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
关于乘法分配律早在上学期和本册教材的前几个单元的练习题中就有所渗透,虽然在当时没有揭示,但学生已经从乘法的意义角度初步进行了感知,以及初步体会了它可以使计算简便。今天的教学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上午第一节课我在自己班上,后来第二节课去听了一根木头老师的课,现在进行对比,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值得向一根木头老师学习的是,学生的预习工作很到位。课前,学生就已经解决了“想想做做”第3、4题,学生通过解决第三题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的周长,既巩固了旧知,而且将原来的认识提升了,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进一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而第4题通过计算比较,突现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体现了应用价值。我在课前没有安排这样的预习,因此课上的时间比较仓促。
其次,我在学生解决完例题的问题后,还让学生提了减法的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受对于(a—b)×c=a×b—a×c这种类型的题也同样适合,既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为明天学习简便运算铺垫。
最后,我觉得在指导学生在观察比较65×5+45×5和(65+45)×5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指导学生从数和运算符号两个角度观察,学生得出结论后,其实已经感知到了算式的特点,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创造相同类型的等式,可以是数、字母、图形的等,值得欣慰的是学生能用各种方式正确表示出来,然后再揭示数学语言,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
不足的是,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小组交流时,有些同写还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有待于教师科学地引导。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计算的教学,而其中的“简便计算”教学更是计算教学的一部“重头戏”。学好简便运算,不仅能降低计算的难度,而且能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将学到的定理、定律、法则、性质等运算规律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所以,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规律的数学语言表达上,而是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感悟、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并且学会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催化剂。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也就是根据例题图,提出问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有意识的蕴含新知识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
配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是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的重要任务。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45)×5=65×5+45×5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展开类比:假如我们要选择另外两种服装,买的数量都相同,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还能用两种方法来求一共要付的钱吗?让学生在再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然后我引导学生观察,初步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举例验证自己的发现,得到更多的等式,继续引导学生观察,直到发现规律,同时质疑是否有反例,再一致确定规律的存在,并得出字母公式。
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了数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即感知——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过程,学生不仅自主发现了乘法分配律,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3、注重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这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我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学生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博采众长,共同经历猜想、验证、归纳知识的形成过程,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拓宽了学生思维,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学生也学得积极主动。
4、练习设计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练习题型的设计上,我基本尊重课本上知识的体系,在第4个练习中,三组题目的对比练习主要是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计算的简便。而在计算的过程中会选择更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计算的正确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我在设计教学时,先出示一组题,在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后,有意让女生做简便的一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女生做的题比较简便,然后再出示第二组,还是有意让女生做简便的一题,所以还是女生优先,至此我引导学生发现:有时先加再乘比较简便,有时先乘再加比较简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作出合理的选择,甚至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先做适当改写,使计算更简便。
这样设计,使学生经历了两轮比赛,对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有了初步的体验,并且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下一课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增加了一个变式题:“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这是乘法分配律的变式,这在第三课时将会碰到这种题型,所以这里先埋下一个伏笔。由基本题到变式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逐步加深认识,在弄清算理的基础上,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习。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热情较高,能够学以致用。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和同学的交流合作,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探讨的过程,不断追寻的过程。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希望能在与学生有限的接触时间内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我们的学生终身受益。这是一个值得我永远追求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
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生较难理解与叙述的定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具体设计:先创设兔子吃萝卜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买“老伯伯养了10只猴子,每只兔子早上吃4个萝卜,晚上要吃3只萝卜这些猴子一天共要吃掉多少个萝卜?”列出两种不同的式子,让学生通过观察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也可用“=”连接。
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等式的特点,仿造上面的等式填空。
(4+5)×25=(14+25)×5=(37+125)×8=。
再让学生观察这几组算式,等号左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右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与右边算式中的什么数有关系?左边算式中的一个因数与右边算式中的哪个数有关系?使之让学生从中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
从而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用字母形式表示:(a+b)×c=a×c+b×c,他们确实能够体会到两个不同的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
第一步:通过资料获取继续研究的信息。
虽然所得的信息很简单,只是几组具有相等关系的算式,但这是学生通过活动自己获取的,学生对于它们感到熟悉和亲切,用他们作为继续研究的对象,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第二步: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第三步: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拓宽乘法分配律。这一阶段,既是学生巩固和扩大知识,又是吸收内化知识的阶段,同时还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阶段。
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1、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把学生的活动定位在感悟和体验上,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去探索。
2、使学生在辨析与争论中,自然而然地完成猜测与验证,形成清晰的认识,在学生举例中使学生感到乘法分配律的一个重要因素,最后由特殊到一般总结字母公式。
3、将模仿式的学习变为探究式的学习。
4、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能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习题在安排上在充分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可以再安排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题目,如78×99+78=78×(99+1),为后面的简便运算作伏笔,这样教学效果会更好。
2、在数学术语上还得反复推敲,以达到准确无误。
3、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对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我会坚持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多听课多向前辈们请教,切实提高业务能力。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4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学生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和应用。开始导入我是利用小学教学热身赛展开的教学。9×37+9×63和9×(37+63)。左右两排学生做不同的题,让学生认识到这两道题难易程度的不同,用的`时间也是不同的,体现了用括号的必要性和简便性,通过学生总结说特点引导他们猜想,然后对猜想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应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们学以致用的好习惯。
上周去滨州听课,学到了“猜测-举例验证-总结-应用”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探究性学习,并在本课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不完全归纳法,也在本课中用所应用。但是在引入时应该让学生们把这两个算式的特点和联系理解透彻了,学生们会很快的猜想出这条规律,整节课讲速度有些慢,导致了几个经典的练习题没有处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来导入新课,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80+4)×25=80×25+4×25此题的处理,我感到比较欣慰。当发现学生们(80+4)×25=80×25+4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个错误的算式,让和我做的一样的同学举手,大约有5、6个同学高兴地举起手,还有一个同学得意地说“刚才我还以为做错了呢?”看到这种情景我接着说:“不举手的同学你们想说点什么吗?”此句话给了这些没有举手的同学的信心,他们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正确的解法。这道题学生们非常容易做错,这样的处理会使学生加深印象,提高做题的准确率。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5
乘法分配律是人教版数学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然而乘法分配律又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重要基础,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做到让学生进行“探究、推理、自己总结规律”很难,因为上的是直播棵,为了突破难点,在备课时,我做足了功课,首先我从例题入手,把乘法分配律放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策略很多,此题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1)(4+2)×25;(2)4×25+2×25,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为什么:(4+2)×25=4×25+2×25,经历了知识探究的过程,讲完例题后,又让学生通过发语音、课堂连麦的形式让举了许多这样的例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例子不仅可放在具体情境中,也可借助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从而得出什么是“乘法的分配律及它的应用”,课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6
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加法运算定律以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本单元运算定律中,是最难理解的,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难点是利用乘法分配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
在课堂上,创设了植树活动的情境,求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植树活动。在课堂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然后让学生对比两种算法初步让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即(4+2)×25=428×25+2×25。
在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后,运用变式练习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让学生不仅知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写成两个积相加的`形式,还要知道两个积相加的形式可以写成两个数的和的形式。也就是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着用。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通过学习,一些学生已掌握,但也有一些学生的语言叙述不熟练,虽然会背用字母表示的式子,但是不会灵活应用。还有一些学生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淆。
所以在复习巩固时,要加强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对比,让学生对这两个运算定律的结构更清晰。还要加强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通过不同形式的试题的演练,灵活掌握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1-08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0-1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8-04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05-15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10-21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10-08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5篇09-10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汇编15篇09-08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通用【15篇】09-21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08-12