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蒹葭的教学反思

蒹葭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02 03:55:46 教学范文 我要投稿

关于蒹葭的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蒹葭的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蒹葭的教学反思范文

  在本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落实了新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心去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烈的思慕之情,产生心灵上的共振。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精彩之处:

  1、重诵读,初识思慕情怀

  读《蒹葭》,是要有人生体验与感悟的。然而,“少年不识愁滋味”,今天的中学生,他们很难体会到主人公那浓烈的思慕之情。那么该怎样用诵读让这些未谙世事的少年们初识诗人的深情呢?

  首先,要给学生创设氛围。于是由内引学生的生活体验、外联学生的阅读积累导入。然后,通过反复地吟诵,教师的引读、音乐的伴奏,联想与想像,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意境。在朗诵中,学生是阅读欣赏的主体。你认为怎样朗读才能更充分地表达诗人的感情?让学生结合例句谈体会。由同学评议:他读得怎样。评后再读。之后,让学生伴着淡淡忧伤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诵,沉浸于浓浓的诗情之中。诵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尽可能给每个学生提供诵读机会,哪怕他们在诵读中体现出的水准良莠不齐。我只认定我的宗旨:诵读有高低,感悟有深浅,但只要学生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所提高,哪怕只是一丁点儿,那也是一种成功。

  事实证明,诵读一遍比一遍好,诗人感情的潮水已缓缓流进了学生的心田。学生用声音在倾诉着诗人的心声。

  这样以学生的体验代替了教师的架空分析,诗歌以读为本,且朗读指导看得见。整堂课书声朗朗,意趣融融。诵读,在学生、诗歌与作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三者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将那些关于内容美、形式美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个人的直接感受。诵读,让少年初识思慕情怀!

  2、重想像,架设心灵之桥

  在《蒹葭》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如何入情?疏通文字,理解大意后,我做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当仔细聆听《蒹葭》这首诗歌时,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一幅画,让我们走进这幅画。默读全诗,以“我依稀看到(听到)了……”和“我感受到了……”的句式,激发学生对诗词的想像力,让空洞的文字变得生动,更好地为体会诗人的感情做准备。

  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过程中,给原有的思慕情怀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变成学生自己的情,这首诗才算学会了。

  事实证明,一旦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想像思维,便点燃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张开想像的翅膀,放飞自己的心灵,与诗人、与文本、与伙伴展开富有诗意的对话,进入诗人与我两忘,诗与我交融的诗化境界,便能自由地在诗人创造的艺术世界和精神宇宙里翱翔。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3、重创新,凸现探究意识

  本堂课体现了“诵读——解读——品读——探究”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想景悟情,描述词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品读环节中:诗眼统领,入情入境;浅唱低吟,渐入佳境:设疑追问,促进生成;互文解读,拓宽生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通过语言品析,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读出诗境,读出诗情,通过伊人的深层含义,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在教学中穿插了和课文主旨密切相关的古诗词。这样一来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经纬结合把炽热的思慕之情连点成线,织线成面。

  遗憾之处:

  1、教师在提问时,需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我往往是问题刚刚抛出,学生还没反应过来,就急着提示。这不利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学生所答问题的指导上,做得也不够。当有一个学生说可望而不可及是悲,我只是谈自己的观点,这也许是一种喜吧,因为他一直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没有因势利导,给出一个更让她信服的答案,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深入理解,执著于梦想的美好。这也提醒了我,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自己都要有充分的准备。这也督促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灵活地对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

  2、语言缺乏美感,未能很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共鸣不足。《蒹葭》这首诗的语言实际上比较通俗易懂,有点童谣的感觉,朗朗上口而又美感十足,把当时凄清的环境,追求者的执着都刻画出来了。因此在上课时应该多锤炼自己的课堂语言,使之简洁通俗而又不累赘;学生能通过老师的语言进入一种特定的情境,与文本对话,引起共鸣。但由于平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在上这一课时语言有很大问题,学生的理解浮于表面,未能很好地进入文本,大大降低了课堂的精彩程度。

  3、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激励性语言还要更丰富些,以便更好的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到方面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蒹葭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蒹葭》教学反思07-06

《蒹葭》的教案10-11

《蒹葭》读后感07-25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7-02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8-30

教学反思05-17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6-08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9-29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