逆境如何严峻,只要我们保持初心,相信自己,就能战胜困难,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总而言之,七律长征的古诗身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阅读古诗,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长征精神的伟大价值和意义。古诗的艺术表达、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愿景与感悟以及对现实的启示,使我收获了许多启迪,对于今天的人们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七律长征》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教案03-28

《七律·长征》教案03-31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2-15

重走长征路心得体会11-08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长征》04-12

读《长征》有感04-21

读《长征》有感05-16

《长征》读后感02-15

《长征的故事》读后感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