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派>教学范文>教学反思>《春日》教学反思

《春日》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14 06:17:1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日》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春日》教学反思

《春日》教学反思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试图沿着“诗意语文”所倡导的让学生整体把握古诗的意境,在意境中去理解、去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在给一下两个方面处理的很好:

  一、与学生配合读诗。轻轻松松的使得学生掌握了读诗的节奏,找到了读诗的感觉。

  二、在对“东风面”的讲解时,虽然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东风面”是什么意思,但通过引导、举例使得学生明白了“东风面”实际上就是春天里所能看到的、能代表春天的所有景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深深感到了自己身上的诸多不足:

  1、知识点讲得很细,但总是缺少最后的总结,导致把学生思维发散出去了,让学生们说了很多,做了很多,最后却不知道所说、所做的'这些是为什么服务的。

  2、在对学生的评价时,学会了倾听,能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发言过程中的优点,但缺少引导性的评价语言,使得学生在发言时无法出现一个比一个说的更好、更准确的场面,导致我在上课时经常会出现提问了很多学生,但谁也不能给出我想要的答案的情况。

《春日》教学反思2

  经常听富有经验的老师上古诗课,整堂课充满诗情画意,听得我是如痴如醉。回来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就以朱熹的《春日》开刀吧!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教学这首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

  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基于自己这样的理解和思考,我又在“学习古诗并不枯燥,学习古诗也能兴趣盎然,学习古诗也能享受快乐”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了以下的课时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我还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步骤:

  1、读春:从我们以前学过的词语、诗句中感受春天,增加积累。

  2、咏春:从朱熹的《春日》中享受万紫千红的春天,感受春的喜悦。

  3、惜春:从春的喜悦中感悟春光虽美,韶华易逝,激励孩子们求知。

  4、绘春:将春情化为诗情,将诗情化为画意,描绘春天,赞美春天。

  带着这份自信,更带着一份期望,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完了这一课。考虑孩子们,可能平时对课外语文知识的积累比较少,因此,课前,我准备了些有关春天的好词佳句,让他们课前读读,即增加积累又营造了一种“春的气息”。但教学过程并不如我所愿。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败!我的最后一部分惜春竟然没有时间来演绎!一种失败感油然而生!

  也许是板书杂乱无章,当学生把诗人的心情猜测出来后,可引导学生给这些词语归归类,这样学生的学习思路会更清晰,不至于黑板上那么多同类的词语,杂乱无章,而且浪费时间。其次,也许读的还不够,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教师亦没有和学生一起亲近文本,导致后面的讨论成了空中楼阁,学生亦是雾里看花,没了兴致。第三,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不信任,觉得他们想不出什么有关春的词语,诗句,于是自作主张,提供一些美词佳句让学生读,结果学生读得不热情。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感受。

  本来应是领着学生走进春天,走马观花了一下,学生还在春外!

《春日》教学反思3

  程颢的《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老师引导学习最好别让学生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现在,好多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写春天的文章,我觉得除了我们与学生同游春天去写,引导学生同家人再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诗是美好的创造,学生在教室里读着,肯定不如到生活中读着,肯定不如到春天中读着。而春天的诗可以说非常多,这两首诗学完后,引导他们继续寻找,尽可能地多研究几首,这对于他们综合了解春天,了解春天其它方面负载的东西,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

《春日》教学反思4

  在这次语文综合活动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活动其间学生在用语文的同时,感受了对联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通过春联的'了解、感知、运用,体现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

  我们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

  1、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之前,没有让学生足够时间了去自主解对联的知识进而明确次此活动的目的;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调动。整个活动教师引导得过多。

  2、活动参与面不够广。两次亲子趣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但是在班级开展的相关活动时间太仓促,只是走过场。

  3、建议以后的综合实践活动,学校提前计划,让老师提前了解进而做好充分准备,也更好的在学生中进行宣传、号召。

  4、活动的评价力度不够,活动结束后,所以似乎没有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总体感觉"来得快去得更快"。

《春日》教学反思5

  考虑到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反复品尝,我就想:何不在学生已能读得字正腔圆、有滋有味的`前提下,开启他们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先对诗人写诗时的心情作一番大胆的猜测,然后再细读推敲古诗中的每一个字词,理解意思,找到猜想的证据,小组交流后,再全班反馈,并在反馈的过程中,结合感情朗读。

  成功之处: 我还从有关资料中发现《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于是,我就想,我要让学生通过这首诗的学习,知道不仅仅是诗人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春光无限好!

  享受读书的乐趣,书中滋味长!我和孩子们也应该是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学了这首诗,我们肯定也会有所启发。

《春日》教学反思6

  《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的作品,《春日偶成》教学反思。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下的。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从诗的题目入手。

  在上课开始,引领学生抓题目的中心“偶”字,知道了此首诗是作者在郊外游玩,陶醉大自然之中,触景生情写得。同时联系其他诗人在游山玩水时由于意兴所至,往往是佳作传诵久远,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因李白的“情”到深处才有感而发。所以这样发自内心的声音才会更打动人。这也正是“偶”字的妙用。

  2.抓住诗的“眼睛”。

  作为一首古诗来讲,要让一位学生都能知道这首诗的意思,这样的教学任务并不难。可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古诗,那就很难。于是我试着从诗眼入手,学生能抓住诗的眼睛“乐”字来学习本首诗就相对的要容易些。首先是让学生找哪些美景是让诗人乐在其中的,“云淡”、“风清”、“花”、“柳”、“川”,教学反思《《春日偶成》教学反思》。就是这这样风和日丽的日子让作者沉醉其中,就连路人也是笑他偷闲出来玩耍呢。

  3.课外扩展。

  由于这两首古诗都是有关“春天”,所以布置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春天”的诗,于是在课上,我也把朱熹的.《春日》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祖国的文字魅力,特别是古诗文的学习。

  总结了这节课的大概思路,觉得这首诗的教学还可以从两首诗的联系入手,同时要从多方角度去引导学生诵读这首诗,比如是想象诗歌诵,比如是想象写话,同时还可以插入有关春天的视频介绍,要多方感官去沉浸和体会作者的“乐”。

《春日》教学反思7

  《春日》是一首写春游的诗。第一行“胜日寻芳泗水滨”就告诉个我们诗人春游的时间地点。第二行“无边光景一时新”结合注释理解,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都焕然一新,是作者春游看到的景色。我就马上抓住这一点让学生补白:诗人可能看到那些事物都焕然一新?学生就结合第一单元我们对春天的认识,交流了许多春天里的景色。我又问,作者的“新”是指针对什么来说的?经过引导学生能够答出,“新”是相对冬天而言,冬天大地到处一片凋零,大地仿佛都沉睡了!但是春天一到,大地就变样了,一般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作者的“新”字是对春天看到景物的一个总的概括。后两行写的是“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面”,诗人对东风进行了人格化的描写,当我们能够感受到温暖的东风抚摸着我们的脸庞时,其实东风已经让大地换上了春装。“万紫千红总是春”怎明确告诉我们,春天就在那色彩鲜艳的春花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已成为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我最后问道:前两行里我们知道诗人春游想干什么?哪个字能体会?(寻找春天)后两行诗人告诉我们结果没有?那个字能体会?(识春天)教师总结:诗人在“寻”春天到“识”春天的过程中发现了春天的一些“新”变化,赞美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这个环节的问题不知问得好不好?

《春日》教学反思8

  《春日偶成》这首古诗是宋代诗人程颢在春日游玩时即兴写的一首诗,诗歌主要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美景,表达了诗人游玩时的快乐心情。诗歌写景清新恬静,抒情自然真切,可谓情景交融。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描写的美丽春景和使人陶醉其中的那份快乐呢?教学中,我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边朗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以小诗人的身份走入文本。我问同学们:“小诗人们,现在你们来到郊外游玩,天气怎么样啊?一路上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有的说:“看到天空飘着朵朵白云,风儿轻轻地吹在我的脸上,真舒服啊!”有的说:“我来到野外,看到四处开满了鲜花,我仿佛闻到了花的清香。”还有的说:“我看见一条小河从前面流过,河水哗哗的'流淌着,河岸边还种着一排排柳树,那柳枝翠绿翠绿的,风儿一吹,仿佛在跳舞呢!”甚至有同学联系前面学过的《燕子》一课说道:“我还看到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加入了这百花争艳的盛会。”看着同学们一个个已经走入诗歌的美妙境界中,我马上问道:“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小诗人,你的心情如何呀?”“快乐的,兴奋地,兴高采烈的。”我趁机引出诗句中的“乐”字。并问学生:“沉浸在快乐中的你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你能来表演一下吗?”让学生再次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当时诗人的那份陶醉。顿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纷纷手舞足蹈起来,有的说:“我会张开双臂,大声高呼:‘春天真是太美了!’”有的说:“我会躺在草地上,一边欣赏天空的云朵,一边听听鸟儿的歌声。”有的说:“我想要扑到大地上,闻闻泥土的芳香。”还有的说:“我会来到小河边,伴着微风,和柳树一起翩翩起舞。”“是啊,看到你如痴如醉的样子,地里的庄稼人会怎么说呢?”我追问道。“这是哪里来的疯老头呀?”“这么大的年纪了,还像个小孩一样贪玩。”“他这是怎么了,不干活,跑这儿来瞎闹!”学生纷纷猜测说。这样一来,对“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一句诗的理解就不用我再费口舌了。

  诗人程颢是快乐的,因为他欣赏到了美丽的春景;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我的课堂如此活泼,如此生机盎然;我相信我的学生也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受约束的畅所欲言,更因为他们已经陶醉在了诗人所描述的迷人的春景中了。古诗讲究的是一种意境美,如果把古诗教学单纯地理解为对诗句逐词逐句的解释,那就失去了古诗教学的意义。教学中,我利用有限的教材资源积极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诗歌的优美意境,让生硬的文字变成了多彩的画面,把机械的理解变成了生动有趣的表演,把枯燥乏味的古诗教学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现智慧与才华的大舞台。

《春日》教学反思9

  景、情、理是我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元素,也是打开古典诗词艺术殿堂的一把钥匙,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若能披景入情、缘情入境、因理生悟,必将收到很好的效果。

  先说“景”。

  《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都和春天有关,也都有对于春景的描写。“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那绿的草,红的花,欢快的鸟带给人美的遐思,淡淡的云,轻轻的风每个字都浸透的美的体味。诗人用精炼而浅显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唯美的画卷。这一美景,不仅成为诗人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印记,也感动了千年间的一代代人,沉淀在中华文明的血液里,成为永恒的经典。 “色不迷人人自迷,景不醉人人自醉”,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在这个美丽的场景,沉醉于这魅力的`春天。

  如果诗人就此打住,仅仅将一幅图画展给世人即沉默无语。也许,这首诗也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将湮没于历史的风雨中。诗人的高明之处,更在于他没有沉迷于眼前的美景而流连忘返,而是兴起一份对景物,对人性的深思冥想。

  于是关注了“情”。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句既有“景”又含“情”。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感叹,就特别引人遐想。有人说,这是诗人对于佛教的讽刺,我也同意这种观点。但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不一定非让他们在这里就学会明显的批判,不要硬性的破坏诗人带给我们的关于春天的美丽感受。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最后再说“理”。

《春日》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背诵目标、识字目标、情感目标成功达成。但是诗文的理解方面还是不到位。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1、学生对古诗的意境感情理解比较到位。我采取学生自读,学生范读,老师评价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古诗情感。另一方面,七律诗,指导学生从诗文的节奏入手,感悟韵律美,体会诗词意境。2、学生当堂都能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自读,指名读,师生接读的方式,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同学都能够有节奏的背诵古诗。3、个体的示范性作用发挥的恰到好处。本节课的诵读部分采取学生相互影响的方式,即通过个别学生的泛读,起到教师泛读的效果。自读之后,指名本班的张国帅、胡瀚远、孟成存、李旭辉等朗读方面比较好的学生泛读,提示其他学生找找自己与他们的差距,从而起到整体的.修正。我发现这个方式很好,比老师的泛读效果更好一些,学生之间的学习作用是无限的。4、通过小组赛学的方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当堂默写古诗。我觉得这些都是这节课比较好的部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与改进方式:1、对诗意的突破不够,虽然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收效甚微,只有班级的中上等学生能够准确的说出诗文的意思。等我班多媒体修好后,下次古诗的教学我将试着采用多媒体图画的方式。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活跃,要抓住这一点。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2、《春日》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整体的诗意学生理解不够,同时对这首诗写实的部分找的不准确。回想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我对本诗的背景介绍不够深入,上课之初我只介绍了朱熹,点明这首诗是朱熹春日郊游时写的。没有点明朱熹的写作特点。导致学生对本诗歌有模糊的理解却说不出来。

《春日》教学反思11

  《咏柳》和《春日》这两首古诗拥有同一个主题,与其说是在教学两首古诗,不如说是让学生通过两首古诗徜徉在更多描写春天的美诗文中,从而感悟春的勃勃生机,春的万紫千红。教的时候既要注意区别,又要注意联系,前者为点,后者为面,点面结合构成了美丽的春天。《咏柳》从剪,裁入手,学习完后自然剪出《春日》,过渡自然。两首古诗的分开教学看似独立,其中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自始至终不离“春”这一主题,为二次整合铺垫基础。课末,将两首古诗再次整和,进行对比参读。使学生领会到:《咏柳》如细笔勾勒,由一柳而见出整个春天;《春日》则如泼墨挥毫,渲染出春天的“无边光景”,“万紫千红”。然而此处对比的实质并非为求异,而为探求两首古 诗内在精神之一致,即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另外我教学中自认为一大亮点的是让学生学诗画画。并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如使古今诗文得以整合。

  两首教学有所不同。《咏柳》是让学生感受到柳树的色彩美和形态美并用自己的话将一、二两句诗写下来。《春日》则是任选一个景物展开想像说具体感受景物美。还感受语言美、空间美、诗人情操美等。两首古诗品位语言美时,《咏柳》抓住了诗眼“裁”,品位“裁”的`精妙。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炼,感情最为丰富。而“每一首诗都离不开意念、意象和意境这三个层面”(张厚感)。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 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这三个“意”,品读好这三个“意”。就一定要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让他们在反复吟诵中浮现出诗的意蕴。读诗,若要解得其中真意,就需仔细玩味,抓住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去体会,这是一个体味诗意的过程,更是一个炼字的过程,一个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这是读诗的关键,也是进入诗境、体会诗情的关键。例如《咏柳》前两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我们要尽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会词的妙处。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自然领悟意味深长的诗意。

  诵读是引发读者与作者情感共鸣的酵母,是作者和读者情感交流的纽带,通过有声有情的诵读,文中的字句就会活起来,文章整体也会更具形象性,在潜移默化中,读者就会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体验。

  但教学中我又有了新的疑问:

  1.如何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几乎不思考,不想像,不发问。

  2.要不要学生记教参上的诗意。

《春日》教学反思12

  一、尊重自己的愿望,选择《春日》

  在我看来,每学期必上的一堂教学公开课,肯定是每一位老师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作为刚进城北的我更是如此!众所周知,要上好一堂课,课文的选择绝对是相当关键的一步!本学期刚一始,选择什么课就摆到了我的工作日程中,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方面自己对许多课文研究不深,没有独到的见解,走前人的老路显然是一件意义不大且没有激情的事;另一方面,城北小学语文教坛高手如林,开出来的教学交流课都是另人赞叹不已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我却随随便便选择一课,那显然会影响学校的声誉,这种事也千万不可为的。怎么办?语文书翻过来又翻过去,实在是拿不定注意。有一次,观摩了省优质课评比的录象课,发现一位老师上的古诗《江雪》挺有意思,我就想:古诗词浩瀚无边,我能否在这里头下点心思,找点突破?于是马上翻到《古诗四首》认真阅读起来!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当第五、六次读到《春日》时,我脑海里忽然灵光闪现,出现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当时我就想,能否让学生读了诗歌之后进行绘画,诗画结合,深入理解诗意?基于这种简单的冲动,我开始有点兴奋,马上找到师傅及其他老师征求意见。在她们的鼓励、支持与指点下,我作出了教学《春日》的决定!

  二、一塌糊涂的试教,没有动摇我的信心

  现在说“信心”可能带有一些夸张的嫌疑,因为许多人会想:万一当初正式公开课再次失败,看你还谈什么信心?倒也的确如此,如果再次失败,那么,也不必谈信心,也就更没有今天的所谓的反思了。暂且不说这个,首先感谢第一次痛苦的坐在505教室后面坚持听完我试教的我的蓝美凤师傅以及所有五年级语文老师,如果说我的信心没有动摇那是纯粹的谎言,真正让我找回信心并最终有勇气再一次走上《春日》的讲坛的是你们直言不讳的指点以及满怀信心的期待!针对试教课堂上学生毫无目的的信手作画及老师的完全失落的引导,蓝老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受益菲浅;夏丽娟老师把自己心中所想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并急我所急,调动她的孩子为我寻找制作课件所需的材料;其他老师也一个个替我出谋划策,指点迷津,……这一切的一切都另人感动,是这些老师的共同力量,使我完成了《春日》教学设计的主体轮廓,使我有机会站在更多朋友面前展示春日的魅力,展示自己的风采,展示城北小学集体的智慧!

  三、揣着八分信心两分随缘,提着担心,第一次成功执教《春日》

  这里所谓的“成功”指的是比较彻底的实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目标。

  由于试教之后紧接着就是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比武”活动。在我初步修改好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后,没能来得及进行第二次试教就怀着忐忑的心情再一次走上了《春日》的讲台。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自己心中牢牢记住的是课堂上的几个主要环节,并读了几遍每个环节的导语。也没有细致地想过学生会有什么样的情况,一心想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展现出来。从对课堂的`预见性来讲,我是头脑一片空白进的课堂,在这堂课中,502班的学生充分地、主动地参与了学习过程,并表现的非常活跃(这一点与蒋老师课前的鼓励密不可分,在此特别鸣谢),特别是魏来同学的简笔画相当到位地表达出《春日》所描绘的意境,而且又恰恰漏画了春风,这一微瑕却又被眼尖的田静怡同学看个正着,并且来到台上寥寥几笔画出了一棵迎风招展的柳树,把“东风”表现得淋漓尽致!说实话,这堂课让我最深切地感受到502班学生的机灵和可爱,我为所有的老师以前总将他们和调皮捣蛋联系在一起而鸣冤(当然,许多时候有部分同学的确很调皮)。我想,学生的积极参与是这堂课成功的一大因素。另外,本堂课给我留下一生不会忘记的是赵老师的眼神,虽然,赵老师没有机会听完我整堂课,可是,她那仰着头,微微张着嘴的投入的听课的神情显然给了我极大的鼓励,赵老师自己可能也没有发觉,她的神情会给一个年轻老师带来如此大的力量,因为,我发现,她不论听哪位老师的课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专注,这也许已经成了她的一个习惯,一个理解人,尊重人的习惯。正是她的理解与尊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认可的感觉,一见到她的眼神,我就会产生一种力量,上课就会多出一份激情。在此,向赵校长以及所有认真听课的同行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一定向你们学习!

  四、面对优秀的学生

  参加城关镇优质课评比时,学校安排的是501班,这个班级的学生语文素养比较高,是城北小学公认的优秀班级。在上课开始的第一个环节,要求将诗歌读正确时,几个学生就把古诗读得有声有色。面对这一情况,我在后来的朗读感悟阶段,没有做到进一步的激发提升,也没有范读引导,导致整堂课没有那种螺旋上升的感觉,失去了课堂的立体感,结束后,翁建明老师专门针对这一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很大的帮助!

  五、参加区优质课评比,接受专家点评

  莲都区优质课评选提前而至,三年前,我无缘此项赛事,如今,当我站在这一期盼已久的特殊的讲台前,心中难免有一些激动,我渴望成功,渴望将自己的水平尽情发挥,渴望得到与会老师、专家的指点以促进自己的进步。担任本次评委的是区教研室翁建明老师,市教研室赵胜勇老师以及丽水师专小语教黄香源老师。赛后,赵老师认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学生画画评画这一环节,他认为,这一点是古诗教学的一个新尝试,比较有创意,另外,他对我的课堂形象以及教师语言进行了比较高的评价,给了我很大的鼓励。黄老师主要针对古诗文中的一些文学性比较浓的字词提出了意见,她认为应该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典范与意境,比如“等闲”这一词语,闲字的用法,在诗中表示随随便便,不用费心,她说:“应该让孩子知道这个字有这种意思,比如毛主席的“万水千山只等闲””。和他们的交流,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对诗镜的把握更加准确了。

  六、囿山行,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成败得失

  七、送教石牛,投入的感觉真好

  八、远赴天台,亲身感受差距

《春日》教学反思13

  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触景生情,意兴所至而写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古诗不仅色彩美——云淡、花红、柳绿,景物颜色鲜明,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结构美——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密切相依,融为一体。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通过充分的预习,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结合《补充》上的练习,进行《春日偶成》的扩写,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春日》教学反思14

  【分析】

  《春日》是语文三年级下册中的一首诗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月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积累。(写出与春有关的二字词、四字词、名诗佳句,让学生诵读。)

  二、过渡,引出新学古诗《春日》。

  1、谁知道题目意思?诗人的名字和朝代大家千万不能忘,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的文化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2、自由读诗,猜测一下诗人在春日时的心情?并让学生板书在黑板上。(高兴、关奋、激动、愉快……)

  3、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当时诗人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

  4、学生交流诗句的意思。

  5、诗人朱熹在泗水河畔春游,心情为何如此快乐?抽生说后,师补充。

  原因一,是因为朱熹欣赏了万紫千红的春色;原因二,《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还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劝学诗,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多读书。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也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万紫千红的春色!

  【反思】

  在指导学生诵读时,应让学生创造性的读出诗的节奏,如读出古人吟诗的“平长仄短”的夸张读法,配曲《但愿人长久》的旋律吟唱古诗。在学习这首诗中渗透了古诗的学习方法,还可将《气巧》、《嫦娥》提上来教,达到巩固的目的。

《春日》教学反思15

  核心提示:《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

  《春日偶成》比较简单,这是一个老人眼中的春天,那种快乐,从“偷闲”两字可以读出来。老人如玩童,这是一个人返朴归真的表现。

  学这首诗,我引导学生学习时,让学生不要忘记这是老人读春。我教此课,就让学生把这首诗带回家,与自己的爷爷、奶奶同读,一起春游,一起在春天中感受,效果很好。因为,我们年轻人上这课,受年龄阅历的`限制,所体会到的东西往往也是浅层的,是难以体会到那种偷闲之乐。引导学生引导与家中老人玩这首诗,玩着春天,玩着玩着,他们自会发现到春天真的好美,说不定还能够引发他们深入地思考,写出一些文章来呢!

  春天是语文老师们最喜欢的作文主题,学完这首诗之后,我觉得应引导学生同家人同游,那春天的感觉肯定与老师的参与不同。老师带着学生游,受到很多限制,家人春游,往往限制少,自由度大,自由度大了,其实最有利于学生创造。

【《春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7-02

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03-16

海底世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08-30

教学反思05-17

《春》教学反思课文春的教学反思06-08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9-29

拼音教学教学反思09-26

歌唱教学教学反思06-02

内能教学反思 内能教学反思菁选08-16

《松鼠》教学反思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